泽东曾说:“没有条件时不讲究,这一条容易做到;有条件讲究时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仅以餐饮为例,毛泽东说到做到,鲜明凸显出他心忧天下、大公无私的家国情怀。
困难时期给自己定下“三不”饮食规矩
毛泽东一贯重视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他在1956年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并强调说这在经济上与政治上都有重大意义。他又在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将大吃大喝、不善持家的风气转变过来。”“不然,统统吃光了,有什么富裕呀。”还探讨了用10年时间改革这些陋习的可能性。
他常告诫身边人:“要注意勤俭节约,处处爱护公物,注意节约水电。”“一粥一饭都是来之不易,一针一线也不应该浪费,这都是来自人民,是劳动人民流血流汗生产的果实,如果浪费了,就是白白丢了人民的劳动果实和自己手里的财富,影响我们国家财富的积累,万万不可这样做。”又说:“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如果一个人一天浪费一粒米,一年就要浪费掉365粒米。这样,八亿人民一年浪费的粮食积累起来,就能救济很多灾民。如果八亿人民每人每天再节约一粒米,其数量不就可观了吗?实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能够使我们的国家富强了再富强,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再提高。”他说:“只要大家注意,处处都可以节俭,积少成多嘛!节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重要的一条。”
毛泽东还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饮食等生活素以简单随意著称,吃四菜一汤的家常菜。平日粗茶淡饭,不吃山珍海味。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将一天仅有的两顿正餐都省了,饿了时常以烤芋头、麦片或压缩饼干等充饥。
1960年全国经济困难时期,他给自己定下“三不”饮食规矩: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
他连续7个月没吃一口肉。因长期缺乏营养,他同很多群众一样患浮肿病。他的饭碗里从未剩过饭,就连吃饭不小心掉到桌上的一粒米、一根菜都一一夹起吃掉。他常说:“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人民群众生活还有一些困难,我吃那么好,心里不安呀。我吃的饭菜很好了,什么时候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吃上四菜一汤,那该多好。”
外出视察时工作餐既简单又付费
毛泽东的工作餐,有时仅一碗面足矣。1957年大年初一早晨,他邀40位党外人士到中南海开座谈会,会毕招待大家吃的是一碗肉末挂面。这使党外人士吃惊又敬佩:“大年初一吃肉面,好看好吃更添寿。”
每外出视察,他不仅从不搞特殊,简单饭菜即可,而且离开前还坚持付清钱和粮票。
1958年3月21日,毛泽东到四川省灌县视察水利工程项目。指导完工作后已稍过中午,他被领到一家小饭店用餐。入座后,他散发香烟给每位陪同者,并诙谐笑问:“今天谁请客?”陪同者争。他笑言:“还是我请客吧。”遵照其意,吃得很简单,主菜是豆花和回锅肉。
1965年5月22日,他回到阔别38年的江西省井冈山茨坪。虑及毛泽东长途跋涉辛苦,也为表达一片心意,这天晚餐,宾馆管理员在桌上摆上茅台酒、香烟、苹果及丰盛菜肴。熟知他个性的汪东兴发现后立即说:“不是说好吗?首长每餐四菜一汤,每天是贰元伍角钱的伙食标准,你们赶快将烟、酒、水果收起来。”
随即,仅按伙食标准四菜一汤,且是小碟盛菜、小碗装汤。吃毕,他满意地说:“吃得可以,休息也好。”
离开前,毛泽东让生活管理员吴连登带钱和粮票结账。宾馆会计雷良钊说啥也不肯收,动情地说:“收下这钱和粮票,叫我怎能对得起毛主席,对得起井冈山的群众啊!”
吴连登耐心解释个中原委:“你的这些话有道理,可你不知道,主席和我们工作人员外出都有严格规定,我必须遵守。今天这钱和粮票没交清,我都不能离开井冈山,这可是纪律呀!”
雷良钊只好开发票,可竟不知该咋落笔填写。吴连登连忙提醒说:“交款人,就写首长吧。”雷良钊感动不已,填写如下:住宿时间7天,每天伙食费2.5元,交粮票23斤,购大米款每斤0.12元,计2.76元,共计20.26元;交款人:首长。
警示招待外宾不要搞排场
毛泽东常接见来访外宾。新中国成立初期,典礼局接待外宾讲形式、重排场。国宴搞得很丰盛,以致宾客酒足饭饱后,满桌菜肴还未吃掉几分。他对此十分不悦。
几次接待后,他散步时说:“接待工作有两大浪费:一是礼仪繁多,搞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主义,浪费了大家很多时间,要知道,时间浪费了是不能挽回的,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这一定要改进!二是接待宴会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金钱和物资。这些都是人民的血汗,你们可知种一株稻子要经过多少时间才能结稻谷,几株稻子才能做一碗米饭?种一棵麦子要经过多少时间才能长出麦穗,几棵麦子才能做一个馒头?有谁算过这笔账?”
他一脸痛惜说:“浪费是要不得的,不管浪费时间还是浪费金钱物资,浪费就是白白糟蹋了劳动人民生产的果实,浪费就是随便挥霍了国家财富。广大工人和农民,如果知道他们起五更睡半夜整年的劳动,辛苦生产出来的果实被我们给扔掉了,他们是会很痛心的!是会埋怨我们这些当家人的!”
要求子女吃“大灶”
毛泽东很注意言传身教,子女也以节俭为荣。子女们并非没条件过得好一些,一些国家元首送给他的贵重礼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可他处置它们有原则分寸,凡属贵重礼品一律归公。对没法保存的土特产,是水果就送幼儿园,是几包茶叶就送身边工作人员。它们从未被家人独享。李敏说:“我们这些孩子大都不知道,他也不让我们看到。”他不允许子女在他灶上吃饭,让子女到大灶上吃。
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毛泽东问:“你吃什么灶?”岸英答:“中灶。”毛泽东责问:“你有啥资格吃中灶,你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岸英虽肠胃有毛病却仍愉快接受父意。中央局大食堂很艰苦,常吃野菜且定量。岸英个子高饭量大,头顿饭就没吃饱。
1956年的一天,毛泽东问卫士:“依你看,是李敏好呢,还是李讷好?”卫士答:“都挺好,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有上进心;对我们都很尊重,身上没有高干子女的那种优越感。”毛泽东听后说:“我看她们不如你们有出息有前途,她们比你们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卫士说:“主席,您还想叫她们怎么吃苦?比起普通人家子女来,她们吃的苦只多不少。”毛泽东摇头:“不对,你讲吃苦的时候,思路不对头,首先想到她们是我的女儿,所以给她们定下不同于一般人家子女的标准。她们不就是吃食堂嘛,食堂伙食要比多数农民家庭的伙食好。”卫士争辩:“主席。您总找低的比,这不公平。大多数城里人家的伙食,未必比学校食堂差。我家里就比大食堂的伙食好。”毛泽东说:“你为革命作了贡献嘛,吃好点人民没意见。她们还没作贡献呢。人呐,生活还是跟低的比有好处。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没出息了。”
一次,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送了一桶咖啡和牛奶给毛泽东子女改善伙食。平时吃惯稀饭、咸菜等的孩子们高兴地享用一光。毛泽东知晓后召开家庭会严厉批评。他让厨师报告了每月伙食标准,严肃告诉孩子们今年国家财政收入是多少,要其生活不能超标,并主张吃中国饭:稀饭馒头片。他说馒头是中国的面包,香得很。
他对全家生活开支严加控制。李银桥为更勤俭合理使用主席工资养家糊口,就仔细给毛家制定了一份《首长薪金使用范围、管理办法及计划》。毛泽东看后,认为每天3元伙食标准高。
(作者:孟红 《人民周刊》2020年第24期)
小放牛河北菜北国商城店后厨,厨师用量勺称取调料,精确控制用量不浪费。 河北日报记者卢旭东摄
餐厅后厨作为餐饮消费的后端环节,每天要处理大量食材,该如何杜绝浪费?近日,记者走访省会多家餐饮企业发现,几乎家家餐厅后厨都有一本“节约经”。通过按需采购、物尽其用、精细化管理等树立起节约为荣的新风尚。
按需采购、物尽其用
后厨念好“节约经”
“对不起,您点的虾肉藕饼售完了,建议您换一道菜。”10月9日20时许,加班后的朱先生和几位同事来到小放牛河北菜(北国店)吃饭。他们照着菜单点了几个常点的菜,却被服务员告知,其中一道菜已经没有了。
为何会出现菜品提前售罄的情况?小放牛河北菜(北国店)厨师长吴辰雷解释:“后厨食材一般都会按需采购,晚上8点已经过了当天晚间用餐的高峰期,过了这个时间点之后,部分菜品可能会因为食材不足而售罄。”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采购是食材成为美食的第一步,也是避免浪费的源头。记者了解到,大多餐饮企业出于经营成本和节约的考虑,在食材采购环节越来越精细化,一些浪费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
牛肉45斤、土豆41斤、豆腐11斤……走进小放牛河北菜(北国店)的后厨,一张“日均销量申购参考表”张贴在显眼位置。这张参考表上详细记录了每道菜品的日均销量和上百种食材的用量。吴辰雷说,每天晚上打烊后,后厨都会盘点当日的菜品销量和每种食材用量,再以此为据,制定第二天所需食材的采购量,按需采购。
“为了保证菜品的质量和口感,食材原料一般是每天采购,由固定的供货商当天配送。”吴辰雷说,生鲜类的食材不易保存,一旦多买很容易造成浪费,按照这种采购方式,当天的食材一般都能消化完。
记者发现,除了按需采购,不少餐饮企业对时蔬的采购需求也在发生转变:从此前的到菜市场批发“毛菜”转为到蔬菜基地选择“净菜”。
“‘毛菜’是未经处理的蔬菜,企业采购回去还需要进行择菜流程,‘净菜’即进行过择菜处理的蔬菜。”吴辰雷指着一箱已经过削皮处理的土豆介绍说,“这样的食材买来就能用,现在很少有餐饮企业会选择‘毛菜’。‘毛菜’的价格虽然便宜,但容易因为择菜标准不一导致食材浪费。再加上人工成本,总的算下来,‘净菜’更适合餐饮企业控制成本和节约食材的采购需求。”
在小放牛河北菜(北国店)后厨的炒菜区,记者看到,仅有的一个垃圾桶里几乎没什么垃圾。吴辰雷说:“因为使用的是‘净菜’,一道菜下来,几乎不产生垃圾,即使剩下边角料也会尽量充分利用。”
烹饪有标准、用料控制量
精细化管理杜绝浪费
10月7日19时,正是用餐的高峰期。老酒川菜坊(广安店)的后厨里,十几位厨师忙得热火朝天。
精肉250g,笋丝200g,木耳丝50g……一位厨师将称好的食材放入油锅内,翻炒几下后再倒入事先调好的一包料汁,不到几分钟,一份香喷喷的鱼香肉丝做好了。整个操作过程简单高效,几乎看不到有食材被浪费的环节。
“餐厅后厨每天要处理大量食材,稍微不注意就会造成严重浪费。”老酒川菜坊(广安店)厨师长刘振海坦言,餐厅后厨是食物浪费的“重灾区”,在过去较为粗放的管理方式下,不管是食材耗费还是水电气等耗费,都是厨房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今,老酒川菜坊(广安店)的后厨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尤其是在食材烹饪和调料使用上,用标准化解决“大手大脚”问题。“每道菜我们都制定了烹饪标准卡,上面写明各种食材用量、调料用量、烹饪流程。”刘振海告诉记者,每位厨师入职前都会接受培训,必须熟记每道菜的烹饪标准,在后期操作中也会严格按照标准备菜。“这样既保证了每道菜的口味,又减少了浪费。”
记者发现,除了对烹饪标准有要求外,切菜环节也十分规范。在后厨的案板上,一位厨师拿出一块已被切成大方形的生肉,利落的几刀切下去,十几块大小一致的肉块切好了,几乎没有剩余边角料。
刘振海解释,在切菜环节,厨师的改刀技术特别重要,要在保证菜品规范化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证所有食材都能物尽其用。
调料的管理则更细致。在厨房的一个调味料专用多层货架上,记者看到,几十个大大小小的透明调味料箱摆放得整整齐齐,每个箱子上都贴着一个标签,标明每种调料的份数和克数,同时还标注了“好吃期”。
“别看调料小小一份不起眼,管理不规范很容易造成浪费。”刘振海说,在川菜馆里调料一般都有几十上百种,有的菜品烹饪时多则需要十几种调料。“为了控制好调料用量,通常会采取提前配置调料粉的做法,将配好的调料粉分成小份,密封好,放在透明箱子里,用一份取一份,不会因为多放而造成浪费。”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精细后厨。”刘振海说,他们会进一步改进烹饪加工方式,粗菜细做,细菜精做,一菜多做,减少过度加工、“奢华烹饪”,从源头上杜绝浪费。(河北日报记者卢旭东)
020年的伊始,世界是新冠疫情年,2020年,让我们更加懂得活着的意义非凡,更加珍惜身边人。
2020年还告诉我们“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很多人儿时都能背诵,可是眼下餐桌上的浪费现象却与诗词含义截然相反。有些人三五聚餐,也要大摆筵席,不仅滥觞狂饮,还弄得满桌剩饭剩菜。有些食堂的泔水桶中,白花花的大米饭和馒头倒入其中,这些浪费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一、15段经典素材
1.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战国时期,秦穆公问属下才士由余曰:“古之明王得国失国何以故?”由余答曰:“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2.妻不衣帛,马不食粟
楚令尹孙叔敖非常俭朴,“妻不衣帛,马不食粟”。他的随从很不解,孙叔敖向其解释道:“君子穿上好衣服更加恭谨,小人穿上好衣服更加傲慢。我没有好的品德,不应享受新车、好马,狐裘。”
3.司马光:俭朴为荣,奢侈为耻
北宋时的司马光虽高居宰相,仍以节俭为本,他认为穿衣能够御寒,吃饭能够吃饱就足够了,还教导儿子“俭朴为荣,奢侈为耻。”
4.是仪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