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舌尖上的改变(大数据观察?数说40年)
餐饮业市场规模从54.8亿元增至39644亿元
林丽鹂 李玉楼
民以食为天,从百姓餐桌上可以看出社会生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餐饮业持续快速发展,丰富百姓生活、吸纳大量就业、拉动消费增长。餐饮业日益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之一。
超700倍
我国餐饮业市场规模40年增长
走进北京市东城区翠花胡同43号,京城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依然门庭若市。悦宾饭馆1980年开张,拿到了北京个体餐饮的第一张营业执照。在悦宾饭馆诞生前两年的1978年,我国餐饮业的市场规模为54.8亿元,下馆子对于普通居民而言是个稀罕事。
时光荏苒,如今中国民营餐厅早已遍及全国各地。2017年,我国餐饮业市场规模已达39644亿元,同比增长10.7%,快于同期社会零售总额增速0.5个百分点。中国烹饪协会预计,2018年中国餐饮市场正朝着整体规模跨4万亿元的目标冲刺,40年间增长超过700倍。
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餐饮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常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常年领跑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从1978年算起,中国餐饮业用了28年,将市场规模在2006年做到1万亿元;从1万亿元到2011年餐饮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用时缩短至5年;从2万亿元到2015年零售额突破3万亿元用了4年。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说:“中国餐饮业已从基础薄弱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惠及民生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一个产业。”
近年来,餐饮业发展更是迎来多项政策利好。2016年,针对餐饮企业税费负担过重等问题,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两次调整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商户刷卡手续费降低50%至60%。同年,餐饮业被纳入“营改增”试点,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住宿和餐饮业税收收入583亿元,同比降低11.9%,税负进一步减轻。
3000万
2017年全国餐饮从业人数
从星级酒店餐饮部服务员、采购员、领班到餐饮部经理,蒲小华在餐饮业工作20年后,于2011年决定辞职创业,在四川德阳开了一家主打健康生活的主题餐厅。
“餐饮业看似门槛低,但真正做起来难度却一点也不小,涉及供应链、菜品研制、质量把控、服务培训等方方面面,既要在精细管理上持之以恒,更要及时适应大众餐饮消费趋势的变化。”蒲小华说。
据中国烹饪协会统计,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国餐饮业营业网点不足12万个,餐饮从业人数104.4万人;2017年,全国餐饮企业已达465.4万个,门店数量更是超过800万的规模,餐饮从业人数约3000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160万个。“深化改革,继续大力发展餐饮业,对稳定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等方面意义重大。”姜俊贤说。
近年来,餐饮厨艺传承和经营管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院校有85所,2014年为94所,2015年为120所;2016年起专业名称改为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开设院校为121所,2017年为158所,2018年增至176所,较2013年猛增107.1%。
“我们每年都在员工中选拔优秀‘种子’,开展三级技艺传承班,用‘集体拜师,集体收徒’的模式取代传统的一对一师徒模式,强化对传统菜品、品牌文化和职业操守的全面传承。餐饮企业应给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普通员工都能看到上升的希望。”北京华天饮食集团总经理贾飞跃说。
80%
2017年我国大众化餐饮占市场份额
“过去总去饭店,现在改成点外卖了,又方便又实惠。”上海市某化妆品公司职员杨蜜说。
近年来,外卖迅速发展成为餐饮业新的增长点。美团点评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约为204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3%,在线订餐用户规模接近3亿人。
当前,餐饮业的发展正呈现出诸多新亮点:
——大众化。外出就餐已经成为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13年起,大众餐饮成为餐饮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商务部2017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大众化餐饮已占餐饮市场的80%左右。据中国烹饪协会统计,1978年,中国人均年餐饮消费不足6元;而到2017年,这一数字达到2852元,比改革开放之初提高了475倍以上。
——数字化。大众餐饮是互联网渗入最早的实体产业,以团购、外卖和电子支付为代表的餐饮O2O深刻重塑了餐饮市场,科技成为引领餐饮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2017年有59.7%的消费者在用餐结账时使用移动支付,同比增长67.7%。
——多样化。目前,中国餐饮业经营业态多元化、个性化和细分化趋势增强,从改革开放初期仅按正餐、快餐等划分,衍生出火锅、民族风味餐、小吃等多个创新业态。在服务上,部分餐饮企业突破传统营业时间,实行全天候供餐,为消费者就餐提供更加便利的选择。
姜俊贤认为,餐饮企业应避免业态同质化,主动调整业态结构,探索差异化服务,创新业态形式,注重人性化、个性化、体验化。
源:中国证券报
“十一”假期,海底捞、百威亚太、美团点评等在港上市的消费题材股涨势不错。“海底捞神话”背后,是全年超过4万亿元的内地餐饮市场。与此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目前A股近3700家上市公司中,餐饮企业只有4家。A股何时能迎来自己的“海底捞”?
业内人士通过中国证券报呼吁:伴随着内地餐饮企业规模的迅速增长和运营模式的逐步规范,更多餐饮龙头企业应通过IPO登陆A股市场,充分发挥餐饮在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让A股市场投资者分享餐饮行业快速增长的红利。
发展潜力大
中国餐饮业早已是一个海量市场,2018年全国餐饮收入高达4.27万亿元。有券商分析师指出,我国餐饮业拥有规模最大的消费群体,餐饮是刚需中的刚需。近期各地推进的“夜间经济”发展规划中,“深夜食堂”“特色餐饮”都是重点安排。随着80、9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相比在家做饭,外出就餐的意愿正在快速攀升。美团点评CEO王兴在今年中报电话会议中表示,长远来看,中国的城市人口有8.6亿,按照每人每天吃三顿饭计算,每天需要吃25亿顿饭!
也许正是看到了内地餐饮业的巨大潜力,近年来餐饮企业赴港IPO力度持续加强。2018年9月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今年9月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美团点评近日市值超过4900亿港元,原因也是占营收近60%的餐饮外卖业务被投资者持续看好。除海底捞外,港交所还聚集了呷哺呷哺、味千(中国)、唐宫中国等20余家餐饮上市企业。就在近期,国内知名餐饮连锁品牌九毛九集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沪深两市近3700家上市公司中,仅有西安饮食、全聚德、广州酒家、ST云网(湘鄂情更名而来)等寥寥数家餐饮企业。截至9月30日收盘,4家公司总市值合计仅有211.7亿元,广州酒家是其中仅有的百亿市值个股,市值136亿元。从上市时间看,最早的西安饮食早在1997年便已上市,最晚的广州酒家于2017年上市。
餐饮企业需重新定位
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餐饮业A股上市公司少,有其自身原因。餐饮企业往往现金交易多、采购与经营账目不够透明,可持续盈利能力也较差,因此比较难达标。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解释说,“营改增”以前,一些中小餐饮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确实存在不太规范的情况,但“营改增”以后,餐饮企业原来让人担心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此外,随着互联网支付迅速普及,真正使用现金结算的消费者只占非常小的比重。“现在餐饮企业在税务上已经规范很多,市场各方过去对于餐饮企业的担心应该改变一下,资本市场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和眼光,重新认识国内餐饮企业,尤其是上规模的餐饮龙头企业。”
唐宫中国、海底捞等内地餐饮品牌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就是例证。姜俊贤表示,香港交易所作为成熟资本市场,对申请IPO的公司在财务等方面的要求十分严苛,并不容许半点纰漏。
内地资本实际上早已敏锐捕捉了餐饮业中的商机。专注餐饮消费投资的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此前表示,2018年以前,投资餐饮项目的机构和资金都呈现下降态势,但2018年以后可以明显感觉到一二级市场对餐饮项目的关注迅速增多。
喜茶、奈雪的茶、瑞幸咖啡等网红餐饮品牌的崛起背后均有资本助力。头部餐饮企业也加大自身的战略投资布局,海底捞旗下有海悦投资,以面馆起家的九毛九也通过多元化投资,孵化培育了“太二”酸菜鱼等其他餐饮品牌。
亟需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作为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我国餐饮业集中化程度并不高。根据中国烹饪协会数据,2018年我国餐饮百强企业总营收2410.7亿元,占全国餐饮收入5.6%,百强企业集中度有所降低。
卿永认为,过去餐饮业集中度比较低,未来餐饮业趋势将走向集约化。过去国内没有一个品牌营收可以占据全国餐饮总营收的1%,未来这种企业会逐渐出现。
中国证券报记者查阅《财富》杂志近三年公布的世界500强名单,麦当劳、可口可乐、雀巢、百事等食品相关公司都是或曾是世界500强公司。但在这些与内需紧密相关的产业领域,并没有中国公司的身影。
根据美国餐饮协会的报告,预计2019年美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863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餐饮市场。美国餐饮行业集中度较高,约有60家左右上市公司。
麦当劳、百胜等品牌的全球扩张固然因为快餐容易标准化、工业化,但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当一个餐饮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希望通过上市上一个台阶。同时,餐饮行业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人员流动性很强,通过上市可以实现对员工和管理层的激励。
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上市前门店为362家。根据招股书,海底捞总店数到2022年将达到720-770家。这意味着上市后3年之内海底捞开店总数将大大超过上市前的开店数,没有资本市场的助力,海底捞不可能如此快速扩张。
姜俊贤表示,餐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可以实现规模扩张、吸引人才、降低成本、扩大品牌影响,也能改善餐饮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小、乱、差问题。另一方面,上市对餐饮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更高的规范性要求,带动整个餐饮行业不断朝着规范方向发展。
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上半年餐饮收入增长7.9%——假日餐饮增长快,个性体验成趋势(年中经济微观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26243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的同比增速,延续了增长态势,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
餐饮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中国饭店协会观测到,上半年,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等假期带动下,假日餐饮消费规模增长较快,特别是在假期首日达到峰值,餐饮业的“假期效应”与“假期首日效应”进一步凸显。年轻消费群体更加注重个性化、生活仪式感和情绪价值,节日、纪念日、赛事活动成为拉动餐饮消费的增长点。餐饮企业积极挖掘消费新空间,打造露营餐饮、“摆夜市”、美食文旅等个性化消费新场景,增强消费者体验;地标美食、地标食材成为打造特色产品的有力抓手;“国潮”美食、文化主题饭店、绿色饭店、绿色餐饮等新消费模式愈发受到关注;特色小吃、具有较高性价比、自选自助大众化平价类产品受到热捧,在新增餐饮企业数量中占比高。餐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促进了餐饮消费的稳定恢复。
政策支持作用持续显现。3月,商务部等9部门出台《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从提升餐饮服务品质、创新餐饮消费场景、增强餐饮业发展动能等方面,提出22项具体措施。5月,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实施意见》,推动高效办理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大力优化营商环境。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要发展餐饮消费细分领域,同时支持餐饮消费智能升级。中国烹饪协会认为,相关部门出台的惠企政策,可缓解餐饮行业经营主体压力,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餐饮企业出现了“增收不增利”“假期前后人流量差异较大”“流量跟风”“昙花一现”等情况。暑期来临,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预计,在旅游市场的带动下,餐饮行业将再迎小高峰,而旅游市场的下沉也将激发县域餐饮经济潜力;暑期亲子家庭游客及年轻游客将成为县域餐饮主要客群,消费者将更加期待健康、美味且兼具性价比的特色佳肴。陈新华建议,餐饮企业积极拓展社区服务板块,尤其是主营中高端产品的企业,不妨积极尝试“下探”,打造更多大众化、日常化的产品;紧抓本地特色,打造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消费体验,提高供给质量,加强服务能力,变“网红”为“长红”,转“流量”为“留量”。中国烹饪协会建议,餐饮企业既要积极了解政策动态,用足用好惠企政策,又要不断创新,适时推出夏季特色菜品,吸引更多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