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三山齐”?
紫砂壶去盖以后,覆壶于平面,壶口,壶流,壶把上缘齐平而成一条直线,谓之“三平”,俗称“三山齐”。
< class="pgc-img">>有人以此来判定一把壶的做工的好坏,其实不然。
第一, 要想实现三山齐平非常容易,只需要一把直尺标齐即可,即使是学徒也极其容易实现,对工艺水平没有多大的要求。
第二, 紫砂壶是兼具实用与艺术的手工艺品,所以在制作安装壶嘴与壶把的位置时,既要考虑使用,又要兼顾美观,有些壶三山平好看,有些壶三山平就会失去美感,或者使用起来不顺手。
< class="pgc-img">>紫砂界国大师徐秀棠所著《宜兴紫砂传统工艺》一书中有提及到:
< class="pgc-img">“历史上倡导的壶口,壶嘴,壶鋬([pàn]壶把)倒过来为三平,这可能是以前制作条件的局限所形成的。因制作时一直要把壶正,倒,上下加工,如果不平就不能平放施工。从工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嘴与口,完全应该在同一个高度,否则嘴高的话,倒水时壶嘴还未出水,壶口早就淹水,若壶嘴低于壶口,壶中水未倒满,嘴里已经流水,所以应该说,口,嘴同平是不可改变的(非泡茶实用的茶壶除外)。
对壶鋬的要求,意识形式上要与整体统一协调,二是把手使用时要实用舒适。对所有的茶壶而言,形式协调和实用最好能二者完美统一。
三平制作:
以前只有木转盘,因制作条件的局限,重心在转盘的中心便于操作,才有了三山平的基本传统。现在用金属辘轳,重心稳在中心,工作台面可以缩小,使壶嘴,鋬放在平面之外。”
徐秀棠大师手稿
>徐秀棠大师认为,单在工艺上来讲,口与嘴需要同平。(现很多壶口与嘴没有同平,也是由于需要兼具实用与美观)
壶把只要与整体统一协调,且使用舒适即可。以前以三山平为标准,只是由于制作条件的局限。
< class="pgc-img">>所以各位看官大可不必纠结于此,一把壶“三山”的位置高低,在于其美观,其实用,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也不能由此来判定壶的好坏。
>头条文章发文任务#
你是不是也听过这个“三山齐”,或者也曾经以“三山齐”为圭皋去评判紫砂壶制作水平的高低。那么什么是“三山齐”?
“三山齐”所指就是一把紫砂壶造型中三个至高点:壶嘴、壶把、壶口三者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称谓方式。
为什么要做到“三山齐”?水注满壶的时候,如果口高于嘴,那么就会流出一部分茶水,有些要求高的茶友会觉得有损茶汤。如果保持嘴、口、把齐平就不会存在这种情况,同时也保留了视觉美感的均衡性。
壶做不到“三山齐”是不是就不好?其实一点都不用纠结是否是“三山齐”某些特定壶型,如水平壶、西施壶做到“三山齐”比例更加协调,但也不是绝对,更有很多异形壶做到“三山齐”反而不能展现独特的线条美感。那么壶口高于壶嘴怎么办?哈哈哈!别倒太满[呲牙][呲牙][呲牙]
<>紫砂壶去了盖以后,倒扣于一个平面上,如果壶嘴,壶口,壶把都在一条直线上,谓之“三山齐平”,有许多壶友根据这个来判断紫砂壶的好坏,齐平则为好壶,不平则认为是粗制滥造。其实不然,三山齐平和不齐平,大有学问。
紫砂壶是集实用和艺术欣赏价值于一身的一种手工艺品,紫砂壶的设计制作者在做一把紫砂壶的时候,一定是要兼顾实用性以及体现造型美的,壶嘴,壶口和壶把,是否三山齐平,主要决定于壶的构造。如果壶体有颈,则要求壶嘴和壶把要同壶口齐平,因为但凡略高或者略低,日常使用都将非常的不方便。
如果壶身没有颈,则被称为“单口”,比如柿子壶,在安装壶嘴和壶把时要比壶口高三到五个毫米,这样,流的下唇跟壶口是正好持平的。
其实假如壶流的上端和壶口齐平,这时在壶内注满水,壶流就会有水溢出。这显然是不行的。实际上,一把壶的壶流位置是由壶身造型决定的。而壶把的位置是配合壶流倒水,怎么方便怎么来,有些为了倒水时省力,壶把常常高于壶口平面,比如提梁壶。也有些壶因为壶身过高,安一个比较偏下的壶把,也是没有问题的。
三山齐平不齐平是对壶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综合考量后的结果,有的壶,三山齐平,水会溢出,有的壶需要将壶流做的稍高一些,看起来才会漂亮。
现代做壶艺人也发现,如果刻意做成三山齐平,很多壶型就会不好看,也有些壶会导致出水不好。最多的情况是,你刚将壶倒满水,还有端起来,就有水从壶嘴流出了。为了避免这些,必须要将壶流安放的高一点。所以,以三山齐平来衡量紫砂壶的好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