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这个月月入过万,估计有点小小的困难。因为五一的假期休了5天,然后过来营业了6天的时间。因为家中有事,回去待了4天。想吃章鱼小丸子和脆皮烤肠的,今天晚上给你们安排。想吃的今天过来打卡。
回去也没做什么,打了三场牌,总的来说赢得百把块钱。声音都嘶哑了。三口井的奶茶口感也很好喝,喜欢喝奶茶的过来捧捧场。三口井的冰淇淋也很不错的,嘎孜嘎孜脆脆的口感,一口爆满香喷喷的小丸子。
井,还好吗?
打井汲泉,一直是中华民族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人类逐水而居,靠着一口口水井,渐渐扩大活动范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市井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人对井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零星散落在巷坊间的古井,不仅是吃、喝、洗涤的生活必需品,更是街坊邻里间话家常、侃大山的好去处。
然而,随着自来水的普及,井的使用价值不断降低。于是乎,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外面的世界熙熙攘攘,古井却兀自静默,无人在意,唯有青苔作伴,就连打水的桶子也不知被丢去了哪里。
2020年,“实施古井水源保护工程”被纳入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这正反映了浙江百姓对古井的期待。对此,浙江省水利厅和省文物局联合对全省古井水源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并出炉了一份最新版的浙江古井“完整报告”。
↑调查团队在温州调查古井。
今年新发现古井水源2715处
关于人和井的故事,不论在浙江哪个地方,总能找到许多共鸣之处。
在台州椒江章安街道华景村,辛大哥一家就是在家门口的那口水井边嬉闹着长大的。年复一年,井水变暖又变凉,他自己成了家,孩子上了高中,老人的头发变了白。“虽然现在喝上了自来水,但井水的味道,我这辈子都不会忘的。”
在相隔百里外的上虞,年过半百的老汪几乎每天都要跑去“龙山”山麓的一口井取水。因为周边来取水的老百姓很多,井台边固定放着一个公用的水桶,不论谁来自己打水即可。
“上虞是传说中舜帝的故乡,这口就是舜井,即使到如今水井还很清澈,我每天烧井水泡茶喝。”每逢遇到外乡人,老汪总不忘介绍一番这口古井。
浙江的古井之多,在早年的普查中已被证实。2011年,历时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古井虽然没有正式列入全国普查范围,但我省却单独对池塘井泉(古建筑类别)作了初步调查。
“根据当时记载,浙江单独作为池塘井泉登记的以及作为古建筑的一部分,或宅第民居、坛庙祠堂、寺观塔幢等附属文物被记录下来的古井,共计3641口。”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嵊州崇仁镇九十村有一口“上方井”,据考证建于三国时期吴赤乌二年,是浙江已知开掘最早的古井之一;在温州苍南马站镇金山村有一口金山古井,井圈外壁刻有铭文,对于研究马站宋代的人文历时有着一定的价值;在丽水遂昌云峰镇祥川村有个三口井,北井为饮用水,中井洗菜用,南井洗涤用,三井之间有水沟联通……
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古井并未被列入文物保护的范畴。比如,在绍兴府山周边古井尤其多,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古井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甚至被沦为“遗忘角落”。
据当地人介绍,府山公园门口的一口古井,掩映在一条石板路当中,即使大旱天也不会干涸,相传有很长的历史,但从未有人知晓它的名字;在府直街太平弄内,有一口双眼井,据说是明代古井,但未见相关书籍记载……
今年年初,省水利厅和省文物局联手对浙江古井进行摸底排查,结果有点出人意料。
“从这次普查最终数据来看,除了核查原有登记在册的古井之外,还新发现古井水源2715处,将近多了一倍,这说明老百姓对身边古井的保护意识正在提高。”负责起草本次古井水源调查报告的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老师曾洪学告诉记者,原先登记在册的3641口古井正在逐渐消逝,现存3243口,仅仅不到10年时间,超过10%的古井在原址上已不复存在,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现有古井生存状态堪忧
“哎,很多古井真的找不到了。”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老师陈海雄在电话那头发出一声叹息。今年4月,陈海熊与几位同事对1700多平方千米的泰顺进行摸排,根据原先登记的地址去寻找那些古井,但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古井已难寻踪迹。
越是城市化程度高的地方,古井的消逝速度越快。
杭十中退休历史老师周恩钧一直关注杭州古井。之前,他在一本《民国时期的杭州》上看到:到1930年为止,杭州共有4842口井,平均20户人家就有一口井。“可如今,这些古井早已经湮没在城市之间,能保存下可能不到1/10。”
就算是在偏僻的农村,古井同样也在不断减少。
位于诸暨赵家镇泉畈村,由于土质原因,当地稻田水极易渗漏,往往白天把水灌入稻田,第二天一早水田又变成了旱田。于是,村民们习惯于在田间挖井,一畈田一口井,以“拗桶”的方式提水灌溉,因此这里以井多而出名。
“我年轻的时候,村里还有上千口井,最古老的井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现在就剩下118口了。”74岁的何大经老人回忆说,当年村里家家户户在田间“拗水”的场景颇为壮观,如今这些水井早已失去了灌溉的作用,所以慢慢都没有了。
即便是还保留下来的古井,生存现状也颇为艰难。
在泉畈村何文庆故居前,记者被村里的一位大婶“拦”了。“你们是做古井调查的吗,我有个事情一定要反映一下……”这位大嫂诉说,原本家门口有一口古井,用了几十年从未干涸过,如今附近来了一家豆芽厂,把地表水抽走了,导致这口井在最近几个月再也没冒过水。
与古井消失同样可惜的,是井水不再清澈。
“泰顺的100多口古井里,很多漂浮着落叶等杂物,水质有点浑浊,估计很难再用来饮用。”陈海雄认为,水质浑浊的原因很多,关键一条就是经久不用。在当地,很多古井都保存在古建筑内,附近老百姓早已不再从这些古井打水,使得井水变成了死水。
“有句老话说得好,井水越用越清,只有不断使用,水才能流动起来。”陈海雄说,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很多人围井而居的生活习惯,自来水替代了井水,导致古井的使用价值降低,遭到“冷落”已是大势所趋。
在义乌下车门社区有一口八角井,建于东晋时期,井水原来非常清澈。后来,八角井的水颜色开始发黑,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油渍,还有一些奶茶杯、塑料袋等垃圾。
为了保护这口井,附近的住户曾特地凑钱,请专人用水泵将污水从井内抽干清理,但清理过后没不久,井水又重新变脏变黑,连井内石壁上的青苔都不见长了。“这口井属于浅表水,很可能老城市内雨污管道并未分离,导致井水受到了污染。”当地人分析说。
据本次古井水源调查,现存古井中有4618处仍在使用,占77.51%,有1340处古井由于年久失修、水质浑浊或被淤泥杂物淤塞等原因废弃不用,占22.49%。
↑杭州虎跑路四眼井。
古井调查是全省古井保护的第一步
古井保护,迫在眉睫。
在杭州上城区紫阳街道,有一群老人自发组成“古井护卫队”,每天分时段对辖区内数十口古井进行巡逻,记录巡逻日记,发动周边群众积极护水。
有一次,“古井护卫队”在实地巡查时发现,宝成寺义井水质变得浑浊,原来井边发生塌方,砖头落入井中,于是联系了专业的维修团队,抽干井水、修复井边,水质得以恢复。
“这两年,我们组建了民间古井研究会,希望能挖掘每一口古井的前世今生。”民间古井研究协会会长沈伟说,他们目前已经汇编了一本《坊巷古井名录》,力求留住城市记忆,让每一口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古井,成为现代都市里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在宁波慈溪,也有一群老党员当起了“井长”,守护着观海卫老城内留存的87口古井。“井边一定要干净,不能有积水”“井里有漂浮物要打捞起来,不能影响井水水质”……每天早上,这些“井长们”总会在古井区域巡逻,及时清理井边的垃圾,唤醒人们心底那抹清冽的记忆。
虽然有着一群热心肠的人士守护着古井,但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古井亟需修缮维护。
五年前,诸暨赵家镇的古井桔槔灌溉工程在法国大放异彩,被世界灌排联合委员会确定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专家评价称,这种古老的灌溉方式堪称灌溉文明的活化石。
泉畈村正是这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核心区,当地很多古井旁都竖立一种叫“桔槔”的打水工具。负责编写当地水利志的周长荣介绍说,当地人利用杠杆原理打水,通过“桔槔”这种工具来打水,可以省下很多力气,过去农民一天要打上千桶水来灌溉农田,依靠的就是这种工具。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即便是这类被当地政府重视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古井设施破损依然严重,很多“桔槔”成了摆设,早已无法使用。“我们这里古井太多了,每年需要一大笔专门修缮古井设施的资金,这对于村集体来说太难了。”当地村干部解释说。
这一点,陈海雄感同身受。他说,在古井调查时,很多年代久远的古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损,如井圈、井栏、井盖,甚至还有一些碑文、雕刻等,但当地没有修缮能力和资金保障。“对于这些幸存的古井,应该不仅限于文物单位的保护修缮,除了立碑说明、增设护栏等措施外,还可以对古井周边的古树古木、古建筑等做相应的协调整治规范,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古井保护机制。”陈海雄说。
然而,古井保护并非维修护栏这么简单。多年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彪曾带队对温州老城区古井进行过调研。他提出,静态保护割裂了井与人的关系。人的汲水活动是水井存在并一直延续生命的不竭动力,增设防护措施虽能避免市民或游人因观赏水井或汲水活动发生意外,但同时也阻碍了人与井之间的交流,使得井水的功能性进一步丧失,导致井水变成了死水。
黄彪认为,提高水井的使用率是古井保护的生命,常用是对古井最好的保护。要还原古井的潜在饮用价值,定时定量的对古井进行水质的检测,公开检测结果,并定期抽水、清淤、保洁等措施,保持水质洁净,提高水井使用频率。
“这次古井水源调查,正是全省启动古井水源保护的第一步。之后,我们会对全省古井名录进行系统管理,明确古井管理主体,加强古井本体修缮及周边环境治理,落实相关古井保护举措。”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尤其在古井水利功能修复方面,将根据实际功能需求,加大古井换水、淤塞清淤、内壁清洗、必要的周边水系沟通等工程性管护。
一口古井,代表着一份传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希望它都在这里哺育着世世代代的浙江人。(记者 金梁 见习记者 任明珠 通讯员 徐鹤群 程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浙江日报
源:杭州日报
近日,杭州萧山一小伙发帖求助:媳妇全职带孩子,大家觉得一个月要多少钱正常?
小伙说,一个月6000老婆觉得不够用,刷信用卡没跟他说,他很生气,问了句钱去哪了,两人就吵了起来。
帖子引发网友热议……
孩子今年4岁,因为有点特殊情况,暂时没有上幼儿园,需要老婆全职在家带娃。
小伙目前月薪2万,但除掉车贷、房贷等开销,一个月存不了多少钱,因此想能省一点是一点。
他想问问大家,在萧山,全职妈妈一个月给 6千,是少了还是多了?
对此,有网友表示,一个小家庭一个月支出6000元,差不多了。
“
网友@讲个笑话逗你哭:够了吧,吃饭好像用不了3000吧。
网友@爱吃肉:三口之家100一天?看来伙食有点好呀。
网友@许大姐:够了。
网友@一路走过:差不多了。
网友@匿名:我可能活的比较粗糙的,匿了,6000我感觉我是够了,奶粉我们吃1周一罐200的那种自己海淘的,加尿不湿其他的一个月1500要的。护肤品我很省的,基本上都3000能搞定一年的,平均下来300-400一个月。衣服鞋子也是我很少买冬天外套买1千的样子,基本上一年就买个4000-5000搞定。吃喝如果自己买菜做饭啥的2500够了吧,外面偶尔吃一顿的话就让老公掏钱吧。
网友@L很忙:护肤品买一套可以用好几个月的,所以6000肯定够的。
网友@国际萧:我们不算小孩的培训费,3个人5000都够了。
但更多的网友表示,一个月6000元的开销完全不够。一些全职带过娃的妈妈们表示,一般开销要在8000-9000元每月。
有网友分析,现在菜价并不便宜,有孩子在势必要吃的更好点,鱼啊肉啊不能少,三口之家的伙食费就占去了一半,合情合理;此外,孩子的奶粉、玩具、绘本、出去玩等一个月也要不少钱;加上各项生活必需品、人情往来……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月6000元全部用于生活,勉强过得去。
问题在于,全职妈妈不仅仅需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也需要经营自己,也会有自己的开支。
比如,购买护肤品、衣服、包包等,这些动辄上千元。这样一来,一个月6000元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
网友@我爱盐水鸡:水果护肤品1k,请不要把护肤品算进去啊啊啊。
网友@神秘蛋:无语了,吃饭的钱好几个都在说多。三个人,一日三餐,还有个小孩,难道天天给小孩吃菜嘛,总得有点海鲜,有点排骨,偶尔买点好的牛肉。无语无语。
网友@匿名:给老婆用6千差不多了,不多不少,你要是算上小孩的话,那就不够了。
网友@甜甜的珍珠奶茶:6000怎么可能会够,你不知道现在水果很贵吗?不用买衣服的吗?
网友@匿名:我感觉都用在孩子和买菜买水果上好像差不多,但要是想买护肤品或者加上给老婆的零用的话就不够了。
网友@白日烟花:三口之家一天三顿100元怎么够,现在吃外卖都不够这个价格了。
网友@_Joy:如果包括买菜买生活用品,我觉得不够的。
网友@千山万水:一个孩子,小学,三口之家开销每月1万左右,现在买啥都贵,如果你觉得6k多了,下个月可以让她记账看看。
网友@MoDQ:你老婆要是自己多少有点收入的,你补贴6千家用差不多够了。全职在家里带娃的,只能保证她饿不死。
网友@小芃芃娘:全职带娃一个月就1000还是买水果护肤品,活的是有多辛苦,女人就不用买点别的吗?我想想么一个月零食卫生巾杂七杂八的,1000也不够吧。
网友@妮子123456:说三口之家3000块钱吃饭够的都是自己不当家买菜的人,现在随便买点肉、鱼就半张没有了,在加上小孩又不可能和大人那样,都需要吃新鲜的。
网友@关公耍菜刀:我也是全职带娃,老公每个月给1万五左右,买衣服、护肤品、去外面吃饭不算进去。
网友@宝妈1029:全职带娃,萧山的,我算算每个月八九千,还没怎么买衣服买护肤品的,就买点孩子的东西,玩具,水果等。
网友@嬉皮笑脸王某某:同全职带娃一家三口的路过,吃饭3000够了,而且是比较省的吃了,还不能偶尔出去吃啥的,出去吃随随便便一两百还是吃的一般的。娃一个月两千打底,有娃的都知道,不是尿不湿奶粉的问题,而是玩具,游乐场,出去玩的花销问题。你不可能就让娃只在家里的,也不可能出去啥也不给买不给吃不给玩的。现在随便游乐场就是一百一天了。既然出去了,那午饭又要外面吃了,这一天出去200也是随便花花的。再说水果护肤品,这个一千肯定不够的,你让你媳妇在家带娃,零花钱肯定要给她点的,她也需要打扮自己,衣服化妆品护肤品,她也有社交,也有朋友,也可能要聚会啥的,你让她不敢吃不敢买不敢出去玩嘛?另外,组建一个家庭会有很多隐形花销。花费电费水费煤气费,家里的柴米油盐,洗漱用品,甚至是衣架马桶垫拖把这种小东西,你都是看不到的,但是家里确实都是需要添置的。甚至还有人情往来,给公婆买点东西,给自己爸妈买点东西。维持一个家庭,会有许多你想象不到但是不得不消费的地方。你完全可以只给你媳妇2000块钱零花钱。然后所有家里的花销娃的花销,让你媳妇都问你要。这样你就知道钱是多么不经用了。2000块钱零花钱只给你媳妇花,不算多吧?很多男的烟钱可能都要两千一个月呢。相信我,这个6000块钱,真正只花你媳妇身上估计都没一千。噢对,不知道这个6000包不包括社保,包括社保的话更不用说了。
还有网友认为,这其实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夫妻双方的问题。因为钱的话,多有多的用法,少有少的用法,每家每户情况不一样,丰俭由人。
全职在家带娃的妈妈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压力也不小。如果丈夫对家庭、对妻子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很容易发生夫妻矛盾,这是给再多的生活费都无法弥补的。
因此有网友建议,坐下来和老婆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如果一个月6000元的生活费不够,那就再添点儿,最重要的是多关心体谅老婆。毕竟双方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在努力,目标是一致的。
“
网友@小确辛:孩子是两个人的,为什么要用金钱来衡量,给多给少,为什么要来比较谁对孩子付出的多谁对孩子付出的少呢?无论是谁在赚钱还是谁在带孩子,最终结果不都是一起为了孩子吗?
网友@星鑫:过日子是你们两个人的啊,需要时候就多花的,能省时候就省点。
网友@打肿脸充胖子:有什么够不够,工资高多给点,工资低少给点,孩子不要亏待,吃方面一家人不要省。不闹矛盾,努力去改善家庭生活。别的纠结个毛线。
网友@耶瘦了:带娃挺辛苦的,多给点总不会错。
网友@乐柠茶:你老婆放弃事业专职带娃,比你上班辛苦多了,这不是你能用钱去衡量的!
网友@朱大先生:6000不够给1w啊,家和万事兴不知道,宁可自己苦点。
网友@Raisa:从我曾经短暂当过全职妈妈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你参与带娃太少了,对她关心不够,所以给多少钱都是不够的,缺爱。互相体谅一下吧,坐下来和她好好谈谈,道个歉,不管你有错没错,道歉就对了。然后钱的话,看你媳妇会不会持家过日子,会过日子会理财的话你就全部给她好了呀。不会么给她1万,不能多了。
网友@小丫爱碎花裙:首先我问你,你就是把老婆的开销把的死死的了?难道不是应该你留出你自己要花的剩下的都给她吗?女人全职带娃本来就没安全感,手里没钱更加焦虑。
网友@暖暖滴:默默的看了一下自己的账单,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10万了,只是女儿我俩的开销。一周只做一天饭,其他时间公婆那里吃。而且平时出去买东西吃饭老公付钱,还不在账单之内,还不包括女儿培训班的钱。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本来老婆在家带孩子就空虚辛苦,伸手要钱的日子谁愿意过。两个人好好规划一下,有些话换个方式说听的人心里会舒服点。
网友@孤岛耐特:我就是萧山的全职妈妈,一个人带两个娃,没有长辈帮忙,很负责任的说,没有够不够一说,我老公全部上交,卡里留着他淘宝账号捆绑的卡让我买买买。没有老公的认可和信任,我哪儿来的勇气全职?
网友@上帝的小花园:兄弟,老婆说钱不够给就行,别问怎么花,只要和你老婆在家多聊聊天,说说你上班的辛苦,你老婆会体谅你,不会乱花钱的。千万别问她怎么花的钱,这是属于找架吵的对话。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