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范化解餐饮服务安全风险,进一步提升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水平,7月20日起,金堂县市场监管局强化“三式”全面开展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截止目前,共开展全县专题部署会、风险研判会10次;印发并张贴《关于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的重要提示》4000余份,对照规范内容企业开展自查,自查率100%,自查发现并整改问题62个;开展集中培训12场,开展线上培训并考核600余人次;共检查餐饮服务单位950余家,发现并闭环整改问题47个。
< class="pgc-img">>强化部门联动以“组团式”为“切入点”。7月23日,县食安办牵头组织各相关部门、各镇(街道)分管领导及业务负责人召开全县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全面排查整治工作动员会,按照行业主管、市场监管、属地管理的要求,明确职责,强化协同联动,建立健全同向发力、齐抓共管的机制体制。同时,各镇(街道)、县级相关部门陆续召开专题工作部署会,细化专项整治工作任务,确保专项整治出实效。
强化业务提升以“互动式”为“落脚点”。县食安办制定《关于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的重要提示》,形成从管理制度落实到餐厨垃圾处置全流程的规范指引,帮助企业规范操作、提质升级。企业结合《关于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的重要提示》的规范内容对照自查。分片区组织辖区内餐饮服务单位参加食品安全培训会,结合监管实际、典型案例分享等形式对餐饮规范进行详细解读。同时,建立“线上+线下”的培训模式,积极推广“食考服务平台”督促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随时参加线上培训,积极完成考核。
强化监管问效以“闭环式”为“着力点”。充分发挥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县市场监管局会同属地镇、街道办及行业主管立即开展拉网式餐饮单位食品安全隐患排查。重点聚焦索证索票、进货查验、人员晨检、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关键环节中的问题隐患,全面排查食品安全管理不规范、制度执行不到位、厨房卫生差等问题。同时,分类别建立问题台账,对重大问题、违法行为以县食安办名义交办给各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属地食安办,压紧压实部门职责和属地管理责任,实行清单清零管理。(曹立杰)
面新闻记者 闵强
2019年,成都知名火锅品牌川西坝子组建起一支专业律师团队,开启状告“李鬼”、打假维权之路。川西坝子先后起诉了成都市范围内的山寨川西坝子商家共36家,在各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中,川西坝子均获胜诉。截至2022年,四川省内存在的多家山寨店均已停止营业或更换招牌,尚在营业中的15家也全部被起诉。其中4家山寨店在收到法律传票后关门并注销;实际立案处理的11家,均已更改招牌、关门或正在判决。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川西坝子获悉,过往5年,品牌打假维权之路已取得阶段性胜利,现已委托律师团队,将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放在日常监控上面。
抄袭、山寨,一直是困扰着餐饮行业的顽疾。可是因为打假成本太高、取证太麻烦,不少原创品牌都不愿意去维权。但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餐企维权成功,餐饮侵权的惩罚也越来越重,有山寨者甚至遭受了“倾家荡产式”赔偿。针对此现象,记者咨询了成都市武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科刘蓉,来看看市场监管部门对餐企如何避免商标被恶意侵权提出的一些建议。
及时注册商标,做好品牌规划
在餐饮企业成立之初,就应该及时注册商标,确保商标的合法性和独占性,在商标注册时,要尽可能覆盖可能涉及的商品和服务范围,避免留下漏洞。
建立商标管理制度,加强合规管理
餐饮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商标管理制度,包括商标的申请、审查、维护、维权等方面的规定。同时,要加强对商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商标的正确使用和保护。企业可以尝试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以贯彻标准倒逼企业合规管理,对通过贯标的企业武侯区人民政府还将给予3万元的一次性资助补贴。
加强品牌宣传,沉淀商标价值
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越使用越有价值,越规范使用风险越小,企业应最大程度保障食品安全、积极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不断加强品牌宣传,提高餐饮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信任度,从而减少商标被恶意侵权的风险。
切实加强监测和维权
餐饮企业应定期监测市场上的同类商品或服务是否存在侵权情况,一旦发现侵权行为,要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同时,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合作,共同打击商标侵权行为。武侯区在辖区内设立的18个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点,可以就近承接维权咨询、纠纷调处、投诉举报等业务,如遇商标侵权可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
“避免餐饮行业商标被恶意侵权需要餐饮企业加强商标注册、建立商标管理制度、加强品牌宣传、监测和维权等多方面的措施。只有全面提升商标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减少商标被恶意侵权的风险。”刘蓉总结说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堂托管业务的合规性与法律风险防范**食堂托管业务的合规性与法律风险防范**
随着企业对于员工福利的日益重视,食堂托管业务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服务模式。然而,在这种模式下,合规性与法律风险防范同样重要。本文将探讨食堂托管业务中需要关注的合规性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防范法律风险。
**一、合规性要求**
1.**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堂托管业务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托管方应确保食材来源合法、储存安全、加工规范,并定期进行食品安全自查和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2.**劳动法律法规**:食堂托管业务涉及员工的管理和雇佣,因此必须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托管方应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缴纳、劳动安全保护等。
3.**税务法规**:托管方应按照税法规定,如实申报纳税,不得存在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同时,托管合同应明确税务相关条款,避免因税务问题产生的法律风险。
**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托管方应建立完善的食堂管理制度,包括食材采购、储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规范操作流程,确保食品安全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2.**加强员工培训**:托管方应定期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劳动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合规意识,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的法律风险。
3.**严格选择供应商**:托管方在选择食材供应商时,应严格考察供应商的资质和信誉,确保食材来源合法、质量可靠。同时,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应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防范合同风险。
4.**规范合同管理**:托管方在与委托方签订合同时,应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关于食品安全、劳动法规、税务等方面的条款。同时,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应注重证据保存和履行记录,以便在发生争议时提供有力证据。
5.**建立风险应对机制**:托管方应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应对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总结**
食堂托管业务作为一种服务模式,其合规性与法律风险防范对于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托管方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和员工培训,规范合同管理和供应商选择,建立风险应对机制,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同时,企业也应加强对食堂托管业务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服务质量和合规性。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推动食堂托管业务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