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暑期旅游旺季,京城餐饮市场迎来消费高峰。胡大、四季民福、南门涮肉等热门餐馆全天排号不断,京味儿特色美食文化、独特的皇城建筑景观、热闹的市井烟火气,让这些餐厅在社交平台爆火。不过,一些餐馆也出现排队时间过长、黄牛干扰就餐秩序等情况,需补足服务短板。
热门餐厅排队现象普遍
昨天下午4时,位于簋街的胡大饭馆门口十分热闹,150余把椅子及坐垫座无虚席,记者取号时注意到,前方小桌等位已经有100多桌。等位就餐的食客中,有许多都是外地游客。
在全聚德和平门店,上午10时就有消费者在大厅等位就餐,其中甚至有消费者拖着行李箱,下了高铁就直奔门店。老北京铜锅涮肉,也是颇受外地游客青睐的特色美食。大到南门涮肉、聚宝源、满恒记、鸦儿李记这样的“网红”店,小到胡同里的小门脸涮肉馆,都通过食客们的推荐,成了许多外地游客来京必吃的特色美食。
不过,进入暑期以来,这些热门餐厅的景区门店,就餐高峰时段等位动辄两小时起步,非就餐高峰时段也常常座无虚席,需要排号等位。
京味儿特色成“流量密码”
京城各式美食众多,为何游客纷纷扎进这些餐馆?记者浏览商家评价及社交平台发现,餐厅浓厚的京味儿特色,是吸引八方来客的“流量密码”。
“景色很美,拍照很出片”“这样的景观只有北京才有吧”……看着故宫东华门与护城河美景吃烤鸭的体验,让四季民福在大多数北京美食推荐笔记中刷足了存在感。胡大饭馆所在的簋街、南门涮肉等老北京铜锅涮肉馆子,则是京城潮流生活方式和老北京市井烟火气的代表。
除了上述“网红”大店,炙子烤肉、羊蝎子火锅、炸酱面等特色京味儿美食,以及驴打滚、豌豆黄、爆肚等小吃,也颇受游客青睐。进入暑期,大海碗天桥、故宫等热门景区店,外地游客要占到六七成。昨天下午4时不到,故宫店外已有消费者在排号等位。每天从早上开门到晚上打烊,店里煮面的大锅几乎没停过火。
牛街不少小吃店也被许多爱好美食的外地游客列入北京之行必去目的地。记者在白记小吃档口注意到,排队的人群中有不少背着大背包的游客。
排号服务短板待补足
记者也注意到,一些游客在就餐过程中,不免遭遇黄牛代排号、需长时间现场等位等不便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餐体验。
前不久,游客小李去南门涮肉吃饭,发现有一桌客人来得比自己晚,进店却比自己早,“我也耽误了很多游玩时间在这儿排队,真不公平。”
记者在胡大总店门前看到,前台服务员叫号时,都会划动一下顾客手机的排号页面。“如果是截图,我们是不能安排就餐的。”店员表示,近期店里更加注意核对手机号和检查排号订单,并记录下数十个黄牛号码,“不要相信黄牛,他们都上我们的黑名单了。”
四季民福也优化了排号规则,比如只接受纸质号和本人微信公众号取号,截图和分享页面无效;取号人数及桌型需与实际到店人数相符,否则不予安排;每个手机号每天限取一次号等。“这些举措对打击黄牛有一定作用,但要完全清退他们很难。”餐厅运营总监崔保华坦言。
暑期客流旺季线下接待量剧增,不少原本支持远程排队的餐厅也关闭了线上取号通道,食客想排号只能亲自来到现场。部分食客表示这样十分耽误旅游时间,希望排队规则能更人性化。在多位餐饮从业人士看来,热门餐厅也需积极补足服务短板,优化排队规则,并为等位顾客提供防暑降温等贴心举措,提升就餐体验。
我们在几个月前就已经预订了这家店的年夜饭,定下来之后我们也就安心了。”正在包厢里和老同事聚餐的洪阿姨和记者说道。这句话似乎能代表很多老上海人的心声,对于他们来说,过年期间在饭店聚餐吃传统本帮菜已经成了他们每年的必备项目。而随着春节的脚步临近,上海的本帮菜饭店已经开始迎接一年中最火爆的时刻。
中午饭点,记者来到了位于打浦桥的和记小菜。虽然还没到大年三十,但店内无论是包房还是大堂都座无虚席,一派火爆的景象。在餐厅大堂中,一份份菜肴摆满了餐桌,散发出诱人的香味。红烧肉、虾仁、生煎等传统本帮菜琳琅满目,让人垂涎欲滴。洪阿姨和她的朋友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着丰盛的年夜饭。“我们这些老同事一年聚一次,年纪大了也没有精力自己烧菜,所以就想着来外面吃,这家店是很老派的本帮菜餐馆了,我们都很喜欢本帮菜浓油赤酱的风味。”洪阿姨开心地说道。她告诉记者,为了能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和朋友欢聚一堂,他们早早就做好了准备,提前预订了这家餐厅的包厢。
门店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早在两个月前,春节期间的座位就已经被订满,特别是包房非常受欢迎。而门店近期的客流最近也到达了顶峰,有时中午用餐也要等位。站在餐厅大堂,看着满坐的餐桌和来来往往的食客,就能感受到节日气氛的喧嚣和生机。除了餐厅大堂座无虚席之外,外卖小哥络绎不绝地前来取餐,而后厨更是火力全开,为堂食和外卖的客人送上新鲜美味的各类菜品。
从清炒虾仁到红烧肉,再到八宝饭,上海的本帮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传统的制作工艺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食客。而沪上不少本帮饭店也一直坚持使用新鲜的食材和独特的调味,以现买现烧的方式制作菜品,确保每一道菜都呈现地道的新鲜美味,让这上海人喜爱的味道一直传承下去。
新网南京10月7日电 (记者 杨颜慈)随着味蕾游、夜经济等新潮玩法持续走红,“双节”期间南京拉动千万人次客流。中新网记者6日从南京市商务局获悉,该市重点监测的135家商贸企业8天累计实现销售(营业)额46.9亿元,同比增长7.6%;到店客流量达1649.3万人次,同比增长10.5%。
南京古今交融,新老并秀,吸引大量游客“双节”前来打卡旅游。 泱波 摄
“双节”期间,南京举办主题系列活动满足市民假日消费需求。“2023南京国际消费节·宁动金秋”系列活动发布400余场活动,推出首批“南京新潮流打卡地”,展示“消费方式变迁沉浸展”等主题场景,江北新区现场启动“数字人民币消费体验月”活动,发放总计36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消费券。
国际咖啡文化节、“邺游会”、龙袍蟹黄汤包美食文化旅游节、露营节、特色打卡体验……各地推陈出新游玩方式,催生新消费市场。南京市重点监测的37家百货企业8天累计实现销售额16.3亿元,同比增长9.2%,到店客流同比增长15.5%。
随着夜游、夜经济等新潮玩法持续走红,南京“双节”拉动千万人次客流。 泱波 摄
在citywalk、特种兵打卡等新兴旅游方式下,互联网平台联动撬动假日消费增长。南京市商务局分别围绕大宗消费、购物外卖、直播团购等发放消费券、出游礼包、优惠红包等促消费补贴,通过市场化运作撬动消费增长。
据南京市商务局消息,美团本地生活平台消费券的发放,拉动南京市本地生活服务消费同比增长44.3%。抖音本地生活消费券发放直接带动本地生活业务消费2.7亿元,间接拉动相关消费近4.4亿元。支付宝发放100万份“南京国际消费节出游礼包”,带动市民和游客357万人次出行。
南京推陈出新游玩方式,催生新消费市场。 泱波 摄
“双节”效应显著,“舌尖上的消费”持续火热。“南京到底有多好吃?”在各个短视频平台刷屏。假期期间,科巷、新街口、老门东、茶南等美食“聚集区”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填满”,梅花糕、桂花汤圆、鸡蛋汉堡等一些地方特色小吃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品尝。
除了特色小吃,南京老字号、新口味的餐馆门店迎来消费热潮。热门餐饮店前大排长龙、一桌难求。南京市商务局数据显示,假期前3天,南京重点监测的135家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8.8亿元,同比增长18.4%;商超、餐饮类企业到店客流量达366.3万人次,同比增长16.6%。(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