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如今已成为现代都市上班族离不开的一种生活方式。为吸引客户,商家、平台推出各种打折、减满活动以及优惠券。
但一些消费者发现,看似不起眼的外卖打包费却缺乏统一标准。打包费根据消费者的点单自动生成,收费的多少更是五花八门。
面对没有选择余地的打包费,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这笔糊涂账。商家设置的外卖打包费如何收取?是否有规律可循?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外卖重量相同打包费不同
北青报记者登录外卖平台,查询粥类、炖汤类外卖包装相近的打包费。在嘉和一品的一家门店内,北青报记者在平台选购了同为约450克的招牌八宝粥和红豆薏米粥各一份,总打包费显示为3.5元,在打包费明细里可以看到,招牌八宝粥每份收取1.5元,红豆薏米粥每份收取2元。如果将粥品更换成同为约450克的招牌八宝粥和招牌皮蛋瘦肉粥,总打包费则显示为3元,招牌八宝粥每份收取1.5元,皮蛋瘦肉粥每份收取1.5元。重量相同的红豆薏米粥的打包费莫名多出了0.5元。
在火齐潮汕砂锅粥的一家门店内,北青报记者查到同为约500克的皮蛋瘦肉粥(1人份)和干贝虾粥(1人份),打包费均为每份3元;而同样约500克的花胶走地鸡粥(1人份)和松茸竹荪粥(1人份)的打包费却都为1元。
打包费与打包盒数量无关
按照正常判断,2人份或3人份粥品的打包费应高于1人份,但火齐潮汕砂锅粥门店中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约1000克的干贝虾粥(2人份),打包费标注为每份4元;约1500克的干贝蟹虾粥(3人份),打包费为每份6元;约1000克的花胶走地鸡粥(2人份),打包费标注为每份1元,而更重的约2000克的土豪鲍鱼花胶鸡粥(3人份),打包费也为每份1元。干贝虾粥的打包费按照重量递增,而花胶走地鸡粥和土豪鲍鱼花胶鸡粥似乎是按照整个单品进行的设定。打包费的收取标准,令人一头雾水。
北青报记者还发现上述查询的粥店外卖包装为纸质桶装包装,那么使用瓦罐作为容器的炖汤类食品的打包费是否会更贵呢?北青报记者在晨曦炖汤店发现,使用瓦罐作为容器的1人份例汤套餐(含米饭和三个小菜)外卖打包费为每份3元,单点例汤的打包费也为每份3元。北青报记者同时发现,虽然打包费都为每份3元,但每份套餐中的打包盒数量明显多于单点的例汤。这家店的打包费显然不是按照打包盒数量的多少计算,而是按照单品(成套)统一计算。
同类食品打包费仍存差异
此外,北青报记者还查询了包装相对简单,不使用塑料打包盒的汉堡打包费。在汉堡王的一家店中,法式黑松露风味安格斯单品汉堡的打包费为每份1元,菠萝芝汁双层牛堡的打包费为每份0.8元。
对于套餐中,同样包含汉堡、炸鸡(或鸡块)、可乐三种商品的打包费,汉堡王一家店中的金选安格斯牛堡单人餐收取2元/份,肯德基一家店中的劲脆鸡腿堡三件套收取1.2元/份,麦当劳则未显示需要打包费。除此之外,不同的汉堡店,单品汉堡的打包费从1元至3元不等。
回应
外卖平台已对商家打包费设定参考上限
外卖平台是否可以对商家的打包费进行限制?平台如何对打包费进行管理?北青报记者分别采访了美团和饿了么平台。
“餐饮品类纷繁复杂,从一个烤串到一份烤鱼,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完全不同。不同商户的包装成本确实也存在差异,因此很难一刀切地对商家打包费进行限制。”美团外卖打包费专项治理小组相关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平台严禁商家对消费者设置不合理打包费的行为,会基于各地餐具的实际价格水平,对商家的打包费设定参考上限,以此来避免商家设置不合理打包费。消费者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可以拨打客服热线投诉,平台一经核实,将根据商家违规程度进行整改处理。
据介绍,目前,美团外卖已经上线了单商品1元打包费封顶等产品功能,对商家不合理的打包费进行拦截。平台日常也会加强对商家的巡检工作,对打包费设置不合理的商家,平台将视具体违规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罚措施,进一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饿了么方面表示,提倡商家适度、合理使用餐具包装,并要求商家必须在下单结算页面清晰展示打包费用明细,严禁任何形式的强制收费。针对有少数入网商家收取较高包装费的情况,今年起,饿了么发起“蓝色星球”计划,通过明示包装收费标准、完善反馈渠道、主动价格管控三大方面,来进行包装费的管理管控。
消费者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可以拨打客服热线投诉,平台一经核实,将根据商家违规程度进行整改处理。此外,平台也在价格管控方面持续开展治理,禁止商户设置高额包装费,加强对典型场景的专项治理。
声音
打包费要根据成本和服务定价
市场经济下,商家有自主定价的权利,但是消费者也要有知情权。比如,北青报记者查询到的潮汕砂锅粥店,都是外卖打包,使用的包装也相同,装皮蛋瘦肉粥的打包盒收费3元,装花胶走地鸡粥的打包盒收费1元,消费者多支付的2元打包费,到底是什么钱?商家并未向消费者说清楚。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打包费是餐饮行业支出的成本,在外卖中适当收取是正常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商家的收费标准要公平合理,要根据其实际的支出成本和服务进行定价,不能“漫天要价”。其次,不能通过强制手段,强迫消费者只能使用包装精美且高价的包装盒,消费者有权选择合适的包装。“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情况下,建议商家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种类的打包盒,让消费者能够选择。一些可以合并同类项的食品,如主食等,消费者可以自己决定是否需要打包在一起,这也符合包装减量、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
供图/视觉中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编辑/谭卫平
一次外卖,打包费最高9元。
近期,一快餐品牌门店全面增收打包费的消息,将外卖专属附加费送到舆论风口浪尖。各大外卖平台上,餐饮外卖增收打包费的现象普遍存在。消费者反映,其中,该费用收取标准不一,不少商家打着“限塑令”名号乱收费,让消费者默默承受这笔糊涂账,严重侵犯相关权益。
外卖增收打包费的行为是否合理?价格能否更规范?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5.1元的打包费,到手只有一个盒子
“在小程序上点奶茶外送,2杯奶茶装在一个袋子,却要收两份打包费。再加上4块钱配送费,还没喝上奶茶就额外花了6块钱。”在杭州下沙大学城读书的姚乐乐(化名)是奶茶爱好者,但越来越高昂的外卖附加费,常让她下不去手。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外卖服务已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点单量的增长,刺激了平台“野蛮生长”,外卖相关附加费用水涨船高。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到,订单上的打包费常被系统“动手脚”。
收取打包费合理吗?
去年以来,杭州、苏州、上海等多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指出,消费者购买外卖食品时,打包是服务的一部分,理应被含在食品价格中,无需额外收费。单独收取打包费无异于对消费者进行了二次收费,违背了公平交易原则。
多名消费者称,自己可以理解商家收取打包费,但打包费标准缺乏、价格不透明,让他们感觉做了“冤大头”。
一些餐厅打包费用偏高,订单上显示每道菜品单独收取打包费,实际却是商品合并打包。这种现象在烧烤、火锅等行业比较常见。
受访者供图
下单等待40分钟后,刚下班的王响(化名)收到了烧烤外卖。订单显示,抵扣红包后总消费19.18元,其中,5.1元是打包费。订单详情页面显示,打包费按件收取,每串收取0.3-0.4元,大串甚至要收取1元。
“最后,拿到手就一个盒子。”王响说。
为了提高打包费价格,更有商家进行过度包装。一盒就能装下的食品,被硬生生分成多个小盒子。泡沫纸、塑料膜等不仅造成材料浪费,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美团外卖打包费专项治理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餐饮品类纷繁复杂,从一个烤串到一份烤鱼,所用的包装材料完全不同。不同商户的包装成本确实也存在差异,很难一刀切地对商家打包费进行限制。
记者观察到,饿了么、美团两大平台近期均设置了打包费新规,但其中,对商品类型、打包规格的分类宽泛,依然难以实现价格统一。
转移成本?商家也有“委屈”
一家外卖平台的打包费说明,试图阐明收取打包费的合理性,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为保障您的商品安全、卫生送达,需基于外卖业务特性对您的外卖商品使用塑料购物袋等材料进行打包,收取相应的打包费用。
以“限塑令”为初衷设置打包费,成为不少商家转移成本的手段。采访中,有人坦言,希望通过打包费抵消部分平台满减、红包抵扣的费用。也有一些商家通过销售包装物来获取利润,包装越贵,获取利润越大。
从订单上看,是赚到了钱。但提到打包费,不少餐饮老板也觉得“委屈”。
“实际上收1块钱打包费不够我们回本。”杭州某家甜品连锁店负责人李先生说,店里最普通的打包盒成本接近一元钱,“外卖碗七毛三一个,勺子两毛多。”
向消费者收取的打包费,也不是全额进入商家口袋,“平台还要抽成,哪里赚得回来?夜间配送的、高楼层的,我们商家出得更多!”
“客户在平台上会用红包,还有满减,这些补贴都是平台和商家一起出的。”经营冰店的邱爽(化名)说,收取打包费是无奈之举,即使加了打包费,有时也收不回成本。外卖平台的订单抽成比例约为20%-30%,消费者的红包补贴也由商家和平台共同承担。她店里的刨冰打包需要打包盒、勺子、封条和冰袋,成本约为1.5元。“前阵子芒果涨价,我想上调商品价格,结果告诉我打包费不能设置超过1元了,相当于倒贴钱。“邱爽希望,能从源头加大对平台的管理。
明码标价,给予消费者更多选择权
浙江丰国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松涛认为,从市场角度看,商家打包食品需要一定成本,适当收取额外打包费可以理解,“平台上的打包费明码标价,就不会影响市场的公平交易,但要注意故意制造消费陷阱的行为。”
“明码标价”,必须显而易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天册(上海)律师事务所的专职律师丰骏杭指出,外卖服务要保证消费者对商品及其他服务价格的知情权,但消费者在外卖APP下单商品时,“打包费”小小的三个字眼藏在购物车的展开界面中,很容易让消费者忽略商品本身之外的消费。“平台故意弱化‘打包费’字眼,这种设计对消费者极为不利。”丰骏杭认为,打包费价格明细应当和商品价格一样清晰显眼。
如何进一步平衡商家利益和消费者权益?专家表示,应从规范平台运营机制入手。
“平台应当制定更细化的外卖包装费收取规则,将外卖包装物的名称、材质、规格、单价、不同品类食物的打包方式、打包费的收取规则等关键内容予以规范。”丰骏杭建议,商家也应在商品详情页说明打包的具体情况,如展示打包盒的成本,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平台和商家应给予消费者打包的选择权,设置不同类型的打包方式让消费者自行选择。
根据杭州消保委的提示,外卖商家或者外卖平台就外卖收取适当的包装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胡乱收取“包装费”“打包费”,则涉嫌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果消费者遇到被乱收打包费的情况,可直接找平台客服投诉,若无法协商,可向市场监管有关部门进行投诉。
“规范的难点,可能在于商家和平台的意识不强。”丰骏杭鼓励商家主动在平台说明打包信息,而平台也应对主动提供环保型和便携型打包方式的商家进行页面推荐,以此形成外卖生态圈的良好循环。
(潮新闻)
源:邢台日报-邢台网
本报讯1月17日,记者在市区天一街、中兴大街、顺德路、红星街、公园西街等多条街道走访时看到,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有条件开放的部分餐饮店采取“无接触”式点餐打包服务的形式进行经营。解封不等于解防,放开不能放任。市民和店家均表示,尽管生产生活正在慢慢的有序恢复,但疫情防控工作仍不能松懈。
当日中午,记者在中兴大街一家快餐店外看到,几名市民和送餐员在店外间隔约一米排队等候取餐。
记者通过窗户看到店内空空荡荡,所有的餐椅反扣在餐桌上,店内没有顾客。店门口摆着一张桌子,人员无法进入,店员根据线上订单将食物制作打包好后放在门口的桌子上,市民根据订单编号从桌上将餐取走。整个取餐过程有序,送餐员、市民均不进入店中。
“现在无法提供堂食服务,可以在手机上自助点餐,选择店外取餐或者外卖送餐。”店员说,市民不进店,店员和市民“无接触”取餐,这样安全放心。
在一家桃酥店外,摆着一张桌子,经过店员测温、登记、验证健康码后,市民可走到柜台前选购,每人之间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多家餐饮门店,发现目前均不提供堂食,开门营业的门店均在门口醒目位置张贴“不做堂食”“外带外卖”等告示。午饭时间开门营业的餐饮店中均空空荡荡,没有市民在店内就餐。
在采访中,市民和店家对常态化防控措施均表示理解。“尽管麻烦点,但是戴口罩、测体温、出示健康码、登记信息、一米间隔,这些措施必可不少,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都能理解。”(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冀文龙 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