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2日,新茶饮领军品牌茶百道显露出再出发的雄心:一只蠢萌、灵动、活泼的大熊猫,抢占“亲和力”心智资源,成为茶百道品牌IP的核心表达。
< class="pgc-img">>一只喝茶的蓝色大熊猫——茶百道品牌图腾“丁丁猫”
2008年诞生“天府之国”成都的茶百道,在走过15年历程后,举办品牌升级发布会,对品牌战略、形象设计、产品规划进行全面升级,将“好茶为底,制造新鲜”作为全新品牌定位。品牌升级后的茶百道,旨在为消费者创造充满新鲜与品质的茶饮新体验,开启品牌新发展的大海星辰。
品牌VI升级:“丁丁猫”焕新担负品牌战略新使命
奶茶品类新茶饮,是起于微末的新行业。对于2008年成都一个20平米的奶茶店而言,它没有想到,今天的“茶百道”连锁门店已覆盖全国330多个城市,数量突破7000家。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新茶饮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42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003亿元。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1450亿元。一路走来的茶百道,见证了新式茶饮业的飞速发展与风云变迁。
茶百道诞生之初,就提出做一杯“鲜果+中国茶”的好茶饮。企业将茶叶进行萃取,保留茶香风味,加入不同时令水果,茶香与鲜果相撞,成就了那杯倍受年轻人喜爱的鲜果茶。由此,诞生了一系列的爆品:杨枝甘露、豆乳玉麒麟、招牌芋圆奶茶等等。
茶百道瞄准年轻人市场,采取独立自主的产品研发模式,持续创新,不断探索天然食材与中国茶的搭配,创造出高品质、多元化的茶饮风味。
< class="pgc-img">>茶百道品牌升级发布会现场
当品牌发展车轮来到今天,行业竞争越加激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茶百道回望当年要做“好茶”的初心,把目光放在新一轮发展要求的维度上重新规划,提出了“好茶为底,制造新鲜”品牌战略。
虽然茶百道VI形象系统几经迭代升级,但仍不能承载品牌新战略使命。茶百道的品牌表达中,从2018年开始就有“丁丁猫”大熊猫元素,但在品牌认知上,与消费者的关连还不强。当茶百道提出回归“好茶”初心时,“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位承载品牌使命的大使,就在眼前——可爱无敌的大熊猫。
集蠢萌、灵动、活泼于一身的丁丁猫,极具亲和力,脱颖而出。这只“喝茶的熊猫”的丁丁猫正式发布,成为茶百道的品牌图腾。手捧茶杯与吸管的蓝色熊猫形象,亲切可爱的丁丁猫与场景化新扮相,简洁、直观地传达了“一杯好茶”的品牌诉求,既是对过去经典的回归,又是对未来愿景的重塑。
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是罕有的“活化石”,它们对于食材和生存环境的选择特别挑剔。“熊猫栖息的环境,对海拔、湿度、温度等都有严苛要求,它每天寻觅最新鲜的竹子食用,讲究‘精贵’。这一点也与茶百道的品牌理念契合。茶百道探寻最好的茶叶和最新鲜的水果,只为做一杯让消费者满意的好茶。”茶百道品牌市场中心负责人易瑞说。
大熊猫是国宝,在国际交往中是“友好大使”,代表友谊、善良、和谐。在世人眼中,蠢萌可爱的形象己深入骨髓。这种人们对大熊猫已有的认知,是品牌需要的心智资源。
“连大熊猫都在捧着喝的茶饮,你能拒绝吗?”“丁丁猫”的承续与嬗变,对大熊猫社会心智资源的占有,不仅承载了“好茶为底,制造新鲜”的品牌表达,而且为茶百道新一轮发展赋予了品牌势能。
< class="pgc-img">>茶百道新英文名“ChaPanda”
同时,茶百道英文名称从“ChaBaiDao”更改为“ChaPanda”,一方面可拓展品牌历史中“熊猫”元素的延续,另一方面又能通过谐音点题的方式关联“茶百道”中文发音,更重要的则是,新的英文名,能更准确地体现茶百道对自身产品所用茶底的高标准——茶饮业的“茶中熊猫”、“茶中精贵”。
在茶百道的全新视觉形象系统上,将既有的“蓝色”主品牌色优化为“Panda Blue”,增加全新品牌辅助色“Tea Green”,颜色更明亮、更年轻、更具识别性,更易加强消费者对品牌“好茶为底,制造新鲜”的认知。优化后的中文“茶百道”字体,更加简单有力、清晰直接。
“丁丁猫”焕新,一个超级品牌符号诞生,它将担负茶百道品牌战略新使命。
产品升级:以探索求极致,焕新产品矩阵
多年上下求索终得“道”的茶百道,以中国茶为始,坚持中国茶的传承与创新,为当代人创造多元的茶饮风味与文化体验。
发布会上,茶百道产品矩阵升级:宣布七窨茉莉、坦洋工夫等四款茶底升级,同时茉莉鲜奶茶、玫瑰鲜奶茶、酸奶紫米冰、酸奶牛油果等新产品惊艳登场。
< class="pgc-img">>茶百道品牌升级发布会现场新产品展示
“茶底是承载每一款饮品口味的‘地基’,茶底的好坏在顾客的味蕾中高下立判。我们坚持原叶现萃,就必须使用品质优良、风味突出且新鲜适口的茶原料。”茶百道产品研发总监朱明星说。
多年来,茶百道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优质好茶作为茶底,挖掘其独特风格和口感。为了找到更好“香气”(鲜明、馥郁、高扬)和“滋味”(鲜、嫩、回甜)的茶底,企业对全国茶产地、品种进行不断探索和筛选,对茶培原料、拼配方式、制茶工艺、冲泡工艺等不断尝试,力求找到更好的茶底。
2023年,为更好的提升饮品茶底风味,茶百道全面升级主要产品线的茶底品质。以“七窨茉莉”为例,将已经远高于平均选择标准的五窨茉莉,升级到了行业少有用做制作奶茶的七窨茉莉。可以窥见,茶百道以严苛的“挑剔”和“探索”的精神,追求产品极致与完美。
未来,茶百道还将对坦洋工夫、奇兰、兰香铁观音等3款茶底进行全面升级,用更突出的茶香和更纯粹的口味,传递给消费者更加高品质的产品。
“多元化、个性化愈加凸显的当下,消费者对于饮品的风味诉求和审美诉求,都在不断变化演进。一个好的品牌交付给消费者的永远是更好的体验和更好的产品,”易瑞说,“将信仰付诸实践的成功,也让茶百道相信并坚持——好茶为底,可制万物。”
“遍寻山海只为茶,万里不辍方为道。”茶百道通过“挑剔好茶,探索好味”,来实现“好茶为底,制造新鲜”。易瑞说道,“我们持续遍访茶山,探寻新鲜原叶,关注茶叶从生长、采摘、制作到入杯的每一道工序;建立全球供应链体系,用优质好茶,选时令鲜果,严控每一杯出品质量。”
2022年的冬天,茶百道在地处浙闽丘陵的坦洋村寻得一味自带桂圆香气的小众茶叶——坦洋工夫茶。据了解,坦洋工夫茶从明末清初显名,百年前就拿下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茶百道对坦洋工夫茶的采购,也让该茶的制作工艺得到推广。
茶百道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寻找优质好茶,对茶产地、品种不断探索和筛选;对茶培原料、拼配方式、制茶工艺、冲泡工艺不断尝试,努力追求极致的“完美出品”。
围绕全新的品牌定位和不变的“好茶”初心,茶百道还将升级消费场景,打造时尚文化,带给消费者新体验。
“让世界爱上中国茶”,是茶百道的品牌愿景。这个中国新式茶饮的品质品牌,以“丁丁猫”纯真呆萌、挑剔调皮的魅力,表达“好茶为底,制造新鲜”新定位、新形象,将让消费者感受到茶百道奔向新征程的“探索”力量。
< class="pgc-img">>|杨泥娃
编辑|斯问
去年秋天,我们还在为“第一杯”奶茶甜上头,今年夏天的奶茶市场已然硝烟弥漫。
一边是有消息称喜茶完成5亿美元融资,估值直追600亿,而另一边,刚拔得“奶茶第一股”的奈雪,上市道路并不坦途,截止目前,总市值约265亿港元。
当然,在IPO落地之前,喜茶需要跑的更快,才能撑起这“前所未有”的估值,而奈雪们也需要找到自己新的增长曲线。
奈雪上市的招股书作为前车之鉴,揭开了奶茶行业的些许真相:盘踞高端商圈和高线市场,卖着人均近30元一杯的现制新式茶饮们,并不赚钱。门店数量与维持高端所需要投入的成本之间,如何能找到盈利的平衡点,还并没有清晰路径。
于是,我们逐渐看到奶茶们的竞争进入到另一个领域。奈雪开始推PRO店来减少面积并扩充商品种类,奶茶之外卖起了茶包、饼干,谋求提高单店坪效;喜茶也从气泡水延展到茶包、冰淇淋;茶颜悦色的店员们一边做奶茶一边喊着“在家逛街逛天猫”的口号,官旗店铺里一款手摇奶茶能上线5分钟被抢光......
这些以直营模式为核心的奶茶品牌们,未来的终局或是卖茶包等更高毛利的新零售探索。
奶茶们的两种生意
融资、上市、营销破圈,资本市场依旧响彻着新式茶饮的故事。
奶茶这门生意到底好在哪里?抛开其他不谈,高迭代+低门槛+高毛利的现制饮品,绝对是比餐饮店更稳稳地幸福,这也成了它能收割一批年轻人奔赴这个行业的根本原因。但奈雪的招股书,揭开了奶茶生意的另一面,被原材料+人力+房租切割掉的成本支出,压得利润喘不过气。
这门看似矛盾的生意,其实导向了一种观点:奶茶是品牌盈利的一部分,却不是盈利的终局。
解析奶茶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以单价划分的市场卡位成了分级标准,25元的客单价成了分水岭。
人均单价25元以下的奶茶品牌,是一片拥挤的赛道,不仅有coco、一点点、古茗为代表的品牌们,还有单价10元以下的蜜雪冰城。它们大多以加盟模式为主,而这些奶茶品牌们真正在做的,是一手对接的加盟商为其开疆扩土,一手将供应链形成品牌个性化且可快速复制的模型,盈利的关键在于撬动了夫妻老婆店的房租和人力杠杆。
蜜雪冰城是这里面最极致的玩家,深入到最下沉最密集的开店区域,并且自建了原料供应基地,把两只手的效力发挥到最大化,靠店里4元1杯的柠檬水,就撑起了20%的营收,也因此成了门店数量过万,且拿到持续融资的网红品牌。
而人均单价高于25元的奶茶品牌,探入的是高端品牌市场,也就是一二线的城市,这里规模算不上大,却是网红和资本属性最强的赛道。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品牌定位,奈雪与喜茶都是可以拿来相提并论的两个品牌,根据奈雪招股书数据,人均茶饮单价在27元。
直营模式,成为喜茶、奈雪和其他品牌的本质性不同。这就像特斯拉和苹果靠直营体系,维持了高端且有调性的品牌价值,关键是形成了品牌溢价的空间,喜茶奈雪也是同样的思路,在研发产品上的优势,再通过直营门店来保持产品力和品牌力,从而形成规模效应。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不管是卖车的特斯拉和卖手机的苹果,都在卖标品,这些流水线上出来的商品可以产生足够强的规模效应,而喜茶奈雪们主打的这些新鲜水果+现制茶的饮品,会带来同样的规模效应吗?
靠卖奶茶真不赚钱
答案是否定的,喜茶和奈雪之所以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开拓了水果与现制茶饮组合而成的新茶饮,但无论是水果的采摘运输,到人工剥壳,乃至新鲜茶叶的冲泡,每一环都离不开人工的参与和难以被规模所摊薄的成本投入。
当中低端奶茶品牌们都在不断推出草莓、葡萄、西瓜等鲜果茶时,对于原料和品质的保证成了喜茶奈雪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比如今年的水果“内卷战”就是很好的印证。油柑、黄皮等小众水果,通过喜茶奈雪打响了全国,而这些水果原本产量就有限,且辐射全国需要很高的成本投入,喜茶奈雪的价格定位能够承担的起这些小众水果在消费市场的定价,也更需要靠这些“头部”水果,来持续让品牌跑在前列。
当然,油柑产地们正在提高产量,水果供应链的成本总会被不断缩减,但要注意的是,当小众水果变成大众,并不意味着喜茶奈雪会降价,只是会有更多油柑走进茶百道和古茗的店铺,喜茶奈雪们还是要持续去挖掘新的品类。
从奈雪招股书来看,排在前两位的是材料成本和员工成本,两者占比总和为67%,是奈雪的茶成本大头。这应该是所有做直营品牌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甚至是价格段虽在20元左右,却一直坚持直营的茶颜悦色所要考量的问题。
虽然盘踞在各大高端商圈,但从成本数据来看,外界以为的房租成本却并不重,而这背后的关键就是在于品牌带来的议价能力,但品牌的所谓房租优势,却并不能带来规模效应。当一个商圈以及城市内的品牌店覆盖越密集,单店带来的营收则会相应下降。
这终归考验是单店坪效问题。华创证券首席分析师王薇娜在接受采访时做了个测算:“一线城市最好的商圈,比如说北京大悦城,上海浦西这种商圈的负一楼和五六楼租金将近50/平。这么贵的情况下,门店一平一年要产生1.8w的租金,并且要把租金压在20%这条线,因为超过20%就更难赚钱了,那就得做到10万的坪效。”
而在东吴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测算,同样的标准店坪效,喜茶是10-15万,乐乐茶是15-18万,蜜雪冰城是5-6.7万,而奈雪仅为4-5万。目前看来,奈雪为了提高坪效已经主打Pro店模式,而喜茶的Go店是怎样的数据情况还不得而知。
所以说,靠奶茶成就的新式茶饮代表们,并不一定能在奶茶上找到盈利的解法。资本的助力是在这个赛道搏杀的关键,资金不能停,但资本的耐心也是有限度的。
卖茶包会是终局?
可以肯定的是,开店数量已经不是眼下奶茶品牌的竞争所在了。一方面是门店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另一方面赛道进入新零售领域,触点逐渐移至线上。
如果从奶茶外卖的视角看,奶茶作为门店饮料是一个LBS的行业,因此点位和密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按照前面推出的观点,喜茶奈雪们的门店数量是把双刃剑,铺量并不是它们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也能看到线上订单占比最大的仍是10-20这个区间的加盟品牌们。
一位喜茶内部人员对「电商在线」透露,今年喜茶的目标并不在开店数量,也会减少品牌联名的营销动作,除了在几个省会级的城市会布局灵感店外,更多的精力在于产品本身。
从「电商在线」的观察来看,喜茶对产品本身的研发,除了常规上新的奶茶品类,还有包装制品,比如喜茶果汁茶。而在此之前,记者了解到,喜茶旗下的包装类产品,喜小瓶瓶装水是卖得最好的品类。
在奶茶之外找增量,几乎是几个头部品牌共同在做的事情。「电商在线」之前在走访奈雪的茶Pro店时发现,店里最显眼的位置,都留给了标准化生产的包装制品,比如茶包、饼干、酸奶块等,相比之前主打欧包的路线,这些包装制品显然更容易提升单店坪效。
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包装制品有更高的毛利率空间。就拿几个品牌都会卖的茶包为例,「电商在线」梳理下来发现,几个品牌大多定价在1盒(7包*3g)48元,相当于2.2/g,如果按照市面上散装茶叶的价格来看,已经进入到千元1斤的茶叶档次,茶包所含的品牌溢价空间显而易见。
而这个定价区间,却刚好可以成为奶茶的“替代品”,原本只能买2杯喜茶的钱,现在可以喝7杯喜茶泡出来的茶。
并且直营门店的优势,可以在这些包装制品上充分发挥出来,门店一边卖奶茶,一边卖茶包,无疑是两全其美的生意。
在“卖货”上最卖力的还有茶颜悦色,这个价格定位在中段,并且还属于区域性品牌的奶茶店,已经火遍全国。不管是出于品牌的谨慎选择,还是“饥饿营销”的考虑,茶颜悦色仅布局在武汉和长沙两地。因此,对于茶颜来说,门店的流量价值更是难能可贵。
「电商在线」在茶颜悦色的门店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点:在店员循环的口播中会出现:“出门喝茶颜,在家逛天猫”,并且新开的茶颜店都会拿出一半的区域售卖包装制品,有茶包、奶茶同款坚果和杯子等周边。对于茶颜悦色这种用纯牛奶+茶制成的奶茶类型,并不像喜茶奈雪之类有相对强的产品门槛,而店里这些从奶茶品类延伸出来的口味和同款商品,其实都在引导消费者“你可以做出同款”。
(茶颜悦色店内零售商品区)
>并且天猫店内,茶颜有很明确的会员优惠心智,满减、积分以及会员优先购等玩法,比喜茶奈雪运用的更多。毕竟对于茶颜悦色来说,门店所能触达的用户有限,并且很多是慕名而来的“打卡”者,线上的会员体系,将是留存和拉新的最有效途径。
突出天猫为主的电商心智,并且围绕“同款”来出新零售商品,茶颜悦色的目的或许就在于:用明确的官方心智来抵挡“抄袭”和“复制”,维持品牌调性,再撬动线上资源和新零售路径,来实现超越物理阻碍的全国性扩张。
茶颜悦色反代购的话题上了热搜
>对于喜茶奈雪来说,零售更是一把“下沉”矛尖。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及,目前奈雪不会把店开到下沉市场,但会通过零售等方式介入。招股书显示,奈雪的茶目前3500万名会员,这些会员贡献了订单总数的49%。可见,只有把流量引入线上,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互联网流量的规模优势。
奶茶走了咖啡的路
其实头部奶茶品牌的数字化一直走在前列,从微信、支付宝小程序扫码点单,到布局饿了么、美团扩大生意半径,以及到电商平台上开店搭建起自己的会员体系,各种线上渠道从未落下,但如何有效利用好数字化这条路,如何将会员体系有效激活,似乎是一直在试探的过程中。
去年疫情之后,从喜茶奈雪到乐乐茶等一批头部奶茶品牌开始进驻天猫,但当时的思路更多是利用平台来触达消费者,所以售卖储值卡和代金券是主要产品。而品牌的每个动作背后,除了内因的选择之外,也离不开供应链和政策端的变化。
天猫袋泡茶类目小二勒莹在接受采访时提到,2020年5开始,政策上禁止在商品上提及养生功效等,于是在线上占比很大的“养生系”袋泡茶开始走下坡路,以花草茶为主的新锐袋泡茶开始迎来发展窗口期。
“买茶包的人群和买奶茶储值卡的人群有明显不同,这其中有60%和美妆人群重合。”勒莹说。
从这个思路看,对于奶茶品牌们来说,茶包成了一个有效触及新增人群的商品,也从平台对人群的观察出发,诞生了诸如“灵感茶”、“一周好茶”这种更有品牌和颜值属性的茶包,区别于传统茶包更强调品种和功效。
新锐茶包市场的变化,其实像极了咖啡走过的路。三顿半和永璞等品牌,用咖啡粉、咖啡液打开了精品速溶咖啡的市场,让精品咖啡突破了场景和人群,也扭转了速溶咖啡的格局。同样作为成瘾且受众广泛的茶饮品牌们,也一直希望找到咖啡的相同路径,只是一直有个核心问题难以攻破,也就是茶是有认知门槛并且难以被标准化的饮品。
最直接的道理,从咖啡豆采摘到一杯咖啡摆在你面前,完全可以靠机器化操作,但茶叶的分级和口味差异巨大,受众人群各有不同,冲泡温度和手法完全影响到一杯茶的口味。
但从奶茶品牌延展出来的茶包,则很好的化解了喝茶门槛这个问题,这直接由品牌力就化解了。再剩下一个供应链端的标准化生产,现在也找到了解法。
比如茶颜悦色今年618上线的“手摇奶茶”,2万份产品当天就售罄。同时,上线了原液冻萃茶粉、原叶茶等,在形式上都和咖啡产品有很多相似之处。
茶颜悦色把奶茶真正零售化,似乎也在打响一种信号,用茶包来延续品牌的价值或许是初代版本,直接做出一杯零售化的奶茶,已经显现雏形了。
喜茶方面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24时,喜茶在各电商平台整体GMV达2000万元,天猫平台上新增店铺会员数超5万人。而这也是喜茶首次征战618,线下跑马圈地已成定局,而在新零售打开的新竞争,才刚刚开始。
< class="pgc-img">>“点完奶茶才发现那个扁扁的咖啡色三孔管不是搅拌棒而是吸管……”最近,不少太原“奶茶爱好者”发现许多品牌不约而同地把吸管换成了三品管。1月16日,记者采访时发现,对这个小举动,市民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原来用三品管喝奶茶真的更香!”有的则表示“吸得腮帮子疼”。
最近,奶茶圈又在搞事情了:奈雪、霸王茶姬、沪上阿姨等茶饮连锁品牌,在搭配鲜奶茶时,集体在用一种叫做“三品管”的吸管,这种吸管一管三孔,每个孔都较小。1月16日,记者在中正天街的霸王茶姬门店内看到,门店点单的醒目区域提示,“三品管是原叶鲜奶茶系列专用吸管,一品茶香,二品茶味,三品茶韵。”附近一家喜茶店店长也表示,店里的轻乳茶出杯,一般都配备“三品管+(小料配备)粗管”,外卖也是如此。“(三品管)在门店消耗的速度和其他吸管差不多。”
茶饮店的吸管变化,看似很小,却在社交平台掀起了一波大讨论。采访中,有的市民认为三品管能够实现“小口慢饮”,避免“囫囵吞枣”,更容易突出奶茶中的奶香。有的表示“难吸”,一顿下去腮帮子都得肿一圈。
尽管市民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但三品管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有网友还挖掘出肯德基、麦当劳使用吸管式搅拌棒的时间更早,品牌还科普过“小吸管有大科学”的秘密:“空气流动会降低热饮的温度”。把吸管做得更细,奶茶或咖啡就会变得更好喝吗?瑞幸咖啡星悦茂店工作人员表示,同一杯饮品,用不同的吸管喝,会体现出不同的口感。“口径越小的吸管,越能使饮用者感受到更细致的饮品风味。”
记者购买了霸王茶姬的大杯“伯牙绝弦”奶茶和茶百道的大杯“茉香奶绿”,发现用普通粗管喝,没喝几口就见底了,如果用三品管确实从“吨吨吨”的大口喝茶变成“啜一口”的细斟慢酌。加价不加量,能从心理上让消费者感觉更实惠更耐喝。
综上所述,如果消费者平时就喜欢细嚼慢咽,不疾不徐,用心品尝的话,那么这种三品管就很适合;可如果消费者平时习惯了大口喝奶茶吃小料,那还是传统吸管更适合你。但并非所有奶茶都适合用三品管,一般是纯茶或轻乳茶比较匹配,而且探访中,奶茶店都还是很人性化,消费者开口想要换吸管的话一般都会更换。那么,你喜欢三品管还是普通吸管呢?
太原晚报 记者 陈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