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众多,却不赚钱,问题出在哪?又该怎么办?
本文2585字;需7分钟阅读;阅读建议:先收藏后细读
老司机翻车
位于江苏无锡某处的一家自助餐厅,老板厨师出身,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各方面都干过。
十分熟悉菜品、质量控制以及管理等环节。
首店起步时,每月租金只有1.7万元。客单价79元/位,四个月开业以来,餐厅的月营业额已达到50万元左右。
但是,月底一算,居然不挣钱。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 class="pgc-img">>问题:毛利润低,品牌定位不清
综合梳理、提取近几个月来各门店的供销数据,确实没有漏洞。整个店厨房出品、管理等做得真的很好。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1. 毛利太低,低于40%
自助餐毛利低,这是常态。
老板也尝试过通过种种手段来提高毛利,比如降低产品品质。
然而消费者不是傻子,品质一降,门店营业额肉眼可见地下降,这无疑是一条死路。
但高品质意味着高成本,提升品质后真的没什么利润可言。
2. 定位不清,无突出优势,缺乏价值感
如果我们从消费者和品类的角度,以及从我们自己定位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我们可以很容易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
< class="pgc-img">>- 品牌名:我们欢聚吧
- 品类名:自助火锅+烧烤
- 广告语:我们卖的不是海鲜,而是火锅+烧烤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定位。
先说品牌名:品牌名过长,且毫无记忆点,难以激发消费者的传播欲望。
再看品类名:自助火锅+烧烤,人类天生具有将看到的文字转化成图形的能力,单一的品类名往往更容易达成图像的联想。
比如我们看到火锅二字,就能想到热腾腾的红油;
看到烧烤,就能想到滋滋冒油的五花肉。
可一旦将两种品类混合在一起,就会增加联想的复杂程度,给消费者造成选择负担。
消费者很难想象火锅与烧烤结合在一起是什么景象,自然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消费判断。
最后看广告语:广告语的意思在于,海鲜并非主打产品,但餐厅SKU依旧有海鲜产品的存在。
这样一来,广告语造成的误解就大了去了。
< class="pgc-img">>解决:五招方案,毛利增长10%
1. 更改品类名,更换广告语
从长远来看,要将自身优势转化为消费者的认知优势,就需要改变品牌名称。
哪怕它被称为海鲜自助,或牛排自助。
单一的品类名称能帮助消费者更快地做出决策。
2. 夹菜盘子换小,从细节抠利润
人性都是自私贪婪的,而自助餐这个品类放大了人类的欲望和贪婪。
消费者在吃自助餐时,往往是有规划性的,更别提现在网上有大量的自助餐攻略,教人们如何吃垮自助餐厅了。
首先,选贵的。
接着才是选喜欢的。
比如一群学生去吃海鲜,他们其中懂得“攻略”的,必定会怂恿大家先拿几大碟虾蟹海鲜。
且所有人想的都是,我们这么多人,我得多拿一点,避免分不匀。
这样一来,他们拿的,已经远比他们能吃的多出很多了。
最后,反正是自助餐,夹都已经夹了,所以当一大桌海鲜吃起来的时候,很多海鲜他们都是随便吃一口、嚼一下就吐掉,不会像在自己家那样自己买单,那样认真地吃螃蟹。
因为吃得干净,吃得不干净,这是没有标准的。
对顾客而言没有任何惩罚成本,这样一来,必然会产生大量不必要的隐形浪费。
自助餐的特性是勤拿少夹,而盘具太大,表面上看是方便了顾客,实际上却大大增加了企业的隐形浪费成本。
其次,很多消费者是懒惰的。
当他们开始夹菜时,他们有一个习惯,就是尽可能多地夹菜,省得再跑一趟,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最终会导致很多人原本计划吃八分饱,夹着夹着,为了不被扣除浪费的钱,就吃了十二分饱。
换盘子可以减少看不见的浪费。
这种看似无意识的细节直接决定了利润,并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生存。
3. 调整产品结构以增加饱腹感和价值感
自助餐,本质上是由二等的食材,做出一流的品相,通过视觉上的丰富感和美感,首先满足消费者的眼睛,然后满足消费者的嘴巴。
通过价格定位,来倒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运营成本和采购成本由客群基础人流量来共同承担。
从本质上讲,自助餐是商人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心理博弈。
我们不仅要通过消费者的眼睛让他们觉得超值和占到便宜,而且还要让他们容易吃饱,并且不浪费。
也就是说,产品结构中,我们还有一条很深的路要走。
自助餐的产品结构一般可分为:
以前的产品结构可以概括为30%的饱腹产品线、20%的价值产品线和50%的常规产品线。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橄榄型产品结构。
它们都是实打实的货真价实,成本又高,而且整体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海鲜。
这家店毛利低的另一个根本问题是,高热量食品、肉类产品等饱腹线产品太少,每天接待数百人,你总得让人吃饱。
我们如何才能让这几百人觉得值,又能吃饱,还要有合理的毛利?
这取决于如何调整产品结构。
大概调整为约40%的饱腹产品线,20%的常规产品线,40%的价值产品线,即成为哑铃状产品结构。
例如,添加一些小鲍鱼、鱼翅、海参和其他似乎有很高价值感和强烈仪式感但实际上很便宜的产品。
价值产品线品种要多,但它们需要限量更替。
4. 人员分布调整,饱腹产品线不能空
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加菜流程。
在我们的市场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餐厅用餐高峰期,寿司、蛋糕、薯条等饱腹产品线的档口往往是空的,也就是说,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全。
换句话说,人力资源的比例不协调,所以在高峰时期,很多饱腹的产品都做不赢。
这些细节属于管理上的惯性思维。
你有一两百个种类,这些低成本、容易饱的产品少吃100克,其他产品就要多吃200克,这些饱腹的产品线无法提供,顾客不得不夹其他菜,这也是低毛利的根本原因。
解决办法是调整加菜的过程,即无论有多少顾客,饱腹的产品线都不能空,定岗定责,责任到人。
这套改造方案,你觉得怎么样?
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本文作者:阿松的商业洞见
本文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处理。
>制造业、卡车司机、保姆等行业的用工荒之后,最近餐饮行业也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为了缓解餐饮企业人员出现的缺口,很多餐饮店开出了包吃包住,月工资5000元,还缴纳五险一金,都招聘不到人。而恰恰相反,那些写字楼的小白领月收入也只有3-4000多元的工作,却还有人抢着去做,而且还出现一岗难求的局面。
对此,一些人感到奇怪,餐饮行业的工资都开到了5000元,还包吃包住,平时也不用有什么开销,这等于是纯到手的收入,这要比写字楼的小白领样样生活都要自理,那可强太多了。像这样好的待遇,餐饮业怎么就招聘不到人呢?我们认为,问题恐怕并不是完全出在工资待遇上面,这主要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餐饮行业普遍是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现在多数餐饮企业都要求员工一天上班12个小时,每个星期休息一天,这样餐饮行业的职工长期处于一种疲劳状态。每天要一大早跑到厨房要准备食材,晚上要等客人走了,你才能回去休息。
有些客人吃夜宵,要吃到凌晨2-3点钟,而餐饮业的员工也要继续加班下去,而第二天又要准备上班。像这样的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餐饮工作,多数年轻人认为给再多的钱,也不会长期做下去。
第二,餐饮行业油烟大,工作环境也不好,长时间这样的味道闻下来,对身体也会带来不利。从事餐饮行业,就要长期面对油烟味道,这种味道有时也很难清除得掉。不仅家人闻着这个味道不好,而且周围的人只要在你身边走过,也就知道你是从事这个行业的。
第三,餐饮行业的总是被人认为是服务性行业的,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高,父母亲戚也不希望你在这个行业里一直做下去。很多人宁愿在写字楼拿三千元工资,也不愿意在餐饮业上班。
而且餐饮业晋升的机会也很少,即使你的工作十分出色,也从事这行业很久了,最多只能当个大堂经理或者店长这个级别,职业发展前景也比较有限。多数人从事餐饮业也只不过是一个过渡阶段,后面还要找其他工作来当自己的终生职业的。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餐饮行业的待遇在不断地提高,但是招人的难度却越来越大,从事该行业的要么是年轻人来过渡一下,要么是中年阿姨仍在坚持着这个岗位。这主要是,餐饮业工作太辛苦,普遍休息时间较小,而且餐饮业的油烟量大,不仅味道难去除,而且对身体也是不利的。更关键的是餐饮业是服务型行业,通常家人也并不希望你长期从事这样一份工作。所以,餐饮业招不到人,也并不全是工资的问题,其他原因也起着决定性因素。
最近我微信餐饮群里不少餐馆老板吐槽月薪5000招人难,马上就金秋十月了,是餐饮业的旺季,中秋国庆一直都是餐饮业最繁忙的节假日。
国庆七天甚至可以抵上平时一个月的营业额,如今却又面临了招工难的局面,几乎每一年的金秋十月,餐饮业都面临用工荒的现象,为何餐饮业招工这么难呢?
工作套路
00后表示,不少餐饮店在招聘时,老板和店长都会说,我们门店每天工作8小时,最长不超过9小时,其中包括1个小时吃饭时间,真正工作时间不到8小时。
很多新人会信以为真,但是开始工作后就会发现,这就是一个工作套路,真正的上班时间每天超过了10个小时,如果是周末和节假日上班时间超过了11个小时。
每天早上8点就要起来,9点到门店,晚上10点半以后才能下班,除去中间休息的2.5个小时,每天真正的工作时间早就超过了10小时。
去哪一家餐饮店都是类似,除非去肯德基星巴克这种外企餐饮店,而这些外企餐饮店靠着严格执行8小时工作,从来不缺员工,反而是中餐馆,各家门店都是用工荒。
以上3点便是00后对于餐饮行业的吐槽,餐饮老板抱怨月薪5000招人难的同时,也应该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给员工这么高的薪资?
如今这个社会套路太多,年轻人对于这些套路早就厌烦了,反而真诚一点或许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薪资是多少就写多少?没有必要写个虚假的薪资放在招聘信息上。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你在找工作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套路呢,欢迎广大餐饮人都来评论一下自己是否也碰到招人难的情况呢?咱们一起来聊聊餐饮那些事儿
谈
网约车行业回暖的同时,风险也在增加。据媒体报道,近一个月内,济南、温州、东莞、遂宁等地纷纷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提醒从业者谨慎“入场”。4月6日,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发布风险预警,该市网约车市场运力已基本饱和,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
行情好的时候,一个月轻松能上万,如今要赚到同样多的钱,就要多跑两小时,报道中提到的这个现状相信很多网约车司机都会有共鸣。这其实是目前类似新业态的大趋势,像外卖骑手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月薪上万似乎已是传说,前段时间有消息说美团广州停止招聘骑手,后来平台方面否认了这一传闻,不过站方也坦承,由于涌入广州就业的外来人口较多,骑手确实出现了爆满的情况。
门槛低,就业又灵活,无论是骑手还是网约车司机,似乎都是不错的就业选择。专职做的话收入有保障,兼职做也可补贴家用。类似的新业态的确提供了很多机会,乃至有的人常常这么说——工作丢了没关系,大不了去送外卖。言外之意是,做骑手是保底的工作,只要努力就可获得稳定的收入。
如今局势显然发生了变化,无论做网约车司机还是外卖骑手,现在都面临严峻的竞争,要想获得稳定的收入变得更困难。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上述行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有两个,一是订单价格下降,二是个人能接到的订单量下降。对于平台来说,这两个变化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对于就业者来说,就必须重新评估工作的性价比。
订单价格下降在外卖行业似乎显得较为突出,近来就有不少骑手在自媒体上吐槽这个问题。网约车行业的情况也类似,而且这个行业平台更多,竞争格局不太好,行业内部也很卷。订单价格下降当然会直接影响到收入,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即订单下降的情况是不是会持续下去?
订单价格下降意味着平台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表面上看平台会乐享其成,不过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一个行业要提供稳定的服务,员工待遇势必不能出现太大的波动。像在一线城市做餐馆的服务员一般的月收入会有四五千元,如今就业形势发生变化,可能三四千元就能招聘到员工,但企业是不是就会按照“低工资者得”这样的规则来招聘?显然不会,因为除了考虑运营成本,还必须照顾服务质量,一个企业要稳定运营,就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服务员工资低了,服务质量就会下降,刷盘子不会像过去那么用心,对顾客也没那么客气。外卖行业也是如此,过去七八元一单的时候,骑手愿意爬上八楼送餐,如今三四块一单,骑手难免会抱怨,遇到这样的订单还能不能保证服务质量?对此恐怕要打一个问号。
站在平台的角度看,当然不可能无底线地降低服务单价。
对于就业者来说,和订单价格降低相比,更麻烦的问题是订单量下降,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单价下降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时间来弥补,勤奋的人勉强还能维持较为稳定的收入,可一旦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订单量下降,就意味着你想努力都没地方使,行业出现僧多粥少的问题,必然会减少每个人的收入。
像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这类工作,一个月收入七八千元,光看数字还不错,可如果考虑吃住方面的成本,可能性价比就显得不是很高。反观在餐饮这类传统行业工作的“打工人”,通常都包吃住,一个月五千元左右的收入,似乎也凑合。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新业态,必然会拉低行业的整体收入,那时想入局的人可能就要再三考虑,毕竟,一份工作好不好,不是看它的门槛高不高,而是看它的性价比有没有吸引力。 □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