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企业在发展中有这么一个困惑:直营扩张慢,加盟管控难。导致直营给大家普遍一个印象:慢!
其实直营≠慢,本质在于机制!
如果说木屋烧烤的200家全是直营门店,值得称赞的话,那西贝莜面村的400家直营,简直是逆天:集团60亿的营收,平均每家门店单店营收1500万。
圣人畏因,凡夫畏果,让我们揭开层层迷雾,找到本质。
西贝集团是如何实现门店复制,内部裂变的?
首先西贝莜面村是经历了两个阶段:复制+裂变
- 能复制是因为具备复制的前提:能力系统——可盈利复制的标准化
- 可裂变是因为具备裂变的系统:机制系统——全国15个创业分部+赛马制
即:标准化(前提)+机制(加速)
▼ 西贝莜面村的复制与裂变
< class="pgc-img">>上次分享了西贝的《门店运营标准》PPT,深受读者的喜欢,今天不讲标准化这个板块。
西贝莜面村丨52页《西贝单店标准化》PPT(纯干货)(点击回顾)
今天剖析西贝集团的连锁股权布局及内部合伙机制,看看西贝集团连锁之路是怎么走的。
这是西贝集团的股权布局图:
< class="pgc-img">>内蒙古西贝餐饮集团是有9个股东持股,其中包括了:
- 2个自然人:贾国龙、张丽平
- 2家有限公司:北京西贝企业、北京静衡投资
- 5家合伙企业:呼和浩特人生喜悦、北京千城、北京万店、杭州静衡圆觉、青岛静衡成长。
这里跟其他公司有什么不一样的?
其中【呼和浩特人生喜悦(有限合伙)】有34个合伙企业;
这34个合伙企业中都是什么人?
是跟贾国龙一起创业奋斗的高管和员工们,即【人生喜悦合伙公司】是西贝的员工持股平台。
但是控制权还是牢牢在贾国龙手里,因为北京西贝作为GP(普通合伙人)控制【人生喜悦合伙公司】,持有份额非常少,只有0.0003%。
< class="pgc-img">>同样地,还有四家合伙企业:北京千城、北京万店、杭州静衡圆觉、青岛静衡成长,也是预留了股权,以后可以成为员工激励的持股平台。
目前这4家合伙企业都是贾国龙持股,还没有分出去,以上是股东持股的层面,下面来看看西贝集团都投资和控股哪些公司?
主要分为两类:
< class="pgc-img">>一类是100%持股的食材、牧场供应链的公司:餐饮连锁的布局,肯定离不开供应链的整合,一个是为了稳定菜品的品质,一个是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管是海底捞、正新鸡排、麦当劳、肯德基都是如此。
同时还有贾国龙投资的【贾国龙功夫菜】,这是比西贝更大的机会,西贝的正餐业务最多是100亿,但是贾国龙功夫菜的市场份额可以上到1000亿。
一类是持股60-75%的餐饮子公司:共有100多家,是开展西贝门店业务的,100多家子公司开展了全国的400多家门店,这就是西贝餐饮稳定的现金流。
那这400多家是怎么开起来的?一般公司是公司直接开门店,而西贝的秘诀:创业分部+赛场制合伙人计划。
< class="pgc-img">>1、创业分部
海底捞的合伙是师徒制,是门店层或者区域层,抱团取暖,而西贝是公司层的合伙,权限更大,因为西贝跟分部既是品牌授权关系,又是投资关系,而且每年15个创业分部排名竞赛,用机制激活门店持续盈利。
什么叫创业分部?
举例:北京西贝龙之梦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 class="pgc-img">>该公司的股东结构是:
西贝集团:持股60%
北京莜品餐饮合伙企业:持股40%
其中【北京莜品餐饮合伙企业】有4个自然人股东,高泽平占股67.5%,是西贝的内部创业人员,而这个【北京莜品餐饮合伙企业】就是创业分部。
那西贝集团和创业分部如何分工?
- 西贝集团:提供西贝的经营牌照,即品牌授权,还有3个月的开店资金,和软硬件设施。
- 创业分部:3个月内必须盈利,同时要有考核指标,例如客户评价、用餐环境、菜品创新等等,有权按持股比例分红。
我查了一下,这个创业分部一共投资了6家公司,分别是:北京西贝龙之梦,天津西贝泽平、西贝印象、西贝人家、西贝情,还有广州西贝泽平,共开了20家西贝直营门店。
< class="pgc-img">>一个创业分部就开20家门店,据了解,全国一共有15个创业分部,你以为这就结束了?西贝贾国龙又做了另外一个机制:赛场制。
2、赛场制:全国大排名
什么叫赛场制?
在全国范围内做排名对比,在利润、客户评价、用餐环境、菜品创新,各个团队进行比较,在赛场制下就会出现马太效应,排完名之后,排在后面的30%的团队,要收回牌照,团队重组(要么打散、换人、调岗),提供二次开店机会。
收回牌照后,交给排名靠前的团队,继续开店。
< class="pgc-img">>从西贝集团母公司的股权设计来看,优势在于:
第一,规避风险以及提高融资能力:
西贝集团,底下投资供应链、食品研发、产品销售公司,如子公司发生经营风险,母公司将股权进行转让,可有效规避风险。
同时西贝集团又投资其他品牌,多品牌的投资凸显母公司品牌价值,投资者可选择不同主体不同层级进行投资,有效提高融资能力。
第二,掌握控制权和激励奋斗者:
合伙企业北京千城、北京万店等作为持股平台,可保证公司股权的稳定。持股人发生变化,只需在合伙企业中进行股权变更操作。
独立设立外部投资者持股平台与员工持股平台,有利于两个不同作用持股平台的估值核算及管理方式的制定。
< class="pgc-img">>从创业分部和赛场制计划来看:
不管是合伙计划也好,还是股权激励也好,这个制度都会遵守基本原则:尊重人性。
什么是人性?
员工进入公司工作,都有一个诉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上升通道,活得有尊严。
这个就需要老板思考有没有相应的制度,能让员工发挥出真正的价值,好的机制是能够激发人性的光辉。
希望对你有启发!
<>天来得再猛烈,也是一天天来的。有些企业非但没有被冻死反而活成一道风景,是因为人家段位比你高。
高在哪?
今天,听内参道哥为你分析。
■ 餐饮老板内参 |王新磊 发于上海
过去,餐饮业是“打群架”式的混战。现在,餐饮业已经进入到“段位竞争”。
谁跟上节奏升级快,谁就是胜者。反之,就要被淘汰。
道哥觉得,餐饮业的“段位竞争”,可以用下面这个图来说,共分为5个阶段。
1
|一段|
搭上外部环境的顺风车,干掉隔壁老王
▽
创业者都想当风口上的猪,风口在哪儿?就是外部环境的顺风车。
2014年6月,《舌尖上的中国》让“重庆小面”一夜之间火遍中国。市场已经火爆到缺少理性。有些餐馆老板自己都没有吃过“重庆小面”,就把门店换成重庆小面,加一把辣椒,就可以顾客爆满。
当时,遇见小面的创始人还在广州开着一个30平米的小店卖饺子,连亏几个月。在绝望的时候,就试着做“重庆小面”,结果一试就火了,之后又遇到了资本的顺风车,在几个月后拿到天图投资合伙人的天使投资。
如今,“遇见小面”在2年里4次融资。
另一个同样顺风起舞的是一家叫北59号的包子铺。
老板是专业人士,五星级酒店行政大厨出身。他曾创业做高端饭店,遇到大形势不好,果断转型。也是借了外部环境的顺风车,做了一家“不正宗但好吃”的重庆小面,用10个月发展了60多家店。
生意火了,他又做了“焖炒鸡”。结果发现翻台率太低,又把店关了。
受到这些刺激和启发,他又做了北59号牛肉包子铺:店面只要25平,主打牛肉包子+八宝粥。另外用12元臊子面和28元的牛肉面来提高客单价。
把人减到最少,店面压缩到最小,用产品配合拉高客单价,这个25平小店,一天营业额最高达到5000元。
目测,这个包子铺又跟上了新一轮顺风车。(相关阅读:餐饮业突然流行跳蚤铺:你猜20平能折腾出多少利润?)
|道哥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然,这些企业未来的路还很长。
不过,这个阶段的打法就是要跑起来,做出规模。规模做大之后,会带来“从量变到质”的变化。比如品牌知名度、人才号召力。
在餐饮业,有一个说法,从1家到10家店,要过产品规模化的坎;从10家到50家店,要过组织力和供应链的坎;从50家店到100家店,要过企业文化形成战斗力的坎。
2
|二段|
换赛道,摘桃子
▽
必须说明,这个阶段的玩法,不是多品牌。多品牌有可能是从自己的火坑跳到别人的火坑。
这个阶段的变革就是换赛道。
比如“必胜客宅急送”是必胜客衍生的独立品牌,它只设店面,不设就餐区,菜单也是专门为了外送而设定,旨在为顾客打造专业美食外送专家。这是一个典型的换赛道的玩法。
2001年6月,“必胜客宅急送”第一家店在上海古北开设。比饿了么外卖早了七年。
当前,餐饮业的“三高一低”(高物料成本、高人力成本、高房租、低利润的压力),成为一种自然淘汰的杀伤力,把一大批餐饮企业淘汰,也让一些餐饮企业在危机中找到新方向。
比如“彼得家的厨房”模式创新动力,就是为了应对“三高一低”而生,它的每个竞争力都针对大店的优势而来。
还有一种玩法就是“摘桃子”。
在广州,九毛九创始人管毅宏“连续性”投资了一批新兴餐饮企业。有风口上的“遇见小面”,有区域热门品类“牛腩煲”、酸菜鱼,还有蓄势爆发的新疆菜。善于“摘桃子”的管毅宏,被餐饮人称为“培养餐饮老板的老板”。
2017年初,管毅宏对内参君说,这些投资让他“有些”兴奋,他将发现、投资更多年轻餐饮人。
|道哥说|
这个阶段,规模化相对于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一定天花板,同时品类竞争在原有模式下达到白热化。
只有两条路:要么创新,要么死。
遗憾的是,很多成熟餐饮品牌,都在这个阶段固化了,“混吃等死”。
3
|三段|
重新定位,炼成专家
▽
这个阶段,企业需要重新定位。
这对老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考验智力,二考验胆识。
所谓“欲练神功,挥刀自宫”,老板首先要“自残”,干掉贪欲,这可是干掉百万千万元的既得利益,不狠是不行的。
“自宫”之后,企业开始提升境界,然后得大道:少即是多。
这个阶段,共同的特点是先跑出规模之后,再通过做减法,“改编”队伍,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装逼说,就是企业管理走向规范化、专业化。
比如,巴奴火锅第一步是放弃发展加盟,全部改为直营模式。转换之后,通过品牌定位,更名为巴奴毛肚火锅。
而西贝莜面村则是经过一路折腾,最近锁定在“西贝莜面村”。
|道哥说|
为什么这些企业在这个阶段都要重新定位?
这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选题。餐饮要真正做成品牌,要在“价值观,方法论,专业度”这三个维度形成影响力。
因此,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权衡取舍”,通过舍弃提高自身的专业度。
4
|四段|
用“共同富裕”打造组织力
▽
贾国龙为了激发西贝13000多名员工的自我驱动力,花费3000万,引入了“裁判制”。(相关阅读:贾国龙首谈西贝“裁判制”:如何让1万名员工持续高效?)
而喜家德虾仁水饺采用了不那么激烈的玩法:把企业转向了“平台化”,按业务链条的环节,建立多个不同的管理平台。
例如,采购平台将近20人,实行“台长负责制”,让台长带着团队去探讨如何提高采购质量,严格把控食品安全等。包括薪水涨幅等,也是由薪酬平台台长决定。
同时,还有股份分配制度。店长考核达标,可以获得3%干股;如果店长培养出新店长,就有机会接手新店,并在新店投资入股5%;如果一名店长培养出5名店长成为区域经理,再开新店时就可以投资入股8%。
喜家德创始人高德福说,“只要这些人才能干,在企业的平台上就可以一直发展,没有天花板。”
目前,喜家德有十个解决不同问题的平台,让大家各自有各自的分工,在这里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平台说了算。现在,这个多平台运营方式在同行业当中仍是一个创新之举。
|道哥说|
我把这种做法称为“业务专业化,岗位职业化”。而喜家德通过组织变革和人力资源配置,在与竞争对手投入相同资源的情况下,能以更好的生产效率或更高的质量,将其投入的各种要素转化为产品或服务。
2017年,喜家德成立16周年。时间并没有让一个企业老化,相反,用“共同富裕”实现了组织的年轻化。
再来看看餐饮百强企业,那些逐渐被边缘化的,不是败于对手,也不是败于市场,而是败于组织力。它们在企业段位升级的时候,仍然停留在一段、二段的玩法上寻找出路。
5
|五段|
随心所欲,战略延展
▽
星巴克、肯德基、海底捞、呷哺呷哺、王品这些餐企,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这种公司。
比如星巴克,想当年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喊出“让三明治滚出星巴克!”,而今,三明治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星巴克的柜台上。
这就是这个阶段的最好诠释:装逼装得豪迈,妥协妥得优雅。随心所欲。
在另一个维度上,战略延伸就是把自己变成八爪鱼,吸纳更多的资源,然后长成“航空母舰编队”。
比如,海底捞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就是拆分内部部门。日本称其为“阿米巴”。
2016年7月13日,拆出来的公司颐海国际,已经在香港成功上市。
目前,海底捞,还在持续进行部门分拆。
|道哥说|
来自海底捞内部的观点是:拆分之后,海底捞的体系实现了重心转移。过去海底捞以门店为核心,带动其它业务发展;拆分之后,海底捞体系的重心转移到供应链上,以供应链去整合更多资源。
这个阶段,基本上也就到了“扫地僧”的境界。企业的做法是在“顺势而为”的前题下,随欲而安。
><>不完全统计,烧烤目前全国有近30万家门店,是仅次于火锅的第二大正餐品类。
《中国餐饮报告2019》显示,烧烤门店数量增速要高于餐饮整体增速。
去年热播的烧烤纪录片《人生一串》获得豆瓣评分9.0。
这些都在说明,烧烤社交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接受,烧烤迎来了新一轮爆发。
但事实上,烧烤品类也有着难以逾越的发展障碍——无法被完全替代的人工穿串。
与此同时,新的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正在滋长,如何破局?
今天就来听听冰城串吧创始人张利对行业的思考。
餐饮老板内参 艳子 /文
< class="pgc-img">>01 烧烤店净利润远低于火锅店,“障碍还在于标准化程度”
目前整个烧烤市场占整个餐饮行业3.5%。有机构预测,3年后,将达到7-8%的份额,也就是近3年将有一倍的增量。
但提起烧烤,全国知名的连锁品牌,一个巴掌都能数过来。
广为流传的“南木屋,北冰城”其实店面也并不多。木屋烧烤,16年开了130多家直营门店。冰城串吧,15年开了50多家门店,其中五分之四是加盟店。
烧烤和火锅很像,都不依赖于厨师的水平,看起来是一个门槛低,极易标准化的品类,但为什么难以大规模连锁呢?
“还是因为标准化程度不够高。”张利说,很多烧烤店都还是门店现场人工穿串,这一点其实是非常大的制约。
这个严重依赖人力的环节,直接拉低了烤串的毛利。
看似毛利极高的羊肉、酒水,并不能让一家烤串店拥有高净利润,尤其是一些夜夜欢声笑语的品牌店。
< class="pgc-img">>这也是目前烤串行业发展无法逾越的障碍。
但张利仍然觉得,烧烤是个好品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它不会消失、不可替代,是有刚需的,是夜里年轻人社交消费必不可少的一个场所。
早在四五年前,他就看明白,烧烤企业想有未来必须拥有标准化供应链。
所以,这几年没有开新店,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注到供应链上,做了利思客,给自己(门店)和第三方提供串制好的烧烤食材。
“这是一个长期的,也是一个必做的事情,无论你有没有工厂,供应链都存在,要么是别人的,要么是你自己的,我们想把供应链做好,再强化前端的品牌。”
张利说,烧烤比火锅晚发展了十年,但从2000年至今,已经实现了很大跨越,真正的连锁企业都已经实现了相对标准化,不过跟火锅产业相比,还有很大进化空间。
比如他们正在尝试使用机器穿串,从日本采购过(设备),也找国内厂家做过,几乎有些眉目了,但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
“有人说自动化影响口感,羊肉串要人工穿才好吃,我们不是,也从来不宣传这一点。”张利强调。
他说,利思客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磨合,也达到一定的产能。目前供应链和门店挣的钱基本上对半。
02 居酒屋形态,是烧烤未来的一种方向
最近一两年,酒吧业态被各行各业所看好,星巴克、喜茶、奈雪都有涉足,还有很多餐企从中淘金。
比如王品在上海陆家嘴打造了川式居酒屋“就是川”;九毛九也做起“串串+酒”的买卖,取名“怂”;桂满陇打造副牌“咬金·唐风卤香酒馆”……
张利在北京西大望路也试水了一家居酒屋——“利の烧鸟”,一个定位于串烧、拉面、定食的新品牌。
< class="pgc-img">>他很早就发现,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工作压力大,非常需要一个空间,静下来喝口酒,缓解疲劳的心情。
“越发达的国家,酒的销售量越大,尤其是日本,大家有事没事喝杯酒再回家。”
所以,他做“利の烧鸟”就是想测试一下这个模式。但从目前的反馈来看,并不理想。
“市场接受度不高,主要是因为没有大的连锁店出现,不像日本的和民、鸟贵族都有几百家店。”
但他相信,居酒屋的风口快到了。随着市场上入局者越来越多,消费者会慢慢养成这种习惯。
这种模式又轻又小,并不难复制。
但对空间、对体验要求特别高,要小而精,要看着好看,装修、灯光都得讲究,同时产品也得好,服务也得好,还得有文化有主题,有色彩有音乐。
< class="pgc-img">>张利认为,目前市场上的烧烤店,也可以说是一种中式居酒屋。
“现在中国人吃饭和喝酒一块,未来社会发达了,餐和饮势必会分开,吃饭是吃饭,喝酒是喝酒,两码事。”
居酒屋主要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喝酒的场所,酒类很丰富,而下酒菜只是一个搭配。
03 烧烤开始分化,新锐品牌开始聚焦细分品类
从2004年开第一家店,到现在15年了,张利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餐饮周期,对烧烤品类的发展趋势也看得很透。
2011年之前,市场上的烧烤商家几乎都是散兵游勇,无品类无品牌;之后的几年,连锁品牌渐渐冒头,品类也开始壮大。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在,烧烤又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者更多了,品类更细分了。
出现了很多主打某一单品或者更聚焦的烧烤品牌,比如望京小腰,鹤岗小串(鹤岗三分熟烧烤)、四川的宜宾把把烧,湘西的夺命小串。
“他们都在创造新品类,未来会越来越细分。”
“我们也细分了,按地域认知细分,新定位叫东北串更好吃。先占一个东北串的认知。”张利说,全国羊肉串就三个地方有名,东北、西北和新疆,他们先占一个。
这种新店型品牌名还是“冰城串吧”,logo升级成一个更时尚的小老虎,slogan就是“东北串更好吃”。
< class="pgc-img">>已经在合肥开了两家店。装修风格跟已有的冰城串吧完全不一样,更年轻化,主要针对的顾客群体是95后00后。
张利感觉到,今年烧烤又一次爆发,但不是在原有的地方,不是在北上广深,而是在二三四线城市,因为新的消费者出现了,需求量上来了。
所以,为了开拓空白市场,他们做了升级店模型。
而烧烤的新一代消费者,对口味的要求越来越重,越来越多元化,更看重颜值,对品牌的敏感度更强。
对此,《中国餐饮报告2019》也有数据可以支撑,数据显示,全国烧烤门店各层级城市占比,一线只占6.2%,新一线城市占17.6%,二三四城市几乎各占20%。
全国各层级城市的烧烤品类占比,在2018年都出现了上升,如下图二三四五线城市的增速明显。
< class="pgc-img">>04 创新模式,以供应链为支撑,前端做多品牌
采访快结束时,内参君问张利,“跟其他的烧烤品牌相比,您觉得冰城串吧在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壁垒是什么?”
“这个我真没考虑过。口味不是壁垒,也是壁垒,因为现在烧烤的同质化太严重了,大家的烤串都没太大差异。”
思考了一会儿,他说,品牌一定是未来最大的壁垒,现在是品牌的时代了,每个企业的终极目标都是做品牌。
而他认为,支撑品牌的三角形是产品、营销和供应链。
供应链是冰城一直倾心在做的,现在也收到了可观的回报,而产品口味研发,和营销方面都还需要加强。
现在大家都把食材延伸到原产地了,从以前吃调料,到现在吃食材的本身的味道,餐饮业一直在进化。
而在防止品牌老化,跨越餐饮周期这个角度,中国的餐企还没找到这个持续经营的路径,不像国外几十年、上百年的餐企很多。
他也正在这条路上探索——以供应链为支撑,前端做多品牌。
< class="pgc-img">>“我们把供应链做强大了,就可以多做几个烧烤品牌,然后通过供应链输出标准化产品,支持品牌发展。”
基于这样的规划,他们已经用五年的时间把供应链做得差不多了,今后就开始在前端门店上发力了。
不过,这需要找到更合适的模式,比如在各个地区选择更大的合作伙伴,一个城市开个三五家、六七家门店,以此迅速铺开,如果是散户一家一家加盟,因为价值观难统一,很难健康快速发展。
“烧烤创业,一定要小步慢跑,不要操之过急,要深挖,要深耕细作。”张利说,上来就想起量,快速发展根本不可能。
目前市场上的烧烤企业,哪一个不是经过一段时间沉淀的?想快跑的人都摔倒了。
9月24日至26日,“大鱼游学·走进北京”将带大家拜访冰城串吧、西少爷肉夹馍、海底捞·蜀海供应链、西贝莜面村、北京宴、俏江南、湊湊火锅等餐饮大牌。
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