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新华每日电讯
从陕西留坝的“留”与“不留”看绿水青山如何变金山银山
秦岭腹地的留坝县城全景(资料)。大片的绿地将小城装扮得分外美丽。本报记者陶明摄
冬夜,踏着老旧的青石板,秦岭深处一条老街两侧的木质老屋纷纷掌灯,咖啡的阵阵香气从书吧里溢出。
杂货店里,居民李叔悠闲地看着电视。老供销社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样子,但里面已改造成风尚简约的青年旅社。拐出老街,穿城而过的北栈河两岸灯火阑珊,一旁的电影博物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留下的老电影院。
“留坝,留下吧!”温州人谢国林真的留下了。“来这里数星星、看月亮!”号称已是“留坝人”的谢国林仰头说道。只见一轮明月挂在老城墙的门楼上,纯净、美好。
“留”什么“不留”什么,留坝的选择题
被山间明月映照的,更有花海,民宿,菌菇大棚、散养的鸡场、漫山的蜂箱以及紫柏山高山滑雪场、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木工学堂研学基地,山间骑行训练营地……
在秦岭深处的这个小县,谢国林是留下来追梦的众多外来者之一。
用谢国林自己的话说,他“在最美丽、最幽静的地方休息,诗意地栖居在老街”。作为留坝老街书吧项目的负责人,谢国林还合伙经营着留坝的多个文旅、民宿项目。
有意思的是,如果要用一个“关键字”形容这个背秦川、面巴蜀的古县,首选的就是“留”——
留坝,得名于“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在这里功成身退,并给这里留下一座张良祠;留坝,有一条“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寒溪河,留下一段“若非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的“留人”佳话。如今,这个西安及周边地区的“绿肺”和“夏宫”,这个以“22℃夏天”闻名的地方,每到夏季,会留下众多消暑的度假客。
事实上,作为陕西脱贫攻坚主战场秦巴山区贫困县之一,“留”什么“不留”什么,始终是留坝谋发展的必答题:是留下绿水青山?还是留下采矿企业?
从2011年开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坝在“留”与“不留”的问题上交出了漂亮答卷:绿水青山,坚决留住;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不可恢复性破坏的矿业开发,坚决不留!
经过几年的努力,留坝把矿山都关了,把风电、生物质发电、小水电都停了。除了农产品加工,留坝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围绕“旅游一业突破”战略,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全域旅游和绿色种养业,让百姓共享绿色发展红利,这个秦岭深处的“零工业”县走出了脱贫富民的绿色发展新路。
把总投资10亿的项目“挡在门外”
“绿水青山是我们必须永远留住的宝贵财富。凡是有污染的企业,包括水电等可能破坏生态的项目,一律不能进入留坝。”说起留坝的“留”与“不留”,县委书记许秋雯的回答干脆利落。
20世纪80年代,留坝靠“伐木头、挖石头”,也曾有过短暂的繁荣。很快,林被砍秃了,山被挖烂了,水被搅浑了,搞丢了自己的最大资本,留下满目疮痍,留坝却贫困依旧。
痛定思痛,留坝人渐渐醒悟:毁生态卖木头和石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仅换不来富民强县,还遗祸子孙。
一方面是生态自觉,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尤其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留坝作为水源地,面临严格的水质要求,谋发展必须把生态保护作为前置条件。为此,留坝建立“环保第一审批”和“一票否决”制度,把生态保护作为各镇和各单位年度考核的首要指标。
2012年,留坝拒绝了这个山区小县空前的“天价”大项目——紫柏山风力发电项目。“那可是一个总投资10个亿的项目啊!当年留坝全县的GDP也不过8.78亿。”许秋雯说。
风景秀丽的紫柏山,是与华山、骊山齐名的陕西名山。山顶的天坦群落,风力强劲,是发展风电不可多得的好地方。一开始,不少人以为这是个清洁能源项目,但也有人提醒“清洁能源”与“生态环保”不能简单画等号。于是,“风力发电项目”的现场调研会开到了紫柏山顶。
一听介绍,与会者意见惊人一致:“这个项目不能做!”
原来,这个项目要在每个山包上竖一个风机,每个风机都要开挖一个占地两亩且能装下混凝土基座的大坑,还要在紫柏山顶修一条宽8米的路,将风机整体运送上山。先不说对海拔2200米以上亚高山草甸的景观破坏,仅紫柏山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土层最厚100厘米,最薄不过60厘米,一旦破坏根本不可能再恢复。
想在留坝搞电的项目还真不少。在紫柏山风力发电项目论证的同时,另一个生物发电项目也在论证,一家发电企业看上了留坝满山遍野的树木。
带着“生物发电”未必“生态”的疑虑,县委、县政府组织干部入户调研。有群众反映,如果这个电厂投产,每天要收购80辆大卡车的木材做燃料,“几天就把我们的山砍秃了!”大家一听,又是一致反对。
就这样,凡与“生态立县”不符的项目,都被留坝坚决拒之门外。同时,留坝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从源头上限制企业在留坝境内探矿采矿行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上百家淘金、采砂采石和开矿等企业,从源头上根治破坏生态行为的发生,实现了“零工业、零排放”。同时,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和绿色长廊建设,森林覆盖率达91%,空气、地表水等多项指标达到国家Ⅰ类标准,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3万个以上,使留坝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连续3年荣登“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单。
旅游带动全产业融合发展
常言道“无工不富”,留坝选择了“零工业”,岂不是选择受穷?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零工业”留下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引来游人激活旅游业,旅游业又带旺特色种养业,串起一条脱贫富民的全产业链——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留坝找到了转化媒介。
清晨,踏着冬日的薄雾,从县城出发,汽车在山间拐了两个弯,停在一处吊索桥旁,留坝县紫柏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牛立,指着河对面一处灰白的老屋提醒记者:“看,这是其中的一栋老屋,在这条沟里,这样的老屋还有10套。”
牛立说的老屋,是小留坝村易地扶贫搬迁村民留下的老房子,由村扶贫社收回的集体资产。
只见,一栋栋独立的院落融于青绿山谷中,古朴简约,与森林山溪相得益彰。这是小留坝村扶贫社与国内知名民宿团队合作经营的“隐居乡里”精品民宿项目。
马路对面不远处是村民漂亮的新居,旁边一大片难得的平地是扶贫社大棚蔬菜种植项目。牛立说,这是留坝县城的“菜篮子工程”,解决了留坝县城一直以来百姓“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这里的蔬菜只要一上市,就立刻拉低留坝的菜价。”
“民宿项目采取村扶贫社投资,民宿企业管理经营的分红模式。”牛立说,“这些都是扶贫社的集体资产经营项目,村民们除了自己的种植养殖项目,还可以到民宿打工、做服务,更能享受到村集体的分红。”
在留坝,高端特色民宿、家庭宾馆、农家乐等多层次度假产品已遍布城乡。即便这样,由于来这个“深呼吸小城”的旅行者络绎不绝,夏季经常一房难求。2018年,留坝把部分预留扶贫安置房临时改造成度假公寓,缓解了爆棚局面。
以前,不少干部提起做旅游总说“不能做”。如今,如果谁说“留坝不能做旅游”,百姓都不能答应,因为几乎每个留坝人说起旅游都一套一套的。
2017年,留坝把全县400多名村干部送到浙江旅游学院进修,从县领导到村支书,从村主任到农家乐老板。回来后,各个村除了比拼环境治理,更是玩创意、晒照片。有的农家乐老板甚至把自己新修的客房拆了重建。为了提高服务水平,留坝专门把村民送进“民宿学院”进行培训,教大婶大嫂们蒸馒头花卷,学客房清洁、礼仪服务。
“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留坝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业是关键的一环。“旅游+”,旅游不仅带旺了民宿餐饮,更让这里的绿色特产实现“直销”。
“我家的蜂蜜、土鸡和鸡蛋,游客买起来都不讲价!每一拨游客回到西安等大城市,我都会接到很多电商订单!”在一家民宿,一位养蜂、养鸡的农户对记者说起自己的“财路”,不禁眉飞色舞起来。
留坝将全县的富民产业细分为“短中长”三种形式,许秋雯解释,“鸡猪菌蜜的‘四养’四五个月可变现,是短产业;‘一林’是林上的板栗林,林下的特色中药材,用四五年的时间建设30万亩优质板栗林,一亩优质板栗的纯利是3000元,30万亩就是10个亿,这还不包括一万亩的林下中药材。这些产业都要靠长产业的旅游去带动,把全县老百姓都带到这个全产业融合的大发展中来。”目前,留坝已获得香菇、木耳、土蜂蜜、银杏、板栗、西洋参等7个农产品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申报注册地标集体商标5个。
为打造旅游强县,留坝仅在2016年和2017年,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516亿元。2018年,留坝又掀起“清五堆、改六小、美化四旁”为主题的环境专项整治,对116个整治示范点逐一改造,实现示范片内村民卫生厕所使用率达90%、自然村污水处理全覆盖、连村道路和入户路硬化率达95%。
绿水青山加上整体环境之变,让留坝成了“留人”的大秦岭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3500人以上,带动转移劳动力1.03万人。2017年,留坝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35元,比2011年增加了一倍,其中70%来自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而旅游业则占到了GDP的51%,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为3306元,占比达34.5%。
“我们要把旅游业当成几代人的事业来做。”许秋雯说,尝到富民甜头的留坝,更加坚定了走“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子。
“零工业”让留坝“小而美、偏而富”
几年前,营盘村52岁的搬迁户高兴明还是个靠放羊维持生计的贫困户。2013年,村里建起了滑雪场,他穿上了崭新的工作服,说起了普通话,“没想到我也能成了体面的滑雪场工作人员。”他说自己一个冬季就能有2万元的收入。
留坝海拔1700余米,年平均气温11.5℃,作为“旅游+”的一环,山地运动得天独厚。近年来,留坝悉心打造“山地运动之城”,进而推进山地度假示范区建设,形成以足球、滑雪、山地骑行、户外拓展等为主的“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不断完善各类体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旅游产业链。
留坝累计投入9亿元,落地200多个覆盖留坝全境、贯穿一年四季的全域旅游项目,开发了紫柏山国际滑雪场、4A级景区栈道水世界、青少年自然成长营、木工学堂等一批门类齐全的游客体验产品,使紫柏山风景区逐渐形成以足球、滑雪、攀岩、探险为一体的山地运动特色小镇。
“我们有海拔1600米亚高原最好的体育训练基地,有同时可接待600人的青少年运动营地。”许秋雯介绍,近年来,留坝先后培养出青少年国脚5名,省脚19人。投资新建了留坝青少年足球研训基地,以及4个标准化足球场,并申报了国家级体育运动学校。
“苍翠群山重重叠叠,一条清澈的河流叮咚穿过……让爱书的人去最美的地方读书。”2014年,留坝政府找到西安万邦书城老板魏红建,希望引入书城。
魏红建来了不到两个小时,就爱上了留坝,并提出政府给予支持。政府的态度是“只要你干的是我们想要的事,一切都可以谈,直到你满意落地”。2015年7月,留坝书吧正式开业,书吧的后院建成了阅读式民宿。随后,老供销社、老电影院、木工学堂等一系列的旅游产品改造项目相继建成投用,而且每个项目的合作模式都不一样。
如今,除了游古祠仙山幽水,揽自然生态奇观,品两汉三国文化,更有深呼吸小城、22℃的夏天、醉氧留坝的金字招牌,招揽着游客走进留坝。
“为了发展旅游,不少地方将旅游产业开发项目转手卖给私营企业,留坝不仅没有卖,而且还把以前的项目陆续收回,现在全县核心旅游资源99.9%都在政府手里掌控。”许秋雯说,留坝在旅游管委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留坝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成为100%的国有控股公司,按照市场主体模式运营。
以生态打底,换百业兴旺。现在,留坝不仅荣获中国县域旅游之星,还是陕西省地标认证产品最多的县。老百姓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旅游和农业产业收入。2017年,留坝被国家命名为首批“两山理论”创新实践基地,西北唯一。念“山水经”、打“休闲牌”、走“特色路”,“零工业”让留坝变得“小而美、偏而富”。
在书吧老屋后院民宿的老建筑里,随处可见一些如今早已难觅的各种票据、老物件,粮票、布票、肉票……甚至还有当年收听广播的“喇叭票”,令不少游客驻足一探究竟。谢国林说,“这些曾经失去的记忆已成为留坝的一个亮点,吸引着各地的游客‘留下吧’。”
“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才能带来金山银山。”县委书记许秋雯说,留坝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记者陶明、强晓玲、姜辰蓉)
年运动中心 严健中 摄
在人们欢度假期之际,北仑又一新地标——青年运动中心正式启用,篮球场、足球场、轮滑场等运动休闲场地正式向公众开放,更有一系列开幕活动精彩纷呈,为北仑市民打造一场体育与潮玩的盛宴。
青年运动中心集开放性、多元性、运动感、活力感于一体,是一个以“潮”“玩”“酷”为核心的青年时尚体育类综合广场。中心建有地上4层商业、7层酒店及地下2层停车场,其中,一层为商业街区,主要以网红餐饮、生活配套为主,致力于打造青年社交休闲一条街,目前已引进达美乐、赛百味、玛莎米亚等多家餐饮知名品牌。二、三、四层则以运动体验、运动培训、体育教育培训类为主,已有龙威武术、鸣洋击剑、腾博台球等10余家运动类品牌入驻。此外,楼顶还有各类公益性露天球场,可供举办星空音乐会、青年联谊会等活动。
青年运动中心整体以轮船为外观设计理念,外墙设有夜景氛围灯,能呈现出运动和海洋相结合的灯光效果,宛如一艘停靠在北仑城区的“青春活力之舟”,正成为北仑青年运动打卡的网红新地标。这里将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也将成为北仑区乃至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青年运动中心将不断完善自身设施和服务,为市民打造更加舒适、安全、专业的运动环境。”青年运动中心项目负责人毛自裕说。
北仑区副区长储杨洋在开业仪式上说,青年运动中心的建设是北仑区深入推进“青年北仑”建设、大力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举措,为广大青年朋友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将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记者 周佳贝 严健中 通讯员 毛自裕 王良图)
(来源: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新闻客户端 宁波晚报记者 周晖
窗外花园曲径通幽,波希米亚风的西餐厅带着一种松弛感,传统的果木烤窖中炉火正旺,牛肉烤得滋滋作响,香气氤氲。
这里是宁波明州里美食西街上一家人气颇旺的创意法餐厅,餐厅主人是“宁波牛扒哥”魏廷珍,1983年生人的他17岁进入餐饮行业,20多年不走寻常路,跟一块牛扒硬“扛”至今,以致圈内外人士知晓一句话——凡是跟牛扒相关的,找宁波牛扒哥“准没错”。
潮新闻·钱江晚报连续四年关注小店生存状态,前三年调研了300多家小店。这个火热的8月,小店调查开启第四季。这一次,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动长三角公益联盟媒体,寻找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各地那些生长值拉满的潮流小店,通过各地“潮流小店”的上新,讲述他们在这个夏天热力值拉满的创业故事。
作为长三角公益联盟媒体的一员,甬派宁波晚报深度挖掘、分享宁波潮流小店的创业故事,就这样,“宁波牛扒哥”和他的“待味牛扒”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魏廷珍
从大店经理人到小店创业者
魏廷珍老家在兰州,出道后一直从事餐饮行业,学过川菜、粤菜,后专心做西餐。
“我来宁波是一个偶然,当时宁波新开一家面积2000多平方米、号称亚洲第二大的牛扒连锁店,我是作为职业经理人,从杭州委派过来的。”魏廷珍笑着说,来宁波后,他发现宁波做外贸行业的人多,出国的也多,对于原切牛扒的认知度、接受度相对较高,不少人愿意花较高价钱品尝原汁原味的牛扒,具有西餐发展的良好土壤。
后来由于连锁餐厅业务调整,2014年他与合伙人一起开创了“蓝带味牛扒家宴”餐厅,最初的设想是服务于社区,让社区居民体验到优质的原切牛扒,通过朋友推荐、口碑相传等线上线下共同分销。
“当时的牛扒市场以腌制品、合成肉为多,原切的很少。我们打出的口号是‘只做原切肉,宁可倒闭也不做合成肉’。社区餐厅一般百平方左右,能卖、能煎、能吃的那种。”魏廷珍回忆说,当年他们一直开直营店,开了40多家店后发现手里没钱了,“钱全部投到店里”,于是转型做加盟,加盟很火爆,第一年就在全国开了100家店,但第二年倒闭了一半,第三年只能忍痛切割退出。
“不是我们模式的问题,而是当时消费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变化。”魏廷珍意识到,连锁品牌不但要挑选合适的城市、合适的地段,而且要自我迭代,主动分化出满足不同类型客户需求的门店。
回到宁波大本营后,他决定还是从牛扒入手,拿下一栋别墅来做法餐。法餐用料比较讲究,也费人工,所以价格相对贵一些。“我们从轻法餐到传统法餐,再到创意法餐,基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不模仿,成就成,败就败,5年来发展到目前的4家店。”
“一店多开”,生意是“熬”出来的
在竞争激烈的餐饮江湖,西餐厅破圈发展,靠的是什么?
魏廷珍仔细想了想,“实际上生意是一步步熬出来的”。简单一句,意蕴丰富。
之所以要“熬”,一是要活得长久,“你每年都在做牛扒、朋友圈里晒牛扒,消费者的认知度就会高,品牌就会沉淀,碰到风浪也容易熬过去,存活率就高。二是传承与创新,比如烤肉的炉子用的是最原始、烧果木的炉,肉烤出来就比煎锅出来的肉更有风味,餐厅装饰、布置也会留白,主题常变,让消费场景更有想象空间。
最传统的果木烤窖。
最难熬的那段时光要属疫情期间。魏廷珍回忆说,“每天亏损,基本等着闭店”。无奈下,店员把卖不掉的牛肉放在门口,让会员们来自领。
后来,有人提出“你们怎么不开社区团购”,一句话点醒了他们,立马开展社区团购业务,摸索出社区团购“团长裂变”模式。其核心是适当放弃毛利率,提升周转率和消费频率,当时从几乎为零的外卖中突围,做到月销两三千单,客单价近300元,实现了意想不到的“逆风翻盘”。
餐饮行业的波动让魏廷珍深刻体会到,一家餐厅不能只做一家餐厅,实际要有“一店多开”的整合能力。套用如今流行的一句话,是要具备“六边形”战力,能开展零售、堂食、电商团购、礼盒、上门家宴、科普等多种业务,不断适应环境、拓展盈利点,锻造更强大的生命力。
宁波创意牛扒店的小花园。
做餐饮如打仗,坚持长期主义
今年3月,魏廷珍又开了一家超市店,牛肉的品种多达200个,单价从10元至上千元的价位都有,标签上每个品类、等级、价格一目了然,让消费者挑肉明明白白。
“我这么做,就是让消费者来找我麻烦,倒逼我更快地品牌化发展。”魏廷珍自信地说。
当下,餐饮网红店此起彼伏,“乱拳打死老师傅”,虽然很多传统餐饮存活下来,但也遍体鳞伤。作为老餐饮人,魏廷珍感叹,如今做餐饮好比打仗,最终拼的是品牌、信誉、社交属性,餐厅、卖场加社区电商、线下营销,抗击打能力就会比较强。
“有了核心产品、团队、品牌,才能穿越周期,每个浪潮都挺过去。”魏廷珍说,作为外贸大市,宁波有不少人经常在国外跑,原切牛扒的认知度高,起步也高,这也是他的店能够在宁波活下来、并且从一家店慢慢发展成4家店的原因。
对于未来的发展,他自有谋划:“我们不急功近利,坚持长期主义。情感的纽带是长久的,你让消费者的选择更多元,场景更适配,自然会有人来照顾你的生意。”
(部分图片由采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