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 | 李嫚
图源 | 网络
近几年,视频平台发展态势良好,用户也在逐渐接受付费观看的模式。
用户充值会员后,从视频清晰度、限免观看、跳过广告等多个方面提升用户视频观看权益,由此产生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
其中,“买会员不免广告”更让某些视频网站成为众矢之的。
在“买会员免广告”的宣传下,不少用户花钱在视频平台购买了VIP会员,有月会员、季度会员以及年度会员。但就网友的评论中可以发现,在付费成为VIP会员后,不少用户却还是不得不收看不同的广告。
付费前拍胸脯,付费后就变脸。
在未开通会员时,多数视频平台都会在视频播放前插入60秒至90秒的长广告,并明显标注“会员关闭此广告”等信息。但用户在充值会员后,使用视频平台观看还是会有九类广告。
分别是:打开App时的启动广告、App首页置顶的滚动广告、App首页的嵌入广告、播放页面的挂页广告、随机出现的“会员专属广告”、视频内置的片头广告、剧中插入的“小剧场广告”、不定时出现的贴屏广告、暂停和缓冲页面的悬浮广告。
对此,不少网友评论——
l 现在广告都不放片头,藏在剧中,呵呵,有些还跳不过去。
l 从来没有想过还有会员专享广告。
l 充了VIP给你整个VIP推荐。
l 这就是我从来不买会员的原因。
数据显示,国内视频平台的付费会员数量正快速增长,几个视频平台的会员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但各大视频平台的会员广告却是让人防不胜防。
2019年浙江消保委的问卷结果显示,“免广告”是用户购买会员的主要原因,占比达83.3%。但71.04%的用户表示,在购买会员后,看视频时还会经常遇到广告。
大家在吐槽的同时,有很多用户还是不得不继续购买会员,只为跳过视频开头的长广告。
视频平台巧立名目
某些视频平台付费前“百般承诺”,付费后“不断注水”,多个视频平台的付费会员规则存在权益表述模糊不清、利用技术“打擦边球”等问题。
文字游戏玩得溜
视频平台的表述不清楚。视频网站在用户进行会员充值的同时,通过“此”“该”等限定词,与消费者玩“文字游戏”。如:“开通VIP免该广告”“点击免此广告”,可能只是强调跳过本条广告,并未强调跳过视频中所有的广告。
特殊定制广告
有很多用户指出,视频播放过程中,会突然弹出“小剧场”广告,剧中的演员们会表演一段有剧情的内容,涉及很多产品。有网友表示:“一会儿要手动关闭,一会儿要滑动进度条跳过,太烦人了。”除此之外,视频平台还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用户信息,植入“定制”广告,实施精准推送:视频角落不定时弹出广告、缓冲时屏幕正中出现广告、暂停播放时居中滚动广告……即使你已经充值会员,也会发现无处不在的广告。
用户协议权益不对等
此外,视频网站会员服务协议中的不少条款很霸道。比如,“网站有权随时对服务条款进行修改。”“网站有权基于自身运营策略单方面决定和调整VIP会员服务内容。”可见,视频网站在协议中为自己留下充分的解释空间。有的协议删除了用户追究责任的权利,有的协议明确平台对所展示的广告不负责,有权利但无义务更正任何疏漏、错误。
< class="pgc-img">>消费者之所以愿意购买会员服务,自然是希望以支付对价的方式获取更加优质的服务和观看体验。
特别是,很多视频网站向用户推荐会员服务时往往打着无广告、追新剧、看独播的噱头。从这方面来讲,“VIP会员免广告”“会员跳广告”应该是视频网站对消费者的服务承诺。那么,其依然变着花样向会员推送广告就涉嫌欺诈消费者。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将承担退一赔三的赔偿责任,并承担行政处罚责任。
所以细究起来,前文提到的规避法律责任的措施并非无懈可击。要知道,未明确告知消费者且用于减轻自身责任的格式条款往往属于无效。且在任何具有正常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的人看来,“会员跳广告”与依然推送广告有着本质区别,对消费者的影响自然不同。
如今,购买会员后,依然不能完全屏蔽广告,显然给人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固然,一些视频网站向VIP会员推送广告是基于盈利压力,如一些影视剧版权费用过高,而VIP会员无疑属于优质广告用户,向其推送“专属广告”可获取不菲收益,转移营收压力。
但这并非视频网站漠视消费者权益的正当理由。
用户获得会员身份的行为本身是有偿服务,即消费者是支付了一定费用之后才享受到相应福利的。所以,会员与经营者之间是存在合同关系的,即契约关系,是一种双务有偿、平等自愿的民事关系。这意味着会员制的营销模式,应当遵循双向互利、等价有偿的原则。
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最讲求规则和诚信。如果商家在利益面前丢掉了诚信和规则,必然会遭遇信任危机。其要想向会员推送广告,则应尽到明确告知义务,而非背地里搞小动作。监管者也应有所作为,责令商家改正违规做法并依法追责。这样方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尊重,而非总有一种被宰割、愚弄的感觉。
近几年,视频网站常常因会员问题引发用户热议,除了本文谈到的“买会员不免广告”之外,会员充值自动续费、超前点播解锁电视剧等问题同样让用户嗤之以鼻。诸如此类现象,视频网站在维护用户会员权益问题上,的确还要继续摸索。
会员模式主导的内容付费产业,适应了人们新的消费需要,但如何让行业发展始终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仍值得深思。不仅要让用户觉得钱花得好,也要花得值。
(本文参考:人民日报、新华网、新京报)
为国内网盘巨头的百度网盘,其市场份额是绝对的第一。百度网盘将用户分为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两种,付费用户又可以分为VIP用户和SVIP用户。
< class="pgc-img">>加速下载是SVIP用户的特权之一,免费用户和普通VIP用户都不具备加速下载的功能,百度网盘付费用户几乎都是冲着加速下载特权去的,因此大部分付费用户都是花钱购买的SVIP。目前,百度网盘SVIP包年标准价为298元。
< class="pgc-img">>百度网盘SVIP除了具备加速下载的特权之外,还支持多个功能,比如5T大容量空间、视频高清倍速播放、云解压、自动备份文件、无广告等等。
< class="pgc-img">>在天朝,百度网盘用户已经突破7亿大关,而SVIP用户也有上千万之多,这数千万的SVIP用户又能给百度网盘带来多少收入,具体数量我们无法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绝对很乐观。
但在近日,百度网盘向用户发布公告,公告称将于6月30日起下线免第三方广告特权,6月30日及之后购买百度网盘SVIP的用户,将不再享受App免广告服务。
< class="pgc-img">>需要注意的是,在6月30日之前已经购买并正处于SVIP期间的用户将不受此公告影响,这些用户仍然可以继续享受APP免广告服务,直至SVIP过期或中断为止。
充钱了也要看广告这种运营模式,在中国互联网上已经出现过多次,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网站多年前便已采用,它们美其名曰“会员专属广告”。这些互联网产品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运营成本,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显然官方在自身利益和用户利益上选择了前者。
< class="pgc-img">>2018年,爱奇艺用户就曾因为会员专属广告问题将爱奇艺告上法庭,法院认为爱奇艺在播放会员专属广告时未完全履行告知义务,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最终判决爱奇艺赔偿原告30元。
< class="pgc-img">>话说回来,百度网盘的SVIP用户也不必太过失落,本次特权修改除了移除一项会员免广告特权之外,还新增了八项其它特权,包括:文件恢复服务、并行下载、批量文件重命名、视频定点标记、极速同步、同步不限流、TV特权和分享皮肤管理特权。
< class="pgc-img">>去除一项旧特权,新增八项新特权,虽然看似百度网盘吃了大亏,但其实将移除的特权和新增的特权相比就能看出,此举明显是用户受益并没有多少,因为给SVIP用户新增的这八项特权完全可以算作是百度网盘新开发的功能,新增的这些功能并不会给百度网盘新增多少运营成本,但移除免广告特权却可以实打实地让百度网盘狠狠赚上一笔广告费。
< class="pgc-img">>萝卜哥在今年三月份曾分享过一款百度开发的精简版百度网盘APP,此百度网盘精简版仅支持上传、下载、分享、看视频四个的核心功能,相比普通版本非常干净,没有杂七杂八的鸡肋功能,非常适合有广告洁癖的SVIP用户使用。
会员专享广告”这个几年前爱优腾们搞出来的操作,使得用户即便是买了付费会员一样还得看广告,最终这一模式在监管机构的压力下在国内市场成为了过去式。然而在“Copy from China”这股浪潮下,海外视频流媒体平台似乎也将爱优腾的“糟粕”也学了过去。日前,亚马逊方面正式公布了Prime Video广告计划的实施日期,自2024年1月29日起,Prime Video将开始在部分电影和电视剧中植入广告。
< class="pgc-img">>亚马逊在一封给用户发出的邮件中解释到,此举是为了“持续投资引人入胜的内容,并长期增加该方面的投入”,并承诺Prime Video的广告数量将远低于传统电视和其它流媒体平台,而不想观看广告的用户则需要每月额外支付2.99美元。
此事一出,在Reddit、X等海外社交平台上,很快就迎来了骂声一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Prime Video这一操作与Netflix可以说是完全相反,毕竟前者要加钱才能享受到目前的会员服务,后者推出的含广告订阅则比传统订阅更便宜。显而易见,Netflix的做法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而Prime Video则是“加价不加量”。
那么问题就来了,亚马逊为什么要用让用户难受的方式,来实现Prime Video的变相涨价呢?
< class="pgc-img">>其实在过去一年里,除了Prime Video,美国市场主流的视频流媒体平台都在涨价。例如,Netflix的基本订阅价格就由9.99美元上调至11.99美元、Hulu和Disney+的月费从14.99美元涨至17.99美元、Max的月费从14.99美元调至15.99美元、Paramount+基础套餐价格则上涨1美元至5.99美元,甚至就连谷歌的YouTube Premium也从每月11.99美元调至13.99美元。所以Prime Video此次的涨价,也是顺应了这个潮流。
事实上,视频流媒体平台涨价的原因并不复杂,用华纳兄弟探索公司CFO Gunnar Wiedenfels的话来说,“在过去十多年里流媒体平台制作了许多高价值内容,这些内容的价值远低于市值,现在这种扭曲现象开始得到修正。正因如此,基本上所有竞争流媒体产品都在涨价”。
此前为了从传统的电视服务手中争夺用户,以Netflix为代表的流媒体平台采取的策略,就是将高质量内容卖到白菜价。
< class="pgc-img">>如今随着在流媒体平台获得内容已经成为了许多用户的首选后,这些平台“上屋抽梯”也很正常。毕竟纵观目前的各大流媒体平台,Netflix通过“聪明”的会计调整、实现了账面盈利,而截止今年7月,迪斯尼的流媒体服务(包括Hulu和迪斯尼+)则累计亏损达22亿美元,派拉蒙旗下DTC业务(包括Paramount+)今年第二季度亏损4.24亿美元,Comcast旗下的Peacock第二季度亏损6.51亿美元,华纳兄弟探索公司最新财报中也表明,其季度运营亏损约为300万美元。
当友商纷纷陷入亏损泥潭时,Prime Video盈利的可能性显然也就微乎其微了,但准确来说,Prime Video可能是这一众流媒体平台中财务压力最大的。因为此前在2021年,亚马逊方面以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老牌好莱坞制片厂米高梅,为Prime Video带来超过4000部电影和17000部电视节目的目录,其中包括007、粉红豹和洛奇电影系列。虽然米高梅的加入为Prime Video带来了多少新用户,亚马逊方面并没有公布相关数据,但这85亿美元的支出则是实打实存在的。
< class="pgc-img">>至于说为什么亚马逊笃定加入广告会改善Prime Video的营收表现,其实是因为在美国市场的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看来,流媒体广告支撑了当地数字广告市场的复苏。比如,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向投资者和分析师就曾强调,“我们相信在我们流媒体平台上投放广告的未来,包括Disney+和Hulu,显然我们的定价策略旨在将更多订阅用户转移到广告支持的层次。”
而美国最大的流媒体平台公司Roku在调查中发现,与传统电视广告相比,品牌商在使用流媒体广告时,受众的搜索意图增幅高达78%,并且在品牌回忆率、品牌好感度,以及品牌搜索意向上都要比传统电视广告表现更好。这个事实其实并不奇怪,因为现阶段流媒体广告的趋势,就是广告主将创意与观众正在观看的内容结合,既可以实现品牌宣传,又能保持一定的趣味性。
< class="pgc-img">>得益于亚马逊Prime会员的庞大规模,作为Prime会员权益的Prime Video订阅仅在美国就拥有1.15亿月活,也是仅次于YouTube和Netflix的当地第三大视频流媒体平台,所以吸引广告主的青睐显然毫无问题。一旦有了广告,Prime Video身为Prime会员附带权益的属性就会被慢慢削弱,也使得其有机会成为亚马逊业务体系中新的增长点。
所以归根结底,Netflix此前开创的道路俨然不可持续了,视频流媒体平台烧钱做大蛋糕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继续涨价可能才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