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活性蔬菜销售渠道分为餐饮、商超、生鲜超市、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五个渠道,今天我们来分享盆栽蔬菜基地与生鲜超市线下门店合作方式。
一、建立移动采摘场景,让消费者认知有合作基地做保障,了解食材更新鲜、可溯源,可参与采摘体验。由农场为友烤友涮线下门店进行合作授牌。
场景展示以叶类菜盆栽蔬菜为主,单芯零售价13元,可现场采摘或带走。
店内搭配“盆栽蔬菜”系列净菜销售
统一净菜包装风格、品牌标识;
标签注明品类、价格、产地等产品信息;
每一包菜价格均已注明,无需人工称斤。
会员业务办理
线下会员卡充值办理业务,单次充值额度为500元、1000元、3000元;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二、家庭果蔬配送套餐,套餐规格分为季度、半年、全年三个档次,家庭套餐可配送至合作门店,也可支付相应服务费,配送到家。
合作店可形成“盆栽蔬菜”系列产品的配送点+会员产品自提点,后期会员维护由农场专职客服人员完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分成模式:
(1)合作店提成
1、盆栽蔬菜销售额的15%;
2、会员业务提成:
①会员卡充值:单次充值额度10%
②家庭果蔬配送套餐销售额10%
(2)为了提高店员工作积极性,农场额外为店员提供销售提成奖励:
盆栽蔬菜销售额的15%;
会员业务提成:
①会员卡充值:单次充值额度10%
②家庭果蔬配送套餐销售额10%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门店选择、要货及其他
前期可选择3家门店(地址待定)作为合作试点,完善对接流程;
各门店要货需安排专人对接,确定时间、地点、产品数量等内容。
产品维护由农场工作人员完成,主要涉及盆栽蔬菜回收替换、净菜产品补货回收。
结算:消费者线下支付在合作门店内完成,当日内完成提成结算。
农场需为合作门店提供相应产品介绍、服务标准话述、广告资料。
< class="pgc-img">>场主+
第2044期
上周与京山的一位农场主聊天,他兴致勃勃地问源味君:
“如果在市区投资一个餐饮店,只供应农场的有机生态食材,以此链接土地与消费者,你觉得这事能不能搞?”
事实上,这个话题,我跟不少农场主探讨过,在实地探访中,也碰到过不少基地确实在做线下体验店。
比如,张家界童军的生态餐厅,离基地大约几十公里,意在让当地顾客尝到“童米”不一样的滋味。
黄陂的一心回乡生态农场,也是选择线下门店先行。
集团旗下的“百年川椒”火锅店,涮的是农场里的新鲜天然食材,并成为集团最盈利的项目。
大冶鑫东生态农业更是一口气,在当地的高档社区开了几家线下餐厅。
当基地有机蔬菜的销售无法破局时,反而是餐厅的营销收入超过3000万,正是东边不亮西边亮。
在基地建一个餐厅,算是常规操作,很多农场的盈利大头确实也来源于餐饮。
但碍于土地性质,以及农场“假日经济”的局限,很多农场主开始考虑,为了卖出农产品,我要不要在市区搞一个餐饮店?
搞餐饮,是跨进另一个行业
先说结论:可以搞,但有前提。
“市郊农场+市内餐厅”经营模式,有点类似生鲜电商“前置仓”的搞法。
营造高端食材的消费场景,拉近跟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是一种农场直供餐厅,餐厅反哺农场的产业融合。
延伸产业链,把产品和消费无缝对接,看上去很美好。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明显的问题。
那就是,好不容易在种植端折腾了几年,把农产品打磨得基本成熟,在土地上投入大部分身家的农场主,还有没有实力跨进另一个行业?
作为一个为农场引流的餐饮店,首先自己得人气足够吧。
那就涉及到选址,菜品,厨房,管理,服务,人才,营销,餐厅设计,以及标准化的问题。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简而言之,开餐厅要遭受的罪,可一点不比开农场少。
没有资源人脉,没有资金实力,店子能不能开下去都是个问题,更别提来帮农场引流了。
再回到开头我举的几个案例,张家界童军的两个线下餐饮店,童总告诉我,暂时是不能盈利的。
一心回乡是台湾莲明集团旗下的,拥有20多年的创业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
而大冶的曹总,是做矿业和房地产起家的,他有10年狂投1.8个亿的实力,怕是我们无法效仿的。
所以,如果你有餐饮业的经验,人脉,也不缺资金,做一个农场的线下体验店,绝对是锦上添花的事。
甚至,农场开不下去的时候,餐饮店能做得风生水起。
但如果,上述实力你都不具备,偏要东拉西凑,勉强去开一个餐饮店,怕是要“赔了夫人又折兵”,两边都把你掏空。
农场+餐厅,建议这么玩
如果看到这里,你仍蠢蠢欲动,源味君想给一些开设线下餐厅的建议。
首先,可以考虑做一个高颜值的亲子餐厅。
这一点,北京的Linlin's Farm田园体验餐厅,可谓珠玉在前。
农场在怀柔有300亩的生态基地,考虑到市民驱车要3个小时才能到达,创始人石晶,决定采取“前店后厂”的模式,在市区开设一家田园亲子餐厅。
餐厅内部的视野十分开阔,四周布满了绿植,鲜花,厨房也是开放式的,灯饰都是花瓣的形状,整个装饰自然清新的感觉。
为孩子准备了专门的儿童游戏区,以及儿童餐具。
菜品就更不用说,因为拥有自己的基地,新鲜的有机蔬菜,自然成了供不应求的招牌。
餐厅里有专门的农产品展示区域,用于展示农场中最新出产的生态农产品,尝过美食的客户,可以直接购买。
餐厅的桌牌上有对于会员服务的介绍,会员可持卡在餐厅、线上平台以及生态农场进行消费。
同时农场会员也可在餐厅消费,这种会员制的模式打通了前端、中端和后端。
其次,我们在店内的设计,以及场景呈现上,要大做文章。
这一点,可以学一些老牌餐饮品牌的跨界玩法。
比如,快餐领域的头部王者,拥有1000多家店的老乡鸡。
今年,老乡鸡在北京开设了一家农场主题餐厅,风格和特色,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门店的设计主要偏现代农场,既有不锈钢材料所带来的工业感,又有森系元素。
在餐厅的最显眼处,摆放了一个“生态菜园”的艺术装置,里面种植有不同种类的新鲜蔬菜。
餐厅的阻隔带也种植了辣椒、绿叶菜等,让顾客感受到食材的新鲜与有机。
“生态菜园”的旁边是一组不锈钢架,上面放着蔬菜种子的盲盒。
消费者可以免费认领种子盲盒去种植,体验一把在都市里进行农场种植的氛围(不是我说,种菜的互动,也太适合当下的大环境了)
这样的小活动,增加了门店与消费者的互动性。
而全国首家都市农场餐厅 LeafIN,更是把餐厅做成了农场。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餐厅,一部分是生鲜售卖,还有一部分是农场学校。
顾客在餐厅里吃到的蔬菜水果,都能在售卖区看到,或者说,只要是你在售卖区看到的绿色蔬菜,都能够在餐厅点到。
餐厅不稀奇,生鲜售卖也不稀奇,农场学校市面上也有,但把三种不同业态结合在一起可就新鲜了。
leaf in 的水培蔬菜
LeafIN是个餐厅,但它更像是一个体验店。
线下可以来餐厅吃饭,吃得好的可以买菜回家去做,也可以买绿植、鲜花装饰自己的生活。
为了增加体验感,LeafIN在细节上做得很到位:
比如,增加亲子活动,设置儿童游戏区,推广农场学校概念,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家长来消费。
甚至可以在餐厅开展自然教育
每周末,有花艺老师驻场,教授花艺课程,目的是引流。
陈列蔬菜种植区域,顾客可以参观,也可以动手采摘,还可以直供餐厅使用,目的是对绿色有机餐厅,0污染蔬菜做背书。
餐厅内,每张餐桌上的装饰品都是一盆芽苗菜或者奶油生菜,目的是给餐厅和出售的蔬菜做背书。
看到这里,是不是深深感受到餐饮业内卷程度,已经在对农场的客群攻城略地了?
其实,很多时候,餐饮和农场,休戚相关。
我们为餐饮提供食材,同时,有实力的农场主,也可以通过特色餐饮、基地直供和田园风格,为自己打造优势,在餐饮上大放光彩。
而这时的餐饮,已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单一消费,而是融合了“多元化场景消费、娱乐式休闲体验、生态健康理念、品质化生活方式”等多重需求。
源味君很期待能看到,在未来,有更多创意十足的农场线下餐饮店,它们不但能提供安全可口的食材,连接土地与消费者,更能传递一种田园的美好生活方式。
编辑 | 源味君
排版 | 小抽屉
头新闻讯 目前,许多餐饮单位承受着房租、人工等费用的压力,疫情正在让他们寻求新的经营方式。记者从平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近日,在保障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平房区多部门联动为餐饮企业出谋划策,帮助该区一饭店开辟“第二战场”,将大堂划分两个区域,一部分从事生鲜果蔬售卖,一部分继续开展堂食打包、送餐和网络订餐服务,增加了饭店营业额,助其恢复“元气”。
鸿启中餐厅是平房片区的一家小有名气的饭店,有8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疫情发生以来,饭店的经营情况急转直下。平房区市场监管局和兴建街道办事处联合办公,帮助饭店转型,增加了生鲜蔬菜经营项目。饭店将现有的大堂划分两个区域,一部分从事生鲜果蔬售卖,一部分继续开展堂食打包、送餐和网络订餐服务,这样既增加了营业额,又解决了留住服务员的问题。饭店负责人王鸿启表示,眼下市民不能外出堂食,饭店营业额锐减,为了将来能正常营业,还要留住服务员,起码要有保本的营业收入。现在转型后,合理开辟了“第二战场”,生鲜水果和餐饮外卖既能互补,也能留住服务员。
据平房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帮助企业尽快转型,区市场局采取组合服务方式,派专人指导企业准备材料、填写表格,材料齐全后,实行并联审批,经过现场检查验收,仅用20分钟为其办理了生鲜蔬菜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同时,监管人员到现场指导企业落实食品管理规定,对经营场所布局、设施消毒杀菌、人员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制定等进行指导。将食品经营单位疫情防控规范、消杀记录表、测体温登记薄和宣传材料送到店里。兴建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针对超市情况,拆除了部分围挡,在门前设置单独卡口,配合社区流动哨,加强防疫管理。为了让超市能按照流程严格管理,社区多次对超市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流程培训,保证测温、登记、扫码等系列工作一样不少。社区负责人和志愿者也不定期对卡口防控情况进行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