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当下,一股如春风般暖流在餐饮行业涌动,消费潜力不断被激发,行业“红火炊烟”逐步恢复。城市的烟火气也如同春天来不断回升的气温,透露着这座城市的温暖,更映射出了百姓们的消费热情。
陈红梅的小吃摊点生意火爆。
◆餐饮门店:排队等号热闹场景重现
春节历来是观察全年餐饮消费走向的重要节点。“既甜蜜又辛苦,忙到像是回到了三年前。”今年春节过完,不少餐饮人感叹又看见了他们熟悉的场景。
在春节等“假日经济”的刺激下,我市餐饮行业加快恢复,保持增长势头。可喜的是,这股餐饮消费热潮不仅从春节延续到了元宵节,还持续到了清明节。
3月25日傍晚,结束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扫墓,迎江区居民王涛带着一家老小,来到预定好的一家土菜馆聚餐。此时饭店大厅卡座已坐满了人,大小包间内谈笑声此起彼伏,热闹不已。“现在周末或者节假日,要想去一些人气饭店就餐必须得提前预定。”王涛说。
事实上,自今年元旦小长假以来,“一桌难求”成了不少消费者就餐的普遍感受。
当晚7时许,在安庆七街,各色商铺门匾的灯光交互辉映,到处人来人往,道路两旁车位已经停满,不少餐馆内“挤满”了顾客。一家烤鱼店内,店里有顾客在排队等候,店内服务员前后飞奔,忙着点单、上菜,家人聚餐、朋友聚会......大厅和包间内都坐满了顾客,大家三五成群前来品尝美味、聊家长里短,一道道美食被送到客人的餐桌上。
而在连锁餐饮、特色小吃店聚集的商业综合体,不断响起的叫号提示声,更像是餐饮消费市场加速回暖的缩影。
“请A207号顾客取餐。”3月26日下午,迎江区吾悦广场一家奶茶店里,不大的空间已坐满了近10名顾客,4名店员手上忙个不停。“现在订单较多,请大家耐心等候哦。”店员制作奶茶的同时,还不停地大声向到店的顾客解释。
而在四楼餐饮区的一家餐厅,记者排队等号显示,前面还有14桌。“周末晚上,基本上要翻台四五次。”该餐饮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4月本是消费淡季,但如今只要是周末,出来消费的人还是很多的。看到生意这么好,大家都热情高涨、干劲十足。”
◆校外摊点:饭点忙得手都停不下来
对于学校周边餐饮店而言,学生是最重要的客源。从今年2月中旬开始,随着学校开学,学生们陆续返回校园,校园周边商圈也焕发生机与活力。
香甜绵密的红豆糊、金黄油亮的炒河粉、热气腾腾的粉丝煲......3月27日下午4时,安庆师范大学龙山校区周边餐饮店迎来了一天内的营业高峰。东门外的大棚内已挤满了学生,一家家小吃摊忙得热火朝天,空气中弥漫着各色美食的香气。
陈红梅和丈夫在大棚内经营着一家小吃店,摊位不大,但卖的东西却不少,炒面、炒饭、凉皮、烤冷面等应有尽有,夫妻俩分工明确,在摊位间忙碌着。
“阿姨,来一份烤冷面!”“我也要一份炒面,加鸡蛋火腿。”点单的大学生络绎不绝,陈红梅来不及休息,在铁板上陆续放下面皮、鸡蛋、香菜等食材,刷上酱料,把制作好的烤冷面切块。一旁的丈夫随即将成品装入打包盒中,递到食客面前。刚出锅的烤冷面散发着热气,顾客接到手便迫不及待地在摊位前吃了一大口:“就馋这一口!”
“之前大学生不能出校门,只有周边居民偶尔过来消费,生意差了一大截,收入减半。”陈红梅告诉记者,自己和丈夫2012年起便一直在这里卖小吃,疫情期间,学校封闭管理,生意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
“今年新学期开学后,生意明显好多了,一到饭点忙得手都停不下来。”陈红梅说,和大棚里的其他摊主一样,她没有选择转行或放弃,每天守在摊位上,现在终于盼来了餐饮业复苏。
“这学期校园周边可算是又有了烟火气。”小李是安庆师范大学一名大三学生,正在一家烤猪蹄摊位前排队的她告诉记者:“之前封校时,校园外可萧条了,路上都没什么人。”不同于当时的门可罗雀,现如今,沉寂了多时的校园周边商圈重现了活力,恢复了以往的热闹。
◆新消费模式助力,消费信心十足
今年春节过后,各大商圈迎来如织客流,不少餐饮店更是人气爆棚。各餐饮经营主体也积极思变,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灵活采取多种营销方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自2月以来,迎江区文苑路的一家海鲜坊食客盈门。店里有7个包间4张卡座,9名服务员加老板每天都要从下午4时忙到晚上10时左右,客人一波接一波,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要接待30多桌客人。
“食客大批回归,餐饮人的信心也回来了。”老板宣丽丽感慨道。
今年后,店内生意为何突然“起飞”?宣丽丽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得到释放,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线上套餐”。
“疫情期间,怀宁一家分店撑不下去,差点要停业了。”宣丽丽说,为了起死回生,她积极“自救”,在营销渠道上做了一些尝试,最终选择与短视频平台“合作”,通过短视频推广线上低价套餐,原价245元的麻辣小海鲜锅套餐只卖108元。通过探店博主视频“捆绑”套餐链接进行售卖,客流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这种“薄利多销”的新模式实实在在为她的海鲜店招揽来了顾客,看到店里络绎不绝的客流,宣丽丽等餐饮从业者们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
“从宴会、聚餐、接待等各个方面都能看到餐饮业快速恢复的信号,线上线下销售新模式、新渠道的不断涌现,推动餐饮行业全面复苏。”安庆市餐饮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丁国忠说,“特别是今年春节开了个好头,这对于提振2023年全年消费信心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
“清明节快到了,接着是‘五一’长假,暑期也是餐饮消费旺季,一波波节假日,将持续激发餐饮行业的消费潜力。”丁国忠认为,社交需求的爆发,叠加假日消费,能促使餐饮行业快速恢复。各大经营主体应紧抓假日经济机遇期,想方设法创造营收。
丁国忠等业内人士还认为,为了加速餐饮业全面稳步复苏,政府要持续完善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出符合企业需求和市场预期的促消费政策,进一步稳定市场,巩固复苏势头,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全媒体记者 程呈 实习生 张润润 雷倩倩 文/图
南日报7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利飞 通讯员 王曾蓁)暑游旺季,想在长沙享用一份美食,绕不开的是“排队”二字,越来越多消费者通过下跑腿订单,让跑腿小哥帮取、帮送。美团跑腿数据显示,7月以来,长沙地区日均跑腿订单数量有明显增长,对比6月增幅达18.7%,其中美食类订单占比接近50%。
为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美团跑腿近日在长沙推出 “专人直送”功能。用户在美团跑腿页面下单时,可勾选“专人直送”服务,骑手接单后全程将只配送这一单,物品的送达时效和配送安全性大大提升。
据了解,“专人直送”是美团跑腿在同城帮取送基础上推出的新功能。当用户对同城取送的送达时效有更高要求时,就可选择“专人直送”服务。
帮取送之外,下跑腿订单让跑腿小哥帮排队,也正在成为长沙旅游火爆带来的新现象。社交媒体上,记者发现很多用户分享了自己借助跑腿服务吃遍长沙美食的“攻略”:一些热门湘菜馆、网红奶茶店排队时间较久,先让跑腿小哥到现场取号帮自己排队,自己到了就可以取餐或就餐。
(一审:胡信松 二审 李伟锋 三审:金中基)
[责编:黄婷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 class="pgc-img">懒人经济”催生的职业。
>文/郑亚文
编辑/斯问
5月1日的淄博气温升到了31度,市区仿佛更热一些,蔡垚的身边全是人。队伍早已失去了形状,他看不到尽头和起点,只能随着人流往前缓慢地移动着。
3个多小时下来,他听着人群里带着各种口音的普通话,辨认音色,有东北男人的声音,有年轻女孩子将软糯的江南口音喊出了“大姐大”的味道,也有小孩的哭闹声,不同声音混杂在一起,形成嗡嗡的立体音。他没空抬头,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地点动,回复其他客人的消息。
终于轮到他了,服务员瞅了他一眼,“你小子帮人排队吧,天天来”。
蔡垚挤了个笑脸,没说话。服务员也没空等他回话,朝他身后喊着:“来,你们几位?”
蔡垚的确是在帮人排队,收费的,取一次号挣50多元。离开队伍时,他耳朵里还回荡着嗡嗡的响声。
最近,他每天骑着电动车,在淄博市区来回跑,目的地总是那么几个——烧烤店、八大局便民市场,有空了就跑到周村,帮网友找找“消失的绿豆糕大爷”。
蔡垚最近的“职业”没有一个严谨的名称,但像他这样的人很多。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搜索“代排队”,杭州、长沙、广州、淄博等热门城市的关键词出现得最多。随着旅游业回暖,尤其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全国各地景点爆满,网红餐饮店门口的队伍越来越长,蔡垚们的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好。
外地人,“淄博通”
蔡垚是济南人,2003年出生,淄博火了之后,他从济南坐着“烧烤专列”赶到淄博。他把吃烧烤的照片和视频发到社交平台,几百个网友发消息咨询,有些还没到淄博的游客,请他帮忙去“牧羊村”排队。
“牧羊村”是淄博最有名的烧烤店,店面设在半地下的美食城,进店需要走下一个长长的斜坡。从上个月开始,“白天坡上就没空过,早上7点多开始排队,10点多已经排到了地面上,如果你从下午开始排队,绝对是吃不上的”。
“一号难求”的情况下,蔡垚的生意就来了。他在济南没有正式工作,跟着亲戚“这里做几天,那里搞一下”。乏味的生活在来到淄博后变得忙碌而充实,从“五一”前半个月开始,他每天都要帮十几个外地游客排队,有时候自己忙不过来,就把单子转手给其他的“同行”。
这几天,他认识了很多“同行”,有几个是和他一样的山东人,在网上看到“商机”,特地坐火车赶到淄博。他们在本地租一间200多元的小单间,帮人排一天队就能回本。运气好的话,到晚上还能“蹭”一顿烧烤,“很多游客都热情,会邀请我们坐下来一起吃”。
2001年出生的榴莲是潍坊人,他从事机械行业,下午4点下班,以前下班都是“无所事事”,总想着“搞副业”,于是就试着在二手闲置平台闲鱼上架了服务。
“第一天只有几个人留言咨询,但到第二天就爆了,几百人来咨询”。他形容那些天自己的状态,“每天下班后坐在沙发上回消息、打电话,一直回到10点多,手都要抽筋了”。
每天的几百个咨询里,会有十几个人下单。最初接到订单时,榴莲甚至不在淄博,他在闲鱼上找到其他的“同行”,把单子分给他们,利益五五分。
“五一”假期当天,他起了个大早,从潍坊赶到淄博,打算“连排五天”。还没进城,路上已经开始堵了起来,而他手上已经攒了几十个单子,“太多了,还是要分一点出去,否则服务质量也不到位”。
五天的假期,榴莲住在“同行”家里,早出晚归。除了帮人排队,他也替那些来不了淄博的游客代购小饼,绿豆糕。
短短几天,他已经成了“淄博通”,张店区哪些巷子里有不需要排很久的烧烤店,味道同样好吃,“我都门清儿"。八大局哪些店的炒锅饼最受欢迎,哪些店是前几天刚刚从肉铺改造成饼店的,他都了如指掌,“这种最好就不买”。
跳进“潮水”里
中国人为了吃到美食,做出再疯狂的举动也不足为奇。
蔡垚的客户遍布大江南北,最远的客户从成都赶过来,早上10点下火车直奔“牧羊村”。蔡垚已经给他占好了座位,“取到了号,我也不能离开,要帮忙占一下座位,等客户过来,否则很可能会被后面的人抢走”。
客户带着几个朋友落座后,蔡垚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八大局”,给他们买衢州鸭头、煎饼、炒锅饼。
“五一”假期首日,“八大局”涌入了13万人。假期第二天,这里一共接待了17万人,而它的总面积只有10000平方米。
蔡垚挤在人堆里,进来了就没办法轻易改变方向,只能顺着人潮走动。遇到人流堵塞,他把手高高地举起来,担心压坏了客户的饼。
“五一”期间,火的不仅仅是淄博,用网友的话说,“就找不到没人的景区”。在杭州生活了七八年的杨波“重操旧业”,他原本是外卖小哥,每次到旅游旺季,就会变身“跑腿小哥”,主要业务是帮人排队。
“哥佬官”“海底捞”“福缘居”这些网红餐饮店他一次也没吃过,但对它们的地址都非常熟悉。“五一”期间,他不愁订单,掌握着“卖方主动权”,会挑选订单,“排队时间越久,收费也就越高,西湖旁边人太多了,也不去”。所以,他也会和“同行”保持联系,“哪家店排队多,就去排哪里,然后在社交平台里发定位”。
会花几百元、上千元吃一顿的人,通常不会在乎几十元、上百元的排队服务费,4月29日那天,杨波挣了500多元,“有个客户看我等了太久,给我多转了50元”。
几天假期下来,他挣了近2000元,“比跑外卖强”。
杨波、蔡垚、榴莲都是懂得变通的人,他们没有太多压身的技能,也没有“月入过万”的稳定工作,但他们能在“潮水”里找到自己的方向,“哪里火就往哪里跑,哪行能挣到钱就干哪行”。
朋友
“排队”在某称程度上也是个技术活,除了“代排队”,杨波以前还推出过“代卖药”“代挂号”的服务,深谙“排队之道”。
“这种活不是谁都能干的,尤其是在大热天,人又多的时候,很容易烦躁”。所以他耳机不离身,一边听着歌,一边回复消息。偶尔还要忍受别人的推搡,阻止试图插队的大爷大妈。
“最重要的是心要静,排一次队伍,2个小时就还好,如果连续几天这么排下来,一天排3-4单,人也会受不了的。”浮躁的时候,杨波就想着刚刚收到的钱,“号没取到,这钱就不算是我的”。
也有“不好搞”的客户,“五一”期间,杨波帮一位外地游客在“福缘居”排队。他等了一个多小时,临上桌时,客户说,“人在景区,赶不过来”,要求他退还服务费。“懒得争了,我只退了一半,她也没说什么。”
“五一”期间,很多像杨波一样的外卖员、跑腿小哥都做起了“代排队”的生意。本地生活平台充当“中介”的角色,客户和跑腿小哥商量费用,达成共识。这是“懒人经济”催生的“新职业”,花几十元,就能拥有更多游玩的时间,对很多游客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花1—2个小时,就能得到几十元、上百元的报酬,对跑腿小哥来说,也是一份不错的差事。
榴莲和蔡垚在靠“代排队”服务赚钱的同时,多少有点玩乐的心思,“这段时间认识的人,比过去几年加起来的还要多,吃的烧烤,比过去20年吃的都多”。
假期最后一天,榴莲回到了潍坊。这五天,他几乎没有时间分心,“一直在忙,排了几十个单子,有人邀请我一起吃都没空”。
接下来几天,他手上还有很多代排队的单子,最远的排到了5月10号,但他并不打算亲自过去排队了,“除非忙不过来,我可能会赶过去,其它订单都分给同行”。
尽管潍坊离淄博只有100多公里,但榴莲以前没有来过淄博。以前在他眼里,这就是一个和潍坊“差不多的城市”,没有特意来一趟的必要。但现在似乎不一样了,“吃烧烤也讲究氛围”。
蔡垚也爱这种氛围感。晚上10点多,蔡垚闲下来,和几个同行找了一家烧烤店,5个人点了200元左右的烧烤,“平摊,每个人出40元,很便宜”。
他四周都是外地游客。有人把T恤卷到肚子上,一边“撸串”一边摇摆着身体高声唱歌,有人拿着手机对着食材拍照。不知道是谁起了个头,全场都唱起了周华健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