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门的皇茶奶茶店开始,直到2016年分家创立喜茶,到2017年启用HEYTEA新LOGO,喜茶跨越了从珍珠奶茶到新茶饮的完整产品世代。在这个产品迭代的过程中,实际上蕴含着喜茶的品牌基因与关键成功因素的核心密码。
2016年底的喜茶,全国门店不到10家,而到2019年底,预计门店会达到400家,年度总营收在40亿元左右。2019年7月,新一轮融资估值90亿元。
< class="pgc-img">>这意味着在最近三年的时间里,喜茶完成了从小舢板到茶饮巨舰的升级,规模化门槛已然形成。
最近五年崛起的新中式茶饮(简称新茶饮)市场,以遍地开花的速度,开出新茶饮门店40万家以上,新茶饮成为“巨量主流品类”。相对于进入中国市场20年、门店3700多家的现饮寡头星巴克而言,体现了“本土品类对决跨国品牌”“速度制胜品牌”的中国快消品市场发展规律。
进入2019年,新茶饮“鸡犬升天”的普遍繁荣局面出现拐点,“头部上天堂,基座下地狱”的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40万家新茶饮门店(含咖啡馆)里,可能只有1%的门店能继续享受新茶饮品类红利。昔日的二八法则在新时代下变成“1对99法则”。
喜茶是新茶饮的代表,但并不是一家独大,奈雪的茶也在争夺新茶饮第一规模品牌的座次。从中国茶市场整体角度看,哪个品牌成为第一并不是市场趋势关心的问题,核心的问题是:中国茶市场的下一个“巨量主流”品类是什么?
巨量主流品类
从事快消品行业的企业,如果对于“巨量主流”这个词缺乏概念,这个企业要么是运气特别好,碰到一个好产品,能够快速规模化,否则,基本上是一场白忙,辛苦地做一个短命品牌或者侏儒品牌。
新茶饮是一个典型的从无到有、快速形成的巨量主流品类,才会有5年40万家、遍地开花的市场景象。在巨量主流品类里成长的头部品牌,将享受双重红利:新品类成长红利、主流品类红利。
< class="pgc-img">>“新品类红利”在中国这个快速变化市场里,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过去15年中国市场的品类创新层出不穷,从物质产品到无形产品(如App、教育培训、知识付费等)呈现爆炸式增长,但创新品类里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成为主流品类。创新品牌一旦与主流品类重合,就等于一锹挖到了油田。巨量主流品类是一座大金矿,“巨量主流红利”才是快速产生超级品牌的基础。
巨量主流品类是市场选择的果,并不是天外飞仙,它的出现有规律与逻辑可寻。总体来说,来自两个方向:其一是来自中国市场本身,过去被忽视的非主流、边缘或小众品类,如酱香酒的市场,过去是高端小众,最近10年成为巨量主流。其二是来自境外市场,新茶饮是从日本和中国台湾借鉴创新的产物,几经演变成为巨量主流。
巨量主流品类的意义在于,它会快速催生超级品牌的诞生,即品类领导品牌会快速出现。之所以强调“快速”,并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巨量主流市场的必然结果。在巨量主流市场,不仅大鱼吃小鱼,而且是大的快鱼吃掉各种慢鱼。这是研究巨量主流市场的意义所在。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每个企业几乎每天都在梦想着未来,在预测未来中前进,但绝大部分的预测都是空想,梦想带来的往往是失望。如果有什么值得快消品企业投入人财物力去研究、预测的战略课题,那就是对巨量主流市场的预测。最坏的结果无非是与其他的预测一样,白费功夫,投入打了水漂,但是,万一摸到了“龙脉”呢?
喜茶成长历程的启示,正是由于在市场里摸索,找到了新茶饮市场的巨量主流品类,珍珠奶茶的升级替代产品:鲜果芝士茶。
从“三精一水”(香精、奶精、糖精)的珍珠奶茶,到鲜果芝士茶,看起来只是原料的升级,背后实际上是对消费者口感的精准把握。所谓“精准”,不是实验室里的研发,而是在门店里每天面对消费者,观察顾客反应、倾听顾客需求,在一定时间里搜集大量信息、调整、反馈的结果。
聂云宸2012年创立皇茶,奈雪的茶2015年11月开出第一家门店,果味芝士茶从中国台湾进入大陆市场的时间在2013年左右,聂云宸的创新在于,把果味芝士茶升级为鲜果芝士茶。看似简单的一小步,成就了喜茶“排队”的产品基因。鲜果芝士茶迅速成为新茶饮的巨量主流产品。
珍珠奶茶、果味芝士茶、鲜果芝士茶的产品进化,新茶饮的巨量密码,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就是这一小步,就像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最后100米,对绝大多数登山者来说,近在眼前却高不可及。
新茶饮启示
新茶饮崛起的意义在于:第一,打破了咖啡独领现饮市场风骚的局面;第二,唤醒了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对茶饮生活的美好想象;第三,消化中国茶叶产业产能,成为重要的需求方;第四,昭示中国茶的消费市场将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会诞生更多优秀的新品牌;第五,新茶饮影响的2-3亿以“85后”为主要力量的消费人群,为中国茶消费筑了一个2-3亿消费者的大底。
< class="pgc-img">>过去常说的“年轻人不喝中国茶”,事实证明是一个误判;过去常说的“3万家中国茶企抵不过一个立顿”,被证明是一个错觉。这些误判及错觉的本质,是缺乏对消费者的洞察。中国茶企的根本问题,是对消费者的漠视、不尊重,总以为买的没有卖的精,结果却是将销售复杂化,被消费者遗弃、怀疑,自己把自己逼到了墙角。
新茶饮的高速热潮期过去,正在进入的不是凛冬,而是金色的秋天。热潮降温,并不意味着新茶饮的“退潮”,而是更多体现餐饮品类的属性,成为餐饮乃至休闲现饮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第一轮新茶饮的投资热潮,必然告一段落。
缺乏高成长性的爆品或门店形态,就意味着投资新茶饮品牌的意愿必然降低:未来三年里,新茶饮的成长将进入品牌成长的轨道,一线新茶饮品牌将吸收新茶饮市场的绝大部分投资,零散创新品牌获得大资本投资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喜茶、奈雪的茶,在原点创新获得成功后,都快速获得了资本的助推,这是它们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资本对新消费市场的投资热情,取决于站在巨量主流品类赛道上,优秀头部企业的爆炸性增长现实(不是潜力,而是现实)。
如今新茶饮的产品创新,虽然花样翻新,却失去了一招鲜吃遍天的热度;除了头部品牌,大部分门店的运营收益趋向亏损的黑洞;传来扩张消息的多数是头部品牌,三线品牌关店潮很快会出现。
新茶饮之后的中国茶,可能再次回到2015年之前的市场状况:中国茶的成长空间在哪里?还有没有新的巨量主流市场?
瞩望中国茶
中国茶历史悠久,是世界茶之源,近代以来反而被后起产区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霸占了茶叶世界贸易的大部分份额。这才有“3万家中国茶企抵不过一家立顿”的现象。
< class="pgc-img">>中国茶的根基是农业属性,正因为如此,造成了中国茶在商业化、品牌化上,还没有脱出“老字号”“产区特产”的惯性。另外,中国茶的文化属性,或者说文人属性,与中国茶的小农特性相结合,造成了中国茶在市场化上的“存量的傲慢”,阻碍了中国茶消费市场的发展。
中国茶的消费市场,是中国茶品牌规模化的核心课题。存量的傲慢所抵制、反对的,表面上看是规模化的企图心,实际上是对消费文化的漠视、对消费者缺乏真正的尊重。
中国茶产区广泛,产量巨大,种类丰富,生态健康,是中国人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中国茶达到咖啡的市场体量,成为葡萄酒、白酒规模与属性的消费品类,是必然趋势。此处说的“中国茶”,即中国产区出产的茶叶。
要洞察中国茶,还是得跳出行业看行业,站在时代角度,会有更清晰的判断。
中国茶的商业化,目前有四种形态,恰好代表着四个时代的思维特点:第一种是基于农业产品的品牌化,代表品牌是竹叶青、天福茗茶。竹叶青走产品高端化,天福茗茶走终端广泛化,都是在农产品基础上,附加了设计、包装、商业模式的元素,实现了规模化。年销售规模在15亿元左右。这是农业时代思维下的营销所能达到的规模天花板。
第二种形态的代表品牌是艺福堂,是2008年起淘宝系电商红利的产物,是互联网或电商时代的代表品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销售规模约10亿元左右。茶叶电商的红利天花板,不比农业时代更高。
第三种形态的代表品牌是小罐茶,小罐茶是工业化思维的产物,目前销售规模在25亿元左右,上市后三年时间,实现了规模化,从茶叶产品的角度看,超越了所有农业时代的茶企。小罐茶的规模天花板,比农业与电商模式的品牌高了一点,与茶叶市场规模相比,是很小的、非主流的份额。
第四种形态是新茶饮,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如前所述,其不仅快速形成巨量主流市场,而且出现了巨量超级品牌。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喜茶、奈雪的茶在未来三年里的年营收规模,将突破100亿元。
新茶饮捅破了中国茶的规模天花板,喜茶的门店坪效堪比一线餐饮品牌,如果达到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营收与市值可能与海底捞(营收200多亿元;市值2000亿元)有一拼。
有人认为,新茶饮不是中国茶,因为新茶饮产品里,消耗茶叶的数量比例,远远低于水果、牛奶、白砂糖的数量。这种说法就像说精酿啤酒才是啤酒,大众啤酒不是啤酒一样,或者星巴克不是咖啡,精品咖啡才是咖啡。
茶叶与茶饮,是茶消费或茶商业的两种形态(茶有十大商业形态,见《营销中国茶》一书),有差别,但都是茶。新茶饮对茶叶的需求,拉动了茶叶供应链的结构性变化,新茶饮在纯茶、茶叶关联产品的开发上,正在成为中国茶的渠道、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 class="pgc-img">>但是,中国茶的品牌化、规模化困局,没有因为四种形态及其代表品牌的示范,发生根本变化,尤其是前三类形态:农业时代的茶企,重点在茶园、茶旅、茶庄园的投入。2019年龙润茶被强制退市,说明农业思维与运营模式的茶叶营销,即使有资本市场加持,也未必能解决规模化课题。
电商的流量红利在分化,京东、网易严选、小米有品的新电商的茶品类,都没有形成巨量主流的势头;工业化的规模化品牌路线,在高端驱动力与大众化之间,还要进行一场新的革命,才能突破规模天花板。
中国茶的新的巨量主流市场,将在未来五年里诞生。这是个创想课题,更是个实践课题。本文在此做一个预测或预言:中国茶的新巨量主流,必然诞生于彻底摒弃传统的B端(渠道)思维,全心全意投入到C端(消费)驱动实践的创新品牌。
喜茶的成功意味着中国茶要站在前四种商业形态的基础上,更向前看,看到中国茶消费未被满足的、更大的、更广阔的增量空间。就像五年前的喜茶,从一颗鲨鱼基因的幼苗开始,游入茶消费的大海,而不是家门口的小池塘,从而在汹涌的消费之海里,成长为巨鲸。
让产品、商业模式靠近巨量主流品类,从真实的消费者需求的满足里获取销售驱动力,这就是鲨鱼基因。喜茶、奈雪的茶对于新消费市场的启示就在于此。
>史贤龙:上海博纳睿成营销咨询公司董事长,著有《营销中国茶》等
国质量新闻网讯 10月18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2021年第36期食品抽检信息。本次抽检的淀粉及淀粉制品主要为淀粉、淀粉糖、粉丝粉条、其他淀粉制品。共抽检淀粉及淀粉制品样品178批次,其中1批次不合格、177批次合格。产品合格信息见下表。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消费者应当在正规可靠渠道购买所需食品并保存相应购物凭证,要看清外包装上的相关标识,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和地址、成分或配料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标识是否齐全并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不要购买超过保质期的产品,不要购买公布的不合格产品。欢迎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关注食品安全抽检信息公布,如在市场上发现不合格食品,请及时拨打当地投诉举报电话12345或12315。
淀粉及淀粉制品监督抽检产品合格信息 | ||||||||||
序号 | 标称生产企业名称 | 标称生产企业地址 | 被抽样单位名称 | 被抽样单位所在省份 | 食品名称 | 规格型号 | 生产日期 | 分类 | 公告号 | 备注 |
1 |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民宝食品厂 |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齐杏居委会杏坛工业区科技五路一号 | 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多惠购生活超市 | 广东 | 民宝新竹米粉 | 750克/袋 | 2020-12-16 | 淀粉及淀粉制品 | 2021年第36期 |
/
公元645年,长安城的春天如期而至。西行取经19年的玄奘在这年的正月荣归大唐,朱雀街方圆数里围满了等待仰望高僧的士人,正是一派贞观盛世之景。一年后,玄奘写成《大唐西域记》献予唐太宗,他用详尽笔墨记录了远行经年所游历的110个国家,于宣扬佛法的初衷之外,开创了中古时期地理学研究的先河。
?玄奘归来当日盛景 ?视觉中国
唐僧取经的传说弥散千年而过,由真实历史衍生而作的《西游记》传奇又赋予世界无尽的想象。在奇幻的探索之外,一个关乎盛唐“世界主义”的精神核心逐渐浮出水面,故事的缘起以茶开篇。
饮茶源流:由盛唐开启
1987年,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的千年古刹——陕西法门寺迎来建国后的第一次大修,曾收藏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的宝塔重见天日,考古人员在地宫发现两千余件大唐国宝重器,称得上“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
在法门寺出土的盛唐珍宝中,有一套精美绝伦的唐制金银茶器格外特别,据一同出土的《物账碑》记载,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有唐一代,自初唐至晚唐,先后八位唐朝皇帝供养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这套茶器便是唐僖宗给法门寺的供养物。
?法门寺出土的鎏金茶碾,唐僖宗御用真品
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茶具文物
以同在八世纪中期诞生的陆羽所著《茶经》中描述的唐人饮茶之序为参照,这套晚唐宫廷御用茶器正好可作为物证:
“重现了大唐盛世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茶道的全过程”。
——引自《自由自在中国茶》
浩然盛唐风华,或许难以自一套古茶器中令今人完成全部瑰丽的想象。然而确凿的史料足够留给我们关乎茶的幻想空间。在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所绘的《萧翼赚兰亭图》古画故事中,唐太宗仰慕王羲之大作《兰亭序》久已,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骗取到手献予太宗。画中各人表情不一,其中画左随侍的二仆围炉备茶的景象,颇引人思绪游离于故事之外。
?《萧翼赚兰亭图》,宋代摹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贞观盛世为开端,中世纪640年间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后世所定义的壮美、浪漫、豪放等形容词似乎空洞,而若以玄奘归唐、阎立本名画中的茶事、法门寺出土茶器为珠玉串联,茶在唐人生活中的存在感,似可构建出脉络。至少我们已知的,国人饮茶的源流上可追述至盛唐。
一千人饮茶,有一千种心境
传奇中的大唐,在它留给后世诸多兼收并蓄的物质、精神瑰宝之中,唐传奇赋予艺术家们另一种视角,唤起对遥远世界的想象。虬髯客、聂隐娘、昆仑奴、红佛女的鲜活传说精悍而奇异,一如回甘的醇茶、稍呛口的老酒。
艺术家赵梁导演的舞剧《幻茶谜经》,灵感正来自于法门寺出土的晚唐茶器,再添盛唐传说的奇幻之境。全剧以茶入禅,结合《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佛家概念,由幻化为女子的“茶幻”作牵引,由饮茶的生活情景瞥见东方审美的体验层次。
?《幻茶谜经》剧照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对大唐的理解。一如饮茶,不同社会背景身份的人饮茶,亦生发出不同的心境。盛唐壮美四百年,一部茶的生活史,值得我们以“重读”的视角再做新构。无论是陆羽《茶经》中的“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封氏闻见记》的“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三月茶宴序》的“上已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茶被唐人赋予了人格,形成了一种尚雅的社交风气,“贡茶”也因当时的“贡茶院”制而被后世沿袭。
一千四百余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博物馆内面对初唐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现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志气和平,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遐想着当时文人墨客们在谈及艺事时指向的精神气与心境。在博物馆外,茶经历千百年,这种兼容并蓄的天资气质是否又可被延续至今?
在这个迟迟到来的春天,我们尝试开启对“唐茶”的重读。以顾渚紫笋、恩施玉露、蒙顶黄芽作为体验的线索,寻访这散落千年的味道。
寻找散落千年的茶香
顾渚紫笋:唐风贡茶之选
浙江湖州,顾渚山。唐“茶山御史”陆羽曾置茶园于此,并作《顾渚山记》“与朱放辈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陆羽所论的“茶中第一”,指的正是唐时贡茶——顾渚紫笋。
位于太湖西岸的顾渚山,山沟纵横,当地人称之为“岕”;“岕茶”即指生长于山沟里的茶,颇受当时文人青睐。
唐代宗广德年间,每逢春分时节,常州、湖州的刺史便齐聚顾渚山置办贡茶。第一批贡茶走水路,须确保“明前”时节抵达长安,以供皇室于清明节当日设宴享用。因此,这批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的绿茶,史称“急程茶”。
晚年的陆羽,隐居湖州,在此度过暮年岁月,想来案边少不得紫笋茶相伴。
恩施玉露:唐代工艺的“蒸青”风味
大名鼎鼎的恩施玉露,制茶方式采用中国传统的“蒸青”工艺。蒸青茶盛行于唐、宋时期,直到明代炒青工艺成熟后,蒸青茶才逐步退出中国茶的主角舞台。
作为极富代表性的蒸青绿茶,恩施玉露自清时期便与西湖龙井并列为绿茶上品。以高压蒸汽将茶青快速蒸熟,之后揉捻、干燥,干茶紧直似松针状,入喉滋味柔和甜美。细品其风味,与炒青绿茶大有不同。
蒙顶黄芽:原生茶树的馈赠
相传,西汉年间的茶人吴理真曾手植茶树七株于蒙顶山,蒙顶山成为中国人工栽培茶树的发源地。在蒙顶山,至今仍保有唐朝时的“皇茶”遗址。唐时,蒙顶山茶入贡声名远播,客商竞相追捧,曾达到“束帛不能易一斤”的高价。唯蒙顶山茶品质优异,发芽期晚,甚或立夏方可采摘。
近年,黄芽在茶人的品饮讨论中热度升高。一泡正宗蒙顶茶的风味,脱离不得原生茶树品种“老川茶”的生长环境。不同于紫笋、玉露被赋予的传奇古意,上好的黄芽格外依赖自然草木的真切馈赠。老川茶多以种子繁殖,内质丰厚,头采芽头经得起黄茶繁琐的工艺。以老川茶制成的黄芽风格独树一帜,难以替代。
家族世代在蒙顶山当地制茶的张跃华告诉我们,蒙顶黄芽对原料的要求极高,茶芽须经过“三炒三闷”的漫长制作过程。“闷黄”是形成茶风味特征的关键工序,原料的生命力必须足够顽强、内质必须足够丰厚,才能禁得起工艺考验。
身处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喉间享受一味醇茶的选择亦多元起来。由唐至明清,再至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形态,然那对于古老东方积蓄的文明、自由的想象力,似可在当下所饮的唐风茶中寻得一丝久违的秩序美感。这亦是我们循着唐茶散落千年的味道,为你带来一份平静欢喜的初衷。
参考资料:
《自由自在中国茶》/《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7期
《唐朝的想象力》/《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48期
「春茶合集·礼盒装」
顾渚紫笋+恩施玉露+蒙顶黄芽
爱茶能量季,明前绿茶与春天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