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一名36岁的女子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症状后,她硬熬了三周,最后因高烧40℃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被家人紧急送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医。据该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杨春华主任医师介绍,入院时该名女子严重感染性休克,呼吸、循环、血液等多器官系统衰竭,一度出现“死亡三联征”,经过医生全力抢救20多天,才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切勿因发热而讳疾忌医,别让小病拖成重症!”医生的呼吁引发网友们的共鸣。杨春华感慨,其实,有不少重症患者原本有机会远离ICU,但或许是因为缺乏对疾病的了解,以为“小病不碍事”,或许是自信“身体能扛住”,或许是觉得看病费时,工作又太忙......最终,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记者邀请医生们分享了“小病拖成重症”的典型病例,希望这些前车之鉴能帮助大家珍视生命,理性就医。
案例1
挤痘不当,颅内感染
小卢(化名)很喜欢挤痘痘,只要发现鼻翼两侧长了粉刺,都要用手挤出来。然而,一次挤闭口粉刺之后,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小卢没当回事,不久她开始发高烧、头痛、呕吐,还发生脖子僵硬、抽搐等症状,送院后被诊断为脑膜炎。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挤痘痘很容易因为不注意手卫生而引发颅内感染。”中山六院ICU医生张晓菲介绍,面部血管丰富,尤其是在脸上鼻根部至两侧口角间连线所构成的三角区域,被称之为面部“危险三角区”,有深、浅两个静脉网,且与颅内相通。如果随意挤压、挑破长在这个危险区域的痘痘,一旦发生感染,细菌更容易经由静脉血管“直通颅内”,表现为发热、精神萎靡、意识不清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医生指路:
痘痘“红肿痛”,就医不迟疑
最好不要自己挤痘!对于皮肤浅层的“成熟”粉刺,实在要挤的话,应做好手部清洁消毒。有“红肿痛”表现的痘痘,往往意味着已经出现细菌感染,此时不可拖延,要果断到皮肤科求助医生,千万不要自行处理。
案例2
咽喉痛小心化脓性扁桃体炎
吃完火锅后,姚女士(化名)感到咽喉隐隐疼痛。“又上火了!”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喝凉茶,又含服了咽喉含片,但咽痛症状越来越严重。当晚她开始发烧,吃了退烧药以为能顶一顶,没想到烧退了又再起,不仅讲不出话,关节、肌肉也酸痛难受。
姚女士立即去了发热门诊,“你这是化脓性扁桃体炎,有感染,全是脓!早两天来,就不会变得这么严重了。”医生为她开了抗生素,叮嘱她多休息、多喝水,少熬夜,很快姚女士便恢复正常。
医生指路:
症状持续一周需警惕
张晓菲指出,大多数情况下,咽喉痛、红肿、发热属于病毒引起的单纯性扁桃体炎,多出现在感冒之后。患者多喝水、多休息、少熬夜,通常能够自行缓解,仍有不适则可到耳鼻喉科就诊。症状持续一周仍不好转,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呼吸不顺畅、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如果此时患者免疫力低下,有可能转变为重症,严重时可引发脓毒血症,危及生命。
张晓菲提醒,咽喉肿痛、发热,应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平时大家应该加强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案例3
突发休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不到30岁的小徐(化名)突发休克,被送入中山六院ICU抢救。送院时,小徐双腿血管凸起,非常明显,就像长满花斑。
“下肢花斑是典型的休克体征,近年来,拖到这么严重才来看病的比较少见。”医生一看检验结果: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2,血糖和血脂均高到“爆表”,诊断结果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家属也傻了眼:“家里没有人得糖尿病,他平时表现正常,体型也不算很胖,没听说血糖高啊!”医生细细追问,发现小徐有个不良爱好:喜欢喝饮料,甚至把饮料当水喝。这次发病的诱因就是狂饮高糖饮料。
医生指路:
重视体检,规范控糖
杨春华指出,糖尿病并非中老年人的“专利”,如今年轻患者并不少见,特别是1型糖尿病以青少年儿童多见。年轻人要在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重视一年一度的体检。像小徐这样,过量摄入糖,又不做体检,就难以发现血糖的异常。年轻患者要到内分泌专科或糖尿病专科就诊,规范控糖,不要听信民间传言乱用药物或自行停药。
案例4
痔疮出血?直通ICU!
“十人九痔”,谁能想到得了痔疮,能把人直接送进ICU?市民梁先生(化名)正是抱着“小痔小事不用治”的想法,患病一两年都不当回事,最终因严重失血、突发休克被送到中山六院ICU抢救。
“患者送来抢救时血色素只有1克,而正常的成年男性血色素应该达到12克到13克以上,说他‘一只脚踩在生死线上’,一点都不夸张。”张晓菲介绍,起初医生怀疑他的病因是严重消化道出血,但几经排查,结合病史才发现真正的病因是痔疮长期慢性出血。“早点来看病,不就不用遭这样的罪了吗?”好不容易把梁先生从生死线上拉回来,这话还没来得及跟他说,ICU的医生们却震惊地发现,病情刚稳定的梁生竟然迫不及待地请家人把笔记本电脑送进病房,坐在床上开始整理报表。
医生指路:
别总说“太忙”,健康更重要
张晓菲感慨,有些病人总说自己“太忙了才没有及时就医”,归根结底是因为不了解疾病,不重视健康,最终会透支生命。不是每一次将生命置于险境,都能幸运地死里逃生。(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
来源: 广州日报
吃火锅竟让视力受影响?
杭州的项女士今年58岁,一个月前突然感觉左眼看东西越来越模糊,视力下降得厉害。项女士急忙跑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没有近视也没有老花眼的她,左眼视力在短时间内下降到了0.1,被诊断为感染了弓形虫导致的葡萄膜炎。项女士奇怪了,自己没养猫,也没碰过猫,怎么就感染上弓形虫了呢?经过医生一番问询后,项女士视力急速下降的“真凶”被锁定在了她最爱的火锅上。(来源:潇湘晨报)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
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在自然界中弓形虫病
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体内
如果一旦感染了
头、眼睛、淋巴结、心、肝、肺都可能受累
会得肺炎、脑炎、肝炎、心肌炎
眼部有可能会得视网膜脉络膜炎
甚至是葡萄膜炎
我们的眼球壁一共分为三层
外层、中层和内层
中间层叫做葡萄膜
葡萄膜里富含血管和色素
以前也被称为色素膜和血管膜
葡萄膜前面是虹膜和睫状体
后面是脉络膜
这三层结构在患病过程中
都是相互有联系的
弓形虫它是一种寄生虫
猫和其他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宿主
在传播途径中它会形成卵囊
除了猫科动物以外
弓形虫在家畜中流行很普遍
血清阳性率以猫为最高
其次为猪、狗、羊、牛、马等
火锅这么吃小心感染弓形虫?
接续:项女士的主治医师在进一步了解过程中得知,原来项女士深爱火锅的各种“网红吃法”:螺片涮6秒,毛肚涮10秒,肥牛涮1分钟,她最爱这种鲜嫩的口感,而让她患上寄生虫的原因就在于此。
涮火锅的时候不能一味的去追求
鲜嫩的口感
肉片入锅涮一下就入口
这里面隐患是非常大的
因为弓形虫在这样的操作下
是不能够被完全杀死的
一定要充分的把食物煮熟
而且要保持一定的时长
才能把弓形虫杀死
如果不这么做的话
吃的食物加热不足
那就很容易导致弓形虫的感染
包括一些贝类
比如牡蛎或者是生蚝等
它们也都有可能被弓形虫感染
卵囊在海水中能够生存几个月
所以一旦吃了被弓形虫感染的食物
你又不给它充分的加热
就容易得弓形虫的疾病
弓形虫不耐长时间的高温
所以吃火锅最健康安全的吃法是
将食物充分煮熟
食物在火锅汤料温度达到100℃时涮煮
并保持一定的时间
目测鸡肉、鱼肉变成白色
猪、牛、羊肉变成浅褐色
虾蟹变成橙红色
才可以放心食用
弓形虫的卵囊在不同阶段
它抵御低温的能力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零下20度
它可以存活60天以上
零下80度深冻里它还能存活20天
所以千万别希望把它冻死
最好是把它烫死
不少人愿意生吃海鲜
直接生吃感染率更高
弓形虫感染在大部分人中间
表现的都是隐性感染
你可能并不能感觉出来
自己被弓形虫感染了
但是在一查血的时候
就会发现你有弓形虫感染
弓形虫不但对成年人、儿童有影响
对胎儿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转自:健康一身轻
来源: 新北方
入盛夏
上海高温持续待机
从今天早上8点开始
全国气温榜
“榜一大哥”的位置
就一直被上海占据(并不需要)
主要是副热带高压中心
就在上海头顶顶着
热了这么久
高温红色预警它终于来了
而且这还是
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
上海中心气象台2024年08月01日14时08分更新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为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预计本市中心城区今天的最高气温将达到40℃,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更新为高温红色预警信号,请特别加强防范强高温对工农业生产、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确保生产、消防、用电等方面的安全。
目前,本市徐家汇站实时气温已达39.7℃,刷新了此前7月7日的39.6℃,晋升为今年以来最热一天。未来几天,申城最高气温将维持在39℃。
酷热难耐
空调风扇等降温用品
成了很多人的“续命神器”
但过分贪凉
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最近沪上“面瘫”患者明显增多
他们看到空调就怕了...
“面瘫”患者扎堆?
近半个月来,金山高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针灸治疗室内,已收治十多位因贪凉致面神经炎的患者。
上午9点,患者王先生再次来到高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做针灸治疗。半个月前,他突然发现一侧面颊有点麻木,还不时地流口水、流眼泪,歪得很厉害。听说高新区社区的“赵氏面瘫疗法”治疗效果不错,便特意过来尝试。
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受冷了,一开始全脸都麻掉了、歪得很厉害,但今如今经过六次的治疗,已经慢慢恢复正常,几乎看不出歪斜。
像王先生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
大部分面瘫患者在酷暑天气患病
多是由于长时间吹空调或风扇导致
高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科长 张蓓蔚
在夏天高温的环境之下,人体排汗增多,全身毛孔处于开放的状态。此时如果面部长时间受到空调或冷风的直接吹拂,尤其是头面部,容易导致风寒之邪侵袭面部,从而引发面瘫。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情况不仅局限于老年人
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可能发生
因此面瘫的发生不仅与年龄有关
还与个人的体质
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
到底长什么样子叫面瘫?
除了口角歪斜等明显症状
如果一旦出现以下表现时
已经要考虑可能得“面瘫”了
1.额纹消失;
2.眉头皱不上;
3.眼睛闭不拢;
4.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5.口角下垂;
6.嘴巴闭不拢、流口水;
7.鼓腮漏气,吐词不清;
8.味觉障碍。
注意!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上述症状,不要慌,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只要接受正规治疗,绝大多数病人都可以得到恢复。当然,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需要通过一些生活习惯的调整,以达到更快更好的恢复。
通常来说,我们日常生活的调整包括以下部分:一般护理、面部护理、眼部护理、口腔护理、饮食调整、心理护理,上述六部分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1、 一般护理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面部保暖,外出佩戴口罩、围巾;
注意气温变化,及时添加衣物。
2、 面部护理
? 患侧面部湿热毛巾外敷,水温50~60摄氏度,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
? 早晚按摩患侧面部肌肉,按摩时用力应轻柔、适度、持续、部位准确。
? 对镜子进行自我表情动作训练:进行皱眉、抬眉、闭眼、吹口哨、示齿等运动,每日3次,每次10~15分钟。
3、 眼部护理
? 多闭目养神、减少用眼动作。
? 外出时应佩戴有色眼镜。
? 白天应用抗生素滴眼液护眼。
? 睡前应用眼膏涂眼。
? 睡觉应佩戴眼罩。
4、 口腔护理
? 进食后要及时漱口。
? 清除患侧颊齿间的食物残渣。
? 口香糖患侧咀嚼。
5、 饮食调整
? 吃半流质或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 补充钙类食物,如:排骨、深绿色蔬菜、蛋黄、海带、芝麻、胡萝卜、西瓜、奶制品。
? 忌辛辣刺激食物,如:白酒、咖啡、大蒜、浓茶、麻辣火锅等。
6、 心理护理
? 适当运动、加强身体锻炼。
? 听轻快音乐。
? 家人陪伴与安慰、保持心情平和愉快。
避暑有道,切勿贪凉
尤其是年老体弱、病后初愈的人群
更应多加注意
避免头朝风口直吹
来源: 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