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浪费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估计,全球每年浪费和损耗约13亿吨粮食,约占全球生产总量的1/3。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提出,到2030年将零售和消费环节的全球人均粮食浪费减半、减少生产和供应环节的粮食损失的目标。为遏制食物浪费,一些国家持续出台政策措施,通过立法、宣传、技术创新等手段,积极倡导节约环保理念,切实减少从“田间”到“餐桌”的食物损耗,推进反餐饮浪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巴西——
促进技术创新,减少生产过程损耗
巴西农业研究公司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82%的受访者承认今年7月期间曾丢弃浪费过食物,巴西每个三口之家平均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约为1630雷亚尔(1美元约合5雷亚尔)。巴西智库瓦加斯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巴西人每年因超量购买而扔掉的食物超过40公斤。
为减少食物浪费,倡导绿色节约风尚,巴西政府推出了多项举措。此前颁布的《减少食品损失和浪费跨部门战略》旨在通过综合性跨部门管理,预防和减少食品损失和浪费,包括研究分析食物浪费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创新,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等。巴西政府还专门设立“全国食品损失和浪费宣传周”,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减少食品浪费的认识,鼓励商家开展优惠活动及时消化库存。
巴西有相当一部分食物在生产处理环节被损耗。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巴西生产的约2.45亿吨大米、玉米、大豆和小麦中,有近3700万吨在收获、储存、运输和加工的过程中被浪费。巴西为此积极支持相关环节的技术创新。
巴西食品技术研究中心是该国较早开展食品加工及保存方法改进、减少食物浪费的研究机构。该机构通过改进包装技术抑制食品表面微生物繁殖,进而延长食品保质期。一些冷链物流公司则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控冷链系统并通过联网传感器在温度超出预期时发出警报,确保冷冻食品得到妥善储存。还有一些初创公司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无人机收集到的图像分析,让生产者精准施用农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粮食损失、提高生产力。
在圣保罗州,一家名为“看不见的食物”的初创企业推出应用程序,旨在将剩余食品与位置最近的潜在接受对象实现对接。该企业创始人丹妮拉·莱特表示:“我们通过这一平台建立起合适的捐赠与接受机制,可以精准找到真正需要食物的群体,在减少食物浪费的同时缓解饥饿问题,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阿联酋——
食品银行牵头,有效处理剩余食物
近期,阿联酋食品银行发布《2023年至2027年食物盈余分配战略》,计划到2027年前减少30%的食物浪费,力争到2030年将这一数字提升至50%。新战略明确提出,加强与当地农户、食品行业、餐馆、酒店等合作,鼓励人们以捐赠方式处理盈余食物以减少浪费,并将定期进行相关评估。
作为一家非营利性慈善机构,创建于2017年的阿联酋食品银行成立至今已累计分发超过5000万份食物,与超过200家餐馆、超市和酒店建立伙伴关系,并与沙特、埃及、苏丹和科威特等国的食品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根据新战略,阿联酋食品银行将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学校、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等不断提高对食物浪费的关注度,推动相关机构充分利用剩余食物。“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食物浪费的控制问题。未来将继续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对剩余食物进行更有效的管理。”阿联酋食品银行董事会副主席达乌德·哈吉里表示。
随着外卖业务兴起,阿联酋食品银行加强与各大外卖平台的联系合作。外卖平台可通过内部网络与合作商家完成对接工作,通知其捐赠剩余食品,提供给有需要的群体。这项工作还被纳入社会责任和志愿服务评价体系,以提高商家参与节约食物行动的积极性。“这是双赢的合作。参与解决食物浪费的全球行动意义重大。”一家外卖平台负责人阿尼斯·哈布表示。
阿联酋政府、私营部门和社区等共同行动,发起各类减少食品浪费号召,倡导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消费行为。今年3月,阿联酋有关部门出版了《食堂和自助餐厅实用指南》,通过开展节约食物科普宣传、餐厅直观展示餐食分量等方式,指导餐饮从业者和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
“通过一系列创新手段,减少食物浪费的进程会更加系统化和可持续。”阿联酋气候变化与环境部部长玛丽亚姆·穆海里表示,减少食物浪费需要多方合作、久久为功。“今年是阿联酋可持续发展年,我们正努力采取行动。”
德国——
成立专门工作组,多方参与行动计划
不久前,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与14家批发及零售企业代表签署了《反对浪费粮食协议》,承诺到2030年减少50%的食物浪费,并承诺在与供应商、消费者、食物再分配组织等各方对接中切实减少食物浪费。协议对季节性剩余食品的再分配、控制临近保质期食品价格、食品行业员工再培训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核安全和消费者保护部的统计,截至2020年,德国每年粮食浪费量约1100万吨。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如果私人家庭的粮食浪费量减少50%,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减少6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为有效减少食物浪费,德国成立了由多个政府部门组成的专门工作组,在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欧盟《废物框架指令》等多个框架下,定期研究制定应对食物浪费的报告。德国还设立了多部门对话论坛,制定了减少食物浪费的具体措施和精确到部门的目标,包括初级生产和加工对话论坛、批发和零售商对话论坛、避免餐饮业食物浪费对话论坛、私人家庭对话论坛等。这些论坛每年定期举办会议,就相关措施和进展沟通协调。
德国一些企业、民间组织等也积极倡导减少食物浪费理念与行动。德国有超过960家食品银行集中收购食品生产或零售商准备处理掉的剩余食品并进行免费发放。智能手机应用程序Too Good To Go与多家酒店、餐厅、超市等达成合作协议,消费者可查看是否有商家出售当天的剩余食品,并以较为合适的价格购入。
针对航空业的食物浪费问题,德国汉莎航空专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进行更为精细的计算与监测。目前正在研发的食品探测器,能够对每次飞行后回收的餐饮托盘进行拍照,并通过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分析,识别出未被吃完的餐食成分、剩余食品重量等,从而清楚了解每次航班的食物浪费量,这有助于航空公司根据不同航线的具体需求和偏好定制餐食。据估计,这一智能方案有助于节省5%—10%的航班食品,并有望于2024年投入使用。
(本报里约热内卢、迪拜、柏林11月27日电)《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8日 14 版)
着现代餐饮业和食材配送行业的快速发展,塑料托盘已经成为了这些行业中不可或缺的物流设备。重庆极乐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塑料托盘以其轻便、耐用、易清洗等特点,在食材配送环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保证食品卫生安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塑料托盘在食材配送中的卫生安全性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与木制托盘相比,塑料托盘不易吸水,不容易滋生细菌,从而更好地保障了食材的新鲜度和卫生。此外,塑料托盘易于清洗,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污染,这对于食品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 class="pgc-img">>其次,塑料托盘的耐用性也是其在食材配送行业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塑料托盘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和耐腐蚀性,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能够承受重复的搬运和堆叠过程。这无疑降低了食材配送过程中的破损率,减少了浪费,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再次,塑料托盘的轻便性也是其受到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相比于其他材质的托盘,塑料托盘在保证承载能力的同时,重量更轻,这不仅减轻了运输负担,降低了运输成本,也使得搬运工作更加轻松,提高了物流效率。
除此之外,塑料托盘还有助于提高食材配送的标准化程度。由于塑料托盘尺寸统一,有利于实现机械化操作,提高装卸效率,减少人工劳动强度。同时,塑料托盘的规范化使用也有利于企业进行更高效的库存管理和空间利用。
< class="pgc-img">>然而,尽管塑料托盘在食材配送行业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企业使用的塑料托盘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物流效率。因此,未来食材配送行业应当推动塑料托盘的标准化进程,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
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如何在使用塑料托盘的同时兼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可降解材料或者回收材料制成的塑料托盘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重庆极乐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塑料托盘在食材配送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保障了食品的安全卫生,提高了物流效率,还降低了运输和管理成本。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行业标准的完善,塑料托盘在未来将会更加普及,并且有望在环保性能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 class="pgc-img">>妮身着紧致利落的 T 恤,头发在后脑勺绑成一个马尾,切菜、吸地、归置靠枕,紧锣密鼓地完成一系列动作之后,又脚底生风地冲进卧室铺床、擦窗;画面一转,苏珊 —— 安妮的姐姐,披散着头发,依靠旋转装置 —— 在旋转沙发上,将手中的长柄取物夹往前一伸,探囊取物般拿到了茶几上的遥控器;在旋转餐桌上,借转盘装置,解决家人传递食物的需求等。
以上情节来自电影制作人 Ian Kibbey 和 Corey Creasey 联合拍摄的一条创意短片,旨在赞美餐饮中的伟大发明 —— 「懒惰的苏珊」(Lazy Susan),它更为通俗的名字叫转盘餐桌。
苏珊是谁?互联网上的解释五花八门,短片中的华裔女性面孔也仅仅凭着转盘餐桌大多出现在中餐厅这条线索而塑造。关于「苏珊」的身世至今扑朔迷离,这场发生在中式餐厅的革命是否真的由「懒惰」引发也值得商榷。但不可置否的是,转盘餐桌和中餐厅的紧密关系似乎已得到大众认可。
< class="pgc-img">>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中,转盘餐桌通常出现在筵席中。人数众多,菜式多样,所有人沿圆桌而坐,侍者将凉菜、热菜依次放置于桌子中央的转盘。之后,除非有特殊需求,他们将不再穿梭于餐桌周围。转盘下的滚轴确保了任意方位的食客都能轻松地品尝到心仪的菜品,即便一不小心错过,只要伸出手轻轻转动转盘,远处的佳肴就能百依百顺地朝你靠近。
中餐的多样化以及合餐的饮食习惯,让「转盘餐桌由中国人发明」的说法听上去合情合理。然而,在可考据资料的相互印证下,以「懒惰的苏珊」指代转盘餐桌最早也要追溯到 1950 年代,而且它也并非由一个懒惰的仆从发明。比较可靠的说法是,1720 年代英国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导致侍应生人数下降而产生的服务问题,发明并使用了这种转盘装置。
< class="pgc-img">「哑巴服务员」(Dumbwaiter)是一种用来传送菜品的小型电梯,如今在餐厅仍然常见。? wikipedia
>1720 年,英国南海公司股票崩盘,经济危机迅速袭来。这场充满阴谋的「债转股」,对外宣扬回报丰厚,引诱无数英国人入局。随着经济泡沫破灭,不少人陷入现金短缺的窘境,物理学家牛顿也在这场闹剧中损失近两万英镑,事后他表示「我能预测天体的运行,但是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经济亏损使得生活开支愈加谨慎,部分曾经雇佣 60~100 名家庭侍者的英国贵族,也不得不改变生活及消费模式。
「哑巴服务员」(Dumbwaiter)的出现弥补了侍者数量缩减带来的服务问题。18 世纪早期,英国《绅士杂志》(The Gentleman's Magazine)描述了这种沉默的机器如何替代喋喋不休的侍者高效工作。「哑巴服务员」是一种小型电梯,通过拉动滑轮上的绳索,在多个楼层之间运送食物。类似的轮式托盘在法国和美国都有使用,「哑巴服务员」也逐渐从指代小型电梯扩展到各种便携的可以取代人工的旋转托盘装置,被认为是「懒惰的苏珊」的前身。
< class="pgc-img">1917 年《名利场》(Vanity Fair)9 月刊的广告页中,第一次使用「懒惰的苏珊」描述旋转托盘。? Vanity Fair
>1917 年,杂志《名利场》(Vanity Fair)首次在广告中使用「懒惰的苏珊」描述一台直径 16 英寸,桃花心木材质的滚珠轴承旋转托盘,而后这一术语替代「哑巴服务员」被广泛使用。
人们青睐「懒惰的苏珊」这个名字的一个原因是认为「苏珊」确有其人。1770 年,美国政治家、外交家托马斯 · 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打造出「自传体」式建筑蒙蒂塞洛,并在其中多处运用了旋转轴承:将传统的温莎椅放在枢轴上,便得到一把旋转椅;旋转书架的 4 个侧面形成一个紧凑的整体,而中间支撑的转轴让人不用挪动屁股,就能拿到任何一本书。而托马斯 · 杰斐逊的女儿就叫苏珊,巧合之下,便有传言转盘餐桌是他为懒惰的女儿设计的。
< class="pgc-img">美国家庭厨房中「懒惰的苏珊」被用来摆放各种调味料。? Pinterest
>相比名人轶传,杂志《犹太世界评论》(Jewish World Review)中的一篇文章对「懒惰的苏珊」名字起源的解释似乎更为可信。「Lazy Susan」很有可能根据英语发音组合而成,目的是营销传播。英语中有许多类似的组词,如「Peeping Tom」(偷窥狂)「Jim-Dandy」(出色人物)等,而「Lazy」中的「z」音和「Susan」的首字母「s」音读起来押韵顺口,可以在人群中快速传播。
< class="pgc-img">>1950 年代以前,「懒惰的苏珊」还没有特指中餐馆中的转盘餐桌,只是作为一种可以旋转的装置,在西方家庭中被拿来放置调料罐或者甜品托盘。西方人一贯的分餐制,让它在餐桌上没有太多用武之地。 直到 1950 年代中期,旧金山唐人街一家高档粤菜餐厅的创始人约翰尼 · 阚(Johnny Kan),利用其打造出转盘餐桌,才被视为与筷子比肩的中餐伟大发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快餐行业在美国兴起。中餐馆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店址从中心城市转移到新的郊区,以提供量大价廉的食物为主。与此同时,店面变得狭促,无法容纳太多堂食的客人。曾经风靡一时的炒杂碎、炒面、芙蓉蛋等中餐菜式几近暗淡,和在唐人街经营餐馆的老一代华人一道步入衰靡。
< class="pgc-img">约翰尼 · 阚(左二)向在店内用餐的客人介绍餐品,用餐使用的桌子即为他发明的旋转餐桌。? 美国华人历史学会
>1953 年 9 月,约翰尼 · 阚在旧金山开设同名高档粤菜餐厅,成为影响美国中餐的重要力量。餐厅的定位清晰,以明唐为装饰主题,雇佣一批技艺高超的大厨,并创建由一名侍者总管、数名男侍者和女侍者领导的井然有序的餐厅服务团队。并且,餐厅不供应杂碎,厚厚一本菜单上多为粤菜,还有燕窝汤和北京烤鸭。
约翰尼 · 阚的餐厅开业不久后,便吸引了大批食客,其中不乏远道而来,想要一睹中餐风采的人,以及一些颇有社会地位的外交使臣和「中国通」。一份简单的炒面、炒饭不再是这里的主角,客人成群结队,点下各式粤式点心、菜品和北京烤鸭,大盘小碟把一张圆桌摆得满满当当。此时,如果依赖侍者帮忙协调分餐,整个场面将会拥挤不堪。于是,约翰尼 · 阚想到了「懒惰的苏珊」,只要将它放置在桌面之上,轻轻用手转动,既能让侍者按部就班守住秩序,又给客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 —— 每道菜都触手可及,这何尝不是一种餐桌上的民主。
< class="pgc-img">「懒惰的苏珊」出现在电影《伪装者》中。? EVERETT COLLECTION
>1960 年代,美国各地中餐馆都开始效仿约翰尼 · 阚餐厅,转盘餐桌成为标配。《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在描述 1963 年中国新年庆祝活动时,重点介绍了脆皮鸭、鱼翅和「懒惰的苏珊」。《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描述 1965 年中秋节庆祝活动时也写到「食客们聚集在一张大圆桌周围,准备好筷子,转动懒惰的苏珊,餐桌上的蟹卷、饺子和月饼就会近在眼前。」得益于与亚洲的进出口生意,专为中餐厅设计的转盘餐桌跨越太平洋,被摆进全球中餐馆,重塑了中餐传统的用餐方式。
< class="pgc-img">>用餐方式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变革的表现之一。放眼海外,转盘餐桌成为火热明星,也意味着勇于开拓的中餐馆逐渐摆脱了「肮脏」「狭窄」的印象,走向了欣欣向荣的新气候。
在国内,已知人们使用的第一个转盘餐桌要早于海外。1917 年,华裔医生伍连德在广州举行的一次公共卫生会议上,提出使用转盘餐桌的建议。1910 年底中国东北爆发了「肺鼠疫」,疫病通过飞沫传播,迅速蔓延。伍连德在改良防疫口罩之外,又将目光转移到改变个人日常行为习惯上。中国自古以来的合餐制 —— 一家老小同桌共食,成为传播病菌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伍连德提议,将转盘餐桌当作「卫生餐台」,搭配公筷母匙,人们照旧同席共食,这样既不会打破中国人的饮食传统,又兼顾了防疫需求。
< class="pgc-img">在国内,华裔医生伍连德最早提出使用转盘餐桌、公筷母匙的用餐模式。? chinawu.com
>因疫病而出现的转盘餐桌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归根结底是桌案不仅与用餐制度相辅相成,还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宋代以前,现代意义上的合餐方式业已形成。在此之前,受限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严格的饮食礼俗,分餐制一直被视为社会文明的集合体。然而随着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生活富足的人们不再满足于一人一桌的正襟危坐,馒头、包子、鱼饭、奶酪等食物都被端上餐桌,极多的选择性推动了桌案形制和用餐方式的变化,宽大长桌变成了方桌,方桌又在后期逐步发展成圆桌。
< class="pgc-img">宋徽宗所绘《文会图》,描绘了一群文士在池畔园苑中饮宴的场景。? Google
>相比普通圆桌,转盘餐桌可以看作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发展的显性表达,以及合餐制度下强调民主、平等的集中体现。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凭粮票定时定量获取食物,全家老小共食一桌琳琅菜式往往是婚丧嫁娶或过年过节才有的情形。随着「票证时代」逐渐式微,人们从「吃饱」向「吃好」过渡,一些先富起来的家庭开始外出就餐,多人聚餐和宴请的场合增多,餐馆里供应的食物也愈发丰富。当餐馆的生意蒸蒸日上而服务生数量有限,转盘餐桌的使用就使得一切井井有条。
与此同时,人口的增长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为转盘餐桌进入家庭提供了可能。逢年过节,几世同堂,人们在宽敞的房间里支起一张宽大的圆桌,上面放置一个比圆桌稍小的转盘,没有人需要为了夹取远处的食物而频频起身,大家可以从始至终踏实地坐在饭桌前,享用面前的每一道菜。
< class="pgc-img">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菜色越来越丰富,转盘餐桌成为餐厅标配,以供集体聚餐。? gettyimages
>餐桌的形制和陈设同样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商周秦汉时期无足案表征的严格礼制和森严等级,到唐宋时期率先在中低官僚和普通市民阶层普及开来的各种有足大案,一定程度上传递出封建制度在逐渐瓦解冰消,以及人们追求民主平等的美好夙愿。然而,在长期的等级制度和思想意识惯性的指导下,即便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方桌被看起来「民主平等」的圆桌逐步取代,在一些重要聚会和宴饮中,入席顺序和座次排列仍是不言自明的纲常秩序。
不过,乐观地看,转盘餐桌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消解一些文化惯性。毕竟转盘一转,心仪的食物在手指的支配下停在眼前,那一刻,享用美味的人都是转盘餐桌前的主人。
参考资料:
《Watch This Brilliantly Fictitious Account of One of Restaurant Culture’s Greatest Inventions》,Scout Vancouver
《The Lazy Susan, the Classic Centerpiece of Chinese Restaurants, Is Neither Classic nor Chinese》,Daniel A. Gross
《Iconic Designs: The Lazy Susan》,Colin Bisset
《中国餐桌陈设艺术》,赵盼盼
《从分餐到合食 —— 以餐具和礼仪为核心的考察》,张振铎、董坤岳
《来份杂碎:中餐在美国的文化史》,安德鲁 · 科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