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法治日报
近日,广东深圳市民王女士向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投诉称,她和朋友在一牛肉火锅店就餐,结账时发现每份餐具被收取了3元钱。商家称“餐具本来就是收费的”。而市消委会对此回应称,经营者使用格式条款,应当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否则格式条款的内容无效。
从餐具费到餐位费,从茶水费到酱料费,《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餐饮行业存在各式各样的隐性消费,点餐时店家不主动告知需要收费,结账时却计入账单。北京、天津、浙江、江西等地20多位群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餐饮行业隐性消费由来已久、司空见惯,希望相关部门进行规范、整治。
说起餐饮行业的隐性消费,北京市民李先生仍对去年8月在江苏南京某家餐厅被收取20元餐具费的事耿耿于怀。
“当时餐厅提供了一套碗碟和一条一次性毛巾,我以为是免费的,结账时都没太注意,后来无意间看票据才发现,这两样东西收了我20元钱。”李先生说,这让他感觉“挨宰”了,旅游时的心情都变坏了。
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受访群众告诉记者,餐厅提供的收费餐具价格不等,一件收费两三元的居多,也有一件收费五六元甚至更高的;关键是,很多商家在点餐时根本不告诉或提示顾客餐具是收费的。
当然,餐饮店的隐性消费远不止餐具费这一项。据受访群众反映,他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隐性费用,包括餐位费、纸巾费、茶水费、服务费、酱料费、烤盘费等。“反正几个人一坐下,啥也没点就已经消费十几元、几十元了。”一位受访群众抱怨道。
茶水收费也就罢了,让天津蓟州的周先生不理解的是,有些餐馆里连白开水也要收费。他说,有一次他和朋友去当地一家餐厅吃饭,餐桌上有一壶白开水,他们顺手就倒了喝了,结果结账时发现白开水收费10元,“餐桌上、菜单上并未标注白开水收费,服务员也没有提示”。
来自浙江杭州的江女士告诉记者,她还遇到过隐性强制消费的情况。当地有家火锅店,她去过多次,有一次结账发现蘸料按人头收费,“我不喜欢吃蘸料,那次根本就没用蘸料,但服务员说吃不吃都要收费,这让我很无语,后来再也没去过这家店”。
隐性收费的同时,多位受访者吐槽:不少餐饮店收费的餐具卫生质量堪忧,肉眼可见的不干净,有时候还有一股怪味,顾客不得不自己动手用热水过一遍。
不仅仅是餐饮店,隐性消费在美容美发等行业也较为普遍。公开报道显示,由于收费项目和价格模糊不定,因而时常出现洗头发要收取毛巾费、做护理要收取洗头费、做美容时擅自增加美容项目等收费乱象。
上海大学生小薛在学校附近的一家美发店办理了一张可享消费6折的会员卡,大二暑假她在该美发店做了价值1178元的柔顺护理项目,打折后是706元。当时卡里余额50多元,小薛以为自己只需再补付600多元,不料结账时老板却说必须充值金额比消费原价高才能打折,小薛无奈之下又充值了1500元。
“现在的隐性消费真是太多了,防不胜防。”小薛感叹道。
面对商家的隐性消费套路,消费者们是怎么做的?
受访的20多名群众,大多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有的人觉得这也算是行业潜规则,很多店都这么操作,只能认了;更多人觉得为了几元、十几元钱和商家理论、纠缠不值得,提出意见商家不接受就付钱走人;也有少数人与商家较真,或选择向消费者协会等投诉,最终往往都能免除这笔费用。
受访者江女士说,有一次她和朋友去天津一家餐厅吃烤肉,结账时发现商家要收取每人10元的炭烤费,于是和老板理论了起来。“老板辩解说其他餐厅都收20元,他们收的不多。我说收费就应当提前告知。老板看我据理力争,就没收这钱。”
来自江西抚州的曹女士告诉记者,之前一直以为收餐位费很正常,直到有一次和男朋友出去吃饭,他拿着账单直接和服务员说,你事先没有告知我要收取餐位费,这是违规行为,你要收费我就向有关部门投诉。老板一听,立刻把餐位费免了。“虽然只是4块钱,但让我感觉到懂法太重要了。”她说。
还有受访者提醒说,有些商家为了防止顾客留下其违规收费的证据,还会暗自篡改收费的项目名称,比如将餐位费改为服务费、茶水费等,企图在顾客不注意时蒙混过关。
面对隐性消费,为何只有少数人会站出来维权?对此,有观点认为,深层次原因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这方面的规定不明确,实操性不强,对餐饮等行业的制度规范应该有更加细致的条款,而不是等消费者就餐时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和商家据理力争。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京报快讯(记者 张晓荣)继外婆家、华莱士后厨卫生问题被曝光后,西贝南京金鹰店因餐具不洁等问题被推上了热搜。3月16日,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西贝莜面村南京金鹰店突击检查,发现其清洗好的餐具仍有油污,食物残渣、灰尘等,同时后厨配餐人员操作不规范,前厅”明厨亮灶"的厨师也没有按要求佩戴口罩,市场监管部门向该门店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针对此事,3月17日西贝餐饮副总裁楚学友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餐具清洗不到位确实违反规范,目前已启动“最后看一眼”行动,增加专人进行检查,确保餐具清洁,并对员工使用抹布进行培训,但对于前厅厨师是否要戴口罩,公司需要慎重考虑。
3月16日晚,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报道,当天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西贝莜面村南京金鹰店突击检查,在洗碗间内发现,清洗好的餐具全部被放在保洁柜中,直接上餐给客人使用,然而这些餐具中仍能看到食物残渣、油渍、灰尘,以及残留的洗涤剂,店长称口杯在使用之前还用口布擦拭,但并未使用一次性毛巾,被执法人员质疑会导致二次污染。
此外,后厨配餐人员操作不规范,一边切肉夹馍的馅,一边用擦桌子的抹布擦手。前厅"明厨亮灶"的厨师均佩戴上手套和帽子,但没有按要求佩戴口罩。执法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126条,给店方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立即改正,同时要求西贝莜面村相关负责人下周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接受进一步调查。
针对此事,3月17日新京报记者致电西贝餐饮副总裁楚学友,就报道中涉及的三个问题一一询问。首先,针对洗碗间内餐具未清洗干净,用口布擦拭玻璃杯,楚学友表示,餐具未清洁彻底确实违反公司标准操作要求,会接受监督、整改。但公司工作人员面对镜头和监管人员紧张,口误将“白毛巾”说成 “口布”,而西贝餐厅内的毛巾分为红、蓝、白三种颜色,其中“白毛巾”是经过消毒后的、可以直接接触入口餐具和食品。他还详细解释了西贝莜面村餐厅内的餐具清洗流程,称对餐具的清洁与消毒均使用全球知名清洁消毒用品公司产品,每家餐厅均配置洗碗机,并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操作程序。
为此,目前内部已启动名为“最后看一眼”行动,即洗碗间会每天增加专人,要求洗碗伙伴在洗碗结束后逐一进行查看检查,不合格的重新清洗消毒,确保餐具清洁。
其次,针对报道中提到的“一位工作人员一边切肉夹馍的馅,一边用抹布擦手”的做法。楚学友称,蓝色抹布是用来清理落在操作台上的肉馅,不应该用于员工擦手,员工应使用规定的擦手纸擦手。他表示,现场员工是在切制肉馅,为非即食食品原料。而西贝要求后厨有白色、蓝色和红色三块抹布,白色清洁对象为即食食品接触面,蓝色清洁对象为非即食食品接触面,红色清洁对象为地面。以上三种抹布使用前均经过150毫克/升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对此,西贝内部将对于抹布和毛巾的放置和使用,实施针对性培训与考核,避免此类操作的再次发生。
而就“前厅明厨亮灶的厨师未佩戴口罩”这一问题,楚学友称公司会慎重考虑,是否非专间和非专区的员工也要戴上口罩。他解释说,门店的口罩佩戴要求严格依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18年10月1日颁布执行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制定,按照规范,规定专间的从业人员必须佩戴口罩;现榨果蔬汁加工制作人员、果蔬拼盘加工制作人员、植物性冷食性食品加工制作人员、对预包装食品进行拆封、装盘、调味等简单加工制作后及供应的人员、调制供消费者直接使用的调味料的人员及备餐人员均必须佩戴口罩,其余工作人员不必须佩戴口罩。
楚学友还表示:“把食品安全操作技能和制度完整落实到位,是我们应该从管理角度反思的问题。感谢媒体和监管机构的关注,我们一定整改到位,不让一直支持我们的消费者失望,欢迎大家持续监督。”
新京报记者 张晓荣 图片来源 官微截图 编辑 李严 校对 李铭
<>起一次性湿巾,还是洗手更有用
饭店里提供的一次性湿巾,大多数是以无纺布、毛巾为载体,加入了一些水、或清洁剂,真正具有杀菌功能的湿巾可太少了。
用这种湿巾擦手,也就是能擦掉点灰,根本达不到杀菌的效果,如果你用的湿巾是没有经过正规消毒的,还不如不用。所以还是乖乖用流动水洗洗手吧。
如果实在不方便洗手,可以随身带一小瓶免洗洗手液,它的主要成分是酒精,能够有效杀菌,帮你应应急。
邱泽武大夫北京307医院中毒科的主任医师,是中央保健专家,全军中毒救治中心主任。在中毒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毒应急救援方面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曾获中国科协授予的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哪些问题可以问邱泽武大夫
各种类农药中毒, 重金属、鼠药中毒, 有毒气体、动植物中毒等(看看其他患者的问答)
● 疗效满意度:100%
● 态度满意度:100%
● 网上帮助患者: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