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在东阳的清晨里醒来,走到街上找吃的。张府前巷是一条很有烟火气的巷子,可供选择的早餐店不少。这里是老城区,路上开满了各种小店,步行就能到,生活是非常方便的,虽然不像新城区那样的簇新规整,却是我们的心头好,但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喜欢走走看看这样的老城区,因为所有的新城区几乎都长得差不多。
< class="pgc-img">>来东阳肯定要吃上卢馄饨,虽然很多店名都写着“起源馆”“老店”这样的招牌,我们也不必细究。上卢馄饨的有名,是以前有人背着馄饨挑子,一头生火放上锅灶,一头是碗橱柜,里面除碗筷之外,还有猪油,葱花和鸡蛋丝,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儿时的美味记忆。现在馄饨当然算不上什么精贵食物了,但是味觉的记忆已经刻进了DNA。隔一段时间早餐就会去吃一碗馄饨,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事。
< class="pgc-img">>进得门来,墙上挂着价目表,小馄饨8元,大馄饨18元,小馄饨尝个鲜味,大馄饨管吃饱,我们点了小馄饨,上卢馄饨不就是细皮嫩肉的小馄饨吗?女店主向我们推荐了麦角,说配馄饨正合适,5元钱两个,这也太便宜了!我说那就再来两个麦角。又问:一种萝卜丝肉馅的,一种土豆丝的,要哪一种?看我犹豫。女店主就替我拿主意:一种口味来一个吧。于是就这么定了。
< class="pgc-img">>店家进了厨房给我们烧馄饨,做麦角,看看这店不大,三四张桌子,倒是整得干净。中午、晚上应该也有客人来,因为也有炒饭,盖浇饭和卤鸭掌什么的供应,简单对付一餐没问题。
< class="pgc-img">>两个麦角先上来,形状和手工不怎么样,毕竟这里不是五星大厨,胜在现做,端上来的时候还是烫嘴的。一个碗一个,难为人家还要洗两个碗。
< class="pgc-img">>馄饨后上,怕时间久了,煮糊了,贴心地给我们放了两个勺子。这三件总共13元。
< class="pgc-img">>萝卜丝肉丝口味,加了点葱花,特别香。
< class="pgc-img">>土豆丝口味相对平淡一点,而且土豆丝有点粉粉的,不脆,所以我更偏爱萝卜丝馅的麦角。
< class="pgc-img">>绉皮的小馄饨,皮薄馅多。我们家附近也有生煎馄饨店,我们常去吃早餐,小馄饨是7元一碗,但是东阳的这一家更胜一筹,不仅馅料更多,而且数一数居然有15个,而不是默认的10个,物价比之宁波,便宜了不止一点点。
< class="pgc-img">>吃完馄饨,我们路过北镇楼,走到马路对面,再去吃另一家早餐。
< class="pgc-img">>一个早上吃两家早餐店,也只有象我们这样的旅人才会做的事,如果是这里的居民,今天吃这家明天吃那家就可以了,我们无非想在陌生的地方多尝一些不一样的味道。
< class="pgc-img">>这家主打的是小笼汤包,那么我们就点了一笼汤包,一种是发面的,一种是薄皮的,我选了薄皮的,7元一笼。
< class="pgc-img">>再点了一碗甜汤:银耳红枣枸杞羹,3元,早上吃点甜食,有满足感。
< class="pgc-img">>老公不爱吃甜的,点的是3元一碗的胡辣汤,早上多吃点汤汤水水的,胃舒服。
< class="pgc-img">>薄皮小笼上来了,一屉8个,7元一笼,价格实在不贵。小笼的样子也包得很好看。
< class="pgc-img">>第二顿早餐同样是13元,如果是你会选哪一家?
< class="pgc-img">>薄皮小笼包里有汤,肉也不少,比较清淡的口味,略甜,尝得出放了糖,但相比无锡那里出品的小笼,东阳的小笼包当然没有那么甜。
< class="pgc-img">>糊辣汤里面有香菇丝,金针菇丝,油豆腐丝和蛋丝,微酸微辣,跟我们在西安、河南吃的重口味的糊辣汤相比,这里是小家碧玉,江南小品。
< class="pgc-img">>桌上有剁椒,油辣椒和醋,为觉得清淡的客人备着。
< class="pgc-img">>饭后走几步到张国维故居,等到了开门的时间,居然还没有开门,没有告示,也不知何故,只能失望而归。下次再来东阳再来此地,不知要等何时了。
< class="pgc-img">>于是我们漫步在东阳的小巷中,在这些小弄小巷中,到处可以看到风景,墙上的照片拍的就是东阳的旧街景,还有东阳人的原生态。
< class="pgc-img">>东城的记忆,也浅浅地刻进了我的记忆中。
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12月9日电(记者黄筱)在临安有一对夫妻,妻子郭爱贞是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竹竿人”,20多年迈不开双腿,无法走路;丈夫钱益品是邻里乡间远近闻名的“一品丈夫”,照顾病妻数十年如一日,背着她走遍各地、寻遍名医。这样的生活过了整整28年。
他们在无数次绝望之后,迎来了新的希望。12月5日是钱益品的妻子郭爱贞出院的日子。一大早,钱益品就收拾好行李,给郭爱贞穿上新皮鞋,陪着她在助行器的帮助下练习走路。
因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郭爱贞的脊柱和关节像竹节一样僵直,28年的时间里,她迈不开双腿,连拖鞋都没怎么穿过。
今年年初,杭州市临安区宣传部、文明办与临安城南医院联合举办“特别的爱给最美的你”关爱行动,给全区10户“最美家庭”提供医疗帮扶。经过省市专家的多次会诊,今年8月和11月,郭爱贞在临安城南医院先后接受了两侧髋关节更换手术。如今,被丈夫抱着入院的郭爱贞,终于能够自己走出医院的大门。
杭州临安城南医院业务院长朱敏回忆,当时把这个病人带进来的场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他的爱人把整个人抱进来,病人挺得直直的,整个人竖立着,“可以用震惊来描述我当时的心情。”
郭爱贞在22岁时出现关节肿痛,随着病情发展,她的膝盖和髋关节都逐渐融合,双腿变得僵直。女朋友突然患病,对当时的钱益品来说,好比是晴天霹雳。但即使家人和朋友都反对,他也丝毫没有犹豫,坚持和郭爱贞结婚。
由于郭爱贞的双腿无法弯曲、不便出门,他俩连结婚照都没有拍,简简单单地许了一句承诺、领了一张结婚证。“家里人都反对的,我反正认定她了,哪怕她的病再严重,我也会把她娶回去,会照顾她一生的。”钱益品说。
婚后,郭爱贞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她的脊柱也开始一点点疼痛起来。钱益品一边养家糊口,一边照顾郭爱贞。每天早晨,他都会先帮爱人完成洗漱、喂饭,然后再出门打零工。久而久之,被病痛“锁”在床上的郭爱贞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尽量少吃饭、不喝水。这样可以减少上厕所的频次,也能让自己的体重更轻一点,丈夫抱起她来就会更轻松。
28年里,钱益品背着妻子四处求医,宁波、东阳、杭州、萧山……只要听说有医治这种病的可能,他们就赶过去看病。现在,郭爱贞已经顺利完成两侧髋关节更换手术。出院回到家后,她每天会在钱益品的搀扶下,下床练习走路四五次。
朱敏表示,接下去他们还会对郭爱贞的膝关节融合程度做进一步评估,尽量争取手术机会。如果能顺利完成膝关节手术,郭爱贞就能够完成坐和下蹲,行走也会更加顺利。
而对于被疾病“锁”了28年的钱益品和郭爱贞来说,两个人能够像现在这样继续相互扶持、相互陪伴,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以后假如她两只脚稍微好一点,我想带她到海边玩一玩,因为我们在山里面嘛,两个人去拍一个纪念照,这是我的心愿。”钱益品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新华社
杭州朝晖一区里,有一间二胡工作室,工作室的主人名叫何达源,今年已经79岁了,不少“懂行”的老朋友都认识他。
工作室不大,约10来个平方,四周摆着一些工具,许多是不常见的,叫不出名来。二胡和越胡规规整整地挂在墙上,窗户上挂着一块招牌,上面写着:三江琴艺何达源工作室,二(越)胡制作、出售、加工、配件、修理等字样。
何达源戴着老花镜,穿着一条黑围裙,正在工作台上忙碌着,只见一块长方形的红木,被固定在台上,老人先将雕花凿抵在木头上,另一只手拿着一把短斧,用斧面轻轻敲着雕花凿,“咣、咣、咣”,伴随着金属碰撞的清脆声,木屑一点点掉落。
一面雕好了,再换一面,老人偶尔停下来看看放在一旁的图纸,接着重复同样的功夫,一刀、两刀、三刀……慢慢地,样式初具雏形,老人举起木头,扶了扶眼镜,远近瞧了瞧。
晌午时分,有人找上了门。
“何师傅,我上次定的二胡做得怎么样了?我今天路过来瞧瞧。”老谢今年60多岁了,平时喜欢去西湖边拉拉二胡,对于二胡,老谢有些“挑剔”:“市面上很多二胡都是工厂统一做出来的,机器做的,不如纯手工的好。”“挑剔”的老谢经人介绍认识了何达源,来工作室看了一趟,立马就定了。
“还有一些地方要再打磨一下,过两天你来拿,包你满意。”何达源笑嘻嘻地说道。
“何师傅功底好,音色、材料都懂,你是专家,我信你的。”老谢也笑得合不拢嘴。
许多人不知道,何达源这个二胡专家,其实也是半路出家的。
何达源的老家在绍兴嵊州,家里有三兄弟,他排第三。3岁时患上了骨髓炎,发了一场高烧,家里条件不好,没钱医治,长大后妈妈发现他的右腿比左腿短了一截,走路也一跛一跛的。
初中毕业那年,家里安排他去做木雕学徒,当时是个吃香的行当。几年下来,何达源成了小有名气的木雕师傅,尤其是做木制工艺家具,手艺很好。45岁那年,何达源的手艺被一位广东的家具厂老板看中了,带着他去了广东做木雕。
红木家具厂的同条马路上,有一家琴行,何达源每天都会路过,偶尔也会进去逛逛。“我二哥就会拉二胡,小时候经常蹲在二哥身后听,我自己也喜欢。”凭着儿时的喜欢,何达源和琴行的老板成了朋友。有一段时间,何达源白天在家具厂里上班做木雕,晚上就跑去琴行帮忙,在琴上做雕刻。
做琴的功夫比做家具还要精细许多,何达源也有碰壁的时候,“力大一点,雕过头了,力小一点又不像了。”何达源小心仔细地来回尝试,55岁那年,他索性转行,从木雕师傅变成了做琴师傅。特别是做二胡和越胡,他最拿手。
时间又过了5年,60岁那年,何达源退休了,从广东回到了嵊州老家,后来又跟着孩子来到了杭州。
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公园是何达源最爱的去处。带上一把自己做的二胡,坐在湖边拉上几曲,远处是潋滟的湖光,耳边是悦耳的琴音,相得益彰,好不快活。有二胡“老玩家”看出了何达源的专业,再看看他的琴,也和别人的不一样,聊上几句后,有人提议:“老何,你有这手艺太难得了,你去开店吧。”
“开店?”何达源询问了子女的意见,孩子们很支持。
店开在哪里好?面积要多大?何达源想,最好是市区,面积不用太大,方便就行。很快,他看中了位于河东路联华超市门口的一个书报亭,付了8500元年租金,又去东阳、宁波等地收购了一些红木料,买了各种所需要的工具。2019年10月1日那天,何达源的工作室开张了,这一年,他75岁。
工作室很小,除了一些报刊杂志,里面挂满了各种二胡、越胡。
每天早上7点,何达源从萧山的儿子家中出发,辗转几趟公交到达工作室。下午4点多,关门坐公交回家。
挂满二胡的工作室很少见,经常有过路人驻足,空闲时何达源很乐意向别人介绍,“这个是唱越剧用的越胡,这个是中胡,这些是二胡……”
也有人一眼相中,迫不及待拿上手拉几声,“这把分量有点重的,卖多少?”“你试了喜欢再讲,值不值的要看你喜不喜欢。”何达源笑声爽朗。
还有些老伙计来找他修二胡,更换小配件,何达源都乐在其中。
去年夏天,因城市规划,原来的地点不再设置书报亭,何达源只能先搬了出来。
要不要继续干?一开始,何达源有些为难:找地方费时费力,一时半会儿可能也找不到满意的。直到有一天,朝晖街道黎园社区的工作人员联系到了何达源,表示愿意免费将社区里原来的京胡工作室让给他做工作室,里面设施齐全,干净整洁。何达源十分高兴。
今年1月,何达源的工作室在黎园社区里重新开张了,周边的居民们也来给他捧了场。
何达源对工作室里的成果如数家珍,他最为喜欢的是越胡上的龙头,红木雕刻,惟妙惟肖,颇具气派。在何达源眼里,好木头都是宝贝,不能浪费,哪怕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也要物尽其用。
除了木头,做二胡还会用到一些特殊的材料,比如蒙面需要的蛇皮。不同的蛇皮,出来的声音也会不一样,何达源一般只用蛇背脊上的皮,鳞纹细密,纹路排列规则,富有韧性,出来的声音也更好。
制作一把二胡,需要开料、定样、雕刻、打磨、安装、蒙皮、试音等,最快也需要花费十来天,有些甚至更久。何达源一年最多能做三十来把二胡,每把售价大约在1300元左右,最贵的一把定价在一万四千元左右,这个价格在行家眼里并不贵。
“我年纪大了,就是为了玩玩的,自己喜欢嘛,也不是为了赚钱的。”何达源说。
2018年10月,何达源被评为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胡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工作室里依然只有何达源一个人在忙碌着,老人坦言,有机会的话,他还是希望能带个徒弟,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这门手艺需要静心的,很难学,要有兴致才能学好,我做二胡成本也高,赚不到什么钱,现在年轻人不太想学,我也能理解。”
“但民族乐器不会消失的,文化也不会断的,喜欢它的人会一直喜欢的。如果真有人想学,我愿意亲手教。”何达源说。
记者 王艳颖
摄影邱泽楷 视频俞磊
通讯员叶超
来源: 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