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艳/中国海洋大学
十年间辗转去了中国和日本大大小小六座岛屿,有随意造访短短一两日的,有带着目的和问题入岛数次的,亦有为了服务岛屿社会而留岛居住一段时日的。与高度老龄化的日本爱媛县濑户内海的二神岛(Futakami shima)相遇,属于最后一种情况。大概正是因为最初的目的是服务(对二神岛的墓碑群、二神家档案资料进行文字化及数字化处理)而非个人的调查研究,入岛后反而有了更多自由的观察和思考,这些观察和思考与我后来其他的实地调查不断形成对话。于是,虽然距离我第一次登岛已近十年,距第二次登岛也已五年有余,但它仍不断出现在我后来的岛屿调查视线和思考中。这也是小文选它作为本次记录对象的原因。
碧波万顷的濑户内海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所摄。
二神岛,位于爱媛县松山市西北20公里处,北纬33°55′48.4″,东经132°31′53.4″,隶属日本濑户内海的忽那群岛。忽那群岛位于濑户内海安芸滩和伊予滩之间,由中岛、津和地岛、怒和岛、二神岛、睦月岛、野忽那岛、由利岛7个有人居住的岛屿和22个无人岛组成。整个区域属于濑户内海国立公园,自然环境优美。二神岛便在此群岛的西南端,东西狭长,海岸线长9.9公里,面积2.15平方公里,海拔90.8米,截至2021年12月,岛上居民仅有98人,其生产生活地集中在岛屿北侧,主要从事柑橘种植和海洋捕捞,是鲜美柑橘汁和优质海鲜的宝库,岛屿南侧则是悬崖。周围有由利岛、小市岛、中岛、横岛、鸭背岛等附属的无人岛。
据岛上渔民介绍,二神岛的得名一说是因为岛上有两座圆锥形的山,这两座山都供奉着神,且是渔民出海航行用来定位的标志,故称二神;一说是因为在历史上二神岛的领主曾是二神氏。总之,命名的由来就带有浓厚的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意味。1972年,世界权威地理杂志——《国家地理》(5月刊)曾用26页的文字专门介绍过二神岛,美国高中的世界地理教科书中也记载了二神岛。它被描述为“未被现代化的、保留了日本古老美丽的天堂之岛”,而今雄伟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岛屿文化散落在岛上的各处角落和不足100人的渔民生活中。可是,在高度老龄化的离岛上,未来这些自然的、文化的遗产将会以怎样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呢?
寂寥的高滨港
二神岛这座“离”岛,真走一趟才感受到这份与世“隔离”的交通上的周折和环境上的寂寥。从东京羽田机场出发,约1个半小时后到达松山机场,从机场乘坐大巴前往松山市高滨港,与东京的繁华不同,这座日本四国最大的城市街头依然是行人寥寥,时值9月,植被茂盛,倒是车窗外飞掠而过的带有南国风味的高高低低的植被更热闹些了。约一个小时后到达高滨港, 我们将在高滨港乘坐从三津港至中岛方向的高速汽艇前往二神岛,在港口等待的人稀稀落落,去掉我们一行十余人,同乘人员大约七八个人的样子,这包括前往航程途中经停的神浦、上怒和、元怒和、津和地等岛屿的乘客。二神港是二神岛居民与外界连通的唯一出口,从松山市的三津滨港-高滨港出发,每日有轮渡或高速汽艇到达,往返轮渡每日上午、下午各一班,往返高速汽艇每日上午下午则各有两班。我们乘坐11点40分的高速汽艇,当日风浪不大,濑户内海碧波万里,每隔20或30分钟左右就会在忽那群岛的某个岛屿港口停靠几分钟,偶尔会有一两个或带鱼桶、或浑身上下做足了防晒的零散游客上上下下,但人数太少,乘客的增减丝毫引不起任何喧哗。看着远方时隐时现的岛屿,我竟昏昏欲睡起来。终于在1小时40分钟后,我在大家收拾行李的声音中醒来,迎面看见岸边“欢迎来到二神岛”的广告牌了。除此之外,别无他人。站在小小的港口往岛上望去刚好是渔村的光景,一色的日本传统一户建民居,街道整洁,渔村再往上的陡坡上有着小片小片的柑橘园。岛上渔民大部分都是半农半渔,是典型的离岛生产生活文化。
(左)空荡荡的高速艇内。(右)二神岛港的“欢迎来到二神岛”的标牌
二神岛街景
二神家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岛屿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维护和整理是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常民研”)的例行工作。据田上繁教授与当地渔民介绍,1952年至1954年是关于二神家档案资料的第一次调查。当时,常民研借用了二神家档案资料,运至当时位于东京的月岛分研究室进行分类整理,1968年归还给二神岛。但1982年常民研移交给神奈川大学时,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了归还时遗漏的部分档案。研究员網野善彦当即决定赴二神岛亲自送还。但时过境迁,此时二神岛的档案持有者考虑到资料保护条件有限,便拜托常民研来代为保管所有资料,即第一次收集到约1000件关于日本近世(16世纪中期至明治维新)的档案资料。第二次调查是在1996年,在此之前1995年进行过一次预备调查。就在这次预备调查中新发现了大量包括各类账簿在内的近世和近现代档案资料。这批以近现代档案为主的资料共有6000多件。两次调查所得的7000余件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如今已编成《二神家档案资料目录》的《中世·近世编》(共计四册)。这些档案资料成为后世了解和研究二神岛历史及社会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这些档案资料的研究和利用非常不充分,除《爱媛县志》和網野善彦曾介绍过中世的档案资料外,关于近世以后的资料研究几乎为零。于是,2008年始常民研以《濑户内海的历史民俗》为题,开展了一系列以二神岛为中心的濑户内海的联合调查和研究,继《目录》刊行后陆续出版《研究编》《史料集》等成果。为更好、更全面地展现二神岛的历史,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此行的主要服务内容就是联合调查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墓碑资料文字化、图像化调查现场
有以上背景,参加这次服务的人大部分都轻车熟路,直接自行去民宿投放行李、去民宿的餐厅用餐。民宿经营者是一对年过八十的老夫妇,世代居住在二神岛,但而今这对老夫妇的子女已经没有一人在岛上生活了。我们十余人的一日三餐就由老奶奶负责,老爷爷负责去海里捕捞准备食材。所以从早餐开始,几乎每餐都有新鲜的鱼、贝等海鲜,无论是生食还是蒸、煮、炸、煎,味道都极为鲜美。
海味满满的一日三餐
从这对老夫妇那里得知,不单是他们的子女已经离开二神岛,当年(2012年)全岛最年轻的人也已经48岁了,近八成的居民年龄超过60岁。后来,我特意查了一下二神岛的人口变化数据,2007年岛上还有3名儿童,但到2009年岛上唯一的一所学校——松山市立二神小学关闭,预示着岛上至今没再有过出生人口。2010年岛上居民有166人,2015年是127人,2021年就仅剩98人了。如果按照此人口减少趋势,在未来的5到10年内,二神岛几乎毫无疑问会成为无人岛。只是,人口的减少主要在于老年人的去世,年轻人离开二神岛的过程是早在20世纪初就基本完成了。人口的高度老龄化和“离岛”的交通条件也阻碍了岛上的生活设施更新。从我们的一日三餐中可以看出,岛上海产品虽极为丰富,但日常蔬菜、畜类肉却是稀缺食物。包括油盐酱醋、柴米纸张等日常生活用品,岛上并不能自给自足。因为全岛除了一家特别迷你的小卖部外,并没有超市、饭馆等,连全日本最普遍最日常的便利店也没有,日常生活用品只能靠每周一次入岛的经由大船装载的“移动超市”(装有各种杂货的大卡车)。
(左)装满蔬菜的“移动超市”。(右)逛完“超市”街头小憩的居民
这天,岛上居民就如同赶集一样,相约去“移动超市”上选购商品。而唯一的这家迷你小卖部则充满了昭和味道。一位老爷爷安静地坐在仅有的一排小货架前望着门外的海和偶尔过往的邻居,有个小小的柜台,上面放着一个年岁已久的算盘。我们买了几袋抹在墓石上以辨认风化后的文字用的淀粉后,老爷爷用算盘计算了价钱报给我们,连普通的计算器也没有。而类似学校、幼儿园、保育园、医院、诊所等这些公共服务机构也都没有了,只有一家定期才开放的邮局,若是有哪位老人生病了,也只能乘坐每天仅有的几班船只到松山市内就医。在路边偶遇的那些健谈的老爷爷老奶奶总会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甚至拉着我们的手随意往路边一坐就聊上半天,若不中途打断,他(她)们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全然不像其他地方总是与人保持距离感的日本人,大约也是所说的“保留了日本古老美丽”的原因之一吧。从与这些“老”岛民的交谈和整理的档案资料中,我们大概了解到二神岛迥异于今天的繁荣岁月,以及二神岛与其附属无人岛之间的协同关系。
正在用算盘算账的小卖店老板
在二战爆发以前,二神岛盛行捕捞沙丁鱼、章鱼和鳝鱼,尤以前两者为盛。明治41年(1908年)9月二神岛渔业合作社的资料记载:当时二神岛上从事渔业生产的有163户、1008人,除此之外同属于一个渔业合作社的还有在由利岛上居住的5户、26人。当时专门用于沙丁鱼拖网捕捞的渔船有9艘,但仅这9艘渔船就能获得3600日元的收入,垂钓沙丁鱼还有1940日元收入。当时1日元的价值是现在的一万日元,也就是说二神岛渔民从沙丁鱼身上获取的收入约5500万日元,占当年岛内所有渔业捕捞收入(21857日元)的四分之一还多,是二神岛渔民的第一大产业。在距二神岛约8公里处的由利岛是其附属岛,驾驶小渔船大约30分钟就可以到达,而今已是名副其实的无人岛,除了偶尔会有参加野外生存研修活动的人登岛外,再也没有人来岛上生活。但在20世纪40年代,这座由安山岩构成的小岛大大支撑了二神岛的发展。很大一部分的沙丁鱼捕捞都依赖于由利岛。据渔民介绍,他们记得自己的父母每年7月末8月初的沙丁鱼捕捞季节会去往由利岛,至10月24日的沙丁鱼秋祭节前夕才会返回二神岛的事情。渡岛时往往以夫妇为单位,最多的时候超过80对夫妇。女性主要负责煮沙丁鱼制作罐头,单身年轻人渡岛时往往会找个女性为伴,不少人因此而结为夫妻。一般要带被褥、味噌、酱油、柴、粮食、衣服等3个月的生活必需品。当然自然条件允许的话,隔天也会有往来船只,女性可以随船回母岛——二神岛取所缺物品。为方便来由利岛捕捞的渔民居住,渔业合作社还专门建了四栋可容纳100人集体居住的长棚,而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这三个月孩子就被留在二神岛,当起“留守儿童”。二神岛渔民在二神岛和由利岛之间形成了“季节性打工”一样的生存模式,像由利岛这样在特定季节才会有人登岛从事生产生活的小岛被称为“季节性迁移聚落”。海水会倒灌到吃水井里,夏天居住在蚊虫肆虐的棚户等等,由利岛并不适宜居住,但因为这里有丰富的沙丁鱼等资源,因此二神岛渔民一直对由利岛心怀感激。
建于1094年的宇佐八幡神社,共有170个台阶
每年10月24、25日,二神岛居民都会举行盛大的沙丁鱼秋祭活动。说到秋祭,二神岛渔民表现出深深的遗憾:“现在再也不能举办了。没有年轻人了。”因为在秋祭时需要年轻人从宇佐八幡神社中抬出神轿进行岛上巡游,最盛时有三台神轿。还要选用两艘沙丁鱼捕捞船进行舞船仪式。跳舞的是30名左右20岁以下的初高中学生。女性则身着华丽的和服,进行太鼓伴奏和吟唱。其余岛民则会给舞船的人献花等。最后再由年轻人将神轿抬回神社。从留存的视频资料上来看,秋祭的具体活动要更加复杂得多。这两天,全体岛民团结一致,庆祝沙丁鱼丰收。第二天又投入到农业活动中。
(左)二神岛渔港停泊的渔船。(右)现在回二神岛从事农业生产的夫妇
农业活动原本并非二神岛居民的重要产业,因为二神岛可种植的土地有限。但在二战前后,日本普通百姓同样面临战争导致的粮食短缺等问题。加之作为离岛的二神岛、由利岛是广岛、松山等用来防卫的重要据点,就派驻了海军。国家也下令国民要进行粮食增产,于是岛民不得不思考如何为军队提供大量的粮食。在去往由利岛进行沙丁鱼捕捞的过程中,岛民也发现了在由利岛开垦耕田的可能性。于是在战争期间,二神岛居民在由利岛上开始耕田种植小麦、芋头等可饱腹的粮食作物,并大量提供给驻军,以至于当时外地的军队都觉得由利岛上的军人脸色红润。但由于是军事基地,岛上经常有战机通过、炮弹、枪机的声音也很常见,二神岛岛民被迫卷入战争,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军队开垦农田、提供粮食。
然而,至20世纪60年代,无论是曾经为二神岛居民积累了大量财富的沙丁鱼捕捞,还是在战争中解决粮食问题的土地开垦,都渐渐成为历史。由利岛的沙丁鱼产量逐年下降,以至于与高滨地区进行了捕捞权争夺战。战后受美国影响出现了柑橘种植热,但随着美元市场的变化,至20世纪60年代价格暴跌。于是1960年开始二神岛渔民的生产逐渐从由利岛撤回,至1996年再也没有居民登岛种田。这段母岛与附属岛之间的合作历经半个世纪后画上了终止符,由利岛逐渐回复到原始状态。
但离岛居民随机应变的生活智慧也在两个岛的亲密关系中得以体现。而今漫步在二神岛著名的景点之一——阿拉尔海滩,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圆石被海浪冲击着发出悦耳的声音,海滩的正前方便是由利岛。
岛上的巨大仙人掌
见证二神岛繁荣的不止渔民的回忆和档案资料的记载。还有岛上的自然人文风物。在岛上一位岛民家中有一棵树龄超过130年的巨大仙人掌,旁边立着一块纪念碑,记载了1967年日本高松宫殿下前来观赏的辉煌历史。还有梨冈素岳的汉诗碑,这位日本代表性雕刻家在关东大地震后,来到她妻子的故乡二神岛隐居,并在此成立了工作室“卧云山房”,以风月为友,留下诸多作品。
岛上的墓碑群之一
更有在岛屿东西两侧的几片墓碑群,纪念着曾经在二神岛上耕海劳作的世代岛民。而今余下的不足百名的渔民就在岛上日复一日地打渔、种橘,和一片一片祖先居住的墓碑一起,静静地走向生命的终点。就如同二神岛的渔民在谈起由利岛的历史时所说的一样,“由利岛在慢慢恢复到她本来自然的样子”,那落寞的语调一直回响在我耳边,而二神岛的命运随着岛上居民的极度老龄化也不可避免地在“有人”的生命历程中迈入迟暮之年,又带着它自身的风光和人所留下的痕迹静默地迎接着“无人”阶段的新生。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许只能从这进行了70多年的档案资料中寻找二神岛先民的身影。这大概也是很多离岛的命运和我们进行资料收集的意义之一。
参考文献:
野地恒有, 「移住開拓島の民俗学ノート」『日本文化論叢』 2012 年第 19 期、愛知教育大学日本文化研究室,2011。
宮本常一『離島振興実態調査報告書』第 1 集、全国離島振興協議会,1960。
宫本常一『瀬戸内海の研究──島嶼の開発とその社会形成-海人の定住を中心に-』未来社,1965。
木下修次『無人島が呼んでいる』ハート出版,1999。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施鋆
秋到来,吃月饼、赏月亮、喝桂花酒是许多人最重要的中秋活动。在饮食方面,月饼是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不过,除了月饼之外,不同地区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饮食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月饼
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这种用面包裹各种馅料烤制而成的食物蕴含了人们对团圆,圆满的期望。月饼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北宋,北宋文学家兼美食家的苏东坡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而“月饼”这个称呼最早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常见的节日食品。
鸭子
在四川、福建、南京等地区,都有中秋吃鸭的习俗,据说此时正是鸭子最肥壮,肉质最鲜嫩的时节。福建人用福建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烧,叫槟榔芋烧鸭,据说十分美味。而在江苏南京人眼中,中秋必吃的菜品则是桂花鸭,“桂花鸭”又叫盐水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十分美味。
田螺
中秋吃田螺是广州、湖南部分地区的饮食习俗。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中有记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正是肉质肥美时,是食田螺最佳时节。
芋头
在我国南方不少地区,在八月十五祭神时,要将整个芋头煮熟装在大碗里摆上供桌,以此来祭谢土地神。也有地区将芋头剥皮之后与排骨或者鸭子一起煮,或是祭谢土地神,或是用来辟邪消灾等。
吃蟹
中秋前后蟹正肥,在江浙地区,大闸蟹是中秋必不可少的菜肴。随着运输的发展,如今,中秋吃蟹也成了全国各地的习惯。不过,有养生专家表示,大闸蟹属凉性,吃的时候要配一些黄酒暖胃。
糍粑
在四川、重庆以及广东梅州、福建龙岩、福建三明等客家族聚居的地区,都有中秋节吃糍粑的习俗。由于糍粑软糯香甜的口感和圆圆的形状,一直以来都被赋予团结幸福、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不过糍粑的吃法在不同地区略有不同,例如四川、重庆地区,流行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味道甜而爽口。
毛豆
在江浙一带,中秋节会特地蒸些毛豆用来当零食。毛豆在当地又称毛豆荚,与“佳”“吉”等字谐音。所以吃毛豆也是寄予了吉祥如意,万事顺心的寓意。
藕盒子
中秋食藕是江浙人的习俗,由于切片的藕是圆形,所以中秋吃藕也被赋予了团圆之意,尤其是吃“藕盒子”。“藕盒子”是将藕切片,每两片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而成,又称藕饼,也被称作当地的特色“月饼”。
除了以上美食,各个地区的中秋饮食还有很多,你的家乡有哪些?一起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吧。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李世辉
来源:新京报
万憙
“有万憙”这三字出自汉瓦当,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吉语。但“有万憙”瓦当存世量很少,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一方汉有万憙瓦当砚,径16.1厘米,高2.6厘米。瓦当呈圆形,瓦面图文为“有万憙”三字。著录者称,此种瓦纹至为少见,有旧拓本题跋称:“此汉瓦中之变文,完者绝不可得。”这一件瓦砚,为清代改作,颇拙朴古雅。所称引的旧拓题跋,不知是何人所言,说“完者绝不可得”,稍嫌夸张,但这是汉瓦中的变文,存世极少,确是事实。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二“有万憙”条:“钱别驾于汉城得一残瓦,惟‘万憙’二字。后申大令在长安市亦获瓦半片,惟一‘有’字。合而观之,上下文藻相合,实‘有万憙’三字耳。汉碑‘憙’、‘喜’二字通用。”可以为上述佚名题跋佐证。所以相对而言,比起当时同类的吉语瓦当如“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万年未央”、“富贵无极”、“万年无极”等,“有万憙”要少见得多。但一则因其所言甚为讨喜,再则因其较为罕见,所以更易于受人关注。
东周陶片中所见憙字
这个“憙”字缘起甚早,在东周时期就已可见(图),其字形演变轨迹,大概可见于《字源》所列之表:
从上表可知,此字实际上是个形声字,从喜从心,以“心”表意,形则或作“喜”,或作与“喜”同源的“壴”,说明此字的来源的不同。但无论如何,“憙”其实就是“喜”的异体字,从心,无非是标明从心而乐。从它的构字方式上来说,《说文解字》对其意思的解释应该是可靠的:“说也。从心从喜,喜亦声。”不过段玉裁认为:“‘口’部‘嗜’下曰:‘憙,欲之也。’然则‘憙’与‘嗜’义同。与喜乐义异。浅人不能分别。认为一字。‘喜’行而‘憙’废矣。”但从“憙”的使用实例来看,段说很是可疑,可以不论。也就是说,“有万憙”其实就是“有万喜”而已。
不过,这个本来不需要多说的问题,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赵之谦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在给其友人傅以礼题写斋名“有万憙斋”时,特别附注题识云:“节子十一丈索书此三字,且云《说文》云‘喜,乐也。’‘憙,悦也。’《汉书》喜悦字多作‘憙’。桉《春秋元命苞》云:‘两口衔士为喜,喜得明;心喜者为憙,憙天心。’宋均注:‘心为天王布政之宫,万物须之乃盛,所以为喜也。’‘有万憙’当从纬义,若云‘万乐’固非,‘万悦’亦未允。同治丁卯八月,赵之谦书并识。”这里赵氏显然是在纠正傅节子对于“有万憙”的理解,他以为“憙”应该依据纬书之说,理解为“憙天心”,而非单纯的“喜”。细绎赵氏之说,显然,他是将“憙天心”理解为“憙者,天心也。”意思是“憙就是指心宿当天之辰”。但悲盦这个说法似乎有点问题,《春秋元命苞》原文是这样:“心三星,五度,有天子明堂布政之宫。两口衔士为喜,喜得明;心喜者为憙,憙天心。(宋均曰:‘心为天王布政之宫,万物须之乃盛,所以为喜也。今于口间士移一画直者,于字体安也,是为两口士也。喜得明,明得所喜也。’)”可见无论是《春秋元命苞》原文还是宋均的注文,都是将“憙”理解为“喜”,并非特指赵之谦所谓的“憙天心”。所谓“憙天心”,就是“喜天心”而已。更何况,《春秋元命苞》一书成于西汉晚期,较诸“有万憙”瓦当出现的西汉中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愙斋砖瓦录著录瓦当
“憙”字在秦汉时候应用较多,现存很多当时的人名印章或封泥中都可见此,这些人名的取义,显然只能是“喜”,而非其他。另外,晚清的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在其所藏“有万憙”瓦当拓片上题识云:“余在关中三年觅此瓦未得,还京后,友人购此见寄,憙何如也!”又云:“憙与喜同,汉竟文往往有之。”从他这段话可知,一、该瓦当极其罕见;二、吴大澂以为“憙”就是“喜”;三、汉镜中多有“憙”字存焉。事实上,早在乾隆年间,曾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就曾注意到这些汉镜,他在《山左金石志》卷五“汉日有憙镜”条中著录到:“右镜径五寸七分,蟾蜍钮,篆文铭十二字,曰:‘日有憙,宜酒食。长贵富,乐无事。’何元锡拓之于德州,钱可庐大昭定以为汉镜。何以明之?古‘喜’字亦作‘憙’,《说文》‘憙,说也’,《史记·周本纪》‘无不欣憙’,《汉书·郊祀志》‘天子心独憙’,颜师古读‘憙’为‘喜’。《刘寛碑阴》‘河东郡闻憙’,班氏《地理志》、司马氏《郡国志》并作‘闻喜’。此铭明作‘憙’字,故定为汉。”可见,在毕沅看来,“憙”字可以作为判断汉代文物的依据,是汉时的特有用字。
日有憙镜
同卷中,毕沅还著录了另一汉镜:“右镜径五寸,形制与前镜不同,铭文亦异。前是方列,此是圜旋,篆文二十七字,曰:‘日有憙,月有同。乐毋事,常得意。万人亨,□瑟侍。贾市礻,万物平,老复丁。’惟‘日有憙’、‘乐毋事’与前镜同,因连模拟附。乾隆乙卯孟冬,潍县令庄述祖拓寄,云可与《急就章》‘老复丁’相证佐也。”事实上,汉镜铭文中有此“日有憙”者不止于此,如西汉中期有:“日有憙,宜酒食,长富贵,愿相思,久毋见忘。”“长贵富,乐毋事,日有憙,宜酒食。”“常贵富,乐毋事,日有憙,宜酒食。”“长富贵,乐无事,日有憙,常得所喜,宜酒食。”“常富贵,乐无事,日有憙,美人侍。”“日有憙,月有富,乐毋事,常得意。美人侍,竽瑟侍,贾市(程),万物平。”“日有憙,月有富,乐无事,常得意。美人侍,竽瑟侍,贾市程,万物平,老复丁。”“日有憙,月有富,乐毋事,常得意。美人侍,竽瑟侍,商市程,万物平,老复丁,复生宁。”“日有憙,月有富,乐毋有事宜酒食,居而必安毋忧患,竽瑟侍,心志驩,乐已茂兮年固常然。”显然,这些镜铭中的“憙”,只能解作“喜”,而在瓦当之中,又有“清凉有憙”,显然也只能解作“憙”,而与什么“憙天心”毫无瓜葛。除此之外,在陈介祺所编《十钟山房印举》中,也有一方“日有憙”的朱文圆印。可见,“憙”就是“喜”,不仅见诸瓦当,更可与印章、铜镜等文物互相印证,可以说是毫无疑问了。
日有憙镜拓片
清凉有憙
另外在《秦汉瓦当图》一书中,也收有“有万憙”瓦当一图,其下方有毕沅题云:“龙门有言,天心独憙。曰万有亡,胡不克纪。德至八方,祥风戾止。”《秦汉瓦当图》虽为光绪戊戌间东人所刊,但其成册甚早,这一点,观其卷前翁方纲题字及毕沅题词即可知。但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毕沅的“天心独憙”与赵之谦的“憙天心”只是貌似而神不同。毕氏题词中,龙门是指司马迁,所谓“天心憙”,是指马迁所作《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有“天子心独憙”之句,就是“喜”。而题词之末两句,则见于班固 《白虎通》卷五《封禅》引《孝经援神契》:“德至八方则祥风至,佳气时喜。”也只是强调“喜”。
有万憙
据陆增祥《八琼室金石札记》卷三:“‘有万憙’瓦,冯晏海读为‘万有憙’。案,‘宜富贵’当瓦中列‘千金’二字,此作‘万’者,其意正同,不与‘有憙’连缀成文也。”冯晏海指的是通州的冯云鹏,曾撰《金石索》,陆增祥所指即出此书。但事实上,并非只有冯云鹏一人才有这样的看法。据叶昌炽《縁督庐日记》丙戌闰三月二十四日:“为人跋瓦当文字,共十六种。其文有曰……‘万有憙’……”这里既然是为人作跋,则所见应该是拓片而已,并非瓦当原物。但叶氏显然也是认为应该释读为“万有憙”。结合上文提及的汉镜铭文中皆作“日有憙”,再加上“清凉有憙”瓦当的实例,则这个类型的瓦当究竟该如何释读,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有万憙
又有可说者。大概在同治八九年之际,赵之谦曾为其友人武进孙憙篆印多方,其中有“孙憙之印”,边款为:“同名汉印,为懽伯摹。?叔。”孙憙字欢伯,名中所用之‘憙’,其实取义也在于喜悦,而赵之谦显然对此也并无异议,不知是因其係姓名用字所以理解不同,还是对其三四年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无论如何,傅以礼父子对于“有万憙”这个斋号,应该是颇为喜爱,不仅曾请赵之谦撰写此额,还请他以此斋名篆印一方。傅以礼本人后曾将所撰之石刻跋文,辑为《有万憙斋石刻跋》。而在他逝后,其子傅栻又继承了这一斋名。傅栻曾辑赵之谦所篆印为《二金蜨堂印谱》,流传至今的这一钤印印谱的版心之下,都镌有“有万憙斋辑”字样。
“有万熹”额
赵之谦篆印
这册小书的名称“古有憙”,就是来自于以上所言的“有万憙”瓦当及“日有憙”汉镜。或言“有万憙”瓦当出自甘泉宫旧址,虽不可确考,但为长安故物无疑。而“日有憙”镜则也是西汉遗存。炎汉自高祖定都关中,绵延二百十年之久,为华夏一族得名所由,且三秦又係乡邦所在,故以为名,亦所以纪所出也。
(本文撰写之际,承复旦大学眭骏研究馆员多方攻错,又承西泠印社张钰霖女士代为搜罗赵之谦“有万憙斋”之图,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