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MFE澳门国际品牌连锁加盟展
将在今年的10月19日-22日
在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盛大举办
展会以“释放品牌的力量”为主题
促进全球投资者寻找商机
< class="pgc-img">展会现场
>本次品牌展览会规模盛大
广州煲仔正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受邀参会
< class="pgc-img">部分参展品牌
>展位信息如下:
阿婆牛杂展位号:知名品牌展区Y16
展品展厅: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
展会时间:2023年10月19日-22日
展会期间优惠政策:
1. 品牌授权时间免费延长一年
2. 承诺1年之内无违约闭店,全额退还品牌授权费
3. 减免合作费用10000元
展会展位
< class="pgc-img">知名品牌展区Y16展位
>关于煲仔正
煲仔正煲仔饭源于1953年,深受街坊邻里喜爱的老广州煲仔饭传承了3代人,煲仔正品牌正式创立于2017年。煲仔正煲仔饭创始人邓清在传承正宗老广口味煲仔饭后,研发出一小时出餐180煲的明火设备,打破煲仔饭出餐慢的壁垒。
< class="pgc-img">>煲仔正以传承正宗老广州煲仔饭味道,传播老广州煲仔饭文化为初心。坚持使用真火真砂锅,用最好的食材,最好的大米,最好的酱料,做出最正宗,最好吃的老广州煲仔饭。同时,优化传统煲仔饭的就餐环境,规范制作过程,各渠道宣传煲仔饭文化,吸引更多人来吃煲仔正煲仔饭。
< class="pgc-img">煲仔正就餐环境图
>煲仔正现今已开出100多家门店,是广东煲仔饭第一品牌。煲仔正煲仔饭的市场无限大,商机无限大。煲仔饭男女老少都爱吃,本身的受众就足够大,不需要进行市场教育。煲仔饭属于米饭类快餐,是刚需产品,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淘汰。在未来5年,立足于广东,助力1000+创业者共同传承传播老广州煲仔饭,成为全国煲仔饭第一品牌。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向下滑动查看
|韦雯
编辑 | 彭孝秋
餐饮上市潮越来越热了,胡椒猪肚鸡火锅「捞王」已是二度冲击港股了。
36氪获悉,近日,捞王在继去年9月1日首次递交招股书失效后,再此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此次拟募资2亿美元,中金公司和华泰国际联合保荐。
捞王招股书显示,经营「捞王锅物料理」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在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度,分别实现收入10.9亿元、11.2亿元及13亿元。从连锁餐饮两个重要指标——净利润、翻台率来看,捞王虽已实现商业闭环,可业绩连年下滑,日子并不好过。
扣除原材料、人工、房租成本后,2019年、2020年度及2021年度,捞王净利润从7991万元,下滑至6744万元、1396万元,翻台率从3次/天,降至2.5/天、2.3/天。
「捞王」招股书
接着拆解成本结构可发现,食材占36.8%,人工成本占比29.9%,租金占14.4%。三项成本居高不下,挤压利润空间,到2021年度净利润仅为1396万元,利润点1.1%。值得注意的是,这1396万元净利润中,还有534万元的政府补贴。
「捞王」招股书
火锅生意不好做。先是2月21日「海底捞」发布盈利预警,2021年净亏损达38亿到45亿元,CEO及时换帅,可见其门前的排队长龙已成为过去式。无独有偶,3月1日,另一家火锅上市公司「呷哺呷哺」发布盈利预警,预计2021年度净亏损2.75亿元至2.95亿元,全年关闭约230家餐厅。
长远来看,「食」依旧是人们生活的重心,具备社交属性的火锅几乎是外出用餐首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火锅市场top5在2020年时的占有率仅为7.6%,其中海底捞占了5.8%。
火锅中的细分连锁品类——胡椒猪肚鸡,或将分得一份羹。
粤式火锅的“格调”生意:
丹麦猪肚、澳洲牛肉
川渝麻辣锅、京式涮羊肉、云南菌锅、顺德粥火锅、潮汕牛肉火锅、澳门海鲜火锅、猪肚鸡火锅......在中华大地上,万物皆可入水下锅。其中,胡椒猪肚鸡暂时击败涮羊肉、牛肉火锅,已和川渝麻辣锅并排站。
胡椒猪肚鸡如何赢得食客喜爱?为占领食客的“胃份额”,捞王想尽办法,扩大自己的品牌优势。
从食材源头来看,猪肚来自丹麦,生猪以全天素食喂养,主打的涮肉牛肉来自澳洲和美国。招股书数据显示,捞王自2019年到2021年,进口食材的采购分别占食材采购总量的26.9%、27.7%及15.6%。2021年进口食材采购总量下降或许源于国外猪肉采购价格上涨。
火锅配菜的摆盘更是花样百出,兼顾食客的胃和眼睛:蘑菇和豆苗像盆栽,豆腐做成绣球,猪肉片和牛舌卷成玫瑰花形状。牛肉丸和爆浆手打虾丸需要经手后厨员工,手工反复捶打至胶质状,以达到弹牙口感。在饮水方面,采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相关标准3M流体过滤产品。
「捞王」火锅配菜
“网红”捞王火锅汤底主打健康、温和。捞王认为,品尝胡椒猪肚鸡汤汁是食用粤式火锅的一个重要用餐体验。但36氪根据招股书得悉,主打“可以喝”的猪肚汤底并不是由新鲜食材熬制,与其它连锁火锅品牌如出一辙,“去厨师化”。即由中央厨房加工半成品料理包(也是我们所说的“预制菜”)配送至门店。捞王的火锅汤底、调料包、酱料等皆来自其建于苏州的中央厨房,员工提前在后厨煮好,再送到食客桌前。捞王解释,此举可保障口味,更为方便。
招股书没有对食材和配方做过多介绍,仅显示胡椒猪肚鸡汤采用金华火腿、南风肉等其他食材,慢炖8小时。捞王对配方严格保密,通过与研发人员签订保密协议,防止外泄配方。因此36氪难以判断主打养生的胡椒猪肚鸡是否源自纯食材炖煮,以及是否有加入植脂末等食品添加剂。
捞王在江苏苏州的中央厨房2021年产能2090吨,利用率仅60%,可供超300家门店汤料所需。此次IPO后,捞王还将在江浙地区建立产能2940 吨的2号中央厨房,代替原有中央厨房,制作火锅汤底调味粉和酱料,加工肉类和海鲜,生产冷冻食品及蘸酱等即食产品。
「捞王」中央厨房产量
其次,捞王提供多样化菜品品类,胡椒猪肚鸡、双腊煲仔饭、马蹄竹蔗水为捞王三大招牌菜。除胡椒猪肚鸡锅底外,还提供藤椒酸菜无骨鸡锅、台式麻辣锅底等火锅底选择。
上瘾程度是食品行业需求端的核心要素,代表产品的消费频次和产品溢价程度。捞王的“格调”消费能否让食客上瘾?据悉,前往捞王吃饭的食客多数热爱拍照、打卡、上传至社交软件。
捞王招股书解释,总收入中约60%由930万会员贡献,他们普遍35岁以下。为提高会员粘性,活络这930万会员,捞王采用积分兑换菜品、代金券抵扣等优惠活动。在2019年度、2020年度及2021年度,与捞王会员积分系统相关的负债达167万元、189万元及161万元。
“格调”背后:
利润逐年减少,新开门店多半亏损
2012年,捞王将门店首次开在上海的高端购物中心,自此一发不可收拾,餐厅总数由2019年的77家增加到现在的150家。
据悉,单家「捞王锅物料理」投资成本在350万-400万之间,通常可以在营运后的第一、二个月达到首次盈亏平衡,13个月回本。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行业平均首次盈亏平衡及现金投资回报期分别为三至六个月和15至20个月。
不断扩店的同时,新开店铺多半不盈利。捞王3年间铺量翻倍,84间新开「捞王锅物料理」餐厅中,48间累计亏损;这48间中又有35间尚未实现现金投资回报,其中16间餐厅尚未实现首次盈亏平衡。但从捞王展示的餐厅数量来看,捞王对未来抱有积极态度,并未大规模关闭亏损门店。
「捞王」招股书
如此情况下,捞王仍计划继续开店,在未来三年内将共开184间新餐厅。分别将于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分别开设44、60及80间新餐厅。
尽管新开店铺几近亏损,捞王依旧是国内火锅品牌top4,粤式火锅品牌top1。在分散的火锅市场中,市场份额给了捞王上市及不断扩店的底气。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捞王以11亿元收入占据0.3%的市场份额。其余四名为海底捞、呷哺呷哺、七欣天、巴奴,其中七欣天于今年年初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国内火锅top5
原材料、员工、租金同步上涨
中金携300万美金入局
根据马斯洛模型,捞王诸多的餐饮策略瞄准消费者的“自我实现”及“尊重”需求。与采用加盟模式的杨国福、蜜雪冰城、绝味鸭脖等不同,前者主打“吃好喝好”,捞王则瞄准品牌格调,主打直营店,将品牌和管理掌控在自己的手心。
直营模式核心是给食客更好的产品、体验、服务,同时更高的客单价,更高的成本。高端购物中心是其首选,捞王选择与房地产开发商建立长期关系,在全国范围内高端购物中心及主要街区开设新餐厅。
从餐饮成本三座大山(原材料、员工、租金)来看,捞王这三项样样皆重,2021年度原材料成本占比36.8%、员工29.9.%、租金14.4%。2019年度这三项成本合计占比76.7%,2020年占比升至79.2%,2021年度再升至81.1%。
开在高端购物商场里的捞王,少不了高昂支出。捞王通过第三方采购商,采购来自丹麦的猪肚,澳洲的牛肉,食材主打高端,原材料成本自然上涨。服务则是中高端餐饮的主打招牌,人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捞王拥有4629名员工,其中2115名正式员工及2514名外包人员。可见,捞王已经通过与服务外包公司订立协议,以缓解人力成本,但餐饮行业平均人力成本比重大概是20%,捞王还是达到了29.9%。
面对生意危机,捞王的解决办法一是围绕胡椒猪肚鸡,分裂出不同层级的火锅店,二是推出零售业务,三为继续扩店计划,占领高端购物中心客流量。
第一,抓紧胡椒猪肚鸡的差异性,推出主打一人食的「锅季」及休闲餐厅「捞王心灵肚鸡汤」。「呷哺呷哺」曾实施多品牌战略推出“火锅+茶饮”的「凑凑」,成功成为其第二增长业务,但其他子品牌,例如「呷哺X」,推出后即悄无声息推出市场。
「捞王」品牌阵营
第二,顺应“宅经济”,推出零售业务,销售即时胡椒猪肚鸡。2020年及2021年,分别产生340万及1120万元收入,占总收入的0.3%及0.9%。在2021年的零售收入与年度净利润相差无几。捞王在苏州中央厨房的产能,也足够未来持续推出更多品类增加零售市场覆盖面,如捞王XO酱、捞王青花椒酸菜汤底、捞王慢炖羊肉煲和捞王猪肉贡丸等产品。数据显示,即食食品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508亿元增至2020年的2786亿元,预计2025年增至6586亿元。
第三是瞄准高端购物中心,持续扩店。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目前拥有约6700个购物中心,到2025年会有9600个。考虑购物中心饮食多样化,作为粤式火锅top1,或许将有机会复制商业模式。为此捞王已储备超过200 名店长候选人,将门店盈利和食品安全检查和店长KPI直接挂钩,通过云端学习系统的标准化入职培训程序管理数千名异地员工。并且,为抢占高端商场门店,捞王于2020年吸引63岁的非执行董事杜家滨加入,其曾为微软(中国)总裁、王府井集团独立董事。
事实上,捞王一直在为上市做准备,作为一家有中国台湾基因的餐饮企业,其本打算在中国台湾上市,后改道香港。根据招股书,李裕成、陈湘和黄雅玲夫妇、赵宏泽和王咏诗夫妇、陈希伦、廖志伟共占比55.51%。
「捞王」架构
据36氪统计,上市前捞王曾向18名投资人共计融资约人民币9436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捞王IPO联合保荐人之一的中金公司是18名投资者之一。2021年6月10日,中金公司的子公司CWI(China World Investment Limited)通过捞王股东Oasis Eagle International Co., Ltd购买约209万股份,而后将股份转给LWSPV。此次交易每股成本1.43美元,合计3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90万元)。按此次交易价,捞王估值4.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亿元)。
中金入局
若捞王成功上市,港股赛道的餐饮企业会更加丰富,成为继九毛九、海底捞、呷哺呷哺、百胜中国、海伦司、奈雪的茶后又一股。
< class="pgc-img">>向坚持直营模式的海底捞开放加盟了。
3月4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06862.HK)发布公告称将推行海底捞餐厅的加盟特许经营模式,以多元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动餐厅网络的扩张步伐。此外,海底捞亦已成立加盟事业部,制定加盟特许经营相关模式细节及商务合作流程。
得知这一消息,曾经加盟过澳门豆捞类火锅品牌的创业者王闯蠢蠢欲动。10年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王闯因为缺少创业经验,以加盟的方式在三线城市开了一家火锅店,但最终没能撑过5年。对于创业失败,王闯的总结是“品牌知名度低、客单价高以及入驻商场招商不如预期”。
王闯当然明白品牌效应对于加盟商而言的重要性,但彼时,像海底捞和呷哺呷哺这样风头正劲的火锅品牌,纷纷采取的是直营的经营模式。开业初期,时尚的港澳装修风格和差异化的鲜牛肉火锅,吸引了一众尝鲜打卡的食客,但人均80+的客单价,加之入驻的商场招商不力,使得火锅店的复购出了问题。
“如果当时加盟的是自带流量的海底捞,也许会不一样。”2022年,海底捞终于开进了王闯所在的城市,在王闯看来,生意一直都不错,且到目前为止,这座常住人口近140万的城市也只有这一家海底捞门店,“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
但海底捞的入场券并非人人都能拿得到。目前,海底捞尚未公开加盟细则,唯一的渠道就是官网的加盟合作申请,在其加盟合作申请表中,“可投入海底捞事业的资金”的选项最低一档为“1000万元以下”,其次为2000万元、5000万元不等。
由此可见,加盟海底捞的资金门槛是千万元级别。另外,海底捞官网显示,加盟商在认同海底捞企业文化的同时,需具备多店发展的财务基础、有地方物业资源,具备企业管理经验。
在王闯这样的火锅从业者看来,1000万元在合理的范围内,自己10年前开的豆捞类火锅前期投入也已经达到了近400万元。“海底捞的品牌效应和供应链优势都很明显,县城餐饮圈想要加盟的人很多。”
与此同时,此次海底捞开放加盟,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剑指下沉市场。餐饮连锁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对字母榜(ID:wujicaijing)表示,海底捞在下沉市场有很大的门店拓展空间,直营起家的海底捞对门店有很强的管控能力,以海底捞品牌影响力,未来支撑3000至5000家的门店体量不成问题。
从2019年开始,大规模进军下沉市场就开始成为海底捞的战略重点,同年海底捞餐厅净增302家。但由于在疫情期间的冒进扩张,导致大量门店关闭。伴随着线下餐饮复苏,海底捞的业绩也迎来大幅增长,但前车之鉴犹在,此时开放加盟,成本和风险自然“转嫁”到加盟商的身上。
某火锅品牌招商加盟负责人徐鑫对字母榜表示,对于海底捞而言,开放加盟可以优化现金流,强化供应链体系并快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但对于加盟者而言,则需要承担门店盈利与否的风险。
“对于加盟者而言,加盟海底捞这样的成熟品牌,基本都是重投入,要做好回本周期长的准备。与此同时,选址、房租、装修投资、员工成本、翻台率以及运营管理等因素都对盈利产生影响,除了资金还需要评估好自己的经营能力。”徐鑫进一步指出。
A
海底捞开放加盟的消息一出就登上了微博热搜,评论区中有人热盼海底捞开进自己所在的县城,有人认为“海底捞要圈钱跑路”,有人吐槽“海底捞一盘肉够我在县城吃一顿的”,还有不少人担心海底捞会因为开放加盟而影响到品质和服务。
与网上的声音不同,在县城的餐饮圈内,不少和王闯一样的餐饮从业者觉得“机会来了”。“昨天还跟一个圈子里很有实力的大哥聊起海底捞加盟的事情,对方资金雄厚,也有黄金地段的位置资源,加盟意愿度很高。”品牌效应和市场空间是“王闯们”最为看重的,“海底捞的品牌和供应链实力有目共睹,不用再花成本教育市场,确定性强。”
除此以外,王闯还表示,有海底捞的品牌背书,自己不太担心被“割韭菜”。
曾经,王闯几乎踩遍了火锅加盟的“坑”。此前加盟豆捞类火锅品牌时,仅仅加盟费,品牌就要了王闯60万元。
“当时市面上的火锅品牌比较同质化,豆捞这个品类确实新,而且锚定的是中高端消费人群,与我想服务的人群匹配,测算下来利润率很高。”但王闯也明白,60万其实是高于品牌价值的。“品牌的创始人也有留学经历,另一个合伙人也有很强的营销背景。当时聊到的品牌扩张和营销战略,但后面都没有实现。”
而到了选址和装修环节,王闯才发现“坑”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原本谈好可以自行装修,只要装修符合品牌要求。但实际情况是,自己装的一直无法通过品牌审核。”王闯最后不得不妥协,部分不合格设计由品牌来装,“一个拱形的折叠门就要5万元,一家店一共4个折叠门,而这20万元还仅仅是装饰。”
至于品牌方承诺的人员培训和管理服务,王闯更是表示“水得要命”,“动作都有做,但基本没什么用,实际在运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自己一一解决。”更重要的是供应的产品品质也不稳定,为了保障品质,王闯自行采购了几次,结果被品牌判罚,“撕”得不可开交。
加盟本是为了省心,但提起那段经历,王闯只想用“糟心”来形容。在他看来,海底捞应该是“爱惜羽毛”的。
海底捞的公告提到,将在所有自营餐厅和加盟餐厅实行统一的营运及品质标准。加盟餐厅将获得统一提供的人员培训、供应链系统、管理经验、食安管控、品牌营销服务、绩效考核等中后台服务,从而确保食品安全以及顾客体验。
不过依照目前情况来看,王闯认为自己是拿不到“入场券”的。除了可投入资金外,王闯还在申请页面上看到了另外两个要求条件:一、至少能在3个省份加盟;二、未来三年开店数量最少为1家至两家,最多为五家以上。
“从当前海底捞谨慎开放加盟限定条件来看,品牌应当是在小心试探。”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表示,过去,中国的企业加盟进展较慢,主要因为对加盟商的诚信、加盟商对维系品牌价值、品牌声誉的相应管理上存在挑战。
“但随着近年来远程管理技术、监控能力、供应链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等的全面提升,品牌的加盟管理能力明显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从过去迫不得已直营逐渐开放加盟。”赖阳进一步表示。
B
坚持了30年直营的海底捞为何突然开放加盟,难道真的是想给县城中产们“分一杯羹”?
海底捞在公告中提到,引入加盟特许经营模式,将在继续保证管理水准和顾客体验的基础上,引入更多优质资源,提升营运效率,扩展至更多城市。
对于海底捞这样的上市企业而言,规模扩张是必经之路。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海底捞在疫情期间逆势大规模开店的举措,但教训也是“惨烈”的。
2020年,海底捞逆势大举开店扩张,全年净新增530家门店。快速扩张引发的后果是,成本上去了,但门口排队的人却不见了,新增消费者的数量明显跟不上海底捞的扩张速度。
结果就是翻台率直接从2018年的5次/天降到2021年的3次/天,2021年海底捞亏损达到了41.6亿元,这也是海底捞首次出现净利润亏损的情况。
2022年,创始人张勇主动退位,杨利娟成为“啄木鸟计划”负责人,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削减成本,其中包括关闭不盈利的门店、减少员工数量、优化员工结构,以及调整薪酬结构等。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
在关停了近300家门店之后,海底捞的运营效率才有了明显提升。财报指出,2022年,大中华区海底捞餐厅的整体翻台率为3.0次/天,同店翻台率为3.1次/天。而顾客人均消费从2021年的人民币102.3元增加至2022年的人民币104.9元。
从海底捞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2023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同店平均日销售额为7.7万元,月均收入约为231万元,同店平均翻台率为3.5次/天。
作为关键性指标,翻台率是餐饮盈利的决定因素。根据国信证券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跌破该数值,可以认为该店处于亏损状态 。
从数据上来看,伴随着线下餐饮复苏,海底捞的翻台率虽有提升,但是与2018年的5.0次/天仍有差距。
为了吸引消费者,过去一年,海底捞相继推出演唱会大巴车、洗头服务、打毛线体验、科目三等特色服务,并开设校园店、露营店、牛肉工坊主题店以及羊肉工坊主题店等形式,为消费者带来新鲜感和个性化体验。
与此同时,海底捞在资本市场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2018年,海底捞正式进入资本市场,之后一路高歌猛进。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海底捞全年实现营收达265.56亿元,实现净利润23.47亿元,惊人的盈利能力,使其在资本市场备受追捧,市值一度高达4700亿元。但伴随其盈利能力的下降,市值正在下跌。截至字母榜发稿,海底捞市值为760.29亿,如果从最高点算起,累计跌幅超过八成。
高增长背后的主要支撑力,就是不停地开新店。但继续直营开店就意味着成本上涨,大举扩张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于是加盟成了海底捞的“最优解”。
“加盟模式的运营成本远低于直营。”赖阳对字母榜表示,加盟模式还有利于提高门店经营效率,“虽然海底捞员工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加盟商有提升业绩的直接动力,积极性要远高于被管理的员工。”
C
除了“转嫁”成本和风险,海底捞开放加盟的B面或在于对下沉市场的争夺,以及在供应链端再造一个“海底捞”。
从海底捞2023业绩预告来看,海底捞2023年的业绩不仅实现了大幅增长,更有望创造业绩新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的翻台率和客单价仍在双双下滑。除翻台率从巅峰时期的每天5.0次跌到每天3.3次,客单价也从112.8元的最高点滑落到102.9元。
在消费疲软的当下,争夺下沉市场,成为品牌扩张,形成连锁万店格局的必经之路。目前一二线城市海底捞的市场已经相对饱和,此前海底捞大举扩店之时,多数新增门店也是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
“加盟在下沉市场的优势尤为明显,当地加盟商更了解地方政策,手握大量人脉和资源,比起品牌将触角延伸过去,效率要高很多。”徐鑫对字母榜表示。
但下沉市场的争夺对于海底捞而言并非易事。海底捞一直以来都主打高端市场,但下沉市场用户价格敏感度较高;下沉市场火锅派系众多,出身川渝系的海底捞能凭借其标准化的优势杀出重围,尚需要市场验证。
另一方面,如今的餐饮市场,向B端要增长远比直接面向C端有更大的增长空间。相较于其他餐饮品牌,海底捞的供应链优势明显,主营方便食品和底料业务的颐海国际,和可以提供第三方供应链托管的蜀海供应链集团,构成了海底捞的产业链帝国。除了为海底捞提供配套服务,目前蜀海供应链还为九毛九、7-11、曼玲粥店、丰茂烤串等全国知名连锁餐饮、零售品牌提供服务。
而开放加盟,则意味着海底捞的供应链生意将进一步壮大。以蜜雪冰城为例,其99.8%的门店为加盟店,赚钱靠的不是一杯杯低价饮品,而是向旗下3万多家加盟门店销售设备、食材赚钱,做的正是供应链生意。
已独立上市的颐海国际,去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6.16亿元、净利润3.58亿元,开放加盟后,颐海国际或将再造一个海底捞。
但加盟一直以来都是一柄双刃剑,如何保障加盟店的服务质量和产品品质等与直营店一致,食品安全和运营管理上也将面临诸多挑战。曾经,不少品牌开放加盟后,由于供应和管理水平跟不上,而导致品牌形象受损,一步步走向灭亡。
“加盟模式本身并没有错,麦肯就是依靠加盟模式发展成为知名的跨国连锁品牌。但国内的加盟市场一度发展得不健康,滋生了一批赚快钱的‘快招’公司。”徐鑫指出,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加盟就是割韭菜”,“如今,海底捞下场做加盟,加盟生态或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正如徐鑫所言,在消费者心目中,一直以极致服务作为核心优势的海底捞,在开放加盟后面临的审视和挑战将更为严峻,而海底捞是否能交出满意答卷,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文中王闯、徐鑫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