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我查看关于茶饮料的标准时,发现浙江省工业协会2022年1月份发布了一个团体标准《水果茶饮料》,细看发现该标准实际是由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起并起草。对香飘飘印象最深的就是他08年提出的那句广告语,一年售出的奶茶围起来可绕地球一圈。很多年没有喝过了,看到这个标准,不禁让我专门去研究了一下它。
最近几年新式茶饮十分火热,奈雪和喜茶争之前争相做新式茶饮第一股,最终是奈雪抢先一步上市,然而,奈雪也未必算得上是茶饮第一股,香飘飘早在2017年就已经登陆上交所上市,而其产品也早已延展到了茶饮行业,可谓是真正的茶饮第一股。
< class="pgc-img">奈雪的茶
>喜茶
>对香飘飘的产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现在有三个品牌:香飘飘、meco、兰芳园。根据官网的产品介绍,我把其产品的配料进行了整理(如下)。看完配料,我会觉得meco和兰芳园算是高品质的产品,meco主打果汁含量高,而兰芳园主打咖啡与奶茶的融合,并强调产品的健康。与我整理的新式茶饮的配料一比(解析水果茶配料),我个人觉得香飘飘在产品研发上更具有深度,也使其避免了新式茶饮产品的千篇一律。
< class="tableWrapper">品牌 | 分类 | 名称 | 原料 |
香飘飘 | 双拼系列 | 黑糖双拼 | 黑糖、珍珠、东北红豆 |
豆乳双拼 | 青稞、豆乳、珍珠、绿茶 | ||
香芋双拼 | 珍珠、福建香芋丁、红茶 | ||
抹茶双拼 | 抹茶、珍珠、葡萄干 | ||
好料系列 | 红豆奶茶 | 红豆 | |
黑芝麻血糯奶茶 | 黑茶、黑芝麻、黑豆、黑米 | ||
蓝莓奶茶 | 蓝莓、茶 | ||
芒果布丁奶茶 | 印度芒果浆、茶 | ||
芝士燕麦奶茶 | 燕麦、芝士 | ||
知识Q麦奶茶 | 青稞、芝士 | ||
烤藜麦薏仁奶茶 | 藜麦、白芸豆、薏仁、白茶 | ||
波波系 | 桃桃乌龙 | 牛乳、乌龙茶、桃汁、珍珠 | |
黑糖奶红 | 黑糖、珍珠、红茶 | ||
经典系列 | 原味 | 茶、奶 | |
草莓味 | 椰果粒、草莓、茶、奶 | ||
麦香味 | 麦、奶、茶 | ||
香芋味 | 香芋、奶、茶 | ||
烤奶茶 | 焦香乌龙 | 乌龙茶、糖浆 | |
炭焙红茶 | 焙火红茶、奶 | ||
馨香黄茶 | 黄大茶、牛奶 | ||
meco | 果汁茶(果汁含量>25%) | 红石榴白葡萄 | 石榴汁、葡萄汁、乌龙茶 |
桃桃红柚 | 红西柚汁、苹果汁、桃汁、乌龙茶 | ||
樱桃莓莓 | 樱桃汁、蓝莓汁、草莓汁、乌龙茶 | ||
泰式青柠 | 青柠、乌龙茶 | ||
金桔柠檬 | 金桔汁、柠檬汁、印度红茶 | ||
港式柠檬茶 | 港式柠檬茶 | 锡兰红茶、柠檬汁 | |
牛乳茶 | 牛乳茶 | 阿萨姆红茶、澳洲牛乳 | |
乳酸菌风味果茶 | 百香橙橙 | 百香果汁、橙汁、乌龙茶 | |
蜜瓜奇异果 | 奇异果浆、蜜瓜原浆、乌龙茶 | ||
缤纷莓莓 | 蓝莓汁、蔓越莓汁、乌龙茶 | ||
兰芳园 | 丝袜奶茶 | 丝袜奶茶 | 茶叶、浓缩牛奶 |
港式鸳鸯 | 港式鸳鸯 | 丝袜奶茶加咖啡 | |
樱花季鸳鸯 | 港式鸳鸯基础上加樱花香 | ||
海盐芝士鸳鸯 | 港式鸳鸯的基础上加海盐和芝士 | ||
太妃榛果鸳鸯 | 港式鸳鸯的基础上加太妃和榛果 | ||
港式茶走 | 港式茶走 | 0糖0代糖,茶加奶,茶味重 | |
港式牛乳茶 | 港式牛乳茶 | 优选澳大利亚浓缩牛奶,精选印度阿萨姆红茶;每100ml热量低于酸奶, 0反式脂肪酸,不含植脂末、防腐剂、甜味剂、增味剂、着色剂,健康无负担。 | |
港式冻柠茶 | 港式冻柠茶 | 茶、柠檬汁、蜂蜜 |
香飘飘A股上市
>匠心16年,只为做一杯好茶饮,使其连续9年保持市占率第一,如今的香飘飘,累计卖出的奶茶,连起来可绕地球40圈,相信未来,它还会卖得更多,走的更远。
我是Peter,现在大型品牌公司担任水果采购经理,希望得到您的关注!
红奶茶品牌“奈雪的茶”近日被曝光两线下门店“蟑螂乱爬”“水果腐烂”等问题,仅上市一个多月,其股价就从挂牌当天的近19港元跌至9.9港元,总市值也从323亿港元缩水至170亿港元左右。当奈雪在资本市场起起伏伏时,另一家头部新茶饮企业喜茶也绯闻不断,一边低调融资,一边否认上市消息。
近两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对茶饮企业的热情持续高涨,“喝奶茶喝出上市公司”的说法似乎给了当代年轻人追随资本的新方向,开家奶茶店成了不少年轻人实践“造富梦”的第一步。然而“现实”总会给“梦想”残酷一棒。大品牌奶茶店被资本裹挟疯狂开设自营店,却深陷盈利焦虑。不少年轻人则将目光转向了提供加盟模式的小品牌或杂牌奶茶店,几万元的加盟费看似门槛不高,但周平(化名)的加盟店半年后却陷入了连店租都赚不回来的窘境,只能转手退场;坚持了三年多的郭俊(化名)则发现行业无序竞争,奶茶店也开始“内卷”。
一边是资本的热烈追逐,一边是行业人员的艰难维持;一边是奶茶品牌创始人凭借上市实现财富自由,一边是年轻人尚未赚到第一桶金前就已经被“坑”着交了学费。“开家奶茶店”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似乎难有定数。
资本推波助澜500米内14家门店
公开数据也显示,近几年来,奶茶相关企业注册量飞速增长,2020年新注册企业8.54万家,同比增长33%,今年前4月新增企业2.84万家,同比增长60%。
南都记者在广州白云区的润洲城市广场商圈踩点发现,商场500米范围的茶饮店大大小小加起来竟然超过了14个。除了蜜雪冰城、1点点、益禾堂、沪上阿姨等较为知名的网红品牌,手挞柠檬茶、古御贡茶、茶园李等小众品牌也疯狂扎堆其中。对比之下,该商圈范围内只有一家咖啡店——麦咖啡。
类似的情景也在其他各个商场、商圈不断复制。
市场疯狂背后也免不了资本的推波助澜。南都记者根据天眼查数据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奈雪的茶、喜茶、沪上阿姨、古茗等较为知名的奶茶品牌均获得了数额不小的融资。其中,奈雪的茶在今年1月完成1亿美元的C轮融资,伺候赴港上市募资超50亿港元;喜茶今年7月完成5亿美元的D轮融资;沪上阿姨获得了一笔近亿元的A+轮融资。而小众奶茶品牌如willcha、植物标签等均在今年上半年内连续获得了两轮融资。前述一系列奶茶品牌的融资方中不乏红杉资本、腾讯投资、真格基金等大牌投资机构,可见该赛道对热钱的吸引力。
2021年以来的奶茶品牌融资统计(南都制图)
资本和市场的躁动也逐渐传递至年轻人当中,“喝奶茶喝出了上市公司”的说法一度让他们怀揣“造富梦”进入奶茶行业,这也导致更多的中小投资者携带民间资本“杀入”茶饮这片所谓的“蓝海。”
“奶茶造富梦”半年内破碎
可是,现实过于“狗血”,不少人在还未挣到第一桶金前就先踩了坑。
大专毕业后,周平打算在顺德开家奶茶店,对行业了解不多的他在网上搜索到了一家烧仙草品牌,简单电话咨询后,他就被邀请到了该品牌的广州总部。接待人员向他介绍,加盟有三个档次,不同档次的加盟费相差上万。越往上,可开放的店铺权限越大,能经营的奶茶品类也越多。
不过,看似层级分明的“加盟条件”在品牌方得知周平启动资金有限后竟然有了松动。该品牌人员称,愿意向周平开放他人无法享有的更高等级权益,比如允许其经营更多茶饮品类、允许其同时做小吃等,同时还承诺后续会指导其门店运营。当天,周平就支付了近2.5万元的加盟费,后续找铺、支付店租、店铺装修、原材料购买等方面又投入了2万多元后,周平最终开启了奶茶店老板生涯。
但意外的“优待”却没带来预期的“前景”,加盟店开业后周平发现,除了开店时品牌方派来过师傅帮忙,之后就再也没有对该加盟门店进行过任何方面的指导。品牌方俨然成了“甩手掌柜”,而周平的加盟店则只能独自面对各种问题,自生自灭。
“每个商圈至少有3-5家以上的奶茶店,招商无序,完全没有规划,商家之间可以用‘贴身肉战’来形容,竞争太惨烈。”有经营奶茶生意多年的商家向南都记者吐槽。
据周平透露:“头三个月店铺还处于盈利状态,后续现金流就只能维持材料购买、员工工资。店铺逐渐陷入死循环,连水电、店租都不能覆盖,半年后只能转手。”
对于现在时兴的加盟店,天然呆奶茶广州某直营店负责人也给出了自己总结的“防坑”建议,她表示,首先一定要去品牌的线下门店体验产品、感受服务,而不要被门口所谓的“大排长龙”所迷惑;第二则是深度了解品牌的背书,以及加盟后给到的支持力度和运营服务;最后,要重点考察品牌的稳健度。她特别强调:“这包括从前期店铺位置、租金成本、加盟者经验的评估,到后期同步品牌活动、产品更新和产品品控管理等。那种给钱就让加盟的品牌要警惕。”
周平与奶茶品牌签订的合同
网点扎堆布局“蓝海”变“红海”
“品牌越来越多,奶茶店数量趋于饱和,这都给商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坚持开店三年多的郭俊现在也发现,他开店的那条街,第二年就多了大大小小11家奶茶店,生意直接被分走一半,目前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你如果生意还行,一个小牌子开在你旁边,生意倒三分之一。又来一个中等品牌,你又倒三分之一。再来一个大的品牌,基本上就等着给人家当炮灰吧。”
2015年曾经营奶茶加盟店的深圳陈女士,则在18年就看清了行业发展态势抽身退场,及时止损。她向南都记者回忆道:“当初先是缴纳了3万元加盟费,店租是7000-8000元,我们店一天能卖100-200杯,售价在10-12块,一杯有40-50%利润,一天奶茶店能有一两千块钱的营业额。”
不过,后续其所处商圈的网红奶茶店越来越多,以及外卖佣金上涨,陈女士最终还是选择放弃这门看似“真香”的生意。
与小品牌加盟店相比,财力更为雄厚的大品牌直营店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天然呆奶茶广州某直营店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对于直营店而言,一杯茶饮毛利虽然能达到60%,但其背后需要付出更为昂贵的经营成本。作为直营店需要在重点商圈布局,而店铺的租金居高不下,另外市场竞争激烈使其要不断做推广活动维持品牌热度。
“像我们的直营店开在东方宝泰,租金和人工分别支出达十来万,实际利润算起来不到50%。再做代金券、新品半价、买一送一等活动的话,利润不到30%,但不做活动就很难把品牌推广出去。”该门店负责人表示,前段时间广州疫情导致其6、7月起码亏损了30万元。她感叹道,茶饮市场很大,想在大浪淘沙中把自己淘出来,需要强大的实力。
加盟商“内卷”给消费者埋“雷”
在熬过了前期设备、装修、无人指导运营的“坑”后,周平渐渐对奶茶行业有了认知,按照他的说法,品牌方提供的原材料价格其实大幅高于市价。“加盟章程规定,原料要从他们那边买的,以一包茶叶为例,门店自己去批发市场物色是20-30块钱左右,从品牌商那里进货,大概要花100块钱。”
据周平透露,在意识到这个现象后,不少加盟商开始自己物色相同的原材料进行替换,以降低成本。
“不少茶饮企业都会在加盟条件中明确要求,要从品牌方进货。一方面是品牌方是可以管控原材料品质、保证食品安全,从而统一奶茶最后的出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规模化的采购降低成本,同时也是品牌方的一个盈利来源。”有熟悉茶饮企业的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大品牌的原材料较市场上普通的品质有较大差异,而且为食品品质、安全考虑,对统一进货要求非常严格,但也不排除一些小品牌、杂牌奶茶店存在一些猫腻,借统一进货进行牟利。
但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都在加盟制度中约定了对加盟商的管控,有奶茶品牌的代理人向南都记者表示,为保证品牌调性和质量,品牌方会定时到加盟店中督导。“以前曾发现有门店‘走货’,用其他渠道的货来代替品牌货物,我们会开罚单,严重的会勒令关店。”
但即便如此,加盟商仍有“应对之策”,除了替换掉原品牌的原材料,有奶茶店老板还想出了“杂牌店”反哺品牌店的方式来增加盈利。
在佛山开了三年多奶茶店的郭俊表示,虽然前期投入总计高达65万元,但依靠着反哺模式,他的2家奶茶店已经实现盈利。据郭俊透露,他在掌握了其加盟品牌的奶茶配方后,就决定再开一家用相似配方的“杂牌店”来提升盈利效率。“我们加盟店的毛利平均能达到60%-65%,但店租、人工、外卖扣费等都会让实际利润一降再降。我就开了一家杂牌店,用别的原料加上加盟店的配方,试着做出品牌店的味道。”按照郭俊的说法,他的“杂牌店”的产品品质与品牌店相差无几。“茶饮行业里做久了你就会发现,不同原料也能调出相似的味道。区别在于,加盟店的茶叶会好一点。现在,如果加盟店可以打10分,那我杂牌店怎么也能打到8分。”
不难看出,奶茶行业的无序竞争和加盟体制的混乱,最终也传导到了消费者的终端,即便看上去品相、口味差不多的一杯奶茶,但原材料、茶叶以及品质还是存在较大差异,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奶茶行业的乱战。而对中小投资者来说,“开家奶茶店”似乎并不是一门好生意。
出品:南都商业数据新闻部零售实验室课题
采写:南都记者 徐冰倩 实习生 林文琪
策划:甄芹 统筹:田爱丽
新的梦想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萌生过,但真的付诸于行动的却在少数,能够成功的就更少了。在各行各业,创业的项目也不计其数。以茶饮市场来说,中国的茶饮市场拥有高达千亿的规模,而整个茶饮的消费群体占据了总人口的30%左右。按照这个发展的势头,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各类茶饮的消费额会持续上升。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消费者在茶饮这一块的消费开始转向多样化消费,单一品种并不能满足多种需求。与期一会奶茶和会麦软欧包作为经典搭配,已经持续风靡,消费者热度不减,一起来揭示下原因吧!
按照中国的茶饮市场千亿的规模,奶茶行业也成为了众多创业者的首选,在大环境下,激烈的竞争中,想要脱颖而出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目标客户市场非常广,需求多样,不能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开奶茶店首先会有一个市场定位,有了目标客户,就能制造出吸引客户的产品。与期一会奶茶在众多一线城市已经有300家门店,企业为连锁品牌提供了不同产品体系,原材料追求健康新鲜,低温保存。目前拥有国内高标准的产品检验体系,确保每一杯奶茶的原材料都是新鲜健康。
会麦软欧包精良制作,采用进口高级小麦,在资深烘焙大师的指导下制作,满足客户需求,拥有专业的产品研发人员,经验丰富的营销团队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模式。面世以来,会麦软欧包都在不断研发满足消费者口味的软欧包,越做越好。销售额也持续增长,周末销售额甚至冲到了5万元。
现在,一口软欧包和一杯暖心茶已经成为了潮流搭配,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越来越受欢迎,让投资者看看到市场发展的潜力,于是纷纷加盟。每一次和消费者的博弈,都是考验产品和服务的时刻,对加盟商来说也是一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