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酱油与奶茶能碰撞出哪些火花?4月1日,太太乐原味鲜与新茶饮品牌7分甜联名,合作推出酱油奶盖成为热门话题。在洞察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酱油奶盖中添加的太太乐原味鲜减盐生抽配方简洁0添加*,口味平衡,让酱油奶盖在口味上鲜咸不腻,具有太妃糖的口感。在业内人士看来,太太乐与7分甜的跨界合作打破了消费者心目中对于调味品品牌的固有印象,能够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让品牌焕发新的活力。
高反差感“CP”
太太乐与7分甜合作推出的酱油奶盖中添加了太太乐原味鲜的减盐生抽,口感鲜美自然。整杯奶茶的茶底采用的是7分甜的纯红茶茶底。
酱油与奶盖,这对极具反差感的cp组合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与讨论,有消费者认为太太乐与茶饮品牌的合作能够带来新颖和独特的产品体验,调味品与甜品的结合可能会创造出一些新颖的味道组合。
< class="pgc-img">>消费者刘女士表示:“这种合作虽然有些突兀,因为调味品和甜品在常规情况下是很少被关联在一起的,但我觉得值得一试,如果联名产品的口味或品质都不错的话,也是打开了新思路。”
联名新品之外,太太乐与7分甜也开启多种玩法,围绕线上线下全渠道,太太乐与7分甜开展多元营销动作。线上渠道方面,太太乐与7分甜就茶饮与调味料如何合作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发起整蛊找茬挑战,吸引消费者参与,从而引发话题热度。
< class="pgc-img">>此外,双方还发布UGC征集海报,号召消费者打开脑洞,猜测“酱油+奶茶”如何搭配。线下渠道方面,太太乐与7分甜将此次的联名产品进行全渠道推广,目前产品已覆盖7分甜1300家门店。此外,双方还发布主题周边,精准引流目标用户。
< class="pgc-img">>此次与茶饮品牌联名,太太乐似乎距离年轻消费群体又近了一步。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年轻人是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他们追求新鲜、有趣、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太太乐通过与7分甜合作,将调味品与茶饮相结合,推出了创新产品酱油奶盖,这种新颖的产品形式很容易引发年轻人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望。
“通过与7分甜合作,太太乐能够将自己的产品优势与茶饮品牌的特点相结合,为消费者带来更加独特、美味的体验。”江瀚说。
0添加*但“好味”
以“整到味”为主题,太太乐原味鲜与7分甜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在为消费者带来惊喜和仪式感的同时,兼具太太乐坚持的“美味”重点。
此外,太太乐原味鲜与7分甜在产品0添加*上的契合点促成了两者的合作。太太乐原味鲜专注0添加*,为消费者提供安心鲜美好滋味。
< class="pgc-img">>近年来,消费者对于饮食的营养与健康越来越关注,更倾向于选择零添加的产品。社交媒体平台的相关趋势显示,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除了关注口味之外,也在更加看中产品是否具有0添加*,低卡等特点。
在健康饮食消费趋势下,太太乐着手布局健康调味品赛道,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健康选择。2019年7月,太太乐上市“太太乐原味鲜酱油系列”,首次进军高端酱油市场。该高端酱油系列主打“0添加*,3重鲜”。
< class="pgc-img">>除此之外,太太乐在产品研发时还注重减盐,顺应国家三减号召。2021年,太太乐曾推出太太乐原味鲜系列减盐鲜酱油与减盐生抽,以减法变鲜法,相比于太太乐原味鲜醇鲜生抽,盐份含量直降25%。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证产品品质健康的同时,太太乐原味鲜作为0添加*产品,口味是其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公开资料显示, 虽然是0添加*的酱油,但由于精选原料,精研配方,精湛的酿造技艺,酱油依旧鲜美,整体口感依旧好味。
百亿后的太太乐
太太乐此次与7分甜跨界合作,将“鲜”融入到奶茶领域的举措,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太太乐把握市场趋势,让品牌年轻化的有益尝试。
江瀚对《消费钛度》分析称:“调味品行业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是传统、稳重,而太太乐通过与年轻、时尚的茶饮品牌7分甜合作,成功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够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还能让品牌焕发新的活力,更加贴近年轻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同时,通过与7分甜这样的新锐茶饮品牌合作,太太乐也能够借势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 class="pgc-img">>实际上,为紧抓消费新趋势,太太乐一直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以“鲜”为出发点,在专注于精类产品研发的同时,积极重塑产品组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2023年,太太乐推出18款全新产品,其中包括针对零售渠道的松茸鲜、餐饮渠道的天尚鸡粉以及粉面细分渠道的粉面鲜等非精类产品。
在不断对产品进行升级迭代下,太太乐精准触达消费人群,并顺利赢得市场。2023年12月,太太乐宣布达成此前制定的百亿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宣布实现百亿目标的同时,太太乐再次拿出“新”与“鲜”:包括固态复合调味料鲜美度(五维)快速测定仪正式发布;汤汁鲜系列新增港式沙茶、红酸汤、糟粕醋等口味的火锅汤底、天尚鸡鲜、原味鲜系列新增松茸鲜产品等新品发布;以及餐饮渠道新的拓展模式。
< class="pgc-img">>面向未来,太太乐表示,将继续秉持“让13亿人尝到更鲜美的滋味”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以消费者需求为方向指引,加速产品与流程迭代创新,在推动鲜味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持续为社会贡献力量。
*未额外添加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甜味剂三氯蔗糖和安赛蜜,且上述所有项目的检测值均低于相应国家标准的检出限。
鲁网·闪电新闻8月22日讯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8月21日发布关于21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通告显示,山东涵坤飞翔食品有限公司、山东驰鲁通达食品有限公司、山东贵诚集团购物中心有限公司未来城店、济南心连心超市有限公司、潍坊嘉和生物技术酿造有限公司、山东奥悦齐超市有限公司、日照市曙韵茶业有限公司、烟台云志食品有限公司、霸州市志军食品有限公司等生产、销售或使用的21批次食品不合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和山东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安排,为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省市场监管局对饼干、餐饮食品、茶叶及相关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豆制品、方便食品、糕点、罐头、酒类、粮食加工品、肉制品、乳制品、食品添加剂、食糖、食用农产品、蔬菜制品、水果制品、速冻食品、糖果制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调味品和饮料共23大类食品1203批次样品进行了监督抽检。
其中,餐饮食品、茶叶及相关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糕点、肉制品、食用农产品、调味品7大类食品21批次样品不合格,检出了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质量指标不达标、生物毒素、其他污染物等问题。
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
(一)梁山县乐宏尚超市销售的菜豆,噻虫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二)庆云县天军牛羊肉批发店销售的鸡肉(白条鸡),替米考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三)泗水县东购财富超市店(个体工商户)销售的香蕉,吡虫啉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泗水县东购财富超市店(个体工商户)对检验结果提出异议,并申请复检;经复检后,维持初检结论。
(四)枣庄高新区仁海百货超市销售的姜,六六六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五)高青喜士多生鲜超市销售的大葱,噻虫嗪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六)威海市环翠区恒之源肉店销售的生猪肾,磺胺类(总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七)菏泽银田农产品市场何参军销售的豇豆,灭蝇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菏泽银田农产品市场何参军对检验结果提出异议,并申请复检;经复检后,维持初检结论。
(八)日照市经济开发区山东奥悦齐超市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为日照市曙韵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茶,吡虫啉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九)枣庄市市中区山东贵诚集团购物中心有限公司未来城店销售的辣椒,噻虫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十)泰安市岱岳区粥店农贸市场玄风花销售的韭菜,甲拌磷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十一)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辰景生活超市销售的大葱,噻虫嗪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问题
(一)东营开发区众客隆超市销售的标称为山东驰鲁通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古法猪皮(香辣味)(生产日期/批号:2023/11/11,规格型号:散装称重),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二)临朐全福元商业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为潍坊嘉和生物技术酿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味鲜酱油(酿造酱油)(生产日期/批号:2024/2/22,规格型号:1.9L/桶),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三)肥城市雨潼烘焙蛋糕店自制的鸡蛋糕,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四)聊城高新区顾官屯镇桂连副食部销售的标称为东阿县铜城街道办事处琉璃井街方磊生产的鸡腿(酱卤肉制品),日落黄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质量指标不达标问题
(一)济南心连心超市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为山东涵坤飞翔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酒鬼花生,过氧化值(以脂肪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山东涵坤飞翔食品有限公司提出样品真实性异议,经核实,对异议不予认可。
(二)烟台市莱山区淞柏食品百货超市销售的标称为烟台云志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蜜三刀(生产日期/批号:2024/3/28,规格型号:400克/袋),酸价(以脂肪计)(KOH)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三)莒南县山东开元新天地商贸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为临沭县永香食品厂生产的馓子(生产日期/批号:2024/4/26,规格型号:200克/袋),过氧化值(以脂肪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生物毒素问题
阳谷县大布乡焦红燕烟酒副食部销售的标称为霸州市志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五香花生(烘炒类)(生产日期/批号:2024/1/18,规格型号:400g/袋),黄曲霉毒素B?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霸州市志军食品有限公司对检验结果提出异议,并申请复检;经复检后,维持初检结论。
其他污染物问题
(一)高密市喜虾客火锅餐饮店使用的自消毒餐盘,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二)泰源酒店(枣庄)有限公司使用的自消毒餐饮具(筷子),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对上述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责令生产经营者查清产品流向,召回、下架不合格产品,控制风险,并分析原因进行整改,涉及的不合格产品已按要求开展核查处置工作。
特别提示消费者,在购买到或在市场上发现通告中所涉不合格产品时,请拨打12345热线电话进行投诉或举报。
闪电新闻记者 何则伟 报道
料图/IC
茶饮降价,咖啡来凑。
近日,茶颜悦色南京首店开业,买家排长龙、黄牛“天价”代购之外,这一网红品牌最终落下一枚咖啡棋子。
从调整薪资、产品涨价到走出湖南拓土、上新咖啡,茶颜悦色摆脱颓势的姿势与一众同行别无二致。近年来,越来越多茶饮企业盯上了咖啡生意。其中,奈雪精品咖啡系列8款产品单杯价格为15元至22元不等。喜茶5款咖啡产品数量不占多,但价格带更低,单杯价格低至8元。
前有中国石油、中国邮政、同仁堂入局,后有茶饮企业扎堆进军,对于大部分跨界企业来说,杀入咖啡这一行业绝不是只为了卖一杯饮料那么简单。
“企业跨界布局咖啡时,看重的是自有连锁网点,提供新的增值服务,带给消费者新体验,起到引流或者让客户停留更长时间的作用。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就能产生更多生意机会,以及让消费者体验感更佳,提高用户黏性。”品牌管理专家伍岱麒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低至4元/杯,奶茶店吆喝咖啡
低价正成为打开咖啡市场的一张王牌。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目前,主流茶饮品牌均已开启卖咖啡模式,不同于星巴克30元+,瑞幸普遍20元+,茶饮品牌中单价大多不超过20元的咖啡为市场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奈雪咖啡系列产品单杯价格为15元至22元,喜茶咖啡则从8元至19元不等。相比之下,CoCo和蜜雪冰城同样咖啡产品选择不多,价格却也更为亲民。CoCo以拿铁为主,单杯价格在12元至17元之间,加料可能超过20元,蜜雪冰城美式4元/杯,拿铁6元/杯。
自营之外,设立子品牌或并购也成为快速扩张棋子——蜜雪冰城推出咖啡子品牌“幸运咖”,乐乐茶打造专业咖啡品牌“豆豆乐”,今年4月,书亦烧仙草入股“DOC咖啡”。追溯至去年7月,精品咖啡品牌Seesaw完成A+轮过亿元融资,由喜茶领投……
“转战咖啡市场是我们拥抱变化,也是自救的一种方式。” 茶颜悦色的鸳央咖啡媒体关系负责人罗艳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在大环境稳定向前的情况下,咖啡和茶作为功能性饮品有很大上升空间以及发展潜力。”
疫情之下,新茶饮行业出现增速阶段性放缓,受主要原材料、人工、运输、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影响,香飘飘、茶颜悦色等纷纷涨价,而喜茶、乐乐茶、奈雪等高端品牌则放低身段,打出“降价牌”。实际上,这本质上也是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真实写照,头部企业正急于打赢这场流量战。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咖啡产品有成本定价、行情定价和定位定价三种方式,具体采取哪种定价方式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于奶茶企业而言,应该采用的是行情定价,咖啡和店内奶茶产品价格带基本重合,体现了消费人群对价格的承受能力”。
“至于低价格带会不会带动更多的消费群体,理论上肯定会的。但是,不同企业的定位不同,所以也不能用价格这个单一因素判断对消费群体的确切影响。”江瀚称。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当前“茶咖”类产品逐渐成为奶茶店或者咖啡店柜台上的主打之一,伴随咖啡产品“奶茶化”和奶茶产品“咖啡化”,两者边界慢慢模糊,这或许也为企业未来在产品研发方面制造了更多可能性。
在伍岱麒看来,茶饮连锁企业涉足咖啡有优势明显。一方面,连锁管理经验成熟,另一方面,产品(奶茶和咖啡)消费人群接近,在营销和传播上有共通点。此外,从业人员也是同一人群层次,企业有管理经验。
不过,伍岱麒认为,这种跨界也有一定劣势,“首先,这两种产品相互有一定替代性,相当于自家企业的门店相互竞争;其次,毕竟是一个新领域,也需要做相关行业的学习,奶茶企业成功不代表咖啡赛道也能成功”。
引流利器,咖啡“基因”被激活
茶饮企业转战咖啡赛道“曲线出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邮政、同仁堂、华为、李宁等各行各业同样重金布局涌入咖啡赛道。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称,李宁虽然没有做咖啡的直接经验,但是在做大消费和连锁零售业方面,与做咖啡产业相通。包括李宁、中国邮政、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同仁堂等在内的龙头企业之所以钟情咖啡市场,一方面因为咖啡行业具有较强的成长性,另一方面,它们自身作为实体商业服务业,具备一定规模的网点优势与消费场景,和咖啡业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和协同性。因此,咖啡才成为这些企业跨界的香饽饽。
咖啡热度已经升温。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企业状态为在业/存续的咖啡相关企业超16万家。从投融资情况来看,2013年以来,国内咖啡项目共获得融资237次,披露总金额超两百亿。
从融资轮次上来看,咖啡品牌在国内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早期融资占比超70%,种子轮/天使轮、A轮以及B轮分别占34%、32%和7%。
江瀚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众多企业选择跨界咖啡,不仅仅因为这是一个增速很快的市场。“咖啡的确是一种能让人上瘾的饮品,大家对于咖啡的消费是不断提升的,而且这种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有不断蔓延的趋势。”
在其看来,咖啡的外延已经被不断扩张,大多数城市的咖啡市场中,人们对于咖啡的需求不仅仅是喝一杯,而是一种服务。此外,咖啡已成为线下场景吸引流量的利器。无论邮局、书店、加油站、药店、服装店,发展咖啡业务目的在于更好地吸引用户来店内消费。
伍岱麒介绍分析国内咖啡赛道时称,单从咖啡连锁企业来看,已经形成了以星巴克、瑞幸等头部品牌为主流,区域性品牌争雄的竞争格局。其中,头部品牌以一二线市场为主,逐渐下沉到三四线。当前,咖啡店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较低,人均消费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和Statista数据,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为861亿元,预计2021年达到113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30%,远高于全球市场中个位数增速。
创业诱惑,30万元投入半年回本?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朱保举,在上个创业项目被互联网巨头收购后,开启了新的创业征程并瞄准咖啡。
朱保举坦言,这一选择与其是朝阳产业关系很大。“这是一个具有千亿规模的市场,预计到2025年可能达到万亿,盘子足够大。近年来,中国咖啡市场已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对于创业者而言是很好的机遇。”国内咖啡消费占比不高等多重利好,都让朱保举动心。据了解,朱保举的小咖咖啡,自2017年创立以来,先后得到黑马基金、风云资本、水木资本等多家资本投资。
对于市场上众多玩家入局咖啡赛道,朱保举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利润可观是诱惑之一。“咖啡产品的平均毛利率在70%左右,一线城市开一个50-70平方米的小店,选址合理,供应链稳定又没有什么意外的情况下,前期投入大约需要30万元,预计6到8个月可以回本”。
不过,朱保举也指出,咖啡行业的入行门槛并不低,“相比于奶茶,从原材料选择和筛选、咖啡师培训、供应链保障、产品研发到门店的选址和运营,咖啡行业都有较高专业性要求”。
据朱保举介绍,对于一家咖啡店而言,固定成本包括租金、装修、原材料、员工工资等,如今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营销成本也在上涨。
朱保举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建议跨界玩家以与咖啡品牌合作的方式入局,至于原因很简单——自己摸索耗时长,成熟的咖啡团队可以发挥优势,提升成功率。
创业潮中,咖啡品牌同样嗅到这样的商机。一个创立了14年的上海咖啡品牌的市场部工作人员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现在开一家咖啡店特别简单,只要你资金充足,不当甩手掌柜,从门店选址、人员培训、原料供应、产品研发到市场营销,我们都能帮你搞定。”
目前,这一品牌对于加盟商的开放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做区域总代理,一种是开加盟店。据其介绍,区域总代理需要至少开一家加盟店,但是不需要支付加盟费,“代理主要靠模式赚钱,可以发展下级加盟商来收取加盟费,还可以享受供货的返利,包括后期的管理费。”
这位工作人员给贝壳财经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南方某新一线城市为例(不同地域加盟费、代理费不同),该地区的代理费是35万到40万,加盟费为单店25万起,返利三成的话,也就是25万返7.5万。“发展5到7个加盟商,你的代理费就回本了。这些店平均每个店每月可以进3万-4万的原材料,按照返利10%计算,代理每年获得的供货返利就有30多万。”
不同于做代理可以“坐着数钱”,在这位工作人员口中,加盟店同样利润丰厚。以北京为例,加盟费为13.8万元(面积在50平米到70平米),外加装修费(预计10万)、租金、设备费(预计6万)、物料费(预计1万元用2周)、员工工资等总成本预计达到30万左右。
“在北京地区,我们品牌的咖啡客单价在20元-25元之间,参照以往数据,每天大约可以出售300杯咖啡,日流水在7000元左右。我们品牌的咖啡毛利约为75%。”按照这位工作人员的账本,不管是代理还是加盟,貌似都是一笔好生意,“投资小、回报大、盈利周期短。”
事实上,虽然咖啡行业的市场规模足够大,但是随着各路玩家纷纷涌入,咖啡赛道竞争加剧,行业“内卷”已经越来越严重,这无疑增加了个体经营者的入场风险。
市场上一直流行一个段子:“奶茶蛋糕咖啡厅,10个加盟9个坑”。
据业内人士透露,市面上很多加盟广告都是快招公司发布,其打着知名品牌的名头招商,但是往往是子品牌或者旗下品牌。对于不收加盟费的公司,保证金、管理费、物料费、设备费、装修费等一堆名目可以收钱。“很普遍的乱象就是总部卖给你的物料,会比市场上贵很多,而你又必须买。还有品牌口头承诺2公里内不开第二家,但是不写进合同,如果你的客流量做起来了,就会在你旁边开直营店抢生意。”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小红书上不少博主分享了创业开咖啡店倒闭的经历。一位名为“恒星”的博主称,自己第一家咖啡店3个月便倒闭。而其描述的细节也似曾相识——冲动裸辞,半个月调研,学习咖啡知识,开始选址,正式营业后第一个月收入是负数。“第二个月靠平均每天七八杯的量要死不活的经营着”。直到第三个月,各种问题爆发。
根据餐宝典2021年9月发布的报告,在餐饮业门店淘汰率较高的品类包括咖啡、面包、茶饮等。其中,11.5%的咖啡店活不过三个月,而42.4%咖啡店持续运营时间超过2年,已经属于“老店”。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阎侠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