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记者 徐妍斐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上海青团销售迎来高峰。在价格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整体销量好于预期,据不完全统计,像王家沙、杏花楼、沈大成、新雅、乔家栅等几家“青团大户”的日销总量已超过30万只。记者在日前的探访中发现,市民们对手工青团尤其青睐。
吃同一家几十年 品尝小时候的记忆
市民顾阿姨住在浦江镇,她单程乘车一个多小时,带着便携式小拖车赶到市中心来德兴菜馆拿预订的青团。
过去就住在中华路一带附近,从小吃德兴菜馆的青团。如今一口下去,依然是记忆里最熟悉的青团胚子的口感。不同的是,里面的馅料丰富了,是没有尝试过的新口味;也不再是现场排队购买,而是网上先预定,线下再来取。
每年清明前买青团对顾阿姨来说是一件延续了几十年的事,虽然近年来市场上青团的花样很多,但对她来说,还是认准了最传统的豆沙青团。这几年家家都做咸蛋黄肉松青团,她偶尔也买一些,带回去给家人里吃,或者送送人。
“原来住在这一块的,吃这家吃了几十年,口味都习惯了。对顾阿姨来说,这里的青团胚子的口味她最习惯。“青团么,皮子最讲究了,首先要安全,不添加防腐剂,再来就是要稍微硬一点,不要微波炉一转就塌了,粘牙。”
刚出炉的青团,咬上一大口,带有明显青草香的皮韧劲十足,馅芯好几口都吃不完,这是顾阿姨小时候对品尝青团的记忆。
传承了百余年的古法技艺,让德兴菜馆对制作青团胚子很有心得。
从每日凌晨3点就开始准备,前期准备工作完全由店内返聘的“老法师”独自完成,麦青汁和面团的调和比例是不外传的秘诀,甚至连龙云店的厨师长王翔师傅也笑称这个制作过程连他都很少亲眼见过。
现在负责做青团的师傅是已在这里待了20多年的黄燕,经验老到的她大概只需五秒左右就可以做好一个生青色的青团面胚。
青团的馅芯也有讲究。经典的豆沙馅,别看只要4.5元一只,用的却是东北产地的赤豆,磨成的豆沙必须细腻到过得了一百目的筛子才行。
包裹了馅芯后的青团在老师傅的手工搓揉下,转眼间就成了一颗圆润的青团子。分量十足,一只青团足足有95克左右重。放在刷过油的蒸笼里上炉蒸制约15分钟左右,翡翠色的青团就喷香出炉了。
除了豆沙青团,顾阿姨今年还多买了一款新口味:松子豆沙青团。里面用的是东北大松子,一半是松子碾碎混入豆沙中,另一半则是师父在包制时一颗一颗塞进馅料的完整松子。
“松子么大家都喜欢的,吃吃看。”顾阿姨对老字号的“微创新”也喜闻乐见。
馅料“传统+创新” 节令食品吸引年轻人
白领小刘则是为了黑松露菜肉青团来的。她每天乘9号线上下班,经常到这里买些包子点心。如今青团应季,自然要捎带两盒回家。今年,另一个新口味黑松露菜肉青团引起她的注意。“之前听同事说,出了这个新口味,我本身也是蛮喜欢黑松露的东西,网红食材嘛。”按需供应,也不用排队,小刘刚拿到青团,就拆了一只来吃。
馅芯以传统的新鲜荠菜五花肉为底,添加黑松露酱,咬开用麦青汁做的青团皮,汤汁立刻就裹挟着黑松露独特的香气涌上舌尖唇齿。
如果说周边居民,尤其是很多老顾客还是偏好中式口味的青团,那么创新的步子也不宜迈得太大。搭配网红高端食材黑松露的,还是深受本地人喜爱的传统荠菜肉。
老字号的匠心,从原材料的选用及加工方式已显出特别。在黑松露菜肉青团的研发过程中,团队早先尝试了市面上能买到的主流黑松露酱,制作成青团,8人试吃团队前后试吃了七八轮,最后决定自制黑松露酱来取代。
“市场上能买到的黑松露酱,黑松露成分比较低。比如490元一斤的黑松露酱,黑松露占比只有37%,制作成青团影响香气。”王翔向记者展示了几颗黑松露,“成熟的黑松露香气更浓郁,我们选择这样的黑松露用烤箱烘干打碎,拌入精制油,放置一星期后做成的黑松露酱,黑松露占比接近百分之百。和使用买来现成的黑松露酱相比,两者的成本差异约在20%-30%。”
王翔表示,作为老字号,传承要与创新相结合,德兴菜馆在维持与老顾客的粘合度的同时,也想以节令食品创新增强与年轻人之间的联系。
手工青团与市面上的预包装青团不同,赏味期限短,即时食用风味更佳,能网购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们有自己的微店,是在去年疫情期间上线的。”德兴菜馆龙云店店长王佳运介绍道,受疫情影响,去年德兴菜馆搭建了自己的微店平台和微信社群,手工青团也借由这一渠道对外销售。除了偶尔找直播带货,网店并没有特别做过营销推介,多靠的是口口相传。
[市井百态]
青团的“饕餮盛宴”,拥趸从元宵后陆续吃到清明节
专注于手工青团的老字号还有许多,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青团之中。
每天在王宝和大酒店二楼上海餐厅,都有不少顾客凭电子商城购买的青团券来领取青团,蟹粉虾仁青团很受欢迎。“这是朋友特别推荐的一个口味,王宝和的招牌就是做蟹嘛。”一名前来领取青团的大伯评价道。
记者了解到,这款青团是王宝和招牌蟹粉加入虾仁,由蟹宴大师亲自主理馅料,再经过点心师傅们的精心制作,是今年王宝和推出的主打青团,馅鲜而不腥,皮微糯微韧。除此之外,还有奶香椰丝青团、豆沙松仁青团、马兰头鲜笋青团,都是绿色天然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的青团,每天新鲜制作,既有四种口味的组合装,又有单一品种四只装出售。
宁波汤团店的外卖窗口,手工青团和招牌的汤团一样放在最醒目处,除了青团,还有金团。“这是和榴莲汤团同为店内‘榴莲系列’的榴莲青团。”柜员对顾客介绍道。
家住杨浦的赵阿姨是沪上节令食品的忠实拥趸,尤其偏爱老字号手工制作的各类美味。青团季,自然就是吃青团了,从元宵后陆陆续续吃到清明节。市场上越来越丰富的青团口味,让赵阿姨尝鲜的兴趣浓厚。
“小时候是家里自己做的,春天的时候到野外或者公园里去采艾青,做青团、青饼,家里大人手工做,孩子帮忙,印象特别深。后来到市场上买青团,麦青汁做的青团多,各家的都买了吃过,各有千秋。最关键的是,像青团这样糯米做的东西我一定要买手工制作的。”赵阿姨说。
作者:徐妍斐
来源: 新闻晨报
<>座城市
一城记忆
要读懂一座城市背后的故事
总是先从美食开始
一城一味
那是烙印在城市轨迹中最深的印刻
这一站
就先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
探寻那些来自上海的美味
上海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
它包容、开放、多元,任何你心中所能想象的国际化大都市印象,都可以在它身上找到。
在这里,老城厢、小弄堂、大高楼各色迥异的生活形态共同汇聚, 传承自江南文化的雅致古典与开埠后源自欧美的工业化特色互相映照,各显魅力。
中西文化的糅合荟萃,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特有文化脉络——“海派文化”。
饮食以文化发展为背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上海,最出名的便是“海派美食”,也就是“海派菜”。在上海本帮菜基础上,融合各家之长,同时兼及西菜的做法,以更贴合上海风味的姿态,受人所喜欢。
在上海,无论是川、粤、闽、徽、湘等各地风味餐馆,还是小资、优雅的各国风味西餐馆,都可一尽享有。
海派菜中西兼具,虽不属于传统八大菜系之一,接受面却更广。
今天我们一起追忆十家老字号餐厅,寻找舌尖上的老上海记忆吧!
王宝和酒家
上海最早的酒家之一
地址:黄浦区福州路603号(近浙江中路)
座落于福州路的王宝和酒家,始于清朝乾隆九年,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是上海最早的酒家之一,以专营清水大闸蟹及王宝和老酒闻名于世。
凭借二百多年来保证提供最顶级大闸蟹的不传之密,王宝和从来都是中华老饕们的首选品蟹之地,到今天更是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大闸蟹爱好者们到上海后的必到之处。
金门大酒店
十里洋场人尽皆知的老字号酒店
地址:黄浦区南京西路108号(近西藏中路)
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的金门大酒店,堪称当年十里洋场尽人皆知的著名楼宇,
听老一辈的人说,这家饭店是很上档次的,以前多数都是接待外宾的,不然也一定要很有身份的人才会来这里吃饭。
如今,这座座落于今日上海最繁华的中华第一街钻石地段的三星级老字号酒店,已有了80多年的历史,依然保存了古朴、典雅的意大利精美风格,透着浓浓的异国情调。
不少老客人都是冲着一道“佛跳墙”的招牌菜来的,一盅汤材料十足,海参、鱼翅、鲍鱼等应有尽有,汤头也是至今喝过最最浓郁的,没有之一。
沈大成
分店最多的老字号餐厅
地址:多家分店
可能是沪上分店最多的老字号餐厅了,沈大成起家时创始人沈阿金,集点心与风味小吃之大成,故取店名为沈大成。
沈大成的寿桃、寿糕、桂花条头糕、双酿团,青团等品种享有盛名,还有蟹粉小笼、馄饨、各式二面黄及宴席点心,均各个独特,口碑甚佳,因而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享誉海内外。
扬州饭店
最具知名度的淮扬老字号餐厅之一
地址:多家分店
老上海人都知道,要吃淮扬菜,就去扬州饭店,谁让它是上海最具知名度的淮扬老字号餐厅之一呢?毕竟,那里的狮子头、鸡火干丝、响油鳝糊、元宝虾、扬州炒饭可都是记忆里的美味。
请人吃饭也是不错的选择,整体营造成古典优雅的江南风情,大厅宽敞舒适,精巧而大气。
绿波廊
最具海派风情的老字号
地址:黄浦区老城隍庙内豫园路115号(近九曲桥)
绿波廊的名气应该已经无人不晓了吧?
他们家的上海菜以选料精细、操作考究、特色鲜明而享有盛誉。
八宝鸭、蟹粉豆腐、桂花拉糕、松鼠桂鱼、水晶虾仁等几十种招牌菜备受老上海人的喜爱,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绿波廊还会不断创新,所以年轻人也经常会去哦。
红房子西菜馆
老一辈最爱的法式西菜馆
地址:卢湾区淮海中路845号(近茂名南路)
绝对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辈最爱的西餐厅!说起具有年代感的餐厅,“红房子”绝对称得上代表。
父母那些年谈恋爱都会来到“红房子”吃一顿法国菜。
如今虽然声势渐微,但腔调依然端得“足足的”的,多次被媒体评为“上海经典的怀旧餐厅之一”。
菜单变化虽不大,但罗宋汤、法式蜗牛、意大利冰糕却依然人气很旺!
上海老饭店
光绪年间的中华老字号
地址:黄浦区福佑路242号
创建于清光绪元年的中华老字号,豫园旅游商城的璀璨明珠,向来以正宗上海本帮闻名海内外,还曾有不少国家领导人光临该店。
城隍庙的很多建筑物都是典型中国风格,古朴雅致,历史悠久,老上海的韵味深浸其中。
八宝辣酱、油爆虾、扣三丝、虾子大乌参、红烧河鳗都嗲得不得了~
老正兴菜馆
想吃江南河鲜来这家
地址:黄浦区福州路556号(近浙江中路)
老正兴菜馆以太湖地区盛产之活河鲜为原料,菜肴颇具江南风味,以烹制浓淡相宜的上海菜为特色。从山东路乔迁至福州路556号后,老正兴古色古香的门楼诉说历史的沧桑,其现代化设施、以及明亮、温馨的餐厅、二楼的婚寿喜筵、三楼的包房雅俗共赏,丰俭随意。
小绍兴
沪上最地道的白斩鸡之一
地址:多家分店
每次想吃白斩鸡的时候就会想到这家,小绍兴白斩鸡42块一斤,鸡肉又滑又嫩,原汁鸡粥只要2块,用又香又稠的大米搭配鸡汁熬的汤,来上一碗,清凉鲜美又爽口。
他们家鸡一直备受推崇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坚持在南汇定点设有专门的养鸡场,专业喂养以确保原材料的品质出色。
再有就是良好口碑也奠定了人气的基础,老字号对食客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七重天老上海餐厅
爱追求创意的本帮菜
地址:黄浦区南京东路627号七重天宾馆7楼(近浙江中路)
老字号本帮菜餐厅,虽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个中的温馨家常还需你亲自去体会。
雀巢栗子、芥末虾仁、酸奶芦荟黑豆、杏仁牛排、海鲜老油条,也可以看出大厨们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想吃正宗乡土土鸡蛋
不需要再跑农村
儿时的味道!
稻米土鸡蛋产自安徽安庆大别山区,2015年由深圳回乡创业者创立!
自有百亩林地、吃五谷杂粮、纯溜达、0添加、天然纯正!
您分享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家乡文化!
更多原生态美味
敬请关注: 稻米土鸡蛋微信公众号:sz83490711
微信号:13725535267
>方潮阔,群星闪耀
< class="pgc-img">>梧桐路、石库门、黄浦江
白玉兰、咖啡店、老洋房
这里的行人车辆川流不息
这里的摩登大楼高耸入云
有江南的温婉味道
也有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尚潮流
这里令人神往
是一千个人眼中
有一千种风情的上海
< class="pgc-img">>01
上海的印象
林立的历史建筑和着车水马龙,繁华的街巷里流动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是很多人对上海滩的第一印象。
< class="pgc-img">>△外滩万国特色建筑连成一条上海对外展示的风景线
在上海这座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城市里,摩登的都市感与怀旧的烟火气并存,令许多人着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沪”和“申”是上海的别称。
相传春秋战国时这里是楚国春申君的封邑,故称为“申”。晋朝时,当地居民创造的竹编捕鱼工具叫“扈”,江流入海处称“渎”,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后来“扈”演变为“沪”,成为上海的称呼。至清朝,上海设立海关,对外开埠通商。
< class="pgc-img">>△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计划启动,一个新上海开始高速崛起。数年后,在原本一片滩涂的浦东,一座高约468米的建筑赫然耸立,名为“东方明珠”。
< class="pgc-img">>随后的近二十年间,上海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等一众摩天大楼相继建成,不断刷新着城市天际线的边界。
< class="pgc-img">>穿云破雾的陆家嘴摩天大楼,成为人们关于上海的印象之一。
< class="pgc-img">>外滩附近的南京路是游客到上海的打卡地,号称“中华商业第一街”。
< class="pgc-img">>在南京路的另一头是静安寺。飞檐斗拱、殿阁错落,居于繁华和喧闹中的古寺,在霓虹灯映衬下格外清幽。
< class="pgc-img">>02
上海的腔调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上海人注重细节、讲究品位、自带气质,对生活品质有较高的要求;他们思维活跃、精打细算,举止显露着自信和智慧。
< class="pgc-img">>在举手投足间,上海人或许会不经意流露:“阿拉上海宁,腔调交关紧要,侬晓得伐”。
< class="pgc-img">>很多上海人的生活态度——优雅不失品质,高档但不奢华,有情趣又有腔调,而且延伸到方方面面。
< class="pgc-img">>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质优又精致,令人怦然心动。随着大批上海人走出上海,将“上海腔调”带向全国:小脚裤、夹克衫、奶油蛋糕、大白兔奶糖……
< class="pgc-img">>△奶乎乎的“大白兔”
03
上海的必备单品
左手咖啡,右手甜品,是很多上海人的必备单品。
< class="pgc-img">>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拥有七八千家咖啡店。每天早上叫醒上海人的,可能不是六个闹钟,而是一大杯冰美式。
< class="pgc-img">>走进一家咖啡店,还能感受到上海人嘴里的“嗲”。
在上海话中,“嗲”更多的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如:“那家店的咖啡很嗲!”,“很嗲”就是“很棒”的意思。
< class="pgc-img">>街角的咖啡店,香气从门缝飘向马路,渗透在城市的空气中,与周边杂货铺、小饭店、居民楼共同生长,没有过于华丽的装修,只有忙碌的咖啡师和为此驻足的行人。
< class="pgc-img">>上海人有多爱咖啡,就有多爱甜品。这里有近万家中西合璧的甜品店。跨越中西的甜味在上海交汇,包括奶油、豆沙与糖霜,都是海派饮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class="pgc-img">>04
上海的江河湖海
长江有雄伟的身姿,黄浦江有母亲的细腻,苏州河里流过无数光阴,淀山湖里盛满好故事,还有茫茫的东海波澜壮阔。
< class="pgc-img">>△长兴岛青草沙水库湿地
上海这座城写尽了江河湖海的传奇,诉说着江海的壮阔与水乡的柔情。
< class="pgc-img">>△崇明岛和长江
苏州河和黄浦江一横一纵穿城而过,打通了大千世界,孕育出这座举世闻名的超级城市。
< class="pgc-img">>△俯瞰黄浦江
发源于太湖流域的吴淞江,到上海市区的北新泾被称作“苏州河”。这片处在长江三角洲最前缘的年轻土地,与身后古老的江南水乡血脉相连。
< class="pgc-img">>△苏州河上观日出
曾经,苏州河沿岸工业区迅速扩张,轰鸣的机器、高耸的烟囱、激增的人口,使河流不堪重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州河“墨墨黑”的颜色与冲天的臭气,成了上海人的心病。后来,上海通过多年治理,苏州河水从“水像酱油”逐渐泛起清波。
< class="pgc-img">>05
上海的底色
86年前,苏州河边的四行仓库留下“八百壮士”的传奇。将士们浴血奋战,把日本侵略者所谓“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击得粉碎,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
< class="pgc-img">>△1937年,淞沪会战,“八百壮士”与日军打响“四行仓库保卫战”
102年前,中共一大在这里召开,打开中国历史的崭新篇章。
< class="pgc-img">>△中共一大会址
在风雨如磐的岁月,上海诞生了改变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上海创造了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奇迹。
< class="pgc-img">>△上海洋山深水港
06
上海的白玉兰
白玉兰是上海的市花,洁白芬芳的花朵既有清廉之意,也因“望春”之名代表奋发向上的精神。
< class="pgc-img">>时髦的上海人钟爱白玉兰,并把白玉兰的形象融入了生活——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建筑造型灵感来源于白玉兰,就连上海电视节的奖项也叫白玉兰奖。
< class="pgc-img">>△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 class="pgc-img">>△白玉兰广场
07
上海的民居
如果说外滩是上海的门面,那么弄堂就是上海的里子。
< class="pgc-img">>△上海民居
就像北京有胡同一样,不管以什么方式打开上海,都绕不过弄堂纵横的肌理。
< class="pgc-img">>雕花的石库门、狭小的老虎窗、燥热的亭子间,可以说最迷人的上海风情都藏在弄堂里。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张园
08
上海的路
当你走在通往里弄的道路上,总会走进一条上海的马路。上海的小马路,每一条都有独特的气质,浓缩着值得探寻的故事。
< class="pgc-img">>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潮流与传统相交融,西洋建筑是景,文艺小店是景。
< class="pgc-img">>△武康大楼前的忙碌早晨
< class="pgc-img">>“百年愚园路,半部上海史”,安静典雅的愚园路,梧桐相映、弄堂幽深。如今,这里有数不尽的咖啡店、甜品店和买手店,吸引潮男潮女来打卡。
< class="pgc-img">>泰康路上的田子坊(原名志成坊)取自《庄子》中画家“田子方”的谐音,意喻这里是艺术家会集的地方。如今,这里已是上海有名的创意产业聚集地。
< class="pgc-img">>△田子坊
< class="pgc-img">>上海这座城市有一种魔力,可以让人展示最独特的自己,谁说马路不能成为展示自己的T台呢?
09
上海的梧桐
这些路边梧桐葳蕤的城市中心街区,被大家亲切地统称为“梧桐区”。
< class="pgc-img">>不少在上海生活的人,心心念念最想住的地方,不是某个行政区,而是“梧桐区”。
< class="pgc-img">>秋天的“梧桐区”,黄叶渐次落下,咖啡的香气弥散开来。
< class="pgc-img">>今年,上海推出数十条“落叶不扫”景观道,开启上海秋季的限定美景。
< class="pgc-img">>10
上海的“辫子车”
“辫子车”是搭着两条集电杆、靠电力行驶的无轨电车。
< class="pgc-img">>△上海20路无轨电车
城市里的“辫子车”,配着蓝白相间的车身,成为穿梭在大街小巷里一道别致的风景。
11
上海的味道
上海本帮菜是一种融合菜,集大成之下有鲜明的特点:浓油赤酱,不甜不欢。上海人爱吃的正是大闸蟹里的黄,是小笼包里的汤,是红烧肉里的糖。
吾吃侬!“吃”在上海话里有喜欢的意思。上海吃货眼里的重点,在菜场门口的生煎馒头摊子上,在脂香四溢的葱油饼里,在甜香可口的糕团里,在一家家端出葱烧大排、油爆虾、红烧肉、草头圈子的本帮菜馆里。
< class="pgc-img">>△草头圈子,是用猪大肠和苜蓿制作的美食。
< class="pgc-img">>△油爆虾半油炸半爆炒,高温令虾壳与虾肉迅速分离,油脂让虾肉更加脆嫩。
绵软“嗲嗲”的上海人,吃起红烧肉来一点不含糊:肉要用肥瘦相间的猪五花,烧的时候一定要多放糖。红烧蹄膀、葱烧大排等等除了掌握基本的刀工火候,要好吃,也无甚秘诀,那就是油重糖多。
< class="pgc-img">>午饭时间,弄堂里飘出庞杂浩瀚的香气:红烧肉的酱香里掺着炸带鱼的油香,油焖笋的鲜香里带着红烧卤鸭的甜香。
< class="pgc-img">>△油焖笋
重油重糖的还有响油鳝丝。鳝丝爆炒后,加酱油、白糖、黄酒焖熟,油烧热“呲啦”一下浇在鳝丝上,“响油鳝丝”因此得名。
< class="pgc-img">>上海人的餐桌上,最百搭的是八宝辣酱。豆腐干、茭白、肉丁、虾仁、鸡胗、香菇……酱丁被汁紧紧裹住,是下粥配饭拌面的利器。
< class="pgc-img">>△八宝辣酱
其实,并非所有的菜都油重甜腻,上海人会给你举出一大堆不油不甜的例子来:腌笃鲜、白斩鸡、糟钵头、醉虾、咸菜炒毛豆……
< class="pgc-img">>△腌笃鲜
江南物产丰富,上海人对鲜的热爱也是刻进骨子里的。三鲜砂锅是江浙沪一带常见于冬季餐桌的美食,食材丰俭由人。蒸三鲜的食材也并不限定为三种,猪肚、蛋饺、肉圆、冬笋、腊肉、鹌鹑蛋、娃娃菜等,标准就是够鲜。
< class="pgc-img">>△扣三丝
在北方,有馅的叫包子、没馅的叫馒头。上海人统称为馒头,肉馒头、菜馒头、小笼馒头、生煎馒头……地道的“馒头”味道来自城隍庙。
城隍庙是上海最负盛名的小吃集散地,最初的“上海味道”就是在这里形成。
< class="pgc-img">>云南路在本地人心里分量很重。大壶春生煎、沈大成汤圆、绍兴的白斩鸡、南京的盐水鸭都不容错过,鲜得掉眉毛。
< class="pgc-img">>△上海生煎包
除去正餐菜肴,“西式点心”与“中国传统”在上海也结合得格外融洽。漂洋过海而来的外国味道染上了海派腔调,成了独一无二的“上海特产”。
西饼屋前的顾客排起长队,一眼望去有不少花白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的阿姨爷叔。年货的清单里,国际饭店的蝴蝶酥绝对不能缺。
< class="pgc-img">>青团是上海人清明时节的点心。糯米粉混合艾草,做成绿色的外皮,里头裹上细腻香甜的红豆沙,这就是最潮的“糯叽叽”口感。
< class="pgc-img">>一过立秋,鲜肉月饼就加入上海人的美食清单。刚出锅的鲜肉月饼金黄动人,一口咬下,饼皮在嘴里酥酥化开,里面肉香喷涌而出,间或流淌出一点点肉汁。
< class="pgc-img">>其他诸如定胜糕、条头糕、桂花糕、橘红糕之类,皆是外头软、糯、酥,里头甜、油、润,每一样都是上海人心里最甜美的念想。
< class="pgc-img">>△定胜糕
12
上海的“头”
上海在传统上属于吴文化区,吴侬软语里有许多好玩的词,乍一听摸不着头脑,一听解释后,直呼“妙呀”。
< class="pgc-img">>△共青国家森林公园
比如,上海话里有一个很常用的后缀,那就是“头”:掼派头、触霉头、耍滑头……
上海话里,故作玄虚叫“摆噱头”,生意兴旺叫“起蓬头”,别出心裁叫“出花头”,运气不好叫“触霉头”,发号施令称“发调头”,常换新衣称“翻行头 ”,灵机一动称“转念头”,“识人头”指人阅历丰富,“好户头”指人本分老实等等。
隔壁人家屋里头,交交关关小鬼头,阿杜阿二阿三头,一直排到阿八头,名字叫得老噱头:阿杜小头头,阿腻烂泥头,阿三洋葱头,阿四长豇豆,阿五五香豆,阿六咸菜头,阿七芋艿头,最好白相是阿八头,太阳照到床横头,伊还辣辣困梦头,要拨老师讲伊呒清头。
【翻译】
隔壁邻居家里,有很多很多的小孩子,老大老二老三,一直排到老八。他们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老大叫小头头(小领导),老二叫烂泥头,老三叫洋葱头,老四叫长豇豆,老五叫五香豆,老六叫咸菜头,老七叫芋艿头,最好玩是老八,太阳照到床上,他还在睡梦里,梦到老师说他没脑子。
< class="pgc-img">>13
上海的拼劲
作为一座城,上海的历史不长,但上海一直在创造历史。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一个自贸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上海两个字,代表了无数的奇迹。
< class="pgc-img">>△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由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改建而成。
今天的上海,以超过4.4万亿元的GDP领跑全国所有城市。商品、资本、人才、科学技术等最前沿的要素,一起随着黄浦江向前的浪潮奔腾跃动。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洋山深水港
这里是中国科技人的逐梦之地,全国首次、全球首创,诸多大国科技梦想从这里启航。
2022年,上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2万家,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
< class="pgc-img">>△上海张江科学城
上海人早已把勇立潮头写进了骨子里。上海提出,到2025年,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要迈上新台阶,人民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 class="pgc-img">>△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场馆国家会展中心
上海是无数人学习、工作、生活的朝夕,成为令人向往的未来之城。
< class="pgc-img">>△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今天,上海站、上海西站、上海南站、虹桥站,如同一个个放射中心,从上海辐射全国各地。虹桥和浦东两大机场坐镇上海门户。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上海港,使全球商品从这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而众多的“中国制造”也从这里前往世界各地。
< class="pgc-img">>古朴的城隍庙、热闹的外滩、繁华的陆家嘴,组成上海三个时代的符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引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这就是上海的魅力。
< class="pgc-img">>△朱家角古镇夜景
< class="pgc-img">>△豫园
这座襟海带江、熙熙攘攘、工商鼎盛的国际都市,属于这个急速崛起的国家,也属于每个兢业勤奋的市民。奋楫争先竞风流,通江达海向未来,这就是上海。
< class="pgc-img">>你去过上海吗?
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上海印象~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
监制/李浙 制片人/马文佳
撰稿/于子敬
记者/王殿甲 周洪
配音/上海师范大学单虹
校对/高少卓
部分图片源自荔枝风景线摄影师航瞰、秦有为、JeremyZhao,部分素材综合视觉中国、上海发布、乐游上海、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九行Travel、网友@天天不掉队、@Vikin、@Hey_、@CACAcatas、@zuo zuo、@JS、@抹茶味的夏天到了、@欧阳阳阳Soleil、@爱莹小宇宙、@一个可乐、@张同学yun等。
责任编辑: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