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林俊杰,大家可能会说:
他经常会做出幼稚的行为,是“林三岁”;
他唱歌非常好听,又很有才华,是“行走的CD”;
他打游戏非常厉害,是网瘾少年,是“被唱歌耽误的游戏高手”;
他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吃货。
在他的微博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他分享吃东西的照片或小视频,有鬼畜的吃凤梨、烤棉花糖、冰淇淋……等等,这是什么?原谅小编这么LOW。
翻了评论才知道,这叫“烤棉花糖冰淇淋”,所所以这是把JJ喜欢吃的东西都融合在一块儿了,难怪他会晒图分享呢。
有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棉花糖靠着吃就算了,毕竟很多外国人是真的这样吃的,但是冰淇淋这种东西能烤吗?烤之后难道不会融化吗?别着急,让小编给你分析分析,这么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食物,怎么就成了众位明星、美食大咖,以及各大电视台、互联网追捧的对象呢?
所谓的“烤棉花糖冰淇淋”,其实就是将棉花糖与冰淇淋这两种人气美食合二为一,其制作方法与焦糖类的视频的做法类似,即以大火快速烤过表皮,让表皮呈现微焦的黄色就大功告成。当然,这里所谓的表皮是外面覆盖的一层特制棉花糖,可不是冰淇淋的表层。
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领域,有了与传统不一样、与别人不一样的“特色”,那么就已经离成功很近了。而考棉花糖冰淇淋的特色也就在于这个“烤”字上。众所周知,传统的冰淇淋都是有专门的包装、并且由于冰凉的口感并列为夏天专属。
但是,烤棉花糖冰淇淋有了“火烤”的这一步骤之后,外表酥脆可口、中间软绵香甜、内部冰凉浓香,各种感觉交杂层叠,给人“冰火两重天”的极致口感。而这种无与伦比的新颖口感,对于用户来说才是致命的诱惑。而且,有了棉花糖做“保护伞”,冰淇淋的凉也不至于那么刺激,因此男女老少皆适宜。
而经过火烤形成时尚的外表,兼具美味和表演性,也是吸引众多用户的关键。烤冰淇淋需要手持冰淇淋再用火枪烤制,本身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能够吸引很多人驻足观看。而经过烤制的棉花糖冰淇淋,摆脱了“蛋筒+冰淇淋球”的传统形象,呈现出一种时尚的外表,在颜值上胜出不少。而在这个“颜即正义”的时代,高的颜值也能吸引更多的顾客。
总之,由于区别于其它冰淇淋的特色,烤棉花糖冰淇淋征服了广大的吃货们。再加上各大明星、美食大咖等的分享推荐,烤棉花糖冰淇淋或许会成为新一代网红美食。
(餐饮新商机为“首席媒体官”旗下媒体)
><>技日报记者 张 蕴
< class="pgc-img">视觉中国
>小伙伴们心心念念的中秋佳节就要到了,这一中华传统节日,除了阖家团聚、品茶赏月之外,剩下的重头戏就是大快朵颐了。然而在吃腻了中华料理、日本料理、印度料理、各种西餐之后,似乎再难有什么美食能让人们眼前一亮,那么这个中秋不妨试试光听名字就很“高大上”的分子料理吧。
先别急着流口水,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到了法国美食总统奖获得者、餐饮业国家级评委、“中国分子厨艺教父”郭红晓,带你提前品味分子料理背后的科学。
用科学技术做出不一样的美食
郭红晓有着百余堂分子美食烹饪课程的授课经验,他介绍,分子美食学就是用科学的方式去理解食材分子的物理、化学特性,然后创出“精确”的美食。
提出分子美食一词的并不是某位大厨,而是匈牙利物理学家尼古拉斯·库提(Nicholas Kurti)和法籍化学家艾维·提斯(Herve This)于1988年提出的。1969年,在牛津大学任教的尼古拉斯·库提开始从科学角度研究食物,曾提出含有酶的菠萝汁可令肉质更柔软,以及低温慢煮等煮食原理。
而分子料理则是将科学家研发的科学方式、烹饪理论,用于做菜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高科技的烹饪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加上精确计量手段,通过化学物理方法,制造出最奇妙的食物的过程。”郭红晓说,分子料理就是把食物看成一个一个分子的综合体,改变食物本身的味道,制造惊奇。比如它可以让马铃薯以泡沫状出现,可以让荔枝变成鱼子酱状,也可以把巧克力做成意大利面的样子……
后厨少了锅碗瓢盆多了实验设备
走近分子料理的后厨,仿佛走进了一个现代科学实验室。
郭红晓介绍说:“区别于传统烹饪的煎炒烹炸、锅碗瓢盆,分子料理走了另外一条路——用电气化、医疗、科研、制药、航天等领域的机械设备来烹饪做菜。”
匀浆机、冷冻干燥机、蒸汽加热炉、真空蒸馏机、试管、X光、离心机甚至超生波……有这众多高科技设备的加持,才能改变食物的构造和性质,使食物分子分解、形态转化、香味提纯等。
“比如医院X光机可以用来检查鱼骨头;蒸馏仪器可以运用于香料(迷迭香、薄荷、百里香、香菜)的提炼;离心机可以用于食材提纯,让蔬菜汁的颜色更加清澈;液氮可以用于酱汁的瞬间冷冻、食材的解体(可将西红柿变成独立的颗粒状)同时达到菜肴的冒烟视觉感。”郭红晓说。
不一样的料理有不一样的“绝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料理也被玩出了各种花样。其中运用较多的不外乎真空低温慢煮、液氮速冻、乳化、球化、凝胶化等,那么这些技术到底都是怎么回事呢?
真空低温慢煮
低温慢煮技术在18世纪已经出现,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正式被运用在餐厅的菜品制作上,是众多米其林大厨热爱的一种烹饪技术。该技术是以科学化研究,找出每种食材的蛋白细胞受热爆破温度范围,从而计算出爆破温度以内,用多长时间把食物煮熟最好。
郭红晓表示,真空低温慢煮技术是一种将烹饪材料放置于真空包装袋中,再放入恒温水浴锅中,以65摄氏度左右的低温长时间炖煮的烹饪方式。真空包装烹饪能够减少材料原有风味的流失,在烹饪过程中能锁住水分并且防止外来味道的污染。这样的烹饪方法可以让材料保持原味而且更富有营养。同时真空烹饪也能防止细菌的滋生,让材料更有效地从水或蒸汽中吸收热量。
凝胶化、球化
“球化是分子料理最常见、最著名的技法之一。”郭红晓说,球化又分正向球化(也叫基础球化)和反向球化。从制作过程上说,正向球化是褐藻胶进入钙质溶液获得的,后者含有的钙离子会持续向海藻酸钠液滴中心扩散,并取代海藻酸钠分子中的钠离子将分子连接在一起形成凝胶;反向球化是添加乳酸钙的液体(或自身含钙质的液体)进入褐藻胶溶液形成的,钙离子是从液珠内部向外扩散与海藻酸钠发生反应,形成凝胶外膜。“从品尝口感上说,正向球化做出来的小球,在入口咬破的时候,有明显的薄脆感,放得越久里面越充实,最后会变成一个比较紧的类固体物质。反向球化的效果则是球里面充满液体,表皮破了就爆开,必须尽快食用。”郭红晓说。
而凝胶化则是通过添加凝胶剂(增稠剂),将液体转变成不同稠度的啫喱。将凝胶剂放在水中加热,凝胶分子就会均匀地在水中舒展开来。而这时候“天罗地网”也已经被它们悄然布下,只等液体冷却,水分子就会被锁进凝胶的网状结构,赋予其水润Q弹的口感。分子料理使用的大量凝胶剂来自大自然,如面粉、玉米淀粉、鸡蛋、Agar 琼脂(海藻提取物)等。
乳化、液氮速冻
液氮的应用也是分子料理的重要工艺手段之一,厨师利用液氮极低的温度对食物进行急速冷冻,通常用于制作冰激凌,或将水果、蔬菜浸入液氮几秒钟,使香气更容易释放出来,且表面十分酥脆。
乳化技术一开始主要是指把水、油混合在一起的过程,典型的应用就是做蛋黄酱。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一代乳化剂大豆卵磷脂的出现,人们还发现了乳化技术更多的应用,比如做泡沫。泡沫是由大量空气进入液体产生的。而乳化剂除了可以让两种互不相容的液体融合在一起之外,还可以减少水和空气之间的张力,从而获得稳定的泡沫。现在,大豆卵磷脂已经是分子料理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乳化剂,它能帮助厨师做出味道和颜色都异常丰富的泡沫。
其实分子料理就在我们身边
分子料理可以说是米其林餐厅们最为青睐的烹饪艺术了,但是如果囊中羞涩,去不了米其林餐厅,是不是就和分子美食无缘了?
郭红晓表示,分子料理并非高大上,它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棉花糖、豆腐、松花蛋、果冻、奶粉等都是分子料理,只是中国的食品行业并没有将这些食品加工技术的名称定义为分子料理。
以承载着许多人童年回忆的街边棉花糖为例,蔗糖晶体一进入棉花糖制作机,热量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喷射出的糖丝已不再是原来的形态,而是由无数线状的玻璃状的糖组成,绕在一起就像是蓬蓬白雪。这样一说,分子料理“高大上”的形象是不是瞬间幻灭了?
此外,郭红晓指出,米其林餐厅只是把食物做得更加科技化、精细化,其实中餐也可以将分子料理技术带入煎煮烹炸中。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日益发达,相信分子料理将会走向家庭化、普及化,不一定非去高档米其林餐厅,才能享受到分子料理的美味。
>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张 蕴
小伙伴们心心念念的中秋佳节就要到了,这一中华传统节日,除了阖家团聚、品茶赏月之外,剩下的重头戏就是大快朵颐了。然而在吃腻了中华料理、日本料理、印度料理、各种西餐之后,似乎再难有什么美食能让人们眼前一亮,那么这个中秋不妨试试光听名字就很“高大上”的分子料理吧。
先别急着流口水,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到了法国美食总统奖获得者、餐饮业国家级评委、“中国分子厨艺教父”郭红晓,带你提前品味分子料理背后的科学。
用科学技术做出不一样的美食
郭红晓有着百余堂分子美食烹饪课程的授课经验,他介绍,分子美食学就是用科学的方式去理解食材分子的物理、化学特性,然后创出“精确”的美食。
提出分子美食一词的并不是某位大厨,而是匈牙利物理学家尼古拉斯·库提(Nicholas Kurti)和法籍化学家艾维·提斯(Herve This)于1988年提出的。1969年,在牛津大学任教的尼古拉斯·库提开始从科学角度研究食物,曾提出含有酶的菠萝汁可令肉质更柔软,以及低温慢煮等煮食原理。
而分子料理则是将科学家研发的科学方式、烹饪理论,用于做菜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高科技的烹饪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加上精确计量手段,通过化学物理方法,制造出最奇妙的食物的过程。”郭红晓说,分子料理就是把食物看成一个一个分子的综合体,改变食物本身的味道,制造惊奇。比如它可以让马铃薯以泡沫状出现,可以让荔枝变成鱼子酱状,也可以把巧克力做成意大利面的样子……
后厨少了锅碗瓢盆多了实验设备
走近分子料理的后厨,仿佛走进了一个现代科学实验室。
郭红晓介绍说:“区别于传统烹饪的煎炒烹炸、锅碗瓢盆,分子料理走了另外一条路——用电气化、医疗、科研、制药、航天等领域的机械设备来烹饪做菜。”
匀浆机、冷冻干燥机、蒸汽加热炉、真空蒸馏机、试管、X光、离心机甚至超生波……有这众多高科技设备的加持,才能改变食物的构造和性质,使食物分子分解、形态转化、香味提纯等。
“比如医院X光机可以用来检查鱼骨头;蒸馏仪器可以运用于香料(迷迭香、薄荷、百里香、香菜)的提炼;离心机可以用于食材提纯,让蔬菜汁的颜色更加清澈;液氮可以用于酱汁的瞬间冷冻、食材的解体(可将西红柿变成独立的颗粒状)同时达到菜肴的冒烟视觉感。”郭红晓说。
不一样的料理有不一样的“绝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料理也被玩出了各种花样。其中运用较多的不外乎真空低温慢煮、液氮速冻、乳化、球化、凝胶化等,那么这些技术到底都是怎么回事呢?
真空低温慢煮
低温慢煮技术在18世纪已经出现,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正式被运用在餐厅的菜品制作上,是众多米其林大厨热爱的一种烹饪技术。该技术是以科学化研究,找出每种食材的蛋白细胞受热爆破温度范围,从而计算出爆破温度以内,用多长时间把食物煮熟最好。
郭红晓表示,真空低温慢煮技术是一种将烹饪材料放置于真空包装袋中,再放入恒温水浴锅中,以65摄氏度左右的低温长时间炖煮的烹饪方式。真空包装烹饪能够减少材料原有风味的流失,在烹饪过程中能锁住水分并且防止外来味道的污染。这样的烹饪方法可以让材料保持原味而且更富有营养。同时真空烹饪也能防止细菌的滋生,让材料更有效地从水或蒸汽中吸收热量。
凝胶化、球化
“球化是分子料理最常见、最著名的技法之一。”郭红晓说,球化又分正向球化(也叫基础球化)和反向球化。从制作过程上说,正向球化是褐藻胶进入钙质溶液获得的,后者含有的钙离子会持续向海藻酸钠液滴中心扩散,并取代海藻酸钠分子中的钠离子将分子连接在一起形成凝胶;反向球化是添加乳酸钙的液体(或自身含钙质的液体)进入褐藻胶溶液形成的,钙离子是从液珠内部向外扩散与海藻酸钠发生反应,形成凝胶外膜。“从品尝口感上说,正向球化做出来的小球,在入口咬破的时候,有明显的薄脆感,放得越久里面越充实,最后会变成一个比较紧的类固体物质。反向球化的效果则是球里面充满液体,表皮破了就爆开,必须尽快食用。”郭红晓说。
而凝胶化则是通过添加凝胶剂(增稠剂),将液体转变成不同稠度的啫喱。将凝胶剂放在水中加热,凝胶分子就会均匀地在水中舒展开来。而这时候“天罗地网”也已经被它们悄然布下,只等液体冷却,水分子就会被锁进凝胶的网状结构,赋予其水润Q弹的口感。分子料理使用的大量凝胶剂来自大自然,如面粉、玉米淀粉、鸡蛋、Agar 琼脂(海藻提取物)等。
乳化、液氮速冻
液氮的应用也是分子料理的重要工艺手段之一,厨师利用液氮极低的温度对食物进行急速冷冻,通常用于制作冰激凌,或将水果、蔬菜浸入液氮几秒钟,使香气更容易释放出来,且表面十分酥脆。
乳化技术一开始主要是指把水、油混合在一起的过程,典型的应用就是做蛋黄酱。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一代乳化剂大豆卵磷脂的出现,人们还发现了乳化技术更多的应用,比如做泡沫。泡沫是由大量空气进入液体产生的。而乳化剂除了可以让两种互不相容的液体融合在一起之外,还可以减少水和空气之间的张力,从而获得稳定的泡沫。现在,大豆卵磷脂已经是分子料理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乳化剂,它能帮助厨师做出味道和颜色都异常丰富的泡沫。
其实分子料理就在我们身边
分子料理可以说是米其林餐厅们最为青睐的烹饪艺术了,但是如果囊中羞涩,去不了米其林餐厅,是不是就和分子美食无缘了?
郭红晓表示,分子料理并非高大上,它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棉花糖、豆腐、松花蛋、果冻、奶粉等都是分子料理,只是中国的食品行业并没有将这些食品加工技术的名称定义为分子料理。
以承载着许多人童年回忆的街边棉花糖为例,蔗糖晶体一进入棉花糖制作机,热量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喷射出的糖丝已不再是原来的形态,而是由无数线状的玻璃状的糖组成,绕在一起就像是蓬蓬白雪。这样一说,分子料理“高大上”的形象是不是瞬间幻灭了?
此外,郭红晓指出,米其林餐厅只是把食物做得更加科技化、精细化,其实中餐也可以将分子料理技术带入煎煮烹炸中。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日益发达,相信分子料理将会走向家庭化、普及化,不一定非去高档米其林餐厅,才能享受到分子料理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