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徐家汇体育公园的规划升级,上海老牌饭店鸿瑞兴万体馆店上周日(7月9日)正式闭店。万体馆店是鸿瑞兴的旗舰店,2000年开业,以“姑苏面点,海派行菜”为特色,深受市民喜爱。小编了解到,虽然鸿瑞兴万体馆店和大家说了“再见”,但想购买鸿瑞兴产品或就餐的顾客,依旧可选择前往鸿瑞兴的其他门店。
其实,像“鸿瑞兴”一样的老字号,在上海依旧留存许多。它们不仅传承着一份份经典的“本帮滋味”,也保留下这座城市舌尖上的记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其中较为有名的老字号,看看你都去吃过没。
上海老饭店
上海老饭店,创建于清光绪元年,原名“荣顺馆”,“老饭店”是上海口语中表示“老地方”的意思,回头客众多,因此更名为上海老饭店。
上海老饭店坐落于上海豫园,以本帮菜见长,油爆河虾、虾子大乌参、八宝鸭、草头圈子、八宝辣酱等菜式都是“老饕”必点的美味。2013年,上海老饭店被国务院文化部任命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在上海老饭店正式挂牌。上海老饭店不仅是本帮菜的一个代表,更是一面旗帜,说到“老字号”,很多上海市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有“品味源头上海菜,驻足百年老饭店”的美誉。
地址:福佑路242号
绿波廊
和上海老饭店一样坐落于上海豫园的“绿波廊”,名字里更多了一份恬静。1979年成立的绿波廊,寓意“春水绿波诗意浓,回廊朱阁景情媚”。因其临近九曲桥,可边赏美景边用餐,食客也是络绎不绝。
除了“浓油赤酱”的本帮菜,绿波廊的特色还有各类点心,枣泥酥、眉毛酥,桂花拉糕都做得一级棒。而作为上海的五星餐馆,绿波廊曾招待众多国家政要:伊丽莎白女王、古巴领导人科斯特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20余批国家元首在这边留下过身影。今年4月,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等一行来沪考察参观,在绿波廊午餐,厨师制作的小点心就深深吸引了他。
地址:老城隍庙内豫园路115号(近九曲桥)
梅龙镇酒家(南京西路总店)
很小的时候,小编看过一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春风得意梅龙镇》,在这部电影中,汇集了当年红极一时的吴倩莲、陈小春、焦恩俊等港台明星,可小编的心却被“梅龙镇”这三个字勾了去,电影中“梅龙镇”的原型,就是现在总店仍坐落于南京西路江宁路口的“梅龙镇酒家”。
梅龙镇酒家创于1938年,创办人是个京剧爱好者,店名取于古典京剧《游龙戏凤》中的一个地名。昔日梅龙镇酒家是上海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聚会佳地,如今,依旧风光不减当年。“梅家菜”的蟹粉鱼翅、干烧明虾、水晶虾仁、富贵鱼镶面、干烧四季豆等近百款传世经典菜肴,被列入中国名菜谱。
地址:南京西路1081弄22号(近江宁路)
老正兴菜馆(福州路店)
老正兴是上海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曾被誉为“饭店之王”,去年更被评为米其林一星饭店。清同治元年(1862年),无锡人蔡正仁、卓人兴在上海佛陀街摆摊,经营卤肉豆腐、炒鱼粉皮、炒肉百叶等家常饭菜,很受吃客欢迎。两人又合伙开饭馆,经营河鲜海味菜肴,以二人名字中的“正”和“兴”字,取名“正兴馆”。“正兴馆”开张就把住了“货真价实、选料精细,色香形皆佳”的十三字真传,没几年便成为上海滩一家有名气的菜馆。
1955年底,周恩来总理、陈云副总理在山东路东号老正兴用餐后,提议在北京也开设一家分店。不久,福州路邻近西藏路处的一家老正兴迁到北京前门商业区,成为当地颇具特色的饭庄。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曾来老正兴品尝海派佳肴,并欣然题词:“老正兴菜馆美食”。
地址:福州路556号(近浙江中路)
王宝和酒家
座落于福州路的王宝和酒家,始于清朝乾隆九年,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是上海最早的酒家之一,以专营清水大闸蟹及王宝和老酒闻名于世。凭借二百多年来保证提供最顶级大闸蟹的不传之密,王宝和从来都是中华老饕们的首选品蟹之地,到今天更是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大闸蟹爱好者们到上海后的必到之处。而其蟹粉小笼和蟹壳黄的用料扎实,味道让人惊艳。
地址:福州路603号(近浙江中路)
金门大酒店(华侨饭店)
金门大酒店,曾更名为“华侨饭店”,听老一辈的人说,这家饭店很上档次,以前多数都是接待外宾的,不然也是很有身份的人才会去那里吃饭。不知道是不是因此得名“华侨饭店”。金门大酒店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有了80多年的历史,依然保存了古朴、典雅的意大利精美风格,透着浓浓的异国情调。
招牌菜“佛跳墙”,一盅汤材料十足,海参、鱼翅、鲍鱼等应有尽有,汤头也非常浓郁,吸引很多老客人慕名而来。
地址:南京西路108号(近西藏中路)
扬州饭店(黄浦店)
老上海人都知道,要吃淮扬菜,就去扬州饭店。那里的狮子头、鸡火干丝、响油鳝糊、元宝虾、扬州炒饭可都是“吃耳光都不肯放”的美味。
上海扬州饭店是以经营淮扬风味菜点而著称于市,由扬州著名厨师莫有财三兄弟创建,并逐步形成了驰名中外的“莫家菜”。
“莫家菜”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火候,原汁原味,甜咸适中,南北皆宜。著名菜点有:水晶肴肉、莫家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炝虎尾、蟹粉汤包、火腿萝卜丝酥饼、开葱酥饼、扬州煨面等。深受中外宾客的青睐;烹饪厨师多次到香港、新加坡等地进行技术表演,博得海内外同行的赞誉。
地址:福建中路345号(近南京东路)
红房子西菜馆
红房子西菜馆开设于1935年,原名罗威饭店、喜乐意(CHEZ LOUIS), 1935年创始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法式西餐馆之一,上海海派西餐的代表餐厅。
在上海,不少人学会吃西餐是从红房子开始的。虽然沪上的西餐厅越开越多,西餐的口味也历经变革,但红房子在老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如一。牛排加浓汤的经典搭配,依然是很多上海人不变的选择。据说,张爱玲当年就爱吃红房子西餐,梅兰芳先生也曾到访,并最终为“红房子”定名。
地址:淮海中路845号(近茂名南路)
小绍兴酒家
上海人对吃鸡情有独钟,尤其是白斩鸡,非常符合老上海胃口。
每每想吃白斩鸡,上海人一定会第一时间想到小绍兴。小绍兴创始于1943年,创办人是章润牛、章如花兄妹。“说起白斩鸡,就数小绍兴。”已成为上海人的一句口头禅,“美好人生,鸡不可失。”这句广告语让小编记忆犹新,脆脆的白斩鸡鸡皮,带点血丝的鸡肉,裹上浓浓香香的酱油,送入口中的那一刹那,就是美好人生的真实写照。
小绍兴的白斩鸡鸡肉又滑又嫩,这和他们始终坚持在南汇定点设有专门的养鸡场,并专业喂养这些食材密不可分。
地址:云南南路69-75号(近宁海东路)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80多年前,这首朗朗上口的歌谣唱遍黄安(现湖北省红安县)。伴随着革命号子《黄安谣》的传唱,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的第一枪,并走出了两支长征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
时值盛夏,记者来到了位于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红安。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之一,革命的火种从这里点燃,燃遍了巍巍大别山。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讲解员程星告诉记者:“从1923年建立党组织,到1949年全国解放,先后有14万红安儿女投身革命。其中有名有姓、登记在册的烈士达22552人。”“小郎哥当红军上前线,莫忘翻身日子甜,消灭敌人要勇敢,才能保卫新政权。”这首曲调优美的《送郎当红军》再现了当年红安百姓争当红军的场景。
小小七里坪,家家有烈士,村村有将军,处处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红军长征途中,最先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就是在这里重建的。
1932年10月,为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在红四方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部队集中起来,重建红二十五军。在檀树岗,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排好队,呼口号,欢迎我红军,欢迎战士们。快送糍粑,快送草鞋,拥护我红军。”传唱至今的民谣述说着当年百姓夹道欢迎红军的热闹场面。
倒水河畔,七里坪上,许葛楼村,闵氏祠堂,红二十五军司令部就设立在此。被誉为红二十五军“军魂”的杰出指挥员吴焕先曾住在这里指挥作战。青砖、条石、黑瓦、兽头记录了这位年轻政委赤胆忠心的革命情怀。
1934年11月,吴焕先率领红二十五军,怀着见到党中央、见到毛主席的强烈愿望,孤军北上,开始长征。当地群众含泪送别这支始终坚持战斗在根据地的部队。“九送红军上高山,一阵北风一阵寒,问一声啊红军哥,几时人马再回还?”
漫漫长征路,由于部队没有电台,与中央失去联系,吴焕先曾多次说:“消灭敌人一个团也不如缴获一部电台,有了电台就可以听到中央的指示了。”途中,吴焕先从敌人的报纸上得知中央红军的目的地是陕北。为了策应中央红军,牵制敌人力量,他带领战士们主动出击,截断西兰公路达18天之久,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兵力,以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中央红军换取了宝贵的时间。为此,红二十五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吴焕先身中7弹,壮烈牺牲。20多天后,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成为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队伍。
红安县档案馆馆长辛向阳说:“在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冲破重重围追堵截,途中还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当他们得知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后,积极响应,为中央红军胜利结束长征当了向导,起到了开路先锋作用。”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起来。”在七里坪镇长胜街,76岁的红军后代邓胜先老人为记者们唱起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据辛向阳介绍,《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准确出处已难以考证,但红安人都相信,这首民谣就是从这里传唱开来的。
如今的长胜街,依然保存着红四方面军指挥部、苏维埃中西药局、合作饭堂、革命法庭等旧址。那参差错落的马头山墙,鳞次栉比的店铺宅居,意境幽古的石板街面,已成为七里坪镇一段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责任编辑:罗伯特)
者:黄泽秋
1963年上半年,我上初三,政治课学习毛主席著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为配合政治学习,省里编了一本乡土教材《安徽革命史故事》,其中有一篇为“立夏节起义”。读过这篇课文,我才知道1929年5月6日立夏节那天,安徽省金寨地区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发动和领导了威震神州的立夏节起义。
立夏节起义的故事梗概是,安徽与河南交界处有个丁家埠,1929年5月6日,打入那里地主武装民团内部的共产党员周维炯等人,以过立夏节为由举办晚宴,收拢枪支、撤换岗哨、灌醉反动军官。周维炯一看时机成熟,摔杯为号,只听杯盘哗啦一片,共产党员全部掏出手枪直指民团团长。早已埋伏在周围的赤卫队员一拥而入,取下挂在墙上的几十条长短枪。同一晚,周边七八个乡镇上千农民组织暴动成功。起义后第三天,各处暴动武装会师金寨县斑竹园,成立鄂豫皖苏区第二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32师,周维炯任师长,大家同唱一首红军战士自编歌谣:
大别山哟峰连峰,出了个英雄周维炯,打入民团闹暴动,闹得江山满天红。
这首歌谣如今被收入刘家松编著的《锦绣安徽》丛书《六安卷》,使人们在红色歌谣的传唱中真切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八月桂花遍地开》也与立夏节起义息息相关。立夏节起义胜利后,为发展苏区教育,党委派罗银青在果子园佛堂坳模范小学任校长。当时正值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农历八九月间),为庆祝红色政权的诞生,永葆红色江山,罗银青触景生情,心潮澎湃,写下了四段《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兹录首段歌词: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新呀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农友们呀啊,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歌曲明确提出要建立红色江山,跟着共产党打出新世界。罗银青给歌词配上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民歌曲调“八段锦”,在模范小学以打花棍的表演形式进行编舞。首演由方子翼、方太森、肖大清、刘昔祥、吴文彬、涂诗银、黄祖德等16人组成,每人用一根系有红绸的花棍,花棍上捆有铜钱,舞起来哗哗作响,赏心悦目。10月初,在斑竹园长岭岗举行的第一区苏维埃成立大会上,《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舞表演大获成功,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罗银青把油印好的歌曲散发给参会人员,当场进行了教唱。会后,少共县委将这支歌曲油印发给各团支部、各乡苏维埃政府,要大家学唱。
《八月桂花遍地开》由于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心声,很快传遍鄂豫皖苏区。后来,随着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成了全国各解放区人民最喜爱的一首歌曲。全国解放后,它成为象征红军和苏维埃时期的一首代表性歌曲。1961年八一建军节,空政文工团首次把这首歌编入大型歌舞《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1964年,李焕之将其重新改词编曲,收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亮相。这两次轰动全国的演出,确立其红色经典的历史地位。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时指出:“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值此建党百年之际,抚今追昔,我的耳畔仿佛又响起那首诞生于鄂豫皖苏区的红色歌谣,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红色江山的浴血征程。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3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