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视觉
如今,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受骗上当的新闻。理财欺诈、保健品推销、“以房养老”骗局,甚至传销、非法集资……特别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人口加速老龄化这样一“快”一“老”的新趋势下,针对老年人的骗局也呈现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特点。即使媒体频频曝光提醒,即使不少老人文化程度较高,但仍会掉入陷阱,这背后有哪些社会原因与心理原因?老年人怎样才能远离陷阱?每个人都将老去,如何从制度层面堵漏洞、补短板,让老人们安享晚年?希望我们的报道能推动更多人关注这些问题。
——编 者
“骗老”陷阱五花八门
除了保健品消费,收藏品投资、高额借款、高息理财也成为老年人受骗重灾区
“我妈一向勤俭,没想到买保健品这么肯花钱。”天津市河西区居民王霞无奈地说。她的母亲陈英娥今年65岁,是一名退休教师。“一开始她出去遛弯,经常拿回免费鸡蛋、香油、毛巾等,我也没多想,后来她买回几盒保健品,说是可以治疗高血压,花了她3个月的退休金——9000多元!”
王霞觉得这钱花得不值,劝母亲哪里不舒服就去医院看,不要听信保健品推销员的话。陈英娥却反驳:“我觉得有用就行,再说我花的是自己的退休金。有人买了十几万元的药呢,我花这点你就心疼?”
陈英娥所住的社区有4家养生馆,里面坐满了老年人。店员在门口看见老人就“爷爷奶奶”地叫得亲,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免费赠送、夸大药效等方式一步步让老年人“上钩”。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朱蓓薇说:“保健品销售中,个别企业夸大宣传,主要受害群体就是老年人。”济南市老年人防诈骗维权中心发布的《老年人法律观念及维权意识现状调查报告》显示,32.6%的老年人曾遭遇过诈骗,是诈骗的主要受害人群,其中以营养保健品诈骗为主。
近年来,欺骗老人消费的花样越来越多。比如,以投资养老公寓为名,以高额回报、提供养老服务为饵,引诱老年人加盟投资;通过举办所谓的理财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等方式,引诱老年人投钱。
62岁的北京市民杨楠,没有任何收藏经验,偶然认识了一名收藏品公司的工作人员,被“忽悠”购买了一幅“名人字画”,花了10万元。之后,又有一家自称是拍卖公司的人说可以帮她找客户,将收藏品卖出去,但需要交一笔过海关及鉴定、拍卖的费用。杨楠将5万元汇过去后,再也联系不到对方。
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对1万名老年人开展的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调查显示,保健品消费、收藏品投资、高额借款、高息理财成为老年人被骗的重灾区。
老人被骗原因复杂
经济上有不安全感,情感上被家人忽略,管理上有不少漏洞
“投了3万元,就这么打了水漂。”提起几年前的“e租宝”理财投资,天津居民刘东气不打一处来。
当时,70岁的刘东和朋友一起到天津市某写字楼听投资理财课,高额回报让他心动。“儿子每月要还房贷,还要供孙子上学,压力很大,我想多帮帮他。”抱着侥幸心理,刘东投了3万元。没想到,半年后,刘东发现这里人去楼空,“别说利息,本金也没了着落。”刘东叹口气。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老年人的骗局越来越多。即便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不少也难逃骗子“手掌心”。老年人为何这么容易被骗呢?
——缺少经济安全感。
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是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的受益者,有一定储蓄,但普遍缺乏投资理财观念和知识。特别是年轻时没有个人养老规划,退休后收入锐减。很多人不仅指望不上子女,还可能被“啃老”,这都让退休后的老年人倍感经济压力,缺乏财富安全感,容易落入骗子的圈套。
——心理需求被家人忽视。
朱蓓薇说,一些保健品公司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长寿或者患病又不愿意去医院的心理,通过销售人员游说,甚至是雇托儿设局欺骗。而家人往往忽视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平常我们工作太忙,业余时间还得陪孩子上兴趣班,确实和父母交流的时间不多。”王霞说。
进入晚年,人的体力和精力都在衰退,需要家人关怀。“老年人对关爱、归属的渴求使得骗子有机可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蔡浏阳说,“骗子们不会一开始就向老人推销保健品,其营销过程会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循序渐进地骗取信任。”研究发现,年轻人通常根据对方的行为决定是否投资,但是老年人做决策时容易轻信看上去“靠谱”的面孔。
——正规老年服务市场发育不足。
陈英娥退休后不爱跳广场舞,也没什么去处。王霞说:“我偶尔陪她逛街,她总说那都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适合老人的商品太少了。”目前,许多正规金融机构、营养机构、医疗机构等忽视老年群体需求,很少深入基层开展专门知识讲座,反而让不少骗子占领了这块市场。
蔡浏阳认为,老年人对传统媒体普遍有较高认同度,一些出现在电视或报纸上的假“专家”“教授”虽然屡被曝光,但还有很多老年人蒙在鼓里。“应尽量多地科普相关知识,让老人接收正确的信息。”
——相关部门监管缺位。
“钱要不回来,骗子抓起来有啥用?”刘东感慨。“相关执法部门在处理老年人骗局案件时存在监管有漏洞、执法有盲区的现象。”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刘俊海说,很多案件不能及时处理,无法给老年人一个说法,再次伤害老年人。
据了解,监管部门打击违法推销保健品,主要看是否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但很多商家有正规的手续,销售人员往往暗地里向老年人肆意夸大功效,很难取证。对此,法律界人士建议,保健食品常常以会议形式营销,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禁止宾馆、厅堂等场馆机构出租房间用来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由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建立房屋租赁信息实时登记平台,让上述场所保证不为保健食品虚假宣传、欺诈销售等会议营销活动提供场所,从硬件上斩断虚假宣传的销售链。
别让骗局继续害人
老年人伤财伤心又伤身,“骗老”竟成为一种新职业
“我爸总念叨钱白瞎了,有时候还自言自语,我真担心他会抑郁。”刘东的儿子刘建民很发愁。
“我妈只吃保健品,结果没控制住血压,造成视线模糊,去一趟医院,花了不少钱。”王霞说。
“老年人受骗后,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对他人信任度明显降低,家庭成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老人精神上造成很大压力,严重时可能会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陷入消极状态。”蔡浏阳说。
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往往给受骗老人及其家庭造成很大危害。有的老人被骗走多年积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家人关系紧张;有的因服用保健品不当而出现身体不适,甚至人财两空。
更严重的是对社会的危害。由于违法成本远远小于违法收益,行骗老年人竟然成为一种新“职业”,一些年轻人甘愿充当陌生老年人的“孙子孙女”骗钱谋生,不寻求正当职业发展。“高收益使违法分子猖獗,污染社会风气,助长不劳而获、见利忘义的不良风气,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刘俊海直言。
蔡浏阳建议,如果家中老年人被骗,家人不应一味责备,而应给予足够的关爱,多陪伴老人,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多沟通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多为老人普及知识,给予适当提醒。此外,子女与其责怪老人,不如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维权,或到公安机关报案。
“老年人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迷信理财产品、保健品,其实天上哪里会掉馅饼呢?”刘俊海提醒受骗老年人及亲属,要注意保存证据,如协议书、保证书等。
“相关监管执法部门,比如工商、食药监、公安等,应铸造监管合力,消除监管盲区,形成监管网络,针对老年人骗局建立无缝衔接的预防和打击机制。”刘俊海说,消费者协会也要做好消费者教育工作,按时发布消费警示;投资者保护公司、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应加强老年人风险教育工作,实现协同共治。
此外,社区等基层组织以及老年人子女也要从多方面入手,帮助老年人了解新信息、认清骗局、提高警惕,为老年人“扎好篱笆,看紧钱袋”。(记者 林丽鹂 吴 科)
创于清光绪十三年,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137岁的吴裕泰见证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位于北京东四北大街的北新桥总店是吴裕泰的创始店,自2020年升级第五代门店形象后,百年老店呈现出古朴底蕴和时尚活力的双重气质。
“只此青裕”袋泡茶系列、茉莉花茶味冰淇淋……吴裕泰秉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从产品研发、营销方式、数字化改革等方面发力,创新产品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旧时的北新桥商业环境和人文状况是老北京风情画卷的一角,如今的吴裕泰北新桥总店正将那一缕茶香不断延长。
升级门店数字化转型
1月18日,走进吴裕泰北新桥总店,印有“佳节佳茗”的红色拉花、生肖龙玩偶、促销主题海报等装饰品,花茶、红茶、绿茶、岩茶、白茶等各类新品礼盒堆头映入眼帘,一派“龙腾”的红火景象。全新的自助购一体机在店内格外显眼,不时有顾客在机器前选购。
吴裕泰门店升级支付系统,提升顾客体验。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摄
除了自助购一体机,吴裕泰还升级了支付系统。吴裕泰高级经理高然对新京报记者介绍,以往消费者进店购买散装茶叶时,在柜台称好后,需要拿着小票到收银台支付,再拿小票到柜台取茶叶,不是很便捷。如今通过数字化转型,全面应用的PC秤(收银机与条码秤的结合体)和自助购一体机,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结账方式,节约了排队时间,也极大地提升了顾客体验。
数字化转型还延续到了线上。“如果你恰巧在吴裕泰门店附近,打开小程序就可以即时下单,后台会根据地址自动匹配门店,有时候是店员送货,也可以选择自提,下班后直接带走。”高然说。
以数字驱动的企业管理发展模式,可以更好地赋能百年老店。吴裕泰在线上开设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商城,定期在抖音、快手、爱逛进行直播带货,网上销售每年呈两位数增长。做优实体店,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门店升级为第五代店铺,加速推进私域O2O(“线上到线下”的商业模式)项目落地加盟店,使之成为体验店。转型升级的吴裕泰,强化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的市场格局,走在了老字号焕发新光彩的前列。
创新产品吸引年轻人
在吴裕泰北新桥总店,两位外地游客正在购买吴裕泰冰淇淋。一位游客说,“以前总觉得茶是父母或爷爷奶奶那一辈喝的,这几年我也开始慢慢喝茶了,吴裕泰的抹茶冰淇淋很知名,这次来北京专门打卡。”
虽然做茶叶,但吴裕泰早已将眼光放在了茶的衍生品上,抹茶冰淇淋就是吴裕泰近几年长盛不衰的热卖品。高然说,“很多顾客就是吃了我们的冰淇淋或喝了我们的茶饮后,开始慢慢接受茶叶,并成为忠实顾客。”
而地处繁华商业区和旅游区的吴裕泰茶庄,还现制现售茶味冰淇淋、开设“茶水吧”,快捷、时尚、健康的茶饮吸引年轻人,王府井店、前门店、雍和宫店、香山店、牛街店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吴裕泰还开发茶月饼、茶粽子、茶饼干、茶蛋糕、茶爽无胶口香糖、抹茶拿铁等茶食品,“只此青裕”袋泡茶也爆火,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这款产品的“自来水”(自愿对产品进行义务宣传的团体或个人)。
文创联名盛行的当下,吴裕泰牵手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属品牌国博美馔,以馆藏《百花图》为设计灵感合作推出了花语茶言国博联名礼盒。2022年,双方再度联手升级打造四季茶礼,将国博馆藏的“四季山水画卷”与茶文化结合。据高然透露,吴裕泰正与东北知名冰品企业马迭尔共同研发产品,将冰淇淋复刻为包装产品售卖。
对吴裕泰而言,创新的目的是培育潜在消费者。面对正在成为消费中坚力量的00后、Z世代年轻消费者,吴裕泰千方百计在品质、品种、品位三方面下功夫,用心做茶,专业做茶。百年老字号吴裕泰,在创新中愈发年轻。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卢茜
手起家
开店2个月开上宝马
3年拥有15家加盟店
1000份产品半小时卖空
……
这份“创业成绩单”
来自浙江海宁一位27岁的姑娘
而她
居然是靠卖这样东西……
创业卖凉皮
几年时间胖了40斤
说到凉皮,大家会冒出怎样的词?有人说是陕西特色小吃,有人说是路边摊。但在川妹子张潇眼里,这是她餐饮梦想的起点。
2017年,从一碗凉皮开始,到如今单店每天卖出三、四百份凉皮,以及拥有15家加盟店。可以说,3年时间,她把一份小小的凉皮变成了一个大大的创业品牌。
可能你对张潇的名字感到陌生,她就是“潇洒姐”。
上午10点,在南郊小区东门口,远远就能看见几辆外卖小哥的电瓶车停在一家小店门口,等着拿外卖。
见到张潇的时候,她正忙着分装凉皮调料,“我们每天10点打开外卖平台,订单就陆续开始了,这些调料必须事先准备好,不然根本来不及打包。”
眼前的这位川妹子,眉目清秀,眼睛大大的,今年27岁,老家在四川绵阳,来海宁已经15年了。
“我要澄清一下,我不是吃凉皮胖了40斤,是吃其他美食吃的!”说到自己创业以来最大的变化,她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身材,可能骨子里对美食有一种深切的渴望,3岁时便跟着奶奶学做菜,“在我们村里,他们都会开玩笑地叫我‘爱做饭的小姑娘’。”
至少换过20次工作
却选择做最苦最累的餐饮
事实上,在开店卖凉皮之前,张潇从事过很多行业,“我做过房地产销售、文秘、前台、幼师、主持人……至少换过20次工作!因为经常换工作还和家里人吵过很多次,他们觉得我不稳定。”她笑着说,谁知最苦最累的餐饮行业她一做就是5年。
2015年时,张潇和朋友去上海玩,在路边一家小吃店买了一份凉皮吃,觉得远远没有家乡的凉皮好吃,渐渐萌生了把家乡美食带到海宁的想法。
“当时我还在上班,下了班后先自己做几份请朋友尝,没想到得到了一致好评,口碑也一点点传出去了。”
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二年夏天,突然接到一个大订单:200份凉皮。“那天我就喊了我妈来帮我,两个人从凌晨3点一直忙到了中午11点,终于顺利把200份凉皮交到了客人手里,也就是那时候起,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开一家拥有自己品牌的凉皮店,要把原本很接地气的凉皮做得高大上。”
2017年5月,“潇洒姐”凉皮终于有了门店,为了节约成本,选在了小区里。“既然要开店,那就必须了解各种美食口味,只要有空我就会跑出去找美食吃,海宁很多小巷里的美食就连本地人都不知道呢!”可能是一次次试吃,原本身材苗条的她,短短2个多月就胖了近30斤。
为了把记忆里的家乡美食带到海宁,她特地赶回四川老家,和奶奶学做四川特色的辣椒油,“我的凉皮最灵魂的部分就是这一味调料,结合了四川辣椒油和凉皮水,带着麻辣的同时,还有一些芝麻香气,客人都很喜欢这样的味道。”
每天晚上收工后,张潇就一个人在店里熬第二天要用的辣椒油。“有一两次是我教老公来做,但我一尝味道就发现不对,立马补救,从此再也没让他碰过调料了,男人做事真的太粗心了!”听到这里,在一旁负责打包的老公忍不住笑了笑,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如今,夫妻两人共同打理着这家凉皮店。一到饭点,还有三、四名员工进行流水线操作,从切凉皮、分装调料、码料到最终打包完整,一气呵成。
店庆爆单大卖
外卖骑手都要抽调增援
“其实一开始我要创业卖凉皮,我爸妈是极力反对的,觉得这是不务正业,而且餐饮行业很辛苦。”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张潇眉头微微皱了皱,她告诉记者,最早的时候从做凉皮到送凉皮,都只有她一个人,“有一年夏天,最热的时间段我都在外面送凉皮,开个电瓶车、穿着拖鞋就出门了,整个人又黑又胖,真的很辛苦,但听到客人说我家凉皮好吃,我就觉得必须坚持下去。”
让她感到惊喜的是,原本不大能吃辣的本地客人,如今已经能接受她家的辣度了。去年,她在单一的凉皮基础上渐渐融合了海宁味道,比如减少了麻的口感,并且推出了大排凉皮、酱鸭凉皮等。
就这样靠着口碑,“潇洒姐”凉皮渐渐有了名气,不论是外地客人还是本地客人,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凉皮。
最让她难忘的是2018年店庆的那三天,一共卖出了1500斤凉皮,“我妈在店里帮忙,最后累得病倒了,就连专门切凉皮的阿姨都觉得太累辞职不干了。”也是因为不想太辛苦,今年5月的店庆活动,张潇只做了一天,没想到依旧是忙到爆。
5月20日那天,外卖平台专门针对她的店庆活动开会,商讨如何应对各种问题,并且负责人就待在店里帮忙打包,同时抽调其他片区的骑手过来增援。如此“待遇”是否有必要?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店庆前一天就熬通宵备料,准备了1000份,结果第二天10点开始上线外卖,半个小时后就卖空了,每年店庆都是这样的情况。”张潇说。
简单的凉皮
她想做成自己的品牌
2018年开始,陆续有人来找张潇加盟她的凉皮店,如今在海宁其他镇(街道)和杭州、湖州等地开出了15家加盟店,对于这样一份创业成绩单,记者问道:“会不会很意外?”没想到得到的回答却是简单的三个字:“不意外。”
张潇说,她的创业初心便是做一个属于自己的餐饮品牌。“一开始我卖12元一份凉皮,遭受过很多质疑,他们觉得5、6元一份的凉皮你为什么卖这么贵,但其实我在用料、包装上都花了心思,成本也比别人要高,只是想做一份有品质的凉皮。”
也正是这份用心,让她尝到了创业的甜头。“开店2个月,我就用卖凉皮赚的钱买了一辆宝马汽车,还是为了给客人们送凉皮用,哈哈。”
当记者问到接下来会有什么打算时,张潇思考片刻后回答:“想把重心放在培训上。”其实开出那么多加盟店,朋友们都说她笨,“他们担心我把配方都教给别人了,自己店生意会变差,但我不这样认为,美食的本质是分享,让更多人知道‘潇洒姐’,吃到‘潇洒姐’,这样才能传播得更远更久嘛!”她的眼里充满了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