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在古代遇见外国人,该怎样交流?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4
核心提示: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语言种类丰富,同时,与外部经济贸易、国事访问也十分频繁。在古代,如果与不同语言的人对话,该如何听懂


< class="pgc-img">

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语言种类丰富,同时,与外部经济贸易、国事访问也十分频繁。在古代,如果与不同语言的人对话,该如何听懂对方在说什么呢?其实,只需要一种人出马,就能快速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翻译。


从事翻译工作的职位,自古已有之。他们在促进民族融合、国与国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01 翻译的来历

早在夏代,文献中有描述“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可见那时候就有翻译交流活动了。


到西周时期,出现了半官方的翻译人员,在《礼记》里有记载。其中提到,“象”是指负责翻译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官,“寄”是指负责翻译东方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官。另有“西方曰狄,北方曰译。”这都是最早一批的翻译官。


从这些称谓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流动范围受限,翻译仅针对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


< class="pgc-img">


由于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是当朝统治者的心腹之患,属于最大威胁之一,帝王对其重视程度,远高于其他类别。久而久之,“译”就成为了最流行的一种称谓,而“象”、“寄”、“狄”则变得相对冷门,逐渐销声匿迹。后来,这些翻译官被统称为了“像胥”。


那么,“译”这个字,前面是怎么加上“翻”字的呢?原来,这归因于佛教的传入,梵文佛经需要转换成中文,佛经译者就在“译”字前加“翻”,最终形成了“翻译”一词。南朝梁代高僧释慧皎,在《高僧传》中,就很早使用了翻译这个概念,著作多处可见“翻译”一词。


02 翻译的起步

周朝的很多少数民族部落,没有自己的文字,需要仅凭口头语言,翻译成当时的甲骨文和金文,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还有一些国家的语言,需要先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再辗转翻译几次,才能最终转换成汉语,过程特别复杂。比如《尚书》里记载的,周成王时期,为了翻译越裳国的语言,三个翻译官转换了九次,才完成翻译任务。


所以,即便是翻译一段话,都需要好几个人手,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且只能保证部分内容准确,这极大的限制了翻译事业的发展。


< class="pgc-img">


秦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叫“典客”。到了汉代,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外交流愈加频繁,对翻译人员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出现了“译官令”、“九译令”、“译官丞”这些翻译职位。虽然官阶和地位不高,依然非常重要。


比如在汉武帝时期,设置了“大鸿胪”,掌管边疆事务。下面的“译官令”,还有辅佐他的“丞”,就是负责外交事务的人员。

还有设置在西域各附属国的“议长”,也是翻译和外交官。


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去了一个人,叫甘夫。甘夫本是被汉朝军队俘虏的匈奴人,张骞在大月氏国访问期间,他充当了向导和翻译。等到张骞再回长安城,之前的随从人员几乎全军覆没,唯有他的匈奴妻子和甘夫,一起活着回来。


此番行程,虽然张骞没有实现出使目的,却开辟出了丝绸之路,也让翻译官这个群体变得炙手可热。为此,朝廷专门开设了学校,进行外语教学,培养翻译类人才。


翻译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却依然停留在口译层面上,直到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随着印度佛经得以翻译,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有文本的笔译。以安世高译《明度五十校计经》为代表,古代翻译事业进入到新阶段,即大规模外文翻译阶段。同时,安世高还最早翻译了介绍天文知识的佛经,即《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


这时候主要靠直译,翻译内容比较生硬,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 class="pgc-img">


在三国时代,翻译官有了新的称谓,叫做“译使”。他们依然归属大鸿胪,除了负责外国使节来华翻译,还要负责我国人员出外访问翻译。


晋朝开始,佛教盛行,为了引进国外的经书,出现了大量的“译场”。这种机构,既有国家主持开办的,也有私人募资兴建的,里面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翻译各类佛经。其中,由高僧释道安主持的译场,最为出名,像《四阿含经》、《阿毗昙经》等,都是他们的翻译代表作。


释道安依然坚持直译,主张译文不增不减。而另一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则提出了“意译”的概念,主张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改动。


从北魏以后,民族大融合,外族交流愈加普遍,掌管翻译事务的官员,被称为了“通事”,即沟通传达事物的意思。


03 翻译的发展

在隋唐时期,佛经的翻译量达到一个高峰。唐朝设置的“鸿胪寺”,是主管民族和外交事务的机构,其中的翻译人员被称为“译语”,据史料描述“并计二十人”。


此外,中书省也有译语,很多为胡人,他们不仅熟悉少数民族语言,也十分精通汉语。而朝廷之所以喜欢选用胡人翻译,是因为在汉人中间,能主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量极其有限。中书省也会在适当时间,将翻译官安排下来,派发到鸿胪寺工作。


译语这个官职,相当于从七品,虽然地位不高,却非常重要,往往被委以重任,派往国外出访。同时,他们把少数民族的书籍和艺术作品,进行翻译整理,为留存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北宋初期,朝廷依然支持佛经的翻译。但是到了后来,开始禁止一部分不符合统治要求的译本。


< class="pgc-img">


北宋僧人赞宁,在所著《宋高僧传》中,明确解释了什么是翻译,“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复加之为翻也。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左右不同耳。由是翻译二名行焉”。


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译”不只是“译”,还要再加上“翻”,译和翻刚好一正一反,译文与原文既相对、又重合。


宋朝为了获取更多的少数民族信息,熟悉对方的文化,特别重视翻译工作。在组织生员考试时,特意增加了一项内容,那就是翻译女真、契丹和西夏文字内容。


相对应的,西夏会安排一些贵族子弟,负责翻译汉文典籍。辽国就专门设立了翻译机构,并针对译官的升迁,出台了一系列详细规定。而金国,也设立了“译经所”和“弘文院”,掌管翻译事务,将大量的汉文经典和史料,转换成了女真文。


宋代的对外贸易活跃,翻译自然必不可少,像广州、泉州这样的港口城市,民间翻译盛行。有的地方官员,为了依靠关税收入升迁,也会主动学习翻译,方便与外商交流。


到了元代,由于疆域广阔,横跨欧亚大陆,需要很多翻译官,他们再次被称为“通事”。而没有纳入编制的,是一些西方俘虏,他们同样担任着翻译任务。


当时的官方文字,是八思巴文,朝廷为了将之译成蒙、汉、藏等文字,特设了“蒙古房”,专门培养翻译。这些人才,对吸收中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 class="pgc-img">


明代的航海业发达,中外交流非常普遍。当时设立的翻译机构,叫“四夷馆”,隶属于翰林院,专门负责笔译。负责口译的,则是“会同馆”。同时,出现了负责欧洲事务的通事。


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入中国。西学科技翻译,成为潮流。朝廷成立了翻译局,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逻辑学、医学等方面的译著,展现在了国人面前。


其中最早的译本,是《欧几里得原本》,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最后改名《几何原本》。中文名称“几何”一词,即由此而来。


文学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金尼阁和张赓合译的《伊索寓言》,这是一个选译本,包含寓言二十二篇,由金尼阁口授、张赓笔录而成。


那些传教士们,也向西方翻译中国经典文学。比如最早译到西方的中国书,就是《明心宝鉴》。这一本劝善启蒙书,由明末来华传教士罗明坚,用西班牙文译成。而利玛窦翻译了《四书》,使用的是拉丁文。


到了清代,朝廷将翻译机构“四夷馆”,更名为了“四译馆”。在乾隆时期,四译馆与会同馆实现合并,成立了“会同四译馆”。当时还有一个著名翻译人才,就是和珅,他同时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这一特长对他的上位,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而英国使节马戛尔尼访华时,也是他负责接待的。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翻译官的地位,始终在七、八品上下徘徊。直到经历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后,翻译受到更多重视,这个官职在外使馆的等级,才达到了正五品。


< class="pgc-img">


在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提议下,清廷于1862年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了“同文馆”,聘请了外教,专门培养通晓英、法、俄等语种的人才。同文馆的学生,需要八年才能毕业,要求十分的严格。


从1876年起,清朝开始在国外设立使馆,海外留学人数也日渐增多,我国翻译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04 多才多艺的翻译家

虽然古代的翻译官,不如想象中那般风光,历史存在感有限。但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仍然有一些翻译家,为后世留下了传奇故事。


比如东汉时期的安世高,他是第一位到中国传播佛法的外籍僧人、翻译家。安世高原本是安息国的太子,自小熟读佛经。长大以后,他将王位让于自己的叔叔,然后出家为僧。


安世高到达中国都城洛阳以后,天资聪慧的他,很快就掌握了汉语知识。他立即着手开展翻译工作,日积月累,所译经书达到了三十五种之多。自他开始,中国正式有了佛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翻译家,叫鸠摩罗什,他的主攻方向,是印度佛学思想体系、中印文化交流。


< class="pgc-img">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是天竺贵族,年轻的时候逃难到西域龟兹,娶了龟兹王的妹妹为妻,生下了鸠摩罗什。所以准确来说,鸠摩罗什不是天竺人,而是我国少数民族,龟兹人。


鸠摩罗什在六、七岁的时候,就跟随母亲一起出家了。他所处的时代,汉译佛经种类丰富,但以直译为主,翻译内容十分生硬,晦涩难懂。于是,鸠摩罗什提倡意译,并且融合进文字美学,从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翻译方式。


他一生的翻译作品数量惊人,据称达到了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并且传播到了古代日本和朝鲜,成为了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


唐代最有名的翻译家,当属玄奘。他十三岁时出家,精通印度语。贞观三年(629),玄奘从长安出发,去往印度。在游历各地后,于贞观十九年结束行程。


回国以后,玄奘一头扎进了翻译事业中。在十九年的时间,翻译佛经达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更为难得的是,他还主持了译场工作,为朝廷培养了不少翻译人才。


明代的翻译家代表,有马欢和徐光启。


< class="pgc-img">


郑和下西洋时,由于马欢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被选为了随从翻译官,他不仅要进行口译,还要负责笔译。回国以后,马欢将下西洋的考察结果,写成了一本书,名为《瀛涯胜览》。这本书,成为了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原始资料。今日我国的南沙群岛,还有一座以他命名的“马欢岛”。


徐光启是明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他对西方科学极为重视,出于兴趣爱好,努力学习外语,开始了翻译工作。


他和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并且主持翻译了《泰西水法》、《测量法义》等科学著作,同时参与了西方哲学书《灵言蠡勺》的译本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翻译完《测量法义》后,徐光启触类旁通,亲自撰写了《勾股义》 和《测量同义》两部书籍。


徐光启不仅是汉译拉丁文数学书的第一人,还推出了一系列几何名词,比如点、线、面、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斜方形、平行线等等,都是他发明创造的,在数学领域可谓贡献巨大。


< class="pgc-img">

严复


清朝末年,翻译家严复,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人。他翻译了很多西方著作,比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等。


特别是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一标准直到今天,依然是翻译界公认的经典论述。


05 翻译者的操守

在古代,翻译其实是一个高危职业。比如职业道德方面,胡乱翻译是最大的忌讳。早在西汉时期,就出台了约束翻译官的法律,其中明确规定:凡翻译人员,有欺诈伪造的行为,将根据出入量的多少,判以不同的刑罚;如果导致错判他人极刑的,翻译人员也将被处于相应的极刑。


唐代的《唐律疏议》,也制定了对翻译欺伪的处罚,“致罪有出入者,证人减二等,译人与同罪”。朝廷同时还要求,翻译人员必须签字画押,表示对该文书负责。


到了宋代,继续沿用唐律,在《宋刑统》里的规定,与《唐律疏议》如出一辙。


明清时期,利用翻译工作之便,谋取私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对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危害。清代的张之洞,就曾经破获过一个大案,那是一个叫李文廷的人,给德国人当翻译,他曾经假借外国人名义,向官府诈骗银两,这个事件,在当时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如果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力量。那么,翻译,则是各种文化交融的桥梁。因此,每一名以此为业的人,不能违背的首要准则,就是“忠实”。



参考资料:《中国翻译通史》、《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翻译活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

潮剧,因形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俗称“潮调”、“潮音戏”、“白字仔戏”,明末已在闽南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上海,以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的地区。

< class="pgc-img">


潮剧,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潮剧是上千年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

“莫夸骑鹤下扬州,渴慕潮汕数十秋,得句驰书傲子女,春宵听曲在汕头。”老舍、曹禺先生一再叮嘱,要十分珍惜潮汕文化遗产,把富有地方特色的潮剧传承和发扬光大。


< class="pgc-img">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阳麻沙出版的《荔镜记》剧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时,吸收南音的音乐曲调。据清顺治《潮州府志》载:明末清初,潮剧是“杂以丝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风声调”。乾隆版《潮州府志》载:“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操土风”,“声歌轻婉,闽、广参半。”演出剧目的唱白以闽南方言杂潮语,故清李调元认为“潮音似闽”。

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它于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class="pgc-img">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传统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我国戏曲在12世纪至13世纪形成北方杂剧和南方戏文(南戏)。北杂剧在宋金原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至元代达到繁荣;南戏是12世纪初叶,在浙江温州首先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宋元二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南戏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传,形成了弋阳腔(江西),海盐腔、余姚腔(浙江),昆山腔(苏州),以及泉潮腔(闽南粤东)等声腔剧种。

艺术特点


< class="pgc-img">


生:小生、老生、武生、丑生(花生;三花生)。

旦:青衣(乌衫)、闺门旦(蓝衫)、衫裙旦、彩罗衣旦(花旦)、乌毛、白毛(老旦)、武旦。

净:文净、武净、丑乌面。

丑: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裘头丑、长衫丑、褛衣丑、老丑、小丑、女丑。


< class="pgc-img">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乌衫旦(青衣)、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


< class="pgc-img">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目、谢吟、杨其国、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陈丽华、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刘小丽、张怡凰、吴奕敏、许笑娜、郑舜英、李玉兰、吴玲儿、郑健英、孙小华、王少瑜、林初发、黄映伟、林舜卿等等。

唱腔


< class="pgc-img">


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以及犯腔犯调。潮剧活五调为潮剧唱腔中最富地方色彩、音律最特殊、历史最久远的唱腔,现今公认的活五调唱腔最好的为范泽华和陈銮英。

帮声


< class="pgc-img">


帮声在全国各地方剧种中并不多见,而潮剧唱腔历来就有帮声的传统,这种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在《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等明代潮腔刻本中,就已经有早期帮声形式的存在了。潮剧的帮声,以女声帮唱为主,有时也有男声帮唱、男女声混合帮唱。在长期的演出中,潮剧帮声艺术得到逐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多种帮声形式,如句末的帮唱、拖腔和高音区的帮唱、重句与衬句的帮唱、同台合唱、后台歌等等。

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文武畔、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潮剧的伴奏音乐分文畔和武畔两个部分。文畔即管弦及弹拨乐器,武畔是打击乐器。

文畔乐器:


< class="pgc-img">


弓弦类:潮州二弦、椰胡、提胡、中胡、大胡、板胡、大提琴、倍大提琴等

吹奏类:潮州大中小唢呐(俗称“的禾”或“大、中、小吹”)、潮阳笛套等

弹拨类:扬琴、秦琴、月琴、三弦、大三弦、琵琶、中阮等

武畔乐器:


< class="pgc-img">


皮革类:大鼓(又称战鼓)、低音鼓、中鼓、哲鼓、苏鼓

木革类:潮州手板、低音板(木鱼板)、中音副板、高音副板

铜质类:深波、曲锣、斗锣(又称战锣、撑锣)、苏锣、月锣、钦仔(又称空仔)、九仔锣、铜钟(现已少用)、铜磬、深波钹、苏锣钹、钹仔、吊钹、号头(吹奏类)

特色乐器:

二弦潮州弦诗乐的领奏乐器,在潮剧伴奏中称为头弦,执掌头弦的人称为头手。潮州二弦的形成约有200多年历史,由古代拉弦乐器奚琴演变,经过大广弦,竹弦,"投"(剑麻根)弦,最终在梆子腔剧种影响下形成。


< class="pgc-img">


椰胡历史悠久,在福建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甘露寺戒坛(建于北宋天禧三年,重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飞天乐伎中,已有拉椰胡的乐伎了。少算也有三四百年,它是闽南以至潮州地域音乐文化的代表,可见渊源久远。椰胡早年制作,椰壳作弦筒,竹作弦杆、竹弓"投"(剑麻)丝,用海中蚶壳为马,一派南海风韵,近代改木为杆、竹弓马尾、保留蚶壳为马。

戏服

潮剧戏服,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官阶区别和等级区别,并反映在服装的式样(款式)、颜色和图案花纹上。


< class="pgc-img">


就式样来说,皇帝穿龙袍,朝臣穿蟒袍,地方官(州县府官)穿官袍。告老官员及贵绅穿对襟十团帔;学士、公子、儒生穿项衫;小贩、童仆等穿短衣裤。妇女方面,皇太后及各级夫人穿蟒袍;公主、皇妃穿宫衣;贵族小姐及名门闺秀穿古装;老妇穿十团帔、中青年妇女穿对襟花帔村姑、婢女穿彩罗衣裤。武职人物,主帅及大将穿大甲(靠);偏将、小将穿小袖甲或蟒甲;御林军穿武铠(铠甲);武士穿小袖服(箭衣);侠士穿武装;兵卒穿褂衣裤;公差穿公差服;道士穿道袍;和尚穿和尚衣;犯人穿囚衣。


< class="pgc-img">


颜色的使用也分等级。金黄色为皇帝(或地位最高的神仙)专有,其他人物不得用,比中蟒袍,常有黄、红、青、白、黑五色,其黄蟒为皇帝穿,朝廷命官穿其他色蟒,如状元、巡按(小生)穿红蟒,廉正的官员(老生)穿青蟒或白蟒,包拯历来穿黑蟒,但一般为奸诈的(乌面)皇亲国戚所穿。这是蟒袍的主要颜色,舞台上根据同类人物,也有用绛红、深蓝、紫红、银灰等的色蟒。


< class="pgc-img">


戏服的图案和花纹制作,其等级也十分严格。比如潮剧的官袍,在胸前及北背各缀上一块彩绣叫"补子","补子"绣上飞禽,武官绣走兽。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溪、八品鹌鹑、九品黄鹂、无品练雀。六品彪、七品狼、八品犀牛、九品及无品海马。

双棚窗

先前,潮剧常用“双棚窗”这种形式来抢棚脚,吸引观众。一般在角色不多的折子戏中运用,由两组演员同台同时表演,如“双柴房”、“吴汉双杀妻”等,以显示该戏班的演员阵容雄厚,唱做齐整。谢吟先生编的文明戏《迎风山》,门内门外有一段双棚窗,也得到赞赏。


< class="pgc-img">


如《刘章下山》中《害媳》一场,就是运用双棚窗这个传统手法,把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中发生的,却有着共同命运的事件集中在同一个舞台上,交叉进行演出。舞台被“隔”成两半,一边是金灯红幔的延寿宫,演奔父丧而来的王子刘肥身遭吕后,幽禁深宫之事;一边是阴森可怕的冷宫,演吕党残杀其媳刘盈之妻及其爱婢的悲剧。两边戏合起来,把吕后篡权、杀戮异已的丑恶面目和残酷手段刻划得淋漓尽致。这种别开生面的艺术手法,既可以避免场次重复,收到话分两头交代故事,还能取得互相衬托感人更深之效。

戏台

潮剧初时的演出规制只是席地而演的“涂脚戏”,经过在田野中草草搭台演唱的“摔桶戏”阶段以后,才渐次出现戏棚为“六柱”、“九柱”、“十二柱”、“十四柱”……甚至“二十四柱”的“竹帘戏”,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广场戏的雏形。


< class="pgc-img">


广场戏的戏台有固定和游动两种。固定戏台一般建在关帝庙、妈宫前或私人庭园中,如揭阳北门关帝庙古戏台、澄海莲阳古戏馆和潮州廖厝围卓兴庭院戏台等。现时此类戏台已成古迹,无实用价值。游动戏台一般多临时构筑于乡镇广场或野地高埠之处,有时亦搭于村前秋收后的田埕上,演过即拆。这便是现时我们经常可见的戏台。


< class="pgc-img">


如果我们将这两种戏台同我国其他地方的戏台作一比较,就可以知道,潮剧广场戏的固定戏台与我国古代戏曲剧场的主要形制如宋代的“勾栏”、清末的“茶园”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即一般均为土台或石台,呈四方形,三面敞开,一面设上下场门,观众围观。


< class="pgc-img">


但潮剧广场戏的游动戏台却真正是潮汕的“土特产”,具有独特别致的风格。 这种游动戏台最大的优点是构搭简便而又实用。早期的踮脚戏棚多为六柱,竹竿为架,桐油帆布或谷笪覆顶,木板铺台,色帘作幕,整体似“厂”字状。我们从现收藏于潮州市博物馆的清康熙年间潮州画家陈琼所作《修堤图》中的“演戏庆功”画幅中便可以看到这样的六柱戏棚。及后广场戏的戏棚没有根本性变革,所用材料及构搭方式与此类“竹帘戏”大同小异。只是台子搭得大一些,多为12柱,一般阔、深均为16米,高8米,棚顶改用竹篷,并从“前平后垂”改为“双泻水”,竹帘也改用大幅布幕,舞台周围加用谷笪圈严,只露舞台正面,两侧加悬素色帐幛,弦乐和打击乐从竹帘后移居棚前两侧帐幛后,分开成文武畔(武左文右)。这样的规格已与汕头市区大观园戏院的正规戏台基本无异。在农村这样简便的戏棚上能演出与城市戏院规模相当的潮剧。

潮剧剧目

《琵琶记》(演蔡伯喈、赵五娘故事),是一个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宋代南戏已把它搬上舞台,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中所录的早期戏文《赵贞女蔡二郎》,就是演“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

此外经典剧目有《荔镜记》《告亲夫》《刘明珠》《苏六娘》《井边会》《芦林会》《杨令婆辩本》《闹钗》《扫窗会》《辞郎洲》等。其中《杨令婆辩本》、《扫窗会》、《闹钗》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

“微型潮剧”铁枝木偶戏

潮州铁枝木偶戏俗称“纸影戏”,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也是潮汕民间戏剧艺术的一朵瑰丽之花。系由南宋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的皮影戏演变而来。清代以后,为满足观众视觉欣赏需要,艺人们逐渐把舞台蒙上的白纸去掉,把偶像从平面改为圆身,于是“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在当时称为“圆身纸影”。


< class="pgc-img">


到二十世纪初,潮州一带的铁枝木偶戏班纷纷参照当时的戏剧舞台,改用绣帘作为幕布,台上再摆上小桌子、小道具用于表演,偶身也改用木头削制,曲调改唱潮剧曲目,至此潮州木偶戏就初步形成了。 潮州铁枝木偶偶像由连在后面的三枝铁枝操纵,保留了皮影操纵特点;剧目、表演动作、音乐唱腔与潮剧相同。

卡通潮剧


< class="pgc-img">


韩山师范学院的学生开发的卡通潮剧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流派艺术


< class="pgc-img">


潮剧名家大师主要有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陈学希、叶清发、刘小丽、张怡凰、吴奕敏、许笑娜、郑舜英、李玉兰、吴玲儿、郑健英、孙小华、王少瑜、林初发、黄映伟等等。

演出习俗

潮俗好戏之风,由来已久。清康熙蓝鹿州《潮州风俗考》载:“梨园婆娑,无日无之……举国喧阗,昼夜无间。”“无日无之”说明演戏的频繁性;“昼夜无间”记录了日夜连演通宵达旦的淫滥程度。旧时村镇“请戏”,分“日夜戏”与“午夜戏”两种。前者从上午10时起鼓,至午餐歇鼓;下午3时左右续演,至晚餐歇鼓,晚上7时多夜戏开始,一直演至翌晨天明为止。后者从下午3时左右起鼓,至晚餐歇鼓;晚上夜戏一样演至天明。


< class="pgc-img">


潮俗祭祀之风甚炽。旧时的演戏活动,多围绕着祭祀活动举行。祭祀对象大抵两个方面:一是姓氏宗族祖先;一是村社的社神(俗称“地头神”)以及其它各类神明。潮地人文有其特点,历来是“聚族而居”,因而宗祠和神庙(俗称“老爷宫”)星罗棋布,大异他州,祭祀活动也很有组织。宋元以前每逢祭祀须“奏音声、以谢神贶”,大概到了明代以后,这种“奏音声”便多被戏曲所代替。

< class="pgc-img">

《揭阳县志·风俗》载:“仲春祭先祖,是月多演戏;谚谓‘正月灯,二月戏’。”可是辛亥革命以后,宗族祭祖的演戏活动已日见减少,而配合祭神谢神的演戏习俗仍十分活跃。及至抗战开始,潮汕沦陷,民生困苦,戏班大批流散,这个习俗才大大衰减。

正月游神戏

< class="pgc-img">

正月在过去农事还不忙,潮汕各地普遍举行游神的娱乐活动,音乐舞蹈与戏剧活动最为热闹。但潮阳却是“正月游灯,二月游神”。

三月妈生戏

< class="pgc-img">

潮州、揭阳、汕头沿海各地遍立“天后圣母”庙。旧历三月廿三日为圣母神诞,俗谓“妈生”,皆极隆重;演戏谢神,尤以渔民区为甚。

五月龙船戏

< class="pgc-img">

旧历五月初五,潮州、揭阳、汕头各地水乡普遍举行赛龙舟活动,有些村社并要请戏凑热闹,有的向邻村借龙舟,也得以戏还礼。

丢彩

< class="pgc-img">

丢彩即喝彩,是潮剧观众的一种习俗。“竞以青蛙白镪掷歌台上,贫者辄取巾帻衣带便面香囊掷之,名曰丢彩。次日,则计其所值而赎之,伶人受值称谢,争以为荣。”这是乾隆《潮州府志·社会》所记载的现象。清代末期则“随棚恶少,三五成群,俗谓之交沙客;掷果抛衣,以博小旦一顾,谓之谢目箭。”(王定镐:《鳄渚摭谭》)喝彩捧场习俗,一直延续到建国后。

发展现状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 class="pgc-img">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在广州成立“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2012年9月24日,第四届潮剧节在汕头开幕,潮剧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主编:李欣荣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defaultNoSetting " id="js_content" style="">

苏洵,字明允。人称老苏、老苏先生、文安先生(苏洵曾为文安县主簿)、眉山先生。宋宁宗时李壁请为苏洵定谥曰文,虽未从之请,后世仍称苏文公。另有编礼公、苏主簿、苏寺丞、苏光禄、奉常公等称号。元祐中,以苏辙登朝,赠苏洵太子太师,苏轼称其父为宫师。苏洵健在时,未尝自号老泉,去世后有老泉、老泉先生之称。《石林燕语》记载苏轼谪黄州,号东坡居士,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茔有老翁泉,故云。

苏氏系出高阳,后有苏武,东汉顺帝时有冀州刺史苏章。唐武后时有苏味道,官于眉,其子一人家于眉,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苏洵高祖苏釿,娶黄氏,生子五人。苏洵曾祖苏祜,娶李氏,生子六人(苏宗善、苏宗晏、苏宗昪、苏杲、苏宗晁、苏德)。苏洵祖父苏杲,娶宋氏,生子九人,唯存苏序。苏洵父亲苏序(仲先),娶史氏,生子三人(苏澹、苏涣、苏洵)。苏澹(希白,太白)先苏序而卒。

苏序之女二人,长嫁杜垂裕,幼嫁石扬言。苏序之孙七人:苏澹二子(苏位、苏份)、苏涣三子(苏不欺[子正]、苏不疑[子明]、苏不危[子安]);苏洵二子(苏轼[子瞻]、苏辙[子由])。苏位之子有苏林。苏林之子有苏彭、苏寿。

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二年(己酉年,1009年),苏洵出生。此年,苏序37岁,苏涣9岁,范仲淹(希文、文正)21岁,王荆州9岁,曾公亮(明仲)11岁,梅尧臣(圣俞)8岁,张俞(张愈、少愚、白云居士)9岁,富弼(彦国)6岁,文彦博(宽夫)4岁,张方平(安道)3岁,陈希亮(公弼)10岁,欧阳修(永叔)3岁,韩琦(稚圭)2岁,范镇(景仁)2岁,赵抃(阅道)2岁,程濬(治之)9岁,石昌言(扬休)15岁。石昌言与石扬言为兄弟或堂兄弟,石扬言次子石康伯。

大中祥符三年(庚戌年,1010年),苏洵妻程氏(程濬胞妹)生。程氏为眉山大姓,程濬之父程文应为大理寺丞。

大中祥符七年(甲寅年,1014年),苏洵6岁。苏澹长子苏位出生。

天禧三年(己未年,1019年),苏洵11岁。曾巩(子固)、司马光(君实)、王珪(禹玉)出生。

天禧四年(庚申年,1020年),苏洵12岁。苏颂(子容)出生。

天禧五年(辛酉年,1021年),苏洵13岁。王安石(介甫)出生。

天圣二年(甲子年,1024年),苏洵16岁,苏涣进士及第(后官至都官郎中、利州路提点刑狱)。

天圣五年(丁卯年,1027年),苏洵19岁,娶程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程氏携侍女任采莲而来。任采莲为苏洵之妾,乳苏轼及苏轼亡姊八娘,养苏轼之子苏迈、苏迨、苏过,从苏轼于杭、密、徐、湖,谪于黄,元丰三年(1080年)八月卒于黄州之临皋亭,72岁。是年,程濬中乙科进士。

天圣六年(戊辰年,1028年),苏洵20岁,长女出生,旋夭。

天圣七年(己已年,1029年),苏洵21岁。沈括(存中)出生。

天圣八年(庚午年,1030年),苏洵22岁。眉州青神人陈希亮(公弼)登进士第。

宋仁宗赵祯景祐元年(甲戌年,1034年),苏洵26岁,长子苏景先约生于本年。

景祐二年(乙亥年,1035年),苏洵27岁,幼女出生。

▲1岁(景祐三年,丙子年,1036年),苏洵28岁。苏轼十二月十九日(阳历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山县纱縠行(私第)。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或谓小字同文,行九二,号东坡、东坡居士、老泉山人、铁冠道人、戒和尚、玉局老、眉阳居士、雪浪斋,人称无邪公、仇池翁、毗陵先生、泉南老人、水东老人、东坡道人、仇仙、海上道人、苏仙、黄冈翁、坡仙,赐谥文忠后,人复尊称以文忠。
▲2岁(景祐四年,丁丑年,1037年),苏洵29岁。苏洵长兄苏澹卒。苏涣通判阆州。苏洵经嘉州出三峡经荆门赴京师考试。
▲3岁(宝元元年,戊寅年,1038年),苏洵30岁。范镇、司马光、石扬休为礼部奏名进士,苏洵未中。苏洵回乡,识嵩岳,经轩辕、终南山、长安,越秦岭,登剑阁,过鹿头坡,抵家。苏洵长子苏景先卒。是年,赵元昊称帝,国号夏。
▲4岁(宝元二年,己卯年,1039年),苏洵31岁。二月二十日,苏辙出生。苏辙,字子由,小字同叔,行九三,小名卯君,自号东轩长老、颍滨遗老,人称颍滨、颍滨先生、栾城公、栾城、栾城先生、高安居士、宛丘先生、补阙、子由先生、黄门公、苏黄门、苏门下、苏侍郎、苏循州、少苏公、少公。赠少保,人称少保。赐谥文定后,人尊称以文定。杨金蝉(小苏洵一岁)到苏家,为苏辙保母,亦为苏洵之妾(有人说苏辙为杨金蝉所生)。
▲7岁(庆历二年,壬午年,1042年),苏洵34岁。富弼(彦国)以知制诰使契丹,彭任从行。苏轼始读书。苏洵幼姊(嫁石扬言)卒。
▲8岁(庆历三年,癸未年,1043年),苏洵35岁。苏轼入小学,师张易简,与陈太初同学。张商英(天觉)出生。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上十事,是为庆历新政。富弼为枢密副使。
▲9岁(庆历四年,甲申年,1044年),苏洵36岁。范仲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富弼为河北宣抚使。文彦博知益州。
▲10岁(庆历五年,乙酉年,1045年),苏洵37岁。苏洵命苏轼作《夏侯太初论》。程氏亲授苏轼、苏辙以书。苏轼与程建用、杨尧咨、苏辙在学舍中作《天雨联句》。苏洵与史经臣(彦辅)等至长安、京师。范仲淹罢知邠州,庆历新政失败。富弼罢知郓州。黄庭坚出生。
▲11岁(庆历六年,丙戌年,1046年),苏洵38岁。苏洵次女卒(一记为次年卒)。
▲12岁(庆历七年,丁亥年,1047年),苏洵39岁。苏洵回蜀,又游庐山、虔州天竺寺。苏涣监裁造务。五月十一日,苏序卒,75岁。
▲13岁(庆历八年,戊子年,1048年),苏洵40岁。苏洵曾让苏轼、苏辙从学于刘巨(微之),又师事于史清卿。苏轼兄弟读书于家中之南轩,苏洵名南轩为来风,10岁的苏辙作《南轩记》。王巩、李之仪出生。
▲14岁(皇祐元年,己丑年,1049年),苏洵41岁。苏轼于本岁前后作《却鼠刀铭》。秦观出生。
▲15岁(皇祐二年,庚寅年,1050年),苏洵42岁。苏洵幼女适程之才(程濬长子)。苏涣知开封府祥符县,时包拯为知谏院。
▲17岁(皇祐四年,壬辰年,1052年),苏洵44岁。苏洵幼女受夫家之虐而卒,苏、程两家结怨,程濬为苏轼之舅,苏轼兄弟与程濬之子程之元(德孺)、程之邵(懿叔)自元祐起交往颇密,后与程之才亦释怨。苏轼与刘仲达交往。范仲淹卒。
▲18岁(皇祐五年,癸已年,1053年),苏洵45岁。晁补之、陈师道出生。
▲19岁(至和元年,甲午年,1054年),苏洵46岁。十一月,张方平到知成都府任,访苏洵。苏轼娶青神王弗(王方之女)。苏辙作《夏论》《商论》《周论》。欧阳修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苏洵长姊约卒于是年。张耒出生。
▲20岁(至和二年,乙未年,1055年),苏洵47岁。苏涣以职方员外郎到知衡州任。苏洵到成都拜谒张方平,苏轼从行。苏轼作《正统论》。苏辙作《缸砚赋》。苏辙娶史氏(史瞿之女,15岁)。文彦博、富弼分别为昭文相(首相)、集贤相(次相)。
▲21岁(嘉祐元年,丙申年,1056年),苏洵48岁。传苏轼读书于连鳌山栖云寺及三峰山、实相寺、华藏寺,又传读书于青神上岩,作《中岩尊者洞》诗。苏洵、苏轼、苏辙到成都,张方平(安道,文定)荐苏洵于欧阳修(永叔,文忠)。“三苏”至雅州,拜雷简夫,雷简夫荐苏洵于张方平、韩琦(忠献)、欧阳修(内翰)。“三苏”发成都,过剑门,经凤翔府郿县横渠镇,游崇寿院,经扶风,至长安,五六月间抵京师,馆于兴国寺浴室院。苏洵拜谒欧阳修,上书枢密使韩琦、丞相文彦博、丞相富弼、枢密副使田况。秋,苏轼、苏辙应开封府解,苏轼第二,苏辙亦中其选。石扬休(昌言)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使契丹。裴煜(如晦)知吴江,欧阳修饯行,王安石(介甫)、梅尧臣(圣俞)及苏洵与其会,苏洵与王安石不协。张方平为三司使,苏洵往郑州迎之。
▲22岁(嘉祐二年,丁酉年,1057年),苏洵49岁。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并权同知贡举。苏轼、苏辙应省试,苏轼撰《刑赏忠厚之至论》,并作杂策五首、诗一首,欧阳修置第二,苏辙同时中第。苏轼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三月,苏轼、苏辙(时年19岁)皆进士及第,同时及第者共262人,126人同出身。同年以后交往者有章衡、曾巩、曾布、曾肇、林希、朱光庭、蒋之奇、张琥、吕惠卿、郑雍、章惇(字子厚)、叶温叟、林旦、晁端彦、邵迎、刁璹、梁焘、苏舜举、程筠、傅才元、邓绾、叶世京、家定国、吴子上、王琦、陈侗、莫君陈、蔡元导、蔡承禧、黄好谦、单锡、李惇、丁骘、刘同年、石同年、时同年、孙同年、杨同年、□处善。四月,苏轼之母程氏卒,“三苏”返蜀。十月,苏涣知衡州任满。
▲23岁(嘉祐三年,戊戌年,1058年),苏洵50岁。苏辙始作《诗传》。六月,欧阳修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朝廷召苏洵试策论舍人院,苏洵未去。文彦博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富弼为昭文相,韩琦为集贤相。
▲24岁(嘉祐四年,己亥年,1059年),苏洵51岁。二月,欧阳修免开封,转给事中,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苏轼到成都,与宗兄苏惟简(宝月)过往颇多。王素(字仲仪,王旦第三子)自定州移知成都(前任为宋祁),苏轼往见之,上书为蜀人陈情。苏轼与王素之子王巩(定国)相识。赵抃(阅道,清献)为益州路转运使,苏辙见之于成都。苏轼曾游青神猪母泉,与妻兄王愿(王弗之兄)观鱼。十月,“三苏”离眉州赴京师,途经嘉树、嘉州、龙岩、犍为、宜宾、戎州、合江、渝州、涪州、忠州丰都县、万州武宁县、夔州白帝庙、瞿唐、巫山神女庙、巴东、秭归、峡州。十二月,“三苏”至江陵,在江陵度岁。“三苏”江行诗文一百篇汇为《南行集》《南行前集》。是年,苏洵长孙苏迈出生。
▲25岁(嘉祐五年,庚子年,1060年),苏洵52岁。正月初五日,“三苏”发江陵,途经荆门军、浰阳,渡汉水,至襄阳、隆中,过唐州、昆阳、叶县、许州,在许州苏轼始识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尧夫)。二月十五日,“三苏”至京师,赁居西冈一宅子。自江陵到京师,三人途中所作诗文又73篇,汇为《南行后集》。三月,苏辙授河南府渑池县主簿,未赴。苏轼、苏辙寓居怀远驿。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不赴。苏洵寓雍丘(杞)。八月,苏洵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非官员,无品级),以赵抃等之荐也。十一月,欧阳修拜枢密副使。苏洵作《谱例序》《大宗谱法》,欧阳修亦有《欧阳氏族谱》。
▲26岁(嘉祐六年,辛丑年,1061年),苏洵53岁。苏轼、苏辙仍寓居怀远驿。五月,宋祁卒。蔡襄(君谟)为三司使,苏轼尝与襄论书。净因院大觉怀琏禅师馈以唐阎立本所画《水官图》,苏洵、苏轼作诗。七月,苏洵上书韩琦求官,当年任霸州文安县主簿(从九品),与项城令姚辟修纂礼书。苏涣赴利州路提点刑狱任。八月,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是科参加应试者4人)考试合格,苏轼入三等,王介为四等(此科一、二等一直空缺,三等亦只有苏轼一人)。苏轼除将仕郎、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从八品),知制诰王安石作制(王安石说苏轼之制策“全类战国文章,若安石为考官,必黜之”)。闰八月,司马光上奏后,苏辙入四等。以苏辙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王安石对右宰相有意见,不肯撰词),苏辙奏乞养亲,不赴商州任。十一月十九日,苏轼与苏辙别于郑州之西门,赴凤翔签判任,同行者有马正卿(梦得)。苏轼至长安,与刘敞(原父)剧饮。十二月十四日,苏轼到任,时宋选代崔峄知风翔府,王彭(大年)为监军,张琥为户曹参军,胡允文(执中)为凤翔府属县令。苏轼至孔子庙,观石鼓;过府厅,读诅楚文;游开元寺,观王维、吴道子画;游天柱寺,观杨惠之塑维摩像;泛东湖;登真兴寺阁;游李氏园,吊秦穆公墓;汇为《凤翔八观》诗。尝钩《石鼓文》。是年,欧阳修为参知政事。
▲27岁(嘉祐七年,壬寅年,1062年),苏洵54岁。正月,苏轼至宝鸡、虢、郿、盩厔四县,循终南山向西,游崇圣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中兴寺等处。二月,苏轼始识董传(字至和,洛阳人)。秋,苏轼至长安,与章惇同考试永兴军路、秦凤路应解试士子,作策问。八月,苏涣卒于利州路提刑任上,62岁。苏涣三子:苏不欺、苏不疑、苏不危。苏轼兼凤翔府学教授。
▲28岁(嘉祐八年,癸卯年,1063年),苏洵55岁。四月,赵曙即位,是为英宗。六月,宋选罢知凤翔府任,陈希亮来代,苏轼与之不协。十二月,苏轼小留终南山,新构避世堂。陈希亮作凌虚台,苏轼作记。苏轼与陈希亮之子陈慥(季常)结交。苏洵作《辨奸论》刺王安石。
▲29岁(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年,1064年),苏洵56岁。正月十三日,苏轼与来访的章惇、苏旦、安师孟同游仙游潭,为文记之。秋,夏军攻青边寨,朝廷以王素(仲仪)知渭州,夏军解去。十一月,苏轼上书皇帝论啬养“用之于国,则安静而不劳;用之于身,则冲和而不竭”。十二月十七日,苏轼罢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任。苏轼在任上得唐吴道玄(道子)所画四菩萨以献苏洵。苏轼与文同(与可)始识于凤翔。
▲30岁(治平二年,乙已年,1065年),苏洵57岁。二月,苏轼还朝,除判登闻鼓院。苏辙(时年27岁)为大名府留守推官(从八品),五月到任,差官勾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时王拱辰(君贶)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四月,陈希亮卒,66岁。五月,苏轼之妻王弗卒,27岁。学士院试策,苏轼优诏直史馆(英宗欲授苏轼知制诰,宰相韩琦认为需要历练而改任)。七月,吕公弼(宝臣)除枢密副使。
▲31岁(治平三年,丙午年,1066年),苏洵58岁。二月,苏轼与范仲淹第三子范纯礼(彝叟)遇于京师(范仲淹第四子为范纯粹[德孺])。四月二十五日,苏洵卒。六月,赠苏洵光禄寺丞。
▲32岁(治平四年,丁未年,1067年),苏辙29岁。正月,赵顼即位,是为神宗。四月,苏轼、苏辙归家。苏轼撰祖父苏序之行状,因同年邓绾(文约)求曾巩(子固)作墓志铭。十月,葬苏洵于眉州彭山安镇可龙里——蟆颐山东二十余里老翁泉,称东茔。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曾巩作哀词。苏洵有文、诗集流传。苏辙长子苏迟约生于治平间(苏迟小名苏梁,卒于绍兴二十五年,约90余岁)。
▲33岁(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年,1068年),苏辙30岁。七月,苏轼至成都,又回眉山。苏轼娶青神王介(君锡)幼女王闰之(季璋,时年21岁),王箴(元直)为王闰之弟。十月,苏轼作《四菩萨阁记》。十一月,赠苏洵太子中允。苏轼自居丧至离眉山前及嘉祐间居丧期间,常往来青神瑞草桥,与王淮奇(群,子众,庆源)、杨宗文(君素)、蔡褒(子华)游,王箴亦与游。成都永康军迎详寺钟楼碑,隆州《多心经》,或为苏轼在蜀时所书。苏轼将离眉山,与堂兄苏不疑(子明)别,以坟墓托堂兄苏不危(子安)及杨济甫照管。苏轼过益昌、凤翔、长安,在益昌晤鲜于侁,在凤翔晤张舜民,在长安与范纯仁(尧夫)、王颐(正甫)及弟苏辙会于毋清臣家,再跋《醉道士图》。是年,苏辙次子苏适(仲南)出生,小名苏罗(卒于宣和四年,55岁)。
▲34岁(熙宁二年,己酉年,1069年),苏辙31岁。正月,董传与苏轼会于长安。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约二月初,苏轼兄弟抵京师,居南园。苏轼以殿中丞、直史馆授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王安石素恶苏轼议论异己,让苏轼任闲职)。三月,以苏辙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王安石(介甫)和陈升之(陈旭,阳叔、旸叔)创置三司条例,议行新法。苏轼寄题石苍舒醉墨堂。五月,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论贡举法不当轻改,神宗欲以苏轼修中书条例,王安石以为不宜轻用。八月,苏轼为国子监举人考试官,发策(独断而克、独断而亡,专任而霸、专任而灭,事同功异)为王安石所怒。苏辙除河南府留守推官,未赴。苏辙曾与陈升之、王安石论新法。曾巩(子固)通判越州,苏轼有送行诗。十一月,神宗欲用苏轼修起居注,王安石沮之。苏轼以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十二月,苏轼上《谏买浙灯状》。是年,苏轼上皇帝书,论新法不便。苏轼与赵抃(高斋先生、清献公)游。王巩(定国)来从轼学,为王巩跋所藏真书,应王巩之请作《邓公砚铭》。与驸马王诜往还密切,为之写《莲华经》。王诜,字晋卿,祖籍太原,开封人,王全斌之后。王诜喜书画,其妻为英宗第二女魏国大长公主,本年七月嫁王诜。传苏轼作假山诗刺王安石。陈师锡为欧阳修《新五代史》作序,苏轼有微词,先是曾巩、苏轼就作序事相推未决,于是师锡为之,苏轼尝与修论《新五代史》。
▲35岁(熙宁三年,庚戌年,1070年),苏辙32岁。正月,苏辙差充省试点检试卷官。苏轼跋《内教博士水墨天龙八部图卷》,谓画狗马难于画鬼神非至论,“鬼神非人所见,然其步趋动作,要以人理考之”,画乃吴道玄作。张方平知陈州,辟苏辙为陈州教授。苏轼访杨褒,作《次韵杨褒早春》。二月,苏轼再上皇帝书,论新法不可行。苏轼差充殿试编排官(神宗欲用苏轼为考官,王安石认为苏轼所学乖异,不可考策,乃为编排官),撰《拟殿试策问》。苏轼答刘泾(巨济)书,论近世进人之弊。苏轼上《拟进士对御试策》,不用。苏轼言王安石不知人,不可大用。王安石大怒,说“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今又以不得逞之故,其言遂跌荡至此,请黜之”,又说“陛下何以不黜轼,岂为其才可惜乎!譬如调恶马,须减刍秣,加箠扑,使其贴服乃可用。如轼者,不困之使自悔而绌其不逞之心,安肯为陛下用!且如轼辈者,其才为世用甚少,为世患甚大,陛下不可不察也”。苏轼上奏论叶祖洽试策有议论乖谬处,乞行黜落,不从。三月,赐叶祖洽进士及第第一,苏轼尝奏欲别定等第,不许。苏轼兄弟与刘攽(贡甫)有交往。四月,苏轼尝夜直秘阁,有诗呈王仲修(敏甫)。文同来官京师。五月,苏轼中子苏迨(仲豫、叔寄)出生。范镇举苏轼为谏官。李定不服生母丧,苏轼斥之。七月,苏轼作《跋文与可墨竹》。八月,侍御史知杂事谢景温诬奏苏轼向丁父忧归蜀,往还多乘舟、载物货、卖私盐等事。苏辙生一女,名宛娘。九月,欧阳修作《六一居士传》,苏轼书其后。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曾公亮罢,苏轼尝责曾公亮不能救正朝廷。苏轼与滕元发(达道)相晤。秋,苏轼之侄苏林(十六郎)卒于京师。十月,苏轼跋文同草书,记与刘攽同论李常草书。范镇依前户部侍郎致仕。十一月,苏轼作《文与可画墨竹枯石记》。苏轼迁居开封南门宜秋门外(原住宜秋门内南园)。十二月,韩绛、王安石为宰相。苏轼罢权开封府推官,依旧官告院。苏不欺(子正)授蓬州仪陇令。是年,苏轼与蒲宗孟同朝,与李清臣(邦直)有交往,与宋敏求(次道)论杜诗。苏轼为文同作《墨君堂记》。约是年,毕仲游贻苏轼书戒言。
▲36岁(熙宁四年,辛亥年,1071年),苏辙33岁。岁初,苏轼上韩绛启,迁太常博士(正八品)。春初,文同赴知陵州任,苏轼有诗送行,孙洙以玉堂大砚赠文同,苏轼为铭。苏轼与文同别净因院长老道臻。二月,司马光知许州。苏轼尝过洛阳,赋《一斛珠》(洛阳春晚)。六月,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吕惠卿(吉甫)与苏轼同在馆中,吕惠卿为王安石心腹,苏轼亦因此与吕惠卿为敌。苏轼除杭倅(即杭州通判,知州副手,无官阶,知州经历)。苏轼题文同画竹。苏轼在京师,与王安国(平甫)有交往,与之论诗,为其砚作铭。苏轼与驸马都尉李玮(公炤)有交往,在其家中见晋人帖。传苏轼尝谓王安石《字说》失之凿。七月,苏轼离开京师赴任,苏林之妻及其子苏彭、苏寿同行,先到陈州与苏辙晤,张方平有送行诗,劝以离是非远祸。八月,张方平判南京御史台。傅尧俞(钦之)作济源草堂,苏轼寄诗。文同寄诗苏轼,以“莫吟诗”为劝。苏轼在陈州七十余日。九月,知制诰、直学士院陈襄(述古)知陈州,苏轼有迎襄启。九月,苏轼离开陈州,苏辙送到颍州。苏轼拜谒欧阳修。十月,苏轼至寿州,李定出饯,过濠州、临淮、淮阴、山阳。抵达扬州,与刘攽(贡父)、孙洙(巨源)、刘挚(莘老)会于州守钱公辅(君倚)座上。十一月,苏轼游金山寺,至焦山,登北固山,游甘露寺。过苏州,赋《减字木兰花》。游虎丘,观王禹偁画像。二十八日,苏轼到杭州通判任。杭州辖九县(钱塘、仁和、余杭、临安、富阳、于潜、新城、盐官、昌化),时杭州守(从五品)为沈立,张靓、俞希旦为监司。苏轼与李杞游灵隐寺,与张先(子野)游竹阁。
▲37岁(熙宁五年,壬子年,1072年),苏辙34岁。正月,苏颂赴知婺州途中,与苏轼游西湖。苏轼在官居建凤咮堂、溅玉斋、方庵、月岩斋。二月,苏轼题张次山(希元)寿乐堂诗,作《墨宝堂记》。三月,苏轼答刘恕(道原)简不满王安石新学。四月,苏轼第三子苏过(小名似叔)出生。闰七月,欧阳修卒于颍州。八月,沈立(立之)罢杭守,去杭,苏轼权领州守事,判官妓从良。秋,陈襄(述古)移知杭州。苏轼奉转运司檄,督开汤村、盐官运盐河。十二月,苏轼至湖州,为孙觉作《墨妙亭记》。苏轼到秀州,回杭州。是年,晁补之见苏轼。苏轼始识法芝(昙秀)。高丽使者凌蔑州郡,苏轼责之。
▲38岁(熙宁六年,癸丑年,1073年),苏辙35岁。三月十一日,王素(仲仪)卒,苏辙有挽词。王素,开封人,官至工部尚书。知州陈襄选差僧人子珪等修浚西湖六井及沈公井,苏轼同擘画,春,讫工。春,苏轼嫁甥女于单锡(君赐,君贶),借王诜钱二百贯。四月,文彦博自枢密使以守司徒兼侍中、河东节度使判河阳。苏辙改齐州掌书记,盖为李师中(诚之)所招。十月,沈括察访两浙,苏轼与之论书,沈括还朝,奏苏轼近作诗皆讪怼。苏轼以转运司檄,往常、润、苏、秀赈济灾民。苏轼过苏州时,或遇方惟深,方惟深不喜苏轼诗文,认为苏轼之作“淫言亵语,使驴儿马子决骤”。十二月,苏辙在齐州晤吴复古(子野)。
▲39岁(熙宁七年,甲寅年,1074年),苏辙36岁。四月,韩绛再入相,苏轼有贺启。吕惠卿自翰林学士参知政事。苏轼至常州,跋李后主煜书。苏轼诗中有卜居宜兴意,章惇作诗及之并寄。苏轼到宜兴单锡家。六月,陈襄除知应天府,杨绘(元素)代。苏轼从润州、常州还杭州。八月,陈襄离开杭州,杨绘到任。九月,苏轼移知密州(官制改革后为从五品职,改革前知州无官阶)。12岁的王朝云归苏轼(此前有采菱、拾翠二人可能是苏轼之妾,后离开苏轼到汴京)。苏轼离开杭州,至湖州、苏州。十月,苏轼至润州、扬州、高邮、楚州。十一月,苏轼至海州。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密州辖五县(诸城、安丘、莒、高密、胶西)。苏轼上丞相韩绛书,首陈蝗灾宜量捐秋税或与倚阁青苗钱,论方田均税之患,论手实法害民,论免役法应用五等古法,请京东、河北免榷盐。又上奏状,论河北、京东盗贼。苏轼作《王莽》《董卓》诗。苏辙第三子儿苏虎儿(苏远、苏逊)出生。
▲40岁(熙宁八年,乙卯年,1075年),苏辙37岁。四月,苏轼寄诗刘述,有讥讽新法之意。六月,苏辙作《东方书生行》,讽王安石。八月,韩绛知许州。九月,章惇知湖州,苏轼和其诗以送。十月,罢手实法。十一月,韩琦葬安阳丰安村,应其子韩忠彦所请,苏轼作《醉白堂记》。苏轼稍葺所居园北旧台而新之,苏辙名之曰超然台,作赋,苏轼作记。
▲41岁(熙宁九年,丙辰年,1076年),苏辙38岁。二月,李常(公择)自吴兴来知齐州。四月,文同作《超然台赋》,苏轼书其后。苏轼快哉亭成,文同与苏辙赋诗。九月,苏轼诏移知河中府(陕西路之永兴军路)。十月,宰相王安石罢。十一月,苏轼知河中府告下。苏辙离开齐州回京师,途中上书论时事,乞罢青苗、保甲、免役、市易。苏辙至京师后,寓范镇(景仁)东园。十二月,孔宗翰来代密州,苏轼罢,离开密州,经常山、安丘往京师。
▲42岁(熙宁十年,丁已年,1077年),苏辙39岁。正月初一日,苏轼发潍州,随后至青州。苏辙改著作佐郎(正八品)。苏轼至济南,李常(公择)及苏轼之侄苏迟、苏适来迎。苏轼在济南始见吴复古(子野)。二月,苏轼留齐州月余,与李常剧饮。吴复古归粤。苏轼至郓州,鲜于侁(子骏)留饮新堂,以吴道玄画佛为赠。十二日,苏轼改知徐州(官制改革后为从二品职)。张方平为南京(应天府)留守,张方平辟苏辙为签书应天府判官。苏辙在澶、濮间迎苏轼,苏轼至京师附近陈桥驿,始知徐州告下,不得入国门,寓于城外范镇之东园。三月,王诜(晋卿)送韩干画马,苏轼为题诗。苏轼为苏迈娶石氏(石昌言之孙)。四月,苏轼离开京师赴任,苏辙同行。过南都,见张方平。过宿州,晤曹九章(演父),议曹九章之子曹焕(子文)与苏辙第三女联姻之事。二十一日,苏轼到徐州任。徐州辖五县(彭城、沛、萧、滕、丰)。五月,苏轼、苏辙寄题司马光独乐园。六月,苏辙保母杨金蝉卒于徐州(杨金蝉30岁时为苏洵之妾),68岁。京东路提点刑狱李清臣(邦直)构亭徐城之东南隅,苏轼名曰快哉亭。七月十七日,黄河决于澶州曹村埽。八月十六日,苏辙离开徐州,赴南京留守签判任。“二苏”在徐州始识陈师仲(传道)、陈师道(履常,无己)兄弟。二十一日,黄河水及徐州城下。李清臣赴史馆,孔宗翰为京东路提刑。苏辙至南京(应天府),时张方平以宣徽南院使、判应天府为东太一宫使居南京,时龚鼎臣(辅之)知应天府。九月九日,黄河水穿徐州城下。二十一日,徐州城下水深凡二丈八尺九寸。二十七日,雨止。章惇(子厚)之母卒,苏轼作挽词。十月初五日,黄河水渐退。初,水之临城下也,苏轼禁富民出城,劝禁卒尽力,筑长堤九百八十四丈,发公廪,济困穷,庐于城上,至是城全民安,通判傅裼、钤辖任某亦尽力。十三日,黄河一枝复故道,苏轼作诗。十一月,苏轼为韩干所画马十四匹题诗。是年,王安国(平甫)卒,王安国与苏轼交往颇深。何恭(钦圣)以长诗呈苏轼,欲苏轼推尊王安石,苏轼心不然。
▲43岁(元丰元年,戊午年,1078年),苏辙40岁。自本年起,徐州属京东西路。正月,苏轼为防黄河水侵徐城,上请筑木岸状,从之。闰正月,曾公亮卒。四月,塞黄河曹村决口,名其埽曰灵平。五月,知应天府龚鼎臣为右谏议大夫、知青州。提举醴泉观、兵部郎中陈汝羲知应天府。鲜于侁(子骏)旋以京东西路转运使摄应天府事。秦观过徐州,首次见苏轼,又在南都(应天府)见苏辙,赴京师应举。八月,黄楼成。苏轼长孙苏箪(楚老)出生。秋末,道潜(参寥子)到徐州访苏轼,首次相见。苏轼为滕县时同年建西园题诗,又为其画竹。十月,苏轼跋秦观《汤泉赋》。苏轼上皇帝书,论徐州为京东诸郡安危所寄,兵单俗悍,乞建立利国监冶户武装,乞移南京新招骑射两指挥于徐,并乞兼领沂州兵甲巡检公事,以此自效,陈治盗之法,并请特为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之士,别开仕进之门,以取人材,苏轼在徐州任中,其主张部分得以施行。判登闻鼓院、司封员外郎、集贤校理文同知湖州。十月十一日,苏辙长女嫁文同(与可)之子文务光(逸民)。十二月,苏轼上枢密薛向书,陈国计。苏轼访获石炭(煤炭)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作《石炭》诗,称之为遗宝。苏轼向枢密院长官求江浙一郡,不得。蜀人范百嘉(子丰)之女许嫁苏过。
▲44岁(元丰二年,己未年,1079年),苏辙41岁。正月十五日,苏轼应王巩之请作《王仲仪真赞》《三槐堂铭》(《汴京遗迹志》:三槐堂在仁和门外)。二十一日,文同卒于陈州之宾馆(赴湖州任途中),62岁。二月,张刍(圣民)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三月,苏轼题王羲之书。苏轼罢徐州,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军军州事。苏轼离开徐州,到南京,见张方平、苏辙,以病留南都半月。二十七日,苏轼离开南京,到灵壁镇。过宿州、泗州、龟山。四月,苏轼至高邮,见道潜、秦观,遂载与俱。至金山、京口,过松江。二十日,苏轼到湖州任。湖州辖六县(乌程、归安、安吉、长兴、德清、武康)。七月,苏轼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宣徽南院使、东太一宫使张方平为太子少师、宣徽南院使致仕。晁端彦(美叔)以忍事箴苏轼,不听。二十八日,因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言苏轼谤讪朝政,令知谏院张璪及李定推治,中使皇甫遵到湖州勾摄苏轼前来御史台,罢湖州。苏迈随苏轼北行,王适兄弟送苏轼家人赴南都苏辙处。经扬州、宿州到京师。八月十八日,苏轼下台狱。十月二十日,太皇太后曹氏卒,曹氏于苏轼有国士之知。十二月二十六日,责授苏轼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王诜、苏辙、王巩三人谪降,自张方平以下二十二人罚铜。苏轼下狱后,仁宗之后慈圣光献曹氏及王安礼、吴充尝言于神宗,宜释苏轼,章惇亦救之,至是得释。苏辙贬监筠州盐酒税。
▲45岁(元丰三年,庚申年,1080年),苏辙42岁。正月初一日,苏轼离开京师赴黄州。过陈州,苏辙自南都来见苏轼。十八日,苏轼在蔡州道上。二十日,过麻城春风岭、万松亭。苏轼至麻城岐亭,见陈慥(季常)。二月初一日,苏轼到黄州。时黄州守为陈轼(君式),苏轼与之相得。苏轼寓定惠院(黄冈县东南)。苏辙自南都赴筠州,别张方平(安道)。章惇书来,劝以追悔往咎,苏轼答书颇有激愤之意。鄂州守朱寿昌(康叔)致简苏轼,苏轼提及菱、翠、朝云,菱、翠当为苏轼另二妾。苏轼与潘鯁(昌言)、潘丙(彦明)、潘原(昌宗)兄弟游,潘鯁之子潘大临(邠老)、潘大观(仲达)从游,古耕道、郭遘(兴宗)、何颉(斯举)亦从游。王齐愈(文甫)、王齐万(子辩)居武昌,与苏轼往还甚密。四月,苏轼与江綖、杜沂(道源)及杜沂之子杜传(孟坚)、杜俣游武昌西山。毛渐为晏知止所刻曾巩所编《太白集》作序,苏轼尝谓其中有伪作。文务光(逸民)扶父同丧过黄州归成都,苏轼再为文祭之。苏轼作《卜算子》,张耒、黄庭坚尝题其后。苏轼迁居临皋亭。五月末,苏辙至黄州,随同有苏轼家人。六月,苏辙离开黄州。定惠院为苏轼竹下开啸轩。苏辙游庐山山阳。陈慥到黄州访苏轼。七月,苏辙到筠州盐酒税任。时毛维瞻(国镇)为筠州守。八月,苏轼与苏迈至赤壁。苏轼乳母任氏卒,72岁。陈轼罢黄州,徐大受(君猷)知黄州,孟震(亨之)为倅。九月,文彦博为太尉。吕公著除枢密副使,苏轼有贺启。十月,苏辙12岁之女丧。苏轼与李常(公择)游寒溪西山。苏轼借得天庆观道堂三间,自冬至日起,斋居四十九日。十二月,苏辙作《东轩记》,东轩为其住所。苏轼在黄州晤李琮(献父)。
▲46岁(元丰四年,辛酉年,1081年),苏辙43岁。五月,苏轼略评唐坰(林夫)家所藏永禅师、欧阳率更、褚河南、张长史、颜鲁公、柳少师六人书而书其后。苏轼与王适(子立,苏辙之婿)游武昌西山。苏轼营东坡,马正卿为经纪之,苏轼作《东坡八首》,自是始号东坡居士,盖慕白居易而然。苏轼欲自号鏊糟陂里陶靖节。六月,苏轼作《筠州圣寿院法堂记》。陈慥自岐亭来看苏轼。七月,苏轼作《吴氏浩然堂记》。神宗有意用苏轼成国史,宰相王珪、蔡确不支持。九月,苏轼堂兄苏不欺(子正)卒。米黻(元章)来访苏轼。十一月,神宗欲除苏轼为著作郎,既而中辍。十二月,苏轼作《黄州师中庵记》。李廌(方叔)访苏轼。苏轼为陈慥作《方山子传》。苏迨随苏轼常往来于樊口。
▲47岁(元丰五年,壬戌年,1082年),苏辙44岁。正月,宜都令朱嗣先来访苏轼。二月,苏轼与李婴、吴亮、赵安节、王齐愈、潘丙等游武昌西山题名。毛维瞻致仕还乡,代之者疑为许长卿。孔平仲(毅甫、毅父)监江州钱监。苏轼作雪堂。陈慥、沈辽、毛滂、董钺、王天麟来访苏轼。三月,苏轼到沙湖相田。往麻桥庞安时(安常)家治臂疾。到蕲水。徐禧(德占)来访。与林敏功(子仁)、林敏修(子敬)有交往。苏轼作《上高县学记》。苏轼收大麦二十余石,乃舂为饭,或杂以小豆,妻王氏谓之“新样二红饭”,苏轼记载麦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官制将行,神宗有意用苏轼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为王珪等所沮。四月,苏轼书《眉山远景楼记》。雨后游大愚。高安令罗审礼去官。董钺(义夫、毅夫)归去。五月,苏轼重建武昌西山九曲亭,苏辙为记。陈悎来访苏轼。苏轼与朱寿昌(康叔)简,求学朱砂法。朱寿昌罢鄂守,陈瀚继任。苏轼与客泛舟赤壁,作《赤壁赋》。初秋,柳真龄(安期)来筠州,苏轼、苏辙作诗。八月,苏轼为方竹逸画竹石并跋,时竹逸之友金镜来黄州。九月,巢谷(元修)自蜀来,苏轼使苏迨、苏过从学。苏轼复游赤壁之下,作《后赤壁赋》,从游者有道士杨世昌(子京)。初冬,蔡承禧以淮南西路转运副使按部至黄州,与苏轼相见。本月以后,苏轼自临皋亭迁雪堂。十二月,苏轼与李委等饮酒赋诗。崔闲来黄州,崔闲善琴,苏轼为之作《醉翁操》。岁末,苏轼作《黄泥坂词》。曹九章(演父)之子曹涣到筠州,与苏辙第三女完婚。陈慥访苏轼。是岁前后,刘攽(贡父)贬衡州,过黄州晤苏轼。苏轼与章惇(子厚)简,叙东坡耕居生活。
▲48岁(元丰六年,癸亥年,1083年),苏辙45岁。三月,苏轼与徐大正(得之)、大冶长老等往还。道潜(参寥)来黄州。四月,中书舍人曾巩(子固)卒。五月,苏轼画扇寄蔡承禧(景繁)。七月,罢苏辙兼权筠州学教授,时朱彦博为本路监司。八月,赵吉访苏轼。杨寀(君素)到知黄州任,徐大受(君猷)罢黄守离任。派苏迈到荆南准备买田,苏迈随后到京师谋职。范镇(蜀公)来简约苏轼卜居许下,答简欲卖京师房产以为卜居资。范镇尝来书以酒有毒、佛作祟为言。九月,张舜民来访。苏轼第四子苏遯出生,小名干儿,云蓝小袖(王朝云)所生。十月,苏轼至承天寺,与张怀民游,慨叹酒色害人。神宗有旨起苏轼知江州,为王珪(禹玉)所沮。十一月,苏辙作《黄州快哉亭记》。苏轼跋怀素书。李竽令黄陂,与苏轼晤于黄州。十二月,文彦博致仕。岁末,苏迈自京师还。李格非(文叔)约于本年来访。
▲49岁(元丰七年,甲子年,1084年),苏辙46岁。正月,滕元发(甫,达道)知筠州。神宗手札移苏轼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二月,苏轼与道潜、徐大正(得之)游乾明寺、赵氏园、尚氏第、定惠僧舍、任公亭、师中庵等处。三月,苏轼与道潜、徐大正(得之)、崔闲(成老)访定惠东海棠,游尚氏第、何氏竹园、韩氏竹园等处。移汝州告下。苏轼游大别寺。苏轼以雪堂付潘大临、潘大观居住,并托潘丙(彦明)照管。苏轼在黄州期间“放肆”,程颐斥为不贤不良,二人之怨始于此。四月,苏轼离开黄州,经武昌山、车湖、兴国军、石田驿、慈湖、瑞昌县、庐山北麓圆通禅院、建昌、奉新、建山寺、筠州。五月,苏轼、苏迟、苏适、苏远游筠州大愚山真如寺。苏轼到龙泉、新昌石台山,离开筠州,苏辙以慎于口舌为戒。苏轼过新吴,游宝云寺此君亭。苏轼还庐山,游庐山多处,又与了元(佛印)、道潜(参寥)游庐山。苏轼到江州紫极宫。六月,苏迈赴饶州德兴尉,苏轼送至湖口,游石钟山。苏轼至池州,过芜湖,至当涂,到达金陵,与王益柔(胜之)游蒋山。七月,苏轼在金陵晤王安石,王安石劝苏轼重修《三国志》。八月,苏轼离开金陵,过长庐,赴真州,来往京口,与滕元发(达道)、许遵(仲涂)、秦观会于金山。苏轼与滕元发定议乞常州居住事,滕元发赴湖州任,苏轼与简叙欲于宜兴买田。九月,苏辙为歙州绩溪令。苏轼至常州,复自常州至宜兴,与单秀才步田至黄土村。苏轼买庄田于宜兴,田近张善卷西洞天,以蒋公裕经纪之。先是苏轼欲买田建康,了元(佛印)欲为苏轼买田京口,均未成。苏轼离开宜兴。十月,苏轼到常州、扬州,在扬州晤吕公著。十一月,苏轼过高邮、楚州。约十一月,苏辙离开筠州,过南昌。十二月,苏轼到泗州,过龟山。冬,苏辙过都昌。是年,苏辙在彭蠡湖度岁,苏轼在泗州度岁。
▲50岁(元丰八年,乙丑年,1085年),苏辙47岁。正月,苏轼至南康,离泗州北行,至灵壁、宿州、南都,与张方平来往。苏辙游庐山南麓,到湖口、宣州,到达绩溪,任绩溪令。时张慎修为徽州守。三月,神宗卒,哲宗赵煦即位。秦观登进士第。苏轼得请常州居住,离开南都,过灵壁、泗州、扬州,在扬州晤吕公著。五月,苏轼离开扬州往真州,过瓜洲,了元(佛印)来迎。诏责授汝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苏轼复朝奉郎、知登州。二十二日,苏轼至常州贬所。二十六日,蔡确为左仆射,韩缜为右仆射,司马光(温公)自资政殿学士、通议大夫、知陈州加守门下侍郎,苏轼有贺启。本月,告下,苏轼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军州事。传诏苏辙入朝。七月下旬,苏轼作蔡襄(君谟)书跋。下旬,苏轼自常州赴登州。八月,苏辙以承议郎(从七品)为秘书省校书郎。苏轼过泰州、扬州、斗野亭、楚州。九月,苏轼以朝奉郎除礼部郎中。苏轼过涟水军、海州、怀仁、密州、常山。苏辙到钱塘、桐庐。十月,苏辙游上天竺。十五日,苏轼抵登州任。十六日,以苏辙为右司谏(正七品)。二十日,以礼部郎中召还苏轼。苏辙过苏州。十一月,苏轼赴京师,过莱州、青州、济南、郓州、南都,在南都见张方平。苏辙过京口,见了元(佛印)。苏辙过扬州、高邮。十二月,上旬末,苏轼抵京师,就礼部郎中任。时章惇与司马光不和,苏轼劝惇尊重光。苏轼草《论给田募役状》,与司马光论役法,以为免役法可去其弊而不变其法,并论给田募役法便民,司马光不以为然。十八日,苏轼除起居舍人,面辞于蔡确(持正),不许,后就任起居舍人。苏辙过泗州。
▲51岁(元祐元年,丙寅年,1086年),苏辙48岁。苏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改赐银绯。正月,苏辙至酂阳、京师。苏轼始与黄庭坚相见。北使来,问苏轼兄弟。二月,苏轼奏请行给田募役法,后有诏送役法所,复差役法。范镇拜端明殿学士致仕。苏辙就任右司谏。苏轼居浦池寺。闰二月,苏辙上《乞罢左右仆射蔡确韩缜状》,罢蔡确,知陈州,司马光为左仆射。苏辙上《乞罢章惇知枢密院状》,章惇罢知汝州。苏辙上《再乞责降蔡京状》,蔡京出知成德军。三月,苏轼免试为中书舍人(正四品),仍赐金紫。时后省初成,苏轼、苏辙尝同直宿。苏辙上《乞责降韩缜第八状》,韩缜旋罢。表弟程之元知楚州,苏轼、苏辙作诗送行。四月,王安石卒。五月,苏辙上《乞诛窜吕惠卿状》。七月,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朝廷从。苏轼尝见司马光,再陈差役弊,司马光不悦,苏乞补外,不许。苏辙婿文务光(逸民)卒。苏轼长子苏迈任酸枣尉。八月,三司同上司马光所撰《约束州县抑配青苗钱白札子》,苏轼不签,台谏亦屡章乞尽罢。“二苏”等由司马光支持派转为反对派。苏辙除起居郎(从六品)。九月初一日,司马光卒。程颐主持司马光丧事,泥行古礼,苏轼戏之,二人结怨,与程颐之弟子朱光庭(公掞)亦结怨,为苏轼兄弟以后再次被贬谪埋下祸根。苏轼之子苏迨以明堂恩授承务郎(从九品)。十二日,苏轼以试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正三品)、知制诰。苏轼举黄庭坚自代。苏辙拜起居郎,权中书舍人。苏辙自是时起至落权字为中书舍人,尝侍迩英阁,劝讲祖宗故事。监察御史孙升奏论任用苏轼当以王安石为戒,不可加进。十一月,资政殿学士(正三品)、知江宁府王安礼知扬州。苏辙为中书舍人。苏轼举陈师锡自代。十二月,授毕仲游、赵挺之、孙朴、梅灏、张舜民、赵叡、李竽、盛次仲、张耒、晁补之、刘安世、李昭玘、陈察馆职。朱光庭言苏轼馆策题(《师仁祖之忠厚法神考之励精》及百官有司之“偷”与“刻”)语涉讥讽,苏轼辩之。
▲52岁(元祐二年,丁卯年,1087年),苏辙49岁。正月,苏轼与李公麟(伯时)共画《憩寂图》。苏轼复奏《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为苏轼辩者惟吕陶,朱光庭、傅尧俞、王岩叟等屡次攻击苏轼,苏轼四札请外,不允。自此,朋党之祸日兴。黄庭坚为著作佐郎。二月,苏轼与黄庭坚、孙安(寿朋)、蔡肇会李公麟(伯时)斋舍,书鬼仙诗并跋。三月,苏轼乞罢,不从所请。七月,苏轼除兼侍读。范镇再致仕。八月,苏轼兼侍读。右司谏贾易知怀州,攻击文彦博和苏轼兄弟,“二苏”请求外任。程颐罢经筵,权同管勾西京国子监。苏轼再上章乞补外。苏轼为实录院修撰。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九月,侍御史王觌论勿大用苏轼。苏辙题李公麟(伯时)所藏韩干马,苏轼、黄庭坚等次韵。十月,苏轼奏请补外,不许。十一月,苏辙依前朝奉郎试户部侍郎。十二月,监察御史杨康国、赵抃之攻击苏轼试廖正一策题(问王莽、曹操所以攘夺天下难易)。
▲53岁(元祐三年,戊辰年,1088年),苏辙50岁。正月,苏轼权知贡举,孙觉、孔文仲同知贡举,陈轩(元舆)等五人参详,单锡(君贶)等十五人点检试卷。侍御史王觌奏,苏轼不宜久在朝,宜与一郡。二月,监察御史赵挺之奏苏轼主文禁引《三经新义》。三月,韩绛卒。九月,李公麟(伯时)为苏轼及自身画像,复为苏辙和黄庭坚画像,苏轼为跋。十月,苏轼乞一郡,不允。十二月,苏轼、苏辙同访王巩(王定国),小饮清虚堂,夜归,各赋一篇。苏轼书王巩所藏王侁所画《烟江叠嶂图》一首。闰十二月,范镇卒。是年,李公麟(伯时)作《西园雅集图》,绘苏轼等有姓名者十七人雅集西园之状,米黻为之记。
▲54岁(元祐四年,己已年,1089年),苏辙51岁。二月,吕公著(晦叔)卒。监察御史王彭年论苏轼讲读时所进汉、唐事迹,非道德仁厚之术,乞行诛窜。三月十六日,苏轼以龙图阁学士(正三品)除知杭州。四月,苏轼作《范文正公文集叙》。苏轼离开京师,同行者有苏迨、苏过及夫人王氏,还有秦观,载麦百斛至钱塘作酒。五月,苏轼过陈州、南都、宿州、泗上、楚州,在南部谒张方平。六月初八日,苏辙除吏部侍郎(从三品)。十四日,苏辙除翰林学士(正三品)、知制诰。二十四日,苏辙为吏部尚书(从二品)。二十五日,诏苏辙入院充学士。是月,苏轼过高邮、扬州、润州、常州、苏州、秀州,在润州见沈括。七月初三日,苏轼到杭州任,前知州熊本(伯通)为交代,移守金陵。是月,苏迈酸枣尉满替,为西安县丞。十月,苏轼兴工浚治运河。苏辙自京师赴辽,贺辽道宗(耶律洪基)生辰。十二月,苏迈至杭州。
▲55岁(元祐五年,庚午年,1090年),苏辙52岁。正月末,苏辙从辽回到京师,方知婿王适(子立)已卒。二月,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守太师、仪同三司、河中兴元尹、护国军山南西道节度使文彦博致仕。三月,苏轼在杭州设安乐坊,命医官为疫者治病,施圣散子方。四月,兴功开西湖。五月,苏辙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九月,开浚西湖工竣(包括疏浚茅山、盐桥二河及修六井、作长堤)。十月,苏迈离开杭州,任雄州防御判官。十二月,苏辙以龙图阁直学士、朝散郎加龙图阁学士。
▲56岁(元祐六年,辛未年,1091年),苏辙53岁。正月,秦观除秘书省正字。苏轼除吏部尚书(从二品)。二月,除苏轼翰林学士承旨。苏辙为中大夫、守尚书右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原为参知政事,属于“宰执”中的执政。参知政事为正二品。守,守候)。左司谏兼权给事中杨康国不书读诏,诏范祖禹书读。杨康国奏罢苏辙。苏辙乞外任,不许。苏轼以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召还,林希为代。三月。苏轼罢杭守,自下钱塘起行,取道湖州至苏州、常州、润州,在润州,沈括迎见。苏轼访了元(佛印)于金山。苏迨娶欧阳棐女。四月,苏轼过扬州、南都,在南都见张方平、王巩。五月,苏轼除兼侍读。苏轼至京师就任翰林学士承旨,曾慧汶馆苏轼于兴国浴室东堂。六月,赐苏轼对衣金带马。苏轼移寓苏辙东府。八月,侍御史贾易攻击苏轼作诗意存不善,并涉及苏辙。秦观罢正字。执政吕大防、刘挚等拟罢苏轼和贾易。八月初五日,苏轼为龙图阁学士、知颖州。御史中丞赵君锡攻击苏轼。二十六日,苏轼知颖州告下,并赐对衣金带马。朝廷以苏轼撰《上清储祥宫碑》赐银一千两。苏轼出京师赴颖州,在京师凡三月。闰八月,苏轼到颖州任。前任为陆佃。苏迈赴河间令任,过京师。苏轼常到颖州西湖。十一月,苏轼赋唐阎立本《职贡图》。十二月,太子太保致仕张方平卒。
▲57岁(元祐七年,壬申年,1092年),苏辙54岁。正月二十四日,苏轼除知郓州。二十八日,苏轼除知扬州。二月,除命下,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扬州军州事充淮南东路兵马钤辖。晏知止来代。苏轼离开颖州,过濠州。三月,苏轼与苏迨、苏过游涂山、荆山。苏轼过泗州、楚州。二十六日,苏轼到扬州任,前任为李承之。苏轼罢扬州万花会,与王巩言花会之害。四月,以苏辙摄太尉(此官阶为正二品。摄,代理),充册皇后告期使。六月,诏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不问旧新、有无官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从苏轼之言也。中大夫、守尚书右丞苏辙为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门下侍郎为“副宰相”)。七月,苏轼奏论漕运欠折严重,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朝廷从之。八月,苏轼乞罢转般仓斗子仓法、税务岁终赏格,上状乞岁运额斛以到京定殿最。苏轼申明扬州公使钱。兵部尚书除名下,苏轼上辞免状乞外郡,不许。二十二日,苏轼以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除兼侍读。苏轼离开扬州,至宜兴。九月,过都梁山、龟山、宿州、泗州、南都,在南都与王巩相遇。十二日,太皇太后高氏垂帘。苏轼赴京师途中,兼侍读除命下,辞。苏轼至京师,复馆于浴室东堂。到兵部尚书兼侍读任,诏赐对衣金带马。十一月,苏轼乞越州,不允。除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
▲58岁(元祐八年,癸酉年,1093年),苏辙55岁。六月,苏轼乞知越州,不许。二十六日,《长编》书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左朝散郎苏轼除知定州。七月,以范纯仁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苏轼乞改知越州。秦观以秘书省正字充编修官。八月一日,苏轼妻王闰之卒。九月初三日,太皇太后高氏卒。哲宗赵煦亲政后,与部分宰执开始打压贬谪苏轼兄弟。十三日,《长编》复书苏轼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知定州。是月,苏轼以小史高俅属王诜(晋卿)。《挥麈录·后录·卷七》:“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笔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元符末,诜为枢密都承旨,徽宗时为端王,与诜善,因送物与端王,以俅善蹴鞠,为端王所留,端王即位,俅深受优宠,靖康间,俅死于牗下。苏迨之妻欧阳氏卒。苏氏堂兄苏不危(子安)卒。元祐在朝时,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称四学士。十月,苏轼离开京师赴定州,过陈桥、卫州、相州、真定。二十三日,苏轼到定州任,前任为赵偁。十一月,苏轼上状乞增修弓箭社条约,乞修盖禁军营房,并奏整饬军政,因事行法,初见治效。
▲59岁(绍圣元年,甲戌年,1094年),苏辙56岁。正月,苏轼乞减价粜常平米赈济,朝廷从之。三月二十六日,苏辙除端明殿学士、知汝州。四月十一日,苏轼落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依前左朝奉郎知英州。十三日,苏轼复降充左承议郎,仍知英州。二十一日,苏辙到汝州。章惇为尚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范纯仁罢知颖昌府。闰四月初三日,除命下,苏轼罢定州任,责知英州。苏轼南行,过真定、临城、内丘、邢州、汤阴、滑州、韦城、黄河、陈留、汝州、宁陵、南都。在汝州与苏辙相遇。秦观谪降处州。五月,张商英乞加罪苏轼。苏轼过泗州、龟山、高邮、扬州、真州长芦。六月初五日,来之邵攻击苏轼,苏轼授宁远军节度使副使、惠州安置。上官均、来之邵攻击苏辙,苏辙降左朝议大夫、知袁州。初七日,苏轼在金陵。十二日,苏辙得知袁州告,离汝州,赴袁州,留家颖川。苏轼离开金陵,至姑熟,得谪惠命,乃命苏迨归阳羡从苏迈居。二十五日,苏轼带苏过及王朝云赴惠。过彭泽、湖口、庐山、九江。七月十八日,降授左朝议大夫、知袁州苏辙守本官,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八月初,苏轼渡彭蠡湖,至吴城山望湖亭、豫章。过庐陵。初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初九日,宿万安县造口。随后过虔州、上犹、南安、大瘐岭、韶州、南雄州、曹溪、英州。九月初十日,苏辙在彭泽县界,得迁筠告。二十五日,苏辙至筠州。是月,苏轼过广州。十月初二日,苏轼到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贬所,寓居合江楼。时詹范为州守,萧世京为广南东路提举常平。十八日,苏轼迁居嘉祐寺。
▲60岁(绍圣二年,乙亥年,1095年),苏辙57岁。正月,程之才(正辅)为广东提刑。章楶除知广州。苏轼、苏过、赖仙芝、王原、僧昙颖、行全、道士何宗一同游罗浮道院及栖禅精舍。苏轼晤吴复古(子野)。二月,苏轼习道家龙虎铅汞说,调息练功,以百日为期。三月,苏轼与程之才及其子程十郎相见。十九日,苏轼复迁于合江楼之行馆。四月二十三日,黄庭坚到达黔州贬所(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七月十三日,王庠(周彦)、王序(商彦)兄弟万里遣人遗药物相问,抵惠州,苏轼致书中论为文在辞达,八面受敌乃治学之道。八月二十一日,苏轼书养生三法:食芡法、胎息法、藏丹砂法。九月,程之才到惠州视察风灾。十一月,法舟、法惠自成都来过筠见辙赴惠见轼。
▲61岁(绍圣三年,丙子年,1096年),苏辙58岁。二月,程之才召还。四月初八日,苏轼卜新居,得归善县后隙地数亩古白鹤观者经营之。二十日,复迁嘉祐寺。六月,苏迈授韶州仁化令,拟九月或冬中挈家来。七月初五日,王朝云病卒。八月,方子容来知惠,詹范罢。十二月,苏轼与吴复古(子野、远游)、陆惟忠(子厚)、翟逢亨、江秀才会。章楶(质夫)移江、淮发运使,王古代楶知广州。
▲62岁(绍圣四年,丁丑年,1097年),苏辙59岁。正月初四日,了元(佛印)卒。月末,苏迈到惠州,赴仁化令任。苏辙长子苏迟自颍昌来惠州。白鹤山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磐石,石尽乃得泉。二月十四日,白鹤新居落成,苏轼自嘉祐寺迁入,有德有邻堂、思无邪斋。二十二日,诏毁上清储祥宫苏轼所撰碑文。二十五日,苏辙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随后赴贬所。张耒、晁补之亦谪降,秦观自郴编管称横编管。是月,苏轼应王古(敏仲)询,建议引蒲涧山滴水岩甘凉水入广州城,荐邓守安可任引水事,又建议广州设病院,以防疾疫,皆从之。闰二月十九日,苏轼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是月,苏迈罢仁化令任。苏轼为孙苏符求婚于王蘧(子开)。苏轼在惠州首晤郑侠。四月十七日,苏轼得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告命,惠守方子容携告命来。十九日,苏轼与苏过离开惠州。苏轼在扶胥,闻王古(敏仲)迁袁州。苏轼过广州、新会。五月十一日,苏轼与苏辙相遇于藤州,自是同行至雷州。六月初五日,苏轼兄弟至雷州。雷守张逢接见。苏辙之子苏迟至雷州后北归,苏远留在雷州。初六日,张逢延苏轼兄弟入馆舍(张逢后来因此被贬谪),苏轼离开雷州。苏轼至徐闻,得冯大钧之助,将渡海。十一日,苏轼渡海,达琼州岸。肩舆行琼、儋间。七月初二日,苏轼到昌化军(儋州),时属广南西路,始至,僦居官屋。九月,军使张中到任,为苏轼修所僦居之伦江驿馆(张中后来因此被贬谪)。十一月,广西经略安抚司走马承受段讽攻击张逢照顾苏轼兄弟。《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七:“东坡南迁,公麟在京师,遇苏氏两院子弟于途,以扇遮面,不一揖”。
▲63岁(元符元年,戊寅年,1098年),苏辙60岁。正月,苏辙之孙苏斗老出生(苏适之子,苏斗老或为苏范)。二月,朝廷置局编录司马光、吕公著、苏轼、苏辙等“悖逆”罪状成书,由蹇序辰主其事。三月,提举荆湖南路常平董必充广南西东路察访,监察迫害苏轼兄弟二人。二十四日,苏辙移循州安置。张逢勒停,陈谔衡替,吴国鉴编管。是月,董必议遣人过儋,彭子民劝而止(彭子民谓“人人家各有子若孙”,董必有所收敛),然苏轼仍被逐出官舍。秦观在横州。吴复古(子野)到儋州看望苏轼。苏轼买曾氏地南污池之侧,起屋五间,客王介石及其他学生为助之,张中亦助之。约五月间,屋成,迁居,名桄榔庵,居邻天庆观。六月,循州告下,苏辙离雷州,苏远同行。七月,苏辙经罗浮。八月,苏辙至循州,寓城东圣寿寺,倾橐易民居。九月初五日,秦观移送雷州编管。十月初十日,责授昭州别驾、化州安置范祖禹(纯夫)卒。十二月除夕,苏轼访吴复古(子野),食烧芋。是年,赵明诚18岁,赵明诚笃好苏轼、黄庭坚诗文。
▲64岁(元符二年,己卯年,1099年),苏辙61岁。正月,眉山人巢谷(元修)自眉山徒步来访苏辙。四月,董必迫害张中和程节,张中贬为雷州监司,朝散大夫、直秘阁、权知桂州、广南西路都钤辖程节因失察降职。六月,吴复古(子野)到儋州看望苏轼。七月,巢谷徒步访苏轼,病亡于新州(广州西)途中。
▲65岁(元符三年,庚辰年,1100年),苏辙62岁。正月十二日,赵煦死,徽宗赵佶即位。二十八日,知枢密院事曾布在朝堂上说苏轼兄弟不能赦免。二月二十六日,苏轼量移永州安置。是月,移苏轼廉州安置,秦观、张耒、晁补之、黄庭坚皆有新授。四月十五日,苏轼作《五君子说》,以蚕蛹、蒸饼、浆水(黄州产,浆水淘麦饭)、粟米饭、不拓(产关中)为五君子,以其味美。二十一日,诏授苏轼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居住。授苏辙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吴复古自广州到循州看望苏辙。五月中,告命下,苏轼量移廉州,苏轼欲居廉终老。苏辙离开循州,过虔州、慧城、太和。苏轼离开儋州,与苏过、吴复古同行,宿澄迈。六月,苏轼过琼州。二十日,苏轼渡海,达徐闻。到雷州,苏轼与秦观、欧阳献(元老)晤。二十五日,苏轼与秦观作别,前往廉州。宿于兴廉村净行院。过高州。七月初四日,苏轼到廉州,时张仲修为廉守。八月十二日,秦观卒于藤州。二十四日,告命下,授苏轼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二十九日,苏轼离开廉州。九月初六日,苏轼至郁林。过容南、藤州、梧州、德庆,至广州。十月初一日,授苏轼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外州军任便居住,授苏辙大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宫、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轼离开广州,到英州,与郑侠晤。苏轼在英州得指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苏辙至鄂州,被复官宫观命。吴复古(子野)卒。苏轼到蒙里、韶州,游曹溪南华寺。十二月,苏轼离开韶州。岁暮,苏辙到颍昌。苏辙授朝议大夫,赐紫金鱼袋。
▲66岁(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已年,1101年),苏辙63岁。正月,苏轼过南雄州。至大庾岭,游龙光寺;至岭巅,次前所题龙泉钟韵。初五日,苏轼抵南安,书《石钟山记》之末。初八日,中太一宫使范纯仁卒。初九日,苏轼铭南安军常乐院,苏轼在南安已精力不济,鬓发尽脱。过浮石,留题显圣寺,重经田氏水阁,望独秀峰,留诗。下旬,苏轼抵虔州,与钱世雄(济明)简,商议于常州买房或僦房。登郁孤台,苏轼赋诗。游景德寺湛然堂,为僧荣显赋诗。赠阳孝本(行先)诗。二月二十八日,王箴(元直)自蜀远道来访苏轼,卒于夔州途中。三月初四日,苏轼作《南安军学记》。苏轼离开虔州,过永和、吉州、新淦,到南昌。四月,苏轼至南康军,入庐山,重游栖贤寺、开先寺。十六日,苏轼过湖口。经池州、芜湖,到当涂。五月初一日,苏轼至金陵。到真州、金山。二十日,苏颂卒于润州。六月初,苏轼与米黻(元章)遇于白沙东园,同游于西山。体中微不佳,苏轼始病。病暑,轼暴下。瘴毒旋大作。疾有增无减,轼迁舟过通济亭,泊闸外。船发真州,赴润州,苏轼昏不知人者累日。至润州,苏轼晤州守王觌。舟赴常州,轼坐舱中,千万人随瞻风采。至奔牛埭,至常州寓居顾塘桥孙氏馆(借用)。传轼买宅于常,闻其宅乃百年祖业,卖者之母不欲卖,乃焚券不索其直还之。传轼于孙氏馆中,尝植紫藤一株,清人赵翼、洪亮吉有题咏。是月,上表请老,轼以本官致仕。七月十二日,苏轼与米黻简。十三日,苏轼书《跋桂酒颂》赠钱世雄(济明),自尔疾稍增。陈辅(辅之)来问疾,轼以病倦不及见。热毒转甚,钱世雄欲以神药进,轼不服。轼气逆不能卧。作诗寄知广州朱服(行中)。十八日,轼命诸子侍侧,曰“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旋微有生意,适武康县隆教院长老维琳来问疾,轼乃简邀晚凉相对卧谈。“然扶行亦不过数步,亦不能久坐”。二十六日,维琳复来说偈,答之(“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与维琳简,绝笔。二十八日,轼卒,诸子(苏迈、苏迨、苏过)、维琳、钱世雄在侧,遗言葬汝州。
苏轼去世时,有孙子五人,苏迈五子(苏箪、苏符、苏箕、苏筌、苏筹)、苏籥。苏符,字仲虎,绍兴间,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卒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70岁。
苏迨继娶欧阳氏,苏迨卒后,欧阳氏移家宜兴。苏迨之子苏篑。
苏过(叔党)之子七人:苏籥、苏籍、苏節、苏笈、苏簟、苏竹逐、苏竺;女四,长女嫁常任侠。苏过去世时,孙子二人:苏峤、苏岘(苏籥之子)。
苏轼之诗传于今者,有2700余首,汇为《苏轼诗集》。苏轼现存文章,凡4300余篇,汇入《苏轼文集》《苏轼佚文汇编》《苏轼佚文汇编拾遗》。苏轼之词,传入今者,有300余首。苏轼有寓言集《艾子》(即《艾子杂说》)。苏轼有《东坡易传》九卷、《东坡书传》十三卷、《论语解》十卷(已佚)。苏轼题跋杂记之类文字,单行于世者,有《仇池笔记》。相关著作还有《东坡志林》《东坡先生志林》。苏轼杂著述附各种丛书单行者,有《东坡手泽》。苏轼有与沈括合撰之《苏沈良方》,盖括所集验方,后人以轼之说附之者。苏轼杂著述单行于世者有《广成子解》。传为苏轼之著述,有《历代地理指掌图》《物类相感志》《调谑编》《格物粗谈》《杂纂二续》《东坡问答录》《渔樵闲话录》。
▲崇宁元年(壬午年,1102年),苏辙64岁。五月十六日,诏苏轼追贬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其元追复旧官告缴纳。闰六月二十日,葬轼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辙作墓志铭。八月,诏司马光等子弟并不得与在京差遣,苏适与外任合人差遣。九月十七日,籍元祐及元符末宰相文彦博等、侍从苏轼等、余官秦观等立石端礼门。
▲崇宁二年(癸未年,1103年),苏辙65岁。正月,苏辙迁汝南独居。四月初九日,诏毁《东坡集》并《后集》印版。二十七日,复诏三苏集等多种书印板悉行焚毁。九月二十五日,列元祐党人98人之名,下外路州军监司厅,立石刊记。十月初三日,苏辙罢祠禄。
▲崇宁三年(甲申年,1104年),苏辙66岁。正月,诏三苏集等毁板。初五日,苏辙自汝南还颍川。三月,苏辙葺东斋,移居。作盆池,种白莲。初得南园。六月初三日,诏颁元祐党奸姓名309人刻石诸州。
▲崇宁五年(丙戌年,1106年),苏辙68岁。正月十四日,大赦天下,毁元祐奸党石刻。十七日,苏轼追复宣义郎。三月初六日,命曾任宰臣执政等官苏辙等不得到阙下。二十七日,苏辙侄孙苏元老(在廷。苏涣之后)中进士第。
▲大观元年(丁亥年,1107年),苏辙69岁。九月,苏辙遗老斋、待月轩、藏书室初成,作诗并作记。是年,苏辙为孙苏籀、苏简、苏筠讲《论语》。蔡京再相。
▲大观二年(戊子年,1108年),苏辙70岁。正月初一日,苏辙复朝议大夫,迁中大夫。六月二十九日,诏特授苏辙朝散大夫。
▲大观三年(己丑年,1109年),苏辙71岁。二月,清暑堂成,唯纸窗水屏,萧然如野人之居。
▲政和二年(壬辰年,1112年),苏辙74岁。八月二十八日,苏辙以中大夫转大中大夫致仕。十月初三日,苏辙卒。传刘安世为苏辙撰墓志铭。苏辙有《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行世,凡九十六卷。苏辙有《诗传》《春秋经解》《古史》《老子解》《论语拾遗》《孟子解》《龙川略志》《龙种别志》《游仙梦记》。十一月十二日,苏辙追复端明殿学士,特赐宣奉大夫,赠少保。
苏辙与史氏夫人生三子(苏迟、苏适、苏逊[苏远])、五女(分别嫁文务光、王适、曹焕、王浚明、曾纵)。苏辙去世时,有孙子十一人(苏箴、苏竹寻、苏笥、苏篪、苏筥、苏竹聚、苏竹台、苏筬、苏第、苏策、苏篆)。
苏迟(伯充,苏梁),号涌泉先生。官至知高邮军、知婺州、知泉州、知处州、权尚书刑部侍郎、权工部侍郎,赠少傅。
苏适(仲南)之妻黄氏,生子四人:苏籀、苏筥、苏範、苏筑。
苏逊(叔宽)四子:苏筠、苏箴、苏箱、苏竹登。
▲宣和六年(甲辰年,1124年)。十月,诏焚毁苏、黄文。宣和年间(1119-1125年),追复苏轼龙图阁待制。
▲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二年(戊申年,1128年)。五月十二日,追复苏轼端明殿学士,尽还合得恩数。
▲绍兴元年(辛亥年,1131年)。八月十六日,特赠苏轼资政殿学士、朝奉大夫。
▲孝宗乾道六年(庚寅年,1170年)。谥苏轼为文忠。
▲乾道九年(癸巳年,1173年)。闰正月,孝宗为苏轼文集作序赐轼之曾孙峤。二月二十四日,特赠苏轼太师。
▲淳熙三年(丙申年,1176年)。七月十三日,定苏辙之谥为文定。
《三苏年谱》(全四册),孔凡礼著,中华书局,2023年1月第1版。
1998年,孔凡礼积二十余年之力完成《苏轼年谱》,几年后又完成《苏辙年谱》《苏洵年谱》,随后又用两年时间,对“三苏”资料考察,整合为《三苏年谱》,2004年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之后孔凡礼欲全面订补,但不幸于2010年去世,修订工作未完成。
孔凡礼2002年4月(79岁)自序:积二十年之力,出版《苏轼年谱》;积六年之力,出版《苏辙年谱》;积四年之力,而成《苏洵年谱》。又穷二年之力,合为《三苏年谱》。
时为安徽安庆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寓居大兴黄村海子角。晋熙孔凡礼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