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沙漠守井人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4
核心提示:源:工人日报 门外传来清晰的汽车发动机声音,曹学全和马德芳知道,每周一次送物资的生活保障车来了。过去半年,开车的司机是这

源:工人日报

门外传来清晰的汽车发动机声音,曹学全和马德芳知道,每周一次送物资的生活保障车来了。过去半年,开车的司机是这对夫妻屈指可数能见到的几个人之一。

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曹学全和马德芳是轮台县至民丰县沙漠公路的养护工人。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中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心,沙漠地下蕴藏着海量的油气资源。30多年来,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在这里发现了克拉2、迪那2、哈得、塔中等32个大中型油气田,年油气产量当量达3182余万吨。据评估,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总量约178亿吨。

为方便油气运输,1995年9月,第一条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通车。从公路修建之日起,为防止道路被风沙侵扰甚至掩埋的防护林带也开始同步建设,并且始终没有停止。

为灌溉防护林,截至目前,沙漠公路沿途共打了109口水井。包括老曹夫妇在内的207个养护工人分散在443公里道路旁,日夜守护已长达436公里的“绿色屏障”。因为生活和工作的范围都以水井为圆心向外延伸,他们也被称为“守井人”。

这里只有黄沙

2010年第一次上井,当时54岁的马德芳“来了就后悔了”。

马德芳和丈夫曹学全老家在四川泸州农村。2009年老曹经人介绍到沙漠里当了守井人,一年后他把攒下的近万元工资交给马德芳,动员妻子一起去沙漠。毕竟,两个人就能挣两份钱。

在火车上晃了50个小时抵达库尔勒市,再坐4小时大巴到要值守的水井房,马德芳觉得自己“上当了”。

沙漠里的日子哪有老曹讲的那么好。

水井房是围绕水井盖的房子,因为外墙统一刷成蓝色,也被称为“蓝房子”。老曹夫妇现在驻守的004号水井房大约60平方米,一间水泵房一间柴油机房,剩下一间就是夫妻俩的卧室兼厨房。屋里没有洗漱间,上厕所要去屋后防护林深处的简易便坑;洗澡更不用想,需要时只能把毛巾用水浸湿后擦拭身子,老曹把这叫做“擦澡”。

在水井房居住,米、面、油、菜等物资都要靠保障车定时运送。这也就算了,刚开始马德芳最难忍受的是明明守着水井,生活用水却也要靠外界定量供应——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含盐量很高,只能用来灌溉树木,就连洗衣服也洗不干净。

按公司规定,一座两人值守的水井房一周供应三大桶水,大约500公斤。四川不缺水,活了半辈子的马德芳也从没用重量计算过用水量。上井的第一周她用水大手大脚,等老曹发现时,剩下的水差点没撑到下一次保障车来的时候。

洗菜的水留着洗碗、洗脸的水接着洗脚,节约用水是每个初到水井房的人都要学习的一课。

在沙漠里吃穿住,时间久一些总会习惯。相比起来,远离人群的孤独才最难适应。老曹说一起上井的第一年,妻子几乎天天和他吵,“吵着要回家,说家里至少能有人讲讲话。”老曹今年67岁了,头发虽已全白,人却很精神,说话时操着一口“川普”,聊到兴头上还会无缝切换成纯正的方言。

一天说不上几句话的感受,在010号水井房值守的安国正、宋雯夫妇也深有体会。2015年,夫妻俩从陕西老家到沙漠公路做了守井人。回忆起初到水井房的印象,宋雯说:“当时觉得在老家干农活再苦,也比不上在这里待着苦。”

按照规划,每口水井要负责灌溉沙漠公路沿途4公里的防护林带,东西两侧相加共8公里,这也基本构成了守井人全部的活动空间。其实在沙漠里,空间的大与小几乎没什么区别,因为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黄沙。

安国正夫妇上井时,用来抽水的水泵还靠柴油机发电带动,整个白天水井房里都是机器工作的轰隆声。夫妻俩只有在早晚各一次外出巡查防护林时才能正经说会儿话。“也就是商量商量三餐要吃什么。”安国正说,等回到水井房,两人就各忙各的,有什么必须要交流的,都得贴着耳朵喊对方才能听清。

好不容易从3月熬到了10月,沙漠植物进入休眠期,守井人也可以分批回家休息。老曹夫妇收拾起所有行李回了四川。家里人本以为守井的事就此翻篇,可没想到来年相关负责人的一个电话打来,两口子又动了心。

“那时候我们年纪就不小了,要找到相对轻松又能赚钱的活儿不容易。”回忆起自己“反悔”的事,马德芳自己也笑了。目前,守井人每月工资3000元,除去必要开销,老曹夫妇一年能存下5万余元。不愿给孩子增加负担,想自己挣够养老钱,这是大多数50岁以上的守井人到沙漠的初衷。

“第一年都坚持下来了,第二年还怕什么。”心一横,马德芳和老曹又一次坐上了前往沙漠公路的车。

这些树,现在都能藏人了

8月初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正是最炎热的时候。早上7点刚过,012号水井房的王亚斌就带着工具出了门。8公里的防护林带里,设置了若干个管道开关,王亚斌日常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植物生长情况,打开不同区域的开关,让井水通过遍布树林的黑色软管向苗木供水。在沙漠里,这些软管犹如人体的毛细血管,它们的正常运转是植物得以存活的关键。

沙漠公路建设时,曾有人预言它终将被风沙所掩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人们在公路两旁设置了防沙栅栏和草方格来截留沙尘。不过与这种被动的防护手段相比,想要更彻底地解决风沙问题,植树造林是更好的选择。

王亚斌这天灌溉的是水井房东边大约两公里的树林。打开开关后,他开始沿着管道一路巡查。因为风沙天气多,一些分支管道出水口容易被沙子堵住,遇到这种情况王亚斌会提起管子“抖一抖”。如果发现管道破损或无法正常出水,则要及时上报,一般当天就有技术人员前来维修。

这样巡查一趟,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到了下午热度稍微减退,王亚斌再把流程反过来走一遍:先巡查林子,然后关上管道阀门。

除了浇水,守井人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给植物施肥。开春的4月、入夏前的6月和暑后的8月是集中施肥期,30多袋每袋100公斤的肥料在20多天时间里依次倒入水泵房里储存地下水的铁罐中,再通过管道运送到植物的根系。“至于哪棵树多吸收了些哪棵树少获得了些,就要看它们各自的造化了。”到沙漠公路守井前,安国正种了多年庄稼,说起话来颇有几分农人的哲理。

嘴里说着“植物要靠自己”,安国正的手却没有闲下来。自从和妻子打定主意长期在水井房工作生活后,他就捡起了老本行,对树叶泛黄、生长缓慢的苗木逐一检查,寻找原因。缺水的补水,缺肥的给肥。等到第二年开春,010号水井房前后两公里处处都是绿色。用安国正的话来说:“庄稼能种好,养树也不在话下。”

守井人的工作没有任务和目标考核,防护林长得好与坏也不影响他们的收入。不过在井上干了七八年,王亚斌从没听说过哪个同事因为不用心把苗木养坏了的。“我刚来的时候,这些树的高度只到我腰的位置,现在都能藏人了。”王亚斌指着一片由胡杨、梭梭等耐旱植物构成的林子,口吻中带着显而易见的骄傲。

在沙漠里,防护林是守井人的工作对象和长期相处的伙伴,也是他们付出时间与精力后所得到成果的最直接体现。

绿色总是能带来生机。随着梭梭树数量日益增多,寄生在其根部的名贵中药材野生肉苁蓉开始显身。每年4月,识货的守井人都能靠采集这种药材赚些“外快”。

动物也出现了。到水井房的第二年夏天,宋雯在院子里遇见了一只狐狸。看她一动不动,狐狸还大胆地往前走了几步。

后来好几年天气最热的时候,这只狐狸都会光顾水井房,宋雯总是给它摆上食物和水,她说沙漠里的生命,活得都不容易。

“礼包”和视频

8月3日,是保障车给井上送物资的日子。从司机手中接过标有“012”数字的菜包,王亚斌来不及进屋,就在屋前的台阶上打开翻看起来。

他先拿出两个西红柿,转头一看袋子里只剩下一个,于是又把手里的第二个西红柿放了回去。接着王亚斌从一捆芹菜里分出三根,再拿上两头蒜、两根黄瓜和两颗油麦菜。再然后他把剩下的一大半新鲜蔬菜原样装好,放在了保障车副驾驶的位置上。

这是王亚斌给在019号水井房的妻子魏亚丽准备的“礼包”。

因为一座“蓝房子”通常由一对夫妻值守,沙漠公路上的水井也被称为“夫妻井”。不过,并不是所有夫妻都能朝夕相处。今年上井,王亚斌到了012号水井房,魏亚丽却因为工作需要被暂调到了019号水井房。隔着7口井,就相当于隔着近30公里的距离,即使站在周围最高的沙丘上,王亚斌也望不到019号水井房的屋顶。

012号水井房是示范房,屋子里里外外都装修过,卧室的水泥地面铺上了瓷砖,墙面刷得白白净净,家具全换了新的,空调、冰箱、洗衣机也一应俱全。虽然各方面条件比以往的“蓝房子”好了许多,可自己一个人住,王亚斌总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对妻子的思念,被53岁的王亚斌寄托在了食物里。每到定物资的日子,除了必需的食材,王亚斌还会特意增加一些魏亚丽爱吃的蔬菜,再从自己的“口粮”里匀出一部分,由保障车司机送过去。时间长了,这种一周一次的“礼包”成了夫妻俩的信物,送物资的那天也成了两个人每周最盼望的日子。

隔着沙漠相望的夫妻,总有自己的联通方式。017号水井上的张田和022号水井上的妻子关德英长期不在一个“蓝房子”里。在漫长的见不到面的日子里,夫妻俩养成了用手机视频聊天的习惯,也因此找到了各自水井房里通讯最稳定的区域,“我这边在屋里就能接通,她那边信号差要走到院子里才行。”张田说。

每天下午开视频,成了这对夫妻的默契。一个在房里,一个在院里,一个说着今天发生的和昨天差不多的琐事,一个附和着和昨天差不多的话。“你好,我好”就藏在一问一答之间。

今年6月起,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启动零碳示范工程,109口水井房中的柴油发电机被太阳能光伏板代替。这给守井人的生活带来了两个变化:白天轰隆的柴油机声消失了,人与人说话再不用靠吼;多年来水井房夜里没电的日子成了历史。

张田今年47岁,是守井人中相对年轻的,电力供应的改善让他在不工作又不与妻子聊天时有了更多打发时间的方式。只是当他坐在电视机前的小椅子上,一边瞄着画面一边说“一个人习惯了”时,脸上依然有几分藏不住的落寞。

109种生活

沙漠公路上,每隔4公里就立有一块蓝底白字的指示牌,上面标有每一个水井房的编号。指示牌是统一的,房屋大小是统一的,但109个编号下的生活却找不出重复的存在。

“它就叫‘猫’。”走进004号水井房,最引人注意的是凳子上懒洋洋躺着的一只黄白相间的小猫。老曹隆重地介绍了它。

猫瘦瘦长长,毛发也“入乡随俗”呈现沙漠般的哑光色。见有陌生人来,猫也不躲,直到老曹拍了拍它,它才不情愿地起身腾出凳子——那个位置刚好能吹到电风扇。

因为植被长得好,水井房周围多了许多老鼠,稍不注意还会把屋里的东西咬破咬坏。4年前,老曹托保障车司机从轮台县带来了猫。刚到水井房时,猫还不到人的巴掌大,夫妻俩用米粥一点点地喂它。“没想到,它不仅活了下来,还真成了抓老鼠的好手。”马德芳摸着跑到自己脚边磨蹭的猫笑着说。

猫的到来,打破了沙漠腹地的沉寂。后来老鼠没了,猫却成了004号水井房不可或缺的成员。夫妻俩喝粥它跟着吃米,若是开荤它也必然能分到两块肉。猫很亲人,白天只要有机会它就在老曹腿边转悠寻求拥抱。到了夜里,马德芳的床尾则是它固定的睡觉地点。

今年,马德芳又在屋后的树丛旁用黑色透气网布搭了个简易鸡棚,把七八只小鸡养在里面。从此,水井房里常能听到叽叽喳喳的鸡叫声。“有时候蔬菜坏了可以喂鸡,鸡喂肥了又能给人解馋,多好。”说这话时,马德芳眼睛都笑弯了,好像真的在沙漠里拥有了一个农家小院。

与老曹家“动物比人多”不一样,安国正和宋雯的010号水井房最大的特点是整洁。水井房与门前的柏油路之间有一段半米长的沙路,大多数守井人只是铺块木板简单处理,一刮起风来沙石还是会四处乱飞。安国正动手能力强,他托保障车司机捎来材料,硬是把这段路改造成了水泥路。“门前干净了,人的心情也会跟着变好。”宋雯说。

因为从小左手落下病根,宋雯干不了重活,但这一点不妨碍她把水井房里里外外打理得干净整齐,从她手里蒸出的馍、做出的面更是被安国正称为自己的精气神。

今年上井前,宋雯特意从老家带了天竺葵等种子,又在轮台县装了几袋泥土,几个废弃的车胎则被安国正改造成了花盆。按照宋雯的计划,最快明年院子里就能开出一片红艳艳的花。

到“蓝房子”工作不久,安国正置办了一台可充电的音响。到了夜里,就着星月投下的光亮,夫妻俩常常开大音响音量在院子里唱歌、跳舞。“方圆四五公里就我们一家人,不怕扰民,也不怕人笑话。”说起这些,宋雯有些害羞,原本就透红的脸颊更红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两年守井人回家的时间少了许多。今年春节时安国正和宋雯时隔近3年回家探亲,两人都有些不适应“闹哄哄”的环境。“家里总有送不完的客人。”安国正抽了一口烟,“没有沙漠里轻松自在。”

最“简单”的奇迹

最近几年,随着来沙漠公路自驾游的人越来越多,偶尔水井房里也会迎来访客。有上门讨水喝的,有借宿的,有车陷进沙里需要帮忙推车的,也有人是单纯因为听说过“蓝房子”,出于好奇前来参观。

只是绝大多数时候,守井人在沙漠里的每一天,都是平静的、重复的,甚至连工作内容也是几句话就能描述完整。然而,在看似乏善可陈的表面之下,“奇迹”已然发生。

20多年来,沙漠公路沿途铺设了近两万公里的滴灌水管,109口水井滋养出了2000多万株包括梭梭、沙拐枣、胡杨、柽柳在内的诸多种类的植物,这些植物构建成70多米宽的防护林带,也组成了世界上穿越流动沙漠最长的公路防护林带。沙漠公路不仅没有消失,还有了第二条、第三条……

比让道路免受风沙侵扰更重要的是,不断增加的植物正在缓慢但坚定地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当地气候产生有利影响。也许到下一代,再下一代,真正的沙漠绿洲就会出现。

这一切的创造,都源于截至目前共计600余位守井人“重复、简单”的工作,源于他们的坚守与悉心照料。

不过,和中国所有朴实的劳动者一样,守井人几乎从不会去想“意义”“贡献”,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生活。

今年是老曹和马德芳一起当守井人的第13年。过去因为柴油机价格不菲,即使在秋冬季休息时,夫妻俩也会轮流留下来,守着柴油机,守着猫,守着井。

004号水井房的正式成员——猫。本报通讯员 马安妮 摄

随着太阳能光伏板代替柴油机,老曹对今年的休假期有了新的憧憬,“我们终于可以一起回家过年了。”他甚至已经给猫想好了安置方案:托给留下的同乡人帮忙照看。

王亚斌的“苦日子”快熬到头了——再过一阵子,魏亚丽就能回到012号水井房。“到时候我们又能吃过晚饭后一起去关水阀了。”在巡查的路上,王亚斌背着手边走边说。

在010号水井房,那台陪安国正夫妇度过了无数个黑夜的音响没有因为供电条件改善而失宠,时不时地,它还会被搬出来“营业”,给小院带来热闹与欢乐。

采访结束返程时,汽车经过004号水井房,老曹精瘦的背影出现在记者的视野里。他穿着已经磨得起毛的军旅球鞋,肩上扛着铁锹,边走边看,不时停下来把公路边堆积的沙子铲一铲。

汽车继续往前开,沙漠中一块巨大的标语牌逐渐变得清晰,那上面写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来源: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马安妮

新社乌鲁木齐11月27日电 题:沙漠之中修坦途 新疆“密织”交通网

作者 胡嘉琛

“我们标段位36.5公里全部位于沙漠腹地,克服了没路、没水、没电等困难,终于完成了路基工程。”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四标项目部总工程师刘明明接受采访时说。

新疆首条沙漠高速公路——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高速公路(以下简称“阿乌高速项目”)路基近日全面贯通。记者27日在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项目施工现场看到,沙漠中一条平坦而宽阔的路基已建成,路基两旁防风固沙的草方格也铺设完毕。

阿乌高速项目指挥长李杰说,该项目位于新疆北部,路线起自北屯市,后经福海县、五家渠市、昌吉州,到达终点乌鲁木齐市。路线全长逾342公里,设计速度每小时120公里。项目计划明年完工。

记者梳理发现,新疆在南部已建有轮台至民丰、阿克苏至和田两条沙漠公路,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正在建设中,但三条均非高速公路。作为新疆首条沙漠高速公路,阿乌高速将改善区域交通条件,为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旅游资源开发等发挥路网效益。

沙漠之中修坦途并非易事。在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依木拉克特大桥正在紧张建设中。在距离地面15米的桥面上,架桥机吊起约150吨的单片梁,一点点将桥梁向前延伸。

“依木拉克特大桥是和若铁路(和田至若羌)唯一一座全沙漠地形施工桥梁,也是和若铁路建设项目中最长的过沙桥,全长8.6公里。”中铁十四局集团和若铁路PJS2标项目负责人张刚说。

张刚介绍,依木拉克特大桥所经地段属于流动性和半固定沙漠地貌,靠近大面积流动沙丘。据悉,在和若铁路开工之前,新疆铁路部门就把生态治沙的理念融入施工设计中,根据不同地段特点“多措防沙”。截至目前,施工单位已种植植物1298万株。

和若铁路全长820多公里,计划2021年6月底建成通车。项目建成后将与喀和(喀什至和田)铁路、格库(青海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铁路相连,结束新疆南部洛浦、策勒、于田、民丰、且末等5个县不通火车的历史。

25日,格库铁路新疆段动态验收工作圆满收官,该铁路离开通运营又近了一步。“此次动验分别按照80公里、100公里、120公里的时速等级,对轨道、信号、通信、接触网等工程进行了全面检测。”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科信部工程管理科科长殷江华介绍。

格库铁路全长约1214公里,是新疆继兰新铁路和额济纳至哈密铁路之后出疆的第三条铁路大通道。目前,格库铁路青海段已开通运营,新疆段计划今年底开通运营。届时,新疆南部民众出疆不再绕道乌鲁木齐,路程缩短1000多公里。

“十三五”以来,新疆“密织”交通内外网,不断完善疆内公路铁路民航网络,加快进出疆铁路、公路大通道建设,以实现“疆内环起来、进出疆快起来”的目标。

数据显示,2016年底,新疆公路总里程逾18万公里(含兵团),截至2019年底,新疆公路总里程增至19.42万公里(含兵团);目前新疆所有地州市已迈入高速公路时代。铁路方面,依托兰新高铁、北疆铁路以及南疆铁路,形成了跨越“三山两盆”的全新路网布局。(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周琴 陈光旭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古老的东方。中国健儿不断拼搏,让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在赛场上冉冉升起。

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盛会,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盛会。冬奥会期间,在北京举行了各种文艺表演和展览。其中,一件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国宝特别引人注目:它既是故宫博物院特展《何以中国》的重磅展品,也是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公演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的主题。

这件国宝,就是在新疆尼雅遗址发现的“五星出东方”蜀锦护膊。

两千多年前,它从蜀地出发,顺着丝绸之路来到了精绝国,也就是现在的尼雅遗址,被深埋在了茫茫的大漠之中。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日联合考古队在尼雅遗址发掘出了这块蜀锦,立刻引起轰动,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想到,“五星出东方”会以两千年前的方式再次被织造出来,而且与它的诞生地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代考古人的命运,就这样联系了起来。

1

近距离观看“五星出东方”锦

它是汉代四川最高工艺蜀锦

一平方厘米的织锦中,经线密度高达220根,纬线密度也有48根,而且还是5种不同色彩织成的,尽管周围还布展了许多珍贵的织锦,但“五星出东方”护膊仍旧是展厅中最显眼的。

“这就是我们馆的镇馆之宝。”帕里巴克,这个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目前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讲解员,为参观者们讲解镇馆之宝“五星出东方”锦是她的日常工作之一。

“这块织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可以看到上下有6根绢带,因此这件文物是古人射箭的时候保护胳膊用的护具。实际上,古人使用的护具有很多种,这件是特别珍贵的丝织品。”帕里巴克介绍到,“护臂上还可以看到上下共两排‘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汉字,除此之外还有凤凰、鸾鸟等瑞兽以及云纹、星纹等,织造的工艺非常高超。”

“五星”实际上说的是金、木、水、火、土五颗星星,这句话的含义是“金木水火土五颗星同时出现在东方的上空,有利于中原作战”。

帕里巴克告诉记者,“五星出东方”锦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六十四件国宝之一:“经考古专家们的分析,这块护膊很可能是来自四川的蜀锦。织造完之后,从蜀地被运往了长安城,经过丝绸之路传播交流到了汉代西域三十六国的精绝国,也就是现在的尼雅遗址。由于这件织锦不管是文字、纹样,都能说明它的织造规格很高,在精绝国出土可以证明汉中央王朝对于西域地区的有效治理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

这件护膊也给了艺术家们无尽的灵感。今年年初,大型舞剧《五星出东方》“锦绣”等经典舞段登陆B站和多家卫视元宵节晚会,北京冬奥会期间在国家大剧院也进行了公演。这出舞剧从尼雅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发,在风沙中进入时空隧道,回溯了“五星出东方”背后的故事,诠释了中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展现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各民族同生共荣,结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2

“东方”带着五星红旗去尼雅遗址

发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中发掘出一座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夫妻合葬墓,在墓中出土一件极其臻美的汉式织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这一考古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著名考古学家齐东方就是考察队中的一员。他曾经说过,在尼雅遗址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是他最值得自豪的考古经历。

在进入尼雅的前一天,齐东方从和田带了一面五星红旗。一到营地,他就和队友刘玉生将这面旗升了起来,当时他肯定没想到,他的名字和这面五星红旗成为了这次发掘工作中最大收获的隐喻。

在发掘工作到8号墓的时候,考古队员发现顶部上散乱些木棒,杂草,照相后清除杂草,便见到了木棺顶部覆盖的毛毡毯,毡毯较厚,其上有花纹,但糟朽严重,一触即破。处理完表层,大家都抱着期待的心情准备开棺。

谁也没想到,棺盖抬起后,考古队员们见到墓内尸体中部的织物中露出一点色彩斑斓的织锦,在沙土掩盖中格外醒目。当考古队员一点点地将这块锦翻开、织锦不仅逐渐显露出鲜艳的蓝、白、红、黄、绿花纹,还陆续看到在蓝底白色织出的汉字“国”、“东方”、“五星”等字。最后完整的文字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场所有人非常震惊。

齐东方后来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总喜欢开玩笑说,自己也算是带来了一点运气:“你看织锦上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显然是吉祥谶纬之语,其中的‘东方’正是我的名字,凑巧的是我进沙漠时带来一面‘五星’红旗。我的名字、我的到来、我带的国旗和我升旗的缘故,才有中方考古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一发现,也许这是我最值得自豪的考古经历了。”

实际上,在那一次考察过程中,考古队还有很多重要发现,除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之外,还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纺织品,如“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延年益寿长保子孙”锦、“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都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织锦,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经过多方专家的研究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是汉代五色平纹织锦,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工艺,很有可能来自蜀地。

3

出土的4部织机模型

填补了中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

蜀锦有天下母锦的美誉,各种文献、歌赋甚至是墓室的画像砖上,都曾经出现过蜀锦的信息,但是由于成都平原温润潮湿,一直没有出土过较为完整的织锦实物,因此蜀锦是什么样子,就连考古工作者都有些疑问。

2012年12月,成都地铁3号线建设过程中经过天回镇,触碰到了一批墓葬,一些木器顺着水流到了地铁工地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研究三部主任、成都老官山汉墓发掘队领队谢涛带队对这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对2号墓进行清理时,考古人员在墓室北面底部的淤泥中,发现了4部织机模型。

“当时发掘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当时出土的时候,这四台织机是在椁室下方底箱的一侧,因为常年浸泡在水中,因此这些木质和竹制的文物一直是处于一种饱水状态。”谢涛在回忆当时织机出土的情况时坦言,一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一项能改变已知科技史的文物,“四台织机模型就像船的模型一样浸泡在水里。后面慢慢排水,才知道是织机,也知道了它的重要性。”

实际上,在老官山汉墓中出土的不仅只有四台织机模型,还有数尊织机俑,姿态各异,似乎正在进行不同的工序操作,另外还有摇纬车、经耙、立柱等纺织用具,还原了汉代织锦的工作场景。

“在四川汉代墓葬中,像蜀锦这种有机质的东西是很难保存下来的。保存不下来我们就不知道汉代四川的织锦是什么样子的,到底在新疆发现的织锦是不是蜀锦,没有办法用实物进行比较。但是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至少能够说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用当时蜀地的织机,是可以做出来的。”

老官山西汉木椁墓被评选为201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开始尝试以其为基础复原汉代勾综式提花机。3年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用复原出的织机复制出了“五星出东方”织锦。

4

一件“五星锦”串起的师生情

他能看到汉唐生活中的“烟火气”

齐东方和队友们发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谢涛和队友们发现了老官山汉墓中的织机,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和团队用谢涛发现的织机织出了齐东方发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实际上,齐东方和谢涛的缘分不止于此,他们两人之间还有一段师徒情。

1999年-2002年期间,谢涛在北京大学读进修班和研究生班,当时他的指导老师就是齐东方。虽然那个时候齐教授已经参与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发掘工作,甚至出版了一本书,但那个时候四川还没有发现蜀锦和织机:“当时带我的老师就是齐教授,主要是做彭州金银器的东西。当时四川这边还没发掘出丝绸、织机。一直在说丝绸、蜀锦,但一直都没发现过。”

结束了北大进修班的学习后,谢涛回到了成都考古研究院继续工作,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发掘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2012年的老官山汉墓的发掘工作。

“说起来真凑巧,老官山汉墓的发掘负责人就是谢涛,而且那段时间我在成都恰好有个事儿,我就顺便去了成都考古院。我还记得谢涛带我去看老官山汉墓的那些东西。”齐东方回忆起当时织机出土时的情况,“老官山汉墓里的东西,不光是织机,还有很多别的。后来发掘工作结束之后,我在实验室里也看过。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因为我们要复原织机必须要有根据,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模型就是根据。”

谢涛虽然从齐老师那里“毕业”将近20年了,但老师齐东方仍然没有停止过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前不久两人还一起在成都吃了饭。谢涛透露,老师会关心他最近的近况,也会帮他梳理和建议工作的要点,“比如现在手上哪些东西比较重要,哪些要做报告,方法是什么……”他觉得,作为学生,再怎么评价老师都不太适合,每次齐东方讲座时一座难求的情况,就是其得到大众喜爱的最好证明。

他举了一个例子,齐东方曾经为一个游戏项目做专家顾问,“里面关于汉唐这一段,要做得很真实,必须要了解汉唐人的真实生活。文献记载永远都是光鲜或者很大的东西。但最接近生活的、最实在的,齐老师能看到。”

相关阅读

开栏语丨考古中国 从蜀出发

考古中国 | 齐东方教授:“五星出东方”锦最大可能就是蜀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