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火锅连锁餐厅——捞王近日递交了港交所上市申请,中金公司、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累计开设了136间餐厅,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
2018年至2020年期间,公司收入逐年上升,但2020年的利润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主要经营指标中,公司的翻台率呈持续下行趋势,但客均消费连续几年上涨。据招股书披露,公司计划于2022年至2024年加速扩张餐厅数量。
粤式火锅细分市场份额领先 2020年受疫情影响利润下滑
捞王目前是国内排名第一的粤式火锅连锁餐厅。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年,公司占有1.7%的市场份额(按收入计)。目前,粤式火锅行业市场格局较为分散,2020年前五大参与者的市场份额约为5.0%。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捞王在中国内地的25个城市开设了135家连锁自营餐厅并在台北开设了1家餐厅。目前,公司旗下共运营3个品牌,分别是捞王锅物料理、锅季、捞王心灵肚鸡汤。其中,捞王锅物料理的品牌定位为商务、大气,其餐厅面积最大,一般为300至700平方米,人均消费也最高。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捞王锅物料理、锅季、捞王心灵肚鸡汤的餐厅数量分别为132间、2间和2间,捞王锅物料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图1:捞王旗下3个品牌信息
捞王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餐厅经营,另外有少量的零售业务和外卖业务。2018年至2020年,公司的收入逐年上升,由8.71亿元上升至11.25亿元。公司的营收增速明显快于行业整体增速。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国内粤式火锅的总收入分别为668亿元、739亿元和630亿元。
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捞王的期内利润出现明显下滑,由2019年0.80亿元下降至当年的0.67亿元。202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分别实现营收、净利润6.47亿元和0.21亿元,相比2020年同期的4.36亿元和0.01亿元有较为明显恢复。
图2:2018年至2021年H1捞王收入、期内利润
近年来,捞王的毛利率整体处于小幅下降趋势,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65.6%、65.1%和63.1%。公司2021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回暖至63.8%,但仍明显低于2018年和2019年。
费用和成本方面,原材料及耗材、员工成本、折旧及摊销是捞王最大的三项开支。以2020年为例,上述三项开支分别占同期收入的36.9%、28.3%和14.0%。
餐厅主要集中在江浙沪 翻台率持续下行
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捞王在2018年和2019年均新开餐厅19间。到了2020年,尽管有疫情的影响,公司逆势扩张,新开餐厅达到38间,总数量达到128间。不过,公司2020年关闭的餐厅数量也创下近年新高,达到4间。
逆势扩张的一个风险是如果餐饮消费复苏力度不及预期,而员工、租金等成本又相对刚性,可能进一步拖累公司盈利。
图3:2018年至2021年H1捞王餐厅数量变化
从餐厅区域分布来看,捞王的餐厅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区域。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在江苏、上海、浙江的餐厅数量分别达到47间、39间和30间,三个省市合计餐厅数量占比超过8成。
近年来,捞王的翻台率处于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至2020年分别为3.1次/天、3.0次/天和2.5次/天。2021年上半年,公司的翻台率指标未见好转,为2.4次/天。
相比于翻台率指标,公司餐厅顾客人均消费2018年至2020年处于持续上升趋势,分别为120.3元、123.7元和128.1元。
图4:2018年至2021年H1捞王与海底捞客均消费、翻台率对比
对比港股另一家火锅上市公司海底捞,捞王的客均消费指标明显领先,但翻台率较为落后。不过,两家公司的翻台率整体均处于下降趋势。
控股股东持股逾4成 未来拟加速开店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捞王共有90名登记股东。其中,公司的控股股东为李裕成、陈湘、赵宏泽以及陈湘配偶黄雅玲、赵宏泽配偶王咏诗,这些股东作为一致行动人,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合计持有捞王超4成股份。
此次上市,捞王计划把募集资金用于建设2号中央工厂、在全国及全球开设新的餐厅、作为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等。
值得一提的是,捞王计划于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分别开设约49间、75间及103间餐厅,主要在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及其他城市。相较2018年至2020年,公司的扩张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近年来,国内餐饮企业的连锁化发展趋势明显,特别是火锅这一品类。招股书显示,按2020年收益计算,国内自营火锅连锁餐厅及加盟火锅连锁餐厅在整个火锅餐厅市场合共占40.2%的市场份额,其中自营火锅连锁餐厅占比达12.2%。
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0年至2025年自营火锅连锁餐厅的收入将按复合年增长率21.9%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37亿元。
本文源自面包财经
< class="pgc-img">>港交所3月14日披露,捞王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及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编辑 | Arti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招股书显示,捞王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粤式火锅连锁餐厅。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公司的收入及餐厅数量均位列业内榜首,当中公司占有1.7%的市场份额(按收入计)。
捞王的收入从2019年的人民币(下同)10.95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11.25亿元,并进一步增加至2021年的13亿元。同期公司利润分别为7991万、6744万及1396万。经调整,2019年至2021年纯利润分别为8380万元、7063万元、2964万元。
捞王坚持「用爱传递好味道」,将产品与服务用心做到极致,在华东市场受到广泛认可,极大地促进了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餐厅持续快速扩张。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捞王在中国内地的30个城市开设了149家连锁自营餐厅及在台北开设了一家餐厅,这些餐厅均由集团运营。
粤式火锅以其标志性的汤汁而从传统火锅中脱颖而出。与辛辣的川式火锅不同,粤式火锅更注重汤汁,主要以可食用的食材烹饪而成。品尝汤汁是食用粤式火锅的一个重要用餐体验。尽管粤式火锅是中国火锅餐厅和中餐市场的一个小分支,但它为中国高端餐饮选择提供了独特的饮食和用餐体验。
粤式火锅市场虽然庞大但高度分散,2020年的总收入为630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收入计,捞王于2020年占1.7%的市场份额,而第二名市场参与者占1.1%。
据了解,捞王旗下运营及管理了三个自创的各具特色的品牌,即以提供商务、大气餐膳为主的捞王锅物料理,主打一人食概念的锅季,为少人聚餐提供快捷便利的用餐体验并迎合年轻消费者喜好的快速休闲餐厅捞王心灵肚鸡汤。
招股书显示,捞王不断加强数字智慧建设,实行数字化系统,使总部能够及时检查、监督及管理餐厅的营运,继而帮助餐厅快速有效地调整其业务营运。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的会员系统已获得并维持大量客户,拥有超过930万名会员,其中140万人已提供其所属年龄组别,这当中约72.0%为35岁以下的人群,会员用户90天内的再次就餐率达14.4%。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截至2021年7月,在拥有超20家餐厅的所有中国火锅连锁餐饮企业中,捞王在口味、服务、环境评价上均排名第一;《中国餐饮报告(2019年)》中,公司亦以相同标准在所有火锅餐厅中排名第一。此外,于往绩记录期间,公司有超过六间门店进入「大众点评必吃榜」。
于2018年,捞王透过与第三方合作开始公司的外卖业务。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已在大中华区的大部分餐厅经营外卖业务。公司于2020年战略性地推出零售业务,通过与当地及国际商超合作,销售即食胡椒猪肚鸡。为此,捞王表示会继续加强供应链能力,为进一步扩大外卖及零售业务作准备。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收入计,于整个火锅餐厅市场,粤式火锅餐厅是发展最快的品类,主要得益于其健康的外观,满足了大众对健康饮食体验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往绩记录期间所有五家最大的粤式火锅连锁自营餐厅中,公司是该品类增长最快的参与者。此外,由于2020年按收入计,公司在粤式火锅餐厅市场及中国的火锅餐厅市场分别排名第一及第四,公司相信公司可从火锅餐厅市场的增长中获益。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的购物中心数量预期将于2025年增长至约9,600个。上述购物中心在选择餐饮商户时会考虑为顾客提供不同的火锅口味,而大部分火锅餐厅会供应川式辣味火锅。因此,捞王相信通过购物中心拓展业务经营的机会众多,并计划于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分别开设44家、60家及80家餐厅,在日后的全国餐厅扩张中复制公司在华东地区的成功经验。
招股书显示,捞王此次IPO募集资金将用于为建设2号中央工厂提供资金,而有关建设预期将于二零二三年第三季度前竣工;用于在全国及全球开设新的餐厅。计划于二零二二年、二零二三年及二零二四年分别开设约44、60及80间餐厅,主要在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及其他城市;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丨不二研究,作者丨禄存
谁是“港股火锅第三股”?
尽管火锅上市公司正经历“寒潮”:闭店潮下门店锐减、业绩不振深陷亏损、股价腰斩一泻千里。
但是,这并未削减火锅赛道玩家的上市热情,火锅赛道下半场已至!
继粤式火锅连锁品牌捞王递表港交所后,又一家主营海鲜火锅的七欣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欣天)拟赴港上市。这意味着“港股火锅第三股”之争,在二者之间正式打响。
报告期内,七欣天和捞王的营收均维持上升趋势,七欣天的体量和盈利能力要更胜一筹。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的营业收入分别12.85亿、14.26亿和14.80亿元;2019年~2021年上半年,捞王实现营收10.9亿元、11.25亿元和6.47亿元。
不过,在核心指标翻台率上,七欣天和捞王与火锅巨头海底捞之间仍存在差距。受行业翻台率下行的大趋势影响,捞王的翻台率逐年下降,七欣天的翻台率在四家可比公司中垫底。
与火锅巨头的策略不同,七欣天和捞王仍有迅速扩张的计划,但面临着地域壁垒和一线城市数据疲软;降本增效中,较高的食材采购和人员成本均使营收承压。
增量红利见顶后,火锅赛道下半场已至。内卷潮下,七欣天和捞王的“港股火锅第三股”之争又将如何展开?
核心:客单价高企vs翻台率垫底
热气腾腾的火锅赛道,孕育过诸多充满想象力的故事。
“港股火锅第三股”的两位竞争者诞生于火锅赛道巨头初现之际。2006年,主打“海鲜+火锅”双概念的七欣天成立;3年后,台湾人赵宏泽在上海创办了粤式火锅捞王。彼时,海底捞已攻入上海市场,实现全国连锁;呷哺呷哺也收获了融资,大踏步发展。
随着Z世代养生意识的觉醒,火锅赛道开始进入细分化时代。在川渝火锅的一片红海中,七欣天和捞王代表的海鲜锅、清汤锅得以冲出重围。按2020年收入计算,七欣天是中国最大的海鲜餐厅,占总市场份额的1.2%;捞王在中国粤式火锅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1.7%。
稳,是七欣天和捞王的第一大特点。
这个体量虽与龙头相比不具优势,但从增速来看,尽管正经历着疫情的冲击,但七欣天和捞王仍然基本维持了扩张势头。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的营业收入分别12.85亿、14.26亿和14.80亿元,其中2021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为49.42%;2019年~2021年上半年,捞王实现营收10.9亿元、11.24亿元和6.47亿元,2021年上半年同比增长48%。
在净利润方面,七欣天和捞王同样保持着增长趋势。据招股书,2019~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的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1.72亿元和2.59亿元;捞王在2019年-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5905.5万元、7991.5万元和6744.1万元。相比之下,七欣天的盈利能力比捞王更胜一筹。
但要论核心指标翻台率,七欣天和捞王与火锅巨头海底捞之间仍存在差距。2020年,七欣天的翻台率为2.1次/天、捞王的翻台率为2.5次/天;海底捞则为3.5次/天;呷哺呷哺以2.3次/天。
翻台率下滑是火锅赛道的大趋势。近年来,各大火锅品牌翻台率都有所下滑,海底捞、呷哺呷哺等龙头也不例外,主要归因于门店加密带来的客流量下滑以及疫情的冲击。捞王的翻台率也从2019年的3.0次/天下滑到2021年上半年的2.4次/天;七欣天则维持了翻台率的基本平稳,在四家可比公司中垫底。
贵,是七欣天和捞王的另一大特点。高昂的人均客单价或许可以解释七欣天翻台率的低迷。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堂食业务的人均客单价分别为117元、119元和131元;2019年~2021年上半年,捞王客单价分别为123.7元、128.1元和123.9元。而海底捞2021年上半年客单价为107.3元,在二者衬托下显得格外“平价”。
在火锅赛道向下的大环境下,七欣天和捞王的业绩能够逆势上扬属实不易,但在细分赛道的竞争中也不能掉以轻心。红油火锅的重围下,“养生”概念是突围的利器,但也十分易逝——随着同类竞争者的加入,七欣天和捞王需得最大程度避免差异性被稀释,以免沦为同质化标签,失去增长源动力。
门店:一线疲软vs地域壁垒
疫情黑天鹅飞过,火锅赛道也开始勒紧裤腰。
若在几年前,市场很难想象火锅巨头们的增长怠速;但2021年的几轮闭店潮中,海底捞关停约300家门店,呷哺呷哺宣布关闭200家门店并暂停扩店,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颓势。
高速扩张的脚步虽有所放缓,但却不可能停下。对七欣天和捞王这样的新品牌来说,门店数量仍然是盈利增长的底气所在,分裂的市场蕴含着更多跑马圈地的可能性。
与海底捞和呷哺呷哺一样,七欣天和捞王的门店也采用直营模式,虽然能够有效保证门店在产品、供应链、财务等方面高度统一,但同时高昂的扩张成本也会给营收造成不小的压力。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的门店数量分别为180、207和250家,并计划持续扩张:2022年~2024年计划共开300家新餐厅。成立16年来,七欣天目前共有256家门店,相较之下未来3年开店300家的扩张计划野心十足。
捞王同样很重视门店的扩张,其激进程度不遑多让。截至目前,捞王共经营136家直营餐厅,计划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开设227家新门店,也将迎来门店的高爆发期。
急于扩张的背后,有着跟巨头们截然不同的原因。
其一在于,相比红油火锅的“出圈”,海鲜锅和清汤锅仍然面临着地域壁垒。
由于沿海地区对海鲜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较高,七欣天目前将近一半的门店都集中在江苏大本营,后续向内陆开拓难免“水土不服”;捞王的门店同样集中,有超过八成的门店位于江浙沪,北方地区仅有6家门店,清汤锅似乎并不受追求味蕾刺激的“北方胃”待见。
“走出去”的难度不小,更需要门店数量的支撑以拓宽市场。
另一方面,七欣天和捞王的“舒适圈”也不再舒适。
招股书显示,2019~2020年,七欣天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门店中所服务的堂食顾客总数逐年下滑,分别为465.75万和465.01万人;同期捞王则面临一线城市门店顾客总数、翻台率的双重压力,日均销售额从3.47万元下滑至2.85万元。
一线城市数据疲软,是七欣天和捞王未来发展的重要信号:现有市场已趋于饱和,需掉头向下发掘低线市场空间。捞王也在招股书中提到,未来两年的新开店将集中在新一线和二线城市;2024年目标中近半门店将开在低线城市。
随着火锅消费边界的进一步延伸,部分店内消费转化为外卖场景。在此业务上,七欣天或在短期内保持领先优势。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的外卖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11.2%、15.5%和16.4%,远高于同期可比上市公司水平;捞王2019年~2021年上半年外卖业务的收入占比则分别为2.5%、5.3%和3.3%,其回落或是受疫情期间餐厅停业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七欣天的外卖的人均订单价较堂食更高,显示出外卖业务的更大潜力。2019~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外卖人均订单价分别为人民币155元、185元及170元,或许将在未来成长为七欣天营收的“第二支柱”。
火锅赛道的成长逻辑,有赖于门店数、客单价和翻台率这三个因素的提高。但鉴于全行业翻台率降低、七欣天和捞王客单价已然高于巨头的现状,增加门店数成为增收的不二之选。
不过对于二者来说,如何在扩张的路上如何保持持续盈利也是其要思考的命题。毕竟在快速扩张之下,海底捞与呷哺呷哺都吃了增收不增利的亏。
瓶颈:缺乏护城河vs降本遇难题
作为历史悠久的美食符号,火锅是中餐市场最受欢迎的外出就餐选择。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按2020年收入计,火锅占中国内地整体中式菜肴市场的14.1%;预计2021年中国火锅餐厅的整体市场规模为5218亿元,其中川式火锅占据65.02%的份额,粤式火锅和京式火锅则分别占据14.53%和14.07%。
千亿市场吸引了众多竞争者入局。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火锅餐厅市场份额排序依次是海底捞、呷哺呷哺、七欣天和捞王。此外,还有巴奴、小龙坎、蜀大侠等火锅品牌也在竞争中崭露头角。
内卷大潮下,分化初显。虽然在一众红油火锅中独具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七欣天和捞王的护城河牢不可摧。
招股书显示,目前七欣天共有4项专利,包括混合调料及酱料、螃蟹锅;还申请了螃蟹的低温保鲜技术、杀菌即食南美白对虾的加工方法在内的七项专利。捞王也有属于自己备餐柜
专利,其汤料配方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不过单凭借此,还不能筑起媲美巨头的护城河。在餐饮企业挖空心思创新的当下,“一锅两吃”模式并不新鲜;猪肚鸡更是早已推广开来,呷哺呷哺旗下的高端火锅品牌湊湊就推出了胡椒猪肚鸡锅底,对捞王的核心腹地造成威胁。
优势尚不显著,劣势却无法忽视。在各项成本的控制上,七欣天和捞王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七欣天作为较为依赖食材的海鲜餐厅,并没有自己的养殖中心,食材采购成本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的食材采购成本分别占营收的45.7%、47.7%及42.6%,成本占比最大。在持续扩张的趋势中,将会对营收造成较大负担,对供应链的挑战显然也会加大。
捞王则面临着较高的员工成本压力。根据招股书,2019~2021年上半年,捞王员工成本占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9.28%、28.25%和29.75%,与原材料支出占比接近,与同期七欣天17.25%的比例相比并不占优。
七欣天通过外包降成本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员工数量分别为4707名、4279名、5269名,外包人员分别占比0、59.97%、65.19%。外包人员占比的提高使得员工成本大幅下降,2021年前三季度,在员工数量增加了990人的情况下,七欣天的员工成本反倒减少0.06亿元。
随着品牌体量的增大,火锅品牌不约而同地推出一系列副牌,作为“大象”转身的探路石,进一步加强品牌效应。捞王在核心业务之外,也陆续推出了其他副牌:主打一人食火锅的“锅季”,以及连锁快餐店“捞王心灵肚鸡汤”。相比之下,单打独斗的七欣天则略显单薄。
火锅赛道“内卷”至下半场,近身肉搏的时代虽已过去,资本对火锅赛道的想象却远未结束。实际上,巨头收缩与新势力的扩张并不冲突:巨头瘦身之际,亦是行业新旧势力更替的洗牌之时。对新生品牌而言,此间机遇大于风险。如何快速突破发展瓶颈、拥抱广大的市场份额,七欣天和捞王需要更深刻地理解降本增效的含义。
内卷之中,如何破局?
增量红利见顶后,火锅赛道下半场已至,在内卷中苦寻破局之道。
这并不意味着增长的停止。未来的火锅赛道,或将展现巨头熄火、“新王”登基的进程:千篇一律的脸谱式品牌被替换,细分品类、有料火锅、特色消费场景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不过,细分赛道的竞争也将随着入局者的增多,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同质化。破解这一难题,这或许需要一些守正出奇的智慧——正如火锅从“古董羹”走来,作为上千年历史的美食,历久而弥新。根据时代变更,不改传统内核,并保持进化的能力,这是火锅的天赋。
对于七欣天和捞王这种定位高端的火锅来说,虽然有高溢价和可观的利润,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发展受限,注定不能像海底捞那样拥有铺天盖地的门店数量。在餐饮品牌纷纷发展副牌的风潮下,向下布局、覆盖低端市场,通过与主品牌的错位提升市场渗透率,或许是火锅下一个进化方向。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 《七欣天赴港IPO,海鲜火锅会是一门好生意吗?》,伯虎财经
2. 《「潮食资本会」“火锅第三股”之争:毛利率63%远超海底捞,捞王IPO之路要如何自证》,华夏时报
3. 《捞王准备冲粤式火锅第一股,年入11亿净利润超过海底捞 》,连锁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