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年的上海,“上年纪”的小店越来越“有味道”,新加入的“成员”也不断带来惊喜。在上海市商务委支持下,新闻晨报·周到记者将带大家走近小店、体验小店,深入感受在魔都“逛马路”的别样魅力。
去年4月,永康路上开出了一家乡村风的甜品店,名叫In Dough We Trust。
店名的含义,是“我们信仰面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家的“招牌选手”——提拉米苏一直处于“一出即秒”的状态。慕名而来的顾客排上几十个号,最后站在门外、吹着冷风一脸满足地吃蛋糕,也是常有的事。
都说这家店红了起来,是因为其完全“看心情”的卖蛋糕方式,新闻晨报·周到记者特别去采访了老板娘,一起来听听这位运气爆棚的“佛系”小姐姐是怎么开店的吧~
提拉米苏因为“任性”走红
In Dough We Trust坐落在永康路襄阳南路路口的转角,可容纳十几名顾客的店面不算很大,从外观来看,也算走得简朴风。
这样一家小店,从去年开业起,就成为沪上咖啡甜品店里不折不扣的“网红”。
早上11点经过的时候,门外的小长凳上已经有人坐着等了;下午茶时间自然是最忙的时候,从最开始的大排长龙,到后来店员小姐姐贴心地开始做预约登记——留下手机号,出门附近逛逛再回来,避免了长时间等位的枯燥。
在抖音短视频里,“#indoughwetrust”话题下的视频,播放次数已近200万。这其中,大部分拍摄的,都是小店的最热门的提拉米苏。
点好单入座,不一会,店员便会摆上餐具,再捧着一个大大的瓷缸走到面前,看似随意地挖上一块盛在碟子里,不规则的提拉米苏切面配上蓝白花色的小瓷碟,用木质手柄的勺子舀上一勺细细品尝……
——以上为“打卡”视频“标配”,记得提醒小姐姐动作稍微慢一些,方便掌镜拍摄。
细腻绵软、入口即化、甜中微微带苦,是很多顾客给这一份“镇店之宝”的评价。但最有话题度的,却是店家“任性”的分蛋糕“姿势”——甚至有了“魔都最丑、最网红、最看心情的提拉米苏”之称。
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有趣的“内心OS碎碎念”:店员小姐姐这一勺下去是多是少,可不一定“有数”呀;一样38元的价格好像我这块比隔壁桌的小那么一点点呀;小姐姐看我那么可爱给我分一块大一点的呗……
老板娘小鱼对此大喊冤枉:我们真的有做区分啊!虽然不一定精确到每块提拉米苏一克都不差,但大家仔细看看,无论是12块还是8块的,每个瓷缸在“出厂”前都尽量做了平均划分,我们真的没有那么任性啊请看我真挚的眼神!
“佛系”店主:“网红”来得猝不及防
小鱼是个温温柔柔的文艺女青年,求学过程中因为个人喜好辗转去了法国蓝带学习烘焙,回国后实现了很多女孩子从小就有的“开家咖啡馆”的小梦想。她的微博、朋友圈里,也总是分享自己烘烤的美食、点缀心情的漂亮花花和美美的自己。
让自家小店“红红火火”的“任性分蛋糕法”其实并非小鱼首创,而是她从不少国外的餐厅学来的,“就是用一个大大的盘子或碗,挖一勺给顾客,我自己也很喜欢这种‘homemade的方式’,很温馨、很有家的感觉。”
无心插柳之下的“下海”试水,没多久就“解锁”了大众点评上“上海咖啡热门榜榜首”的“成就”,着实让小鱼手忙脚乱了一番。
去年4月开业之初,算上在厨房里忙活的小鱼自己,小店的员工统共也就4.5人(1名兼职),而1年以后,这支队伍已经扩张至十人,依然是忙得团团转。“火力全开”准备好的蛋糕,销售速度总是比预计的要快,In Dough We Trust的营业时间有时便不得不提前到下午5、6点——不少慕名而来的顾客还有吃“闭门羹”的经历。
“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去补货啦,基本上已经是平常四倍的量进行供应了。但最高峰的时候门外曾经排了七八十桌顾客,我们只能去劝说大家不要再排了,因为等到排到了,蛋糕也已经卖完了”,小鱼和小伙伴们每天至少会提前准备100份外带蛋糕,但依然供不应求。而因为“网红”的力量,点单还是以提拉米苏为主,为此店内原定的蛋糕品种数量也进行了缩减。
事实上,最开始的时候小鱼的“小算盘”是一个蛋糕10片,每天能卖出6个,再配上咖啡,“起步阶段嘛,能赚到一点点就很不错啦”。而到了如今,小店每天的饮料销售量大约在150杯,蛋糕方面仅提拉米苏就要售出270份,周末几乎都要突破300份。
永康路是最好的“活招牌”
小鱼将In Dough We Trust的成功主要归结于“运气”,而运气的主要来源则是店址所在的永康路。
全长600米的永康路可以说是沪上“咖啡圣地”,开在这里的小店似乎总是附上了“网红”光环,不需要怎么宣传,便能“自带流量”。
综合考虑了租金、客流等因素后,小鱼很幸运地get到了永康路上的转角“黄金位”:透过大大的玻璃窗,可以欣赏到静谧的小马路,坐在布置得很温馨的小店里喝喝咖啡、品尝蛋糕,往外走个几步,可能就是个便民小卖部,甚至是个煎饼果子摊——小鱼说,她暂时没有考虑借着这一波“网红”,去其他小马路乃至购物中心里开分店,因为永康路上的浓浓生活气息,恰恰是海派特色的极佳体现,也是她所主张的,走“温馨、美味、家庭氛围”路线的小店的最佳承载地。
让这位有些“佛系”的店主头疼的事儿还有很多,比如因为竞争激烈,魔都的餐饮业态饱和度高,其实生意并不好做,而一家小店的想要更好地生存发展,也总要面对这样那样的难题——持续的大客流会不会“吓跑”很多潜在的常态顾客得考虑;前期“蜂拥打卡”的热度过后,如何维持忠实粉丝得考虑。
5月上旬,记者再次来到In Dough We Trust时注意到,除了提拉米苏,包括树莓蛋糕、红丝绒蛋糕等甜品也成为了不少顾客堂吃、外带的主要选择;而路经小店买上一杯美式或拿铁就出门的消费者更是不少,甚至还有拖着拉杆箱、看起来像是从外地来的游客专门前来“拔草”。“魔都消费者很注重生活品质,他们很会‘吃’、很会‘品’,真正好的咖啡、蛋糕才能吸引、留住他们”,小鱼说,她已经在考虑,让去年夏天几乎和提拉米苏在热度上“并驾齐驱”的“桃子覆盆子糖水”重新“回归”,而她也将继续发挥自己“老本行”的专业优势,为自家小店研制、开发出更多美味、有特色的新品菜单。
本文为新闻晨报·周到“上海购物故事小组”原创!魔都特色小店,周到带你逛哦~
如果大家身边有喜欢的、有特色的小店,也欢迎给我们推荐哦~可以在文后留言,或者发到小编的邮箱:290746972@qq.com~
魔都特色小店系列报道可以戳这里回顾:
已经吃过了2369包泡面的店主,写出了一本“泡面圣经”丨魔都特色小店
是甜品店,也是画廊,希望把艺术带入“生活圈”丨魔都特色小店
全上海最火的“弄堂小馄饨”可能要搬家?听听阿跷怎么说丨魔都特色小店
源:中国青年报
日前,“他再次拨动一代人的琴弦:重回地坛,重读史铁生分享会”在毗邻地坛的雍和书庭举办。主办方供图
在夏日的北京,毗邻地坛的书店里,每人手持一本《我与地坛》,以及印着“他再次拨动一代人的琴弦”字样的帆布袋。一场关于“重读”史铁生的分享会在此进行。
史铁生的妹妹史岚说,史铁生刚生病时一家人住在北新桥的前永康胡同,离地坛不远,后来搬到雍和宫大街26号,就距离那座园子更近了。
除了母亲,史岚也去地坛找过史铁生。“有时候他出去时间长了,家里人是不放心的,但是又不好说别去,就去看看,他踏踏实实在那儿就行了”。
数十年过去,如今在地坛,你依然能遇到很多“寻找史铁生”的人。
最近,作家潘采夫在地坛采风,早晨9点多钟就遇到5个00后中学生,拿着《我与地坛》在公园里到处走,说“寻找史铁生的足迹”。十几岁女孩脱口而出:“我自以为自己所受的痛苦,其实在母亲那都是双倍的痛苦。”
史铁生为何拨动了年轻一代人心中的“琴弦”?
“他始终用有温度的眼在看我们的生活”
“说到底还是作品好。”作家梁晓声认为,一位作家已经离我们远去,而他的作品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中有口碑,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一定是有一些理由的。
“重读铁生作品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铁生是天生拥有一颗爱心的作家,他始终用有温度的眼在看我们的生活,看他者。”梁晓声说,史铁生的文字“纯洁、温暖、爱、真诚、干净”。
提及《我与地坛》中有关母亲的描述,梁晓声说,他几乎可以想象所有的年轻读者,第一是都会共情,第二可能都会改变他们和自己父母的某种关系。“亲密的会更亲密,感恩的会更感恩,相反(不感恩的)也会学会感恩。”
“有一次铁生发现妈妈在找他,成心地、任性地没有应声,看着母亲,那时候在生病的情况下肯定心情也不好,但是后面又有一段话,他随即写今天的年轻人不要学自己,千万不要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所以我们能看到,作家和社会、和年轻读者通过文字沟通的时候,体现出他内心与人为善的情怀。”梁晓声感慨,人到了这个年龄,有时候会想到生死的问题。史铁生的作品展现了一个人在双腿不能行动之后,怎样对待文学、对待人生。
潘采夫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去地坛采访,是想体验一下年轻读者和史铁生之间的“连接”。
早上9点到地坛,潘采夫原本以为选错了时间,毕竟通常公园“早晨属于老年人,傍晚属于年轻人”。但是在半小时内,他遇到5个专程去寻访史铁生足迹的少年。“他们在14岁到18岁之间,有的对史铁生非常感恩,认为拯救了自己刚刚开始的人生;有的因为课本里读过,对史铁生的文章有共鸣和好感。”
在朋友们心里和口里,重新回归
“读有些书,是希望阅读帮助我慢下来、静下来;但是史铁生的作品是需要我静下来、慢下来去阅读的。”今年20岁的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孟令启是“铁生粉”,这位00后第一次读完《我与地坛》,被那句话狠狠戳中了——“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孟令启说,他是在一个生病的时间段“入坑”史铁生的。身体不舒服时,看不进去很多书和电视剧,于是他决定“找一个和自己有共鸣的作者”,因此“锁定”史铁生,读完后就“震惊”到了。
备战艺考的时候,孟令启和周围考生会读《秋天的怀念》。“当时我觉得文中情感很真诚,但是如果说《我与地坛》是一片森林的话,那这个名篇只是森林中的一片叶子,我从《秋天的怀念》去品史铁生也不过是管中窥豹而已。史铁生带给了我疗愈的感觉,生命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去克服的。”
《2024年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史铁生是该平台最受欢迎的作家,其中,00后成为最爱看史铁生的读者年龄段。
史铁生在互联网上的“人设”火爆、丰富起来。抖音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史铁生相关视频累计18.6万个,增长192%,视频总时长增长415%,总分享增加51%。“史铁生的顶级文笔”“余华聊到史铁生望着远方哽咽”“全网嘴替史铁生”等话题总能引发年轻人热议。
作家余华讲述的史铁生故事,在网上广为传播,有些还颇有趣味。比如史铁生参与一场足球赛,余华等人安排坐着轮椅的史铁生担任守门员,告诉对方队伍的学生“你们要是一脚把球踢到史铁生身上,他很可能被你们踢死”。结果那场比赛学生们只防守,不敢进攻,余华等人围着对方球门狂踢,轻松拿下比赛。
孟令启认为,现在很多00后都去读史铁生、余华、莫言等,这股热潮有“跟风”的成分,但是去品读作品之后,发现“这股风吹到你心里”“你也会成为这阵风”。
潘采夫感叹,经常在某一个年代以为我们离史铁生远了一点点,但是很快就会发现你不得不再一次走近他。“因为当你意气风发的时候你可能离他很远,当你突然间有点不得劲了,有点困惑迷茫的时候,你好像又靠近他了。”
潘采夫感觉00后未必喜欢那种充满激情的文章,而史铁生的文字娓娓道来,是“对人生怀有善意和希望的平静文章”,很对年轻一代读者的胃口。另外,史铁生彼时的老友们经常会提他的名字,使得他频频上热搜。“所以,史铁生是在朋友们心里和口里重新回归的。”
年轻人和史铁生之间,是“相互寻找的过程”
梁晓声曾和学生们讲过:“人生好比数轴,有零度、负数、正数,我们大多数人坐在大学的课堂里,我们都在正数这里,在向前发展。不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下子定到亿兆的长度,我们定得短一点,我们能实现。”
梁晓声说,史铁生原本和其他青年一样,在“正数”的位置上,充满了人生的自信和憧憬。“然而铁生有一天突然退回去了,人生向后退,超越了零度,进入了‘负数’的状态,他多么想和所有的同龄人一起向前!”
梁晓声说,史铁生是“几乎被定在负数的位置上”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死,这是我们很值得来读史铁生的一个重要角度。
对于史铁生的作品,孟令启坚持只读纸质书,而且会买两本,一本是崭新的,一本会写笔记。“我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写到上面,当我以后再去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当初看这本书的感受。”
在作家韩浩月看来,95后、00后读者与史铁生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寻找的过程。“年轻人在寻找说出他们心声的作家,作家的作品在流传时也在寻找新的读者群。”
“史铁生作品为年轻人看待人生、生命、命运,提供了诸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他的文章不仅具有文学性,还有实用性,史铁生把年轻人的心路艰辛先行走了一遍,读完史铁生后,年轻人能够更坦然、更从容地面对困难与挑战。”韩浩月说。
在他看来,这几年的“史铁生热”,除了文学本身拥有的“粘贴力”之外,短视频平台作为媒介也发挥了作用。“新平台提供了新文化、新文学的扎根土壤。”
史铁生生前好友、评论家解玺璋认为,现在年轻人喜爱史铁生,是因为找到了契合点。
史岚提到,史铁生病后也曾“有过两年要死要活”,而后“战胜了痛苦、理解了痛苦”。解玺璋称,年轻人从史铁生处找到了一种共鸣:“你遇到一个什么困难或者问题,能够把最坏的情况想好,就可以坦然面对了,最坏的情况都能接受,还有什么事不能接受的?”
史铁生的作品还在影响今天的年轻读者,这也给当下的写作者和创作者提供了一些启示。
韩浩月认为,写作者保持年轻的、学习的、创新的心态,就会不约而同地与年轻读者走到一起。在互联网与AI时代,00后群体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注意进行以下几个层面的遴选:作品是否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大胆且精准地书写自我与社会?作品是否提供了鲜活的生命体验与人生经验?作品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
“书写鲜活生命体验与人生经验的作品,虽然有时候极度个体化,但愈是个体化,愈能触动整体人的内心,把一个人的极致感受与愿望表达出来,就会成为一群人甚至一代人的想法。”韩浩月说。
源:金华日报-金华新闻网
金华新闻客户端7月6日消息 记者 杨林聪
7月5日晚上,东阳市画水镇上泉村的蒋文四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你们和楼兰亭非亲非故,32年了,竟然还专门来替他还人情,真是有情有义!”
来客叫任华平,来自距离画水镇50多公里外的永康市舟山镇,这次他专程前来偿还一笔32年前的欠款——不过,欠款人楼兰亭并不是任华平的亲属,也没有生活交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得从蒋文四手上一张发黄的借条说起。
左为任华平,右为蒋文四32年前借出2000元
蒋文四原本在杭州药物研究所工作。1989年,25岁的他辞职“下海”,回东阳老家创业,他四处筹措,借了一万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开办了吴宁天然生物资源开发服务部。蒋文四的高中语文老师王佩民也帮了忙,为他在城里找了办公场所。
1989年11月,有一位朋友上门向王佩民求助,求助人正是楼兰亭。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位风云全国的探险家。
此前,楼兰亭已完成了几场颇为轰动的探险之旅:1983年-1986年,骑自行车旅行全国;1986年,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7年,率众人首漂我国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1988年,攀登世界最高石笋鼎湖峰。
楼兰亭是永康市舟山镇舟一村人,早年当过乡村代课教师,在一场人生变故中失去工作,从此走上探险之路。但是,探险活动耗钱耗力,楼兰亭很快陷入了困境,他找到了王佩民帮忙。
王佩民的收入也不高,他就向蒋文四开了口。没想到,蒋文四二话不说,当场就拿出了2000元,借给了楼兰亭——要知道,这是在1989年,2000元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而且,此时正是蒋文四创业起步期,自己的钱还是借的。
近日搬家发现旧借条
楼兰亭写下了一张借条,并按了印章。在通讯不畅的年代里,保持联络并不容易,大概三四年后,蒋文四有次在杭州碰到了楼兰亭,他发现忙于探险的楼兰亭过得并不好,一脸憔悴,虽然只比自己大两岁,但是显得苍老许多。“当时我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看他那样子,我就没好意思提借条的事情。”
前不久,已经58岁的蒋文四搬回画水老家养老,在整理资料时,楼兰亭当年写下的借条跃入眼帘。如今,2000元钱早已无足轻重,但借条却勾起了老蒋的无限回忆。
“当年可是那么出名的探险家,我听说过他身体不好,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如果还健在,我想去看看他。如果不在了,我就去祭拜他,把借条烧给他,让他不要再记挂。”
蒋文四在网上发帖寻人。楼兰亭当年名气不小,很快就有很多永康网友提供线索。随后,永康市舟山镇乡贤会也注意到了这则寻人贴。
让蒋文四唏嘘的是,那次在杭州,是他和楼兰亭的最后一次见面。2006年,楼兰亭不幸患上帕金森病,几年后,病痛交加的楼兰亭便撒手人寰。由于父母已逝,楼兰亭本人也没有结婚,他的后事还是由当地民政部门帮忙处理的。
同乡们第一时间还恩情
得知借条的来龙去脉后,舟山镇乡贤会不少人表示:作为楼兰亭的同乡,这笔钱由乡贤会代表家乡人替楼兰亭偿还,以感谢蒋文四当年的慷慨相助。
当前,永康市正在开展“立信义 弃陋习 扬正气”专题教育整治活动,乡贤会第一时间行动,委托在画水镇投资办厂的舟山人任华平,带上慰问品和一个大红包,上门拜访蒋文四,这让蒋文四深感意外。任华平说,小小一张借条,带来的感动却穿越时空、无比深刻,“和老蒋当年的慷慨相比,我们回报的只是一点点谢意。”
蒋文四也感慨不已,他连番推辞,坚决表示这笔钱不能收,“我是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楼兰亭已经不在世了,他只比我大两岁;二是没想到借条32年后还有人来还,他的家乡人这么重情谊、讲信义!”
当晚,蒋文四便把借条交给了舟山镇乡贤会。乡贤会表示,借条今后将保存到正在筹建的舟山名人馆,以此铭记蒋文四的恩情和大义,见证他和楼兰亭之间的情谊。
本文来自【金华日报-金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