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日,又到了雪糕销售的旺季。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冰淇淋/雪糕行业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冰淇淋/雪糕市场规模超过1600亿元,位居全球第一。
“不认识的雪糕不要拿”上热搜!
网友吐槽:平平无奇的雪糕却要几十元
夏日炎热,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雪糕上热搜不是因为“好吃”,而是一个乍看起来“不明白”,细品却又“有道理”的建议。
网友们纷纷开启“吐槽模式”↓
随后,关于高价雪糕的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榜。
十块钱起步、几十块钱一小杯
业内人士:成本也就五六元
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便利店后发现,近两年新晋的所谓网红冰淇淋或者雪糕售价大多在10元以上,一些不到100g的盒装产品售价就超过了50元。某便利店在售的约30款冰淇淋和雪糕中,低于10元的只有8款。
有业内人士认为,雪糕价格上涨背后是原材料成本与营销费用的上涨,也有从事冰淇淋和雪糕批发的店主表示,价格越低的商品,利润也低;价格越贵的,利润也越高。
长期从事雪糕生产的高先生透露,雪糕的生产成本其实并不高,即便是一款高端雪糕,全部添加纯奶油和高倍的奶酪,其生产成本大约在四五元。一些网红品牌采用进口原料或添加蓝莓、树莓等相对高端原料,即便再加上近两年奶粉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一支雪糕的成本也就是五六元。
雪糕为何越卖越贵?
专家:营销费用可能才是主要成本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分析,市面上的冰淇淋和雪糕,主要的配料就是牛奶、炼乳、稀奶油、再制干酪、淀粉等,虽然原材料的成本有所增加,冷链运输费用也有所增长,但对于高端网红雪糕来说,其营销等费用,可能才是主要成本。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在全球经济都处于一个相对不景气的状态下,雪糕一枝独秀,就是感觉它有口红经济这样一个原理在里面。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人们的消费欲望依旧非常强,于是会转而去买绝对价格较低的商品,雪糕就相当于一个绝对价格低,但又相对来说感觉是奢侈消费的这样一种非必要之物。”朱毅说。
江苏省消保委工作人员徐悦指出,为适应市场竞争,商家为雪糕类产品赋予精美的包装、独特的口感、高档的原料,甚至是文化的内涵,都可能导致产品价格的上升。
徐悦说:“商家可以依法自主定价,消费者也可以自主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面对琳琅满目的雪糕产品,消费者大可以用脚投票,要求商家明码标价,坚定地选择价格适宜、美味解暑的雪糕产品。如果高价雪糕徒有炒作宣传,没有与价格相适应的消费体验,甚至连食品安全问题都难以保证,这样的产品也只会有价无市,很快将被市场淘汰出局。”
徐悦表示,除了近期受关注的网红雪糕,包括奶茶、健身欧包等产品也都采用过类似的营销手段,她提醒消费者,面对这些流量炒作的产品要保持理智。
徐悦:“比起‘颜值’,应更加关注食品类商品的卫生安全和营养健康,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别让钱包为‘新鲜感’‘虚荣心’买单。经营者也应着力研发安全健康,兼具‘颜值’‘口感’的产品,逐利的同时合理定价,避免让高价雪糕成为‘一锤子买卖’。”
来源: 央广网
容总结:
我国多数居民食盐、烹调油和脂肪类食物摄入过多,是目前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清淡的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
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 5g、烹调油 25~30g,避免过多动物性油脂和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的发生风险,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推荐每天摄入糖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
内容预览:
1.核心推荐
2.如何量化用盐用油量?
3.如何做到食盐减量?
4.如何减少烹调油摄入量?
5.酒每天能喝多少,什么样的人不能喝酒?
6.如何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
核心推荐
●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烹调油25~30g。
●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 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g。
●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 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g。
不同人群的食盐、烹调油、添加糖摄入量范围推荐如下
如何量化用盐用油量?
人的味觉大多是从小养成的,属于一种个人的健康习惯。因此不断强化健康观念,改变烹饪和饮食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坚持以计量方式(定量盐勺、带刻度油壶)控制调整食盐、油等调味料的用量,逐渐养成清淡口味。
在家烹饪时推荐使用定量盐勺,每餐按量放入菜肴,尤其要重点培养儿童的清淡饮食习惯。
如何做到食盐减量?
1. 选用新鲜食材,多使用天然调味料替代食盐酱料调味
烹调时应尽可能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这样就不需要加入过多的食盐等调味品来增加食物的滋味。
可通过不同味道的调节来减少对咸味的依赖。如在烹制菜肴时放少许醋,使用花椒、八角、辣椒、葱、姜、蒜等天然调味料来调味。也可以用柠檬汁、番茄汁来调味,营养又健康。
2. 合理运用烹调方法
烹制菜肴可以等到快出锅时或关火后再加盐,能够在保持同样咸度的情况下,减少食盐用量。烹制菜肴时加过多添加糖会掩盖咸味,因此不能仅凭口味咸淡来判断,需要用量具;炖、煮等有汤水的菜肴更要注意用盐量,喝汤的话需要注意汤内的盐分也算在每日摄入中。
3. 做好总量控制
在家烹饪时的用盐量不应完全按每人每天5g计算,也应考虑成人、孩子的差别,还有日常食用的零食、即食食品、黄酱、酱油等的食盐含量,以及在外就餐,也应该计算在内。生活中时时刻刻存有“减盐”的意识,才能真正做到总量控制。
4. 注意隐形盐问题,少吃高盐(钠)食品
鸡精、味精、蚝油等调味料含钠量较高,某些预包装食品往往属于高盐(钠)食品。
为控制食盐摄入量,最好的办法是少买高盐(钠)食品,少吃腌制食品。
“隐形盐”指酱油、酱类、咸菜以及高盐食品等中看不见的盐。一些食品食用量很少,却占成年人全天钠摄入量的 1/3。如10ml 酱油(1.6-1.7g盐),10g豆瓣酱(1.50盐),一小袋15g 榨菜、酱大头菜、冬菜(约1.6g 盐),20g一块的腐乳(1.5g盐)。高盐食品指钠含量≥800mg/100g 的食品。1g 盐=400mg钠。
5. 选用碘盐
为了预防碘缺乏对健康的危害,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实施食盐加碘的措施,目前已经有效地控制了碘缺乏病的流行。
除高水碘地区外,所有地区都应推荐食用碘盐,尤其有儿童少年、孕妇、乳母的家庭,更应食用碘盐,预防碘缺乏。
如何减少烹调油摄入量?
1. 定期期更换品种,根据个人营养需要选择不同的油
国家相关标准将烹调油按照品质分了一二三级,但等级高的食用油,代表精炼程度越高,并不一定是营养价值越高。精炼的过程中也会损失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E、胡萝卜素,以及β-谷固醇等营养成分。一般来说,饱和型高的食用油脂耐热性较好,适合做煎炸食品。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油脂不耐热,经煎炸或反复受热后易氧化聚合,适合炖、煮、炒类菜肴。家里采购食用油时注意常换品种,食用油品种的多样化能给我们提供脂肪酸和营养平衡保障。
2.定量巧烹饪
多选用蒸、煮、炖、焖、水滑、熘、拌等烹饪方式,可以减少用油量。
3.少吃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为高脂肪高能量食品,容易一不小心食用过量造成能量过剩,且油经过反复高温油炸会产生有害物质,应减少食用。
4.动物油脂和饱和脂肪酸
动物油脂富含饱和脂肪酸,应特别注意限制加工零食和油炸香脆食品摄入。警惕常温下“脆”和“起酥”的产品如薯条、饼干、蛋糕、加工肉制品,都可能由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黄油、奶油、烹饪的人造黄油、可可脂和棕榈油制作。
酒每天能喝多少,什么样的人不能喝酒?
1. 哪些人应禁酒?
孕妇、乳母不应饮酒
儿童少年不应饮酒
2. 特定职业或特殊状况人群应控制饮酒
例如驾车、操纵机器或从事其他需要注意力集中、技巧的工种;对酒精过敏者;正在服用可能会与酒精产生作用的药物者;患有某些疾病(如高甘油三酯血症、胰腺炎、肝脏疾病等)者;血尿酸过高者。
3. 提倡文明餐饮,成年人若饮酒应限量
饮酒往往感觉上更体现热情和亲密的关系,并能烘托气氛,但饮酒对健康无大的益处,若饮酒应限量,且注意饮酒时不劝酒、不酗酒,适量而止。
每个人对于酒精的耐受程度有差异,有些人喝一点酒就会产生过敏反应,甚至昏迷;有些人虽然耐受力强,但过度饮酒对身体产生很大损害,可导致急、慢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脂肪肝,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过量饮酒还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发生风险。
以酒精量计算(如下图),成年人一天最大饮酒的酒精量建议不超过 15g。
如何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
添加糖是指人工加人到食品中的糖类,具有甜味特征,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果葡糖浆等。常用的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都是蔗糖。建议每天添加糖的摄人不超过 50g,最好控制在 25g 以下。添加糖主要来源于加工食品,包括含糖饮料、糕点、饼干、甜品、冷饮、糖果等;部分来源于烹调用糖,如糖醋排骨、冰糖银耳羹等。
含糖饮料指在制作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 5%以上的饮料。
对于儿童青少年人群,含糖饮料等饮品是添加糖的重要来源;还有调查表明,某些现制现售的奶茶含糖量在 15%~25%。含糖饮料由于饮用量大,很容易摄入过多的糖,导致口味变重和增加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控糖”要点:
尽量做到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替代饮用水。
少吃甜味食品:糕点、甜点、冷饮等。
做饭炒菜少放糖。
要学会查看食品标签中的营养成分表,选择碳水化合物或糖含量低的饮料,注意隐形糖。
在外就餐或外出游玩时更要注意控制添加糖摄入。
(图表来自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其余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作者:田家懿
来源: 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
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我们的父母一辈们的记忆力,常常比咱们好。这是为什么呢?最初我把这一现象单纯归结为如今信息流量太大,我们的大脑每天需要处理的信息是长辈们在我们同龄时的无数倍,导致“内存不够、不得不随时清理”。
但是,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不得不承认来自饮食、生活方式、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了大脑的“过载”和“受伤”,单就熬夜和乱吃东西这两项,就足够伤害认知功能。而最近的一些关于超加工食品的大型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因果关系。
简单一句话就是:超加工食品,能让我们越吃越傻!
有研究表明每天吃
总摄取量20%的超加工食品
就会影响认知功能
现有的来自世界各国针对超加工食品的医学及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表明:大量进食超加工食品与全因死亡率、整体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超重和肥胖、抑郁症、肠易激综合征、整体癌症、绝经后乳腺癌、妊娠期肥胖、青少年哮喘和喘息,以及虚弱的发生率具有显著相关性。
美国学者对3632名60岁以上老人就饮食与认知能力相关性做过评估,结果发现,大量摄入超加工食品,会加重老年人的认知障碍。以色列的研究证实,大量摄入超加工肉类和油/涂抹酱会让患2型糖尿病的老人的认知能力下降。
此外,2022年阿尔茨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发现,每天进食超过“每日卡路里摄取量20%的超加工食品”就有可能会导致全球认知得分下降速度加快28%,包括记忆力、语言流利度和执行功能。
哪些食品属于超加工食品?
也许你爱吃的食物都是
值得警惕的是,就全球趋势来看,这些影响,从人的儿童青少年期就已经在发生和累积了。
超加工食品对我们健康的影响能有多可怕呢?只需要100kcal的超加工食品就能起作用,100kcal是多少呢?不过是两块曲奇饼干……
一个比较“扎心”的事实是,大家最爱吃吃喝喝的那些网红食品,几乎都属于这类“沉默杀手”。无论奶茶、蛋挞、薯片、饼干、蛋糕,还是点心、汉堡、三明治、加工肉类(香肠、培根、鱼丸、肉丸等等)、冰淇淋、沙拉酱,就连各种饮料和苏打水(不论含不含添加糖或代糖),甚至蒸馏酒(例如威士忌等)都属于超加工食品。经常吃点儿,就有可能增加死亡率,跟香烟和人造脂肪酸一样具有威胁性。
每天吃多少算“摄入太多”呢?
也许只是多吃
一包曲奇+1份泡面
近期,发表在Neurology上来自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王耀刚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涵盖超7万人、随访10年的大型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摄入太多超加工食品与较高痴呆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多少算“摄入太多”呢?
在该研究中,人们进食超加工食品的量大概是这样的:
超加工食品摄入量最高组,人均日摄入量为814g,占其日常饮食的28%;
超加工食品摄入量最低组,人均日摄入量为225g,占其日常饮食的9%。
在品种繁多的超加工食物中,饮料是参与者的心头好,占超加工食品总量的34%。其次是含糖加工食品(21%),超加工乳制品(17%)和咸味零食(11%)。
经过长达10年的跟踪随访,10年间共有518名参与者发展为痴呆症,其中287人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症,119人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摄入量与痴呆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为:较高的超加工食品摄入量会导致全因痴呆症发生风险增加51%,血管性痴呆发生率增加119%;超加工食品的日摄入量每增加10%,患全因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症和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分别增加25%、14%和28%。
也就是说基本上,每天多吃一包曲奇饼干+1份泡面,或者随便来份炸鸡+可乐,再或者多喝两瓶饮料,就能完成814g的“定额”,稳保自己离痴呆症更近一步。而225g,不过就是半瓶饮料,或者1袋薯片+1小块黑巧克力而已……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些都只不过是日常“肥宅快乐生活”的一小部分罢了。
吃了太多超加工食品如何自救?
推荐每天增加
50g未加工食品来调和
有没有一种“处处是雷、人生不易”的感觉?不过,也不是没有拯救的办法!已经吃吃喝喝了太多超加工食品、想要晚一点变傻的小伙伴们,快来记下“补救“大法。
比如,每天只需要增加50g未加工或微加工食品,相当于半个苹果、一份玉米或一碗麦片,同时每天减少50g超加工食品,相当于少吃一块巧克力或一份鳕鱼条,就能让痴呆的发生风险降低3%。
有研究者还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如果使用同等比例的低加工食品代替饮食中5%的超加工食品,就能将全因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症的风险分别降低10%和12%。如果进一步将这个量增加到10%,能将全因痴呆症和血管性痴呆症的风险分别降低19%和22%。
文/刘遂谦(科普工作者、临床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