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冰城回应奶茶踩雷。
虽然总说奶茶不健康,但奶茶总是日常常饮用的饮品。但近几年来真的奶茶的品控有点难以言喻,315总会有奶茶踩雷,但我们还是有点偏往虎山行,总是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但蜜雪,好不容易夸你这次315没在名单,怎么最近又出现了?
大家好,我是漫游家。今日份分享的是:近日一位女士在蜜雪冰城点了一杯香柠红茶外卖,却意外发现杯内泡着一包干燥剂。该女士随即联系商家,商家回应称因工作繁忙忘记将干燥剂取出。虽然但是本身干燥剂就不是可以食用的,整个制作空间内的布局是否有做好分布和检查?
< class="pgc-img">>针对此事,蜜雪冰城客服迅速作出回应,表示非常重视消费者的反应,并已第一时间核实相关情况。经核实,该事件确实是由于店员制餐疏忽造成的。蜜雪冰城对此表示深深的歉意,并承诺将采取积极措施,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据了解,涉事门店已主动与顾客取得联系,邀请其陪同就医检查,并积极与顾客沟通协商,以达成妥善的解决方案。同时,蜜雪冰城已责令涉事门店闭店一天,对全体店员进行制餐规范培训,以确保食品安全。
< class="pgc-img">>蜜雪的整个事情的处理还算是及时快钱,但希望下次能够防范于未然。现在的品牌奶茶店越来越多,但整体的品控确实参差不齐,希望也能够有方案解决,不然也是在打自己的脸。
感谢收看,点个赞。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段时间,新茶饮的行情又变了。
一面是品牌越来越“内卷”:洗脑歌刷屏、冲刺上新、品牌联名、直播带货……
而另一面是难以挽救的“热度下滑”,面对大水漫灌式的种草营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失去野性消费的欲望,甚至“越种草,越免疫”。
疯狂内卷的新茶饮,年轻人爱不动了吗?
消费热度下滑
年轻人对奶茶没那么“上头”了?
最近明显感受到,爱喝奶茶、愿意经常点的人变少了,年轻人对奶茶似乎没那么“上头”了。
曾经每天都要喝奶茶的95后同事,如今十天半个月也不见得喝上一杯;
还在上大学的00后表弟,年初还坐1个半小时地铁去打卡新店,而如今,喝奶茶这项爱好变成了拆盲盒、弹吉他。
“对于奶茶,没那么想喝、想晒了。”他们说。
即使是真的要喝,年轻人也不再被铺天盖地的营销所影响,甚至呈现出“越种草,越免疫”的姿态,比如面对各式各样猎奇,博人眼球的“阴间配方”(传送门:新茶饮内卷,卷出多少“阴间配方”?),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看个热闹,捂紧钱包”。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前不久,《后浪研究所》发起了一次“奶茶行为学”大调查,数据显示——
- 67.87%的年轻人认为不会受到网红营销的影响,即便网红奶茶店开到家门口也不会为此排队;
- 超过70%的年轻人表示,并不会轻易被奶茶店推出的新品吸引,更有20.27%的人完全不会受到新品的吸引;
- 茶饮店推出的短视频、洗脑歌等营销方式,年轻人似乎也不怎么感冒。近7成年轻人在选择奶茶品牌时,认为自己不会受到神曲营销的影响。
种种现象都在释放出信号:“野性消费”不再,近半年,年轻人开始变得更加理性和克制,争做“人间清醒”。
这一类新消费人群的特点是:开始学会用“反种草”的形式,去反抗品牌营销带来的消费欲望。
所谓“反种草”,是指用“关键词+避坑、踩雷”的搜索方式进行反向避坑。在“反种草”的影响下,社交平台上的精美分享也在变得失效。
取而代之的,年轻消费群体们会开始着重关注产品的真实评价,比如小红书、豆瓣的“奶茶踩雷”分享,吸引了广泛关注。
那么问题来了,“反种草”的背后,年轻人是真的不爱喝奶茶了吗?
看似热闹的新茶饮
藏了多少“流量陷阱”?
说“反种草”之前,我们先要聊聊“种草”。
一次好的品牌种草,要切中用户的痛点、爽点、痒点,最大程度调动用户的注意力,最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无论是新茶饮早期以一种夸张的排队形式闯入大众视野,还是这两年品牌方搞创意、推新品、做营销,本质都是一种“种草”。
在“一分流量一分效果”的行业发展初期,众多品牌都吃到了“种草”的红利。但当行业跃进的潮水退去,靠“种草营销”实现快速增长的品牌,发展瓶颈也会显现出来。
翻遍了各大社交平台,我从网友们“反种草”情绪中发现了一些茶饮的共性问题:
1. 为了上新而上新,反被上新“反噬”
新茶饮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淘汰,如今留在牌桌上的品牌,无疑都在过去几年里快速创新,加速奔跑。
2020年,喜茶平均每1.2周会推出一个新品,奈雪全年上新30+款现制饮品,古茗全年上新79款新品……
头部品牌的上新速度,带动了整个行业进入百米冲刺。今年,在咖门每月分享的上新报告中也能看出,上新速度只增不减。
但不可否认的是,快速上新之下,留给品牌思考的时间变少了。
别人推什么火了,自己也要跟风推,导致同质化严重,甚至渐渐进入“创新内卷”的境地,来不及考虑品牌调性——这样一来,注定无法通过新品来承载品牌价值。
最终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那些本该制造吸引力的新品,反倒成了“流量毒药”,降低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年轻人无法真正了解品牌,反而在一次次“无效种草”中,消磨了对品牌的好感。
2. 真假难辨的过度宣传,让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
同质化严重的不仅有产品,还有宣传营销。
比如说,在社交平台上,博主们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奶茶分享种草套装”——不仅话术单一,构图、滤镜都高度雷同。
这届年轻人,很容易对过度宣传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实物和宣传图严重不符,产生“被骗”的感觉,逆反情绪就更严重。
再在比说,很多品牌和KOL都在推的隐藏菜单。
“隐藏”二字自带营销点,又具备传播价值,吊足了顾客的胃口,曾经屡试不爽。小红书上,关于奶茶隐藏菜单的帖子,最高点赞量可以达到8万,收藏量也有5.2万。
但另一面,隐藏菜单也是年轻人“反种草”的重要阵地。小红书、豆瓣都能看到大量关于“隐藏菜单踩雷”的分享。
“隐藏菜单”的问题,在于过度专注客制化体验,从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研发逻辑,模糊了消费者眼中的品牌形象。
3. “功效”如果不能做到好喝,劝你还是算了
今年,茶饮市场还有一个明显趋势:功效型现制茶饮正在变得火热。
但功效型现制茶饮的市场需求有多大,现在还不好说。
在《青山资本2020年中消费报告》提到,零食乃至所有食品饮料的健康概念需求增长,但终究不会牺牲掉好吃的体验来让步,以口味为主的即时刺激的爽感依然是王道。
根据市场观察,一些主打养生概念的茶饮店,招牌款的养生产品在社交媒体上树立标签、获取关注,实际上打卡后,复购率并不高。
“功效”如果不能做到好喝,那我劝你还是算了。
没有人会因为想变得更健康而去喝奶茶,“功效”只能为好喝锦上添花。
“快别卷了,我只想喝杯正常奶茶”
换个角度来看,“反种草”的出现,是行业走向成熟、消费者趋于冷静的一个标志。
一方面,去年疫情缓解后,压抑了很久的奶茶女孩们开启“报复性消费”。而如今,在疫情常态化的大环境影响下,“野性消费”的时代过去了,“精打细算”才是当前年轻人的消费趋势。
此外,近两年各种社交平台把“种草”都玩了一遍,吸引眼球的成本变高了,消费者也开始回归理性选择。
对于行业人来说,需要重新思考:一杯饮品是不是到了回归基本需求,“找找初心”的时候?
- 新茶饮是不是真的需要加那么多料?
- 营销的手段是不是该更新了?
-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需要沉下心来去思考:当前阶段,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解渴,是温暖,还是甜甜的快乐?
一个消费行为的完成,是要从消费者中来,即切实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最后到消费者中去,即消费者最终完成消费决策。
最后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反种草”的年轻人,是真的不爱喝奶茶了吗?
其实不然,从种草,到种草经济,再到反种草,这样的认知过程,正意味着用户理性回归、需求走向日常。
我始终无法忘记,多年前在上海排队一个半小时,喝到那口芝士水果茶时的感动。
创新必不可少,但偶尔也要停下内卷的脚步,找回做茶的初心。
源:河南广电-映象网
近期,明星代言产品“踩雷”事件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前几日,马伊琍代言的奶茶品牌“茶芝兰”涉7亿余元招商诈骗的案件悬而未决;5月18日,郑恺代言的奶茶品牌“茶主播”又因同样问题,涉嫌虚假招商,骗取巨额加盟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悉,此次涉事品牌“茶主播”的诈骗套路与此前披露的“茶芝兰”的诈骗手段并无二致,且大部分加盟商都是因看中明星代言的噱头,相信其社会影响力,才决定投资的。
同样的招商诈骗套路,700多位受害者被骗金额上亿元,披着明星外衣、打着知名品牌旗号的招商诈骗团体为何屡禁不绝?
招商加盟“套路”多
据众多受害者披露来看,“茶主播”招商加盟推广的套路基本大同小异。
5月18日晚,一位自称郑恺代言奶茶店加盟商的“谢先生”在社交平台公开发文称,自己因加盟郑恺代言的奶茶品牌“茶主播”,损失高达100万元。
据“谢先生”介绍,当时交了526800元加盟费,后期加上房租、设备、装修、人工工资等开销,损失超100万元。因实在无法经营下去,只能关门处理,在此期间对方公司均未对此做出任何回应和解决方案。
同时,他还表示,私下联络到多位加盟商,共找到七百多名受害者,大家已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上亿元。“无奈之下一部分受害人只能起诉对方,无一败诉,但对方早已转移财产,导致后期无财产可执行。现在对方公司已经搬离原有地址,在做着新的同类项目进行着下一轮的诈骗。他们拉黑所有的加盟商,和’茶芝兰’是同一模式进行诈骗!”
随后,记者联系到了兄妹合伙创业的其中一位受害者王先生,详细询问了他们选择招商加盟的原因和目前尚未解决的具体情况。
王先生表示,去年5月份,因明星郑恺到南京线下宣传,随后选择加盟“茶主播”,直接加盟费123000元。当时加盟之前,公司表示品牌宣传是通过明星郑恺代言及CCTV广告播出等各种形式合力推广;同时,郑恺还会在5月29、30号的新一期《奔跑吧,兄弟》节目录制中进行品牌推广,结果都沦为纸上谈兵。
一年多来,有多位同王先生一样的加盟商成功起诉了“茶主播”的涉事公司,均因对方将资金转移而无法执行。这些维权者还表示自己缴纳高昂加盟费用、店面运营费用等后,却没享受任何“茶主播”承诺的服务,最终亏损严重。
资料显示,涉事品牌“茶主播”隶属于南京永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2020年10月至今,该公司已多次被列入被执行人名单,被执行总金额高达334.8408万元,且多次被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企业。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这家公司存在30起与特许合同经营纠纷有关的法律诉讼,被告方均为“茶主播”;其中,诉讼包括财产保全以及该公司因未履行法院判决而被强制执行的仲裁决定等。
以上大量案例均显示出,我国目前与市场监管、广告宣传等相关的法规条例仍不足以填补公司改头换面、圈钱跑路等诸多漏洞,自律和他律的双重缺失,让茶主播、茶芝兰……这样金絮其外、败絮其内的“皮包”公司有机可乘。
南京永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其被执行总金额超300万元
据“茶主播”官方微博@茶主播加盟 主页显示,其所属公司为南京永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10月,法定代表人为党亚明,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餐饮管理;餐饮服务(须取得许可或批准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食品销售等。
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曾因“违反商务市场管理规定行为及其从属”被行政处罚,此外该公司被执行人信息19项、失信信息5项、限制高消费信息17项,目前其被执行总金额超300万元。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关键词“南京永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结果共显示30封民事判决书与执行裁定书,且公布时间最早可追溯至2020年6月。执行裁定书的申请执行人为各加盟商,他们均在上诉永茂餐饮并拿到返还一定加盟费的裁决结果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裁决书的内容。
公众人物代言产品,须尽到相应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明星代言的产品出现问题的并非少数,此前也有不少明星代言的其他产品“翻车”的情况发生。
2018年,主持人杜海涛曾为网络投资平台“网利宝”拍摄数段视频广告,后“网利宝”爆雷,杜海涛也因此被山东投资者穆先生诉至法院,要求其赔偿相关损失。
2021年2月4日,山东一法院已立案审理此案。但据穆先生本人表示,“原本今年3月3日开庭,但杜海涛未出庭并拒收传票,至今本案还未开庭。”
此外,部分粉丝无底线追星,为明星集资打榜等不理智行为也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导致一些集资乱象。一些商家利用名人效应过度营销宣传、诱导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最终引发过度负债、暴力催收等问题。
就明星代言是否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网友,其中就有网友表示明星代言确实会在最初吸引到他们对产品的关注,但最终是否会购买还要取决于自身需求及产品口碑。
不过,也有不少受访者表示“会受到影响”。家住吉林的大四学生阿柴(化名)告诉记者:“购买明星代言产品,主要看重的是明星自身的影响力和魅力,一旦自己喜欢的明星代言了某产品,也会增加对该品牌的好感度。”同时,他还认为此类产品会给消费者起到一个排雷的作用。
因此,在消费者信任和喜爱的前提下,作为公众人物,代言一些产品无可厚非,但在决定代言某产品前,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副教授吴景明提出,作为公众人物,不能只以金钱或者利益为目的,一定要在获得合法利益的基础上做代言。代言之前,一定要尽到相当的“注意义务”,即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了解将要代言的产品是否具有潜在的社会危害性,了解将要代言的产品是否隐瞒了重大信息,是否有虚假宣传的成分,这些是必须要注意到的。如理财产品,承诺回报率很高,又没有明确存在的投资风险,回报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如何避免风险,是代言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
我国广告法关于广告代言人的责任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果产品出现问题,特别是广告有问题的话,承担责任的主体有广告主,即经营者;广告的制作者,如广告公司;广告的发布者,即各种媒体;广告代言人等。这些主体因虚假广告给消费者带来损失的,都负有责任。
另外,广告法里关于广告代言人有一个特别规定:如果广告代言人代言的产品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只要代言了虚假广告,不管主观上是故意或者过失,都要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广告代言人代言的产品无关生命健康,一般情况下不承担责任,但是若代言人在明知自己代言的是虚假广告,或应知而不知道的情况下代言,那么也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综上,公司经营者只有与品牌代言人、消费者等多方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而不是靠坑蒙拐骗、投机取巧来赢得利润,我们的国产品牌才能真正为大众所熟知、为社会所认可。
截至当前,郑恺及其个人工作室并未针对此次代言产品涉嫌诈骗问题给予公开回复。
(来源:新华融媒看财经 看看新闻 网络)
责编:邵恰
本文来自【河南广电-映象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