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忽然火了一个奶茶的梗,一时间朋友圈各种奶茶出动,如果你还没时间get这个知识点,我把它贴在下边了。
< class="pgc-img">>实话说,昨天奶茶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火起来的,确实是近期少数几个让人感觉到温暖的梗。
所以,小编决定今天给大家泡一杯心理学奶茶,希望也能温暖到你。
配料:水、牛奶、茶叶、糖、珍珠
水溶万物,不可或缺,决定奶茶的基调,心理学适合水这一角色的莫过于家庭关系;
奶主醇香,细腻浓厚,决定奶茶的口感,适合这一角色的是朋友;
茶叶微苦,也让人清醒,决定奶茶的风味,这个角色给到创伤;
糖为调剂,讲求适量,决定奶茶的口味,我们把它给到爱人;
珍珠Q弹,相对独立存在,决定奶茶的层次,当然是给到自我。
所以这杯奶茶的名字叫做:心理学中的关系。
没错,我们今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怎样从人生的各种关系中不断进化为更成熟的自己(成为一杯美味的奶茶)。
< class="pgc-img">>水:自我跟家庭的关系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原生家庭,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但阿德勒也告诉我们,人有一种天然的“向上意志”,缺陷会让人产生自卑,但也是人的原始动力。之前我们介绍过一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主人公的经历很好地阐释了这种向上的力量。
如果专注本公众号比较久的话,应该能感觉到小编对原生家庭的态度:对原生家庭的讨论应该用以减少对下一代的伤害,而不是增加对上一代的仇恨。
心理学是一门让人更幸福的学科,由于精神分析的广泛传播,在大家眼里,心理学成了一门分析科学。
精神分析执着于童年是希望通过对童年经历的分析找到行为的延续性,帮助找出问题根源,方便解决问题。所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
现在我们提到原生家庭,多少有一种父母皆祸害的意思,这一定不是研究原生家庭问题的初衷,而且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
原生家庭问题之所以能广受关注,是我们本能地想要给自己遇到的问题找一个原因,跟前科学时代相信神迹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用以完善内心的秩序,找回控制感。
但找到原因,并不总是对改善现状有利,这也是行为主义和机能主义兴起的原因。很多时候改变这件事儿在找到原因的那一刻就停止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第二天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六点起床的时候,总是能在这时间前后醒来,但如果是前天晚上定了闹钟,而闹钟没响,多半会睡过头。
这其中就是蔡加尼克效应在起作用。
蔡加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这里是完成欲得到满足,而非事情真正得到解决,所以很多问题得到一个解释的时候在我们心中就完成了闭环。
对于关系模式的问题也是这样,当你给错误的关系模式找到了一个原生家庭这样完美的理由,完成欲便得到了满足。再加上,童年、原生家庭都是既定的现实,我们没办法穿越回去,也没办法改变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事情到这里闭环了,但无解。
错误的关系模式不会和工作任务一样有deadline,过去就过去了。不健康的应对机制会在不同的场景下反复出现,如果每次都将问题外归因到家庭身上,无异于扬汤止沸。
事实上遇到问题可能不是问题,但逃避问题就会是大问题。据调查,完全心理健康的人,大概只占人群中的12%,但更多人依然在积极为自己的问题寻找出路,不断蜕变成更好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原生家庭的问题,这里确实藏着你的过去,但不决定你的未来。
就像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试图告诉我们的:你拥有天然的向上意志,哪怕有一个需要一生治愈的童年。
< class="pgc-img">>牛奶:跟朋友的关系
友谊的本质是相互看见和支持。
我们需要朋友,尤其是身处困境的时候,朋友的支持是重要的心理资源。但事实上这个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独孤,我们看到很多后台的救助都是:我遇到了问题,但不知道该跟谁说、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被别人喜欢,不知道怎样才能交到朋友。
被别人喜欢和接纳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这里我们谈谈人际交往中的一个误区:优秀=被喜欢。
有一句话叫,优秀到没朋友。这并不只是一个玩笑,你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那个最受欢迎的人和那个最优秀的人是否是同一个人。
很多时候往往不是这样,并不是优秀跟被喜欢相冲突,而是它满足的不是对方的需求。一个人优秀和强大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但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原则是,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所以,很多关于人际关系的书都会告诉大家,要不带目的的赞扬别人,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很多时候,太过优秀的人会让周围人感觉到有压力,进而让对方感觉到自我价值的降低,如果同时再加上骄傲,那很大程度上这个人不会太受欢迎。
但优秀的你也不要灰心,你还有一个别人不具备的优势。
心理学上有一个仰巴脚效应,说的是,相比起不优秀不犯错、不优秀犯错、优秀不犯错的人来说,优秀但会犯些小错误的人会更受欢迎。
这是因为,在优秀的光环下,偶尔犯的小错误让人们觉得更容易亲近,也更可爱。所以,已经很优秀的你不要将自己伪装成完美,偶尔犯点儿小错,偶尔提个小要求,你会更有魅力。
总的来说就是让自己成为一面带滤镜的镜子,让别人看到更好的自己,同时收起完美的伪装,让别人看到真实的你。
< class="pgc-img">>茶叶:跟创伤的关系
这是这几项里面唯一不是人的东西(我真的没有在骂人)。它确实重要到值得单拎出来放奶茶里。
小编从不认为要感谢创伤,但创伤不一定总意味着灾难。
由于大脑以节省资源为准则的信息处理方式,使我们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
比如,前面提到的,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不对就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其实父母之外的重要他人也完全会影响你的关系处理方式,你不只是父母的翻版)、被批评是因为自己不好(更多时候是自己没做好而已,上升到能力不客观)、考不上大学一定没有好的未来(大学也就是近百年的事情,是捷径但不是唯一的路,一叶障目很可怕)。
对创伤的灾难化认知也是如此。
在心理学的体系之下,之所以会谈创伤色变,基本上是将创伤都跟习得性无助联系在了一起。每个人都会有创伤,这不是不幸而是一项必需品。
我们从大ego,从全能自我,走向现实自我也都是伴随着创伤而来。所以才会说成长是痛苦的,才会有人不想长大。
树木在受伤的地方会更坚硬,肌肉变强壮的过程也是肌肉纤维断裂的过程。心理也一样。
下次再反刍自己成长的创伤时,坐下来告诉它:我已经长大了,会照顾好那个被你伤害过的孩子,而你永远只能停留在昨天。
郭德纲有段流传深广的话意思是,人还是需要经受点儿磨难,如果一生没有风浪,没准儿在60岁的时候别人瞪他一眼,死了。
想象在鼓励教育盛行下用以纠偏的挫折教育,也是用来帮助孩子更好成长,这样看,它们是不是就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 class="pgc-img">>珍珠:自己跟自己的关系
这里我们谈谈自我接纳的问题。
就像我们需要承认不是每一位父母都爱孩子一样,也需要承认不是每一个人都爱自己。
你有给自己挑毛病的习惯吗?你有想要成为别人的冲动吗?你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吗?
如果有,想想看你是真的爱自己吗,或者你会这样对待自己爱的人吗?
我们都希望父母无条件地爱自己,都希望真实的自己能被接受和喜欢,但往往最不能接受自己的就是自己。
关于自我接纳的文章会告诉我们:自我排斥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内耗,相当于猛踩油门不挂挡,不应该把精力用在跟自己对抗上。
可往往道理都懂,事情发生的时候还是习惯怨恨自己。
自我接纳是一种自动化模式,像习惯和情绪一样,不归大脑逻辑部分管,所以你看了再多道理,再知道它的重要性,也不意味着能说服自己。
这里也不建议一定要逼着自己接受自己(做不到,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你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吸收一些能量。
也就是在接纳自己之前,先处理好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与朋友、爱人和挫折的关系,让自己生活在一个正向反馈的环境中。等到赞许的能量积攒足够多,你自然就接受了自己。
慢慢来,别着急。
整篇的内容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如果你已经长大了,就把人生的权利交给自己,虽然起初很辛苦,但却是通向成长的唯一路径。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送给你,秋天快乐!
文/编 晨迎
言: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class="pgc-img">>一、引言
奶茶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选择,成功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群体。然而,随着奶茶消费的普及,关于奶茶成瘾及其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关注。
< class="pgc-img">>二、重点事件起因及经过
研究背景:
清华大学和中国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北京5281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奶茶消费的调查。
< class="pgc-img">>目的是探讨奶茶成瘾现象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调查方法:
使用李克特量表评估参与者的奶茶消费频率。
< class="pgc-img">>参考《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美国酒精使用障碍识别测试(AUDIT),改编并测试了奶茶成瘾量表。
调查结果:
< class="pgc-img">>奶茶消费频率: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每周至少喝一杯奶茶,其中2.6%每周喝4-6杯,20.6%每周喝2-3杯。
< class="pgc-img">>奶茶成瘾现象:研究发现奶茶成瘾确实存在,并列举了六个成瘾现象(如消费量和持续时间超预期、多次尝试戒断失败等)。
心理健康关联:
< class="pgc-img">>奶茶成瘾与孤独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及自杀意念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通用线性模型(GLM)和中介效应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奶茶成瘾在孤独感与不良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中介作用。
< class="pgc-img">>三、观点
奶茶成瘾不仅是一个消费习惯问题,更是一个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孤独感可能通过增加奶茶消费频率,间接提高抑郁、焦虑和自杀观念的风险。
< class="pgc-img">>这一发现为心理健康专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即通过关注饮食习惯和消费行为来理解和干预心理健康问题。
四、细节
调查样本:北京5281名大学生,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成瘾量表:基于咖啡因成瘾量表和酒精成瘾量表改编,经过信度和效度测试,确保研究的准确性。
< class="pgc-img">>数据分析:采用李克特量表、GLM和中介效应分析等统计方法,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解释力。
五、人物
研究团队:清华大学和中国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 class="pgc-img">>受访者:北京5281名大学生,年龄和文化背景多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六、总结
奶茶成瘾现象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
< class="pgc-img">>.本研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科学验证,揭示了奶茶成瘾的存在及其对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保护年轻人的心理健康。
< class="pgc-img">>后语: 对于这件事您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留言讨论。感谢你的看。关注我,每天获取更多质内容!
<>学知识/学习方法/手工教程,「狂丸科学」可能是你见过最好玩的号
奶茶是当代的人的兴奋剂,口服点滴,快乐源泉。即使知道喝奶茶会让周杰伦都变周杰亻仑,但还是会忍不住吨吨吨。安慰自己,奶茶虽然有热量,但冰奶茶是冻的,可以抵消,问题不大。
< class="pgc-img">>不过,奶茶里面的热量除了带来物理攻击发胖以外,也因含有大量糖分而产生一定的魔法伤害。
糖分的过量摄入会对心理状态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使人产生淡淡的忧伤,也就是常说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 class="pgc-img">>英国白厅研究II( Whitehall Study II)在过去22年间跟踪记录了8000人的饮食习惯,其中的某个部分也涉及到了不同糖分摄取对人们健康状况的不同影响。
结果表明,以五年为一个阶段的话,每天摄取67克糖及以上的人比每天只摄取40克及以下的人,患有抑郁症的几率要高23%。由于该实验的参与者只有男性,因此并不能完全代表女性群体也相同。
< class="pgc-img">>不过2015年的一项针对7万名女性的调查研究也显示了糖与抑郁症之间的联系,并且该调查还指出这些产生负面影响的糖分多为饮料、甜食等人工添加糖,而水果、蔬菜里面的天然糖则不会。
< class="pgc-img">>问完了是不是,接下来就要讨论一下为什么了,到底为什么本该甜甜的糖在我们的大脑中却变得苦苦的。虽然目前还没办法弄清楚糖与负面情绪之间的直接影响,但通过一些侧面实验和研究我们或许能窥探其中的联系。
以促进人类进步的好朋友小白鼠来说,生物学家们发现,过量摄入糖分会使得老鼠脑内一种名为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相应减少。
< class="pgc-img">BDNF可视化结构示意图
>而这种蛋白质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内,具有神经再生和修复功能,BDNF及其受体也被认为在改善抑郁和抗抑郁药物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们的减少易使人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
< class="pgc-img">>除了诱发负面情绪,糖也被称为是抑郁症患者的毒药,这是由于血糖与情绪之间的紧密联系所造成的。
基于人体自我的平衡机制,一般情况下所分泌的胰岛素会尽量与血液中的糖含量平衡,但高糖摄入则会使得短时间内胰岛素分泌紊乱造成血糖失衡。
< class="pgc-img">>胰岛素分泌过高使得血糖过低易引发焦虑与抑郁,长期的低血糖患者大多伴有轻度抑郁症。而糖尿病患者患上抑郁症的概率则是普通人的两倍,其中有30%左右为重度抑郁症。
所以心情不好的时候一时吃糖一时爽,一直吃糖就一直躺了。适量的糖分摄取能够打个鸡血,但过量则毫无益处。
< class="pgc-img">>同尼古丁、酒精、海洛因等相同,糖也能够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我们都知道多巴胺就是人体的快乐源泉,大脑只有分泌了足够的多巴胺,才能使丧气的人类感到人间还值得。
但多巴胺也有耐受性,曾经一颗糖就能带来的快乐随着长期糖分的摄入,则需要更多的糖才能获得相同的多巴胺分泌量。因此糖上瘾也与其他上瘾症状有相似之处,总是伴随着上瘾物摄入量的不断增加。
< class="pgc-img">多巴胺结构
>而如果下定决心要戒糖或因某种原因相应减少了糖的摄入量,那么随之而来的则是新一轮的焦虑。由于突然失去了一种唤醒多巴胺接收体的方式,大脑则会从兴奋、愉悦状态一跃而下变得闷闷不乐,并开始「怀念」起过去与糖相伴的日子。
大多数人的戒糖行为因此而夭折,由于没有办法抵抗大脑不断发来的暗示,于是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焦虑吃糖、吃糖焦虑的恶性循环之中。
< class="pgc-img">>普林斯顿大学的Carlo Colantuoni博士曾利用老鼠来进行糖戒断实验,结果显示一只对糖上瘾的老鼠在被剥夺了吃糖的权利之后,不仅行为上会显示出明显的焦躁,且有牙齿、手脚、身体颤抖等生理戒断反应,这与人类在戒治毒品时的状况有相似之处。
此后围绕着老鼠作为实验对象的糖戒断实验还有许多,也有文章、论文因此而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糖与海洛因有着高度相似之处。但随即而来的反对不断,大多数生物学家都认为实验结果多来源于啮齿类动物,糖戒断对于人类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 class="pgc-img">>大部分人类无法完全的克制糖份摄入,主要原因还停留在心理层面。且糖与海洛因在危害程度上明显不是一个层级的,所以将二者相提并论是十分可笑的行为。
不过,虽然糖与其他上瘾物质来说,只是一个非常非常微小的存在。但过度无节制的摄入始终百害而无一利。
< class="pgc-img">>毕竟生命中所有的多巴胺分泌早已在暗中都标好了价格,肥宅快乐水带来的未必是快乐,还可能是焦虑和抑郁。
更何况糖还会引起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肪等生理疾病,并且很多时候人会长痘痘并不是因为吃辣,而是为了缓解辣味时的饮料喝多了,饮料里面的糖才是罪魁祸首。
所以说在面对奶茶的时候还是要克制一下,至于其他各种饮料中的含糖量?大家看看下面的图,喝的时候心里就有点数了。
< class="pgc-img">来源:myfitnesspal|Midnight_Sunsh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