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初
苏州人爱吃的“南园包子”
被查出馅料竟出自黑作坊
当时,被查的几家“南园包子”分别为
十全街716号店招为“南园包子”的餐饮店
葑门路37号“南园包子”
工业园区文萃路10号店铺的“南园包子”
玲珑邻里中心南门口的“南园包子”
最终,处罚结果如下
依据《江苏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姑苏区食药监部门对李某作出没收违法生产包子馅料、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和原料、罚款43万元的行政处罚。
我们都说“民以食为天”
食品安全关系到老百姓的
生命健康安全问题
除此之外
药品的安全也是同样重要的
是最大的民生,最基本的公共安全
近日,苏州市食药监局
发布了“2018年度十大食品药品典型案例”
2018年度十大食品药品典型案例
1
假“美容针”案被列为公安部部督案件
2017年8月,根据群众举报,常熟市食药监部门联合常熟市公安局对辖区内某酒店开展现场检查,发现多盒疑似为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外文产品。
经长时间侦查,专案组掌握了一条横跨浙江、江苏、安徽、河北等多地的销售假冒肉毒素产业链。2018年1月,专案组分赴5地实施统一收网行动,共查获“白毒”“粉毒”等66个品种的假药共计5000余件,涉案金额达2000多万元,批准逮捕6人,取保候审2人。本案为国家公安部部督案件。
2
两家网络订餐平台各罚20万
2018年3月,根据媒体提供线索,市食药监局对两家网络订餐平台有关问题开展调查。经查,在平台上发现有部分入网商户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即上线经营。依照有关规定,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审查登记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相关材料及信息。
鉴于两家平台去年因相同问题已被罚款10万元,但仍未能吸取教训、一犯再犯,市食药监局依法对两家平台分别作出处罚20万元的顶格行政处罚。
3
“南园包子”馅料竟来自黑作坊
2018年6月,姑苏区食药监部门在对辖区内“南园包子”馅料生产点现场检查时发现,李某在未取得营业执照和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情况下,擅自从事包子馅料生产,货值金额4万余元。
依据《江苏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姑苏区食药监部门对李某作出没收违法生产包子馅料、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和原料、罚款43万元的行政处罚。
4
网上违规销售感冒药
2018年2月,姑苏区食药监部门在对辖区内某药店现场检查时发现,该药店使用某网络平台销售感冒药新康泰克,货值金额185.4元,违法所得43.2元。而依照有关规定,鉴于目前互联网药品交易尚不能查验购买者身份证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一律不得在药品交易网站展示或向个人消费者销售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有关规定,姑苏区食药监部门对该药店作出没收违法所得43.2元、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
5
劣质粉皮铝超标近5倍
2018年5月,市食药监局委托检验机构对辖区内某食品厂开展“粉皮专项”监督抽检。经检验,该食品厂生产的粉皮中铝的残留量为1130毫克/千克,严重超出200毫克/千克的标准限量。经查,该食品厂共计生产问题粉皮1625千克,货值金额4677元。
该食品厂虽取得豆制品的生产资质,但并未取得凉皮的生产资质,属于超范围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铵,属于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依据《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市食药监局对该食品厂作出没收违法所得4677元、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
6
超范围卖“救命药”
2018年5月,张家港市食药监部门对某药品零售企业现场检查时发现,该企业生活区的冰箱内存放有“救命药”人血白蛋白。经查,该企业在未取得生物制品经营许可的情况下,为迎合市场需求擅自销售人血白蛋白,属于超范围经营。
依据《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张家港市食药监部门对该企业作出罚款2.58万元的行政处罚。
7
工业用水灌装桶装水
2018年3月,昆山市食药监部门根据群众举报,对辖区内位于友谊南路的一处生产场所现场检查。检查发现,赵某某在未取得营业执照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工业用水生产线生产桶装饮用水400桶,货值金额3200元,违法所得1600元。
依据《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昆山市食药监部门对赵某某作出没收桶装饮用水标签300张、没收违法所得1600元、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
8
借证生产医疗器械
2017年7月,根据相关举报线索,市食药监局对辖区内某医学科技公司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存在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分别为:超范围经营体外诊断试剂,销售体外诊断试剂给不具有资质的经营企业,经营未取得注册证的体外诊断试剂,租借注册证从事第二类医疗器械的生产。
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市食药监局对该公司作出了没收电子灸治疗仪142台和灸片191盒、没收违法所得87111.2元、罚款2673368元的行政处罚。
9
熟食“早产”被罚25万元
2017年12月,根据群众举报,太仓市食药监部门对辖区内某食品有限公司现场检查。检查发现该公司熟食礼盒上标注的生产日期晚于真实的生产日期。经查,该公司存在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食品的行为,货值金额2.57万元。
依据《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太仓市食药监部门对该公司作出了没收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熟食礼盒、罚款25.7万元的行政处罚。
10
药店违规经营保健食品
2017年11月,市食药监局对某药店进行现场监督抽验时发现,该药店在没有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经营保健食品,货值金额528元,违法所得490元。
依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规定,市食药监局今年对该药店作出了没收产品、没收违法所得490元、罚款1.29万元的行政处罚。
今年,市食药监局采取综合执法、部门联动的方式深入推进23个专项整治行动。
今年1-11月
累计出动检查人员18万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46万家次;累计抽检食品5.85万批次,合格率98.02%;
累计快检食品近236万批次,合格率99.96%;
累计公布259期抽检信息,抽检率突破每千人5.48批次,持续保持全省领先;
累计抽检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2149批次,对抽检不合格的产品100%予以查处;
累计受理食品药品投诉举报14846件,比2017年同期增长13.10%,全部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办结,及时处办率和抽查满意率均为100%;
累计查办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5221件,罚没款金额为5494万元,分别达到去年全年总量的112%和192%,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另外,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可拨打12331投诉举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回复,严厉打击食药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来源:姑苏晚报、苏州日报、社会传真等
>年6月初
苏州人爱吃的“南园包子”
被查出馅料竟出自黑作坊
当时,被查的几家“南园包子”分别为
↓↓↓
十全街716号店招为“南园包子”的餐饮店
葑门路37号“南园包子”
工业园区文萃路10号店铺的“南园包子”
玲珑邻里中心南门口的“南园包子”
最终,处罚结果如下
▼
依据《江苏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姑苏区食药监部门对李某作出没收违法生产包子馅料、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和原料、罚款43万元的行政处罚。
我们都说“民以食为天”
食品安全关系到老百姓的
生命健康安全问题
除此之外
药品的安全也是同样重要的
是最大的民生,最基本的公共安全
近日,苏州市食药监局
发布了“2018年度十大食品药品典型案例”
2018年度十大食品药品典型案例
1
假“美容针”案被列为公安部部督案件
2017年8月,根据群众举报,常熟市食药监部门联合常熟市公安局对辖区内某酒店开展现场检查,发现多盒疑似为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外文产品。
经长时间侦查,专案组掌握了一条横跨浙江、江苏、安徽、河北等多地的销售假冒肉毒素产业链。2018年1月,专案组分赴5地实施统一收网行动,共查获“白毒”“粉毒”等66个品种的假药共计5000余件,涉案金额达2000多万元,批准逮捕6人,取保候审2人。本案为国家公安部部督案件。
2
两家网络订餐平台各罚20万
2018年3月,根据媒体提供线索,市食药监局对两家网络订餐平台有关问题开展调查。经查,在平台上发现有部分入网商户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即上线经营。依照有关规定,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审查登记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相关材料及信息。
鉴于两家平台去年因相同问题已被罚款10万元,但仍未能吸取教训、一犯再犯,市食药监局依法对两家平台分别作出处罚20万元的顶格行政处罚。
3
“南园包子”馅料竟来自黑作坊
2018年6月,姑苏区食药监部门在对辖区内“南园包子”馅料生产点现场检查时发现,李某在未取得营业执照和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情况下,擅自从事包子馅料生产,货值金额4万余元。
4
网上违规销售感冒药
2018年2月,姑苏区食药监部门在对辖区内某药店现场检查时发现,该药店使用某网络平台销售感冒药新康泰克,货值金额185.4元,违法所得43.2元。而依照有关规定,鉴于目前互联网药品交易尚不能查验购买者身份证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一律不得在药品交易网站展示或向个人消费者销售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有关规定,姑苏区食药监部门对该药店作出没收违法所得43.2元、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
5
劣质粉皮铝超标近5倍
2018年5月,市食药监局委托检验机构对辖区内某食品厂开展“粉皮专项”监督抽检。经检验,该食品厂生产的粉皮中铝的残留量为1130毫克/千克,严重超出200毫克/千克的标准限量。经查,该食品厂共计生产问题粉皮1625千克,货值金额4677元。
该食品厂虽取得豆制品的生产资质,但并未取得凉皮的生产资质,属于超范围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铵,属于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依据《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市食药监局对该食品厂作出没收违法所得4677元、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
6
超范围卖“救命药”
2018年5月,张家港市食药监部门对某药品零售企业现场检查时发现,该企业生活区的冰箱内存放有“救命药”人血白蛋白。经查,该企业在未取得生物制品经营许可的情况下,为迎合市场需求擅自销售人血白蛋白,属于超范围经营。
依据《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张家港市食药监部门对该企业作出罚款2.58万元的行政处罚。
7
工业用水灌装桶装水
2018年3月,昆山市食药监部门根据群众举报,对辖区内位于友谊南路的一处生产场所现场检查。检查发现,赵某某在未取得营业执照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工业用水生产线生产桶装饮用水400桶,货值金额3200元,违法所得1600元。
依据《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昆山市食药监部门对赵某某作出没收桶装饮用水标签300张、没收违法所得1600元、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
8
借证生产医疗器械
2017年7月,根据相关举报线索,市食药监局对辖区内某医学科技公司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存在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分别为:超范围经营体外诊断试剂,销售体外诊断试剂给不具有资质的经营企业,经营未取得注册证的体外诊断试剂,租借注册证从事第二类医疗器械的生产。
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市食药监局对该公司作出了没收电子灸治疗仪142台和灸片191盒、没收违法所得87111.2元、罚款2673368元的行政处罚。
9
熟食“早产”被罚25万元
2017年12月,根据群众举报,太仓市食药监部门对辖区内某食品有限公司现场检查。检查发现该公司熟食礼盒上标注的生产日期晚于真实的生产日期。经查,该公司存在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食品的行为,货值金额2.57万元。
依据《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太仓市食药监部门对该公司作出了没收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熟食礼盒、罚款25.7万元的行政处罚。
10
药店违规经营保健食品
2017年11月,市食药监局对某药店进行现场监督抽验时发现,该药店在没有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经营保健食品,货值金额528元,违法所得490元。
依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规定,市食药监局今年对该药店作出了没收产品、没收违法所得490元、罚款1.29万元的行政处罚。
今年,市食药监局采取综合执法、部门联动的方式深入推进23个专项整治行动。
今年1-11月
↓↓↓
累计出动检查人员18万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46万家次;累计抽检食品5.85万批次,合格率98.02%;
累计快检食品近236万批次,合格率99.96%;
累计公布259期抽检信息,抽检率突破每千人5.48批次,持续保持全省领先;
累计抽检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2149批次,对抽检不合格的产品100%予以查处;
累计受理食品药品投诉举报14846件,比2017年同期增长13.10%,全部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办结,及时处办率和抽查满意率均为100%;
累计查办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5221件,罚没款金额为5494万元,分别达到去年全年总量的112%和192%,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另外,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可拨打12331投诉举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回复,严厉打击食药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夜间消费约占总体零售额的60%,并以每年17%的规模持续增长,因此夜宵作为“新夜态”的钱景无限。
之前的夜晚是烧烤、火锅和小龙虾的天下,但随着“夜包子”带来的鲶鱼效应,未来或许有更多的单品脱颖而出,最终成长为可复制、可持续性的创新品类。
总第 3108 期
餐企老板内参 特约撰稿人 翟彬 | 文
“夜包子”的魔幻之旅
问:哪个城市的夜猫子最爱吃包子?
答:苏州。
根据餐里眼的数据,在主打“川式麻辣口味”的网红品牌“夜包子”的所有门店中,苏州以29家店位居榜首,力压拥有2018家酒吧的夜生活之都上海。
相信有不少人好奇“为什么苏州会开出这么多的夜包子”,其实这跟搞清楚“为什么场景单一、SKU少、口味单调的夜包子,能在半年之内狂开200多家”一样的困难。
始于成都、兴于上海、盛于苏州的“包馔夜包子”有着相当“魔幻”的成名之路。2020年国庆,成都九眼桥的酒吧街临近的夜市里,一个主打“川味麻辣小笼包”的露天小店突然爆火。半年后登陆上海,并创造了“排队4小时,一笼1000块” 的“网红神话”。与其他网红品牌不同的是,“包馔夜包子”打破了“包子惯常在早餐吃”的固有标签,以一己之力开创了“夜宵包子”这一全新品类。
尽管过程高能,但夜包子依然没能逃脱网红品牌的宿命。在成名地上海,从“花钱请黄牛排队”到“包子自由”,仅用了半年时间夜包子就失宠了。
尤其对于“排队吃包子”这事,本届网友的反应属实耿直。
尽管网上对于“夜包子”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夜包子的走红,带火了一大批“夜宵单品”。夜鸡杂、夜馄饨、夜蹄花等不断涌现,“夜包子效应”使得“夜宵”这个长期被忽视的品类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中。
那么问题来了:
-宵夜这个赛道值不值得重做一遍?
-还有哪些传统的夜宵品类具备改造的潜力?
-宵夜要不要从单一场景扩充到多场景,扩充的壁垒又是什么?
但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对夜包子进行简单的复盘。
拆解夜包子的商业模式
“场景、品类、口味”是夜包子能够爆火的三大要素,但随着夜包子的加盟速度不断加快,原本成就品牌的要素反而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最大弊端,具体如下:
- 第一是场景单一
夜包子的首店位于成都夜生活集中的九眼桥,当时的定位很清晰,就是为酒吧和夜店散场的食客们提供平价的碳水主食。但是随着开放加盟,两个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就是选址。
随着单一城市的门店密度越来越大,本就不多的夜场酒吧自然就成为稀缺资源,大量新店被迫选择在美食街、购物中心,甚至商业中心周边开店。这就造成了客群不匹配,以购物中心为例,一般来说购物中心会在22:00闭店,变相压缩了门店的营业时长,逼着门店尽可能的利用好购物中心闭店前的这段时间。但问题在于,这个点离晚餐时间不久,消费者此时根本不饿,没有消费欲望。
其次是营业时间。
正是因为看到了夜包子在场景上的局限性,其创始人姜华在受访时表示,“门店会增加早餐时段来拉长营业时长,一些下沉市场也可以做全天”,因此我们看到大部分门店的开业时间都从17:00提前到中午12:00,有的城市甚至提前到了10:00营业。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但这导致了夜包子的“场景优势”发挥不出来。因为加盟商被迫选择在“非优势时段”——下午、晚餐,甚至早餐时段,与同品类展开竞争。因此产品在夜宵时段的溢价能力没了,单纯比价的话又毫无没性价比可言——夜包子一笼的单价在15-16元,差不多每个2.5元,即便放在物价较高的上海,夜包子在克重和单价上与竞品相比都不占优势。
- 第二是口味单一
“包馔夜包子”已经创立2年了,但是截至到目前为止,主打产品仍然只有麻辣、火锅、香菇酱肉和藤椒鸡肉这四个口味,且都是以麻辣为主的重口味。考虑到目前江苏、广东、浙江三省的加盟商数量占比高达57%,这对于以清淡为主的南方顾客来说,产品友好度并不高。尤其在场景扩充到早餐时段后,以麻辣为主的产品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
- 第三是品类单一
据统计,夜包子大部分门店的SKU都不超过10个,以四款包子为基础,再搭配豆浆、饮料或者热汤。虽然在成都、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配置了卤味、花生米、咸鸭蛋等佐餐单品,但是感觉更像是加盟商的“自救”,并非是总部的统一动作,因为即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门店补充的产品也都各不相同。
图片来源:美团外卖
而品类单一最大的问题在于“竞争错位”。如果是夜宵时段,夜包子还能凭借差异化的定位来引流,但是在正餐时段,面对饱和的竞争,单品和口味的单一性,加上较低的性价比,让夜包子处境艰难。
更要命的一点是,近期全国疫情反复,让餐饮按下了暂停加。尽管有外卖辅助,但是夜包子的品类优势并不明显,以苏州为例,销量最好的学士街店,月销也只有434单,与同地段的竞品相比差距较大。
图片来源:美团外卖
回过头来看,夜包子之所以能够出圈,在于颠覆了人们对于包子作为传统早餐的印象,凭借着“极致单品+单一场景”,使得老品类翻出了新花样。同时依靠着投入小(档口店,不设堂食),和网红加持,实现了快速的加盟扩张。但是,仅凭四款包子和单一场景确实很难撑起一家店,尤其疫情导致流量腰斩,复购在新鲜感退潮后也无法接续,夜包子未来是否会倒向“全时段、多品类”的经营模式仍然值得观察。
并不是所有的夜宵
都需要重做一遍
其实夜包子并非是第一个出圈的夜宵品类。早在2019年汕头的“夜豆浆”就曾火爆一时,青岛的“夜/野馄饨”也吸引很多美食大V来打卡,帝都的 “老张拉面”更是成为众多三线明星、十八线网红的深夜食堂,还有遍布成都的“夜蹄花”、“夜稀饭”、“夜鸡杂”等网红的苍蝇馆子。
但为什么没有一家能像“夜包子”一样顺利“转正”,从地方走向全国,实现连锁化发展。
首先,品类是一个极难跨越的门槛。
夜宵本身是一个“本地化非常明显”的品类。全国各地的口味差异太大,即便像包子这样普适性很强的品类,也很难做到南北通吃。打个比方,碳水虽是深夜慰藉灵魂最好的方式,但是每个城市却有自己的“脾气”,炒饭、炒粉、炒饼、炒面,碳水带给人的多巴胺如此的相似,但表现形式确实大相径庭。
与之类似的还有烧烤,作为夜宵的第一大品类,尽管烤制的手法大同小异,但由于各地的口味和物产不同,说烧烤是“一城一味”不算夸张,这点从小破站的自制纪录片“人生一串”里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次,场景的限制难以突破。
“夜包子”如今的面临的困局,有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夜”字。夜包子原本就是派对动物在夜店散场后用来填补深夜的饥肠辘辘,属于特定场景下的餐饮品类,因此天然就筛掉了刚需型的消费者。
而且很多夜宵都是以大排档、路边摊为主的小餐饮、夫妻店,能赚钱靠的就是“时间带来的红利”,简单讲就是晚上不用交房租或者是少房租。如果一旦启动品牌化经营,开始租房子、装修、招人,那么成本结构将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业态也将势必会从深夜延伸至白天,产品和菜单也将要重新规划。比如跟“包馔夜包子”像极了的“李与白”,其菜单除了包子之外,还包括营养粥、特色汤饮、臊子面和特色小吃等,明显针对的是不同的场景,走的是全时段经营的路子。
从深夜的“看天吃饭”,到白天直面“饱和竞争”,夜宵的抗风险能力如何,因人而异,尤未可知。
第三,团队的能力依然是品牌扩张的最大阻力。
2年200多家店,已经是夜包子发展的极限了,但品牌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拓店的速度。产品研发速度滞后,门店运营的不规范(大众点评和外卖平台的VI不统一,活动不统一,外卖平台的菜单设置不统一等等),包括选址等都严重制约着品牌的发展。
加上没有供应链和品牌的壁垒,对于全国各地充斥的山寨品牌,“包馔夜包子”也显得无能无力。另据《全国夜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员工人数在5人及以下的小店占比高达89.4%,作为小业态,夜宵赛道整体处于“小散乱”的状态,以单店为主的小品牌根本不具备复制和连锁化的能力。举个栗子,2018年曾经的排队王,吸引众多明星打卡的“望京小腰”,从爆火到一地鸡毛,原因就在于老板缺乏产权意识和品牌思维,在最火的时候,没有注册商标,进行公司化运营,导致遍地都是望京小腰(据说巅峰时期全国有近千家望京小腰),人人都称自己是正主。
白天不懂夜的黑
新夜态潜力巨大
与卷到不行的正餐时段相比,夜宵相对蓝海,尤其在品类创新上,夜宵的空间更大。因此只要掌握好夜宵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有机会成为极具爆发力的“新夜态”。
第一,“餐+酒”,用情绪打通消费者的胃
去年的9月10日,中国小酒馆第一股,有着“酒吧界蜜雪冰城”之称的海伦司上市了,这让市场真正意识到了中国夜经济的巨大潜力。
同时,从去年开始,“餐+酒”突然成为最火的赛道,湊湊、海底捞、老乡鸡、奈雪的茶等各大头部品牌纷纷试水“餐+酒”,意图通过增加酒饮和延长时段,扩充夜宵市场。餐饮的口味虽然各异,但是情绪化的东西却是共通的。
“餐+酒”的组合强化了餐饮的社交属性,拉长了营业时间,增加了客单价,并给都市白领们提供了新的消费体验,优秀的案例不在少数:
-以Commune为代表的“复合型餐吧”,主打18小时全时段,兼顾体验与性价比;
-以“破店”为代表的“秀场型餐饮”,通过驻唱带动就餐氛围,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
-以“公路商店”为代表的“开放式的饮酒空间”,主打“日咖夜酒”,无堂食、纯外带、高坪效,并赋予那些追求自由肆意的年轻人们一个强烈的心理认同。
第二,与其着急出圈,不如做好本地人的深夜食堂
夜宵只有两种功能,填饱肚子和慰藉灵魂。对于都市夜归人来说,一碗平价的面即可两者兼得,比如位于帝都朝阳大悦城旁的“老张拉面”。
“爱答不理的老板,装修简陋的小店,俊男美女在停满豪车的路边和代驾小哥、保洁阿姨一起吃面也毫不在意,即使明星来了也要乖乖排队……”发生在“老张拉面”身上的段子,每天都在你我的城市里一遍遍的上演,人们乐此不疲的传播、追随。
所以,“故事”才是夜宵最大的品牌优势,尤其是那些不起眼的“脏摊小店”,先天就具备网红属性,并自带流量。它成功地激起了本地食客强烈的“保护欲”,成为食客口耳相传的“宝藏小店”,并在社交媒体上疯狂安利。
因此,当你已经成为本地人最爱的深夜食堂,并不再为流量发愁,比如北京的“胡大”,广州的“强叔现切猪杂粥”, 所以“不思进取”的坚守本地又何妨呢,为什么一定要费劲的取悦外地市场呢?
写在最后
诚然,对于餐饮来说,最大的变量还是疫情。但是离“立夏”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在夜宵的旺季来临之前,餐饮人需要思考的是,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和政策利好(各级政府陆续发布了鼓励商圈夜间经济的通知),压抑许久的消费力将会全面释放,那时我们的生意应该怎么做?
有人曾说:“如果说早餐是一座城市的良心,那夜宵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深夜,当微风吹过,烤串打底,啤酒下肚,灵魂彻底归位。
期待着,这个夏天,我们大排档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