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备好茶饭,就在大槐树下,等你归来。
(1)
来到郑州市东明路上的大槐树餐厅,店老板张俊平已等候多时了。餐桌上摆着几个精致的小酒杯,杯中物呈褐色,艳如琥珀。
张俊平笑着说:“来吧,尝尝我们家的醋。”
头一次听说吃饭前先“吃醋”的。
客随主便嘛。盛情之下,端起酒杯,一股清醇的醋香送入鼻端。那香气,宛如清晨时,带着露水的栀子花一般凛冽。
缓缓饮下,醋微酸,甜味居多。清凉的醋在唇齿之间打转,芳香沁人心脾,很是舒服。窗外似乎不再是寒冷的冬夜,更像是春风沉醉的傍晚。
张俊平说:“我是山西洪洞人,所以取了‘大槐树’这个店名。这是来自山西的醋,经过我们的二次加工,成了醋饮,小孩子喝了开胃,老人喝了软化血管,多‘吃醋’,不是坏事。”
宾主落座,服务员依次上菜。小枣蒸软米、土豆片栲栳栳、莜面鱼儿、醋焖鱼、醋泡黑豆、肉酱拨面、汾酒羊肉、醋红枣儿,满满一桌子,醋香味十足。
真是打翻了醋坛子啊!
▲土豆片栲栳栳脆韧结合,醋泡黑豆、莜面鱼儿则带有醋的微甜
(2)
提起“大槐树”,很多人并不陌生,第一反应就是寻根祭祖的圣地。
元朝末年,兵戈四起,民不聊生。河南、山东、河北等中原地带闹了灾荒,人民揭竿而起,却遭到元军精锐部队的大肆屠杀,这三地几乎人烟断绝。
朱元璋称帝之后,为发展生产,决定从山西向中原移民。明朝之所以选择从山西移民,是有原因的。
在元末,中原兵荒马乱,又是虫灾,又是水灾,但兵乱却很少波及山西,甚至山西大部分地区也无水旱虫灾,反而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的经济相对繁荣,社会安定,人丁兴旺;与此同时,邻县难民也开始大量涌入山西。
明朝见山西人口密度过大,中原地区人力不足,田地荒废,便颁布移民发令。从明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山西发生大规模移民18次,主要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
所以“大槐树”在许多人心中,成了认祖归宗的意象。
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景区,每年的4月份,有为期十天的“寻根祭祖节”。主祭日是清明节,每到此时都有许多移民后裔都聚于此地,祭拜祖先。
▲大槐树景区成为许多移民后裔“认祖归宗”之处
(3)
张俊平1998年退伍之后就踏入餐饮行业,2008年3月5日,他开了第一家大槐树主题餐厅。
“我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提大槐树的故事,当兵后,也有不少战友提及大槐树。当时我就想,在郑州要是开一家以大槐树为主题的餐厅,生意肯定不错,大家对大槐树都有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虽然我是山西人,但这种认同感,可以拉近我和顾客的距离。”
餐厅既然打出大槐树的主题,自然卖的是山西菜,餐厅所用厨师也都是山西人,为的就是把山西菜做地道。
张俊平的山西菜
山西的面食种类繁多,大槐树餐厅,最有名的要属肉酱拨面。
制作方法如下:
1
精选猪后腿肉,十斤瘦肉,二斤肥肉,将瘦肉打成馅儿,炒肥肉出油;
炒化之后,加肉馅,放入打成粉末的大料,炒十分钟,加入葱姜蒜再炒十分钟;
然后加醋和调味品,继续炒,加入辣椒粉炒出辣椒香,加水煮二十分钟,大火收汁,即成肉酱。
2
用河北优质面粉,基本上一斤面加三两水,擀成四毫米厚的面片,对称折叠五次;
用山西特制的拨刀,与面成四十五度角入刀,将面拨入沸水中煮开。
煮好的面加些肉酱、红萝卜丝和黄瓜丝即可上桌。
▲步骤繁琐才出得面劲肉鲜
肉馅儿极鲜香,经过长时间的翻炒,肉质变得富有弹性,十分可口;面条顺滑弹牙,与肉酱相得益彰,配上清口的红萝卜丝和黄瓜丝,使得这碗面有了层次感;面中若再加些山西老陈醋,哈,堪称完美。
桌上的醋焖鱼很是抢眼,一般的鱼做好之后基本上是洁白如玉,而这条鱼,却通身乌黑发亮。“这条鱼是用醋做主调料做的,煸炒过后,放入大量的醋焖制而成。醋焖鱼很耗费工时,我们每天只做十条。”
夹起一块,鱼肉成丝条状,离老远就能闻见鱼肉和醋的香。放入口中,感觉有点酥,类似于糟鱼,却比糟鱼更筋;鱼皮也很好吃,因为浸了更多的醋汁,咽进肚中,口齿间还有酸香。
▲用醋做成却没有想象中生硬的酸,而是淡淡的酸甜
土豆片栲栳栳是除了好吃之外,还有更多的寓意。即“牢靠”、“和睦”之意,所以婚配嫁娶的时候通常会上这道菜。
▲土豆片吃的多了,莜面做的栳栳食记君还是第一次吃
小枣蒸软米这道菜,用的是山西的柳林小枣和大黄米,蒸好之后,枣米香扑面袭来,让人猝不及防。吃起来香甜软糯,不粘牙,很是可口。
▲红枣黏在软糯的黄米上,舀一勺粘勺不粘牙
张俊平打算再上一些关于醋的糕点和饮品,如玛咖醋饮、灵芝醋饮、醋果冻和醋糕等。
看来,他是准备将“吃醋”进行到底了。
(4)
大槐树餐厅装修并不奢华,店面也不太大,但是有味道,有山西的乡土气息。
大槐树的叶子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小槐树也渐渐成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大槐树景区瞻仰祭拜。
从山西的大槐树,到郑州的大槐树,上千里的距离,数百年的时间,血脉相连生生不息。那一种东西,就叫做根。
▲张俊平(左)的大槐树让更多人尝到山西美食,尝到故里的味道
文|张冬冬
编|张慧子
><>坊传媒网讯在山东昌乐红河镇上,有一条街叫做乐化街,拥有三十年发展史的乐化集团就起步于这条街。在乐化集团厂区门口,两棵大槐树挺拔于此已有三十年,这两棵大槐树是乐化集团董事长沈孝业在创业之初亲手栽下的,如今当时的小树苗已成繁茂的参天巨树,乐化也从一穷二白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年营收近20亿的大集团。
2017年11月,记者对话乐化创始人沈孝业,回首三十年,环境巨变,初心未改。沈孝业说,这个初心就是带领大家过上富裕的日子,就好像大树存在的意义就是向大地播撒更多的绿荫。
沈孝业接受记者专访
谈创业:农业只能解决温饱 工业才能实现富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绝大部分农村人还停留在挣工分的阶段,沈孝业却选择了创业,而且是油漆这个并不熟悉的行业。
沈孝业:1986年,我从农村到乡经委,在乡经委待了一年,负责经委的信息、商贸和考察项目。这期间,我就考察了油漆厂,1987年党委派我组建油漆厂并出任厂长。
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想要上项目,因为在农村,多少年祖祖辈辈就是面向黄土背朝天,靠农业仅仅能解决温饱问题,解决不了富裕问题。所以我想上工业项目是唯一的出路。
为什么我有信心上油漆项目?有三个原因。一是油漆厂的投资不大,设备比较简单。二是那时候油漆还不饱和,还是一个紧缺的行业。三是因为油漆市场那时候就在农村,千家万户刷门窗、家具都需要用油漆。从这几个方面,我感觉到有信心。
谈弯路:没有市场调查必然要受惩罚
其实乐化发展的前四年非常困难,由于只有干劲没有技术,不仅没有生产出一滴合格油漆,还被一把火烧光了全部。
沈孝业:实际上从1987年到1990年,企业走了弯路,这也是后期总结出来的,那时候不知道是弯路。那时候我就凭自己做人、做事的经验,甚至没有社会调查,没有信息对比,没有人才引进就把项目上了。
那时候只是认识一个会做漆的老头,我就把他接过来,比伺候家里的老人还要上心,在他的指挥下,安装、投产,结果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合格。
我说“你得有个办法。”他说“那就熬炼树脂。”结果就是自己焊设备,带着员工白天晚上加班。在1990年7月15日,连续三天两夜的时间做实验,中午发生了一场大火,烧伤了6人,我烧伤面积是百分之四十七,最重的烧伤百分之九十三。
谈精神:自己强起来是做人的尊严
厂子烧没了,工人烧伤了,沈孝业一度非常绝望,除了身体的创痛,更大的伤口来自于辜负了全乡人的期望,30年后的今天,回忆起这段经历,60岁的他再次流下了热泪。
沈孝业:在烧伤以后,自己有两个深深的感受。首先人生存在世上不是靠自己,而是靠一批兄弟姐妹。在医院护理的时候就靠自己的兄弟们来回倒班护理。更重要的,在困难的时候能顶住的还是党组织,乡党委号召全乡父老乡亲们捐款、捐物对一个企业进行帮忙和支持。
我在医院听他们讲过这件事,我想以后怎么对党和父老乡亲回报,想来想去,还是想念自己的厂,所以还在治疗的时候,就偷偷到厂里去看了一下。因为失火把厂房都烧塌了,我从杂草丛中找到罐子,我就想知道里面还有没有东西,树脂还在不在。
我回头一看,正好在草上横着一根小竹竿,顺手往下一戳,水下发软,一下子提起来,树脂就粘在竹竿上,就像糖葫芦一样。当时在最困苦和为难的那几个月当中,那是最兴奋的一件事,我就情不自禁地喊了句“成功”。攻克了最关键的技术,又经历了后期买设备、学技术等环节,到1991年企业复产了。
这个经历是用钱买不到的,那就是不管多大的困难,人只能自己强起来,这就是做人的尊严。
谈改制:改制不是为了私有 而是为了发展
乐化在1991年复产后,迅速进入蓬勃发展期,产能在短时间内从500吨扩张到8万吨,营收也迅速破亿。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乐化人感受到了体制的掣肘,于是他们在九十年代中期就敢为人先,实施改制。
沈孝业:因为我改制,国家政策研究室来调研,当时由乡镇企业改成股份制企业国家是不让的,但我改了。在会议室我还没坐好,他(调研人员)“啪”一下一拍桌子。
他说:“你是不是叫沈孝业?”
我说:“是。”
“你是不是党员?”
“我说是。”
“党员是怎么规定的?”
“我说无产阶级。”
“你是什么?”
“我说我也是无产阶级。”
“你是无产阶级?你不是有产阶级吗?”
“我怎么是有产阶级?”
“你改制不就是有产阶级吗?你有股,有股不就是剥削吗?”
我说:“这件事不对,我们民营企业靠自己的积蓄发展,我们创造大量的资金,缴税,剩下的我们继续发展,我们有决定权。我们投资发展是为个人吗?我们把企业建大了,在中国建是为了中国建的,怎么是为了个人呢?以后我死了,我还都能带进去吗?我说这件事你放心,改制并不是为了私有,是为了更有利的发展,咱肯定是为党为人民,不是为我自己。”
谈管理:放权!各岗位干部、员工严格按塔型管理,各负其责
说起民营企业,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管理无序,没有规则。乐化曾经也面临管理的难题,沈孝业解决管理问题的关键就是制度和标准。如今沈孝业外出半个多月,经常连一个企业里的电话都没有,而企业依旧正常运转。
沈孝业:1997年左右,全国乡镇企业多数就起来了,特别是在2000年的时候,很多报道都说乡镇企业家是小农意识,小富即满,没有胸怀,没有战略。我说这件事我觉得不对,我悟出的一个道理,企业只有两种,一种是有标准的企业,另一种是无标准的企业,而乐化就要做有标准、有制度的企业,用标准和制度去管理和规范企业发展。
比如财务,明确了各项费用列支的透明度,由签字生效到审核生效,就是我们财务的制度,花钱都定了标准,都不能超,由财务负责人审核报销,我从来不签字,都是报销了,他们记账就行。
三十年来,采购客户我没谈过,供应商我没谈过,都是他们谈的。企业多少亿的进出我从来没签过字,几千万支出我也不管,都是他们自己签,因为有财务审核的制度和规范在那里,这就是企业的管理。
谈上市:决不为了上市而上市 为了融资而融资
如今很多企业都在运作上市,上市仿佛是一个企业做大了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乐化作为营收近20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却没有上市的计划。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没有一分钱的银行贷款。
沈孝业:乐化1987年建厂到1994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后,曾经培植上市,培植三年以后,我们企业具备上市条件,但我提出来不上,停了。
为什么停,关键是从企业实际出发,以我们现有的技术和团队,上市以后能干什么?上市融了资能投什么?我们企业一是自己有钱,二是如果需要钱,各级银行、金融部门对咱们支持都很大,人家都给我们用,所以我们感觉到没有必要上市,所以我们不上。
现在看我们企业已经30年了,目前一分钱的贷款没有,还有余款,这30年来银行贷款一分钱不良也没有,税一分钱欠款也没有,工人一分钱欠款也没有,那我们上市干什么?
谈转型:将全力发展五十六个民族特色文旅产业
专注了三十年油漆产业的乐化,在2010年之后陆续涉足房地产、国际贸易等领域,2012年乐化决定今后集团公司不再新上其他工业项目,而是向贸易、旅游、服务业三位一体的文旅产业投资。就在最近,乐化将文旅产业锁定在了五十六个民族这一理念之上。
沈孝业:我们企业在五年前已经决定工业产品再好也不上了,就只搞油漆和油漆的原料。确定要发展国际贸易,再由国际贸易带旅游,旅游带服务业。
怎么干呢?我们就想到了家乡,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我们投昌乐的旅游业,所以我们就打造一个惠泉湖,就把首阳山搞一个旅游景点,搞一个大的儿童乐园。习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就这么干。
我们确定在十年内,发展20个国的贸易和20个国的旅游,在国内开设10个分公司,承担旅行社的功能。
另外,我们瞄准了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这个理念,在昌乐的首阳山拿下2000多亩地,把五十六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引进来,实现文化互动,实现五十六个民族的特色旅游、餐饮、娱乐。我们潍坊的父老乡亲不用走遍全国,来到昌乐就能看到各民族最具特色的东西。
谈未来: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从1987年创业至今,沈孝业已经年满60岁,逐渐退休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用他的话说,对新一代乐化人,他会扶上马,再送一程。
沈孝业:乐化的未来是30年厂庆的一个重点问题。我年龄大了,也要逐步的退,但是前面30年,我是从无到有创办企业,是一心带着大家干,未来怎么给乐化人铺上一个好的平台,铺上一条好的路,明确未来30年的目标,怎么去发展,这是我在想的,通俗点说,就是扶上马,再送一程。
昌乐县企业家总部、惠泉庄园及景观区
我们班子拟定未来30年是巩固昌乐,发展青岛,开发西部。巩固昌乐就是新上了100万吨油漆原料和100万吨高档漆项目,这些项目都终将在昌乐以及昌乐周边的寿光等地。在发展青岛方面,其实乐化早在2003年就在青岛建立了研发中心,未来乐化也会把业务窗口迁到青岛,去面对更大的市场。开发西部就是把原来的油漆设备通过搬迁搬到西部,借助西部开发的东风,把中档产品做得更强。
这是未来30年为大家设定的目标,至于方向,我还是对年轻人有一个要求,像原来我干一样,永远是听党指挥,跟党走,年轻人要继续发扬我们前30年创业者的优良传统,艰苦创业、勤俭持家、顽强拼搏,要干好自己的事业,依法经营,依法纳税,依法保护自己的企业。这就是我心中乐化的未来。
在采访中,沈孝业告诉记者,不管有多少工作,他还是经常会去老厂区转一转,看一看门前那两棵伴随乐化一起风雨,一起成长的大槐树。
如今大树参天,就像自己创业的三十年。
既然选择做一棵大树,就要撒给大地更多的绿荫。这是大树存在的意义,也是沈孝业继续奋斗的意义。
><>起他时,大家习惯称他“老周总”。
见面之前,我只听说这位“老周总”是位传奇的企业家,14岁就出来打拼,白手起家,做过中南五省最大纤丝厂、做过房地产、做过煤炭、做过对外贸易……如今,他又成功跨界进入餐饮行业,他创立的原湘情境主题餐厅也成为株洲餐饮界的一匹强劲黑马。
14岁?白手起家?跨界?这些字眼,强烈触动着我的好奇心。对于这位“老周总”,我很好奇,也好奇他的故事。
我眼中的“老周总”
——记原湘情境主题餐厅创始人
(湘御天下餐饮集团董事长)周小云
— 初 见“ 老 周 总”—
初见“老周总”,出乎我的意想。眼前这位周总神采奕然,全然不是我想象中的“老者模样”。
才坐下片刻,周总便端着一杯茶送了过来。“这么热的天气特意跑一趟,真是辛苦了。”简单的言语里透着温厚,谦和可亲,没有架子。与他讲话,毫无压力。
关于周总的故事,便娓娓道来。
14岁,揣着父亲给的5元钱
开始一生的闯荡…..
前路未知 但无畏惧
“不想待在农村,想尽千方百计,就是要出去闯一闯。”这个想法,简单而又强烈。
1980年,14岁的周小云带着懵懂的梦想,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茶陵老家。
80年代,闯荡的方式便是进城打工。在那个信息不发达、交通不方便的年代,很多农村人对外面的世界都是既充满向往又抱以恐惧,敢离家闯荡的,都是有勇气的人。
前排右一(14岁的周小云)
“父亲给了我5块钱,3元钱买了火车票。”
剩下的两元钱,便是他独闯天涯的全部初始家当。 “找活干!迅速找活干!”先稳定下来才是大计。年少的周小云很快找到一份做竹架板的活,一做就是5年。5年光景,彼时初出茅庐的少年已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5年里,周小云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着生意经。
1985年,周小云瞄准木材行业,第一次,自己当起了老板。创业的脚步,从此再也没有停下来……
缺资金、缺设备、缺技术
他凭什么能做到中南五省最大纤丝厂?
— 险境当头 拼尽全力 绝处终逢生 —
1995年,周小云拉上自家几个兄弟,转战纤丝行业。开厂初期,吃在厂里,睡在厂里。“吃苦,从来都是创业者的必修课,这不算什么。”厂子倒是开起来了,可是设备落后,产能太低,销路太窄,没过多久,资金链就面临断裂。坚持还是退却?“要么赌一把,要么回家种地!”
“破釜沉舟赌一把!不是硬着头皮乱撞,而是集中所有的智慧、资源、资金、精力去专注解决眼下这个问题。”为了学习拉丝知识,周小云买了一大堆专业书籍,还特意报了夜校进修!拉丝技术不行,那就去当时拉丝技术最先进的邢台市学习!设备落后,资金不够!那就想办法用最少的资金搞到最好的设备。
出乎所有人意料,结合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在邢台学到的拉丝技术,周小云竭心钻研,独创了第一台四联动拉丝机!凭着四联动拉丝机,周小云力挽狂澜,终于将他的纤丝厂从倒闭的悬崖边上拉了回来!花最小的成本最大程度提高了生产力!
90年代末,周小云的纤丝厂一度成长为中南五省最大纤丝厂,员工300多人,日产纤丝100多吨!
这一次绝处逢生,不是偶然,是心血付出后的必然。
对于创业者来说,
所有的艰险既是一场苦心智、劳筋骨的磨难,
更是意外收获的独特财富。
趟过这一遭,胸中已然有乾坤,何以再惧远方?
不懂就学!不断地学!
学习,让周小云的创业之道
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此后,周小云先后做过房地产、煤炭、对外贸易等多个行业。每一个行业都是全新的领域。
“我干一行,就会学一行,钻一行,至少要成为半个专家。” 周小云极为重视学习的力量。“跨进房产行业时,两本厚厚的建筑学书籍,一个月全部读完。”从完全不懂房产知识到可以清晰掌握整个建筑环节。“只有懂这些,我才能把控每个细节,才能对我的建筑质量负责。”
“不论行业跨度有多大,只有肯学,才有机会领悟到这个行业核心经营之道的法门。”这是周小云的心得。
成功时,悠然转个弯
周小云正式进军餐饮行业
「缘起 . 原湘
茶陵湘菜原乡味」
离乡闯荡,弹指30年。
很多行业都经历了,也赚了些钱。一些所谓的山珍海味,也尝过了。随着年纪增长,最让周小云念念不忘的,却是小时候在茶陵老家吃到的一些美食。这些美食,平时在株洲很难吃到。
“很多人大概都跟我一样,当初拼尽全力离开故乡,现在又开始怀念起来。原乡味,便是最直接的连接城市与故乡的秘密通道。”就是这个念头,触动了周小云做餐饮的神经。
“其实,创业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我不惧怕任何新的行业,只要预估在掌握之中,我就敢闯一闯。”
2014年,周小云决定,开一家茶陵风格的餐厅。茶陵湘菜原乡味,于是有了“原湘”。
「80 万 重 金 请 专 业 策 划
筹备整整一年才开业 」
— “门外汉”周小云把餐饮做得风生水起 —
作为外行闯进大家并不看好的餐饮行业,周小云谨慎筹备了整整一年时间。“胆子可以大,心也必须细。”
餐饮是个庞大繁琐的大摊子,要做大做强做稳,必须专业,必须细致。为此,周小云不惜花80万重金请来专业策划团队,从市场调研、品牌定位、消费层次定位等各个方面做专业的分析判断,江西、长沙、浙江、成都宽窄巷子……周小云带领策划团队跑了多个省市实地考察学习。
“多年创业的资金积累,可以让我在餐饮行业的基础打得更扎实。”
“只有过了我和老乡的嘴,这道菜才过关”
光是招厨师,试菜品,就花了半年时间。
厨师,必须有10年以上经验,现场考验刀工、手法、菜品口味。原湘菜品的口味朴素却暖胃暖心,因为定制菜品时,周小云就要求不要按厨师的固定模式来做,而是按照他的方法来做,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个地道茶陵人心中儿时的味道。最终,这种方法做出的菜,反而很受欢迎。
半年时间里,周小云面试了100多位厨师,几乎每天都会请朋友到自己办公室来试味。“光是请人试味,差不多就花了20万。”
周小云笑着说:“这个钱花得特别值,原湘的每一道菜都是经过我和多个身边朋友、老乡的高度肯定后才上桌的。”
「原乡味 . 原乡情
周小云:在新城市里重现老故乡」
为了将原湘的“乡味”与情境完美融合,周小云和装修设计团队商定,再“造”一个故乡,让风尘仆仆的都市人,由故乡美食的通道获得身心的回归,这是原湘情景主题餐厅存在的意义。
石板桥、杂货铺、石磨、小人书、老木窗、大槐树、大锅灶、老风车……周小云费尽心思,从百里之外的老家搜罗了这些老物件,让它们在原湘重新鲜活起来。时至今日,走进原湘,一步一景,都是故乡情。
为了“原乡味”,原湘的洣水河鱼、腊肉、笋、牛肉、山地鸡、姜、大蒜、山茶油、米、甚至饮用水,都是搭乘原湘号食材大卡车,每天一班,定时从茶陵运到株洲。朴素乡野食材,只为让故乡味更浓。
2015年7月14日,原湘河西棉纺厂店盛大开业。也许是久违的乡味乡情真的很受都市人的期待,原湘开业三个月,便被誉为株洲餐饮界横空而降的“黑马”,极受欢迎。2016年,原湘河东洣水河鱼店开业,依旧红火。
「周小云的“原湘秘密”
好口味好服务」
— 顾客的持续认可才是“好”的标准 —
在餐饮行业整体下行的这几年,周小云作为一个“门外汉”闯进来,却把原湘的业绩做到一直稳中有升。“原湘成功有什么特别的秘密吗?”我问道。
周总会心一笑,给了我答案:“原湘没有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学。餐饮不同于别的行业,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实打实的口味和服务。只有把这两点做好,才能获得顾客的持续认可。”如今,周总也算是经验老道的餐饮行家了,有了一套自己的餐饮兵法。
原湘的后厨,是开放式厨房,甚至连门帘都没有一个。“不需要任何遮挡,我们的后厨永远都是井然有序,我们食材是新鲜的,我们的厨房干净得像家里的厨房,整洁无异味,任何时候都经得起任何人参观。”这么大的餐厅,做开放式厨房,是自信,也是诚意。
要做好原湘,光有激情和情怀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好的体系、管理制度、团队以及良好的盈利模式。“我希望探索出一个比较成熟的餐饮模式,多开几家分店,让茶陵美食走出茶陵,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茶陵美味。”
1980至2017,整整37年。
37年的奔波征战,谈何容易。
多少次经历有惊无险,有人说,这是周小云运气好。
然而,这都不是凭空得来的“好运”。
有时,是靠诚信与道义积攒下来的好人缘救了自己;
有时,是靠无所畏惧的勇气与韧劲救了自己;
有时,是靠勤奋学习储备的知识救了自己;
有时,是靠清晰的头脑和永不懈怠的警觉性救了自己......
所有的好运,都是周小云自己积攒下来的。
“14岁出来时,啥也不懂,也从没想过会有现在的成绩。”
而今一回首,已恍然如隔世。
37年的披荆斩棘,37年的艰辛与荣耀,却又历历在目。
“人生能有一个这样的37 年,值了。”
来源/株洲晚报
编辑/清浅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哦~~转载“株洲发布”文章,请务必注明来源、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