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年味《舌尖上的新年》
导演:陈磊
上映时间:2016年1月7日
语言:中文
推荐理由:
物质丰盈的今天,人人都在感叹年味淡了,小时候吃过的那些年味,你还记得多少?
《舌尖上的新年》是一部关于“重回时间”、“寻找年味儿”的纪录片电影,透过中国广袤大地上奇绝的年货食物,串接一个个新年故事,展示东方的文化习俗,用鲜活的镜头语言保存一部民族生活史和文化档案,带观众重寻旧日的习俗和年味儿。就快过年了,还没看过的小伙伴可以看看。
影片不长,85分钟的成片中呈现出24个地点的43种美食,其中,2/3的出镜美食是最资深的饕餮之徒都未必熟悉的。作为餐饮人,你怎么好意思也不知道呢?
2.有情怀的餐厅
《深夜食堂电影版》
导演:松冈锭司
上映时间:2015年
语言:日语
推荐理由:
单看名字,就知道这是部带有文艺范的电影。推荐给餐饮人的理由是,电影中这间名为《深夜食堂》的餐厅没有默认的菜单,老板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钟情的味道。他会根据每个人的口味制作菜肴,调出“人生百味”。
小小的食堂固然空间不大,却能包容各色的人,以及多元的人生故事。
人人都说要寻找情怀,这样的餐厅,不就是情怀么?
3.餐饮人的共同理想《米其林情缘》
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瑞典)
上映时间:2014年
语言:英语/法语/北印度语
推荐理由:
可以说,每个餐饮人都有一个米其林情缘,米其林也是所有餐厅极力追求的最高标准。评上星级,尤其是三星餐厅,对一家餐馆和主厨来说是无限风光、无限荣耀又可带来滚滚财源的事。
这部电影中的名厨马洛里夫人(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在业内一只享有着不菲的声誉,可是尽管她尽职尽责不断精进技术,但却依旧无法获得米其林二星的认可和肯定。可想而知,现实中要得米其林的星级标准是多么的难。
4.名厨也有人生低谷
《落魄大厨》
导演:乔恩·费儒
上映时间:2014年
语言:英语
推荐理由:
再成功的人也有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
电影讲述曾经充满创意和激情的大厨,妥协于平庸保守而遭致舆论抨击并卷入骂战丑闻,在事业和家庭迎来双重低谷时,毫无例外地开启了一趟美食与人生的双重探寻之旅,重新找回自我,找回美食和人生真谛的故事。
如此励志而又有点轻喜剧,还有赏心悦目的食品,绝对是新春消遣的不二选择。
5.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幸福的面包》
导演:三岛有纪子
上映时间:2012年
语言:日语
推荐理由:
如果你也会做美食,也有一颗文艺的心,不妨看看这部电影。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和喜欢的人在喜欢的地方,过喜欢的生活。”这些都是现在都市人无法企及的愿望。
《幸福的面包》里的女主角理绘却用很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喜欢自由充满幻想的理绘与温柔体贴的丈夫逃离东京,定居在北海道月浦一个毗邻湖泊的小山丘上。他们在此经营一家名叫Máni的面包咖啡店,二人分工做出美味的食品,宴请来往驻足的人们。寒来暑往,爱聚离合,生命之河伴随着咖啡与面包的香气缓缓流淌……
6.美食能治愈人心《吐司》
导演:S.J.克拉克森
上映时间:2010年
语言:英语
推荐理由:
如果你喜欢研究西餐,一定要看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根据英国国宝级美食家、著名食谱专栏作者Nigel Slater自传改编,在英国收视率高达25.3%。
如果你曾经了解nigel这个人,看过他的节目和书的话,这部片子真的会给你很多感动和感动之外的东西,例如领会美食治愈人心的奇效。
Nigel Slater酷爱做菜,但生母却连简单的熬汤都不会。只有当生母去世后,脾气古怪、精于烹调的继母入驻家庭,在与继母的互憎与竞争中他才真正登入了超凡厨艺的辉煌殿堂。
7.勇敢改变生活
《美食、祈祷和恋爱》
导演:瑞恩·墨菲
上映时间:2010年
语言:英语
推荐理由:
如果你的春节过得枯燥乏味,不如出去走走。一个人真正的生活平衡,也许就是“Eat、Pray、Love”。
年轻干练的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是《纽约时报》的一名人气作家,她经常周游世界,撰写相关的旅游文章。她的生活同样令人欣羡,然而伊丽莎白自己却渐渐感到空虚和恐慌,似乎着周遭的一切都不是她真正追求的。于是,她放弃一切,踏上了周游世界的旅途,在美食、祈祷和恋爱中,认真地思考人生的种种。
8.在南极都吃些啥?《南极料理人》
导演:冲田修一
上映时间:2009年
语言:日语
推荐理由:
本片改编自曾任日本南极观测队厨师的西村淳,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散文集《有趣的南极料理人》。本是海员厨师的西村淳被派往冰天雪地的南极圆顶富士基地为七名考察队员担任厨师,剩下妻子在家独自抚养8岁的女儿和刚出生不久的幼子。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寒地,吃成了考察队员枯燥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西村淳想尽办法烹饪出的各种各样的美味料理,虽然不可能出现在普通人的餐桌上,通过这部电影,至少能一饱眼福。
9.大厨是怎么玩刀子的《心灵厨房》
导演:法提赫·阿金
上映时间:2009年
语言:英文
推荐理由:
有美食有音乐,卖相极佳的《心灵厨房》(Soul Kitchen)不是一部望文生义的励志电影,而是一部轻喜剧。片中的灵魂人物并非倒霉老哥,而是刀子飞得有模有样的性格大厨。他所据理抗争的原因也是传统,传统不可改,珍贵的东西不能丢。他教给奇诺斯美食厨艺,同时也留给他人生希望。
我们经常说远走,其实到最后,能走去哪儿?《心灵厨房》告诉我们的是,去哪里不重要,找到目标并实现之,这才是关键。
10.跟朱莉学524道法国菜
《朱莉与朱莉娅》
导演:诺拉·艾芙隆
上映时间:2009年
语言:英语
推荐理由:
如果你曾经买过一本厚厚的大厨宝典准备学习烹饪,却没有恒心坚持下去,可以效仿一下这部电影里面的做法。
影片讲述了对工作感到灰心沮丧的茱莉·鲍威尔,决定用一年时间实践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名厨茱莉亚·切尔德第一本食谱《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中的全部524道菜,并写博客记录每日进展。与此同时,电影平行穿插茱莉亚·切尔德随美国新闻署任职的丈夫保罗·切尔德(斯坦利·塔奇 Stanley Tucci 饰)于1948年来到法国巴黎居住,学习烹饪,并历经十年艰辛出版厚达七百多页的《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过程。茱莉·鲍威尔在模仿茱莉亚·切尔德的历程中终于找到了自我。
以上十部色香味俱全的电影,除了电影中人物情感的流露,电影手法的高超吸引眼球之外,作为餐饮人的参考资料也是极好的。餐饮人,你看了吗?
>餐饮行业中的我们,能够接触到诸多喜忧交织的情况和人生百态,只有不断学习才有更好的进步和职场规划跟从业资本,不过我们的途径大多来源于前辈的教诲以及与同行的交流;
细心的同行或许在我们观看的影视剧中发现出一些不一样的经营逻辑和从业心得,其实在影视作品的情节设计,其背后同样蕴含着不少餐饮行业的经营诀窍……
< class="pgc-img">>影视剧有着艺术和夸张等表现手法,通过演员的演技和剧情的编排对观众演绎人生百态和行业发展,然而对于餐饮行业从业者而言,从影视作品中汲取经验是一种独特且有益的学习途径。通过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汲取灵感、拓展思路,为自己的经营和从业之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当然也见解不同,各有千秋!在这里,为大家推荐几部适合餐饮行业人士观看的影视作品。
< class="pgc-img">深夜食堂
>1、《深夜食堂》:
在繁华都市的深夜,有一个小小的角落,那里散发着温暖的光芒,通过一道道美食展现出人生百态等影视内容。
关注顾客反馈和需求做为剧情分析:影片中顾客对食物和服务的评价及需求是重要线索。
《深夜食堂》,从中能了解到满足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建立良好顾客关系的方法。比如有的顾客追求快捷,有的追求品质,有的追求情感上的慰藉,这提示从业者要多样化地满足顾客。
后厨
>2、《后厨》:
虽然该剧的剧情编排有很多硬伤,编剧似乎对厨房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但是作为餐饮人来看也算是贴近厨房里,厨师们的悲欢离合、个人的烦恼、人生理想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小秘密;聚焦后厨的厨师们,展现出厨房中的竞争、合作与成长态势。
以行业竞争场景做为剧情分析:展现不同餐厅或餐饮企业之间的竞争。
《后厨》里,通过观察竞争对手的策略、优势和劣势,可以思考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竞争对手通过独特的营销活动吸引顾客,这能让我们明白有效的营销对于经营的推动作用。
美味情缘
>3、《美味情缘》:
深入探讨“食色,性也”这一古老命题的现代佳作。影片巧妙地将美食的色、香、味与人物的情感、欲望、性格相融合,展现了食与色、性与情的交织与碰撞,见证了‘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这一世间念想。
可以观察角色的决策过程为剧情分析:注意主角或关键人物在面对经营问题时所做出的决策。
《美味情缘》中,餐厅老板如何权衡菜品创新与保持传统特色的决策,从中可以体会到在经营中平衡创新与传承的重要性。
破产姐妹
>4、《破产姐妹》:
该剧涵盖了多个主题和意义,从友情和经济困境到梦想和女性自立。讲述两个身份背景完全不同的都市女孩共同打拼的故事。性格迥异的两人成为了同事兼室友的关系,在餐馆打工的同时为开店卖小蛋糕的梦想共同打拼。
以研究经营模式和策略作为剧情分析:详细展示餐厅的运营模式,如采购、成本控制、人员管理等。
以《破产姐妹》为例,从中可以学习到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优化经营,控制成本,以及如何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舌尖上的中国
>5、《舌尖上的中国》:
近观饮食之美,远眺中华文化的魂魄;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历经八千年来的磨砺。透过煎、炒、烹、炸、炖、煮的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将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等味道,精心调制烹饪制作将美食呈现出不同的味型与气质。完美的展现中国饮食——“味”之灵魂
以总结品牌塑造的方法作为剧情解析:了解到地域特色如何转化为餐饮品牌的独特卖点,从而形成品牌的差异化和吸引力。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以食物为线索,以食带民,将中国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风俗礼仪、生活状态等逐一铺开,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更是一部引导我们餐饮人如何塑造自身餐饮品牌价值以及强调品牌打造的作品。
< class="pgc-img">食客
>5、《食客》:
本剧改编自作家许英万的韩国料理漫画,该剧讲述“料理食物就像料理人生,品尝美食就像品味人生。在食物里,有感情、有哲学,甚至还有眼泪和感动。”也被称之为男伴“大长今”。
将留意危机处理方式作为剧情分析的要点:当餐饮业务面临危机,如食品质量问题、口碑下滑等,观察剧中角色如何应对和解决。
《食客》中,主角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时的坦诚和积极改进的态度,让我们明白危机公关和及时整改的重要性。
还有《饮食男女》、《寿司之神》、《大创业家》、《燃情主厨》等……这样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餐饮行业的未来和挑战,可以为餐饮从业者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考;寻找餐饮世界的魅力与智慧。
做个小小的总结:
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带着思考和分析的眼光,将其中的情节与现实中的餐饮经营联系起来,就能获得有价值的经营逻辑和从业体会,相信会给餐饮行业的朋友们带来许多启发和思考。
<>本就没有什么食神,或者说,人人都是食神。
——周星驰《食神》
1996年,周星驰导演的《食神》在香港上映,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戏剧电影,为不少人的童年带来欢乐。
不过当进入餐饮行业的我们重温这部无厘头喜剧代表作时,我们发现,欢笑背后,还藏着不少餐饮行业变迁的残酷事实。
本文2393字;需6分钟阅读;阅读建议:先收藏后细读
影片讲述的是食神史蒂芬周(周星驰饰)被人当中拆穿一系列营销谎言后人格破产,再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回食神之位的励志故事。
但影片前三分之一的时间着重刻画了史蒂芬周所在的餐饮行业中的重重现象,而其中暗藏的种种细节都反映了中华餐饮业堪忧的现状。
餐饮从业者的反面教材
1.空有虚名
史蒂芬周没有真本事,甚至不会拿刀,只是通过炒作出名,花钱顾人吹捧自己,在厨艺大赛上将皇帝炒饭、锦绣多味鱼、金缕佛衣和乾坤烧鹅通通评成零分,然后用自己的绝技"水晶胶加双氧水",获取所有人的称赞。
通过这种手段博取名声,再用这名声来混淆视听,愚弄消费者,从而卖出自己的产品。
2.管理者素质不佳
有了名声,史蒂芬周狂妄自大,不尊重员工:
▲“要是换了我两年前的脾气,我一脚就把你踹到马路边上花园里去,再把你挂到皇后像广场里鞭尸了,蠢货!”
甚至不尊重高级人才:
▲懂不懂规矩啊?还双硕士学位,我看你是吃屎学位吧。
他是专制式管理,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他无礼地拒绝了同行提出的合作要求(用食神形象的方便面),只是因为对方不能顺应他过高的自尊,从而将合作伙伴逼成敌人。
此时大快乐老(吴孟达饰)已经开始准备暗地整倒食神,而后来食神将他的唐朝餐馆开到了对方的大快乐餐馆对门,造成恶意竞争,于是吴孟达走投无路,不得不出手。
相比肯德基和麦当劳,则是善意竞争导致的双赢的局面。
3.产品质量和企业诚信问题
食神一向只顾利润,一味缩减成本,于是选用了吴孟达推荐的廉价走私牛肉(显然这里质检工作也没有做好)。在店面的安排上,他也尽量缩减开支:
▲“台子要多窄有多窄,凳子要多小有多小,顾客要舒服就不让他舒服,吃完了抬了屁股他就会走;吸管要多粗有多粗,冰块要多大有多大,一杯喝完了他会再喝第二杯;你是不是新来的,这还用我教?”
史蒂芬周的餐厅主打中高档消费,却用这种自以为是的地摊快餐式的心理学欺负顾客,完全不尊重顾客的感受,失败是必然的。
食神的奸商行为在“刻骨铭心初恋金银情侣套餐”这一段达到极点。他继续采用愚弄顾客的手段,给普通的食物使用虚假好听的名词,使之极端地与现实脱节,并将这种劣质的食品高价出售。
讲述套餐的制作过程时更是厚颜无耻地吹嘘,空洞的大词架在劣等的品质上,于是这碗面的本质:就一碗街边的杂碎面。
▲咖喱鱼丸没鱼味,又没咖喱味,失败;猪皮煮的太烂,没嚼头,失败;猪红松扑扑的一夹就散,失败
然后走私牛肉质量出问题,食神就被警察叔叔带走了……顾客不是傻子,拿顾客当傻子的人才是真的傻子。
食神的失败告诉我们,传统餐饮业需要从利润角度转换到顾客角度来考虑问题,否则事业必然无法长久。
但是,食神倒台后,接班人仍然重蹈覆辙。他的竞争对手收购了他的公司,这些人并没有真正吸取食神的教训,他们揭发食神时那些热爱公众痛斥黑暗的道德也已经用光,于是传统餐饮继续走回老路,甚至变本加厉。也正因为整个餐饮行业没有良性发展的希望,食神才有了打破常规,东山再起的机会。
影片中间三分之一,开始讲史蒂芬周如何咸鱼翻身,背后隐藏的则是传统餐饮向现代化突破的途径。
食神洗心革面,东山再起,靠的是街头名吃“爆浆撒尿牛丸”。
这其中的逻辑在现在的餐饮行业中依然受用。
一、在传统的工艺上进行创新
撒尿牛丸的创意,来自一次以争夺利益为目的的黑帮争斗。传统餐饮业已经不思进取,他们认为自己的撒尿虾已经十分优秀,但是却不知道这样已经失去了撒尿虾的鲜味。史蒂芬周受到启发,提出撒尿牛丸的概念。
这一想法立即得到实践,他对传统的工艺进行了改良,选用了优质的牛肉,由火鸡(莫文蔚饰)使用优质技艺加工出口感独特、富有创意的新产品。
二、销售策略
世界上好的产品到处都是,成功的销售策略仍然是关键。
史蒂芬周化解了两派黑帮的恩仇,大家合伙创业。
他们重新收拾了店面,使用了容易分开锅次的类似关东煮的水煮锅,同时将原来反复使用的餐具换成了干净的一次性餐具,使街边摊的卫生状况大大改观。于是撒尿牛丸凭借口感独特,打响了第一炮。紧接着,史蒂芬周开始利用媒体,进行各种营销。
此时的撒尿牛丸已经打出了品牌,史蒂芬周也赚到了第一桶金。
三、品牌的发展
史蒂芬周用全部资源抵押贷款,准备开20家店,但是他没有获得好的位置,由于竞争对手的排挤,他能找到的位置都是偏僻的地方,如果还是开店,就必死无疑。
这时他进行了更重要的突破——将传统饮食转化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产品。
从电影来看,他与人合作办了工厂,将牛丸做成罐头。具体的细节影片没有讲,但是从食品行业的角度看,他解决了4个重要的问题:
1、传统工艺向现代化生产工艺的转化
撒尿牛丸很好吃,但是要想大规模地生产,就算火鸡24小时不停地捶打、几十人不停地捏丸子,也满足不了订单,所以首先要选择机械代替人工,已达成标准化、批量化生产;
其次,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做成肉丸罐头必须进行高温杀菌,但杀菌后肉丸的弹性、口感都会变差,因此需要对原来的配方进行调整,改善产品性状。
2、OEM工厂的管理
史蒂芬周本身很有创造力,但他不是个好厨师,对食品工厂里面的事情就更加不懂,所以他没有能力管理工厂。
于是他很聪明地采用了OEM方式,委托专业的罐头生产企业为他生产产品。这样就弥补了自己知识的不足。而OEM工厂用现代化工艺生产的牛丸,如前所述,其风味不及手工制作的牛丸。
这和北京烤鸭是一个道理,正宗的北京烤鸭非常好吃,但是市场上风行的工业化生产的真空包装的北京烤鸭,其实和正宗的北京烤鸭完全是两回事,这只是利用人们对北京烤鸭的喜爱来带动其工业化产品的销售。
换到撒尿牛丸这里,就是当人们看到罐头的时候,会想起史蒂芬周摊铺上那好吃的牛丸,于是工业化的产品也得到了推广。
3、管理人员的选用
我们先来看看跟随史蒂芬周的都是什么人:两位大将“火鸡”和“鹅头”都是黑社会老大,其余的全是街头混混。这些人没有管理经验,也不懂市场运作,如果用他们做管理层,必然导致可怕的结果。
但是街头混混也有混混的好处:会拉关系,办事能力强,重感情不轻易背叛。史蒂芬周了解他手下的人,所以工厂是与专业人士合作的,没有让这些混混插手,而将他们都安排在自己身边,作为随时可调遣的兵来使用,决定权都在自己手上。
这样即为高等人才留出了位置,又没有亏待和自己一同创业的伙伴,可谓一举两得。
4、销售通路的搭建
史蒂芬周的罐头“全香港2800多家超市、便利店都有的卖”。说明他的销售通路建设得非常好。打造一个品牌,必须依靠标准化的运作。
出厂价、折扣、让利、促销活动……所有的策略只需由史蒂芬周来制定,然后交给他手下那一群执行力超强的混混即可。史蒂芬周制定的策略非常完善,所以后来他可以完全不管企业,径直到少林寺学艺。
以上4个问题,是中华传统餐饮向工业化迈进道路上的重大障碍,解决了这些问题,史蒂芬周自然快速获取成功,夺回食神称号!
《食神》虽是20年前的影片,但对于当下中国大陆的餐饮业仍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你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餐饮行业的发展?
欢迎在评论区写留言,与我们互动讨论!
本文来源:豆瓣影评
--------------End---------------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更多干货
串天下 |西贝| 香天下 |海底捞 |
市场年轻化 |中餐老字号|网红餐厅
餐厅选址|餐饮行业的成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