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章来源于设计 ,作者升哥
AI绘画最近真的非常火,到哪里都会刷到关于AI绘画的内容,所以昨天升哥就开始尝试一下AI绘画,看看到底有什么吸引力。
不试不知道,一试发现真的很强大!
先来看图,下面这些作品都是升哥几分钟生成的。。。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虽然有些细节会不太协调,但是这些小细节都是非常容易修改的,甚至都不用你自己去修改,直接让AI再重新优化,也是几分钟就搞定了。
AI绘画可以帮助设计师做什么?
首先AI绘画可以大大降低设计师找灵感或者画草图的时间,因为可以用AI生成一些草图还有创意,甚至可以直接在AI绘画基础上去修改。。。
比如你要画一个橙子用在餐厅的餐牌上又或者包装上,如果客户要求不是很高的话,其实升哥生成的这张都可以拿来用了,然后再加上一些文字排版。
< class="pgc-img">>AI绘画还能画UI图标还有一些3维的场景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提高设计师的效率。
AI会完全取代设计师吗?
取代所有设计师是不可能的,设计是高度定制化的行业,按照AI绘画目前的智能程度,很多商业需求都还不能满足,最起码的就是不能提供源文件,不能修改准确的尺寸,还有没办法进行大的修改。
但是AI辅助能力很强,由于效率的提高,本来公司需要3个设计师才能消化掉的设计需求,现在可能只要2个设计师就能完成了,所以AI在未来是会取代一些竞争力不是很强和替代性很高的设计师,比如一些卖装饰画的公司,以前可能还需要找插画师画一些作品,现在直接可以用AI生成然后去打印就可以了,还有一些服装上的插画等等。
设计师应该抵制AI吗?
AI多多少少都会让设计师产生一种焦虑感这是真的,但是我觉得设计师不应该抵制AI,而是要拥抱AI,因为事实上也抵制不了。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利用AI让自己实力变得更强。
AI非常容易上手,建议大家都去了解一下,升哥用的是非常出名的midjourney,教程到处都有,去B站搜索就一大把的。
< class="pgc-img">>没有很久以前,中国菜的江湖还没有出现一柱擎天的新东方烹饪学校,也没有被串串烤鱼火锅奶茶掀起的大浪淹没,仍然是一片多姿多彩的武林。
不同菜系、不同门派的厨师在这片郁郁葱葱的中餐森林里各显神通,既有精致豪华的大菜,也有做法精妙的小点,百般滋味,尽在桌头。
渐渐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流水线的诞生、老一辈厨师的老去,中国菜似乎陷入了自我重复的怪圈,有些食物,吃着吃着就没了。
既然每一次相遇都可能是最后一次,那就让老艺术家在它们消失之前,再好好看一眼。
曾经一点都不土的东北菜
现在提起东北菜,99%的人第一反应都是经济实惠、便宜大碗,是月底生活费捉襟见肘却还要还人情债请客时的最佳选择。
和东北人一样,憨憨的很朴实,就是和精美二字扯不上什么关系。
但就在上世纪初,东北可能是全中国最洋气的地区之一。十九世纪末,大量欧洲犹太人为躲避战乱迁居哈尔滨。
1920年代时,哈尔滨犹太人总人数高达2万人,他们不但在这里广泛开展工商业的拿手好戏,还让哈尔滨的西餐业一跃达到国内top水平。
△上世纪的哈尔滨/wiki
当年的哈尔滨,俄式西餐和法式西餐两强鼎立,但背后的老板多数为犹太人。根据犹太人的洁食传统量身定做的犹太肉,就是哈尔滨限定西餐的高光名菜。
这道菜的本质,就是慢炖牛胸肉,秘诀在于掌握炖肉的火候,因为肉块很大,炖时间不够会硬,时间太久会柴。
在饭馆里一般是提前炖到八成熟,客人下单后再继续炖至酥烂,口味酸甜中带微辣,和中国人的口味相似又有区别,非常特别。
△图/视频截图
犹太肉在上世纪3、40年代风靡中央大街,直到50年代末还能在公私合营的饭店里看到,1956年还入选了黑龙江省建国后出版的第一本菜谱《烹调知识与食谱》。
但随着犹太人的离开,六十年代起,这道菜就消失在哈尔滨街头,现在许多老师傅都只听过而没吃过了。
如果说犹太肉的消亡是历史的驱使,那雪衣豆沙的式微则完全是由于厨师的懒惰了。
这道有着美丽名字的菜做法虽然用料简单,但制作非常繁复,用蛋清抽成的蛋泡糊蘸豆沙泥,在低温下慢慢炸成浅黄色,再撒上白雪似的糖粉即成。
这当中的关键,在于手工打发的蛋白糊。老饕们说,虽然电动打蛋器也能做出蛋白糊,但与用手工花时间做出的蛋白糊口感还是有很大差距。
现在许多东北餐馆餐牌上虽然挂着这道菜,但因为花的时间多,又卖不起价钱,一不小心翻车了还得把馆子声誉搭进去。
所以雪衣豆沙的旁边,往往贴着一个尴尬又不失得体的“售罄”贴纸。
肉肉肉之外的北方菜
山东大汉、北京大爷,淮河以北的地区,似乎天生就带着一股豪迈粗犷的气质。
这从他们的食物也可见一斑,无论是淀粉质还是蛋白质,都是毫不嘴软地大口摄入,面食和大肉菜似乎成了北方菜的招牌。
但是,铁汉有柔情,硬核也会带点细腻。北京菜在被涮肉和烤鸭代言之前,也出过数不清的大菜,比如天梯鸭掌。
这道菜被清朝珍妃的侄孙、华人谈吃第一人——唐鲁孙写入《唐鲁孙谈吃》。
△图/视频截图
这道菜出自西城区西单牌楼附近的名饭馆同和堂。
鸭掌在用清水浸泡一天后撕去薄膜,再用黄酒浸泡数天至饱胀,抽出筋骨,配肥瘦各半的火腿、抹上蜂蜜的春笋各一片,用海带丝捆住后文火蒸透。
因为笋片形似竹梯,故得此名。
△视频截图
唐鲁孙先生说,这道菜“火腿的油和蜜,慢慢渗过鸭掌笋片,腊豕笋香,曲尘萦绕。”抗战时期,同和堂歇业,从此只此一家的天梯鸭掌就消失在江湖上。
与华丽的天梯鸭掌相反,和北京相邻的河北有一道困难时期流行起来的菜——苦累。
菜如其名,这是一道由大量野菜和少量面粉搓成的菜疙瘩,介乎主食和菜之间,是一道为了生存而发明的菜。
△槐花苦累
野菜的选择包括老豆角、榆钱等,只要是田野里能吃的都能放入,把野菜切碎,撒面粉和水,只要成型了就停止撒面,之后盖盖蒸熟。
可想而知,味道并不十分令人愉悦。
以前的人吃苦累是迫不得已,现在吃苦累的人已经很少,更像是在忆苦思甜了。
一点也不辣的四川菜
现在说起川菜,人们脑海里出现的一定是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辣椒,以及各种重口味的香料调料。但是在历史上,不辣的川菜也曾是个名角儿。
街头小吃蒸蒸糕,将糯米捣成米粉炒熟,加上一勺馅,铺上黑芝麻和白糖,放入模具稍蒸几分钟就可以吃了。
刚蒸好的蒸蒸糕热气腾腾,清香软糯,还带点木模子特有的香气。
△图/Figgy
蒸蒸糕是成都的街头小吃,由手艺人推着小车穿街过巷地卖。
随着城市发展,推车的人老了,蒸蒸糕也逐渐变得踪迹难寻,只有碰巧在某个街角遇上时,才能找回这种记忆中的甜味。
蒸蒸糕是人人能做但无人去做,而太白酱肉的消失,则是由于人人有心做而不会做了。
太白酱肉的得名,有说是因为产自李白的家乡江油青莲,也有说是由李白献给皇帝的家乡名菜太白鸭演变而来。
△图/视频截图
和普通腊肉相比,以未沾过生水的前夹心腿肉用曲酒、盐巴、花椒擦抹腌制的太白酱肉色泽素白,光泽油亮,满口酱香,而且无需窖藏,被誉为“成都火腿”。
△图/视频截图
虽然现在市面上能找到包装封好的太白酱肉,但正宗的腌肉秘方,却是只有研制者邹瑞麟大师的家人和闭门弟子才知道。
这道张大千、徐悲鸿、巴金等无数名人都喜爱的成都冷菜,也许也只能成为老一辈记忆中的原味了。
精美从不掉线的江浙菜
八十年代末的上海滩烹饪界,是“八大金刚”争霸的天下。
八位大佬——新雅粤菜馆的卢兆祺和姜介福、扬州饭店的莫有财和李耀云、绿杨邨的林万云、梅龙镇的徐正才、上海老饭店的李伯荣,以及红房子西餐馆的徐祖莲。
在富贵鱼镶面、荷叶粉蒸鸡、腌鲳鱼、松仁玉米、虾子大乌参等经典精品沪菜里各怀绝技,那是老饕们最幸福的年代。
△荷叶粉蒸鸡
而现在,逐渐凋零的不仅是功力炉火纯青的师傅,还有越来越难寻觅的好原料。
以上海老正兴菜馆独创的青鱼秃肺为例,要以5斤以上的大乌青鱼活摘鱼肝,死鱼的鱼肝发苦,对原料的新鲜程度就是做好菜的关键。
每一份青鱼秃肺需要用上15至20条青鱼的鱼肝,处理时稍有不慎弄破鱼胆,则整锅报废,前功尽弃。
△青鱼/图虫
食客形容青鱼秃肺口感丰腴,“状如黄金,嫩如脑髓,卤汁浓郁芳香,入口未细品,即已化去,余味在唇舌之间,久久不散”。
可惜好鱼难觅,这道比鹅肝还肥美的上海菜也只能黯然离场。
说到因为太精细而被时代抛下的江浙名菜,临近的苏州也很有发言权:
对烹调火候极其讲究,要分好几次起锅的白什盘、前期准备就要几个小时,将肉末用针尖一点点塞入豆芽的豆芽塞肉;
爱吃鸭的南京人发明了乳白光润的美人肝,将鸭肠上的胰白一点点抠下来,积累四五十只鸭子才能炒出一盘;
△美人肝/视频截图
至于甜品,无锡菜中的杏仁葛粉包也是再难觅寻的滋味,晶莹剔透的杏仁霜粘稠顺滑,葛粉包软糯弹润,配上点点桂花瓣,清雅醉人。
除了因为费时费工、材料罕有而没落的细菜,面向普罗大众的市井小吃也因为替代品太多而神隐,香脆酥松的老虎脚爪、金黄厚实的羌饼、绵软清香的粢饭糕等等,渐渐成为人们怀旧的符号。
花时间不吝啬的广东菜
广东人在做饭方面,从来不吝惜时间。粤菜中最精致的流派,要数源自广东南海的太史菜。
太史其人,是清朝末年的进士江孔殷,因为其口味刁钻挑剔,使手下的厨师锻炼出名满广东的好手艺,开发了一系列极尽精巧之事的菜式。
△一道精心粤菜,往往需要长时间打磨 / 图虫
当时的江府可以说是广州城美食的风向标,一出了新菜,大大小小的饭馆就开始打版复制,享受的是初代网红的待遇。
抗战后,太史公皈依密宗,改行茹素。太史公虽然远离饕餮,但江湖上依然流传着他的菜谱。
比如初秋时令的五蛇羹,五种蛇蒸熟后撕成细丝,加入鸡肉丝、鲍鱼丝、菊花等十几种配料熬羹,配薄脆、柠檬叶丝进食,荤素交融,丝丝入扣。
△太史蛇羹
而另一道太史菜虾籽油皮,就是粤菜“粗料细做”的典型代表。
农历七月初时摘取还未长肉的柚子,务求柚皮厚而不涩,在多番浸泡榨水之后,加入上汤焖八小时,再淋上炒制虾子和蚝油著称的酱汁,鲜甜无比。
太史菜非常讲究,只听菜名便已令人垂涎三尺。
用一只鸡熬煮八片豆腐的太史豆腐、只取大腿肉先爆后炖的太史田鸡、用鸡蛋清做皮形似小笼包的富贵石榴鸡……
与其说是在搞吃饭,不如说是在搞艺术。
△图/视频截图
广东的另一大菜系潮汕菜,也有许多一度红火却濒临失传的功夫菜。
比如卖相清秀的玉枕白菜、用白鳝和五花肉精加工制作的龙穿虎肚、绵烂香甜的金瓜芋泥、用猪肉来做甜品的肴肉糯米饭等等。
△图/视频截图
这些风趣的优雅,终究抵不过时代巨轮的滚滚向前。
那些望着眼馋的年轻人,只能在视频网站上看看头发花白的名厨做的复刻视频,一边吃着用调料包制成的、全国都一个味道的外卖饭盒。
【今日话题欢迎留言讨论】
你印象中有吃着吃着消失的菜吗?
【今日作者】
郝香菇
编辑 | 二叔公
排版 | 梁川
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九行”
<>< class="pgc-img">>日,本社会观察家又有了一个重大发现,现在的小年轻几乎人手一个保温杯,保温杯里泡茶叶,办公室里被一种“love&peace”的氛围包裹着,好像都变佛了不少,喝茶已经不是中年人的专属了。茶,是当代社畜必备的降压良品。
< class="pgc-img">>虽然很多人都喝茶,但要说了解茶的,还真不多。老艺术家敢打包票,只知道绿茶红茶乌龙茶的一定是初级玩家,开始懂得欣赏黑茶白茶普洱茶的,在品茶和年龄上都有了一大进阶,不仅脱离了普通大众一点也不高级的饮料喜好,还能显示自己的绝佳品位和超然的level。
< class="pgc-img">>老艺术家盘点了几种喝茶的款儿,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跨度之广,令人叹服。
硬 核 茶 饮,能 续 命 的 才 是 王 者
喝茶大多都有养生的功效,像广东人天天喊着败火祛湿的凉茶、湖南人清热解暑的姜盐茶都很能打,不过在以下大佬面前,还是稍稍弱了些。
西藏:酥油茶
之前,老艺术家和小伙伴一起走了一趟川西线,轻微的高反和寒冷的天气简直让人吃不消,平时怼天怼地的老艺术家也变成了一个弱鸡。
好不容易到了住处,主人家端出了热气腾腾的酥油茶招呼客人,茶汤呈奶色,有一股浓郁的奶味和腥味,初初一闻不是很能接受,入口没什么味道,甚至觉得有些油,一碗高热量的酥油茶下肚,腿也不抖了,头也不晕了,这一刻,在老艺术家心里,酥油茶自带圣光,拥有拯救一切的力量。
< class="pgc-img">>▲酥油茶
要想做出一碗韵味醇厚、浓淡合适的酥油茶,对师傅的手艺有很高的要求。
藏民们把砖茶熬煮而成的浓茶汁,倒进藏语叫“董莫”的木桶里,再放进一团奶黄色的酥油和盐巴,用木棍反复杵打,让酥油与茶汁水乳交融,这种极具仪式感的打茶方式让观看的游客跃跃欲试想要亲自体验一把。
< class="pgc-img">>
▲用木桶进行充分杵打
在西藏,人人嗜茶如命,茶馆遍地都是,随便走进一间,大多都不会让人失望。在高海拔、资源匮乏的川藏地区,酥油茶是藏民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他们一代一代延续的传承。
内蒙古:奶茶
同是在高原地区的内蒙古则是靠奶茶续命,内蒙奶茶跟珍珠奶茶可不一样,口感更是截然不同。
< class="pgc-img">>内蒙的奶茶是由茶砖熬出的茶汤和鲜奶熬制而成的一种热饮,内蒙语叫“乌古台措”,喝时通常会加少许盐,还可以加黄油,再放一把炒米和几块奶皮一起冲泡。
这样做出来的奶茶不仅能解渴,还能充饥,帮助消化,对在高原生活的内蒙人有很大益处,“威武雄壮的套马汉子”估计就是在奶茶的滋养下长大的吧。
贵州苗寨:八宝油茶汤
在武侠小说中总有这样的情节:苗族人擅用蛊,居住在瘴气弥漫的山林中,外人轻易涉足一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只有苗族人拥有解瘴气之毒的秘方。
< class="pgc-img">>苗家到底有没有蛊毒我不知道,不过古时候的苗族人傍山而居,确实是有瘴气环绕山林,而所谓的解毒秘方、苗家至宝,其实是苗族祖先自制的八宝油茶汤。
苗族有这样一个说法,"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八宝油茶在苗家的地位甚至比主食还要重要,八宝油茶之于苗族,就像潮汕的功夫茶、广州的老火汤、东北的烧烤一样,凝聚了当地人民的精神信仰,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超然地位。
< class="pgc-img">>苗家阿妈制作油茶,用料讲究又丰富,制作精细,炸得金黄的花生米、黄豆香脆可口,团散、豆腐干吸饱了茶汤,口感层次分明,滋味丰富。
这种独特的口感也牢牢抓住了游客的胃,以至于离开了苗寨,还是对这碗油茶念念不忘。
< class="pgc-img">>
▲油茶汤
客家擂茶跟苗家油茶有些相似,相传“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可见擂茶也是一种具有养生价值的食物了。
擂茶的配料多种多样,可以根据需求添加不同的佐料和药物,客家老人们总说,“喝擂茶,吃粑粑,壮身体,乐哈哈”,擂茶大概就是客家人的灵丹妙药,是灵魂和身体的双重大保健,吃上一口,就能飞天遁地,刀枪不入了。
< class="pgc-img">>
佛 系 京 川 粤,舒 服 才 是 硬 道 理
如果说中国哪个地方最会享受,四川要是排第二,那没人敢排第一。
在喝茶这件事上,跟四川人一样执着追求巴适的,还有北京和广东。要说享受,还是他们最会享受。
北京:大碗茶
在北京这地界儿,不喝大碗茶可就说不过去了。
早先的老北京大碗茶是街边的露天茶摊,后来,茶摊慢慢演变成了茶馆,地方敞亮了,内容也更丰富了。现在的北京茶馆啥都有,台上说学逗唱,曲艺相声轮番上演,看得人目不暇接。
< class="pgc-img">>▲旧时露天茶摊 图/网络
客人一进门,穿着蓝马褂、带着瓜皮帽,肩上搭着一条毛巾的小二立马热情地吆喝,“来客了,您里边请!”
一路把人领到里面,在戏台前选个好座儿,客人在台下坐着,点上一壶茶,再来一碟最经典的盐水煮花生,表演看得那叫一个有味儿。
当然,这些是老北京的做法,如果你被看出来是个外来客,那也不打紧,热心的小二会帮你安排得明明白白,您呐,就只管享受吧。
< class="pgc-img">>北京大碗茶,喝的就是一个热闹。
四川:盖碗茶
既说到了茶馆,就要说说四川的了。
四川盖碗茶喝的就是一个舒坦。老茶馆大多都比较简陋,装修随意。
老艺术家曾经去过一家非常老旧的茶馆,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整个茶馆并不敞亮,光线也不是很好,地板是简单粗糙的砖地,连阶梯都修得不平整,就是这么一个破破烂烂的环境,里头却很是热闹。
老头们叼着烟袋,聚在一起玩牌、打麻将,或者就着茶摆龙门阵,时不时爆出几句经典川骂,个个逍遥自在,巴适得很。
< class="pgc-img">>对了,四川的茶馆还提供一项“特殊”服务——掏耳朵。我在成都人民公园乱逛的时候,就看到茶社里几个掏耳工头上戴着电筒,手法熟练地摆弄着那一整套采耳工具,几下功夫就把躺在竹椅上的老大爷伺候得舒舒服服的。
< class="pgc-img">>▲掏耳朵 图/全景网
现在很多人到成都旅游也喜欢体验一把采耳,不过,听老艺术家一句劝,街边小摊还是别瞎体验了,小心被宰。
广东:早茶
在广东,如果有哪一家店在客人落座的时候没有送上一壶热茶和水盆,那这家店一定是很难混下去的。广东人吃饭前用开水热茶烫碗筷的做法一度被全国人民认为是某种神秘的仪式,并引发了对广东饮食文化的热烈讨论。
< class="pgc-img">>说到广东,自然不能不提广东之光——早茶。你以为早茶就只有茶喝吗?傻猪猪来噶。
广东早茶,茶只是基本配置,主角是品类众多的广式点心,而喝早茶,其实是广东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在老广的字典里,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喝早茶和煲靓汤。
< class="pgc-img">>早上八点开门的茶楼,六点多就有一大群老头在门口排队等着了,门一开就涌了进去,按照惯例点好“一盅两件”,剩下的几个小时就在和老伙计唠唠家常倾倾计中度过,真系舒服嗮。
广东早茶品类丰富,点餐的餐牌最少也能折上三折,如果说有什么必点的,老艺术家要强烈推荐蒸凤爪、虾饺皇、金钱肚——凤爪入口即化,轻轻一吮就能分出骨头和肉,每次都至少点上两笼;虾饺皇一笼三颗,粉皮晶莹透亮,映着一点粉色,里头包着几只鲜甜的虾,Q弹多汁,咬一口,美妙滋味在心头;金钱肚入口爽脆,酱汁浓郁,底下吸满了汤汁的萝卜更是宝藏,能在一众饕鬄中抢到最后一块萝卜,一定是这顿饭里最开心的事。
< class="pgc-img">>
制 霸 年 轻 人 的 胃,还 要 看 台 湾
除了正正经经喝茶之外,还有另一种不被长辈待见但极受年轻人喜爱的款儿——奶茶。而这一种独特的茶饮正是起源于台湾,要说创新和会玩,台湾才是爸爸。
冷泡茶
虽说台湾有许多鼎鼎有名的茶叶,诸如阿里山茶、冻顶乌龙、东方美人这些品种,但论好玩和新意,还要看冷泡茶。
台湾的冷泡茶并不是特别讲究,相反,随意得简直像是闹着玩的,茶叶直接泡在矿泉水瓶里,在冰箱里放上四五个小时,拿出来就可以喝了。
< class="pgc-img">>老艺术家之前从来没见过这种用冷水泡茶的神奇套路,直到尝了一口之后,彻底拜服。跟滚水冲泡的热茶不同,冷泡茶味道更加清淡甘甜,一口下去清凉消暑。
据说用冷水泡茶,茶叶中带甜味的氨基酸分子在冷水中会先溶出,而苦涩味来源的单宁酸、咖啡因则较不易释出,喝起来才会回甘绵长。
< class="pgc-img">>至于可以用来冷泡的茶叶,只要不是发酵过重的普洱、铁观音、红茶,其他的就见仁见智了,老艺术家认为,冻顶乌龙冷泡茶绝对值得一试。
近几年掀起的一股网红水果茶热潮,也是在台湾冷泡茶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清爽的茶汤里加入了酸酸甜甜的水果,滋味丰富,满足了喜好刺激的年轻人对多重味道的追求,在夏天也是一大消暑良品。
< class="pgc-img">>珍珠奶茶
除了水果茶,还有一款茶饮风靡亚洲席卷全球,连杰伦小公举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那就是攻占了万千少女的胃的珍珠奶茶。所谓果汁诚可贵,可乐价更高,若为奶茶故,两者皆可抛。正在减肥的女孩子,肉可以不吃,奶茶一定不能不喝。
< class="pgc-img">>珍珠奶茶起源于台湾,在奶茶里加入木薯粉圆的绝妙搭配让台湾人民为之疯狂,也因此成为了台湾最具代表性的茶饮。春水堂和翰林茶馆都自称是珍珠奶茶的开山鼻祖,到底谁才是第一估计是很难有定论了,不过都是奶茶发烧友到了台湾一定会打卡的地方。
< class="pgc-img">>好喝的珍珠奶茶需要具备这两个条件:珍珠Q弹有嚼劲,奶茶香滑浓淡适宜。珍珠若是太过软糯,就没有了嚼的趣味,奶茶若是太过甜腻,又或者太淡,口感也很差。
< class="pgc-img">>好喝的奶茶店门口总是大排长龙,点单一分钟、排队半小时是常有的事,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冒牌货,“垚焱一点点”就很容易骗过那些眼神不太好的朋友。
< class="pgc-img">>
▲正版一点点的声明
除了提到的这些,中国的特色茶饮真的可以办一届创造404大赛:云南普洱、潮汕功夫茶、湖南姜盐茶、广东凉茶······每一个都必须有姓名!
不说了,老艺术家现在就去买杯波霸奶茶。
今日作者
今天中午吃什么
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九行”
编辑 | 张家明
排版 | Dongnan
封面图 | 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