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素萍 通讯员 赵蕾 朱有祎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特别感兴趣。山上的环境也很好,不像我们在国外媒体上认识到的中国乡村。”这是一位外国留学生对浙江财经大学学生梁欣业开展的“寻茶踏青”活动的评价。
梁欣业与茶的缘分源自爷爷的一套茶具,她说:“以前总是会用爷爷的茶具过家家玩。小时候学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唯独对茶艺特别感兴趣,父母也专门为我找了茶艺师教我茶艺。”十几岁时,她便开始系统的学习茶的知识,《陆羽茶经》一书是她对茶的启蒙,她对茶的热爱只增未减。进入大学,梁欣业加入社团葭萌茶社,举办茶主题活动,开始用自己的力量弘扬茶文化,践行心底的热爱。
梁欣业在采茶
运营茶社,让茶文化在大学生中活起来
凭借出色的茶艺特长,大一时,梁欣业便成为浙江财经大学葭萌茶社的负责人,举办开展茶主题活动。
接手茶社后,梁欣业发现,先前举办的讲座活动,部分同学仅仅是为了学分,而非抱着了解和学习的心态来参加。于是,她创新茶主题活动形式,不同于传统听讲座的方式,活动强调参与和实践:奶茶DLY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奶茶,将茶文化与当代年轻人爱喝的饮品结合在一起;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展“寻茶踏青”活动,带领大学生前往茶厂、茶农家、茶山,让大家亲自体验采茶、制茶、炒茶的过程。参与过的同学说:“第一次亲自经历了做茶的全过程,感觉特别奇妙!”
令梁欣业意想不到的是,“寻茶踏青活动”不仅在中国学生中得到了积极的反响,并且吸引了很多外国留学生,留学生参与“寻茶踏青”活动的占比达高到30%以上。梁欣业负责策划了80余场茶文化主题活动,参与人数累计一万人次,留学生达上千余次。
梁欣业说:“留学生对这一类活动特别感兴趣,参与活动的留学生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他们特别喜欢中国的茶文化。这也让我们中国的茶文化走向世界!”
梁欣业给外国人讲茶
遇见紫笋茶,拜师入门潜心求学
梁欣业对紫笋茶的印象还停留在《陆羽茶经》中,书中对紫笋茶的描写深深印在梁欣业的记忆里: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在湖州开展茶活动时,茶农向梁欣业介绍了当地种植的紫笋茶,梁欣业倍感震惊。“《陆羽茶经》把紫笋茶定为天下第一茶,在当代中国基本没有听到过紫笋茶的存在,紫笋茶好像只活在古书中,但没想到它真的存在!”梁欣业与紫笋茶,穿越千年而相遇,传统与现代的长河开始交汇。梁欣业在心里埋下了让紫笋茶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的种子。
经启蒙老师推荐,梁欣业来到郑福年大师手下学茶。作为紫笋茶全国唯一国家非遗传承人,郑福年极少收弟子,且对弟子的观察期长达两到三年,梁欣业算是被破格录取。
梁欣业第一次跟着师父采茶,就采了整整一天,跑了两个山头。梁欣业回忆:“当时采茶的手黑漆麻乌的,都是茶汁和泥巴,拿起沙琪玛就往嘴里塞,累了就席地而坐,坐在石头上。”
梁欣业说:“采茶真的是一项不容易的活动。”山路都是师父搬的野石头做成的,特别难走。爬山不易,随时可能摔倒,需要借助茶树的树枝往上爬。采茶需要把茶树采干净,要仔细地一个枝条,一个枝条地采,动作也要快一些。长时间弯着腰,屈着膝,低着头,一抬头就会头晕目眩。并且保持长时间一个姿势不动,对她的腰也有伤害。梁欣业回忆,采完茶,躺在床上,十分钟之内,腰是起不来的,腿也止不住地抖。
郑福年大师评价道:“欣业能吃苦,有毅力,不娇气,坐得住,有决心和对茶的热爱。”
与采茶一样,炒茶也不是一件容易活。据悉,炒茶的锅温将近280度,需要炒茶人用双手不断翻炒,一个不注意就会被滚烫的锅壁烫手。“我当时已经下定决心,即使双手全都炒出水泡来也不会放弃!”梁欣业坚定地说。
也是在学习炒茶的过程中,梁欣业掌握了炒茶正确的方法,用一双手感受茶的温度,抛闷结合,多抛少闷。从害怕到熟练,坚持是其中的秘诀。
梁欣业和师傅炒茶
采用短视频和直播,在青年一代推广茶文化
除了学茶做茶,梁欣业还创立了自己的茶品牌“木欣茶遇记”。品牌以梁欣业师父炒的紫笋茶为核心,结合九曲红梅,普洱,岩茶,黄茶,白茶等其他种类的茶,形成自己的供应链,做成产品。
在潜心求学的过程中,梁欣业深知茶文化的魅力,想把茶文化在新时代弘扬起来,想要紫笋茶从历史的书本中鲜活起来。梁欣业说:“在新时代弘扬茶文化必须要有媒介,我为自己品牌的茶设计包装,创新形式,就是要以它们为媒介,更好的弘扬茶文化。”
梁欣业告诉记者:“市场上,茶的包装大部分追求好看、精美,一些茶叶的包装成本高,但是茶的品质却无法保证,甚至还没有包装盒贵。”但她始终认为,茶比包装更重要,坚持追求茶的品质。她对茶叶包装的设计去繁从简,采用环保的理念,使用食品级别的铁罐和锡罐,使包装能够直接接触茶叶,起到储存和密封的效果,强调实用性。
此外,梁欣业目前正致力于采用短视频和直播等方式宣传茶文化,力求借助电商的浪潮推广茶文化。梁欣业说,“既要弘扬传统文化,又要让大家有兴趣看下去,这是我们要做的。”
未来,梁欣业将会继续开展茶活动,创新茶的宣传方式,以同龄人的视角,紧扣当代年轻人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喝茶,品茶,传承弘扬茶文化。“在青年一代推广茶文化,让茶业变得更加年轻、专业和多样化。”梁欣业说。
梁欣业给参加活动的同学演示炒茶
“转载请注明出处”
快消八谈##茶里##茶#1月10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近日,广州茶里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茶里”)自建的瓶装茶生产基地完成封顶,并预计将在2023年二季度正式投产。
茶里成立于2013年8月,总部在广州,定位为高端茶饮品牌,核心产品为原叶三角袋泡茶,想要成为“中国茶行业新零售标杆”。2020年11月,茶里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2021年,茶里获得数亿元融资,融资额用于加快供应链茶叶深加工技术创新以及品牌建设。
< class="pgc-img">>袋泡茶一直是茶里的主打品类,累计销量超过8亿包,成为天猫袋泡茶品类TOP 1,被称为“中国的立顿”。2022年6月,茶里首次推出了瓶装乌龙茶0糖鸭屎单丛饮料,开始进军瓶装茶赛道。
从袋泡茶转向瓶装茶,茶里看中的是瓶装茶吸引人的市场空间与增长。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称,中国6000亿元的软饮料市场规模中,瓶装茶占比达19.64%,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2021 Z世代食品饮料消费洞察报告》显示,茶饮料消费者中有50%是“90后”,追求健康的新一代消费群体正将目光聚焦在茶饮料上。
在此背景下,瓶装茶成为不少企业的热门生意,根据2022年上半年财报,多家品牌的茶饮料品类呈现增长:统一茶饮料营收36.51亿元,同比增长4.9%;康师傅即饮茶销售额92.07亿元,同比增长4.12%;农夫山泉茶饮料营收33亿元,增长51.6%。
< class="pgc-img">>除了受市场增长吸引,拓展瓶装茶品类也是茶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业内看来,茶里此前主打的袋泡茶产品集中于城市白领群体,场景相对局限,随着茶小空、殷小茶、八马茶业、澜沧古茶等新老品牌都相继推出新式袋泡茶产品,袋泡茶赛道越发拥挤,茶里迫切需要讲出新故事。瓶装茶更便于携带,开发瓶装茶赛道可以丰富消费场景、覆盖更多消费者,也能为企业带来新增长。
但是,火热的瓶装茶市场早已吸引了大批玩家,仅2022年,传统巨头里伊利推出国潮茶饮品牌“茶与茶寻”;新品牌里,元气森林升级了旗下燃茶;新茶饮中,奈雪的茶斥资10亿元加入瓶装茶,喜茶的瓶装茶销量在“双11”期间登上天猫茶饮料榜一……
在渠道方面,作为新式茶饮品牌,茶里有线上、线下体验店的销售渠道,并入驻了酒店、连锁餐饮及盒马等零售品牌。但在瓶装茶饮料市场,市场渠道已被农夫山泉、统一等老牌饮料巨头占据,传统企业在上游生产端、渠道终端布局、研发能力的支撑,也是新品牌一时难以翻越的。瓶装茶货架上,留给茶里的空间还有多少?
< class="pgc-img">>供应链或许是茶里相对的优势所在,官网显示,茶里拥有完善的原料供应体系,此前融资金额用于供应链茶叶深加工技术创新,此次瓶装茶生产基地建设也为瓶装茶的生产扩大了产能。
但专家认为,面对竞争激烈、巨头环绕的茶饮料市场,即使是全产业链也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作为新茶饮品牌,新生代群体对茶里的品牌认知度还可以,茶里需要进行多品类的拓展,让消费场景、人群、渠道更加多元、丰富,才能支撑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国内茶饮料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茶里现在介入到瓶装饮料赛道,胜算并不大,当中的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
关于上述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联系采访了茶里方面,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END-
北京商报记者|郭秀娟 张函
图片来源|茶里官网
华社福州2月18日电 题:每斤十几万元乃至数十万元,谁是“天价岩茶”幕后推手?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郑良、张逸之、吴剑锋
拥有千年历史的武夷岩茶以工艺繁复、制作周期长、品质独特著称,价格向来不菲。近年来,部分岩茶价格呈现数倍乃至一二十倍增长,从每斤数千元、上万元涨至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春节期间,“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天价岩茶”愈演愈烈,有的还打着“非卖品”名义“天价”出售,少数岩茶被炒作成“办事茶”“送礼茶”,成为热门高端礼品,并滋生回收、代售等变现业务。谁是“天价岩茶”幕后推手?
每斤10万元以上的岩茶充斥市场,“非卖品”卖“天价”
记者近日走访福州茶叶市场发现,包装奢华、每斤10万元以上的岩茶充斥市场。
记者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包装上标注“非卖品”的茶叶,不仅在专卖店公开出售,并且店员一张口就是每斤十几万元乃至数十万元。
在福州一家名为“手尚功夫”的茶叶店,店员向记者推荐一款标注“非卖品”的“远香”茶叶,10克1泡的茶叶9600元,每斤48万元。记者问这款茶能不能卖,店员表示“可以”,并称春节期间这款茶很多人想要,需要等几天才有货。记者表示预订5泡,店员电话确认后说“三天后可以取货。”
记者在福州一家“北岩”岩茶店看到,一款名为“宗匠大韵”的岩茶,一盒两泡(1泡9克)标价16200元,每斤45万元,茶叶包装上标注“非卖品”。记者问“非卖品”是否出售,工作人员表示,可以按标价出售。
市场上还疯传所谓“天价岩茶”榜单。记者拿到一份最新的“2021年天价岩茶”榜单,上榜岩茶分“非卖品”和“在售品”。“非卖品”有18款茶,每斤价格均在10万元以上,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岩茶有14款;“在售品”有七八十款,每斤价格在5万元以上。
记者在福州、武夷山多家茶叶专卖店发现,榜单上的“天价茶”绝大多数在销售,且每斤超过10万元的不止上榜岩茶品牌。
在福州一家“八马”茶叶店,店员向记者推荐多款每斤价格10万元以上的岩茶;其中一款名为“牛一”的岩茶,1泡仅8克,包装奢华,售价3000元。
“天价茶”榜单成送礼依据,收受后还可回收、代售变现
记者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武夷岩茶的成本在数百元、数千元之间。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每斤动辄一二十万元、数十万元的‘天价茶’,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肯定不是正常现象。”
位于武夷山星村镇黄村的一家中小型岩茶厂,茶叶是由当地茶农加工生产的。前些年,这里的茶叶销售价格为每斤300元至3000元。近年来,该茶厂和福州客商合作,注册新公司、包装营销,改头换面,部分岩茶每斤达十几万元甚至三十多万元。
武夷山茗川世府茶叶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黄正华告诉记者,“天价岩茶”主要是武夷山以外一些商人进场炒作的结果。
“外面公司运作能力很强,进武夷山后,收购茶农产品,注册一个商标,取个花名,文案做漂亮,包装搞奢华,炒作‘榜单’‘稀缺’‘非卖品’等噱头,推高价格。”黄正华说。
“天价茶”的背后暗藏“四风”等腐败动向。记者在福州多家茶叶店暗访时,多名店员告诉记者:“1泡茶近万元甚至一两万元,买的人不怎么喝,几乎都是用来办事送礼的。”中秋、国庆及春节期间,此类“天价茶”销量明显增加。
记者调查了解到,“天价茶”榜单之所以受追捧,除了企业的营销炒作,还因为榜单成为一些人办事送礼的重要依据。
多家茶叶店店员告诉记者:“这个榜单一出来,大家就知道了这款茶叶的价格,送给领导有面子。”在福州三坊七巷附近一家茶叶店,店员告诉记者,不少人是按照榜单的排名找茶送礼,越是“非卖品”、越是高价越受追捧。有的茶品质一般,但是标上“天价”,偏偏有人找上门来买,说领导爱喝,非得送这款茶不可。
“有款上榜岩茶单泡6000元,有顾客寻上门来要买,说是年节送礼,对方只要这款茶,最后每泡茶加价2000元购买。”福州鼓楼区一家茶叶专卖店店员告诉记者。
记者在福州一些茶叶店暗访发现,有的茶叶店提供“天价茶”回收服务,“收这么贵的茶,有的人觉得喝了浪费,想要转手变现,可以把茶叶放在我们这里,售出后分成。”
多数茶农利益受损,应刹住奢靡腐败之风
记者调查了解到,卖出“天价”的“正岩茶”“山场茶”大都产自武夷山天心村。这些年高端岩茶的火爆,受益的主要是茶商和少数茶农,武夷山大多数茶农不但没有受益,反而成为受害者。
由于近年来市场上炒作“山场茶”“正岩茶”,以“稀缺”“大师”等噱头作为卖点,市场上将“天价岩茶”等同于武夷岩茶,使大量中低端岩茶遭遇“寒流”。实际上,武夷山茶园面积14.8万亩,每年岩茶产量1万多吨,正岩茶不足10%;正岩产区之外,很多中低端岩茶卖不出去,茶农利益受损。
福建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主委吴志明说,一些茶企过度炒作、过度包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岩茶的信誉度有持续下降趋势。近两年以来,中低端岩茶滞销率达40%以上。
采访中,武夷山的茶企、茶农、行业协会负责人、当地党委政府等各方均明确表示,炒作“天价岩茶”,助长了奢靡之风,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说:“质优价实,让老百姓而不是少数人消费得起岩茶,才是岩茶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方向。不能通过炒作去创造、迎合那些畸形的需求。”
近日,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发布多封公开信,倡导全市茶企茶农共同反对价格虚高、过度包装、恶俗花名等炒作行为。
针对“天价岩茶”愈演愈烈的乱象,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持续采取多项措施整治。武夷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秀莲告诉记者,近日,武夷山市场监管局、茶业局等部门约谈部分销售“天价岩茶”企业,对存在过度炒作、串通操控茶叶价格,甚至以次充好等行为的依法查处,并予以曝光,纳入企业不良信用记录管理。
业内人士表示,要防止“天价茶”等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诱发“四风”问题反弹,在日常监督中,应将“天价茶”列入党员干部不得收受的名贵特产资源目录,对于利用“天价茶”进行洗钱、受贿等行为的,应严肃查处,公开通报,形成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