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条故事家
编辑 | 头条故事家
都说我是锦鲤体质,关注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想要财运爆棚,就从点个关注开始吧!祝您日进斗金,财源滚滚!
一阵阵浓郁的孜然香气,夹杂着辣椒和孜然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勾起人们食欲的也悄然“入侵”了部分居民的生活,本应是享受美味佳肴的时刻,却因为这股挥之不去的油烟味,让一些人的心情变得五味杂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家住广州市白云区同德围万科金域悦府C3栋的陈龙(化名),最近就因为这股油烟味而苦恼不已,每当夜幕降临,楼下商铺的烧烤店就开始营业,滋滋作响的烤肉声伴随着一股股浓烈的油烟,顺着窗户、管道,甚至楼顶的送风井,钻进了他的家中
“刚开始只是觉得味道有点大,后来整个楼道里都是这股油烟味,连电梯里都弥漫着,让人感觉很不舒服”陈龙无奈地表示,这股油烟味不仅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还让他开始担心家人的健康问题
陈龙的遭遇并非个例,去年8月15日,《广州市餐饮场所污染防治规定》正式施行,为的就是解决餐饮油烟扰民这个老大难问题,一年过去了,类似的投诉依然时有发生,这也不禁让人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油烟治理这条路走得如此艰难?
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决定前往陈龙所住的小区一探究竟,走进万科金域悦府C3栋的大堂,一股淡淡的油烟味便扑鼻而来,虽然并不算浓烈,但也足以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
乘坐电梯来到高层,这股油烟味变得更加明显,在居民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楼顶,这里正是油烟排放的“主战场”,只见几根粗大的排烟管道从楼顶伸出,管道口不断冒出白色的烟雾,伴随着一股股热浪,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你看,这就是问题所在”陈龙指着其中一根管道说道,“这些油烟并没有经过有效的处理,就直接排放到了空气中,所以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排烟管道距离居民楼的窗户并不远,而且管道口也没有安装任何油烟净化设备,在距离管道不远处,就是楼栋的送风井,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陈龙会觉得油烟味是从送风井里飘进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解决油烟扰民的问题,小区物业也曾采取过一些措施,例如在排烟管道口安装了简易的挡板,并在楼顶安装了油烟净化设备,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油烟扰民的问题依然存在
“物业也来处理过几次,但都是治标不治本”陈龙说,“他们只是在排烟管道口装了个挡板,根本挡不住油烟,而且油烟净化设备也很少开,就算开了,效果也不明显”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找到了小区物业,物业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尽力在解决油烟扰民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也知道油烟扰民这个问题很严重,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物业工作人员说,“商铺的产权不归我们管,我们只能督促他们安装油烟净化设备,并定期进行清洗维护,但他们愿不愿意配合,我们也无能为力”
物业工作人员还表示,他们也曾联系过环保部门,希望他们能够介入调查处理,但环保部门表示,油烟扰民属于民事纠纷,他们只能进行调解,无法进行强制执法
一边是居民的投诉无门,一边是物业的束手无策,油烟扰民的问题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那么,究竟该如何才能破解这个难题呢?
也许,我们可以从源头入手,从餐饮单位的选址、装修、经营等方面加强监管,从根本上杜绝油烟扰民问题的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广州市餐饮场所污染防治规定》明确规定,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以及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
现实生活中,很多餐饮单位为了节省成本,或者为了招揽顾客,往往会选择在居民区附近开设店铺,甚至有些餐饮单位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还会私自改建、扩建店铺,增加油烟排放量
“有些餐饮单位为了省钱,根本就没有安装油烟净化设备,或者安装的设备不合格,根本起不到净化油烟的作用”一位从事环保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还有些餐饮单位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会使用劣质的油、食材,这些都会增加油烟的排放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餐饮单位的监管力度,对那些违规经营、排放油烟超标的餐饮单位,要依法进行处罚,直至关停,还要鼓励和引导餐饮单位使用环保型油烟净化设备,从源头上减少油烟的排放
除了加强监管,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广州的油烟治理之路
北京市就出台了《北京市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餐饮单位的油烟排放浓度、排放高度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北京市还建立了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系统,对餐饮单位的油烟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超标排放,就会立即进行处理
上海市则采取了“集中治理、疏堵结合”的办法,对餐饮单位集中的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建设集中式的油烟净化设施,对那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餐饮单位进行搬迁,引导他们进入专业的餐饮市场经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广州可以借鉴这些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完善的餐饮油烟治理政策,并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油烟扰民的问题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加强监管,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很多居民在遇到油烟扰民问题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者只是向物业反映,而没有及时向环保部门投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那些违规排放油烟的餐饮单位
“我们也知道油烟扰民不对,但总不能不让人家做生意吧?”一位居民表示,“再说,就算我们投诉了,环保部门也不一定管用,所以也就懒得折腾了”
对此,环保部门表示,他们非常重视居民的投诉,一旦接到投诉,会立即进行调查处理,但他们也希望居民能够积极配合,提供相关的证据,例如照片、视频等,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处理
“我们鼓励居民通过电话、网络、信函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诉,我们会对居民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说,“我们也希望居民能够理解我们的工作,油烟扰民的处理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
除了政府、企业和居民,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油烟治理的工作中来,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餐饮环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闻媒体可以加大对油烟扰民问题的曝光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引导餐饮单位规范经营;公益组织可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普及油烟治理的知识
“油烟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位长期关注环保问题的专家表示,“只有政府、企业、居民、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打赢这场油烟治理的攻坚战”
在采访的陈龙告诉我们,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快解决油烟扰民的问题,还他们一个清新、舒适的生活环境
“我们也不想天天闻着油烟味吃饭、睡觉,我们也希望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陈龙说,“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真正重视这个问题,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才想起解决”
陈龙的愿望也是所有居民的共同心声,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油烟扰民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广州的餐饮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除了陈龙所在的万科金域悦府,我们还走访了广州市其他一些小区,发现油烟扰民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在海珠区南洲花苑小区,居民反映,楼下餐饮店产生的油烟经常飘进家中,尤其是在夏天,窗户都不敢开,一开窗,满屋子都是油烟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也跟店家反映过很多次了,但都没有用”一位居民无奈地说,“他们说已经安装了油烟净化设备,但我们感觉根本没用,油烟味还是很大”
在越秀区五羊新城小区,居民反映,楼下餐饮店的油烟不仅污染空气,还把地面弄得油腻腻的,很不卫生
“每次路过那里,都要小心翼翼的,生怕滑倒”一位居民说,“我们也跟物业反映过,但物业说他们管不了,让我们自己去找店家协商”
这些案例只是广州市油烟扰民问题的冰山一角,油烟扰民问题由来已久,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油烟扰民问题,广州市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广州市餐饮场所污染防治规定》、《广州市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餐饮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例如部分餐饮单位环保意识淡薄,为了节省成本,不愿意安装或使用油烟净化设备;另一方面是由于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导致违规排放油烟的成本低,违法成本高
居民维权意识不强,也给油烟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很多居民在遇到油烟扰民问题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者只是向物业反映,而没有及时向环保部门投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那些违规排放油烟的餐饮单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有效解决油烟扰民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对那些违规排放油烟的餐饮单位,要依法进行处罚,直至关停;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违法成本,让餐饮单位不敢违法、不能违法
餐饮企业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安装和使用油烟净化设备,减少油烟排放;要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例如发展外卖业务、推广无烟菜品等,从源头上减少油烟产生
居民要提高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积极举报违规排放油烟的行为;要理性消费,选择那些环保达标的餐饮单位,用实际行动支持餐饮行业的绿色发展
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到油烟治理的工作中来,例如新闻媒体可以加大对油烟扰民问题的曝光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引导餐饮单位规范经营;公益组织可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普及油烟治理的知识
油烟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政府、企业、居民、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打赢这场油烟治理的攻坚战,还市民一个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的美好家园
您对油烟扰民问题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观点和建议
< class="tt-vote-card" data-vote-id="7410638928719380530" data-content='{"title":"来吧,评论区等你来!","type":1,"duration":604800,"option_list":[{"text":"我还没想好怎么说"},{"text":"评论区见!"}]}'>>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在犹豫什么?好运的机会稍纵即逝!赶紧关注我,一起开启幸运之旅吧!祝您财运亨通,心想事成!
广州南沙一地被指猪屎味”多年不散,南都实探源头困局
【社会观察】广州南沙“猪屎味”背后
“你闻过吗,最近南沙的居民都在抱怨那‘腐败八成’,简直和猪圈似的。”就在昨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了这样一则朋友分享的帖子。这也使我想起了些年前,正在拉风的一场“臭锅事件”。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2010年,南沙区万顷沙镇新辉园养殖场的投入运营。作为当地一座生猪养殖规模达540余亩的大型农场,它为广州等地提供了丰富的猪肉供给。但与此同时,它也“用产品香气弥补了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作品铺就的牲畜房体系难以进行全封闭管理,强烈的异味不时便成为街坊邻里日常的“担忧生活配钟”。
多年来,随着新辉园周边社区的不断建设,居民对这股“非法排放”日益不满。不但如此,近年开学的学校和医院更是直接中招。天气恶劣之时,即使隔着几公里也难避其锋芒。养殖场多次承诺优化改进,但居民批评后续跟进不力。
有网友戏称,这是个“我都闻到你了,你还闻不到我”的悖论。然而问题的实质,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从初期用地许可的优先权设置,到后续社区发展与环境监管的不足,我们不难看出,这里蕴含着深层次的政府职能失职——既无法有效平衡不同interest,也难妥善践行初心。
每个人都有合理生存的权利,但不该基于一时方便而忽视他人切身利益。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立足社区,用更周到的视角进行改进。只有通过公平协商,各方才能实现双赢。也希望公众能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参与改善行动。问题的解决从我们每一个细微的选择开始。
事不过三,随风而去的 “臭名”或许只是时代的浮尘。但只有通过互相包容与理解,我们才能共建和谐的社区。
接上文继续道:
当然,“猪屎味”事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臭味问题。它真正 Worth深思的是,背后的社会因素。
首先,围绕养殖场设施布局的初期规划缺失预见性。在决定这里建设养殖场前,是否充分评估了未来周边社区建设的可能性?相关部门是否应采取更长远的视角?
其次,随着时代的变迁,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在提高。养殖场如今依旧采用十多年前的简陋模式,已显不合时宜。管理者是否能及时跟进社会进步步伐,采取更先进的养殖技术?
再者,各方利益相关者缺乏有效沟通交流机制。居民长期不满但难走正规渠道,部门轮流推诿责任也无助解决。这里应带来思考,是否需要构建公开透明的协调机制?
在本次事件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深层次的城乡差异问题。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往往难以平等享有城市公共资源及服务。这是否会助长部门工作的不作为和居民的怨气?
总体来说,“猪屎味”事件反映了一个时代性难题 - 产城融合的对立面和协调难点。它提示我们需要建立更公平开放的决策参与机制,注重各方利益的平衡,同时普及尊重他人的 civic spirit。这意味深长。
本文创作初衷在于传播正能量,无任何侵犯他人权益的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配合处理。
直播间里说得天花乱坠,收到手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近日,在几个零食直播间下单后,吉林省长春市的吴琼(化名)发现多款商品存在货不对板的情况。
吴琼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在某烘焙直播间里,主播介绍一款肉松夹心面包,手中举着一块大大的牌子,上面用醒目的字体和字号写着0香精,0色素,0反式脂肪酸,结果货到后一看,在商品配料表中,却清清楚楚地写着里面含有‘食品用香精’。”
“在某零食店直播间,主播介绍新榨纯香花生调和油,直播间的画面和右下方讲解中的商品图片都是某品牌花生油,结果点进去一看,却成了另一品牌的食用植物调和油。在另一家零食店直播间内,主播介绍一款瓜子,直播间中给观众展示的是一款净含量为308克的瓜子,结果商品详情界面却成了22克×10袋装的瓜子,和主播展示的重量相比少了很多。”吴琼说,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主播就是打擦边球,让观众误以为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结果上当受骗。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直播间虚假宣传的情况时有发生。由消费者网、北京工商大学新商业经济研究院等机构于今年3月联合发布的《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3)》显示,涉及虚假宣传的舆情数据占比高达38.97%,“虚假宣传”成为消费者维权过程中最受关注的问题。
直播带货虚假宣传为何屡禁不止?如何破解直播电商中广受诟病的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问题?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漫画:高岳
直播卖货满口承诺
到手发现货不对板
今年6月,端午节前夕,湖南省长沙市的王莎(化名)在刷直播时偶然发现一个卖端午礼盒的直播间,商品链接写着“超值王炸 飞天茅台53度+鲜活速冻大白虾+五芳斋粽子礼盒”,到手只需80多元。“我们的商品显示有什么就会给您发什么,这个您放心。”在听到直播间主播这样的承诺后,王莎立即抢购了该礼盒,同时还向客服询问发不发茅台,客服表示正常发货。
“当时以为自己真的很幸运,抢到了礼盒,没想到都是商家虚假宣传的套路。”王莎表示,她收到礼盒后发现,里面只有虾,粽子和茅台都没有。她的第一反应就是退货退款,没想到商家以生鲜商品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为由,拒绝了退款,还说她只选择了虾。“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选项,直接拍的就是礼盒套装。”
王莎说,在向平台客服反映后,客服也表示生鲜商品退不了款,她的退款选项后来被关闭了。“在商品评论区,我看到很多消费者都因为商家的虚假宣传购买了这款商品,大部分也都没能成功退款。”
“带壳金枕5斤大榴莲,99元5斤精选A果,179元10斤精选B果,每个包5房,干包大黄肉。”在一直播间内,主播满口承诺“坏果包赔”,但记者点进商品详情页发现,评论区内不少消费者都说自己收到的是坏果、烂果,根本不像直播间宣传的那样。
近日,有多位消费者向记者反映,他们遭遇了直播间榴莲骗局。一些主播称自己刚做直播,是新号,所以出售的榴莲价格便宜,消费者下单后收到的却是一个只有两三斤重的烂果。这些直播间里往往没有新鲜榴莲展示,有的只是宣传图片和视频,旁边会摆一个塑料榴莲。等购买达到一定数量后,这些主播就会销号跑路,网店客服从不回应和解决任何问题。
记者采访发现,像这样因主播虚假宣传而购买商品,到手后货不对板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直播间宣传自己卖的牛羊肉是8分瘦肉2分肥肉,结果消费者收到后肉眼可见一大半全是肥肉;收到的钓鱼竿与直播间展示的完全不一样,就是一根残次品;直播间宣传展示的都是实木家具,到手后却发现为夹木跟纤维板……
“每克3.9万美元,被称为抗癌王,免疫王,排毒王”“108味中草药,24道工序,36个周期,6年封缸发酵而制成”……不久前,江苏省扬州市的杨洋(化名)在自己70多岁父亲的手机群聊里,看到了这样的刷屏信息。
在杨洋追问下,老杨说自己加的是某保健品公司的粉丝群,群里会提前发一些直播间商品的信息。该公司目前正在推的是一款益生菌产品,一盒2000多元,称可以“抗衰老,治百病,延年益寿”。
“他们卖的益生菌产品,盒子上写着有2000亿菌群,但在直播间主播宣传时却说是一袋就有2000亿菌群,一袋顶市场上其他品牌产品几盒的功效。”杨洋说,同类型益生菌在网上也就卖七八十元,但父亲对直播间的宣传话术深信不疑,认为商品卖2000多元还是主播争取来了大优惠。“我爸真觉得这玩意儿能治病,有点头疼脑热的第一反应是冲一袋益生菌喝。”
记者调查发现,让杨洋父亲“深信不疑”的直播间并非个例。一些直播间通过打造夸张的人设和剧情演绎,夸大商品功效、质量,诱使直播间观众信以为真。如果不看商品介绍页面,只听主播讲解,消费者下单就很容易被坑。
据报道,在某平台拥有6898万粉丝的网红“太原老葛”近日因涉嫌诈骗被立案。此前,太原老葛曾带货“复活项链”,声称能遇难成祥、死而复生,直播中一位大娘戴上后声称疼痛缓解。此剧情演绎可能误导不明真相的老人购买。
夸大功效吸引购买
含糊其词规避监管
“娇娇,帮我在网上买个东西,我听主播说得可好了。”
今年7月,安徽省安庆市的李娇(化名)收到奶奶发来的消息,想让她帮忙购买一款无花果。李娇打开直播链接一看,其标价居然高达268元一斤,是普通无花果的数倍。画面中,主播不断强调她卖的无花果非常珍贵,能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懂的下单”。李娇查询了商品资质后发现,这就是一款普通的无花果,和市场上卖的没什么两样,而且包装还十分简陋。
“在商家的虚假宣传包装下,这款商品居然已经售出了600多单。无花果能治病,为了卖货主播真是啥话都敢说!”对此李娇十分气愤。
“这款酒不用给大家多作介绍吧,大品牌,不管你爱不爱喝肯定都听过。”近日,在某白酒直播间,一位主播正指着酒盒上“贵州茅台集团”的标志,对直播间的观众喊道。
随后,主播指着酒盒上酷似贵州茅台酒的飞天标志说,“这个标志可不是什么酒都有的,真正的高端酒才能有,而且今天在本直播间下单的,还送你标配小白瓷杯和红飘带”。直播全程,主播虽未明确说出酒的具体品牌,但其所有操作都在暗示自己卖的酒就是市场上价格昂贵的贵州茅台酒。
气氛烘托到位后,主播激情喊出一个让直播间的“家人们”惊喜的价格,“不到百元让你畅享‘茅子’自由”。随后,商品链接上架,显示“福利价”85.6元一瓶。
茅台酒卖这么便宜?记者查看商品详情页发现,介绍显示,该款酒是贵州某保健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在一些电商平台,同款商品的售价为280元5瓶,平均一瓶只要56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实践中还有很多主播会用含糊的话语去介绍商品,比如将美白说成白白,祛痘说成祛嘟嘟,羽绒服说成嘎嘎服,羊毛说成咩咩羊等。按照一些主播的说法这样说是因为直播间违禁词太多,一不小心就会被封号。对此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是因为根据广告法规定,宣传商品不能说没有的某样功效或者不含的某样产品,否则就是虚假宣传,很多主播带货时含糊其词就是为了避免商品被监管发现或被举报。
直播带货中的虚假宣传现象有多严重?截至今年8月19日,记者在某第三方消费者服务平台以“直播间 虚假宣传”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投诉就有5万多条。
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主任姜保良认为,直播带货虚假宣传,主播和平台都可能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主播承担的责任范围不限于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对于有销售利润分成并被认定为经营者的主播,如果涉嫌虚假宣传,出售的货物货不对板,甚至有伪劣产品,则需要承担经营者责任,一般是对消费者承担商品价格的三倍赔偿的民事责任。
对于只是提供引流推广服务的主播,姜保良提到,主播虽不在网络购物合同关系中承担违约责任,但如果不能提供商家真实信息,则需要对消费者的损失先行赔偿。同时,如果主播提供的是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比如没收广告费、罚款等。情节严重的,主播还有可能根据不同的主观明知内容(如是否明知是虚假宣传)和客观行为,被追究虚假广告罪或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等刑事责任。
姜保良说,直播平台可能受到直播运营者的牵连,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于只提供直播通道的直播平台,若未对有虚假宣传假冒伪劣产品等行为的主播及时采取暂停、下架等必要措施的,可能与直播间运营者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平台限期改正、停业整顿或者对其进行罚款。情节严重的,根据查明的主观明知范围直播平台还可能成为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共犯,或者单独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建立专门监管队伍
健全投诉举报机制
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进行虚假宣传或者误导消费者。2021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禁止直播间运营者和直播营销人员发布虚假或引人误解的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以及虚构或篡改交易、关注度等数据流量造假等行为。
已经有明确法律规定,为何直播带货中虚假宣传行为屡禁不止?
长期关注直播带货领域的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胡青春介绍,网络直播对商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由来已久,成因较为复杂。一是网络直播虚假宣传查处难度较大,平台和主播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的特点是直播场所随意、主播入行门槛低、主播数量庞大,加之线上宣传的网络性、动态性、实时性,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目前市场监管部门虽然一直在加强网络直播带货监管,但监管手段和措施往往具有滞后性。二是规制平台和主播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目前虽然出台了《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明确了直播营销参与主体的责任,但现有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覆盖网络平台销售的所有行为,对直播商品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的法治建设还需进一步强化。三是平台和主播自律性差,消费者维权成本高、难度大。平台和主播为了谋取利益,对于进入电商领域的商品不做严格审核,甚至帮着造假,一些平台和主播对产品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等问题视而不见,行业自律程度相对较低。此外,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面临取证难、维权程序烦琐、诉诸法律程序周期长等客观障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平台和主播虚假宣传势头。
如何有效治理这一问题?
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中,重点整治在直播带货中进行虚假宣传等行为。近日,中央网信办又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编造虚假场景人设,无底线带货营销”“欺骗消费者,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问题。
胡青春建议,可以建立一支专门的“网络市场监管队伍”,尽早实现对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行为实时追踪、监控,做到监督举措如影随形,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实时查处,消除部分平台和主播的侥幸心理。同时继续完善网络直播营销法律法规,健全行业自律体系。进一步细化完善网络直播营销法律制度,为一线执法者提供监督管理、调查惩处可行性强的法律依据,让执法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根本上建立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才是解决虚假宣传、扩大宣传乱象的根本之策。此外,可以参照建筑、法律等行业,建立直播营销行业协会,强化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实施行业自管、自查,逐渐养成风清气正的行业习惯。
“对梳理出的直播平台重点对象和领域,实施重点监管,对于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特别是触犯行政法规甚至触犯刑法的行为,一查到底,严格问责、严肃追责,通过加大违法行为的查办、惩处力度,以案释法,推动行业自律,倒逼行业规范,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效果。”胡青春说。
姜保良认为,平台应加强监管成本投入,提高监管力度。比如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加大对主播直播内容的监管力度,对发现有可能正在进行虚假、夸大宣传的直播,及时向消费者预警,并对直播间采取限制功能、暂停直播等必要措施。平台还应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对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进行反馈,对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直播间运营号和主播,视情况采取暂停发布、注销账号、禁止重新注册等处置措施,并及时移送相关部门调查处理。“政府和主流媒体加大对消费者的普法宣传,引导大众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倡导理性消费。消费者在进行直播消费时要擦亮双眼,切勿因贪图小便宜而因小失大。”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守坤
来源: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