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历史春秋】 和大吕一起:探寻古迹、品读历史!
很早就听说 各行各业都有对应的“祖师爷”,今忽然发现“祖师爷”文化 比我想象中的要博大精深。以前以为 与吃喝相关的,无论是美食 还是餐饮 都应奉“灶神”为“祖师爷”,结果却发现并非如此。原来餐饮业之内竟分的如此之细,基本上每一道美食 都有着各自的“祖师爷”。不管这是谁发明的,试问 如果下列的菜肴美味 同上一桌,我们该奉谁?这么多的“祖师爷”同坐一桌,会不会打架?
行业祖师爷,可以概括为 各行各业的创始人,或者对该行业的形成发展 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古人云: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足见祖师爷文化 在中华文化长河中的影响!接下来带您认识 各种美食的祖师爷:
1、餐饮业 祖师:易牙。春秋时齐国的著名厨师,善烹饪,受齐桓公宠幸,曾制作菜肴为长卫姬治愈病症。
餐饮业 祖师:易牙
2、酒、醋、酱坊 祖师:杜康。夏朝国君,少年时避难以放牧为生,常将饭食挂在树上,因忘食而变味,经过反复思考 发现了自然发酵原理,经过改进形成酿酒工艺。
3、馒头行业 祖师:诸葛亮。三国时,诸葛亮征讨孟获,横渡泸水时受毒瘴阻碍,当地人提议杀掉“南蛮”俘虏祭祀河神。为了不滥杀 又能渡河,诸葛亮用面粉和成面泥 包肉馅 捏成人头模样,投于水中祭祀河神。之后“蛮头”写作“馒头”。
馒头行业 祖师:诸葛亮
4、糖坊 祖师:邹和尚。唐代盛产糖霜,最出名的产地 四川遂宁,相传为当地人邹和尚创造。
5、糕点行业 祖师:闻仲。小说《封神演义》中商朝太师闻仲。
糕点行业 祖师:闻仲
6、豆腐坊 祖师:刘安、乐毅。刘安,是汉代淮南王。乐毅为是战国时的军事家,曾率领燕军攻破齐国。
7、面筋 祖师:张士诚。手下的厨师发明,为面之筋骨,故称:面筋。
面筋 祖师:张士诚
8、臭豆腐 祖师:王致和。“王致和” 始创于清代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为“中华老字号”。
9、干鲜果 祖师:王母娘娘。古代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药的长生女神。
干鲜果 祖师:王母娘娘
10、炒疙瘩 祖师:穆姥姥。炒疙瘩是北京的一种特色炒面食品,创始人是北京和平门外臧家桥的穆老太太。
11、酸梅汤 祖师:朱元璋。元末,闹瘟疫,当时的朱元璋以卖乌梅为生,因煮乌梅汁喝使病愈。
酸梅汤 祖师:朱元璋
12、屠宰行 祖师:张飞。三国时蜀国名将,桃园三结义之一。以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著称,其形象深入人心。
屠宰行 祖师:张飞
13、水产业 祖师:龙王。古代神话传说中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
水产业 祖师:龙王
14、火腿业 祖师:宗泽。宋代名将,宗泽从抗金前线回到家乡,常买猪肉腌制,“金华火腿”也因此传说得名。
火腿业 祖师:宗泽
15、涮羊肉 祖师:忽必烈。蒙古族,元朝的开国皇帝,带军队征讨四方时 法名涮羊肉的吃法。
涮羊肉 祖师:忽必烈。
16、烤鸭业 祖师:朱元璋。朱元璋幼时为地主放鸭子,因偷烤鸭子吃被赶走。当上皇帝之后,命御厨制作烤鸭,赐名:烤鸭,每日吃一只。
>
关注 头条号:历史春秋!
和大吕一起 探寻古迹、品读历史!
评论留言您家乡的古迹,我们将探寻分享!
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祖师爷。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纺织业的祖师爷是嫘祖,餐饮业的祖师爷是易牙,娼妓业的祖师爷是管仲。那么古代衙门里的胥吏,他们的祖师爷又是谁呢?
< class="pgc-img">>所谓的胥吏,是指旧时官府衙门中官员的属吏,负责办理文书案牍及司法等具体事务,又叫书吏、牍吏、书办、刀笔吏。我们所熟悉的《水浒传》里面的宋江担任的是山东郓城县的押司,这个押司就是胥吏的一种。胥吏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支官场力量,特别是在清朝时期,胥吏更是为非作歹,为世人所唾弃。以至于当时清朝的名臣郭嵩焘都说:“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
< class="pgc-img">>作为中国官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胥吏的祖师爷又是谁呢?主流的观点认为,胥吏的祖师爷有有苍(仓)颉、萧何、曹参、毛姓胥吏、三郎之神等。
< class="pgc-img">>宋朝时期胥吏会奉苍颉为祖师,尊称为“苍王”,每年都要举办祭祀祖师的神会。根据叶梦得的《石林燕语》卷五的记载:“京师百司胥吏,每至秋,必醵钱为赛神会,往往因剧饮终日。苏子美进奏院,会正坐此。余尝问其何神?曰‘苍王’,盖以仓颉造字,故胥吏祖之”。这一时期,胥吏之所以会将苍颉认为是祖师爷,主要是因为苍颉创造了文字。
< class="pgc-img">>苍颉,是是古代神话传说人物,相传仓颉是汉字的创始人。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当中这样说道:“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苍颉也因此被尊为“字祖”。胥吏在日常工作当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文字,再加上他们读书人的身份,所以才奉苍颉为祖师。
< class="pgc-img">>明清时期,胥吏又有了新的祖师爷。这一时期的胥吏会奉萧何为祖师爷,或者奉萧何跟、曹参二人为祖师爷。明朝时期有个张岱的学者就曾说过:“吏部书办设席请萧王”,这里的“萧王”指的就是萧何,而“请萧王”指的就是设祭奉祀萧何。明朝时期,刑部有本课本叫做《萧曹随笔》,刑房的胥吏,都以本书为办案的课本。这一现象,也说明了明代的胥吏有时也会将萧何、曹参二人都奉为祖师爷。
< class="pgc-img">>到了清朝时期,萧何、曹参二人基本都会同时奉为祖师爷。根据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记载:“胥吏祀萧曹”。前文提到了清朝时期胥吏是当时官场重要的一支力量,也正因如此,这一时期,胥吏祭祀萧何、曹参的情况,屡见不鲜。当时有个学者叫戴璐的,他写的《藤阴杂记》卷一《典籍厅任事》当中就提到了:“北厅章奏南厅案,大库文书小库银。承发散班齐了事,瓣香酹酒祭科神”。这里的“科神”当中的“科”指法律条文、房科之事,“科神”就是胥吏之神,也就是萧何、曹参二人。
< class="pgc-img">>清代胥吏除奉萧、曹为祖师外,还有的会奉毛姓胥吏为保护神。当时有个叫做俞蛟的学者,在他写的《梦庵杂著》当中就提到了:“今京师六部中,亦有毛姓,相传系会稽人,曾为部中主案吏,卒后葬永定门外。凡有年久案牍,卒无可觅者,望空默祷,其应如响。三月某日,为毛君生辰,奉瓣香而称祝者,相望于道。每岁清明,部中从事者,咸携樽挈 ,为之祭扫,如子若孙奉祀其祖、父,不敢懈”。从这段话当中,可以知道当时有个毛姓的官吏因为在世的时候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在他死后便被京城的胥吏奉为保护神。
< class="pgc-img">>三郎之神也是胥吏业供奉的行业神。这个三郎之神可不是二郎神,而是三郎官。根据清朝时期翟灏的《通俗编》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以罪过连逮,少近三郎官,无得立者。索隐注:谓中郎、外郎、议郎。按:今吏胥家俱奉三郎之神。本此。”按照翟灏的说法,这个三郎之神就是秦朝时期的三郎官。
除了三郎官之后,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三郎之神便是宋江。因为宋军有个孝义黑三郎的称号,再加上宋江是个“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的刀笔吏,因此有可能被胥吏视为同业先人,所以才供奉宋江(三郎之神)。
王雕像(詹王:湖北省广水市马坪镇)
>詹王,中华五大厨祖之首(其他分别为“伊尹、彭祖、易牙、刘询”)。
詹王,又名詹鼠,湖北广水(原“应山县”)马坪镇人,出生于战乱纷飞的南北朝时代,从小机智聪明。长大后拥有精湛的厨艺和仁爱的情怀,并在不断的烹饪实践中,将野山鸡煮熟后磨制成鸡粉,制成调味料,是鸡粉调味料的先驱。
公元556年,南北朝时期,战乱纷飞,民不聊生,封建统治阶级变本加厉搜刮民脂民膏,很多贤人异士为逃离战火,隐匿山野。 在湖北应山县马坪镇有户詹姓人家叫詹安贵,年过三十又五,为享太平,祖父三代隐匿山野,以狩猎为生,追求野外美食,熟读诗书,乐施助人,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非常快乐。詹氏怀胎12个月,还去采集山果。
一天,詹安贵想射猎一只山鸡为怀胎12月的妻子滋补,到了晚上还没有回来,窗外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詹氏为丈夫煲了一碗热姜汤以防伤寒。此时,詹氏肚子一阵绞痛,小孩即要临盆,丈夫不在家,詹氏凭借顽强的意志生下一个男
詹安贵中年得子,喜出望外,小孩出生时,天庭饱满,体重10斤。詹安贵通晓属相,知鼠年出生之人反应快,有很强的环境适应力和应变能力,机智、点子多,善解人意,多才多艺之特点,故起名为“詹鼠”。
一詹氏擅长美食,虽然乳汁不多,但是她善于将野外的各种果实、野味熬煮成汤,喂给詹鼠吃,詹鼠好像非常欣赏詹氏烹制的美味,常常吃到碗底朝天。到两岁时,如詹氏不经常更换其它的烹制方式,詹鼠就会哭闹以示不满。詹鼠长大到三岁还不会讲话,一天,詹鼠因母亲烹制的食物不合口味,已经连续两顿没有吃饭,到了晚上詹鼠饿极了。此时,詹安贵从野外抓到一只野鸡,用火烤熟后詹鼠一人就吃了半只,并讲出了两个字“好吃”,詹安贵夫妇又惊又喜。
五岁时,詹鼠就经常随父亲上山狩猎,并跟着母亲学习烹制各种美味,晚上习读四书五经。詹鼠聪明伶俐,七岁已经学会很多烹制美味的方法,时常带领一群小伙伴上山打猎,采集食物,满载而归。
詹鼠食过很多野味,发现野山鸡最为好吃,无论是采用蒸、煮、烤制都非常鲜美。故而詹鼠在制作其它食物时,喜欢在其它菜肴里面加入野鸡肉,使得菜品味道更加鲜美。为了方便调味,詹鼠把狩猎回来的野山鸡晒干并研磨成粉。
詹鼠经常把狩猎回来的食物采用蒸、煮、煎、炒等方式烹饪,并喜欢在烹制的菜肴中加入自制的野山鸡粉,味道非常鲜美,伙伴们都非常喜欢吃詹鼠做的东西。
继承了父辈的乐施精神,詹鼠经常帮助乡亲们,制作自己拿手的葱花饼献给乡亲们吃,并组织成立“詹鼠会”,专门救济贫苦的人们。在当地享有很好的口碑。
詹鼠还经常研究其它的烹饪方式,技艺精湛,并把他的烹饪手法传教给“詹鼠会”的朋友,受到朋友们的欢迎。其烹制的“应山滑肉”更是广受美誉,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当地有一个地主恶霸叫做王山魁,拥有农田一百余亩,依权仗势,经常欺压百姓,如果发现当地哪户人家有什么好宝物,就想方设法占为己有,如有不满就会大打烧抢。
一次,王山魁外寻,吃过詹鼠做的葱花饼,感觉味道非常不错,并了解到詹鼠在当地做菜也很有名望,于是派人把詹鼠请来专门为他做饭。
地主王山魁对詹鼠所做的饭菜非常满意,为了在众多豪门贵族面前显扬,时常邀请一些权贵到府上做客,品尝美食。虽然,詹鼠不满地主的一些行径,但王山魁为詹鼠提供了一个很好施展厨艺的平台,也就暂时为其主厨,一心专研自己的厨艺。
有一位农户刘大汉租用地主王山魁三亩农田,但天灾人祸,颗粒无收,没有粮食交租,于是王山魁强抢刘大汉的女儿刘翠花,并把她关押起来,欲对她施暴,詹鼠看见非常气愤,设法将其救出,刘翠花对詹鼠非常感激。
迫于地主王山魁在当地势力,詹鼠不能再回家,携带父母流浪到京城。詹鼠拥有一身厨艺,便进了一家名为“好味轩”的餐馆当厨师。
“好味轩”餐馆在詹鼠的主厨下,生意日渐红火,逐渐在当地享有名望,远近食客络绎不绝。好味轩的老板也非常善待詹鼠和他的家人,并结为兄弟之交。
公元581年,隋文帝篡位当上皇帝,吃遍了大江南北的各种山珍野味,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御厨所做的菜没味。一次晚宴上,看到那些吃腻的山珍野味,索然无味,于是大动肝火,一气之下将所有的御厨给杀了。在宫妃的建议下,隋文帝开始在全国张贴黄榜,广招御厨,但是招来厨师所做的菜还是没有什么变化,依然食之无味,隋文帝又把他们给杀了。后来没有厨师敢去揭榜,厨师也就变成人们最不喜欢的职业,众多名厨隐匿山野,餐饮行业逐渐萧条。
一日,詹鼠出去买菜,看到一群人在围观一张黄榜,榜上写着“皇上御征大厨,如有善烹者,可持榜应征”。詹鼠觉得自己现在日子过得也挺快活,对此榜没加太多理会,依然帮助打理“好味轩”餐馆。
两个月过后,詹鼠看到黄榜没有人敢揭,并获悉众多去应征御厨的厨师接连遭到杀身之祸,于是詹鼠愤起揭榜入宫,欲拯救一些无辜受害的同仁。詹鼠入宫应试时,隋文帝问他:什么最好吃?他说:“饿”最好吃。隋文帝迷惑,不知“饿”为何物。詹鼠告知“饿”在城外,须自己亲自去取,方知人间极品美味。
随后,詹鼠带领隋文帝一般人马出城找“饿”,等到隋文帝饥肠辘辘的时候,詹王就拿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金鸡报晓”、“应山滑肉”和“葱花饼”给他吃。此时隋文帝已经饿极了,狼吞虎咽把它全部吃光,这才明白“人饥饿至极的时候,吃什么都是香的”,随后詹鼠以饿之哲理说之,隋文帝顿然醒悟。
隋文帝从詹鼠“饿”的哲理中悟出治国之道,从此再也不杀厨师了,并能体恤人民疾苦,励精图治。最后统一全国,建立强大的隋王朝。
为感念詹鼠,隋文帝封詹鼠为“詹王”。
从此,厨师又备受人们的尊敬,很多曾经隐匿山野的名厨又重新出山烹饪美味佳肴,使得各地酒席业非常兴旺。
詹王逝后,因詹王拯救了整个厨师行业,给整个饮食业带来了兴旺,人们欣赏他的机智、勇敢和高超的厨艺,并开始祭祀这位功德无量的詹王,立詹王为餐饮业祖师爷,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那天起,饭馆、酒馆的厨师都敬仰詹王四十八天,为厨师祈福,为餐饮祈福。
唐宋时期,各地纷纷兴建詹王庙。据说,到詹王庙拜祭的厨师感觉非常灵验,每次拜祭都能带给人们智慧与祥和,于是拜祭詹王成为厨师和民间的一种习俗。
詹王两揭皇榜的传说:
一揭皇榜誉福星。隋炀帝执政期间食遍山珍海味心生腻烦,众多御厨为此遭到杀身之祸,隋炀帝广贴皇榜招聘御厨,詹鼠愤然揭榜,叩见隋炀帝告知最好吃美味即“饿”,隋炀帝随即命满朝文武搜寻“饿”,炀帝翘首以盼,三日没有进食,未能寻到“饿”,炀帝大怒,这时詹鼠奉上做好自猎的山鸡“金鸡报晓”,炀帝吃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詹鼠此时便道出“饿急天下万物皆美食”,隋炀帝终于彻悟便不再厌食,詹鼠被厨师界尊称为福星。
二揭皇榜封詹王。历史进入贞观,唐太宗李世民久病不思饮食,宫廷御厨束手无策,多半被治罪,无奈之下便昭告天下,在民间搜寻令皇上开胃食物,一时间厨师界人心惶惶,恐龙颜恼怒,无人敢接告示。詹鼠挺身而出,为太宗秘制了润而不腻的一道猪肉菜,太宗皇上刚把肉送进嘴里,便一滑下喉,满口留香,顿时胃口大开,连称“滑肉、滑肉、滑肉”,詹鼠告知唐太宗“美食之最,原汁原味”。御厨们领会其意无不感激,太宗皇上命他留在宫中照顾自己饮食,统领御厨烹饪天下美食,并封其为王,从此詹王被奉为厨师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