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当下,预防感染,清洁消毒很重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重点场所如何做好消毒工作。
科学消毒的“五要”“七不”原则
“五要”是指:
◆隔离病区、病人住所要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医院、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环境物体表面要增加消毒频次;
◆高频接触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要加强清洁消毒;
◆垃圾、粪便和污水要进行收集和无害化处理;
◆要做好个人手卫生。
“七不”是指:
◆不对室外环境开展大规模的消毒;
◆不对外环境进行空气消毒;
◆不直接使用消毒剂对人员进行消毒;
◆不对水塘、水库、人工湖等环境中投加消毒剂进行消毒;
◆不在有人条件下对空气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
◆不用戊二醛对环境进行擦拭和喷雾消毒;
◆不使用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做预防性消毒。
重点场所如何进行消毒
01
做好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没有出现过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的普通公共场所,通常以通风、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每天都要进行不扬尘的湿式清洁。
对于公众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门铃按钮、电梯按钮、扶手、公用电子设备及键盘、公共座椅及扶手等,清洁后,要进行重点消毒。根据人流量,可增加清洁与消毒频次。
在清洁过程中,抹布要洁污分区使用,勤洗勤换,日光下暴晒或放在阴凉通风处干燥。或定期使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02
学校应该如何做好消毒工作?
学校每日开展校门卫室、教室、食堂、卫生间等重点区域的巡查;做好学校室内外环境监测、卫生清洁和消毒消杀工作,定期通风换气。校园垃圾“日产日清”,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消毒。
学校在体育运动场所、食堂、宿舍、卫生间等场所要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并确保运行正常,配备洗手液或免洗消毒液。引导师生员工注意个人卫生,做好手卫生,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部遮挡。
03
食堂应着重做好哪些物件的清洁消毒?
食堂炊具以清洁为主,注意刀具、砧板要分生熟食专用。后厨储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食分开。
砧板、刀具使用后及时用自来水冲刷、晾干,放在阴凉通风处。如果需要消毒,可以采用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30分钟。
餐饮具使用后要及时清洗,用煮沸或流通蒸汽法消毒,也可使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食具消毒柜消毒。还可以使用有效氯250mg/L~500mg/L的消毒液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冲洗干净,晾干。
餐厅桌椅、地面以清洁为主,使用不扬尘的湿式打扫,定期使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餐桌椅或拖地,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抹布、拖把清洗干净后,需要置于阳光下暴晒或通风处干燥,也可以使用消毒液浸泡消毒。
04
公共场所卫生间应如何消毒?
公共卫生间要保持通风,可采用机械通风设备加强空气流通。卫生间还要确保洗手设施运行正常,要配备洗手液,有条件的,可以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施。
水龙头,蹲便器、坐便器及其按钮,马桶坐垫、马桶盖,垃圾桶等容易受到污染,要进行精准消毒。可使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或喷雾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卫生间地面使用含有效氯500mg/L~1000mg/L的消毒液,用拖布湿式拖拭或喷雾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05
商场超市应注意哪些部位的清洁消毒?
应该重点做好柜台、收银台台面、购物车、电梯扶手的清洁与消毒。室内空气加强通风,可采用机械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降低室内空气微生物含量。如果有公用卫生间,还要加强卫生间的通风、清洁与消毒。
06
公园应做好哪些场所的清洁消毒?
公园应关注公用健身器材、大型玩具、公共座椅表面、公园大门围栏扶手、公共厕所的清洁与消毒。如果公园里有售货亭,还要关注柜台、垃圾桶的清洁与消毒。室外空气不需要消毒,地面以清洁为主,遇到有明确污染物的,要先清除污染物,再对污染物所在地方进行消毒。对那些手很少触及的室外环境场所及物品,如地面、绿植等,在没有明确受到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只需要清洁,不需要消毒。
07
公共场所的垃圾如何进行清理与消毒?
垃圾需分类收集,日产日清,建议使用套有塑料垃圾袋并有盖的垃圾桶。对清洁后的垃圾桶需定期进行消毒,可用含有效氯500mg/L~1000 mg/L的消毒液喷洒垃圾桶表面至湿润,消毒30分钟 。
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终末消毒:指对传染源离开所在场所(即疫点、疫源地)后,进行彻底的消毒,完全消灭残留在这些场所、物体上的存活的病原体,使疫点无害化,确保没有致病性微生物。终末消毒进行得越及时、越彻底,防疫效果就越好。
主要场所包括: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活动过的场所;环境采样呈阳性的居民家庭住所;新冠病例密切接触者家庭住所;新冠阳性同单元居民家庭住所。
居住场所:在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住院或死亡后,应对其居所进行终末消毒,包括:室内空气,地面、墙壁等环境表面,桌、椅等家具表面,玩具,电器特别是冰箱及其冷冻食品,开关、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患者使用的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等。
交通运输工具: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离开后,应对交通运输工具进行终末消毒,包括:舱室内壁、座椅、卧铺、桌面等物体表面,患者使用的餐(饮)具,所用寝(卧)具等纺织品,排泄物、呕吐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卫生间等。
消毒次数并非否越多越好
不需要每天消毒很多遍。消毒的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特别是家居环境人员稳定,没有外来污染源,以清洁为主,不必每天消毒多遍。
很多化学消毒剂有一定腐蚀性,对呼吸道、粘膜、皮肤也有刺激性,过多使用消毒剂对人体有害,对物品造成损害,对环境造成污染。消毒液浓度也不宜过高,例如对于预防性消毒而言,使用含氯消毒液的有效氯浓度不宜超过1000mg/L,消毒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综合江苏疾控、健康江苏、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消防
来源: 南京广播电视台
边有不少朋友,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吃之前总喜欢用水烫一下碗筷,无论在大饭店还是在路边大排档,无论碗筷是刚洗好的还是消毒后封装好的,总要这么做,像是一种仪式。而烫碗筷用的水多是店家提供的茶水,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答案也出奇的一致:消个毒吃得放心。
用开水烫洗碗筷真能消毒吗?在外面吃饭,这才是正确的消毒方法。这样真能消毒吗?我表示一万分的怀疑,但也会不自觉得跟着他们做。
其实,饭前用开水烫碗筷,消毒的作用微乎其微。因为我们所说的细菌,专业术语叫微生物。大致可以为两种:一种是不耐热的,对温度比较敏感,也就是说温度稍高就能杀死它们;遗憾的是,大部分微生物都属于第二种,比较耐热。要想杀死它们,除了温度要达到一定要求外,还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
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它们在100摄氏度的条件下都会死亡。但有一些细菌如炭疽芽孢、蜡样芽孢等则有较强的抵抗力,100摄氏度高温下仍有可能存活。
此外,时间同温度成反比,在10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可能1~3分钟就能将它们杀死,但如果温度低一些,需要的时间就会变长。温度低到它们的耐受范围内,则无论多久,都很难将它们杀死。
烫洗碗筷的时间一般较短,而且水温多数情况下是低于100摄氏度的,所以并不能达到消毒的目的,顶多等于再洗一遍碗筷。
用开水烫洗碗筷真能消毒吗?在外面吃饭,这才是正确的消毒方法
最后再教教大家,真正能给碗筷杀菌消毒的方法:
1、将餐具放到锅里,水烧开煮10分钟左右,这样就能有效的为餐具消毒。
2、使用高温消毒柜,这也是多数饭店采用的方法。原理很简单,通过红外线加热温度到120摄氏度,再持续10~15分钟,绝大多数病毒和细菌就能被杀死了。
3、用醋将碗筷过滤一遍,因为醋的杀菌作用也是挺不错的。
所以,外出吃饭是否要用开水再洗一遍餐具,纯粹看个人习惯,从卫生角度,自然会干净一点,但差别并不大。
那日常生活中,在医学上,消毒杀菌方法有三种: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
物理消毒
就像我们上面说的高温消毒法,主要是以杀灭微生物为主要目的热处理形式。
适用于:我们日常的餐具、金属、玻璃制品等耐热、耐湿的物品。
如何进行物理消毒呢?(针对我们的餐具就可采用以下方式)
蒸汽消毒
用锅将水烧开后,放入支架将碗倒扣在支架上,蒸汽蒸5~10分钟即可。
开水烫煮
用锅将水烧开煮沸,将餐具放入沸水中,烫煮3~5分钟即可。
注:木筷受热会弯曲减短寿命,不适合用此法消毒。
微波炉消毒
将餐具放入微波炉中,调高火3分钟左右即可。
注:要确保餐具是可以放入微波炉中的材质。
当然啦,如果我们去外面餐厅吃饭,物理消毒法就没那么好用了,毕竟商家做没做我们都不知道,所以外出就餐要这样做:
1、使用一次性消毒餐具
看塑料封膜上是否印有生产厂家的明确信息,如厂址、电话等;
看保质期,餐具消毒效果一般在两天左右,所以塑料封膜上应印有出厂日期和保质期两天的字样;
拆开封膜后,闻闻餐具内是否残存清洁剂的味道;
用手摸餐具表面,是否有残留的水或油污。
2、使用消毒柜里的餐具
观察是否通电,一般消毒柜上方有三个指示灯,分别为“已消毒指示”、“消毒指示”和“电源指示”,可以观察指示灯是否亮起;
试探温度,可以将手伸进消毒柜,如果柜内和柜外的温度并没有明显的区别,餐具温度也只是常温,很可能就是未消毒;
消毒后的餐具不应“湿漉漉”,在企业遵循正确操作规范(消毒时间、不重叠碗筷等)的情况下,餐具不存在湿的问题。
化学消毒
就是用消毒液等化学消毒药物作用于微生物和病原体,使其失去正常功能而死亡。
适用于:我们的衣物,如内衣内裤等。(因为衣物材质很多种,用“开水烫”的物理消毒法,可能会使其变形、缩水。)
如何进行化学消毒呢?(针对我们的内衣裤就可采用以下方法)
在清洗内裤时,可额外添加一点(含有间二苯酚或复合漂白活化剂)的消毒液,并冲洗去除消毒剂残留,最后进行晾晒或烘干。
根据衣物特点选用高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制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并冲洗去除消毒剂残留,最后进行晾晒或烘干。
当然啦,正常情况下,人体泌尿生殖系统常见菌群会保持合理水平,不一定非要用消毒液清洗。
只要内裤勤洗勤换,洗涤时选择专用器皿,用清水手洗清洁,日常晾晒消毒即可。
生物消毒
主要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适用于水、土壤和生物体表面消毒生物处理。因为我们日常利用率少,所以这里就不赘述了~
总之呢,消毒方法千千万万,开水烫一烫最不靠谱。下次就不必白费功夫啦~
广网北京3月1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如今,人们在外聚餐时,用公筷的意识大大提高了。但是,餐饮场所提供的餐具原本到底是不是“干净又卫生”?
近日,《南京市公共餐具安全调查报告》指出,所调查的约500家南京餐饮服务提供者中,自行清洗消毒的公共餐具存在着清洁不到位、消毒柜成摆设、餐具二次污染等问题。
如何有效清洁公共餐具?密封好、单独收费的消毒餐具更可靠吗?用开水烫、酒精湿巾擦,这样做有效吗?
两盆水解决脏餐具?
餐厅用的餐具有些是自行清洗消毒的,有些则是购买的集中消毒餐具产品。
《南京市公共餐具安全调查报告》指出,餐饮单位自行清洗消毒公共餐具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后厨空间狭小,餐具清洗流程不规范,繁忙时脏餐具铺满后厨地面,以及餐具回收清洗后未经消毒就提供给消费者使用等问题。南京市消协副秘书长曹炜介绍,有些餐厅两盆水就把用过的餐具给解决了,还有餐具消毒完以后随意摆放,或者消毒后又用其他的布擦拭,二次污染。
此外,一些餐具即便清洗消毒到位,但是在餐厅桌子上没遮没挡地等了食客太久,最终还是“败给了时间”。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餐(饮)具集中消毒分会会长吕先铭指出,摆放过程中餐(饮)具被周围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大、不确定性高。
我们到餐厅用餐,多少都会注意一下餐具是否干净。这就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中明确的“感官要求”:餐(饮)具应表面光洁,不得有附着物,不得有油渍、泡沫、异味。而除了这些我们能看到、摸到的洁净外,还有看不见的细菌、病毒也影响着餐具的清洁度。
要想对付这些看不见的卫生风险,吕先铭表示,温度和时间是消毒效果的关键:“目前我们要求100℃,达到5-10分钟;如果一些顽固的病毒和病菌要达到120℃以上。相比高温,洗洁精以去污为主。”
包装消毒餐具更可靠吗?
一些餐饮单位会购买包装封存好的消毒餐具套装。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规范》中规定,公共餐具集中清洗消毒的一般流程包括水除渣;分拣;洗涤剂化学去污、消毒;多道喷淋+38℃以上水温浸泡;80℃高温浸泡;120℃高温烘干;感官检验;封装;批次检验;合格出厂。吕先铭介绍,正规的集中消毒,一个餐具至少要洗23分钟。“出厂检验项目一类是洗涤剂残留,例如阴离子、余氯。另一类是微生物限量,例如大肠菌群和沙门氏菌。”
不过,吕先铭也指出,检查中也发现过未经检验的产品直接流入市场,因此加强行业自律及监管非常重要。
烫一烫、擦一擦,管用吗?
以防万一,不少消费者还是会在使用餐厅餐具前用热水烫一烫,或者用酒精湿巾擦一擦,不管它是餐厅自行清洁的餐具,还是集中清洗消毒的餐具包。
那么,这些是有效卫生的措施,还是饭前的迷惑行为?
对此,吕先铭指出,还是倡导高温消毒这样的物理消毒方式,并且温度和时间都得够。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家庭餐具消毒指出,餐具消毒首选煮沸消毒,从水沸腾后开始算起,煮沸消毒至少要15分钟,而如果中途加入了新的餐具则时间要重新开始计算。
所以,在餐前用热水烫一烫的操作,基本只能算是个心理安慰了。
此外,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的一项有关筷子杀菌消毒的测试显示:酒精对霉菌基本没有作用;微波炉虽然消毒时间最短(3分钟),但只能用于合金筷;木、竹、不锈钢、密胺、合金等五类筷子都可通过高压锅、沸水、臭氧消毒柜来消毒,只是所用消毒时间略有差异;“用沸水烫一下筷子”的做法基本没用,只有当消毒时间超过20分钟,筷子上的菌落和霉菌才能被有效去除。
(来源:上海市消保委)
监制:梁悦
记者:刘飞 孙茂强
编辑: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