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乐乐茶联合译林出版社推出了“烟腔乌龙”联名奶茶,致敬文学家鲁迅。除了杯身印有鲁迅手捧奶茶的肖像外,“烟腔乌龙”还配套推出印有鲁迅肖像的小册子、亚克力立牌、纸袋等,产品的宣传标语是“老烟腔,新青年”,而正是这一宣传标语引发了争议,有网友认为,这对鲁迅先生很不尊重。4月28日,乐乐茶方面表示,已于4月26日对相关文宣和周边进行了下架处理。
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先生称,已委托律师向乐乐茶及江苏译林出版社有限公司(下称江苏译林)发出律师函。要求乐乐茶与江苏译林应在收到律师函后立刻停止侵害鲁迅肖像权的行为。(据4月29日环球网)
一家乐乐茶门店摆放的海报(来源:新闻晨报)
如果要说起当代年轻人喜欢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肯定是当之无愧的“顶流”,虽然他所处的年代渐远,但他那从笔尖喷薄而出的凛然正气和深刻思想,却在时光流逝之中历久弥新,铮铮发光,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
年轻人爱喝的奶茶与年轻人爱看的鲁迅联名,本应该是一个好点子,如果能够能够让更多人由此与先生的作品相遇,更好地理解和发扬“鲁迅精神”,让新时代的年轻人与鲁迅先生的共鸣更加强烈,那么即便是广告营销,也算是有了一定的文学和社会意义。但是,很显然,相关品牌和出版社,连鲁迅家属的授权都没有,就能大肆拿鲁迅先生做商业宣传,实在是胆子太大。
这一联名最初引发争议,是因为其宣传口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先生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何其之多,随便摘抄几句,或是理解提炼,都能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宣传语,怎么会想出“老烟腔,新青年”这样奇怪的口号?
乐乐茶门店的宣传物料印有“老烟腔 新青年”字样(来源:新闻晨报)
鲁迅先生的确是爱抽烟,不少历史留存的影像和影视剧作品中,也会出现他手拿香烟思考,或是抽烟的镜头,但那只是他的个人的生活习惯,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其思想价值和文学成就并无直接关系。茶饮既然与出版社联名,用文学大家作为宣传点吸引受众,为何不聚焦于文学,不深入思考一下,张口就拿“烟腔”说事?是不是也太浅薄了?
而且,把“老烟腔”和“新青年”并列在一起,也是相当荒唐和轻浮。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烟草危害的认识逐步提高和普及,尤其是对青少年控烟,全社会都高度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为了标新立异,制造噱头,把青年和烟腔放作一堆,若鲁迅先生还在世,看了都得皱紧眉头,少不得提笔讽论一番。
新青年喜欢鲁迅,学习鲁迅,是因其文章犀利,思想深刻,立意高远,洞幽烛微,绝不仅是因为他抽烟的样子很酷,更不是学他烟不离手。品牌想沾鲁迅先生的光博取关注,首先要学会“尊重”二字,尊重法律,尊重文学,尊重鲁迅先生及其家属。否则,急功近利,随意侵权,不可能强势“出圈”,只会名声扫地。
近年来,网红茶饮热衷于搞“联名”,为了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也是借机和一些大IP“强强联手”,借由“粉丝经济”拉动一波销售热潮。但联名毕竟是商业活动,要有分寸尺度,不能任性胡来,否则很容易翻车。
乐乐茶此次拿鲁迅“玩梗”翻车,显然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这也提醒热衷于搞联名、搞个性营销的商家们,多读书,多学法,知分寸,有边界,不能“一心向钱”,否则就会“只看见自己的影子,却看不见自己的脚”,难免一脚踏空,摔个四仰八叉。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3:35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视频制作:徐陈 李政 翻译:杨琼 审校:刘佳(03:35)
随着双碳目标的全面推进,新型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势在必行。作为科创热土,上海有着良好的能源创新发展基础,在技术攻关、基础设施、示范应用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为了助力双碳目标提前实现,上海在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和路径等方面进行着积极探索,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而拥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的上海自然吸引了无数创业者和投资者的集聚,这座城市对相关产业从无到有的鼓励,也同样吸引了一大批来到此地“破土开荒”的有志青年。
在上海复旦大学,就有这样一支年轻而“疯狂”的电池研究团队。他们为机器人特调了一款“奶茶”,把电池做成“机器人胃”,喝下“奶茶”的机器人会在1分钟内把“奶茶”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以此实现高效工作,满足人们对持续动力的追求。
通过“吃吃喝喝”就可以快速供能的机器人,听起来天马行空,但是在团队组长高悦的眼中,用有机材料来做电池,以及用有机材料来解决能源相关的问题,或许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一个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很难用传统方法解决一些难题”,他说,“而多学科交叉研究往往能够另辟蹊径,柳暗花明”。
高悦无疑是学科交叉研究的行家。本科时他学习了天然产物小分子合成,硕士时期专攻抗肿瘤糖肽疫苗,博士期间开始研究锂电池,博士后工作又钻研起了3D打印和机器人……在兰州、北京,美国等地均有过求学经历的高悦,兜兜转转后终于决定来到上海,在复旦大学担任青年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带领着课题组一起为电池而“疯狂”。
海报设计:赫濛
慕名而来,上海是舞台
换过非常多的学校,横跨过不少的专业,看过很多的地方,高悦最终被复旦大学的高分子科学系所吸引,“复旦高分子科学系的水平非常高,在很多方向都是世界顶级的,做着在引领世界性的工作”,高悦说道,因此,回国后他主动应聘,通过层层考核获取了留任复旦的机会,“我深刻地感觉到,有利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底蕴和文化对于我们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这是我选择来上海来复旦的一个原因”。
惶恐,是高悦成为博士生导师后的第一感觉,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强烈的使命感,“国家和学校投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支持我们做科技的创新,非常感谢上海和复旦给了我机会,这是非常大的信任”。学校为高悦提供的全方位支持与充足的发展空间激励着他,“在这样一个非常高水平的氛围内,有非常好的学习榜样在身边,自己也会不断成长”,高悦坦言。
而他自己,也同样充满了榜样的力量,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的2022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名单中,高悦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青年研究员的身份入选,这也是他第一次以复旦人的身份获得极大的认可。他对跨界创新的态度与复旦先进的科研理念一拍即合,并相互促进,共创共赢。
高悦乐于做跨界的创新性科研工作,他也总爱分享其中的所得,“我喜欢高度的交叉,像他山之石一样去解决问题,或许可以带来新的突破和迸发点”,知识碰撞带来的可能性令他着迷,这也是他坚持在科研行业深耕的动力之一。虽然在日常的科研实验里,80%的设想与实验或许会失败,但那20%的全新可能与崭新道路仍然令他心驰神往,“挑战很大,但我觉得这正是科研的乐趣所在”。
砥砺而行,把电池玩出新花样
电气化作为全球趋势,是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而电池技术是推动电气化的重要一环。“电池,是电动车、电动飞机、电动轮船等所有电动器械的基础装备,电池做好了这些东西才会有腾飞的变化”,高悦介绍道,“所以我们做的工作其实是在为这些器件的电气化打下基础”。
电气化趋势下人们需要怎样的电池?如何制造出能量密度更高、充电时间更短、对资源环境更可持续的电池?这是高悦带领的课题组正在攻破的问题。该科研小组由一群90后和00后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组成,他们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年轻而充满想象力,“有时候为了科研我们还会吵架,吵一吵之后会把这个问题越辩越明”。除了直截了当的沟通,年轻团队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的想法会比较疯狂,因为大家都愿意去挑战一下自己。”
高悦总是鼓励学生们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势,多一些大胆而新奇的想法,并引导他们创造新材料来解决目前能源器件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和瓶颈,给机器人喂奶茶便是“疯狂想法”的产物之一。“把电池做成机器人,再给这个机器人做一杯‘奶茶’,没有电的时候让它喝一杯‘奶茶’下去,把奶茶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驱动它工作,像人一样,饿了吃东西就能够恢复体力”,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喝‘奶茶’的过程是很快的,一分钟就能够完成这个事情。电池充电要4到12个小时,这样我们就解决了充电的等待时间”,与此同时,机器排泄出来的液体可以通过电化学的方式回收,形成能量闭环,“也就是说奶茶可以利用完之后再变成新的奶茶,这样的话可以大大降低价格”。
走在一条充满创造性的道路上,高悦及其团队的目标是通过科研为公众带去新的产品,用新的产品去服务社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说真心话,但是我觉得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有报国的情怀和心态”。未来,高悦将带领课题组继续探索基于有机功能材料的变革性工作,解决储能和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痛点问题,发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技术向实用的转化。
近,一位山东妹子的网络吐槽,瞬间击中了无数毕业生的心,仿佛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关于梦想与现实碰撞的无奈,关于努力与回报不对等的辛酸。
< class="pgc-img">>想象一下,22岁的青春年华,手握本科文凭,本以为能轻松叩开职场的大门,却没想到,一个多月来,精心准备的简历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个缩影。更神奇的是,她宿舍7位毕业生,5位都在找工作这条路上栽了跟头,咋就这么坎坷呢?看来现在找份工作可不比十年寒窗容易啊,这“烂尾娃”的窘境,你中招了吗?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每当这个时候,总有人会说:“努力不如家里有矿。”这话听起来刺耳,却也不无道理。山东妹子的遭遇引发了一众网友共鸣,不少人都表示:拼到最后,还是得看家庭人脉资源。在现实的职场游戏中,人脉和资源往往扮演着比学历更重要的角色。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感叹着“拼爹拼妈”的无奈。但别忘了,即使前路坎坷,我们也不能放弃自我奋斗的价值,因为那才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什么学历,什么技能,在人脉面前通通成了“浮云”。
哎,努力了十几年,到头来还得靠长辈的关系,这不是“赛博朋克”吗?咱不由得感慨,难道光靠个人奋斗,还真不行?
再者,大学生找工作,也别太挑了!有位网友就直言不讳:除了顶尖名校出身,现在大学生的含金量,跟三十年前的高中生也差不多。
这话说得是不是有点偏激?但反应出现实就业市场的残酷,倒也没错。
像是山东妹子同学,有的去了火锅店、奶茶店当服务员,月入三千多。
这待遇,跟没上大学的似乎也没啥差别嘛。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面对就业市场的残酷,有人选择妥协,有人则坚持梦想。山东妹子的同学们中,有人选择了火锅店服务员的工作,虽然月薪只有三千多,但这也是他们勇敢迈出的一步。在这个时代,没有哪一份工作是高人一等的,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选择。大学生们,不妨先放下身段,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等待时机成熟,再一飞冲天。
< class="pgc-img">>求职路上,心态尤为重要。山东妹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暂时遭遇挫折,也不能轻易放弃。大学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记住,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持续努力,总有一天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 class="pgc-img">>当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能仅靠毕业生个人的努力。政府、企业、高校等社会各界都应承担起责任,共同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政府可以出台更多扶持政策,企业可以放宽用人标准,高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共同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有志青年在职场上绽放光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class="pgc-img">>山东妹子的求职囧途,虽让人唏嘘不已,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每一个毕业生都要学会调整心态、增强自身竞争力、勇敢面对困难。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共同为毕业生营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广阔的就业环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努力追梦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