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进、车难停,外卖配送“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不少地方开始探索建设“骑手友好社区”“骑手友好商家”,助力畅通外卖骑手送餐之路
阅读提示
外卖骑手送餐路上,门难进、车难停、楼难找、乘电梯难的问题,持续引发社会关注。为此,不少地方开始探索建设“骑手友好社区”“骑手友好校园”,助力畅通外卖骑手送餐之路。
“您的订单即将超时,请及时处理。”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小区,一位外卖骑手等候电梯上楼送餐途中,手机发出了下一单即将超时的提醒。“兄弟,你去几楼,能一并带上去吗?”电梯迟迟不来,外卖骑手焦急地想要寻求同行的帮助。
一段时间以来,外卖骑手送餐路上,门难进、车难停、楼难找、乘电梯难等问题,持续引发社会关注,甚至有骑手因进门问题与保安发生冲突。
如何打通外卖配送“最后一公里”、打造骑手友好环境,成为多方共同面对并亟待破解的问题。眼下,一些公共机构、外卖平台等正在为此不断探索,希望可以找到各方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助力畅通外卖骑手送餐之路。
被拦住的外卖骑手
“一些人车分流的小区最难送,电动车不能进小区,有时候客户买的米面油或饮料,我得搬着重物走几百米,耗费体力不说,还耽误时间。对于我们而言,时间就是金钱。”一位外卖骑手边等电梯,边向记者诉苦道。
电动车不能进小区门、送餐全程靠跑、重物得靠手拉肩扛、乘电梯难、门难找……记者跟随外卖骑手送餐发现,这些情况颇为常见。同样的难题,出现在用餐高峰的写字楼和校园等地。
因为进门问题,骑手、物业、社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
“哪些小区保安好说话,哪些小区不允许骑车进入,我们心中都有一张地图。”记者在北京市东坝地区跟随骑手安江芬送餐时,她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的送餐心得。
而在重庆沙坪坝区龙湖小区物业班长张东林看来,他们并非有意为难骑手,“有的业主觉得骑手在门口登记耽误送餐,希望物业放松管理;有的业主则认为,骑手不登记进入小区,加上电动车穿行,增加安全隐患,要求我们加强管理。物业保安也是左右为难。”
“社区经常接到骑手求助,希望可以协调进门。”重庆市沙坪坝区委社会工作部非公党建和社会工作科科长苏弋航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密切关注并积极推动骑手进门问题。
多方联动为骑手“开门”
“你们在地图上做个标记,把那些不好进的小区圈出来”“小区里老人孩子多,还得控制车速”……近日,一场“骑手友好街区建设”恳谈会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召开。恳谈会由区社会工作部和工会牵头组织,社区、工会、物业、骑手和平台等多方代表来到现场,就如何更好解决外卖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外卖友好社区建设展开讨论。
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是骑手友好社区在当地的重点试点街道,美团重庆公共事务总监韦巧云告诉记者,在这场恳谈会之前,该街道已经在推动建设骑手友好街区。
记者在该街道花千树、三千城等小区看到,原本人车分流的小区,专门为骑手设置了标识,引导骑手骑车进入地下车库,车库里还划定了骑手专属停车位。这样一来,骑手不仅可以骑车进入,还能直达车库电梯送餐。骑手周云川透露,对比之前在小区里跑几百米送餐的情况,现在送餐比以前至少省了六七分钟。
据苏弋航介绍,在推动友好街区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划定专属停车位外,还通过更新老旧小区地图、安装骑手专属充电桩等多种方式,推动友好社区建设。
此外,记者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土湾街道金沙时代小区看到,戴着“红岩轻骑兵”标识的骑手无需登记,可直接进入小区。“通过招募‘红岩轻骑兵’,发挥骑手走街串巷、片区熟、人头清的优势,让他们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同时骑手也可以节省送餐时间。”苏弋航说。
目前,诸如重庆市沙坪坝建设的骑手友好社区,在全国还有许多。截至2024年7月,至少有14个城市建立超过100个骑手友好社区。
“解决骑手进门难等问题,需要多方共商共建。”美团“骑手友好社区”项目负责人说,因为各地区、各社区的要求和骑手面临的问题不同,所以在推进骑手友好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各地发挥自身优势,推出了许多创新做法。
北京市天通苑中苑二区等小区为骑手开通了出入绿色通道,进行楼牌号可视化改造,实现“亮牌指路”;杭州市启用“小哥码”,外卖小哥通过实名认证、扫描小区场所码、出示电子通行证,即可顺利进小区送单……
友好模式向更多场景扩展
过去,送往北京大学的外卖,都是放在校门口的货架上,外卖倾洒、错拿、丢失等情况时有发生。“用餐高峰取餐人多,我们也不希望货架上的餐被碰倒。”一位长期给北京大学送外卖的骑手无奈地说。
5月,北京大学“南门驿站”揭牌。中午用餐高峰期,记者看到,驿站内满是来来去去的外卖骑手。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百周年纪念讲堂副主任李春亮向记者介绍,驿站内设置287个取餐柜,骑手从校门外的一侧把餐放入柜中,师生可以凭取件码从校园内的一侧打开柜子取餐,骑手和顾客无需接触。
目前,北大南门驿站的经验已向多所高校推广,美团也于近期启动了“骑手友好校园”项目,并通过智能外卖柜等方案打通校园配送“最后一公里”。
“骑手友好社区”项目负责人表示,针对学校、医院等大型封闭园区,平台利用外卖柜等减少骑手等待时间。此外,今年还将落地1000家“骑手友好商家”,参与项目的商家将为骑手们提供用餐优惠和休息场所,并为骑手优化取餐流程,未来该项目将进一步扩大范围,预计今年底将覆盖10万家门店。“希望将友好模式向更多场景推广。”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看来,打造骑手友好模式,首先,应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明确的出入口指引、专用停车区、清晰的楼牌号和地图、便捷的骑手休息和充电设施。其次,社区居民、物业和骑手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互相理解和支持。再次,公共部门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保障项目顺利进行。
他建议,公共机构可以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用于基础设施改造和相关服务的建设;外卖平台承担技术改造、信息更新、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社区与物业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合理分担成本,可以帮助提升配送效率,改善骑手工作条件,也有利于减少冲突,增进社区和谐,促进外卖骑手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记者 曹玥 王羡茹)
来源:工人日报
骑手临时休息的独立区域、贴心放置的水和饮品、细致标号的楼栋门牌号、封闭小区为外卖骑手打通“最后一公里”……一个个暖心举措,都是骑手友好社区建设的缩影。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市天通苑、三里屯、月坛街道等地,切实感受到骑手友好社区给骑手们带来的变化和便捷。
据了解,截至2024年7月,至少有14个城市已建立超过100个骑手友好社区。这些骑手友好社区在推动小区为骑手开门指路、划定骑手专用停车区、建设骑手驿站的同时,还鼓励骑手积极参与社区助老助残等公益活动,以期共同探索兼顾社区秩序、用户体验、骑手便利的综合治理方案。
骑手切实感到便利
7月18日中午,炙阳高悬,日头毒辣,记者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商圈。此时正值饭点,几乎每个饭店前、办公楼下都有外卖骑手忙碌的身影。在三里屯路附近的过街天桥下有一排板房,旁边的指示牌上写着“新就业群体友好商圈”“小哥加油站”“骑手驿站”,里面的凉气扑面而来,屋外燥热的暑气瞬间被消解。
结束手里最后一单,外卖骑手小张推开骑手驿站大门,给自己拿了根冰棍,倒了杯水,舒服地坐在沙发上给手机充起了电。小张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北京在校大学生,暑期兼职做骑手,“这几天北京热得不行,还好这边有个骑手驿站,啥都有,中午能来休息一下,不然撑不住。每天都有不少外卖骑手在里面休息”。
缓过神来,小张带记者转了转骑手驿站的不同区域,休息区不仅有水,还提供冰棍、饮料、微波炉、手机充电插座、医疗箱,还有各类书籍、电视和Wi-Fi,休闲娱乐需求也能保障。此外,在另外两个区域,骑手还可以接受心理咨询、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距离驿站几步路的距离,就是电动车电池租借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完美!”
据了解,除安置骑手驿站外,三里屯街道相关工作人员牵头协调小区物业、商圈管理方、平台等多方单位,引导小区和商场为骑手设置专门的停车区,做好规划、改造和路线指引,同时向平台和骑手提出文明配送规范,做好秩序治理,形成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
在月坛街道,也有一个“月坛小哥E站”,在这里专门建立并张贴了骑手聊天群的二维码,方便骑手们在群里沟通交流。街道还推出了积分兑换活动,通过“不文明行为随手拍”等活动可以兑换一定积分,积分可以兑换饮料和其他精美礼品。“谢谢你那么美还那么努力”“累了给自己充充电”……月坛小哥E站墙上的暖心标语也在为骑手们加油打气。
偌大的天通苑中苑二区,高楼林立,每隔十几米就有显示具体楼栋号的标识牌。不仅如此,封闭式管理的小区还为骑手开通了出入绿色通道,不时有外卖骑手根据标识牌准确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奔向送餐地。
一位主要在天通苑地区送餐的骑手向记者直言,“骑手可以骑车进小区,送餐方便多了”。此外,据他介绍,骑手友好社区大范围进行了楼牌号可视化改造,还邀请了骑手共同商议。
“楼牌更清晰可见,道路指引牌明确,送单至少能节省15分钟。一天下来,我可以多送两到三单顺路单。”该骑手表示。
除北京外,全国多地也在陆续开展骑手友好社区建设。
上海杨浦殷行街道制定了《殷行骑手友好社区建设行动方案》,并已初步完成建设。在开鲁二村入口醒目位置设有骑手社区友好地图,图上清晰标明小区内的出入口、楼号、充换电柜、卫生间等基础设施情况。美团还将在线上同步更新骑手App内的信息,根据小区及骑手反馈,优化配送推荐路线,经初步测算可以节省20%的配送时间。
重庆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是骑手友好社区在当地的重点试点街道,区委社工部等多部门协调街道、物业、平台,落地了第一批友好社区,骑手周云川在送餐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便利。
“重庆很多小区有不止一个出入口,但外卖员有时只能走其中一个门,十分不方便。还有很多小区不能骑车进,步行送餐距离特别远,或者不让外卖员进入,由此也不时会和顾客产生矛盾。”周云川说,友好社区实施后这方面解决得不错,出示订单就可以通行,很多纠纷也减少了,“希望能够多落实一些小区,尤其是大型社区,可以开放更多的门给骑手通行”。
个性化解决各难题
据了解,骑手友好社区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要想真正落地需要解决不少困难。
美团骑手友好社区项目区域相关负责人王女士说:“在骑手友好社区项目开展过程中,由于各地的社区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很多问题都需要持续探索解决,难以用标准化的方案一概而论。比如一些骑手反映,有些小区电梯有梯控,需要刷卡进入,如何改进相关问题,需要跟小区物业公司具体研究、持续改进;还有些社区道路较窄,加上社会机动车随意停放情况较多,导致交通堵塞,需要跟当地街道协商,加强车辆停放管理,为骑手划定专用停车区,改善当地交通状况。”
深圳龙华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何炜炜告诉记者,骑手友好社区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解决骑手进小区难、找路难的问题。有不少大型小区,存在标识不清、楼栋排列混乱等问题。此外,有部分小区是封闭式管理,可能连业主都不能直接将电动车开至单元楼下,也有业主对于骑手在小区内骑行不理解不同意的情况。为此,需要多番协调物业公司、小区居委会、居民代表等,探索多种可行方案,比如用送餐车或摆渡车打通送餐“最后一公里”。此外,他们基本上每个季度都会召开相关的座谈会,邀请骑手代表阐述经验和诉求,以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对工作进行改进。
据何炜炜介绍,今年2月,福城街道大水坑建成华南首个骑手友好社区,为实现从友好社区到“骑手友好生态城区”的转变,龙华区总工会、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监管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印发《深圳市龙华区关于建设“骑手友好生态城区”的行动方案》,围绕机制建设、设施建设、阵地服务、氛围打造四个方面开展,目的是在“骑手友好生态城区”工作开展过程中形成系统经验,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关爱骑手的友好城区环境。
合理分担成本风险
除社区外,据了解,在饭店、校园等场所也在便利骑手方面有所举措。
目前美团正联合老乡鸡、和府捞面等餐饮品牌,落地首批1000家“骑手友好商家”,商家将为骑手们提供用餐优惠和休息场所,优化骑手取餐流程,预计今年底覆盖10万家门店。
北京大学积极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校园”建设,设立南门驿站,设置了287个外卖柜,外卖骑手从驿站靠马路一侧投递外卖,师生可从靠校园一侧领取外卖。此外,驿站还为新就业群体设置了歇脚、饮水、充电的休息区。
美团骑手友好社区项目负责人介绍,骑手友好社区搭建了一个促进骑手、站点、社区共商共建的平台,有利于促进骑手友好氛围在全社会的建立。对于骑手来说,友好社区能提升他们工作的体验,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尊重和关爱,更好地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增进对职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对于社区来说,将骑手纳入社区治理的一环,也能加强社区的秩序管理,引导居民提升对骑手职业的正向认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沈建峰认为,从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维护不仅涉及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也涉及劳动者与消费者以及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从生产方式角度来看,新就业形态用工与传统工厂用工的差异在于劳动过程不在特定封闭空间完成,而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完成,劳动者与各方社会主体接触和交往频繁。
“以上原因决定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参与。一些地方出现的骑手进门难、停车难、充电难、就餐难等现象,恰好是这种协同参与不够的结果。这不仅增加了骑手工作的难度,降低了其效率,损害了其利益,而且往往也损害了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为此,从更好地发挥新就业形态优势,维护各方利益的角度着眼,也应积极推动骑手友好社区建设。”沈建峰说。
沈建峰建议,要想常态化并有效推动骑手友好社区建设,首先,应合理地配置社区开放以及增设接水、充电、休息等便利设施的成本分担问题,作为一项方便骑手,有利于住户、消费者、企业并且具有一定公共利益的措施,其成本和风险应在消费者、骑手、住户、企业和社会公共机构等之间合理分担。其次,应通过各方的协商等明确骑手友好社区运行的相关规则,保证参与各方能按照骑手友好社区设置的目标来进出社区,利用相关设施,避免不合理的风险。最后,除了利益主体之间的安排和协调外,党委、政府、工会、村居委会等组织应对骑手友好社区建设进行积极引导和支持。(记者 孙天骄)
来源:法治日报
< class="pgc-img">>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王艺
编辑丨海腰
头图丨图虫创意
作为餐饮的一种形式,无堂食外卖这种形式一直存在。
在美国,主打30分钟送达的达美乐比萨,和UBER创始人的CloudKitchens,做的都是无堂食外卖。
在中国,从最早的丽华快餐到共享厨房,探索了好几轮,倒闭了无数公司。
但当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模式终究跑不通的时候,一些偏安一隅的高端外卖却在闷声发大财。
< class="pgc-img">>无堂食外卖早已有之
早期无堂食外卖的代表,是丽华快餐。
丽华快餐(后文简称“丽华”)成立于1993年,最开始是江苏常州的一家老年公寓餐饮服务商。当时,创始人蒋建平一边为老年人供餐,一边做电话订餐的纯外卖业务,在1997年进入北京市场后,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供应链和物流系统。
当时的丽华快餐是餐饮外卖行业的佼佼者——不仅率先提出了“30分钟送达”的标准,更是以标准化的出餐品质、较低的配送费和“一份起送”的便捷性,赢得了众多用户的好感和忠诚。
在当时,上班族们午餐和晚餐的主要选择还是街头巷尾那些散落的小饭馆,但是这些小饭馆没有资金和实力去自建高效的配送团队,即使有些店会派员工去送外卖,但也很难形成规模。
而丽华的外卖模式节省了繁华地段的租金成本,通过规模化的供应链和运营能力扩大了产能、降低了成本,能够大规模地提供标准化产品,对这些小饭馆形成了“降维打击”。
在丽华风头最盛的那些年,仅国贸一个地区一天就能接到三四百单;不仅如此,丽华还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全国8个大中城市拥有近百家快餐配送连锁店,员工近3000名,连续多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餐饮百强企业。
然而,在外卖平台崛起后,丽华的狂飙突进戛然而止。
2008年,饿了么成立;2013年,美团推出外卖业务。此后,外卖补贴大战正式开启。尽管丽华也通过外卖平台实现了订单的暴涨,但是挑战仍然大于机遇——2016年上半年,丽华快餐的日订单量从原来的2.8万单回落到1.5万单,利润也同比下降了5%。
和丽华前后脚没落的,还有家庭厨房共享APP“回家吃饭”。这是一个汇集了数千家私人厨房的O2O平台,会向用户推荐附近的家庭厨房,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家庭厨房线上订餐。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在一线城市里,千篇一律的工作餐让很多人感到厌倦,而回家吃饭平台上提供的特色家常菜,让忙碌的城市白领们吃到了“妈妈菜”的味道,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款由前阿里员工创立的APP一度被称为“餐饮界的滴滴”,在2017年注册用户达到了350万、家厨4万。
然而,回家吃饭终究还是没能逃过没落的命运:2016年,资本寒冬、政策新规相继到来,回家吃饭不仅面临着融资失败的困境,而且其平台上的家厨由于没有食品经营相关许可证,在《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开始实施后也关停了许多——那几年间,有多家媒体报道,“回家吃饭”曝出了消费者吃出螺丝帽、吃完拉肚子、饭菜制作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除此之外,不稳定的供求关系、饭菜非标准化带来的体验问题、无法快速规模化、物流缺失导致的配送不及时等痛点也让回家吃饭的盈利变得更加艰难。最终,2020年6月1日,回家吃饭APP停止了运营。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网友留言
丽华快餐和回家吃饭都是依托于互联网外卖平台之外的“空隙地带”野蛮生长出来的外卖品牌——丽华快餐成长于美团、饿了么等互联网外卖平台还没有崛起之时,而回家吃饭则抓住了美团、饿了么之外的“私厨”市场快速生长。
但是最终,这两个平台都被湮没在互联网外卖平台的巨大浪潮之下。
< class="pgc-img">>纯外卖不好做
借着美团、饿了么烧钱大战的“东风”,一大波纯互联网外卖品牌和共享厨房品牌崛起了。
典型如粥品连锁品牌“曼玲粥店”。2012年,曼玲粥店在上海成立,主打“瘦肉粥+海鲜粥”等融合粥品,借着外卖平台的流量一路北上,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占据了北京、天津、杭州等各大城市,到了2021年已经在全国开出了1300多家店,是中国门店数最多的外卖品牌之一。
2015年初成立的淘汰郎曾经是各大外卖平台销量第一的火锅外卖品牌,凭借着小锅的差异化打法、高性价比的套餐设置和“锅具抵优惠券”的增长策略,曾经创造了月销量三万单、月流水500万元、复购率70%的惊人业绩。2020年,淘汰郎更是做起了线下生意,以“直营+加盟”的方式开了“淘汰郎火锅食材超市”,出售火锅、烧烤等食材和配料。
曼玲粥店和淘汰郎只是纯互联网外卖品牌浪潮下的缩影,在它们背后,还有无数如笨熊造饭、深夜豆浆、二十五块半、义泰昌等曾经红极一时的品牌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
依托于纯外卖模式生长出来的一种新业态——共享厨房,如今大批关店破产。曾经被称为餐饮零售化新星、半年之内连获两轮千万美金融资的共享厨房品牌“食云集”在最近破产倒闭。
熊猫星厨等行业头部公司的处境,也难言乐观。
前笨熊造饭创始人、百度外卖生态链负责人王亚军曾经多次公开表示,他对纯外卖模式不看好——在他看来,纯外卖店所要付出的高昂佣金和营销成本远远不能覆盖节省下来的房租和人力成本,即使单量再高,但仍然是赔本赚吆喝。
“外卖平台刚崛起的时候,我们认为纯外卖的模式特别性感,但是我们当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BUG:大的餐饮连锁品牌是不愿意跟外卖平台去合作的,所以才给了纯外卖品牌一点发展的空间。”王亚军说。
外卖平台刚出现的时候,平台上优质内容的供给非常稀少,所以大批量的个体户在外卖平台上成长了起来。但是无论是品质、效率,还是食品安全,这些个体户都很难与那些大的餐饮连锁品牌相抗衡,这也就给后来出现纯外卖品牌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纯外卖品牌依托于“前置仓”的开店模型和较强的供应链具有一些标准化的能力,比起这些个体户,能以更高的效率提供品质更稳定的商品。而且做纯外卖品牌的这些人,“一有营销能力,二有品牌意识,三有连锁能力,所以平台对这些品牌的帮扶力度就比较大,这才有了这么长时间纯外卖品牌的红利期。”王亚军说。
然而外卖平台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大的连锁餐饮品牌看到了机会,也纷纷入驻,这时候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就发生了变化,开始偏向于这些大的连锁餐饮品牌——这时候,大的餐饮品牌提供的是优质供给。
“就像淘汰郎这样的纯外卖品牌,能拿什么去跟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竞争?”
在王亚军看来,一二线城市的外卖市场如今已经相当饱和,更多被堂食也做得很好的餐饮品牌所占据,作为堂食的补充来运营,外卖市场很难再有创新的机会。
王亚军所说的更多是一二线城市的情况。然而,在以三四线城市为主的下沉市场,仍然有一些纯外卖品牌在悄然生长。
< class="pgc-img">>谁在闷声发大财
最典型的就是福州的外卖品牌——秘觉。
这是一个2014年创立的川味外卖品牌,主打烤鱼、烤串、牛蛙、小龙虾等菜品,客单价在120元左右,销量最好的时候能达到日售2000单、月销售额300万元。
自2014年成立以来到2016年,秘觉一直占据福州各大外卖平台的销量榜首,仅用一年时间就在福州开设了4家门店,更是在2017年获得绝了基金的5000万投资。
与其他主打30-50元套餐的商家不同,秘觉的烤鱼、小龙虾、时令海鲜等都是高客单价的产品,更适合于聚餐、宵夜等场景。
较高的客单价给了品牌方足够的利润空间,让秘觉足以应对外卖平台高额的抽佣和营销费用。而在提高营收方面,秘觉同样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众所周知,外卖平台最重要的成本就是线下履约成本,也就是花在配送团队上的钱。2021年,美团外卖骑手的成本为682亿元,占963亿元外卖收入的71%,这意味着美团将近七成的外卖收入都用来给骑手发了工资和补贴。
而秘觉为了提高配送效率,选择了自建外卖团队——虽然初期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但是可以实现接单即做、快速配送,不仅降低了被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抽佣,更是提高了送餐效率和密度,实现了营收的快速增长。
提高菜品品质和送餐效率更多提升的是单店的营收。如果要做成一个品牌,那么店铺的数量和密度同样不可忽视。
秘觉如今在全国拥有将近300家加盟店,平均每家店经营年限4年,闭店率相比同行业低了20%-30%,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秘觉在合作体系的建设与优化。
秘觉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从选址、筹备、装修、经营管理和开店后的资源导入等各个环节对加盟商进行培训,并依托线上的外卖运营部为加盟店进行导流。
2022年,秘觉还在原来纯外卖店的基础上增设了堂食门店,堂食门店面积在60-100平方米之间,外卖门店在50-70平方米之间。堂食的加入进一步降低了原材料供应的成本,也在疫情恢复后为秘觉带来了更多线下客源。
在王亚军看来,秘觉这种模式之所以能行得通,和其所处的城市环境有关。“秘觉这种品牌找对了卡位,他们布局的都是美团物流体系覆盖不到的,或者实力较弱的三四线城市,在这些城市做品牌化、高客单的外卖,以差异化取胜,但是赚钱主要还是靠加盟”,王亚军说,“很多下沉市场的小夫妻们就靠着开个加盟店赚个辛苦钱,所以这种店在下沉市场不会轻易死掉。”
王亚军认为,这种外卖的“高端化”转型是必然要发生的一件事。随着平台监管的日趋严格和佣金比例的不断提高,商家必然要在严控食品质量的同时,往品牌化转型,通过品牌溢价来覆盖平台抽佣和营销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小作坊和个体户的生存环境将会越来越艰难,能做好食物品控和标准化的品牌化商家才有盈利空间。
其实美团、饿了么这种平台上的商家,虽然都在往高端化、品牌化转型,但是他们面向的顶多是偶尔想要改善生活的中产群体,一份外卖再贵也就几百块钱。
而那些真正客单价超千元的高档餐厅和高级酒店,他们完全不走外卖平台这个模式,而是有一套自己的外送服务体系,客户下了订单后专人专车送上门,服务特别周到。“这种就是高端餐饮独有的服务模式,和我们要讨论的面向大众的外卖平台不在同一维度了。”王亚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