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死于常识,老兵败于趋势。可见,准确把握市场走向对企业来说有多重要。
饮品在分餐的天下,大供应链如鸡、鸭、鱼容易出大品牌,三四线城市还是待开发的富矿……回看这一年,内参君总结了9大趋势。
李嘉诚说过,任何一种行业,如有一窝蜂的趋势,过度发展,就会造成摧残。在趋势里,顺势而不跟风,才是餐饮企业更应该做的。
◎ 餐饮老板内参 孟北 整理
01
【并购常态化】
“翻牌式收购”常发生,品牌向集团集中
中国烹饪协会预计,2018年餐饮业总体规模将达到 4.3 万亿,2020 年突破 5 万亿大关。
数字高企的背后,有两个“越来越多”:一来是行业多年培养,在外就餐的人越来越多;二来就是餐饮业门槛依然不高,进入餐饮业掘金的人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2017年,餐饮从业人数增加了近 700 万人。
人多了,竞争自然就激烈。弱水三千,谁都想取一瓢饮,分到大多数人嘴里的自然要打点折扣。
《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已关闭餐厅的平均寿命为 508 天,夭折来得越来越猛烈;同时,规模化在中餐里一直是一个问题,大量资源还散落在各个小品牌手中。
而低水平、同质化的小餐饮将是被洗牌对象,“翻牌式收购”未来几年可能集中上演。就像很多互联网创业项目最后被BAT收编一样,餐饮品牌也可能集中在规模庞大的集团。
02
【品牌战略】
有品牌才崛起,口碑、市场可双赢
如果总结来看,被淘汰的餐厅,大概都具有如下几个特征:处在低客单运营区间;处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无品牌不标准、无体验不时尚;无法满足年轻群体消费升级需求。
向品牌化转变,打造品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经之路:品牌消费正成为我国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梳理新品牌的发展脉络,不难看出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定位于特定细分品类,专于小赛道,成为品类中的新生代实力代表。赛道可小,呼声要大。
消费者更愿意外出选择品牌餐饮商家用餐,作为品类代表的实力品牌,为消费者降低了选择成本,用品牌背书增强了消费者的信心,必然会口碑、利润双赢。
同时,当品牌一旦在顾客头脑里面构建某个第一的位置时,这个位置将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油井。
03
【零售赋能】
打通零售,抢夺14万亿的市场
餐饮业经常说起的一个词,是风口。
但对于大多数餐饮人而言,抓风口就像乘火车,我们往往只能等着火车到来,会有先上车或后上车的区别,但基本无法跑在火车前面。
新零售就是这样一列火车。餐饮和零售打通,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产业,可能会达到美团点评创始人王兴所说的14万亿愿景。
我们可以看一些先上车的品牌。比如船歌鱼水饺,618期间零售产品全渠道销售额是2017年同期销售额的4倍;比如大龙燚火锅,小火锅销售数量达到了10万盒,是2017年同期的三倍……
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餐饮品牌进军零售的优势,都在于品牌影响力。这也提醒餐饮人,即使跨界去做零售,首先也要经营好自己的餐厅。
04
【饮分天下】
餐厅跨界做饮品,攫取利润增长点
餐饮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餐强饮弱。但从去年开始,“饮”逐渐赶了上了。2017年全国饮品店数量达到44万家,这个数量甚至超越了火锅店铺数量。
< class="pgc-img">>
饮品的兴起源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从消费场景看,饮品的消费场景广泛,无论是购物、餐饮、娱乐、办公,都存在售卖各个种类、不同价位现制饮品的可能性,饮品消费的增长与商业、经济的增长密不可分。
而且,茶在我国拥有极大的用户基础,即使不谈文化,也可以聊聊健康。新式茶饮以现代工艺做产品,用更符合当下消费场景,让饮品重新打开了积淀深厚的市场。
从经营效果来看,饮品是更容易成为高平效的品类,甚至成了一些餐饮品牌新的利润增长点。凑凑、大龙燚、巴奴等品牌,要么增加了饮品,要么做了独立的饮品品牌。
茶饮毕竟是一个新领域,实力不足的企业如果贸然进入,带来的可能不是及时雨,而是扫把星。
05
【供应链致胜】
大品牌将在大供应链品类中产生
供应链强大的品类,更容易出大品牌。
创造一种需求是很难的,极少数的天才能做得出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选择做什么就能做大,而恰恰是要看看上游的供应链够不够大。
事实已经证明,越广谱的食材供应链稳定性越高,出大品牌的几率越大,比如做鸡、鱼、鸭等品类。小龙虾那么火为什么没有强势品牌?它是季节性的食材,在冬季就无法保证供货的质量。
餐饮前端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台的供应链支撑。前一轮的香菜涨价,喊苦的都是供应链不稳定的企业。
我们一直鼓励创新,包括一些小品类、个性化餐厅。只是,从做大的角度来考虑,供应链稳定的大品类,更容易满足梦想。
选择小众可以满足匠心情怀,与大众为伍,才可以更好扩张商业版图。毕竟,我们只是渴望创作出梵高一样的作品,而不是想用梵高的方式过完这一生。
06
【外卖凶猛】
品牌成长性指标,渗透率13%才及格
2018年,是饿了么的第十个年头,以被阿里全资收购告终;这也是美团的第八个年头,创始人王兴敲响了港交所的铜锣。
《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从 2011 到 2017,外卖行业增长 13.7 倍,市场规模突破了2000亿元;外卖用户超 3 亿,将与淘宝用户相当……
外卖成为餐饮企业必备的素质之一。很少人在讨论外卖会不会降低用户评价,更多人在思考怎样优化外卖的体验。
资本涌入、科技创新、平台加持,让中国的外卖市场迅速而蓬勃发展着。进入2018年,共享经济也影响了餐饮业。在长三角,共享厨房集中出现,为外卖的发展又添了一把火。
外卖比例已经成为餐饮企业未来成长性的显性指标之一,2018年外卖渗透率及格线为13%,外卖到底针对什么样的场景,这是餐饮老板需要去思考的事情。
07
【战场下沉】
品牌向上通路向下,三四线城市是座富矿
2017年,尼尔森《赢在中国》调查报告,公布了一组数据:中国一线城市居民拥有可支配的金额为一万亿人民币,而二三四线城市居民的总可支配收入约为八万亿人民币。
不管从人口、总收入来看,三四线城市,都有广阔的消费空间。
虽然三四线城市工资水平不高,但是比起一二线城市,它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年轻群体的消费意愿呈增长态势、人口增长快规模大、餐饮升级速度赶不上消费升级速度等。
从外卖来说,2017 年,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增速远高于一二线城市,订单量占比超过40%,已成为外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品牌势能无疑应该向上打造,但盈利的通路可以考虑下沉。德克士的案例已经证明,在三四线城市沉淀后反攻一二线城市,并非不可行。
08
【中餐出海】
巨大的蓝海市场,仅有60万家中餐厅
中餐第四次出海潮,在2015年就有了苗头,2017年市场热度正式开启。部分中餐企业的目光,瞄向星辰大海。
据世界中餐联合会统计,海外中餐厅约有60万家,覆盖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长之中。
海底捞、小肥羊、眉州东坡、全聚德等多家国内知名餐饮品牌很早就走出国门,也一度带动了不少国家和城市的饮食时尚。
8月,由餐饮老板内参CEO秦朝带队去多伦多考察时,就发现了众多的中餐出海品牌——大龙燚、刘一手火锅、米芝莲、城隍庙小吃等,让秦朝发出了“仿佛在国内”的感慨。
参与考察餐饮老板告诉内参君,国内的竞争太激烈,早已是红海市场,而国外市场商机比较多,还处在蓝海的阶段,适合很多品类去开拓。
国家经济地位提升后,出海是品牌自信的表现。但能否融入到当地的水土中去,并不是简单改变餐厅风格就可以实现的。海外的法律、管理方式,都等着出海人去适应。
09
【年轻人是一切】
好吃是基础,环境能令人“wow”
2017 年,80、90、00 后总人口达到 5.5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近 40%,他们正在成为中国消费的中坚力量,也是餐饮消费的主力军。
美团点评数据显示,20-39岁的消费者贡献了 84.4% 的餐饮消费,其中,90 后的餐饮消费大幅超越 80 后。
< class="pgc-img">>
他们的口味在发生变化,麻辣不再最受宠,甜鲜已经占据上风;他们愿意参与线下的空间活动,在真实的生活或学习场景中友、消费和展现个性;他们同样关注产品口味,但餐厅的颜值也不能差……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真正的细分是以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来给人群画像,每一个消费者都可能带着不同属性的标签。
要抓住年轻人,餐厅里要卖的,就不能只是产品,还有要洞察人性的故事。
那么什么样的餐厅更有可能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一是环境颜值要能令人“wow”,二是环境要和产品、品牌气质高度契合,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建立在“好吃”基础上的环境。
>着美食旅游成为国内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探寻美食为目的出行越来越被年轻人所喜爱,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3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1%的受访青年在出游过程中热衷打卡当地特色美食。其中,46.1%的受访青年非常喜欢,会将其作为必打卡内容,50.0%的受访青年会去尝试,“是旅程中比较重要一项”。新的消费需求也推动了各地餐饮业的升级发展和竞争。不同菜系如何在竞争中突破传统,建立新的特色成为餐饮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近日,全国140位餐饮专家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展了以“点食成金 赋能味来”的主题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彭泗清与王锐两位教授,粤菜教父利永周、闽菜大师胡满荣、淮扬菜大师沈巍、重庆江湖菜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王清云、鲁菜米其林代表王浩全,出席了本次活动,共同探寻新周期下餐饮市场的突破之道。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彭泗清教授,从消费心理与行为角度解析了当下食客需求,并为新餐饮的品牌创新,提出了专业见解,彭教授表示:“民以食为天,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餐饮行业也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新周期,餐饮企业不仅要做到‘美味’更要关注‘美心’。面对诸多未知和挑战,餐饮企业需要充分理解当下的社会心态和消费者心理,为消费者创造美好的情绪、创造美好的体验,才能突出重围重塑核心竞争力,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美心’品牌。”
粤菜教父利永周大师说道:“对于粤菜来说,升级的出发点是食客的需求,当下的食客会更关注口味本身以及更好的餐饮体验,因此粤菜的升级首先要‘保鲜’,对于食材我们要保留它的鲜活本味,激发食材原有的味道。其次,食客对于经典菜式也希望能获得新的体验,因此需要对一些经典菜式的风味做升级或创新,在创新融合的过程中,要用最合适的调味来做和味。鸡鲜号称’百味之王’,在如何提鲜的作法上,也会借用家乐鸡汁,它浓缩了鸡汤的精华,能够带来纯正自然的鸡鲜味,可以很好地激发食材的本味,并且与其他风味融合的过程中逐步释放多层次的鲜。”作为知名调味品牌,家乐品牌1957年进入中国香港,67年间深耕中餐,凭借全面、完善的洞察分析系统,时刻把握餐饮趋势和食客口味变化。联合利华食品营养北亚区总经理周莹洁也在会上表示,此次是非常难得的合作,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首次以这样的人数规模和专业重视度安排此次活动,希望赋能餐饮人才发展和培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久竞争力。同时,周莹洁说:“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在餐饮新周期为大家带来全方位的支持,共同探寻突破之道,实现中餐的持续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许琨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迈点
行业动态
1、政策动态
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出台《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43条精准帮扶措施。国务院5月份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部署对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困难行业给予更大力度支持。全国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积极响应,出台一揽子政策提振经济。6月,商务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抓好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从六个方面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在中央层面对服务业助企纾困给出了更加明确的信号。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经营监管的同时,湖南、海南、北京、南京、杭州、成都、武汉等省市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消费券,努力提振消费信心,鼓励市民消费。随着国内消费逐渐恢复,坚持提振经济,有利于激发市场需求,改善营商环境,稳定预期,帮助餐饮企业渡过难关、健康发展。
2、资本动态
6月,融资方面,江西传统传统美食速食品牌“滕阁巷”、新式快餐品牌津津咖喱分别获数百万天使融资,另外,鲜卤牛肉火锅品牌牛爽爽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上市方面,老乡鸡拟募资12亿元于沪板上市、火锅底料品牌“草原红太阳”谋求A股上市;另外,股权变动方面,百岁村餐饮、鼎晖投资和喜茶的相关股权迎来新变动,其中,喜茶投资少数派咖啡,持股约12%。目前茶饮市场趋于成熟,故部分头部茶饮品牌除了茶饮市场外,开始向咖啡等领域注资,寻求多元化发展。
3、企业动态
茶饮成为本月热点。开业方面,成都迎来首家“煎饼道×书亦烧仙草”联名概念店。另外,肯德基独立茶饮品牌“爷爷自在茶”全国首店在苏州正式开业。茶饮品牌“桃园三章”在广州举行了一场品牌升级发布会。宣布继“茶饮咖啡化”、“咖啡茶饮化”之后,桃园三章正式宣布进入2.0时代,在茶与咖之间寻找独立赛道,“茶咖”自成新品类。推出了3款现制茶饮——鸡笼香柠檬茶、芭乐绿茶、清新生椰乳,进军新茶饮赛道。不过,随着茶饮赛道竞争日趋激烈,品牌营销、文化IP的竞争力愈发重要。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引发新式茶饮狂热,喜茶和奈雪的茶纷纷与这一影视IP联名,推出定制茶饮产品,首次探索茶饮品牌联名热播剧的品牌营销方式。说明头部品牌在品牌营销和IP营销方面仍处于引领地位。
咖啡赛道仍在吸引行业巨头的涌入。本月,华为入局咖啡赛道,注册“一标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商标;邮局咖啡首家校园店于6月6日在东南大学正式营业,均为圈外行业巨头跨界进入咖啡赛道。最近两年,跨界卖咖啡的企业尤其多,除了华为和中国邮政,还包括4月中旬的李宁和之前的同仁堂、中石化、中石油、狗不理、麦当劳等一系列企业都曾高调涉足咖啡产业。企查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咖啡相关企业近16万家。近5年,中国每年新增咖啡相关企业2万余家。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日益扩大,中国现制咖啡市场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4、市场经济
2022年1-5月,餐饮收入16274亿元,同比下降8.5%;限额以上餐饮收入3906亿元,同比下降9.1%。其中,5月份,餐饮收入3012亿元,同比下降21.1%;虽遇小长假,稍有改善,但仍较弱。限额以上餐饮收入786亿元,同比下降20.8%。环比增长0.05%。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明显放缓。尤其餐饮业,叠加了人员流动受限的影响,多个月份呈现出负增长。不过,随着国内旅游市场全面重启,有望带动餐饮市场进一步复苏回暖,同时也给餐饮企业的防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月百强榜单
以下是迈点研究院独家发布的“2022年6月餐饮业品牌影响力(MBI)100强榜单”。本月海底捞 、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蜜雪冰城、喜茶、瑞幸咖啡、奈雪的茶、必胜客、呷哺呷哺进入榜单前十。TOP10品牌中,饮品品牌热度最高,占5席;其次是小吃/快餐品牌占3席,而火锅品牌占2席。
2022年6月餐饮业品牌影响力(MBI)100强品牌中,占比排名前三的品类分别是小吃/快餐、中餐和火锅,总占比超过67%;其次是饮品、面包/甜点、烧烤、西餐和料理等。
品牌细分榜单
综合行业平均指数来看,在餐饮业品牌的细分榜单中,本月火锅品牌整体表现较佳,火锅品牌指数为506.41,位列第一。其中海底捞、呷哺呷哺和小龙坎火锅位列火锅品牌榜TOP3。2022年,海底捞和呷哺呷哺门店数已突破千店,门店规模上具备一定优势。
《2022中国火锅行业大数据报告》显示,中国火锅市场的总收入在不断上升,2021年已达5218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了19.13%。而根据海底捞发布的2021年全年业绩公告,2021年海底捞实现收入411.1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43.7%,虽然面临亏损,但是远超行业增速。根据海底捞发布的年报,截至2021年底,海底捞门店数量共1443家,其中1329家位于中国大陆地区,114家位于港澳台地区及其他国家,门店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较均匀。
目前,火锅赛道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竞争阶段,许多火锅餐饮品牌面临同质化程度较高,缺乏品牌长期竞争力的问题。海底捞在创新方面就做了积极的尝试。海底捞通过研究火锅爱好者的喜好,积极调整线上业务的布局,提高品牌粘性。2021年,为了吸引独立个性、注重体验感的“Z世代”消费群体,海底捞推出跨界玩法,推出了口红、耳饰、玩具等系列周边产品,不断拓宽场景边界,吸引年轻客群。期待火锅餐饮品牌早日找准定位,主动迎合客群的变化和新的火锅消费理念,寻求异质化发展。
品牌细分维度
1、人气重点关注:肯德基
人气指数是指一段时期内,品牌在主流渠道正面搜索频次的加权和,包括百度指数、360指数、微信指数、巨量算数、淘指数等。本月人气指数排名前十的品牌依次是:肯德基、蜜雪冰城、麦当劳、星巴克、海底捞、瑞幸咖啡、好利来、喜茶、华莱士、沪上阿姨。
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是肯德基,本月人气指数达到148.64。6月,肯德基的潜在客群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肯德基在全国的潜在客群年龄主要集中于20-39岁,其中20-29岁的年龄区间占比33%,30-39岁的年龄区间占比32%;男性客群关注度略高于女性,男性客群占比51%,女性客群占比49%。
2、传播重点关注:星巴克
传播指数是指一段时期内,品牌在大众媒体、行业媒体和自媒体报道中相关的正面新闻数量,包括百度资讯、国搜新闻、微博、微信等。从餐饮业品牌的传播指数来看,6月,传播指数排名前十的品牌依次是:海底捞、星巴克、奈雪的茶、喜茶、蜜雪冰城、肯德基、麦当劳、老乡鸡、瑞幸咖啡、必胜客。其中,传播指数重点关注品牌为星巴克,其传播指数达到400.36,排名位于传播指数第2位,饮品品牌传播指数第1位。
本月星巴克的出稿来源主要集中于微信、国搜新闻、百度新闻、红餐网、央广网、迈点网。6月,星巴克中国推出全新冰咖啡品类“冰震浓缩”系列,并将作为核心咖啡品类常驻中国门店,引起微信相关文章的大量增加和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可见“冰震浓缩”系列的制作过程及口味,颇具话题性。星巴克中国此次推出的新品为“冰震浓缩”系列是以新鲜浓缩咖啡淋在冰块上,随后通过咖啡师的手工“震摇”出泡沫,最后加入燕麦奶。星巴克将其作为核心咖啡品类,未来,不同季节会有不同风味的冰震浓缩登场。在星巴克方面看来,冰震浓缩是一次对经典产品的重构,新卖点背后是星巴克多年来浓缩咖啡基底的沉淀。
虽然星巴克在今年3月和4月都分别推出了新品,但是相比当下中国咖啡品牌,星巴克的产品更新速度还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本土咖啡品牌瑞幸咖啡仅在2021年产品更新的数量高达113款,2022年一季度就推出了33款。而星巴克在2021年仅累计推出30余款饮品新品。而从产品的趋势来说,当下中国的咖啡市场中,品牌奶茶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企业不断寻求各式糖浆及原料与咖啡的“化学反应”。对此,星巴克表示星巴克是咖啡品牌,始终以咖啡为核心。因此,星巴克重启其经典浓缩咖啡的战略决策,仍有待市场的检验。
3、评价重点关注:巴奴毛肚火锅
评价指数是指一段时期内,消费客群对品牌门店口碑、环境、服务的整体评价情况,包括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的好评率、点评数等。本月评价指数排名前十的依次是:巴奴毛肚火锅、京味斋、左庭右院、海底捞、王老六铁锅炖鱼、小吊梨汤、半天妖烤鱼、木屋烧烤、太二酸菜鱼、半步颠小酒馆。其中,评价表现突出品牌为巴奴毛肚火锅,其评价指数达到191.76,排名位于评价指数第1位。
数据显示,6月,巴奴毛肚火锅累积点评数为31284,门店的平均好评率96%,市场口碑效应佳。据大众点评网和美团网显示,多数消费者对于巴奴的经典毛肚给予好评,在大众点评网的巴奴火锅北京新中关店、西单君太百货店等门店,“菜品健康”的评价均位列第一。巴奴在成立之初便主打“产品主义”,成功培育出绣球菌、毛肚等热销单品。在选品方面严格把关,多元探索并扩充“火锅+”模式,后续的小油条、鲜笋、笨菠菜等单品都陆续成为爆款。随着火锅品类竞争的加剧,巴奴以“产品主义”、培育大单品的定位和其他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有利于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为火锅品牌提供了有益的战略路径。
4、经营重点关注:元祖食品
经营指数是一段时期内,品牌旗下门店的整体经营情况,包括客单价、门店数、荣誉背书等。本月经营指数排名前十的依次是:海底捞、元祖食品、谭鸭血老火锅、米兰西饼、贤合庄卤味火锅、小龙坎火锅、西贝莜面村、必胜客、蜀大侠、幸福西饼。其中,经营突出表现品牌为元祖食品,其经营指数达到193.85,排名位于经营指数第2位。
数据显示,截止到6月底,元祖食品平均客单价为113元,门店数720家。相比其他面包/甜点类的品牌,蛋糕行业龙头之一的元祖食品的客单价方面占据领先的优势,叠加门店数的影响,整体经营指数较高。根据元祖股份发布的2021年财报显示,其营收为25.84亿元,同比增长12.2%;净利润约为3.4亿元,同比增长13.27%。
从客单价来说,元祖食品较高的客单价主要得益于公司在蛋糕业务和中西式糕点产品的发力。蛋糕业务与中西式糕点是元祖股份的主要产品。2021年元祖股份蛋糕、中西糕点礼盒营收分别为9.52亿元、14.64亿元,分别增长28.08%、5.43%。从行业趋势来看,中高端市场的布局驱动单价提升,赋能新中式糕点营收增长。2021年我国烘焙糕点市场规模超过2800亿元,预计2023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070亿元。品牌方可以通过创新差异化糕点、地方特色伴手礼和节庆礼盒等以提高营收水平。
另外,从规模上来看,元祖食品积极布局和发展线上业务,同时稳步扩张线下门店,并打通线上线下业务壁垒,实现同步协同发展。2021年,元祖股份全国有700多家门店,对不同节令产品及常规品进行多渠道推广,同时进行门店升级、上线新宅配系统,提升客户体验。目前,元祖食品正在将线上业务作为未来业绩增长的主要发力点,元祖食品2021年线上电商营收为10.37亿元,同比增长61.55%,占集团主营收入的41.55%。随着电商的普及、宅配业务的发展以及消费者习惯的改变,线上业务重要性逐步凸显,数字化、线上化发展或将成为餐饮品牌未来开拓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