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清新的竹筒里倒入奶茶,以绵密的奶油封顶,撒上花果冻干,再在杯身贴上颇具文艺范儿的城市标签……最近,这种造型独特的“竹筒奶茶”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奶茶界顶流,其身影遍布全国各地景区,成为不少游客心目中的新晋“出片神器”。近期,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访苏州平江路、南京夫子庙、老门东等热门景点发现,一条街上有6—7家竹筒奶茶店,一杯竹筒奶茶售价基本在30元左右,高峰期一天可卖出几千杯,而在不少消费者看来,其实买这种奶茶纯粹是现代版“买椟还珠”式消费。
探访:几步就有一家,游客消费多为拍照打卡
夫子庙是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是众多游客来南京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4月15日,记者来到夫子庙,刚进入街区营业区域,就发现了一家售卖饮品的店铺中,店员正在制作竹筒奶茶。在店铺的柜台上摞着几层竹筒,竹筒杯身上都贴着“南京”的标签。不时有游客停下脚步扫码购买。就在该店铺的斜对角,直线距离不足100米的位置,另一家店铺也划出了一块区域用以售卖竹筒奶茶和竹筒冰激凌。
来自安徽的大学生刘佳瑞告诉记者,自己和同学是第一次来南京旅游:“因为离得比较近,来回又方便,趁着天气好就过来玩儿了。我们是在入口处的一家店里买的竹筒奶茶,进来以后发现每隔几步就有一家店在卖,一路下来不下五六家。”
“一杯乌龙茶,三杯四季茶,一杯龙井茶……”在另一家饮品店门口,顾客已排起了长队,小小的店铺里几位店员正忙得热火朝天。记者看到,该店有5款不同茶底的竹筒奶茶在售,价格在26元到28元之间不等。不到10分钟,该店便卖出了十多杯竹筒奶茶。
那么这种竹筒奶茶和其他的奶茶在口味上有何差异呢?“感觉就是很普通的奶茶,我买这个就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游客孙琦表示,竹筒杯身上贴着的城市标签,很适合旅游打卡。
除了夫子庙,记者发现在老门东、南湖等南京的热门景点,都能看见竹筒奶茶等饮品的身影,生意十分火爆,消费者以年轻人居多。
商家:销量大幅提升,竹筒奶茶带火竹筒生意
据了解,早期火起来的竹筒奶茶品牌叫茶色烟雨,2019年的第一家门店位于苏州平江路,目前在苏州、杭州等地有20家直营门店,大都开在景区、古街、地标型旅游街区。
不仅如此,记者还注意到,不少连锁茶饮品牌也开始追随竹筒奶茶风口,比如“七分甜”推出了青山白柚乌龙竹筒奶茶,“CoCo都可”也推出了竹影绵绵芋泥竹筒奶茶。
扬州市东关街一位售卖竹筒奶茶的商家介绍,他们店的主打产品原本是果茶,但在竹筒奶茶火出圈后,最近他们也跟着推出了竹筒冰激凌、竹筒咖啡等新品。“这样装饰一下跟普通的饮品比起来,拍照要更加好看。”商家表示,推出竹筒包装后,平均每天能卖五六百杯,高峰时期日销量更是能达到几千杯,销售量较以往有大幅提升。“店铺一般安排3—4名员工,像周末、节假日的时候,根本忙不过来,顾客点单都需要等待半个小时左右。”
同竹筒奶茶一样爆火的还有作为竹筒奶茶最大特色的竹筒杯,在淘宝、1688等平台,不少商家都纷纷开展了卖竹筒的业务,主流价格在1—3元,不少商家的月销量都突破了1万件。一家商家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一般奶茶店大多定的是外径8—10厘米、高12厘米的竹筒杯,容量在400毫升左右。
昆山开发区一家竹制品厂负责人透露,过去两个月,陆续有苏州、南京,以及杭州一些旅游城市的奶茶店前来采购竹筒,大多都是批发,他的竹筒生意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根据大小和批发量的不同,竹筒批发价格在2元到3元多之间,工厂一天的出货量可以达到5000个左右。
专家:竹筒奶茶想要长红,没那么容易
随着竹筒奶茶的爆火,吐槽声也不断传来。
“一杯竹筒奶茶动辄30元以上,竹筒就几块钱,奶茶感觉就是粉冲的,特别淡,实在是不好喝,也就是为了打卡,实在是‘暴利’!”从安徽黄山来南京旅游的陈女士向记者吐槽,买这种奶茶纯粹是为了竹筒拍照而已,奶茶喝几口就扔了。
除了价格贵,更多网友担心的其实是食品安全问题。记者来到南京夫子庙的一家竹筒奶茶小摊,发现有几个竹筒已经明显褪色,竹筒内部还有不少灰尘。在社交平台上,记者看到有网友称,买到竹筒奶茶后感觉杯子表面磨损严重,怀疑被重复利用多次,对其卫生条件存疑。
据公开报道,在浙江杭州塘栖古镇奶茶店背后的小巷子里,有店员在清洗发霉的竹筒,用来清洗的水也浑浊不堪,杭州临平区市场监管局目前已立案调查。
苏州拙政园附近的一家竹筒奶茶店长认为,竹筒奶茶爆火,其实并非是竹筒奶茶好喝,更多人看重的是在竹筒奶茶上的旅游景点的印记,高颜值,专属的地标名称,给了消费者满满的旅行仪式感,另外,国风也是近年来不断吸引人的点,在那些主打国风景致的景点,竹子与景点背后有相似的意涵,叠加使用则产生了加成的效果。
采访中,不少专家称,竹筒奶茶大概率只能“昙花一现”,不太可能成为主流产品,其实质是因为难以创新。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每隔几年,新式茶饮赛道就会有一些单一的爆品出现,包括之前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而现在的竹筒奶茶,其实也是形式上的一种创新。但从目前来看,竹筒奶茶可能会在某些景区持续下去,但是想要成为长红产品,怕没那么容易。相对而言,竹筒奶茶的可塑性或者说它的可组合性、可打造性的特征是不明显的。
“我们也在考虑创新,可能后期会考虑以透明橱窗向顾客展示现砍竹子或者是现熬珍珠的过程,品种口味方面也会再尝试着丰富一些。”南京秦淮河旁的一家竹筒奶茶商家透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愿 张洁茹/文、摄
编辑: 王建朋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月10日,据杭州发布微博通报,4月10日下午,网友通过视频平台反映,塘栖景区某奶茶店存在食品卫生问题。获悉相关视频内容后,临平区市场监管局迅速开展实地调查,目前已立案,涉事奶茶店已停业,后续调查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此前,据媒体报道,一则“奶茶店清洗霉变竹筒准备用来装奶茶”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事发地点位于浙江杭州塘栖古镇一家奶茶店背后巷子。据目击者称,当时看见有人在巷子里刷竹筒,“竹筒就装在箱子里都发霉了,而且水也不是流动的,水还特别脏”。目击者表示,这家店正好是卖竹筒奶茶的,“这些网红产品真的挺脏的,直接装奶茶不太能接受”。
潇湘晨报综合报道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于市民来说,社区商铺是生活的必需,也是眼前的风景。记者通过梳理南京城南某社区百家商铺的近20年变迁,发现便利店、餐饮店、药店、房地产中介和菜市场是永恒的刚需业态,而最终沉淀下来的店铺无不是便利、朴素、诚信共存。
有“烟火气”的,才能长长久久
2005年,张阿姨搬到了秦淮区某小区居住。因为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她去得最多的就是各式商铺了。
她发现,有的商铺一直在那,而有的,每隔几年甚至几个月就会换个新招牌。“最久的,是小区东边巷子的几家小吃店,它们卖鸭子、猪头肉、旺鸡蛋、蜜藕。我搬过来,这些店就在那了,招牌没变过,卖的东西没变过,就连老板的脸,好像也都一直那样。”
为啥一直不挪窝?因为生意好。以鸭子店为例,始终有人排队。张阿姨分析,鸭子店口味不错,价格也不贵,这么多年都没怎么提价,街坊邻居都认这家。
有段时间,不少年轻人也涌进了这几家小吃店,一打听,有人把这条不起眼的巷子封为“宝藏小吃店”,照片传到了网络上,引来吃货打卡。
此外,小区周边被各式餐饮店面包围,这些店铺装修越来越新潮,港式、泰式、日式不一而足,也有小酒吧、咖啡店的身影。但是,近20年,近百家餐饮店在这个社区铩羽而归,一直坚守的反而是一家小炒店,20平方米的空间,老板最拿手的三道菜: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酸菜鱼。夫妻俩勤勤恳恳,早已在南京买了房。
张阿姨家小区后门还开了家药店,算起来也有10年。一家人总会生病,出个门就能在这家药店买药了,而且药店隔段时间就会搞促销,再办张会员卡,还是比较实惠的。
换个不停的,是药店旁边的一个门面房商铺。“不知道换了多少家,什么古董店、家具店,隔个一两年,就看见门口挥泪大甩卖,然后老板就消失了。”
不过,这一两年,张阿姨跑这个店铺倒是挺勤的,因为它摇身一变成了菜场。
有品牌优势的,方能击退对手
任丽(化名)所供职的美容院,2007年下半年也搬到了这个社区,她在这里工作了近10年。“你能想象得到,就这么两三百米远的距离,包括我们在内,多的时候开了6家美容院、3家理发店吗?”她说。
任丽介绍,前几年,美容店、理发店的老板经常跑路,手上有卡的客户欲哭无泪。这几年,老板们有些节操了,退出前会在大门口发告示,接收的店铺会承担原有店铺的一切客户,也算是一种进步。
据了解,生意能做长久的美容院、理发店,要么是知名品牌、连锁店比较多,给社区居民以信任感;要么是价格比较适中。任丽表示,在仪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爱美人士还是倾向于家门口的美容院,来得够勤才能保证护肤效果。
餐饮店、房地产中介,同样是社区经济中的刚需业态,商家也是来来往往。小区南边和北边各有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张阿姨经常从门口过,看下最新的房价信息。在她的印象中,房地产最红火的时候,周边有四五家房地产中介,穿着笔挺工作服的姑娘、小伙子们,带着客户经常出入小区。如今,房地产中介公司关了不少,但实力最强的、有品牌优势的还在那,毕竟房价涨跌,谁能不关心呢?
有群众缘的,也能顺势存活
经济发展的风向也在影响这个社区的商铺。
形同一阵风的,有投资理财咨询公司,还有各类奶茶、烘焙店铺。就在今年,一家面包店装修了几个月,没想到开张才两周,就挂出了“旺铺转租”启事。家门口的奶茶店多达十几家,其中多半才开了一年,有的开了两三个月就倒了。
倒是女人和小孩的生意比较好做。小区周边有几家女装、童装服饰店,衣服价格都在300元以内,虽说人气不是特别旺,但有固定的客户群体,也开了很多年。
30多岁的王力在这个社区住了10年,他表示,家门口还有干洗店、烧饼店,这些店经营多年,跟居民相处融洽。这两三年,这些店变成了社区团购、快递收发点,也是生存之道。
对新零售颇有研究的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认为,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以吃为主,所以菜场、超市、餐饮店都比较活跃。遇到小病、慢性病也需要看病买药,药店也是必需的。至于老字号不倒,可能是大家对老字号情有独钟,毕竟老字号有质量、口味、信誉的保证。社区业态有一个更新周期,最初的时候建材、五金、装潢是主力,后来入住率高了,最需要菜场或超市,进一步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则需要养生、休闲、餐饮等偏重服务的需求。总体来说,真正便民、诚信经营的商铺才能存活长久。 南报融媒体记者 江芬芬
来源: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