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到年轻人在忙碌中调侃“全靠奶茶续命”,快速崛起的新式茶饮俨然已成为现制饮品行业的霸主。
在年轻消费者的追捧下,新式茶饮在社交平台获得了更多的目光;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让不少奶茶品牌屡屡登上微博热搜,“喝出异物”等成为品牌们“头痛”的问题。
为何新式茶饮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奶茶们又该如何实现“舌尖安全”?
“现制”走红 标准化成难题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新茶饮委员会发布的《2022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新茶饮规模预计达1040亿元,新茶饮门店总数约为48.6万家。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1450亿元。美团数据显示,2020-2022年新茶饮的连锁化率从41.2%提升到55.2%。
作为新兴行业,新式茶饮品牌凭借开店门槛低、拓店成本低、标准化制作得以实现迅速复制。然而标准化管理的不完善,也使品牌们遭遇食品安全管理难题。
中新财经梳理发现,2022年以来,蜜雪冰城、益禾堂、古茗等多个奶茶品牌均曝出使用过期原料等食品安全问题。
例如,2022年5月,有媒体报道称,调查人员实地调查发现,郑州市益禾堂部门店存在过期发霉食材继续使用、多种食材中都有小虫、店员徒手切柠檬剥葡萄皮等问题;2022年6月,北京市一蜜雪冰城门店因已开盖的荔枝汁超过保质期,被罚款5000元;2022年9月,桂林市恭城县一古茗奶茶店因使用超过保质期的原料加工食品,被恭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2000元。
< class="pgc-img">>资料图:某蜜雪冰城门店。 左雨晴 摄
今年2月27日,更是有两家新式茶饮企业在同一天陷入食品安全问题争议:一消费者从益禾堂奶茶中喝出三个标签;另有博主发布的调查视频显示,蜜雪冰城门店的工作人员使用过期乳酸菌,还更改了有效期。
对此,益禾堂承认系门店当事员工未严格按照产品制作流程操作,未仔细检查致使标签纸遗留在杯中,道歉并对涉事员工及门店停岗培训和停业整顿;蜜雪冰城则向媒体表示已经在进行内部调查核实。
冲击IPO的蜜雪冰城曾在招股书中指出:“公司的生产经营链条长、管理环节多,可能会由于管理疏忽或不可预见因素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发生。”
作为以“现制现售”为卖点的新兴行业,新式茶饮供应链长、原料多样、人工操作环节多,这使得茶饮在制作过程中具有不可控因素。一旦缺乏有效的标准化管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便会被激发。
“速溶饮料冲剂由于形成了完整的自动化体系,品质较为有保障。而新式茶饮为追求新鲜口感依赖难以储存的原料,例如水果,并采用大量人工进行操作,这些方面的隐患无法完全消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私营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蒋泽中表示。
加盟、扩张 高速发展下的食安隐忧
此外,成本低、扩张快的加盟虽然成为品牌高速扩张门店、挖掘下沉市场的利器,却也让品牌在自我监管中难顾周全。
在《2022新茶饮研究报告》统计的30个新式茶饮品牌中,只有2个品牌仅采用直营模式,其余28个品牌均开放加盟或合作加盟。
< class="pgc-img">>资料图:一杯现制奶茶。 宫宏宇 摄
蒋泽中认为,与直营店经营上高度的一致性相比,加盟店更多是对品牌形象的复制,在产品制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差异性。“一些品牌没有对加盟商形成有力监督,提出强有力的约束性条件。”
一名曾在茶饮加盟门店工作的员工向中新财经表示,自己所在门店曾一直按照品牌授权方要求使用鲜牛奶制作。“效益不好以后,门店就开始用奶精一类的替代品了,也没有顾客喝出差别。”他说。
数字化、智能化 能否破解魔咒?
成为年轻消费者“心灵寄托”的新式茶饮们,该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休闲食品企业应以制度固本,以技术强基,提升“技术防线”推动质量控制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
中新财经了解到,目前已有新式茶饮品牌探索数字化食安管理。例如,利用数字化系统根据线上销量对门店订货进行评估,减轻人为预判带来的损耗、储存压力;投入使用自动奶茶机等数字化设备,减少人工操作引发的食安问题,等等。
< class="pgc-img">>资料图:成都市场监管局对商圈新式茶饮门店进行检查。 截图自成都市场监管局微信公众号。
蒋泽中指出,品牌在自我监管方面,要加强对加盟商的监督管理,在原料和制作工艺要求上需要有严格的规定和监督。有关部门在企业监管方面,则要加大惩处力度,对违法食安规定的商家形成震慑,并在抽查的基础上增加“顾客体验式”的定期检查。
“食品安全不仅仅是企业和有关部门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加强反馈和监管。”他说。
(中国新闻网)
月26日,池州市贵池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古茗奶茶中喝出血痰”发布情况通报。根据通报,经多方查证,且陈某不能提供带有疑似“血痰”的塑料吸管、剩余饮品等实物无法进一步检验,无法认定饮品中含疑似“血痰”且与涉诉饮品店加工制作有关。
通报原文如下:
2024年7月21日,接到市民陈某通过12315平台反映关于“古茗奶茶喝一半后发现有红色漂浮物,捞出后疑似是'血痰'”的投诉后,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依规开展现场检查、调取监控、询问相关人员等工作。
经现场检查,涉诉饮品店证照齐全,涉诉饮品“百香双重奏”的主要原料为珍珠、椰果、百香果糖浆青橘,以上四种原料由总部配送,票证齐全,未见混有异物或感官性状异常,贮存条件符合要求。冲泡用水为水净化设备处理后的直饮水。加工场所环境卫生清洁,符合规范。店内所有从业人员均持有效健康合格证明,未见皮肤破损、出血情况。经询问市民陈某,其于2024年7月21日13时28分通过手机下单订购3杯饮品,其中一杯为涉诉饮品。通过调取店内监控录像,发现陈某网上订购的饮品系店员苏某从7月21日13时31分41秒开始加工制作,至13时39分46秒封口,店内工作人员全程戴口罩、工帽加工过程未发现人员咳嗽。
经询问外卖员姚某,其于2024年7月21日13时30分接单,13时50分出单配送,14时05分送达陈某。陈某和外卖员姚某均确认饮品包装封签完整无损。
经查阅陈某在某医院检验科工作的同事王某某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和询问相关人员,7月21日17点31分,陈某发微信请王某某帮忙查看疑似“血痰”是否有红细胞,并于18时左右,将塑料吸管送至王某某处。王某某表示,只是简单通过显微镜看了一下,并不确定吸管上黏连物为血液结痂且含有红细胞,在陈某再三要求下才用手机透过显微镜目镜拍摄照片,通过微信发给陈某,同时告知手机拍摄的照片与显微镜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经询问陈某单位物业管理人员,涉诉塑料吸管被作为废弃物处理。
经多方查证,且陈某不能提供带有疑似“血痰”的塑料吸管、剩余饮品等实物无法进一步检验。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之规定,无法认定陈某所诉的饮品中含有疑似“血痰”且与涉诉饮品店加工制作有关。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市场监管部门将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依法依规处置食品安全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来源:贵池市场监管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月21日,安徽池州一女子称在古茗(池州长江中路店)购买的三杯奶茶中,其中一杯百香果饮品喝到一半时发现有红色漂浮物,本以为是西瓜瓤,捞出后疑似是“血痰”。该女子在医院工作,她让同事用显微镜查看该漂浮物,结果显示有大量红细胞。目前女子已报警处理,相关部门也已介入调查。
7月24日,涉事门店工作人员称这件事是假的,并称门店店长已经去市场监管局处理了。同日,古茗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第一时间核查了安徽池州相关门店的监控视频,对投诉所涉的“百香双重奏”饮品的备料、调饮及出杯全过程进行了仔细核查。经查验,门店全体员工在操作过程中均全程佩戴口罩,按照调饮标准出杯,不存在违规操作,也没有异物进入的情况。
7月24日晚,南都湾财社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该投诉视频已被删除。该消费者于当晚9点许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相关部门让消费者给予更多处理的时间,因此将该视频下架。截至发稿前,南都湾财社记者联系该消费者,未得到回应。
此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卫生的关注,具体情况仍需等待相关部门的进一步调查结果。在外购买食品或饮品时,消费者应注意选择卫生状况良好的店铺,并保留好相关证据,以便在出现问题时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