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奶茶
霸波奶茶,又称珍珠奶茶,
简称珍奶,
是一项流传于台湾的茶类饮料,
将粉圆加入奶茶之后,
就成为珍珠奶茶。
< class="pgc-img">>珍珠奶茶是
台湾“泡沫红茶”文化中的一种,
虽然只是在奶茶中加入木薯粉圆,
但却成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
饮料与小吃之一。
市面上销售的珍珠奶茶主要由
植脂末、珍珠、果粉、
水组成目,不含奶类,
故无需担心三聚氰胺引发的健康问题。
< class="pgc-img">>植脂末的主要成分为氢化植物油、
乳化剂和酪蛋白酸钠;
珍珠主要由木薯粉
或地瓜粉(土豆粉),
食品添加剂等组成;
果粉的主要配料是
植脂末、色素、水果原粉、
香料、葡萄糖,有的使用甜味剂。
当然市面上也有许多
是有鲜奶制作的奶茶。
市民可以放心食用。
< class="pgc-img">>很多小可爱不知道珍珠是怎样做成的
下面为小可爱们科普一下
珍珠奶茶使用的“珍珠”,
是由地瓜粉
(南方说法,即淀粉)
制作而成的粉圆,
而粉圆在加入奶茶之前,
通常还会先浸泡糖浆,
确保粉圆在偏甜的奶茶中,
仍可以保持甜味。
< class="pgc-img">>现在的奶茶不仅可以添加珍珠
还可以添加芋圆,
烧仙草等等不同口味
奶茶虽然甜美可口
但还是建议大家要适当哟,
不然会变胖胖的。
彩内容,尽在“看鉴”!
< class="pgc-img">>电影《夏洛特烦恼》里有这么一个镜头,主角夏洛和女神秋雅正坐在台阶上,撒狗粮地一起吃“交杯鸡”,可是,就是这看上去和谐的画面里却出现了一点点不和谐。
有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他俩吃的好像不是我们熟悉的肯德基,虽然颜色、图案都一样,但是却是啃鸡鸡,英文缩写也不是KFC,变成了啃鸡鸡的首字母缩写KJJ。
电影虽说是艺术作品,但是也离不开生活的原型。
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啃鸡鸡这么魔性的名字,但是如果您各位真的想认真吃一顿肯德基的话,也得擦亮双眼,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吃了一顿国产正宗“洋快餐”。
你知道FBC、KFG、KLG、MFC吗?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字母组合既不是什么神秘国际组织的缩写,也不是什么国际大牌的简称,他们只是一些让你“熟悉又陌生”的快餐店。
话不多说,上图!
说熟悉吧是因为这些小店模仿了肯德基KFC的缩写形式,招牌上也用了跟肯德基差不多的颜色进行搭配;说陌生呢,是这些字母拼凑出这一个一个名字,小编是翻来覆去的也没想明白这是什么缩写,而且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人物头像。
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居然还有真的有一只鸡乱入!肯德基虽然是买炸鸡,但是也不能真的画一只鸡在上面吧!
接下来的这家店就更直接的把鸡写在招牌上了。
残破的店面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不为人知的陈年往事,看似不起眼的小店不仅经营着炸鸡汉堡,就连奶茶也收入囊中,广告牌上隐约还有凉面的字样。可能店家就是靠着强大的综合实力,做到了全国性连锁店的规模。
远看肯德基,近看原来是啃得起。
标志的红色底色+白色老爷爷的牌子让人们很自然是以为这是一家肯德基。可是走近之后发现,这哪是肯德基啊,原来是啃得起。就冲这亲民的名字,小编连广告词都替他们想好了,啃得起,做中国人都吃得起的快餐!
还有的商家直接把肯德基和麦当劳相结合——麦肯基就诞生了。
作为集肯德基和麦当劳之大成于一身的国产正宗“洋快餐”,这家店无论是店面还是装修,都是比较不错的。其实,麦肯基还是有自己的创新点的,不仅特意把名字倒了过来,还别有用心的设计了一个让人看不太懂是什么意思的标志,再加上门口那只穿着格子背带裤的鸡,还真让人有点不知道说什么好。
而且麦肯基在其他地方还有不少家的分店。
神奇的是,小编原本以为这些麦肯基是一家“大型连锁快餐店”,可是意外的是,这些店仅仅是“重名”而已,他们的风格还真不一样。
有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甚至还有这样街头的低配版。
不知道各位那里有没有这家店呢?
有了奔波霸就有霸波奔,有麦肯基就有肯麦基。
这家也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结合体,店面比上面的麦肯基还要大,双层的店面,丝毫不输肯德基和麦当劳。
相比肯德基、麦当劳“单一”的菜单,肯麦基让客人有了更多的选择,除了汉堡薯条之外,还加卖蒸饭,让不同口味的客人都共享美食。不仅食材丰富,价格还便宜,而且“天天买一送一”,老板真是个厚道人啊。
麦肯基、肯麦基之外,还有这家肯当劳,可以说把肯德基和麦当劳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按照这个逻辑推断,麦德基大概也是有的。
果然不出所料。
还无意中发现了一家麦当基,这算意外收获了吧!一个字:绝!
这家OFC更牛,连奥巴马都成了他们的代言人,没想到这位美国前总统卸任之后混的这么惨。
1987年,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大街正式开门营业,那时候还不叫“肯德基”“肯德基家乡鸡快餐店”。十冬腊月大雪纷飞,人们在前门排起了长队,不为别的,就为了“给我来两只肯德基”。当时人们要排一个多小时的队才能买到一块炸鸡。
就连人民日报都做了相关报道,能让人民日报点名的,影响力自不必多说。换做今天的话,妥妥的“网红餐厅”天花板。
1992年肯德基在全国餐厅的总数只有10家;但是到了三年后的1995年,就已经发展到了71家。2002年2月,肯德基在全国的餐厅总数达到了600家。那时,肯德基在中国就已经是比较常见了,但是由于价格相对昂贵,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还是舍不得吃上一顿。
1987年,肯德基的一块炸鸡卖2.5元,一份土豆泥要8毛钱,这对于当时月薪100多块的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已经是够买好几斤菜的“巨款”了,后来一个汉堡套餐又要十几、二十几块钱,更是想都不敢想。
因此,在许多80后、90后的朋友们的记忆中,小时候能吃上一顿肯德基,算是十分奢侈的事情了。
人民群众对汉堡炸鸡想吃又舍不得的尴尬境地让很多“有心人”发现了商机,也由此拉开了国产洋快餐的“黄金十年”。
从2001年开始,各种各样的“国产洋快餐”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在三、四线城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今天随处可见的华莱士了。
凭借着便宜的价格,华莱士迅速崛起,2003年,华莱士开始运行加盟路线,全国各地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华莱士的身影。
到2010年,华莱士在全国的加盟店已经超过了1000家;之后,华莱士的发展更加迅猛,最辉煌的时候曾经一天之内连开三家新店。目前,华莱士在全国的店铺已经超过18000家,比肯德基麦当劳加起来的都多。
华莱士的成功秘诀就是两个字——便宜。
20年前,华莱士的6元套餐是比肯德基更有吸引力的存在。当时很多人也都觉得:反正汉堡炸鸡味道都差不多,哪家便宜吃哪家呗。
但是,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觉得,肯德基的价格也不那么让人“难以接受”。
这并不是因为肯德基一成不变的价格,其实肯德基涨价还是“相当频繁”。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7月到2012年1月不到五年时间内就八次涨价,其中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初的半年时间内三次涨价,每次普遍涨幅差不多在0.5-2元之间。到今天,一份普通的肯德基套餐价格也到了三、四十左右。
不过,如果把肯德基涨价幅度跟我国人均收入变化的幅度做一个比较的话,就会发现肯德基显得有点不值一提。
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数字得知,从1985年到2020年的35年间,我国人均收入增加了22倍,到现在,我国每月人均可支配的收入达到了3243元。也就是说,从前一顿占月薪比重2、30%的肯德基如今只不过是月收入的百分之一而已了。
国产快餐除了价格低廉之外,扎根中小城市也是他们的一大特点。拿华莱士来说,目前一万多家店铺中,43%都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这些地方也曾经一度成为国产洋快餐的“重灾区”。
在肯德基麦当劳来华之处,首要的目标就是大城市。对于店铺所在城市的规模、人口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硬件都有着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中小城市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但是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城市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麦当劳和肯德基也放下“架子”,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三、四线城市以及小乡镇。
麦当劳中国执行官张家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未来新开的麦当劳门店将主要集中在低线城市。”
而肯德基对于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开店的兴趣则更浓厚,下手也更早。如果各位还有印象的话,在中小城市大概率都是先有了肯德基,后有的麦当劳。
最近,肯德基又在河南新乡封丘县的第一家县城“小镇店”——肯德基优选正式营业。该小镇店运行后,肯德基更是宣布:计划在三年内新增1000家这样的“小镇店”,把肯德基带到每一个城镇居民的餐桌上。
在今天,这个人们越来越重视消费体验的时代里,那些曾经依靠小城市和低价格而存在的“国产洋快餐们”也在慢慢的被历史洪流所吞没。
曾经,这些“国产洋快餐”兴盛于新世纪之初那个人们收入不高,舍不得消费的时代;现在,这些“国产洋快餐”又衰落于现在这个人们生活提高,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
仔细回顾这些国产洋快餐,我们猛然发现,他们兴衰史正是中国二十多年的发展史,他们恰恰是我国人们二十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不断发展的最好见证人。
最后,各位还吃过见过哪些有趣的“国产洋快餐”呢?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近悟空问答上的一个问答引起了热议:为什么存在一些那么在乎几块钱的人?
有很多人都不懂,费半天口舌跟别人讨价还价,只是为省个几毛、一块钱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记得看《小时代》,里面顾里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你口口声声说钱不重要,那是因为你从没有过过没有钱的日子。”
01
生活中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有个朋友大晚上的在群里发牢骚,说和男朋友去吃火锅,结账时男朋友说,某宝上有卖这家火锅店的优惠券,买单的时候抵个几十块。
她一听就有点儿生气,觉得他一大男人请自己吃个饭,怎么还和个女生似的“精打细算”。
让她更不满的是,优惠券因为期限问题,她男朋友坚持不懈和服务员争论了半个小时,就为了最后省二十块钱。
“觉得贵就直说,一开始就可以不去啊,餐厅那么多人,我站在旁边都觉得丢人。”
我们都还没发表意见,群里一个朋友突然轻描淡写的说:“昨天老张又加班,没赶上最后一班地铁,打车又觉得贵,骑自行车回去的”。
看完这条消息,她便没有再说话。
其实很羡慕这个女孩,想必读书时,背后有可以依靠的父母,工作后,遇到了可以帮她的爱人,所以生活从来都没有逼迫到她。
而“斤斤计较”的,是知道钱难挣,能省则省的,是早明白了生活的不易。
生活中却大多数是这样的人。
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存活于世的人,又有什么理由去批评别人的节约?
02
岁月静好,无非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大部分的人在工作之前,都没有为柴米油盐、生活琐碎所困扰过,虽然每个人的家庭物质条件都有差别,但想要什么,父母都会尽力去满足你。
不用忧心生活,只用好好读书就好,没钱了就打个电话回家,“爸妈,给我打点儿生活费”,是很多年轻人真实的写照。
钱不是自己赚的,花起来就难免大手大脚。玩个游戏冲个点卡,花几十块,觉得没什么,给角色买个皮肤,花几百块,觉得没关系。和朋友去胡吃海喝,觉得无所谓,反正有爸妈在。
据调查,2016年整年,全国居民人均月消费支出大约为1500多元,而基本没有收入的大学生的月均消费就已接近这个平均水平。
调查样本中,有30%多的大学生表示每个月生活费接近两千元,6%的大学生达到了2000元以上。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家庭收入也算充裕,还那么节省干什么,没有必要。尤其是对父母所说的“你的一件衣服能买几十斤大米”的言论嗤之以鼻。
直到工作之后,才明白,前二十多年的“轻松”,大多都是他们“斤斤计较”换来的。
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和努力换来的,每一分都代表了那些为了工作而凌晨起来奔波的日子。
尼克·胡哲说过,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会做”、“不能做”,只有“不想做”和“不做”。
当你失去所有依靠的时候,你自然就什么都会做了。
当无人依靠的时候,什么都要靠自己的时候,或是还有别人在依靠你,还有自己的家庭需要去照顾时,就会发现,花钱如大浪淘沙,挣钱如针挑沙。
03
心中没有诗和远方
我曾见过一个老奶奶,因为坐公交车投错了钱,本来是一块钱却放进去五块钱,她求了那公交车师傅一路。
因为车上人太多了,公交车师傅一直推脱说自己没看见,老奶奶说了十几分钟那师傅也不理不睬,老奶奶就捂着眼睛在旁边哭了起来。
旁边的一个小姑娘看不过去了,就从包里拿出五块钱递给老奶奶,说她没投错钱钱掉在地上了。
老奶奶看了一眼,握着小姑娘的手说:谢谢你丫头,但我的钱没这么新。
我曾见过路边卖油条豆浆的两夫妇,在客流量最多的时候找错了钱,不知道是多找了十块还是二十,追着那客人跑了几分钟。
那客人骑着摩托车,不知道是真没听见还是假没听见,踩着油门拐个弯就不见了。
那妇女摔在地上,膝盖都磕出血来,边哭边骂自己的丈夫是瞎子。
他老公涨红了脸不说话,过去拉她起来,重重地抽了自己一嘴巴。
我曾遇过一个小女孩,背着破布书包穿着旧牛仔裤,在没有路灯的街道上低着头走了一圈又一圈,那时候已经入冬了,小女孩被冻得脸发白。
我们把车停到她旁边,女朋友问:小妹妹,你在干嘛呢?
那小女孩眼眶红红的:我的钱丢了。
女朋友说:快回家吧,天这么晚了你爸妈会担心的。
小女孩哽咽的说:姐姐你不知道,那些钱是我奶奶给我买资料的,她捡了一个月的塑料瓶才攒了这些钱。
在你们看来,为了这点钱至于吗?
五块钱只不过是一杯饮料,十块钱才两个小时的网费,三十多块钱不过就是一包烟钱。
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钱就是他们的希望,生活赋予他们巨大的重压,这些钱都是他们溺水后的稻草。
这个世界太喜欢以己度人了,你看惯了明星的灯红酒绿,每天路过的都是繁华的街道和高楼大厦,买的都是专卖店的东西,就会觉得那些贫穷和疾苦不存在,是博同情和搞笑。
我们不仅要仰望天空,更要学会俯视尘埃。
那些说钱不重要的人,一般都是没长大的人。
有的人已经爬上了云端,甚至天生生活在云端,但大部分的人,都是正在尘埃中努力的阶段。
所以当有的人随便买着300块左右的口红,用着七八千的手机,买着上万块钱的电子游戏机时,也有人在菜市场因为几毛钱的差价而犹豫再三。
旅游景区,蹬着人力三轮的大叔,满脸都是汗,却舍不得喝一瓶冰镇的饮料。
外卖小哥一边狂奔一边给女儿打电话,说宝贝早点儿睡,爸爸再多送几单就回家。
收废品的老大爷,八十多岁了,偶尔下个馆子,也只点一碗最便宜的素汤面。
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为了多给家人置办一份年货,选择在火车站20多个小时。
... ...
面对着生活的重压,他们心中没有诗和远方,甚至为了几块钱斤斤计较,但这样的人一样值得我们尊重。
面对生活,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因为每个人都在努力前行。
04
“斤斤计较”
同一张钞票,同一个面额,在不同的人眼里,价值却不尽相同。
当你十五块钱买杯奶茶觉得不好喝扔掉的时候,也许背后就是一个人一天的伙食费。
不要调笑那些“斤斤计较”的人,因为,省下的一块钱,真能多买一个包子。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都只是无聊的说教,也许根本戳不到你心里,没关系,人啊,都是会长大的。
等自己在社会上撞得头破血流了,一个人在出租房里煮方便面的时候,或许就会忽然想起来自己老爸那天的抠门模样,感同身受。
这张照片是前天拍的,当时车里显示屏上显示的温度是零下2摄氏度。
一年365天,除了狂风暴雨,几乎每天上班的路上我都会看到这一幕,一位年过中年的人在帮另一位年过中年的人在马路边上用手动的推子理发。
这样理一次,3块钱。
零下2摄氏度的气温,再加上岛城的风大,那个环境下,我想他的手一定会很冷,可是却不能戴上手套,也不能揣在兜里,只能紧紧的握住冰凉的推子,这一切都是为了3块钱。
3块钱,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瓶可乐的钱,也可能只是一瓶矿泉水的钱。但是对于他,可能是孩子的学费,可能是父母的药费,也可能是下个月的水电费。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不知道他住在哪儿,不知道他的过去,不知道他的家庭。
但是我知道,他的背后一定有他的故事,他的故事里一定有他的酸甜苦辣。只不过我们不知道,就像他也不知道我们。
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那几块钱,也是。
05
5元钱很多吗?
5元钱很多吗?对于你我来说可能不是很多,对于这位母亲,确实很重要!
这位母亲自己带着孩子生活,和丈夫已经长期分居了,而上面还有老母亲住院。
自己没有固定的工作,最好的时候可以一个月赚到900元。
5元钱对她来说,就是很重要。
姥姥在世的时候,她家的水龙头,下面总放个盆儿,拧开弄成一滴滴的。据说这样既可以存水用,水表又不走字儿。
我每次去,都帮她把水龙头拧紧。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宁可在她身边静静地坐一会儿。客厅里午后的阳光让人眯眼。
你是你,他是他,本来就不同的。她省那几分钱省出她的生活,你去拧个啥呀。
社会情况太复杂,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有些是因为真的贫穷,有些是消费习惯不同,所以,有人在意这几块钱是很正常的。
不要小看自己的花钱能力,也不要小看父母的省钱能力
不要把父母给你的生活费当成自己的‘正当收入’,自己学会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就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