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年,火锅和中餐的融合正愈演愈烈。很多聪明的火锅老板,开始借鉴中餐思维做创新,混搭的差异化也确实给品牌带来不少流量。这股风潮,火锅餐企该跟吗?
面馆“黑马”和府捞面开卖火锅,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在和府捞面北京部分门店,菜单上都新增数款火锅产品,比如酸菜肥牛锅、牛肝菌肥牛锅、番茄肥牛锅等,价格在108~168元不等。
和传统意义上的火锅不同,和府捞面的火锅都是搭配好的2人餐,菜煮熟后再一起端上桌,顾客不能加菜去锅里涮,有点像日本的寿喜锅。
虽然这种“面+火锅”的模式目前还处于试水阶段,但也为火锅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class="pgc-img">>其实不止是面馆,最近一年,很多中餐都在引入火锅:烤鱼品牌探鱼在新品上注入火锅元素,烤肉品牌火炉火以自助的形式,增加了火锅品类……
中餐主动融合火锅的同时,火锅品牌也开始从中餐身上找灵感,并凭此做出了不少差异化的创新。
品类融合、选受众认知度高的中餐菜品,做火锅爆品
因为火锅市场越来越细分,能发掘的食材都被开发了,比如毛肚、鸭血、腰片……都被逐一抢先打造成爆品,一些火锅品牌就陆续将目光投向了某一大基数的中式菜品,因为大众认知度高、不需要市场教育,算是做差异化的一个捷径。
比如重庆品牌——后火锅,定位“你没看到过的烧菜火锅”,招牌产品是红烧肉、烧牛蹄筋等系列烧菜,还原记忆中的土灶特色,一开业便受到众多粉丝热捧。
其品牌负责人表示,这些家常菜本身就都是大众儿时的记忆,拿来涮火锅又是从未见过的新形式,很容易激发大家尝鲜的好奇心,自然就容易打开市场。
< class="pgc-img">>其实,类似这样的火锅与中餐的融合,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甚至催生了一些火爆全国的火锅细分品类。
比如聚焦卤味的火锅品牌,以卤校长、贤合庄、楠火锅等品牌表现较为亮眼。甚至很多火锅店的菜单上也增加了卤制品,用于引流。
还有起源于广东一代的猪肚鸡、椰子鸡、佛跳墙等,都是从一道普通的中式菜品,演变成火锅新品类,进而成为养生届的“扛把子”。
< class="pgc-img">>借鉴中餐菜品摆盘、更注重仪式感和视觉呈现
传统中餐里,摆盘设计一直被视为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锦上添花。一些火锅店也借鉴了中餐的产品包装思维,热衷于给产品凹造型。
蜀大侠的创始人江侠曾经是一位酒店行政总厨,习惯以中餐的思维看待问题,认为视觉决定味觉。
在蜀大侠门店里,食材以有各种花式摆盘,比如,虾滑摆出太极八卦图的形状;鹅肠用一个空心的冰球装;金针菇、泡椒和姜丝做成三丝牛肉卷……
在同质化极为严重的火锅市场,这种利用中餐思维的食材呈现,让人眼前一亮。
< class="pgc-img">>荔枝虾球,由虾滑肉裹上红色脆花粒油炸而成,其形状色泽与荔枝十分相似。一些中餐店专门把它放在树枝上,整树端出,拽下就可以食用,格外有意境。
湊湊则改进了这道菜,将其做成了涮品版荔枝虾球,跟千篇一律的虾滑摆盘相比,颜值高又有趣。
创新不是凭空而来,它的呈现还要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而以中餐思维做火锅则是用中餐的烹饪、技艺等呈现方式,来给火锅单一的食材体验创造惊喜感。
风格融合、造景造林奢雅风,谁说火锅店里不能写诗
在传统观念里,火锅店的装修风格都是红红火火,烟火气十足的,随着行业对场景体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火锅店开始在设计上暗藏玄机,把火锅店做成一处雅奢的存在。
比如,蜀大侠在店面装修上用雕栏楼阁、青砖木柱、长明灯等元素,打造出一个武侠世界。
成都园里火锅,以古典园林理论为基础进行设计和装修,“遇、醉、谜、忆、不须归、琥珀光、花语台、庄生梦……”,光听这些,你能想象出这是火锅店包间的名字吗?
< class="pgc-img">>湊湊,则将茶式禅意和新中式风格的两相结合,在无形中增加了品质感,收获了不少轻奢风人群的喜爱。
火锅店逐渐褪去“千店一面”的传统外观,变得越来越“不像火锅店”了。但这种“另类”和火锅的烟火气形成一种反差,反而更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火锅+中餐”融合之风愈演愈烈、但市场需要创新,却容不下伪创新
“做餐饮不去创新,就是死路一条。”很多经营者秉持这个真理,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创新形式,也看到中餐、西餐与火锅的相互融合和碰撞。
有些融合和创新成为市场流行趋势,比如猪肚鸡火锅、卤味火锅火遍全国,但更多的融合,或者说强硬组合,都只是昙花一现,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以此次和府捞面为例,实际上是在做面馆与火锅的业态融合,从而拉高客单价,做到多场景的午餐、晚餐兼得。不过跨界难度不小,很容易做成四不像,从而导致顾客的识别混乱。毕竟今天的业态与品类已经是高度细分和专业化了。
创新本没有错,但是一定要切忌掉落伪创新的怪圈,从而给品牌带来伤害。
经营之路,贵在绵长,这就给创新路径指明了一个方向:当一个创新出现时,要思考,它到底是可持续的真需求、真解决方案,还是昙花一现的短命玩物?
他疫情用外卖自救,火到央视来打卡;创新“火锅+茶馆”模式,15天做到2亿流量......”
这两年,重庆火锅人仿佛掌握住了流量密码,在餐饮整体创新疲软的大背景下,他们却贡献着品类创新、模式创新最坚挺的力量。
今天,我们一起解读下“火锅+茶馆”模式以及创始人张伟的思考。
第 1179 期
文 | 田果
这两年,重庆火锅格局变了,重庆火锅老板思维也变了,让我们感叹残酷竞争下,这座城市的创新速度和迭代能力——
他们仍然坚守“鲜”是火锅食材的灵魂,但也擅长对传统产品微创新,摇身一变就是网红大单品;
他们之前总是单打独斗,与外界有着厚厚的隔阂,但现在更多地去做资源整合,抱团前行,从重庆走向全国;
他们埋头钻研这口锅,已达到忘我的状态,但也学会了借助互联网思维做流量,一批火锅新秀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最近,餐见君发现重庆有个叫“北步园老火锅”的品牌,以“火锅+茶馆”模式,重新刷新了行业认知,我们听听创始人张伟的思考。
▲北步园 客流不断
疫情用外卖自救,火到央视去打卡
张伟,火锅江湖中跨界大军的一员,大学读的是汽车营销专业,毕业后做过地产、广告公司、医疗,就是没沾过餐饮。
如果真要说有什么餐饮基因,张伟父亲是做流水席的大师傅,或许有所耳濡目染。
北步园火锅,对于火锅同行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你肯定听过土货火锅,2020年疫情刚来的时候,因为外卖表现优秀,引来央视的报道。
土货火锅生于2019年7月,开业不到半年就遇到疫情,好在基本功够硬,逆势中发展出100多家,我问,这个品牌做对了什么?
张伟说,“最重要的还是产品组合型创新,土货九大碗和32道免费甜品,再加上新媒体运营,以及后来上了几次央视,让这个品牌焕发了新生。”
▲土货火锅 产品
所谓九大碗,并不是指九个大碗装的菜,而是将重庆火锅必点的九种菜。如,毛肚、鸭肠、鸭血、麻辣牛肉、午餐肉等九道菜,分别装在九个小碗里,卖68元,够1-2人烫食。
他说,“以前火锅店的大盘菜,顾客吃了总要剩一些,看着很浪费,我们就做了这样的一个碗菜集合。”
而他嗅到甜品的流行趋势,时间则早于大多数人,他发现来店里吃火锅的女性,都喜欢带一杯在外面买的奶茶,或者是端着一碗甜品,因此萌生了在店里做甜品引流的想法。
这一做不当紧,因为越做越专业,干脆后来成立了甜品供应链公司,现在在业内也小有名气。
走“火锅+茶馆”模式,全方位渗透
有句老话讲,“每一门生意都值得重新再做一遍”。
这句话在餐饮业尤其适用,在存量竞争的当下,新模式的探索很艰难,但依旧有一批人能够从已有的品类或者模式之中找到新的切入点,从而获得顾客的重新青睐。
立项的时候,张伟就在思考,火锅是重庆火锅,也属于中国文化,不甘心仅仅当成一个餐饮来做,他想挖掘更多传统文化融入到火锅里面。
“当时我们寻找了很多元素,偶然发现,川渝老茶馆文化特别浓郁,外地人来重庆也会去打卡盖碗茶,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不能火锅和茶馆相融合呢?”
▲开在火锅店的小北茶馆
在场景上,他把“小北茶馆”开到火锅店里,还原重庆老茶馆,淡黄色墙面、竹木桌椅、书法鸟笼,和三两好友人手一碗盖碗茶,配上瓜子胡豆,点上几份传统小吃,夜幕降临,移步涮一顿火锅,有点烟火人生那味儿了。
在形式上,推出盖碗火锅创新模式,大部分菜品的呈现,都是放在一个盖碗中,98吃18个菜,188吃36个菜,性价比非常高,铺满整桌,视觉冲击力很强,吃得很爽的同时,媒体传播也有点。
▲盖碗火锅,视觉冲击很强
在产品上,不仅锅底拿到非遗老鹰茶授权,还研发出和茶相结合的菜品,比如用茶泡鱿鱼,这个就妙了,在甜品上也和茶文化做了融合,三大炮盖碗奶茶和盖碗拉丝奶茶,在小红书上实现了刷屏效果。
此外,产品线中还加入了重庆传统小吃,像熨斗糕和三角粑等,瞬间唤起儿时回忆。
▲甜品和茶文化的结合
“餐饮最后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在张伟看来,任何创新都脱离不了顾客,所以他事事以顾客为出发点,这样的创新才是有效创新。
好比刚提到的小吃,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年轻人口味,做了微创新,推出抹茶、榴莲等流行口味,成为桌桌必点项。
15天做到2亿流量,他说要做矩阵
最近,他们在抖音、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平台一起发力,用了极低的投入,收回2个亿流量曝光。我问,这些平台是否有侧重点?
张伟答,“千万不要只做一件事情,要从各个环节击破,让顾客全面了解到这个品牌。”
拿抖音平台举例,张伟的逻辑与常人不同,他更喜欢做矩阵,其中包括3个方面:邀请外部达人探店;和官方合作,上榜抖音心动餐厅;做自己的IP流量。
单最后一项,他就做了3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来讲营运,偏向于干货输出型,一个是创始人IP,传递出品牌背后的真实故事,一个是讲产品,同时附带新零售产品推介。
▲重庆 烟火人生
土货火锅侧重下沉市场,北步园侧重一二线城市,两者做营销的逻辑完全不同,匹配的渠道和内容都有差异。张伟也总结出几点生意经:
第一点,商圈餐饮要做的是新媒体创新,而下沉城市需要的是实在的打折优惠。
第二点,开业拉人气不是痛点,开完业没生意才是老板的最大痛点,所以要做持续营销。
产品方面,保证月月上新,邀请老顾客尝鲜,让大家知道品牌不断有新东西;活动方面,每月要有主题发声,如果效果不佳,就马上换一个点,重新来。前者是引流,后者是复购。
疫情打磨着餐饮人的心智,很多人无奈选择躺平,每天都上演着“旧人离去新人来”的洗牌与换血。
但张伟坚信,“餐饮越内卷,就越有消费点和突破口,餐饮大环境一直在变,消费者需求也在变,从危中找机,找到活下去的筹码。”
重庆这样的餐饮宝藏地,值得餐饮老板每年来看一看,走一走,或许你就找到了新的灵感来源。
8月16日~19日,火锅餐见城市品牌游学将走进刘一手重庆火锅、珮姐重庆火锅、牛人李鲜牛肆、土货重庆火锅、北步园火锅、大芊金火锅串串、咖咖火锅,探寻火锅新动向。
详细流程如下
火锅店里开小面店,是怎样的体验?
这不,重庆刘一手火锅在店内,专门开辟了29平大小的地方,做重庆小面店,涵盖几十款SKU,日流水做到近4000元。
“店中店”模式为何大火?是一个低成本的彩排,还是一个增量市场?
< class="pgc-img">>火锅店里的小面店
29平,日流水近4000元
重庆石桥铺有一家重庆小店面,叫“流口水小面”。不同寻常的是,这家小面店直接开在了刘一手火锅店里。
29平,6张餐桌(高峰期共用火锅店餐位),两个服务员,菜单上有近30款产品,包括小面、饮品和小吃系列。
从菜单来看,小面包括重庆小面系列、麻辣火锅面、番茄火锅面、酸菜火锅面。小吃有钵钵鸡、冰粉、糍粑等。
< class="pgc-img">>客单价也很亲民,重庆小面7元/份、独家毛肚火锅面19.8元,而且可以免费加面。出餐速度也很快,3分钟能出8—12碗面。
它不是只在火锅店开辟个档口这么简单,这家小店,有自己的招牌、菜单,独立的视觉,海报、餐桌等都是精心设计的,即使在刘一手火锅的屋檐下,也绝不会弄混。
顾客只要经过,一眼就能轻松捕捉到。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高峰期,小面顾客共用火锅店餐位
>如今这家小店日流水近4000左右,对一家29平的小店来说,成绩已经不算低。
我联系上了流口水小面的相关负责人,据了解,这个项目,是刘一手集团汇集重庆美食,打造出的一个小而美快餐品牌。
之前以街边店、商圈店、档口店为主。从2018年底相继布局美国、菲律宾、西班牙、法国等海外市场。经过几年的市场检验,目前在国内外有100多家店,直营和加盟均有。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火锅店里开饮品铺、小吃铺、小面店
店中店成香饽饽
“火锅+”早就不是新鲜事,之前,呷哺呷哺抓住自己的品牌优势,在门店开辟出一块地方做茶饮品牌“茶米茶”。
这两年,这种模式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各种奶茶铺、炸物铺、小吃铺齐上阵。
最大的原因在于,火锅店经营痛点明显:早、午餐何难实现满座,导致门店人效、坪效不高。
“流行风口+经营痛点”,让刘一手体系内的加盟商将目光瞄准到了“流口水小面”上,将之作为小店模式,引入到店内。
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盘活时段经营,增加额外营收
店中店最大的优势:占最小的面积,发挥最大的价值。
比如,疫情期间顾客没法进店吃火锅时,小面店的外卖、外带就成了额外增收。
而且作为刚需品类,面食消费频次高,基本覆盖顾客的早、中餐,与晚餐消费高峰的火锅形成品类互补。利于将门前的人流转化为客流,从而盘活时段经营,增加额外营收。
< class="pgc-img">▲刘一手火锅总店&流口水小面总店
>>>节省房租员工成本、缓解成本压力
店中店的优势在于“共享”:不需要额外的房租、水电和员工成本,小店和母店成本共摊,利益捆绑。
假如一家火锅店有16名服务员,但在早午餐时段,服务员大多空闲,便可去小店服务,增加人效。
而且小面店的食材,比如糍粑、冰粉、毛肚等,也和火锅店共用。这样一来节省了不少成本。
< class="pgc-img">>>>相互引流,打造爆店现象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店门口人气火爆,会营造一种这家店生意很好的感觉。档口就起着活招牌的作用。
试想,当顾客偶然在小面店吃了一份重庆小面,感觉还不错,那下次有需求首先会选择这家火锅店。或者是火锅店的常客,也会在选择日常就餐时,选择同家小面,源源不断地拉新留存。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火锅+小面”模式,可行性有多大?
我们在分析“店中店”模式时,也要看到流行趋势背后的逻辑,思考火锅店是否适合开小店,又该选择什么样的品类最合适?
这里,餐见君提供几点建议:
>>瞄准受众基数大,有前景的品类
第一步是选品。这里有三点考虑:一要与火锅形成互补,起到1+1>2的效果;二者选择受众基数大,有前景的品类。三是考虑实操难度。
以重庆小面为例,以辣闻名,网红属性加持,成为南北方市场普遍接受的传统面食。据重庆小面协会粗略统计,重庆小面年产值达400亿元,只重庆一个城市的小面馆数量达8.3万家。
< class="pgc-img">>面食无国界,就注定了重庆小面的普适性很强。再加上它能填补火锅店在早中餐的弱势,形成互补。
>>选择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的模式
传统小面的市场痛点很明显:夫妻小店,效率低下;出餐慢,口味不稳定......
如果火锅店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痛点,没有竞争优势便开展其他品类,盲目入局,成为包袱的可能性很大,进而拖垮整体。
所以,最安全的举措是:选择那些经过市场验证,并成功了的项目模式,减少试错成本。
比如流口水小面火爆市场后,不只是刘一手火锅的加盟店,还有其他品牌的火锅店,直接选择与流口水小面合作。
< class="pgc-img">>>>考虑供应链和品牌势能
我们会发现,那些开小店的多是经营多年的餐饮大牌。有餐饮门店运营经验,和消费者品牌认知基础,再有供应链资源的加持,快速撕开市场不是问题。
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以流口水小面为例,背后是有着20多年运营经验的刘一手集团,全球千家门店,能实现会员共享。无论小店开在哪里都不愁客流。
再加上专业团队的全方位运营扶持,实现大数据选址、专业培训、活动营销策划等。可以想象,多重优势加持下,火爆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
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店,却能给火锅店带来实际的转化,成为门店新的盈利增长点。
当然,小店也要根据企业自身定位,结合选址、产品去综合打造。也可借助外力统筹规划,切忌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