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葛大伟 陈延斌(分别系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家礼,即家庭或家族的礼仪,是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五礼”构成的完整的家庭家族礼仪系统。源远流长的中华家礼文化积淀着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历史智慧,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家礼建设。深入把握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推动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疑将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传统家礼文化是中华礼乐文化之始
礼乐文化,作为维系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和社会格局的重要制度设计和精神纽带,其历史源流一直存在争议。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源于原始社会祭祀说、源于原始社会风俗习惯说、源于原始礼仪说、源于人情和历史说、源于生产生活说等。综合各说之共识,祭祀、风俗、分工等原始社会家庭生产生活场景应是礼乐文化诞生的现实基础。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立”字清晰表述了礼乐制度的建构逻辑。《朱子家礼》开篇明确指出:“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其本也。冠、婚、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这里的“本”即家礼的本源、实质,而“文”是指家礼的结构、形式,也即家礼的经典化。最早关于礼乐文化的记载,绝大多数是关于家庭或者家族礼仪的内容。如《左传》云:“孝,礼之始也。”荀子认为礼之“本”在于“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礼记》云,“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强调“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可见,析分家庭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是礼存在的本义和源头。以家庭礼仪秩序为核心,延展至社会公共领域,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可见,家礼文化是礼乐文化的逻辑起点,为殷周以降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传统家礼文化是传统社会的家庭与社会治理之基
家礼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礼仪,它以礼义、礼仪、礼制、礼俗、礼教调整着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维持着孝老敬长、敦亲睦族的家庭家族日常生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浓郁真挚的家国情怀和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维护了传统社会家庭家族生活的稳定与发展。
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不仅仅限于家庭。因为“礼”的本质是一种“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是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辩证统一的理性自觉。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认为,儒家的礼仪文化“对家庭和社会态度作出了规定”,主要作用是“借此建立了一种旨在维持社会和国家之秩序、等级的伦理、生活规范”。在儒学的建构框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逻辑体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根基,而治国有道,才能天下归心,四海宾服,所谓“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中华文明语境下的“家”与“国”总是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家庭礼仪文化始终是社会礼仪文化的价值之轴。从小家到大家,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制,家礼文化对全社会起着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基层制度保障,构成了中国社会数千年来爝火不息的“超稳定结构”,对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家礼文化的现实样态与传承价值
家礼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至今仍然能够找到其“活着”的现实样态,从中不难发现其传承价值。其一,在婚丧嫁娶等家庭重要仪典活动中,家礼一直存续。婚礼和丧礼相对于其他家庭活动而言,仪式感最强、结构性程序最多,保有的传统家礼文化遗存也最典型。尽管存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客观现实,但今天的婚礼、丧礼或多或少还存有古风。其二,在家庭教育中,家礼仍在被广泛应用。中华民族向来注重“父慈子孝”的家庭亲子关系和“养而教之”的家庭教育实践。敬长礼仪、餐桌礼仪、贺寿礼仪等至今仍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三,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家礼普遍存在。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节气文化中,仍然保留了大量传统家礼文化的历史遗存。如,农村利用节气文化开展生产劳动;家人在清明、中元等节日进行祭扫活动;家庭在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制作特殊饮食、举行特别仪式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积极吸纳借鉴传统家礼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有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一是利用家礼文化涵育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国古代的《周易》卦辞中就有“正家而天下定矣”的表述,“知书达礼”是施行家教的首要目标,“诗礼传家”是不坠家风的重要手段。家礼在操作性上贴近生活,通过“自然法”“习惯法”的形式,将家庭道德观念在洒扫应对、人伦日用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渗透给家庭成员,相较于“经礼”更能体现人的“主体精神”和“意识自觉”。因而家礼在承袭家族传统、沟通家庭情感、开展家庭教育、塑造家庭价值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载体作用。
二是利用家礼文化加强社会治理。中国独特的家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家庭与中国社会独特的生成和作用逻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通过家庭治理来实现社会治理,并形成了一套以家礼家规、宗法制度、乡俗民约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家礼文化虽是居家之礼,但其适用的领域、辐射的范围却不仅仅限于家庭内部。《礼记》把孝划分为三个层次,“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为孝的至高境界是以功显亲,光耀父母,为国为民作的贡献越大父母享受的尊荣就越高;次等的孝,是俯仰无愧,未让父母为自己蒙羞;最低等级的孝才是“能养”。由此可见,家礼文化对于社会治理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一家一姓道德教化的范围,而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扩展到了更加宽广的社会领域。
三是利用家礼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家礼文化作为涵养中国人家庭美德、培育中华文明的特色文化,不仅对中国人而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教育价值和治理价值,而且就世界范围而言也蕴含着丰富的传播价值和交流价值。家庭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具备的社会组织形态,家庭价值、家庭情感是文化隔阂最少的传播领域。向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受众讲述中国家庭故事、家庭文化、家庭道德,往往最容易获得情感认同。《饮食男女》《我的父亲母亲》《地久天长》等反映中国家庭文化的电影屡获国际大奖,《都挺好》在国外视频网站火爆上线,《媳妇的美好时代》红遍非洲大街小巷,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讲美食背后的故事”的方式将中国人的家庭礼仪、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用富有哲理和诗意的解说词向观众娓娓道来,使得中国家庭、中国亲情、中国温暖跃然屏幕之上。这些反映中国家庭生活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海外热议的文化现象,正是因为讲好了中国的家庭故事,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这表明通过各种载体对家礼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实现活态传承,是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3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者:温潘亚(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文学积淀深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动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建构中国特色文学批评话语体系,既是对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发展历程的总结,也是对我国文学批评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新时代文学批评工作者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三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文脉,谱写中国文学批评的当代华章。
坚持守正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建构中国特色文学批评话语体系要“守正”。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宏伟实践中展现出强大伟力,在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彰显其真理力量。
所谓“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所谓“守正”,就是要坚守中国文学的根本特点、核心价值、基本精神、研究方法及内在特质;把握中国文学的基本思维模式、审美规范和表述方式,诸如中国文艺理论的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简洁性表述等特征,文以载道、经世致用、情理统一、美善合一的价值与审美追求,对人间关爱、忧患意识、修齐治平、救世情怀、救天下之溺的道义承担和积极入世精神,以“源流正变”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中心命题,以“同源异流、伸正诎变、返本归源”以及“风雅正变、质文代变、诗体正变”等构成不同的表现形态,以立体、正体、变体、得体、破体、失体的文体话语链条等为标志的文学批评方法等。
所谓“守正”,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重要元素。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结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
化古为新
中国话语建构是塑造国家形象的现实之需,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题中之义。所谓“创新”,是指在建构中国特色文学批评话语体系过程中,要坚持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鼓励创新思维。事实上,在我国当代的文学批评领域,还是存在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现象的,表面上看这是方法问题,其实是理论观念问题;在文学批评方法上存在削足适履的问题,造成许多评论丧失了中国文学的民族性与丰富性;在批评实践中存在将中国文学研究西方化等问题。
建构中国特色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文学实践,吸收中外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为基础,面向当前中国文学实际,建构符合中国文学特点、彰显中国文学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必须在新时代的文学批评实践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好话语建构的主体性与原创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的当代创造,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学实践的有效结合。
建构中国特色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必须挣脱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的樊篱,走出机械套用、强制阐释、错位解读的误区。避免简单机械地运用西方文学话语体系中的诸多理论范式、批评模式及方法体系来评判和衡估中国文学的高下优劣。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评价标准,与中国文学存在着巨大且明显的隔阂与差异,它不可能准确、深入、客观、全面地展示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与中国文学传统以及当下的文学创作实践明显不相适应。当然,在开展文学批评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拒绝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中的合理因素,包括各种理论、范畴、概念、术语等,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参照因素,对其合理之处可以借鉴和化用。
建构中国特色文学批评话语体系是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之需和历史呼唤,也是新时代赋予文学批评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站稳中国立场,立足中国文学本位,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的精华与精髓,全面、辩证、客观、科学、批判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话语,特别是其中的各种批评模式与批评方法,密切联系与客观面对当下的文学实践,以中国思想、中国观念、中国学术、中国表达为基础,构建中国文学批评话语范式与方法体系,以此开展文学批评,探寻中国文学规律,阐释中国文学思想。
融通中外
我们要以科学化、民族化、现代化且具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努力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学批评生态格局,“将中华民族的胸怀、情感、良知以及当代中国文学的实践经验,融入新思想、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新理论、新主张、新标准、新规则、新表述、新路径的创造之中,努力打造开放融通、互学互鉴,且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就是中国话语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温潘亚《重新解读伟大的文学传统——谈建构中国话语的文学史写作范式体系》)。在立足中国、继承传统、融通中外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创出新形式。在和而不同的多声部中展开古与今、中与外的文学对话,为讲好中国文学故事、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多声部合唱中更好地发出自己声音作贡献。
我们要努力梳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演进轨迹,总结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构成与特点及其现实意义、当代价值,确定建构中国特色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基本原则、价值取向、观念体系、问题意识,以及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基本构成、概念范畴、话语模式。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不应以西方文学批评的范式或标准来梳理、剪裁和阐释,“而应当是内在于中国文化的,是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内蕴以文学审美的方式加以理解与诠释的结果”(党圣元《新世纪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新格局、问题意识及方法范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展示中国文学的丰富内涵,充分、完整、深入地呈现中国文学深刻独特的精神品格与审美追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百年中国文学史编撰研究”(23AZW003)阶段性成果)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题:携手共行天下大道——2023年春季中国元首外交纪事
新华社记者
4月的北京,暖风拂面,春意盎然。
24日下午,人民大会堂,在巨幅壁画《江山如此多娇》前,习近平主席分别接受70位驻华大使递交国书,并同他们一一合影。
面对各位使节,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
应邀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同来华访问的亚洲、欧洲、拉美、非洲等多位政要会谈会见,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解决……2023年春季,高潮迭起的中国元首外交,持续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新征程上扬帆奋进,标注出中国与世界交往互动新高度。
深化高层互动 擘画伙伴关系新蓝图
2023年的春天,注定不平凡。
3月20日,全国两会闭幕一周后,习近平主席应普京总统邀请,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再次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也是他第9次以国家主席身份访俄。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国家元首此时访俄,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进行了长时间深入交流。连续两天,普京总统将习近平主席送至上车处时,已是繁星满天。
“友谊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这是习近平主席对这次莫斯科之行的定位。
“我们车队途经之处,很多俄罗斯民众自发挥手致意,让我深切感到中俄关系具有深厚民意基础。”习近平主席如是感慨。
此访期间,中俄双方一致同意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元首就乌克兰危机进行坦诚、深入交流。中方劝和促谈的努力,得到俄方积极回应。
天安门前,这样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3月31日,春风和煦。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国旗分别同五星红旗并排悬挂,迎风招展。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内,三场重要外事活动接连举行。习近平主席先后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今年是中西建交50周年,下半年西班牙将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桑切斯首相此时访华,既是推动中西合作,也是着眼于中欧关系发展;安瓦尔总理此访期间,双方就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两国关系开启新的历史篇章;李显龙总理这次来访,双方将中新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广州松园,见证中法关系史上的重要一幕——
4月7日,习近平主席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漫步岭南园林,临水而坐,观景品茗,纵论古今。千年古琴奏出一曲《高山流水》,两国元首一起欣赏,意味深长。
从在北京密集开展国事活动,到在广州举行不打领带、别开生面的非正式会晤,中法两国元首围绕中法、中欧关系及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沟通。
临别之际,夜色渐浓。习近平主席对马克龙总统说,很高兴我们在中法、中欧关系以及很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看法,这体现了中法关系的高水平和战略性。马克龙总统表示,此访非常成功,期待并欢迎习近平主席明年再次访问法国。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马克龙总统同期访华。中法、中法欧、中欧互动,“独立自主”“合作”都是高频词。中法两国元首强调奉行独立自主外交,冯德莱恩也表示,“同中国‘脱钩’不符合欧方利益”“欧盟独立自主地决定对华政策”。中法、中欧在双方关系和国际议题上的共识不断增多。
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迎来阔别已久又新风扑面的室外欢迎仪式——
4月14日,在习近平主席为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巴西总统卢拉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军乐团特意演奏了名为《新时代》的巴西乐曲。隆重的仪式、精心的安排,让巴西代表团一些成员热泪盈眶。
卢拉总统原定3月下旬访华,因身体不适推迟了行程。这次刚刚病愈就率庞大代表团访华。习近平主席对老朋友亲切地表示:“看到你已经痊愈,我感到非常高兴。你康复不久即远道而来,体现了对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
会谈后,中巴两国发表涵盖49项内容的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共同深化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为特征的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世界感受到了新征程上中国外交的坚实步伐。
从柬埔寨首相洪森到加蓬总统邦戈,从立春之际到谷雨时节……两个多月间,来自亚、欧、美、非各大洲的外方领导人接踵访华。从3月底开始,更是每周都有外国领导人或国际组织负责人到访。
在习近平主席亲自关心下,3月26日,中国同洪都拉斯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决定自公报签署之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自此,中国已同世界上182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朋友圈再次扩大。
4月19日,邦戈总统访华期间,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将中加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不仅符合中加两国共同和长远利益,也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元首外交战略引领下,中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不断深化。新朋友越来越多,老朋友越来越铁,“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推动开放合作 谱写互利共赢新篇章
既有新伙伴,又有老朋友。他们为何纷至沓来?
习近平主席的一番话,道出了中国对世界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原因所在:“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中国以自身发展和内外政策的确定性,成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中流砥柱。
在东南亚国家中,新加坡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程度最深,同中国利益融合最密切。时隔近四年再次访华,李显龙总理对习近平主席说,很高兴看到中国各地都在迅速恢复经济活力。“我对中国经济的韧性抱有坚定信心,相信中国经济将持续向好发展,新加坡等周边国家都期待同中国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
中国式现代化带给世界的是和平而非动荡,是机遇而非威胁,不仅将造福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世界人民。对此,不论新朋还是老友、远亲还是近邻、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有目共睹。
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高水平开放的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变乱交织的形势下,疫后全球经济整体疲软。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说,“中国将是例外”。近期,世行发布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形势报告,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上调至5.1%,大幅高于1月份预测的4.3%。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强劲,形成了吸引世界各国谋求合作发展的“强磁场”。
广州,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火车头”。习近平主席在这里向马克龙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核心要义,强调“我们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中国式现代化令人钦佩。”去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马克龙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表达了对中国的敬意。空中客车公司、法国电力集团……从此次与马克龙一同访华的商界代表阵容可以看出,法国各界对中国的发展和法中合作前景充满期待和信心。
“中法经贸合作不仅助推两国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而且为世界经济复苏增强了信心、稳定了预期”“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活力充分释放,中法、中欧各领域对话合作全面激活,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强合作,共创美好未来”“欢迎法国担任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和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宾国”……
在中法元首会谈中、在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向法方表达欢迎、发出热情邀约。
携庞大商界领袖代表团访华的,还有从南半球远道而来的巴西总统卢拉。据媒体报道,随访商界代表达200多人。而在卢拉访华之前,已有不少巴西商界代表迫不及待地“涌入中国”。
抵达北京前,卢拉总统在位于上海浦东的新开发银行总部出席了新任行长罗塞夫的就职典礼。他还参观了华为上海研究所,表示愿拓展两国在5G等领域的合作。
习近平主席同卢拉总统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贸易投资、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信息通信、减贫、检疫、航天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中国,为各国团结合作注入强劲信心——
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让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和红利,这与一些国家出于一己私利强推“脱钩断链”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习近平主席强调,发展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搞意识形态对抗,把经贸科技交流政治化、武器化,强推“脱钩断链”,遏制打压别国发展,要求地区国家选边站队,是强权霸权行径,不得人心。
鲜明的中国态度,引起强烈的国际共鸣。
桑切斯表示,西班牙今年下半年将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西班牙将致力于推动欧盟同中国开展对话合作;李显龙表示,即使有竞争,也要基于相互尊重与信任,不应非黑即白,选边站队;冯德莱恩表示,欧中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彼此经济高度关联,同中国“脱钩”不符合欧方利益,不是欧盟的战略选择;马克龙表示,法方反对“脱钩断链”,希望打造更加稳健开放的供应链;邦戈表示,感谢中方长期以来为加蓬提供宝贵帮助,为促进加蓬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欢迎中方企业赴加参加工业园建设,愿为中方企业提供良好环境……
今年,中国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
与有关国家签署多项双边合作文件,新兴领域合作不断拓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得到普遍支持和广泛响应;同不同地区国家深化发展战略对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国际宾客接踵而至……
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同世界的高频互动串点连线、全面铺开,激起合作共赢的圈层涟漪,为全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3月20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同习近平主席会见,普京总统由衷表示,中国实现了巨大的发展飞跃,全世界都对此产生浓厚兴趣,“我们甚至有点羡慕你们”。
习近平主席微笑着回应:“我非常感谢总统先生历来对中国发展建设给予的肯定、赞扬和支持,这对我们也是一种鼓励。”
办好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中国担当。
贡献中国智慧 彰显新征程大国担当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
2月,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5位希腊学者收到习近平主席发自北京的复信。信中,习近平主席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强调“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
3月15日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举行,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大国,为推动人类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又一中国方案。
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到全球文明倡议,在元首外交引领下,新时代中国始终胸怀天下、心系人类前途命运,为破解时代难题源源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
这样的中国智慧和使命担当,贯穿于同各方保持密切沟通、为推动乌克兰危机和平解决进行的积极努力——
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当事方,但从未袖手旁观,而是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真诚劝和促谈。危机全面升级以来,习近平主席同有关方面领导人举行视频或面对面会晤,围绕推动危机解决提出“四个应该”“四个共同”“三点思考”,成为中方处理乌克兰问题的根本遵循。
2月21日、24日,在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一周年之际,中方先后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两份重磅文件。
3月,在莫斯科,同普京总统会晤,习近平主席表示:“在乌克兰问题上,和平、理性的声音在不断积聚,大多数国家都支持缓和紧张局势,主张劝和促谈,反对火上浇油。”“历史上看,冲突最后都需要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越是困难重重,越要为和平留下空间;越是矛盾尖锐,越不能放弃对话努力。”
普京总统主动谈到中国有关立场文件。他告诉习近平主席:“我们对中方的立场非常尊重,认真研究了中方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的立场文件,对和谈持开放态度,欢迎中方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
4月,在北京,中法、中法欧会晤中,习近平主席同马克龙、冯德莱恩就乌克兰危机深入交换意见。
他们向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欧方赞赏中方为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所做努力,期待中方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愿同中方合作,找到劝和促谈的办法。
这样的中国智慧和使命担当,体现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沙特和伊朗北京对话取得历史性成果上——
去年12月,习近平主席对沙特阿拉伯进行国事访问,出席中阿、中海、中沙领导人“三环峰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向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
今年2月,伊朗总统莱希应习近平主席邀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会谈中,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赞赏伊方愿意积极改善同周边邻国关系,支持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实现睦邻友好。
有媒体评论,中国同沙伊双方同时保持友好关系,这本身就令人称赞。而更令人惊叹的是,3月10日,中沙伊三方在北京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开展各领域合作。4月6日,在中方见证下,沙伊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
“祝贺中方成功推动沙特和伊朗北京对话取得历史性成果,这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重要地位和积极影响”“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侵略过其他国家,近期中方成功促成沙伊北京对话,再次表明中方为促进和平发挥的建设性作用”“沙伊复交这一非凡的外交壮举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角色,是对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全球安全倡议的生动实践”……世界纷纷为之赞叹。
10年前,也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习近平主席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期间发表演讲,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方案。
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不断深化,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全球认同,日益汇聚起共建美好世界的强大合力,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白方愿同中方就重大国际地区问题加强协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国际地区安全稳定。”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表示。
“习近平主席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政治家,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希望。”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感叹。
又是一个春天,谈到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责任,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加强团结协作是唯一出路。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希望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记者杨依军、朱超、袁帅、曹嘉玥)